冰箱横着运输行吗:lishi8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02:55

二、蒙古的对外征服战争(无)

1、向南方的扩张

   A:与金作战。对归降的军阀、官僚授予官职,许其世袭,称“世侯”(张著第236页)。1232年,钧州之战消灭金军主力;1234年,金亡。

   B:攻打南宋:南宋曾主动攻击,但惨败,史称“端平入洛”(张著第221页)。蒙古攻宋在长江中游襄阳受阻;上游则攻入成都。宋将军政治所迁至重庆,以余玠为安抚制置使,负责四川防务。1258年,大汗蒙哥被射死在合州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合州长官先为后王坚、张珏。1273年,襄阳失陷;1276年,占临安;1279年,陆秀夫与宋帝在崖山投海,宋亡。文天祥。

2、向西方的拓展

   A:第一次西进:1218—1223年,成吉思汗亲自出征,灭西辽、花剌子模,势力扩充到中亚细亚。回撤后,于1227年灭西夏。

   B:第二次西进:1235—1241年,窝阔台在位时,攻占了斡罗思,并直逼今波兰、匈牙利。

   C:第三次西进:1253—1258年,蒙哥在位,战败黑衣大食,克巴格达、大马士革城,势力扩展到西南亚。。

3、对外征服的影响(张著第239页)

三、元朝的建立

1、忽必烈上台与蒙古国的分裂

   1260年,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即汗位;1264年,与其争位的同母弟阿里不哥投降。

2、四大汗国的独立

   钦察汗国(俄罗斯);伊利汗国(西亚);察合台汗国(中亚);窝阔台汗国(新疆)

3、蒙古国转变元朝的标志(汉法的推行;张著第245页)

   A:建立年号、国号:中统、至元;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大哉乾元”)。

   B:建立汉式官僚机构:

   C:定都汉地:大都;原藩开平为陪都,加号“上都”。

   D:发展农业,尊崇儒学。

四、大一统的重建(巩固统一的措施)

1、中央机构

A: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下设左三部吏、户、礼,右三部兵、刑、工。

B: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院使。只有四怯薛由皇帝或亲信大臣节制,不归枢密院管辖。

C:御史台:掌监察,最高长官为御史大夫。

D:宣政院:主全国释教及吐蕃地区军民之政,系元代新创。

2、行省的设立(史料:张著第246页)

    共10个行省。首都附近由中书省直辖,称“腹里”。

3、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因地制宜进行管理)

A:漠北:宣慰司都元帅府,后为岭北行省;

        B:东北:民族复杂,设辽阳行省。

        C:吐蕃:由宣政院直接管辖,下分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官员由宣政院或帝师(忽必烈尊奉喇嘛教萨迦派法王八思巴为帝师)推荐。

        D:设澎湖巡检司。

        E:西北:

4、军事

A:宿卫系统:由怯薛军和侍卫军组成。

B:镇戍系统:以种族差异和征发地的不同,分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新附军。探马赤军以蒙古人为主体,包括色目、汉人在内的一支先锋部队。

5、法律

A:札撒:成吉思汗时代的法令,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典。

B:《至元新格》: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编成,是第一部法典。

C:《元典章》:元英宗时编成,共分60卷,10类373目。

D:《至正条格》:元顺帝至正六年(1346年)

6、设置驿站和急递铺

7、平定叛乱

    A:李璮之叛

    B:海都、乃颜之叛

史料: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弥、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选自虞集《道园学古录》卷34《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伯撒里公惠政碑》)

(新增)

五、忽必烈的治国方针及元朝中后期的政治(无)

    1、忽必烈的治国方针(张著第248—249页)

    2、元朝中后期的政治

       天历之变。

    3、农民起义(红巾军)(08删)

       A:汉族农民的境遇:“五户丝”(对分土封而言)(翦著第450页)。锄社。土地兼并。“税粮”与“科差”。

       B:起义概况:1351年起义,刘福通、韩林儿建宋;徐寿辉建天完;张士诚建大周;陈友谅建汉,明玉珍建大夏。

第六节  元代行省制度

第七节  元朝的民族政策

一、四等人制度(史料)

1、概念:

