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杉,小号女儿情:“中国京剧百美图”名单及解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6:23
 “中国京剧百美图”名单及解析
      【按】2005年第10 期《中国京剧》是该刊出版的第100期,为此《中国京剧》杂志社决定将2005年第10期作为特刊出版,主要内容除组织专辑外,拟重点推出“中国京剧百美图”,以享读者。
    “中国京剧百美图”从京剧历史长河中撷取100名在京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京剧演员的剧照,同时配以赞美每位演员的诗词(或对联),并特聘著名书法家、篆刻家作书、治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页,使读者从中既能领略京剧艺术的风采,还可以欣赏到我国书法篆刻艺术的魅力。 
         这次活动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响应。 自《中国京剧》杂志2005 年第一、二期刊发选票和参考名单以后,到3 月15日投票截止,共收到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区)和美国的选票四千余张,经认真统计,产生了“百美图”正式名单。在入选的名单中,梅兰芳先生以3787票最为读者推崇,程砚秋先生以3728票紧步其后。生行得票最高者是马连良先生,净行得票最高者是裘盛戎先生,丑行得票最高者是萧长华先生。
  
————————《中国京剧百美图》名单
                                                          (以生年顺序排列)余三胜  程长庚  孙菊仙  谭鑫培  陈德霖  龚云甫  萧长华  杨小楼  
王瑶卿  郝寿臣        盖叫天  金少山  高庆奎  余叔岩  姜妙香  言菊朋  
侯喜瑞  梅兰芳  周信芳  李多奎        马富禄  尚小云  荀慧生  于连泉  
马连良  唐韵笙  俞振飞  程砚秋  谭富英  黄桂秋        孟小冬  杨宝森  
奚啸伯  李万春  叶盛章  叶盛兰  高盛麟  裘盛戎  袁世海  赵荣琛宋德珠  李少春  张云溪  王金璐  言慧珠  李金泉  张君秋  李和曾  
李世芳  毛世来        童芷苓  李玉茹  厉慧良  李慧芳  张春华  方荣翔  
王吟秋  高玉倩  杨荣环  关肃霜        谭元寿  赵燕侠  马长礼  杜近芳  
李世济  梅葆玖  李鸣岩  童祥苓  宋长荣  杨秋玲        王梦云  冯志孝  
王晶华  尚长荣  孙毓敏  张学津  李 光  刘长瑜  李炳淑  杨春霞叶少兰  孙明珠  李维康  耿其昌  朱世慧  赵葆秀  邓沐玮  言兴朋  
张建国  李宏图        李 军  杨 赤  王蓉蓉  于魁智  孟广禄  张 克  
迟小秋  李胜素  史 敏  张火丁  -----------------漫话《中国京剧百美图》入选名单                  (《中国京剧》2005年第8期,作者:王永运)         打开《中国京剧》今年第5期首页,欣然见到《中国京剧百美图》名单的正式公布。见于百美图的一百位京剧名伶,是从读者投寄的四千余张选票产生出来。它表明:广大读者对中国京剧发展史二百年来众多名伶作出的重大贡献,是有目共睹、倍加称赞的。从《百美图》的名单中,看出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艺术创造力的持续飞跃、发展,在许多不同风格、流派的竞争中,更突出了旦行与生行在京剧整体结构中的双峰顶峙,表现出时代变化的新的信息。
        先从《百美图》旦角名单为例,既有前辈陈德霖、王瑶卿名家,又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还有梅派传人言慧珠、李世芳、杜近芳、梅葆玖、李炳淑、李胜素、史敏,程派传人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迟小秋、张火丁,尚派传人杨荣环、孙明珠,荀派传人毛世来、童芷苓、宋长荣、孙毓敏、刘长瑜,张派创始人张君秋及其弟子王蓉蓉。老生行中,前辈名家余三胜、谭鑫培、孙菊仙为首,接踵而来的是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随后是余派传人孟小冬、李少春、耿其昌,高派传人李和曾,言派传人言兴朋,马派传人张学津、冯志孝,谭派传人谭元寿,杨派传人于魁智、李军、张克,奚派传人张建国。武生行中,以杨小楼、盖叫天为首,后有李万春、高盛麟、李少春、张云溪、王金璐、厉慧良。小生行中,有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叶少兰。净行中有“花脸三杰”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与承接者裘盛戎、袁世海,以及再传人方荣翔、杨赤。老旦行中有龚云甫、李多奎、李金泉、李鸣岩、王梦云、王晶华、赵葆秀。文丑行有萧长华、马富禄,武丑行有叶盛章、张春华。整个名单可谓琳琅满目,蔚然大观,说明京剧爱好者经过认真思考,殚精竭虑,才做出这样认真的选择。
