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和男孩唱的视频:吴地顾氏 是大禹后裔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3:39:26
 吴地顾氏是大禹、越王勾践的后裔吗?
  近日,笔者赴四川旅游观光,在汶川县城见到了高入云霄的大禹塑像,塑像础石上刻着“大禹故里”。原来,《史记》、《吴越春秋》等古籍记载的“禹兴西羌”、“禹生石纽,其地名刳儿坪”。就是今天的汶川和北川一带。这激活了我潜藏多年的探索课题。
  因为多年前,本地一些媒体曾报道发现顾氏家谱的秘闻,例如,《苏州日报》2002年12月11日《顾炎武祖先是勾践》、《太仓日报》2002年11月11日《太仓顾氏家族是越王勾践后裔》等。这引起了笔者浓厚的兴趣。然而,考证结果发现:大禹、越王勾践后裔世代居住在浙江会稽山禹陵村,这些后裔姓姒,而不姓顾。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此,沿着一代伟人大禹的足迹进行了访古探幽。
  大禹东巡至绍兴会稽山
  杀了不守政令的防风氏
  会稽山禹陵村位于绍兴城东南,中华民族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壮烈后就葬在这里。从公元前1923年,这里姒氏村民一直为祖先大禹守陵,他们以活化石的姿态顽强地证明着大禹存在的真实性。据《姒氏世谱》称:大禹先祖并不姓姒,也不姓顾;只是到了大禹这一代,尧念大禹治水有功,于是就赐封名号,称禹为佰禹,委**(官名,主管土建工程),赐给他“姒”姓,名文命,字高密;让他领导州长,并负责巡视全国十二州。尧崩、尧禅位于舜,舜荐姒禹,改官司徒(主管民事、户口、籍田、财赋诸事),舜崩、禅位命禹。
  姒禹从舜那里继承了王位,建立夏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第一个朝代(战国以前,从不称姒禹、夏禹,只称禹、大禹、帝禹)。公元前2024年,他也像虞舜那样从中原平阳出发向东南狩猎巡视,他来到了妻子女娇的故乡茅山,这里是古越人一个重要的活动场所。于是,他便在山上安营扎寨,随从们按照他的要求在山上给他造了一个简陋的行宫,即一座草房,院子的正中竖了一杆巨大的龙旗,龙旗之下,插着一柄象征王权的玉钺。他就在这样的行宫里住了下来。
  第二年为考核各地政绩,他 召 集各路诸侯到茅山开会,论功行赏;对昏庸者则罚,他杀了一个不守政令的防风氏。为了纪念这次赏罚分明的“干部考核”,姒禹将茅山改为会稽山,会稽即会计,古为考核功绩的意思。这验证了司马迁在《史记·夏本记》里的记载:“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
  大禹死后葬于
  会稽山姒无余成守陵第一人
  姒禹死后就葬在会稽山北麓。禹的儿子启继位后,在禹陵的北面立了宗庙,一年进行两次大规模的祭禹活动。然而,到了他的儿子太康时,由于遭到后羿、寒浞的相继篡位,使祭禹断绝了四十年。夏朝的第六代君王,也就是禹的六世孙少康即位后,封他的庶子姒无余为越王,掌管禹的祭祀,所赐田地可以不向国家缴税,而全部用在守陵的日常开支和祭祀上。这样,姒无余便成了姒家第一个为大禹守陵的人,他和他的家人住了下来,渐渐地就成了一个禹陵村,村民自古至今全部为姒姓。他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为大禹守陵。此村历经4000多年不易址,堪称奇迹。中科院把这个家族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有外国史学家惊叹,这是只有伟大的中国人才能创造出来的最伟大的人间奇迹。
  出了一代霸主勾践
  明初遭难仅剩三人
  《姒氏世谱》称:12世祖后,姒姓家族不再有人做越王,而是“转从众庶,同为编氓,道无恒产,后皆隐身匿迹,无闻于世”。直到春秋末年,也就是姒氏传到43代,出了一代霸主勾践,他不仅用倚天长剑雪洗了吴国带给他的耻辱,而且也斩去了家族一千多年的沉闷。姒氏家族兴旺起来,直至越被楚灭。
  姒氏家族再度衰落,且一落千丈,在以后的整整15个世纪里,也就是1500年内,除出了一位车骑将军外,其余皆为平民。元末时,由于连年战乱,以及江南旱涝及瘟疫流行,姒氏家族生灵涂炭。到了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只剩一户人家,这就是122世的姒权和他的两个儿子。姒权牢记祖先家训,坚持为禹守陵,并告诫儿子,不管遇到天大困难,也要聚居陵村,为禹守陵,勿再星散。
  由于千百年来坚守一个小山村,很少与外界交流,血缘过于亲近,致使人的繁衍能力受到极大限制。1683年,也就是姒氏132世的族长作出了一个破天荒的决定:除了一部分人陪护陵祀外,其他族人可以到外地谋生发展。这样,在以后的300年间,姒氏家族有很多人走出去做工经商求学。其间不少人事业有成后又陆续返回故里,进进出出,使家族逐渐兴旺起来。如今,村里已有四百多人,各地(包括海外)有六七百人,累计一千余人。
  祭禹受到朝廷扶持
  如今升为国祭规格
  相传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禹王的生日,每到这一天,禹陵村姒氏子孙就要举行古老而神秘的祭禹仪式。散居各地的大禹后裔纷纷返回故里参加这一祭祀活动,古老的村庄弥漫着浩浩上古遗风。大禹陵前人山人海。在香烟缭绕烛光飘摇之中,人们跪在地上,无论是白首老者,还是黄发幼童,神情都是那么肃穆。他们一声声地呼唤祖先禹王的名字,吟诵流传四千年的祭文:“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据说,此文为大禹五个孙子所作,歌颂禹的丰功懿绩,赞美先祖留下的恩典造福子孙后代。千百年来,古礼攸隆,连绵不断,逐渐成为公祭的雏形,受到朝廷扶持。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碑廊中现存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会稽刻石》。秦始皇对禹王治水功绩赞飨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