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版冲动的惩罚:静教院附校:课堂里发生的“哥白尼式”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37:20
静教院附校:课堂里发生的“哥白尼式”革命时间:2011/4/8 14:09:44  作者:罗阳佳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上海教育》54

 

3月1日下午1点,八年级(2)班,物理课,机械功,第一课时。

一开场,全班学生埋头看书,老师在一旁提醒:“将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用笔画下,边读边思考还有什么疑问或者还想知道什么。”七分钟后,老师提问,这时学生已能准确回答出功的公式、单位、符号等基本知识。

“还有什么疑问吗?”老师问,下面一片静默。难道学生都学会了?“好,我来问问大家。”老师旋即抛出一连串思考题,“小明提包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他的提力对包做功了吗?”“小明提包上楼,他做功了吗?”“小明提包乘升降电梯上楼呢?”……课堂顷刻间被 “引爆”,学生七嘴八舌,你说“做功了”我说“没做功”,在思维碰撞、观点交锋、相互纠错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提炼出了做功的概念和要素。

整堂课前后共计45人次发言,看不到教师滴水不漏地系统讲授,看不到眼花缭乱的多媒体课件,只看到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不急不躁地发问和追问,只看到学生此起彼伏地举手和表达,朴实无华的课堂背后是学生思维的高速运转。

静教院附校教师韩维维上的这堂家常课,给听课教师带来了震惊。“这堂课对我冲击很大,完全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想法被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被当堂解决。”来自奉贤区的张老师说:“我打算在自己课堂也尝试一下这种办法。”

“这种办法”正是静教院附校十余年来锲而不舍坚持课改,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潜心研究并总结出的一种理念先进且可操作的教学法——后“茶馆式”教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

同一天,记者走进九(4)班,数学教师李贞正在上一节统计课“表示一组数据分布的量”。她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边看边画重点、边圈出疑问,之后展开讨论,或师问生答,或生问生答,继而当堂做题,暴露难点,学生的困惑在交流和互助中迎刃而解。

李贞在课后研修时说:“学生基于经验对知识已有自己的理解,但不一定正确,如果我们硬塞给他们正确的,以后他们还是会出错,所以一定要充分议论,充分暴露学生的真实想法,他们的相异构想真是出人意料。”

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后“茶馆式”教学让越来越多的学生重拾学习的自信。

这是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水上飞机”。学生读课文、自学生字后,教师黄子懿问:“对于这些生字,你有什么想告诉同学们的吗?”学生们跃跃欲试。这时,坐在教室后排角落里的小魏高高地举起了手,被叫到后他大声说:“我想提醒大家,‘末’字第一横长,第二横短,另外有一个字是第一横短,第二横长。”其他同学纷纷帮忙补充说:“是‘未’字,‘未’来的‘未’!”“对对对,就是这个字!”教室里所有人会心地笑了。

这堂课上,小魏多次举手,表现十分活跃。很难想象,一年前的小魏还是个上课时思想常常游离在外、不爱开口、从不主动发言的学习困难学生,黄老师常常通过课后“抓差补缺”来关心和帮助他。而今天,小魏也能加入讨论,不再是课堂的“局外人”。“没想到我的孩子现在上课这么想说。”来旁听的小魏爸爸感慨不已。

看到学生的转变,黄子懿同样备感惊喜,她对记者说:“后‘茶馆式’教学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当学生有疑难时,不仅能得到老师的指导,更多是来自同学的帮助,现在孩子们越来越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了。”

“我们真的讲得太多了?”