       可是,尽管花费了不少心力,但仍有“沧海遗珠”之感。也许,由于时代的久远,像上世纪二十年代与杨小楼并列的武生巨匠尚和玉,竟未列名单之内。尚和玉讲究武生演员表演上须“脆、狠、帅”台上做戏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的艺术风格可归纳为:威猛雄伟,朴厚结实。尚和玉表演严谨,讲求气势,不尚花哨,招数威武而凝重,亮相犹如铜浇铁铸,“跺泥”稳如泰山。他的代表作有《铁笼山》、《四平山》、《晋阳宫》、《战滁州》、《艳阳楼》等。《百美图》名单中不见尚和玉,实属遗憾。又如新艳秋(王玉华),今年已95岁高龄,她一生醉心于程派艺术,是当今年龄最长,资历最深的卓越的程派表演艺术家。她勤奋学习程砚秋的幽咽委婉、曲折迂回的唱腔与他的优美多姿、繁复多变的水袖动作,获得优异成就而名噪一时。新艳秋除演程派本戏外,个人还创演新编剧目,如《荆十三娘》、《娄妃》、《霸王遇虞姬》、《玉京道人》、《春闺选婿》、《邵真真》、《琵琶行》等,这些戏都以程派为规范。新艳秋曾同杨小楼、周信芳、谭富英、金少山等名伶有过合作,《百美图》提供的程派继承人有赵荣琛、王吟秋、李世济等人,未见新艳秋,甚感不足。再如高派老生,只见李和曾,缺少李宗义,亦属一憾事。李宗义与李和曾演剧时代相近。李宗义嗓音高亮浑圆,雄劲高健,唱腔以挺拔昂扬见长,音发自丹田,字字落实,唱来若波翻浪滚,恢弘舒畅。像他演的代表作《逍遥津》,他扮饰懦弱无能的汉献帝,在曹操的逼迫压制下,苟延残喘,忍辱偷生。李宗义通过剧情发展,富有层次地剖析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细腻传神。戏里最后一场,李宗义闷帘唱的[二黄导板]:“父子们在宫中伤心落泪”,在他悲昂激壮的声腔中,既具凄楚之情,又充溢愤懑之气,出场后唱到“二皇儿年岁小……”一句时,“小”字拉得细而又长,悲怆戚戚,如泣如诉。尔后,连续九个“欺寡人……”,更是溢满悲愤情绪。我曾多次观赏李宗义的此剧,至今印象良深。但《百美图》中也未列入他的姓名,极为遗憾。
      我还感到,《中国京剧》举办的《百美图》向全国征求人选名单,但南方名伶入选的极少,只有周信芳、盖叫天与黄桂秋。周信芳作为麒派创始人,他生前曾传授麒门大弟子十八人,像高百岁、陈鹤峰等麒派名家,竟无一人当选,甚至连目前走红的麒派艺术家陈少云,也未能选入。那么,离现今更远的,如冯子和、欧阳予倩,更少有人投票了。还有,在南方,以关羽戏名震遐迩的王鸿寿(艺名三麻子),他的关羽戏别具神采,庄严肃穆,威风凛凛,唱腔用的是徽调,身段动作鲜明生动,唱念苍劲深厚,工架优美传神,他所传授的弟子南有林树森,北有李洪春,皆富有声誉,有着“南林北李”之称,但入选的名伶中,既无王鸿寿,也无林树森、李洪春。
      总的来看,《中国京剧百美图》所选的名伶都具备卓越的造诣,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但《百美图》限于名额,未能包括所有的优秀演员,如此情况并不鲜见。君不见,极具权威性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戏曲曲艺卷》,京剧名伶中像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萧长华、李万春、厉慧良、袁世海均未列入,《中国京剧史》丑行演员传记中漏失名丑马富禄、茹富蕙。或许,日后出现一本比《百美图》更为充实、丰富的京剧名伶图书,才能弥补此一憾事。 ------------------“中国京剧百美图”名单解析: 1、“京剧三鼎甲”:京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括号内人物未入“百美图”。下同。)        
        又称京剧三杰、京剧老三杰、京剧前三杰、京剧老三鼎甲、京剧前三鼎甲。
       (1)程长庚(1812—1882),名椿,字玉山,也作玉珊。安徽潜山人,生于嘉庆十七年。幼年进徽班学戏,出科后在安徽的一些戏班中演唱。道光年间,他来京加入三庆班。当时,北京的舞台上,昆曲和京腔已经衰微,徽班称盛。其中以三庆和四喜、春台、和春名声最大,被称为“四大徽班”。徽戏的唱腔以二黄调为主,在北京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等剧种的特长。嗣又因汉戏演员搭入徽班,使徽班又增加了西皮调,为以皮黄调为主的北京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程长庚是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被誉为“京剧开基创业的大师”。相传,他初来京演出,不很成功,便发愤苦练三年,于是技艺大有精进。一天,演《文昭关》,他饰伍子胥,“冠剑雄豪,音节慷慨,奇侠之气,亢爽之容,动人肝膈”,全场轰动,由此誉满京城。他对唱、做、念、打“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并重,善于运用这些表演技巧来表现人物,一举手,一投足,都注意符合所扮角色的性格,不仅形似,而且能传神。所以“一经登场,不啻现身说法”,“为大臣则风度端凝,为正士则气象严肃,为隐者则其貌逸,为员外则其神恬”,“能令观者如对古人,油然起敬慕之心”。
