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简谱歌词:瞿秋白“叛变”内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20:13
原文地址:瞿秋白“叛变”内幕        作者:小魚泡泡

    瞿秋白(1899-1935),是中共史上最年轻的领袖,28岁就主持中央局工作,只活到36岁,他是中共继陈独秀之后的第二位主要领导人,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1922年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八七”会议上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1931年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开除出中央政治局。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于福建被捕,6月被国民党杀害,从容就义。

                                                   

    这样一位为革命献出年轻生命的文人领袖,文革期间被定罪为叛徒,主要原因在其被捕之后写了长达2万多字的《多余的话》,情绪消沉,革命意志不坚定。瞿秋白文采极佳,有上百个笔名,其作品曾赢得鲁迅、茅盾等人赞誉。瞿秋白被捕后,鲁迅曾与茅盾、郑振铎等相商,筹划为瞿秋白出书。在狱中,瞿秋白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把曾经拥有过的浪漫、热情、执着、苦闷、困惑等,本色地留在《多余的话》中,就是这篇《多余的话》后来一度让瞿秋白长时间背负了“叛徒”的罪名。《多余的话》开篇写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话既然是多余的,又何必说呢?已经是走到了生命的尽期,余剩的日子,不但不能按照年份来算,甚至不能按星期来算了。就是有话,也是可说可不说的了。但是,我还是写一写罢。人往往喜欢谈天,有时候不管听的人是谁,能够乱谈几句,心上也就痛快了。何况我是在绝灭的前夜,这是我最后‘谈天’的机会呢!”“ 因为‘历史的误会’,我十五年来勉强做着政治工作。……正因为勉强,所以也永远做不好,手里做着这个,心里想着那个。在当时是形格势禁,没有余暇和可能说一说我自己的心思,而且时刻得扮演一定的角色。现在我已经完全被解除了武装,被拉出了队伍,只剩得我自己了,心上有不能自已的冲动和需要。说一说内心的话,彻底暴露内心的真相。”“ 不幸我卷入了‘历史的纠葛’……直到现在,外间好些人还以为我是怎样怎样的。我不怕人家责备、归罪,我倒怕人家‘钦佩’。但愿以后的青年不要学我的样子,不要以为我以前写的东西是代表什么主义的。所以我愿意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

                                                 

    就因这些可说可不说的话,文革期间被定罪为叛徒。可以理解,瞿秋白的言论,和“高大全”的共产党人的形象相差甚远,应留下方志敏烈士“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那样的豪言;也应该提醒青年:一个战士倒下去,千百个战士站起来,去完成我尚没有完成的事业。但瞿秋白诀别书中,看不到这样的激情和执着,难免让人感到遗憾。但能因此定其为叛徒吗?《多余的话》,迄今手稿不确定,即使就目前流传的这个《多余的话》而论,文中虽没有豪言壮语,但也没出现过出卖党和同志、攻击共产主义、吹捧国民党、向敌人乞求不死的言论和意图,绝不能视之为叛变投降的自白书。

    再看看刑场上的瞿秋白。1936年6月18日,军法处传令后,瞿秋白昂首走出福建长汀三十六师大门,脚踩着行进的节拍,轮流高歌俄语、华语“英特纳雄奈尔,一定要实现!”(他是第一位把《国际歌》翻译成中文的人)沿途的老百姓驻足聆听,注目送行…到了中山公园,他背手挺胸,两腿分叉,面带笑容,为世人留下了一位革命者最后的丰采…照相后,他背北面南坐定,自斟自饮,旁若无人。酒兴中他又高唱《国际歌》、《红军歌》数遍…歌毕,瞿秋白在目瞪口呆的士兵刀枪环护之下,走出中山公园,漫步走向刑场。他手夹香烟,顾盼自如,再一次高歌吟唱,并不时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革命胜利万岁!”“共产主义万岁!”走到罗汉岭下蛇王宫侧的一块草坪上,他盘膝而坐,对刽子手微笑点头说:“此地正好,开枪吧!”… 哨声落,枪声起。时年36岁的瞿秋白饮弹洒血,壮烈牺牲……

                                                     

    长空倾诉,山川哭泣,中华大地将永远铭记这悲壮的一幕…一个文人领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出了纷扰的世界,又因其真实坦言引起了长期的纷争。欣慰的是,1980年经过多方努力,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出通知,为瞿秋白彻底平反、恢复名誉。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位牺牲在国民党刑场、又被指责为“叛徒”的中共历史上最年轻的文人领袖——瞿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