然而在几年前,教师们却并不以为然,很多人对这项改革持怀疑态度。

1998年,静安区教育学院承办附校,当时这还是一所教学质量蹩脚的薄弱校,时任院长的张人利兼任附校校长后,开始大面积听课,排摸“家底”,他初步诊断出“病灶”所在——课堂出了问题。在之后的十余年时间里,附校紧抓新课改契机,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提出“按学生最佳发展期设课,创学生最近发展区施教”的基本理念,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给予持续性改革。

如今,附校“轻负担高质量”的办学成就早已声名远播,但喜欢挑战自我、永不安分的张人利始终对自己的课堂现状不满,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2008年的一个开放日,任教才两年的物理教师范佳薇正在上课,这时张人利推门进来随堂听课。他一言不发地坐在教室后面观察着,脑子里思索着什么。

评课时,张人利开口了:“范老师,所有的东西你都讲得对,而且讲得很好、很仔细,但是我感觉讲得太多了。”

听了这句话后,在场的物理组全体教师默不作声,大家在心里直犯嘀咕:附校物理课一周才3节,在其他学校都翻一番,怎么还说我们讲得多?

任教物理的副校长周骏斗胆反问:“那您说哪些可以不讲呢?”

张人利以商量的口吻说:“是不是有些东西可以不讲,让学生们自己去学呢?”

周骏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多讲几遍都不一定能懂,更别说不讲了。”长期以来,教师早已习惯了在课堂里从头讲到尾,“不讲”简直是天方夜谭。

“能不能先试一堂课?”张人利并没有松口的意思。老师们不知道,校长此次是有备而来的,他心中自有一本“明白账”。

经过长期调研,张人利总结出现阶段课堂教学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一是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因为教师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就是认为自己的讲解是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二是问题暴露不够,学生学习中的不同理解即“相异构想”没有充分暴露,更没有得到解决。许多教师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没有关注学生是怎么想的。三是教师每一个教育行为的价值取向不明确,比如为什么提问,为什么让学生小组讨论,等等,许多教师讲不清楚,所以盲目地学形式。四是教师对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问题常常束手无策,似乎除了布置大量练习和补课之外没有其他办法。

“这四个突出问题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能低下。”张人利直指要害。

让学生“议”起来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呢?张人利认为,影响教学效能的因素有三个——师德修养、教学艺术和教学科学。而在前两个因素很难突变的情况下,要改变广大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必须依靠教学科学,“教学的科学是提高教学效能的突破口”。

教学讲科学,意味着教学是有规律的,掌握了规律就能颠覆常态教学中的四大弊病。那么,规律何在呢?张人利最初对此也比较懵懂,但他坚信改革的第一步必须迈出,改总比不改好,事情肯定是越做越清晰。于是他决定在自己的老本行——物理学科开辟“试验田”。

张人利向周骏深入分析了课堂教学时弊,希望物理教研组能尝试着作些改变,尽量减少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多讨论、多动手。“要尝试只能我来尝试,而且初三绝对不行。”带着几分疑虑,周骏“被迫”成为了后“茶馆式”教学改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8年11月,周骏在初二找了两个基础相仿的班级上同一节课“力的概念”,第一个班按他原来的办法上,第二个班,周骏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先看书,然后创设情境,重点讨论学生搞不懂的地方,再做做题目。课后对两个班进行检测,第二个班考得好。

“十余年来,难道我真的多讲了许多不该讲的话?”周骏并不服气:“这一定是个偶然。”他再找来第三个班,还是用传统办法上,讲得更仔细,并且对几道难题还特意多讲了几遍,结果检测下来还是不如第二个班好。这下周骏“动摇”了,“有些东西确实是小孩自己能学会的,而且学会的程度比老师讲还要好。”

于是,物理学科开始全面推行教学改革实践。改革的先遣部队永远是最艰苦的,“当时没人相信,只好硬着头皮上。”一节课一节课地试,摸着石头过河,物理组几乎每天都在集体备课,讨论学生可能会有什么相异构想,配套什么情境去暴露和解决。大半年后,八年级全区统考,附校学生的物理成绩史无前例地在全区遥遥领先,而且学生普遍反映,物理学起来更轻松、更有趣、更自信了,课堂更有效了,老师们初次尝到了甜头。

张人利带领教师趁热打铁,总结提炼“试验田”的实战经验,再结合对全国各地教学改革实践的研究,尤其对上世纪80年代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提出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加以继承和发展,最终找到了克服常态教学四大弊端的具体对策,并将之命名为后“茶馆式”教学——