        京剧在形成时期,著名的老生演员除程长庚外,还有余三胜和张二奎。这三位演员在唱腔和表演艺术上各具特色,各有独到之处,形成了老生三种流派。程长庚高亢沉雄,肃穆凝重,唱、念多徽音,被称为徽派。余三胜圆润流利,苍凉悲壮,以汉调西皮为特长,唱、念为湖广音,被称为汉派(或余派)。张二奎实大声宏,雍容华贵,唱、念运用北京字音,被称为京派(或奎派)。
        程长庚十分重视京剧人才的培育,曾筹办三庆大科班。“同光十三绝”之一的杨月楼,是他的得意弟子。著名老生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也都出自他门下。      (2)余三胜(1802—1866)------名开龙,湖北罗田县人。原为湖北汉戏末角演员,清道光初期进京搭徽班演唱,后成为“春台班”的首席老生演员,其唱工以楚调为基础,虽吸收了徽调、昆曲和梆子腔,但仍以鄂音为主,在徽剧、汉剧融合形成京剧的过程中,对老生唱腔有不少创造。京剧的“湖广音”就是始于余三胜。后学谭鑫培在唱腔中有很大部分便源自他的传承。   
      (3)张二奎(1814—l864)-------原名士元,字子英,北京人(一说安徽或浙江人)。清道光时为工部都水司经承,酷爱戏曲经常以票友身分在和春班客串,因嗓音洪亮、唱功极佳而大获好评,遂正式加入和春班,曾为该班班主,后入四喜班为首席老演员。他的唱功平稳宽亮,多用北京字音,吐字清晰,咬字坚实,自成一格,时称“京派”或“奎派”。
2、“京剧小三鼎甲”: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又称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新三鼎甲、京剧后三鼎甲。         (1)谭鑫培(1847一1917)-------原籍湖北江夏。其父志道,演老旦,有“叫天”之称,因此他被世人称作“小叫天”。幼入金奎科班学武生,后入三庆班, 班主程长庚指派他为“武行头”。嗓音恢复后开始演唱老生戏。他是程门弟子,但能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史载谭鑫培《昭关》学程长庚;《定军山》学余三胜;孔明戏学卢胜奎;花腔学孙小六;反调学王九龄;《镇潭州》则偷学姚起山,有一位叫冯柱儿的老生,演出时经常闹笑话,别人都看不起他,可他的流水板与众不同,谭鑫培就虚心请教;为演好《状元谱》,他甚至求教于一个配角演员;他的《连营寨》学自梆子演员元元红郭宝臣;《凤鸣关》是梆子演员十二红薛固久所授。他还向秦腔演员铜骡子、铁马学过不少戏。他尽管能集百家之长于一身,但从不固步自封,仍然把其子小培送到小荣椿科班学艺,出科后又令其拜沈三元为师;后又亲自把其孙富英送到富连成科班。他的这种转益多师的做法直接影响到他的后代。例如谭富英出科后,又拜余叔岩为师;就在谭富英大红大紫的时候,他又令其子元寿拜师李少春,令其孙孝曾考入北京戏校,规规矩矩地向王少楼、杨菊芬问艺;前几年,谭元寿到戏校看其孙正岩上课,对教正岩的老师一再致谢道乏,没有丝毫“谭派正宗”的架子。看来,如此诚恳地博采众长正是谭氏七代不衰的“祖传秘方”。
       据说,清末慈禧太后要谭鑫培给英国使节演唱京剧,唱罢,英使说,听不懂唱词,感觉是一个幽灵在痛苦地呻吟。慈禧听后说他的感觉完全正确,因为谭鑫培当时演唱的《奇冤报》就是表现一个屈死的鬼魂在倾诉冤情。
       谭鑫培善于革新,如《搜孤救孤》,卢胜奎演时以公孙杵臼为主,经他加工后,成为以程婴为主角的戏。其他如《珠帘寨》、 《连营寨》、 《空城计》等戏,经他删减增益,更为精炼精湛,成为后学所宗法的上演剧目。唱腔资料有百代公司灌制的唱片7张半和陈彦衡整理的《谭鑫培唱腔集》3册,收《空城计》等10个剧目。
       由于他在艺术创造上的卓著成就,为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开拓了新的天地,影响极其深远。 当时的北京有“满城争说叫天儿”的说法,有“伶界大王”的美誉,与汪桂芬、孙菊仙并称为后“三杰”、后“三鼎甲”。其传人有余叔岩,其子谭小培,女婿王又宸等人。至于私淑者,更是“无生不学谭”。      (2)汪桂芬(1860~1906)-------湖北汉川人 ,一说安徽人,生于北京 。9岁从陈兰笙习老生兼老旦,18岁因倒仓投樊景泰门下改习场面。曾代师为程长庚操琴,对程氏艺术耳濡目染,竟学得一口逼真的程派唱腔。清光绪六年(1880)嗓音恢复,搭春台班,初演《文昭关》、《天水关》等戏,深受欢迎。