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河银鱼: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3:11:59

现代中医学对糖尿病的解释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基因与各种环境因素所致,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各种发病因素的结合,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或者绝对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血糖升高,尿糖阳性等,发展为以持续的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在此理论指导下,西医治疗糖尿病就是降低血糖。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西医进行了几十年不懈的努力,西药从第一代的“D860”,发展到今天的璜脲类、双胍类和其他多种类型的口服糖尿病,胰岛素也从单一的短效胰岛素品种发展到长效、中效、短效等多个品种。

    遗憾的是,西医近百年的“持久战”并没有能够战胜糖尿病,极少数血糖稳定者时时离不开药物的维持,而大多数病人血糖仍然经常波动,高低不稳,因病人血糖经常波动,不得不经常调换直至加大降糖药的用量,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人血糖没有控制好,反而因长期大量服药,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人体造成了损伤,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病情。相当一部分中医受西医的影响,在治疗糖尿病时也是一味降糖,结果是重蹈覆辙。

    这充分表明:高血糖其实只是糖尿病的一个表现特征,并不是糖尿病的病因。单纯降血糖,只是“治标不治本”,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糖尿病。

    传统中医的理论观点认为:素体禀赋虚弱是糖尿病的基本发病内因,饮食不节造成的脾气虚弱是发病的必需条件(造成胰脏功能减退),而“血瘀痰浊”存在于糖尿病整个病程中,既可以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又可以是糖尿病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毒素),反过来影响人体气血流通,加重病情。这些不良因素损坏了病人胰脏的功能,糖尿病的高血糖是病人胰脏分泌胰岛素失调所引起的症状。因此,糖尿病是一种多种原因引起的“虚实错杂、本虚标实”的疾病。这一点和西医认为糖尿病是综合征不谋而合。

    中医认为,对糖尿病应采取综合治疗的办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现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基本都是单一作用的药物,在治疗时或是单一降糖,或是没有考虑到综合因素。由于治疗方向的偏差,其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不仅治疗效果不理想,还使众多病人产生新的“三多一少”(即“药越吃越多、钱越花越多、并发症越来越多、健康越来越少”)。

    因此,要想治疗糖尿病,只有针对糖尿病“胰脏损害、毒素(血瘀痰浊)为患”的基本病因,采取“补虚排毒、标本兼治”的综合疗法,恢复病人胰脏原有的能力,糖尿病才可能得到康复。具体说就是:

  (1)从整体观念看问题、治病求本

    糖尿病就像一棵毒草,危害着人的健康。人们说的高血糖、仅仅是毒草地面上的苗,而人体因胰脏功能损坏、不能自主调节胰岛素分泌,才是毒草的根子。传统的单一疗法就是割草(降血糖)。虽然割去地面上的毒草(降低血糖)可以避免对人的危害,但是因毒草的根子还在(产生高血糖的原因依然存在),经过一段时间,毒草又会长出,降低的血糖也就始终存在着随时反弹的可能。

    因此,要遵循中医“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原则,充分认识到糖尿病的高血糖只不过是表面现象,单纯降低血糖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割草”,只有挖去毒草的根子,彻底消除糖尿病的病因,恢复人体胰脏的功能,血糖才能持久平稳。

  (2)治疗上补排结合、内外结合,双管齐下

    糖尿病的基本病因是“胰脏受损、毒素(瘀血痰浊)为患”,简单说就是“虚,实”两大类病因“夹杂”致病,因此在治疗上也必须“补(虚),排(祛瘀活血排毒)”结合,双管齐下。其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受这些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没有一种单一的药物能同时针对糖尿病的两大病因起作用,所以其单一治疗的效果往往不理想。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只有将针对糖尿病不同病因的药物制成内服(滋养胰脏)、外用(活血祛痰排毒)两种不同的剂型,并同时使用,才能使不同的药物既不受对方影响,又分别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又能结合在一起发挥其最大限度的综合治疗作用。

    如果用几句话来概括一下,就是说:只有在积极消除不良因素(瘀血痰浊,即排毒)的同时,快速有效的恢复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补虚),双管齐下,才能使糖尿病人的胰脏功能得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