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2、四等人的地位和待遇

       A、政治方面

       B、军事方面

       C、地方监察方面

       D、法律地位

       E、军事防制方面

       F、其他方面

3、四等人制的精神和实质

       A:区分蒙古、色目人和汉族人两大集团。

       B:在汉族人中制造分裂。

       C:对少数投附较早的汉族军阀、官僚家族视为“国人”。

       D:南人中的地主可武断乡曲,蒙古人中的下层百姓破产流亡。

史料:

时有制:“蒙古、色目人殴打汉人、南人者不得复。”西域流户数人因恃以为暴,所过掠财畜,辱妇女,民束手不敢拒,相惊若寇。(选自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卷5《元胡松墓志铭》)

二、新民族的形成与民族融合

1、蒙古族

   统治者大力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建设,在待遇上将原漠北蒙古列入第一等。元中后期,漠北诸部族已习惯于将“蒙古”作为其总称。

2、回族的形成

3、诸族与汉族的融合

   周边民族涌入内地,出现民族杂居现象。契丹、女真以及新入居的蒙古人、回回人以外的色目人,在元亡后融入汉族。迁居边疆的汉族则与当地民族融合。

元代的经济,以后注意

第八节  宋元的科技与思想文化

(07大纲上一节为:元末的农民战争)

一、科技

1、火药、火器的出现与发展

   9、10世纪之交被使用。南宋与金作战,使用“霹雳炮”,金用“铁火炮”、“震天雷”。管形火器(划时代的进步);突火枪与子窠。伊斯兰教各国人学制火药、火器。

2、刻版印剧的盛行与活字版的发明

3、指南针

   沈括《梦溪笔谈》。

4、天文学

北宋人苏颂、韩公廉所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编有《新仪象法要》。郭守敬与《授时历》(元)

5、医学

   针灸与铜人。熟药自北宋开始大量制作和应用,一大进步。

6、农学

王桢与《农书》(元)。元政府编有《农桑辑要》。

7、数学

   秦九韶与《数学九章》。

8、地理学

   元朱思本《舆地图》

 

 

二、思想

1、北宋时期宋学的形成及发展

   宋朝是新儒学(韩、李对旧儒学的改造)建立并蓬勃发展的时期,亦名“宋学”。神宗时进入昌盛期。北宋早期主要有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其后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主要代表。

A:周敦赜:宇宙本源为太极,太极动静生阴阳,阴阳立天地。思想上具有理学的雏形,宣传儒家的道统论,使用“理”这个概念。提出“主静”的修养方法,“主静”即“无欲”。

B:二程:周敦颐的学生,因是洛阳人,其学被称为“洛学”。哲学体系核心是“理”,“理”先于气而存在,它不仅是自然界也是社会的最高原则,“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是理的体现。“灭私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C:张载:陕西人,故称其学为“关学”。强调气为万物本源,认为气、太虚即宇宙以及万物是同一实体的不同状态。他为理学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每个人都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分别是善恶的来源,只有加以修养,才能变化气质,从而提出“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

2、南宋时期的理学思想

   A:朱熹理学(宋学在南宋的发展):师承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编定《四书章句集注》、《小学》。

   B:陆九渊(心学):“鹅湖之会”。

   C:陈亮、叶适(事功学派)。

三、宗教

1、佛教

   宋有“五家七宗”之说;“语录”。

2、道教

   《道藏》。徽宗亲注《道德经》。宋道教可分为内丹/金丹、符箓两派,后者以正一教为主。金统治下的北方新派有:全真教,王喆(弟子丘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大道教,刘德仁;太一教,萧抱真。

3、犹太教

   因不食牛羊腿筋而挑除之,故又称“挑筋教”。两宋时,大批犹太人来华经商,其中以开封最多,仍保持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并在开封寺。

四、文化

1、史学

A:通史与当代史:《资治通鉴》、《通志》(20略)、《通鉴纪事本末》(袁枢,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历史著作)、《资治通鉴注》、《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徐梦莘)。

B:金石学:《集古录》、《金石录》、《隶释》和《隶续》、《考古图》、《宣和博古图》。

C:地方史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方舆胜览》、《舆地纪胜》、《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