数年后,与孙菊仙、谭鑫培并称为老生新三杰、新三鼎甲。他嗓音高亢宽亮,演唱气力充沛,行腔朴实无华,并以脑后音取胜,在宗程(长庚)的基础上创造了以雄劲沉郁自成一格的汪派。汪耿直不阿,晚年生活潦倒,年仅四十余岁便英年早逝。之后能较全面地继承汪派艺术的是王凤卿、汪笑侬等人。       (3)孙菊仙(1841—1931)------天津市人,武秀才出身。早年常出入票房,36岁后拜程长庚为师,成为专业演员。先搭班演出,后接掌四喜班。1886年(光绪十二年)被招入清宫的升平署,在宫廷内演戏同时兼任教习达十六年之久。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寓所被毁,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从事演出和经营剧班十余年。孙菊仙的演唱受到旅沪的天津商人的赞赏,因为同里关系,亲切地称呼他“老乡亲”,此后,这个称呼逐渐在各地叫响,即使演出的海报、戏单上也以此相称。辛亥革命后孙菊仙回到北京,很少参加商业演出,但是对水旱赈灾、养老恤孤之事却乐而为之,至老不疲。晚年的孙菊仙回到故乡天津,始终关注家乡京剧艺术的发展,重视培养京剧人才,积极参加天津票友界的活动。孙菊仙的演唱特点是嗓音洪亮,特别是煞尾处,一放一收,吞吐有力。虽师程长庚,却能自成一家,是京剧孙派老生的创始人。
       3、“青衣泰斗”陈德霖(1862-1930)------男,京剧青衣。名鋆璋,字麓耕,号瘦云,又号淑芳(又作漱云),小名石头;顺天宛平人。12岁时入恭王府金福班学昆旦,艺名陈金翠。不久金福班解散,入四箴堂科班,改艺名陈德霖。19岁时出科,又从田宝琳学京剧青衣,同时搭三庆班演出。1890年,进入升平署。经常与杨小楼、谭鑫培、卢胜奎、黄润甫、刘赶三、王楞仙等同台演出。他潜心体察慈禧太后的举止,运用于表演中,创造了《雁门关》萧太后的形象,得到了慈禧的赏识。其嗓音清朗圆润、高亮娇脆、清越委婉,将青衣行当的演唱引领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被称作“青衣泰斗”。陈德霖热心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所以也有"老夫子"的称号。王瑶卿、梅兰芳、王蕙芳、王琴侬、姚玉芙、姜妙香并称六大弟子。此外还有门婿余叔岩也得到他很多教益。           4、“通天教主”王瑶卿(1881-1954)------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和戏曲教育家,梨园界尊称为“通天教主”。祖籍江苏靖江,客籍宛平,自幼随父学艺,后入三庆班向崇富贵学武功,又从谢双寿、张芷荃、杜蝶云等习青衣和刀马旦,有了文武昆乱的基础及众多剧目。当年“同光十三绝”的时小福,非常器重他,把自己的杰作《汾河湾》主动传授给王瑶卿。光绪三十年(1904年)三月十一日,王瑶卿经陈德霖、余玉琴介绍,进宫补去世的时小福之差,当了供奉。1905年入同庆班,与谭鑫培长期合作,相得益彰,一时为瑜亮并论。1909年,王瑶卿自己挑班,演出于东安市场的"丹桂园",改变了以往生行领衔的局面。在京剧史上,旦行独立门户,生旦并驾齐驱从王瑶卿始。时人把王瑶卿与谭鑫培两位誉为"梨园汤武"。
        在谭鑫培革新精神鼓舞下,王大胆革新,30岁时首创熔青衣、花旦、刀马旦于一体的“花衫”行当,极大地丰富了旦行的艺术表演。他极重“以形传神”,对化妆、服饰、鞋履、扮相、砌末、把子等诸多方面,都精心改进。对梅、尚、程、荀“四大名旦”,不但根据其四人特长分别培养成为各自的流派创始者,而且据其特点传其剧目,使“四大名旦”各有其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王接任中国戏曲学校校长职务,以炽烈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培养了成百上千的艺术之花,可谓“桃李满天下”。      5、“老旦宗师”龚云甫(1862-1932)------名瑗,又名世样,满族,北京人。原学玉器手艺,因酷爱京剧,开始在南宫园华兰习韵票房学唱老生,后拜刘桂庆为师,搭入鸿奎班。又受孙菊仙提携进入四喜班,师从熊连喜改唱老旦。后又参加杨小楼、梅兰芳各班。他的唱、念讲究音韵,嗓音清脆苍劲,行腔悠扬婉转,抑扬顿挫,起落有序。《钓金龟》、《行路》、《徐母骂曹》、《断太后》、《打龙袍》等是他经常上演的剧目。自他开始,老旦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改变了郝兰田、谭志道时期老旦兼演老生和丑的规定,使老旦的唱腔、念白和身段逐渐规范化。宗其艺者有文亮臣、李多奎等。   