一个核心:以“议”为教学的核心,强调让学生与学生、与教师、与自己充分地议论,让教育走向对话。

两个课堂教学关键干预因素:一是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或者部分学生自己学得会的,教师不讲;二是尽可能暴露学生的潜意识,尤为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

三个发展:教学方式更加完善,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有“书中学”,还有“做中学”(即研究性、实践性学习);教学方法更加灵活,不规定“读”“议”“练”“讲”等教学方法的具体安排;教学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就是以提高学生学业效能为依据来确定教和学的方法。
在张人利看来,两个关键干预因素是后“茶馆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他说:“教师只讲学生学不会的,而不是讲所谓的‘重点难点’,必然要求学生先学。学生在学习后形成对事物的各种不同看法,这时教师要让学生的相异构想充分暴露并解决,这样的教学才是启发式的,否则把正确的硬塞给学生,那叫灌输。”

从“心动”到“行动”

物理组的初战告捷说服了物理教师,却不一定能让所有教师信服。2009年5月,范佳薇在全校范围内上了堂后“茶馆式”教学的“样板课”,示范给其他教师看。新教法在让人眼前一亮之余,引发了一批质疑:物理学科行,数学学科可行吗?理科行,文科行吗?中学行,小学行吗?附校行,其他学校行吗?

面对质疑,张人利不动声色。他心里清楚,后“茶馆式”教学具有一定的颠覆性,是更关注学的教学,课堂的中心从教师、从学科转移到学生,强调学生学得完整,而不是教师教得完整,仅其中一个关键干预因素“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就与教师几十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师应该讲教师认为的重点难点”等教学观念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冲突,这无疑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教师一时难以接受。

何不通过行政命令强势推行?“硬性规定改变不了每天发生在校园里的近百节家常课,要改变教师日常教学行为,就一定要通过专业引领让广大教师从内心深处认同后‘茶馆式’教学。”张人利说。

在教改进程中,静教院附校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科研方法——循环实证。正是这套方法“征服”了更多半信半疑的教师。那是一节数学课“表示一组数据波动程度的量”,数学组全体教师参加教研,李贞和初三其他教师分别在各自班级上这节课。第一个班由任课教师按传统法上,课后进行第一次教研,大家围绕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关键干预因素提出建议,任教第二个班的李贞修改教案,然后上课,她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设问讨论,试图让学生搞清概念,最后再应用,课后进行第二次研修,也任教第三个班的李贞再改教案,力度更大,这次她让学生看完书后直接做题。再次研修时,数学老师们愕然发现,第三个班各项检测指标最好,和其他老师一样,李贞深受触动:“看来后‘茶馆式’教学确实能提高课堂效能。”去年10月,李贞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在校长鼓励下,她大胆按照后“茶馆式”教学法开课,一举夺魁。此后,李贞教改的步伐更加坚定不移:“我现在更关注中等偏下的学生,在他们身上暴露的问题更多、更典型。”

“实证到人人服帖为止!”张人利铁了心,把“战线”拉到了更大范围。2010年的一天,在常务副校长丁亿带领下,数学组教师来到湖州某校试验后“茶馆式”教学,和当地教师一起,给当地学生上课,同样也用循环实证法。课后检测下来,当地校长拿着成绩单傻眼了,怎么会提高了呢?如今,循环实证已成为附校的一种校本研修方式,各教研组每月都会组织一次这样的研修。

依靠科研的力量,后“茶馆式”教学改革从物理推进到数学、化学,从理科推进到文科,从中学推进到小学,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以身试法”后口服心服了。首次试用后“茶馆式”教学法上课即告成功后,黄子懿开始在每堂课里慢慢转型,她的备课、上课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她说:“我现在备课关注点不再是我自己能在哪个地方上得出彩,而是关注哪些是学生学得会的、哪些是学不会的,我会预先准备多套方案以应对学生突然迸发的奇思妙想。”

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觉,当教师的观念发生改变时,行为的跟进就水到渠成了。
                           (实习生尹志华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