D: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2、绘画

南唐董源。北宋山水花鸟画发展;宋徽宗。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晏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3、文学

欧阳修与古文运动。唐代的俗讲和变文到宋代演变为“说话人”的话本,包括“小说”与“平话”。

杂剧系对宋词及民间讲唱文学的结合,也与城市经济的繁荣关系密切。关汉卿被称为“杂剧班头”、“犁园领袖”;另有马致远、王实甫、白朴。

五、建筑

    李诫与《营造法式》;开封铁塔。

第九节  宋元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07大纲为:宋元时期的海外交通)

一、宋对外交流

1、海外贸易的发展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设市舶司于广州,以后又在一些沿海城市设市舶司或司舶务。周去非《岭外代答》。

2、与高丽的交往

  宣和五年(1123年),出使高丽的徐兢撰成《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3、与日本的交往

4、与南亚各国的交流

   赵汝适《诸蕃志》对来中国贸易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相当详细的记载。

二、元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忽必烈曾发动对日本、安南(越南北部)的战争,除此而外,和平是元朝中外关系的主流

1、与欧洲的交往

马可·波罗与《行记》;中国旅行家列班·扫马(西文名字)于1287年到欧洲(法国),为中国历史上的首次。1336年,顺帝派出16人的使团出使罗马教廷,到阿维尼翁;教士马黎诺里受命回访。后因奥斯曼帝国崛起于西亚,贴木儿帝国崛起于中亚,中欧交通阻断,交往中止。东欧的钦察、西亚的伊利儿汗国与元朝关系密切,沟通性强。

2、与东南亚各国的交往

周达观《真腊(柬埔寨)风土记》。

3、与非洲各国的交往

成宗时期,遣使赴索马里、摩洛哥等地采办珍兽;汪大渊《岛夷志略》。摩洛哥伊本·拔图塔于顺帝时到中国,后由泉州返回,著有《伊本·拔图塔游记》。

三、练习题

1)名词

1、殿前都点检;2、陈桥兵变;3、三司使(计相);4、三衙;5、二府;6、监司;7、通判;8、北面官与南面官;9、头下军州(斡鲁朵);10、捺钵制;11、勃极烈制;12、猛安谋克;13、屯田军;14、主、客户与五等户;15、支移折变;16、丁口之赋与杂变之赋;17、诡名寄产与诡名子户;18、市易务;19、三舍法;20、《三经新义》;21、元丰改制;22、元佑更化;23、蜀洛朔党争;24、造作局与应奉局;25、西城括田所;26、永熙北征;27、澶渊之盟;28海上之盟;29、八字军;30、绍兴和议;31、隆兴和议;32、开禧北伐;33、嘉定和议;34、庆元党禁与端平更化;35、公田法;36、抽分;37、交子务与行在会子务;38、端平入洛;39、腹里;40、驿站和急递铺;41、五户丝;42、郭守敬;43、《农书》;44、鹅湖之会;45、事功学派;46、《营造法式》;47、《文献通考》、48、《金石录》;49、《通志》;50、古文运动;51、更戍法;52、通检推排;53、闰年图;54、庆历新政;55、哲宗绍述;56、靖康之难;57、《大札撒》与札鲁忽赤;58、宣政院;59、澎湖巡检司;60、探马赤军;61、《元典章》与《至正条格》;62、《梦溪笔谈》;63、《资治通鉴》;64、《续资治通鉴长编》;65、《太平御览》;66、市舶司。

2)问答

1、北宋建立之初,在制度建设上有何措施?影响如何?(可分几个小题)

2、试述辽朝的胡汉分治制度。

3、评价王安石变法。

4、宋代经济较之此前有何发展变化?

5、成吉思汗是怎样完善蒙古国制度的?

6、简述蒙古帝国对外征服战争,并对其进行评价。

7、忽必烈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8、元朝在巩固大一统局面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效果和意义如何?

9、简评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10、元朝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11、如何认识元朝时代的民族歧视政策与民族融合的关系?

12、唐宋时期南方是怎样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的?

13、简要评述唐宋时期租佃制的发展概况。

(张著第265—2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