     6、“丑行宗师”萧长华(1878-1967)------原籍江西新建,祖辈客籍江苏扬州,出生于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父萧永康(艺名镇奎)是与程长庚、杨月楼等同期的著名丑角演员。萧长华从小受到艺术熏陶,11岁投师于菊坛名宿徐文波(当代著名戏曲音乐家徐兰注的祖父)门下,12岁即出台演娃娃生,15岁后专工丑行;18岁拜名丑宋万泰为师,宋曾与“同光十三绝”中苏丑杨鸣玉搭档30余年,艺精功深,凡是丑角的戏他都会,而萧长华则是无戏不学,无学不精。学成出道后搭上谭鑫培的同庆班,与王楞仙、黄润甫、金秀山、龚云甫、陈德霖、杨月楼等剧坛名匠同台献艺,潜心体察名家大师的高深技艺,不断充实。中年后长期与梅兰芳合作。并分别同徐碧云、筱翠花、马连良、孟小冬、金少山、尚小云、谭富英、奚啸伯、张君秋、言慧珠等几代京剧名家合作。其精湛的艺术造诣饮誉大江南北,备受行内外推尊。
  萧长华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刻意求工、勇于变革,在京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一大批为人们所喜爱的丑角艺术形象,如《群英会》的蒋干、《审头制汤》的汤勤、《乌龙院》的张文远、《法门寺》的贾桂、《女起解》的崇公道等。
  萧长华嗓音清脆响亮、念白爽利流畅,吐字清晰明快,抑扬顿挫中富有音乐性和韵味美。唱时功力充沛、满宫满调。身段做派干净冼练,灵活大方,善于运用不同步法、手势和借助道具、服饰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表演既诙谐又含蓄,既风趣又脱俗。国画大师刘海粟评为“谐而不虚,夸张而不失其真,诙谐出于严肃。”
  萧长华一生除认真演戏外,还以很大精力用在培育人才方面。27岁应北京“喜连成”科班(后改成“富连成”)之聘任总教习。除主教丑行外,生、旦、净诸行也遍为教授。任职36年,中间一度为了专心教学曾舍弃丰厚收入辍演8年。从第一科到第七科经他开蒙指导的学生不计其数。京剧界杰出人才雷喜福、马连良、李盛藻、小翠花、李世芳、侯喜瑞、刘连荣、袁世海、马富禄、叶盛章、叶盛兰、艾世菊、曹世才等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萧长华除善于培养人才外,还善于挖掘人才。叶盛兰入富连成学戏,先学旦角。但是不久萧长华发现他妩媚不足,英气有余,是而由萧长华提议,叶盛兰改学小生。叶盛兰对小生也很感兴趣,从此发奋用功,勤学苦练,举凡小生各工如雉尾、扇子、袍带、靠把、纱帽,以及穷生的戏,他都孜孜不倦,拳拳服膺地彻底学全了。
  在科班,萧长华主持编剧、整理和教排了大量传统剧目,计约400余出。可谓剧艺广博,能演、能教、能排,不单是丑行宗师,也是京剧全才。
  萧长华一生演戏教戏体得颇丰,但律己极严,自奉勤俭。平常都是布衣、布鞋、布袜,不动烟酒,饮食不考究。家里不雇仆人,演戏不带跟包。自己节俭,但梨园同行发生急难,他慷慨解囊,甚至在疫情流行时还配制丹药,治病救人。
  其子萧盛萱,富连成学生,亦是丑行艺术家。孙萧润增为麒派老生,润德为著名小生。      7、“净行三杰”: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       金少山(1890-1948)------本名义(一说作仲义),又名少山。满族。北京人。清末民初时京剧名净金秀山之子。幼年从父学艺,工铜锤花脸,兼宗何桂山。1922年冬,上海约梅兰芳旅沪公演,《霸王别姬》中的霸王一席难于物色。正当为难之际,恰逢王瑶卿由沪返京,他便推荐了金少山。一登台场便以其魁硕修伟的身躯,宽额丰颐的扮相,叱咤风云的气势,声若洪钟的唱念,将西楚霸王的风采再现于舞台,轰动上海滩,自此声望与日俱增。直到辞世,雄踞净行首席,被誉为"十全大净"。因其成功地塑造了项羽的艺术形象,故而又有"金霸王"之美称。       郝寿臣(1886-1961)------原名万通,祖籍山西洪洞,生于河北香河县,七岁开始学戏,二十三岁从东北来到北京,在刻苦学习金秀山唱功的基础上,又认真学习黄润甫的演唱风格,同时得到著名梆子演员的指导,并根据自己的自身条件,开创了其"架子花脸铜锤唱"的艺术风格特色。为了提高广大观众对花脸角色的兴趣,他注意在脸谱上苦下功夫。他与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高庆奎、杨小楼等人共同合作创演的新戏约近四十余出,每年平均排演两本新戏,新创剧目人物的脸谱没有蓝本可参考,他就按照剧情和人物性格去创造新形脸谱。他还改革了勾脸的工具和方式,为众多人物设计出符合身份和性格的服装图案。郝派脸谱艺术在京剧艺术的圣殿中独有其位,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深远影响。 郝寿臣1953年任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其门徒有袁世海、李幼春、王永昌、周和桐等。       侯喜瑞(1892~1983)------回族,原籍河北衡水,工架子花脸。11岁入喜连成科班,为该社最早成名的八大弟子之一,曾从李寿山学梆子老生,从萧长华、韩乐卿学京剧,后拜名净黄润甫为师,得其真传。融合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世称侯派,自成一家。他总结出架子花脸应“膀如弓、腰如松、胸要腆,腿起应重,落该轻,腕应扣、眼应精。”认为这样才能把架子花脸豪迈粗犷、豁达的性格及威武精神表现出来,使舞台形象挺拔、漂亮,身段矫健、灵活。晚年执教于中国戏曲学院和北京戏曲学校等艺术院校,关鸿宾、李荣威、马崇仁、尚长荣均是他的弟子。
      
      金少山、郝寿臣、侯喜瑞出生年代相近,上世纪20至30年代,同时活跃于京剧舞台,鼎足峙立,并称“花脸三杰”。梨园行惯以“金、郝、侯”排列,是因为金挑过班,挂过头牌,郝也曾与大名家挂过并牌,而侯则稍逊。遇到花脸大会,都是金大轴、郝压轴、侯倒第三。京剧界对他们三人的评价汇总起来,一般认为:论“唱”金第一,论“做”郝第一,论“念”侯第一。金天赋最好,身材魁梧、嗓音宽而高,“声震屋瓦”;郝身段、做派细腻考究;侯天赋最差,个子也矮,但他精于“语言化装”,字眼考究,喷口有力,念白功夫已臻炉火纯青,能从沙哑声里出好。      
8、其他师祖级人物:
   
(1)李多奎(1898—1974)-------原名李万选,北京人。幼年在庆寿合班学梆子老生。后入三乐科班学京剧老生。变声期间曾改学操琴。嗓音恢复后拜罗福山为师,改演老旦,曾得到龚云甫指教。龚云甫离开舞台后,他请龚的琴师张延庭操琴伴奏,从而受益,演技大进。曾与程砚秋、金少山、高庆奎等多人合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加入北京京剧院,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人长期合作,参加一些重要剧目的演出。特别是与裘盛戎合演的《赤桑镇》,珠联壁合,是继他们演出《遇皇后》、《打龙袍》后的绝唱,盛传不衰。李盛泉、李金泉、李多芬、李鸣岩、王梦云等皆宗李派唱法。(2)马富禄(1900-1969)------小名三海,学名汉忱。原籍河南扶风,出生在北平。他八岁入鸣盛和科班学戏七年,工老旦,后科班解散,转入富连成又学了四年,先老旦,后改文丑。师从萧长华。先后与荀慧生、于连泉(艺名筱翠花)、马连良合作。    (3)于连泉(1900~1967)------艺名筱翠花,北京人,原籍山东登州,九岁入老水仙花主办的鸣盛和科班学艺,1911年鸣盛和科班解散,次年加入富连成科班,经萧长华、郭春山等名宿教导,技艺大进。因替人扮演《三疑计》的丫环翠花,演得非常出色,萧长华就把剧中人的名字加上一个“筱”字,作为他的艺名“筱翠花”。于连泉戏路博广,自成一派,其花衫表演技巧、泼辣矫健的花旦艺术都是后人学习的典范,弟子有毛世来、崔熹云、李丹林、陈永玲等。      
(4)姜妙香(1890-1972)------名汶 ,字慧波。原籍河北献县,生于北京。幼以演青衣戏初露头角。改演小生后,拜冯惠林,陆杏林为师。自1916年与梅兰芳合作,四十多年从未间断。由于他的嗓音甜润,行腔婉转新颖,丰富和发展了小生成套唱段,对小生唱腔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如《四郎探母》 “巡营”中杨宗保唱的[娃娃调], 《洛神》 “馆驿”中曹植唱的[二黄三眼], 《凤还巢》 “洞房”中穆居易唱的[西皮二六]等,成为他的传世之作。他演戏认真,为人谦和诚笃,有“姜圣人”的美誉。他的弟子有闫庆林、江世玉、徐和才、刘雪涛等。晚年执教于中国戏曲学校,萧润德、夏水泉、叶少兰等均受他薪传。(5)俞振飞(1902-1993)------熔京昆艺术为一炉的戏曲泰斗,出生昆曲世家,6岁从父习曲,14岁业余登台演出。29岁时成为专业演员,长期与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张君秋等合作演出。其天赋佳嗓,唱曲时注重“字、音、气、节”,创造和发展了讲究声律、韵味的“俞派”唱法。他精通诗词书画,擅长吹笛,在笛风、指法、随腔运气方面有很高造诣。俞振飞演小生,尤以扮演巾生,表现儒雅清新的风格最为突出。他擅长的剧目,昆曲有《牡丹亭》、《长生殿》、《太白醉酒》、《墙头马上》等;京剧有《群英会》、《奇双会》、《玉堂春》、《春秋配》等。 1955年,俞振飞从香港回到内地,先后担任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上海昆剧团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和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主任,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弟子有黄正勤、李松年、储金鹏、蔡正仁、陆伯平等。      
(6)黄桂秋(1906-1978)------安徽安庆人,生于北京,原名德铨,字荫卿,别署桂荫轩主,为20年代后期崛起之名旦。1926年10月正式拜师陈德霖,经常与马连良、余叔岩、高庆奎、杨小楼等合作演出。当时拿手剧目有《春秋配》、《别宫祭江》等。后来黄去南方,以《别宫祭江》获得“江南第一旦”的称号。1941年定居上海。黄的嗓音甜美,在“陈腔”的基础上强调湖广韵,吐字行腔讲究技巧。不久,即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蜚声江南,被称为“黄派”当时有"舞台三绝"之说,即"徐碧云的武、小翠花的做、黄桂秋的唱"。1963年起,在上海京剧院教戏。弟子有言慧珠、李玉茹、童芷苓、王熙春、曹慧麟、金素雯等。       9、“四大须生”
        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 推移,“四大须生”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1)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     
      (2)其后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演变为:余、马、言、谭(富英)。    
      (3)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直迄今日。
10、“四大名旦
”    二十世纪20年代年京剧旦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冬皇”孟小冬
       孟小冬(1907-1977)------女老生演员。乳名若兰,本名令辉,艺名小冬,有“冬皇”之称。出身梨园世家,祖父孟七出身徽班,父亲、伯、叔都是京剧演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孟小冬别无选择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她九岁开蒙,十二岁在无锡首次登台,十四岁就在上海演出,居然大角风范,被当时的评论界赞为“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1925年,孟小冬离开上海,北上深造,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一时成为风靡九城的红角。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乾旦坤生,颠倒阴阳。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游龙戏凤》,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时在1927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二十四。但命运之神没有永远眷顾他们,不久,一个单相思孟小冬而不得竟想杀害梅兰芳的狂徒竟然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血案,引得社会舆论沸沸扬扬,对孟、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两人终告仳离。当时的一篇文章是这样记叙梅兰芳遇刺事件的:“某晚张汉举在家宴客,梅兰芳也被邀请在内,席间忽报外面有人要见梅先生,张汉举自告奋勇地说:‘我去看看……’谁知还未出走到大门口,已身中数枪,当场死亡。”
        之后的孟小冬情绪低落,在经过了感情的波澜和静心的思考之后,她决定从头再来,并选择了重新拜师学艺。她一心想拜余叔岩为师,而彼时的她因与梅兰芳有所牵连,余便以“从不收女弟子”为借口推脱。孟小冬丝毫没有为余的坚持而放弃,她一面刻苦用功,一面托人一再恳求,并央求余的新婚夫人代为说好话,余叔岩终于答应,但约定教戏最多不超过10出。几经周折,孟小冬终于在1938年10月21日正式拜余叔岩为师,成为余叔岩的关门弟子,也是惟一的女弟子。有人这样评价说:“(孟小冬)自拜叔岩,则每日必至余家用功,寒暑无间。前后五年,学了数十出戏,是余派惟一得到衣钵真传的人。……假若余派的东西是真正研究院的玩艺,孟小冬倒真是一位惟一够资格的研究生”。1943年,余叔岩因患膀胱癌不治逝世,孟小冬痛挽恩师,她的挽联写道:“清才承世业,上苑知名,自从艺术寝衰,耳食孰能传曲韵;弱质感飘零,程门执辔,独惜薪传未了,心哀无以报恩师”。
       孟小冬最后的生活归属是杜月笙,她和杜的一家在1949年春天一起离开上海,避居香港。1950年杜月笙和孟小冬举行婚礼,结为夫妇。杜月笙这时早已是疾病缠身,旋即去世。孟小冬以课徒授业薪传余艺为乐。这时新中国已经成立,流落香港的马连良、张君秋、杨宝森等先后返回内地。孟小冬也是统战对象之一,周恩来曾委派章士钊多次赴港做孟小冬的工作。当时孟母张云鹤女士尚住在北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却遭到孟小冬的婉拒。几十年后,在章士钊四合院正房东墙上仍挂着一幅立轴:“津桥昔日听鹃声,司马梨园各暗惊。人面十年重映好,梁州复按陡生情。”落款是:小冬女士清鉴章士钊。有一次朋友来访指着立轴说,你父亲大概是单相思吧?不然送给孟小冬的字怎么会在自己手里?章含之笑着点头。
        1967年,孟小冬由香港转赴台湾定居,闭门静养,由绚烂归于平淡,终其余年。
12、“南麒、北马、关东唐”:周信芳、马连良、唐韵笙       
        南方的麒麟童(周信芳),北方的马连良,东北三省的唐韵笙,都是以做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         唐韵笙(1903~1970)-------原名石斌魁,满族,原籍沈阳。祖父石秀川系清军军官,驻防福建,后定居福州。石斌魁生在福建,幼年流落街头,一河北梆子戏班来福州演戏,班主唐景云无儿无女,见他生得眉清目秀,乃收为义子,遂入天津“小四喜”科班学艺,取名唐韵笙。先后随师在山东、河北、上海、东北等地演出。30年代开始在东北享有盛名。
        唐韵笙多才多艺,功底深厚,主演文武老生,兼演红生,戏路宽博。除去本工老生外,净、老旦,他都能演。例如他演《拾玉镯》刘媒婆时,吸收了东北地区生活习惯,在舞台上耍烟袋,下场之原板从末句起,手托长杆烟袋,旋转于掌心,做出许多花样,随腔走三个圆场。他还演架子花脸应工的《红逼宫》的司马师,铜脸花锤应工的《铡美案》的包公。唐派关羽戏也独树一帜,不仅脸谱、扮相别有创新,就连青龙偃月刀也相应加大加长。
       唐韵笙在近60年的舞台生涯中,演出剧目达200余出,既吸取了京朝的风格,亦借鉴了海派的特色。他以黄润甫当年所赠“采群花之精蕊,酿自家之甘蜜”为“座右铭”,表演刚柔并济,虚实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建国后曾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先后主演《云罗山》、《郑成功》、《詹天佑》等新编历史剧。
              13、“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继"四大名旦"以后,二十世纪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员脱颖而出。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14、“三大贤”          二十世纪20-30年代京剧界的一种习称。
          三大贤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当时老生行中的三位代表人物: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
          另一种更为普遍的说法是指旦行的梅兰芳、生行的余叔岩、武生行的杨小楼(又称武生宗师)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15、当代坤旦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坤旦演员逐渐登上了京剧舞台,她们当中不少著名演员是四大名旦的入室弟子或私淑弟子。
         (1)梅派:言慧珠、李慧芳、杜近芳。
         (2)程派:李世济。
         (3)荀派:童芷苓、孙毓敏、刘长瑜。
         (4)尚派:孙明珠。
             
16、五老程旦:(李啬华)、李世济、(新艳秋)、王吟秋、赵荣琛。 17、当代名家:
              (1)生:
                       李少春   谭元寿   马长礼   李和曾   童祥苓   冯志孝   李 光 
                       张学津   耿其昌 
                       张云溪   王金璐   李万春  厉慧良  高盛麟   盖叫天
                       叶盛兰   叶少兰           
              (2)旦:
                       梅葆玖  杨荣环   宋长荣
                       杨秋玲   李玉茹   关肃霜   赵燕侠   李炳淑   杨春霞   李维康                
                       李金泉   高玉倩   李鸣岩   王梦云   王晶华
              (3)净: 裘盛戎   袁世海   方荣翔   尚长荣          
              (4)丑:  叶盛章   张春华    
                                           
18、当红名角:
          (1)生:言兴朋  张建国 李宏图    李 军  于魁智    张 克 
          (2)旦:赵葆秀  王蓉蓉    迟小秋 李胜素   史 敏 张火丁          (3)净:邓沐玮   杨 赤 孟广禄
          (4)丑:朱世慧 (以上“名单解析”由上官不酩根据网上资料编辑整理,有错误之处请行家批评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