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茂名驴友相约:彭博社评论:日本债务危机是否到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00:08

彭博社评论:日本债务危机是否到来?

2011年04月30日03:23腾讯财经我要评论(0)字号:T|T

腾讯财经讯 北京时间4月30日,彭博社刊登题为《日本债务危机是否到来?》的评论文章,现全文摘要如下:

萨尔瓦多·达利还是M.C.埃舍尔?(萨尔瓦多·达利为西班牙著名超现实主义画家和版画家,与毕加索、马蒂斯一起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画家。M.C.埃舍尔为荷兰著名图形艺术家、错觉大师。——译注)

这个问题使我们的心灵飞跃到了日本宫城县多贺城等城市废墟的上方。这里的地平线 ,现在看起来好像达利的超现实主义手里的刷子绘制出来的。埃舍尔的意境似乎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踪迹。

日本东北部现在面临的混乱局面——建筑物被夷为平地、丰田在地震中遭损坏的车队被遗留在港口、船舶横置街道中间、搜救人员仍在打捞尸体——就像生动的图解在说明为什么标准普尔对日本的状况感到担忧。由于对重建的巨额开支感到担忧,标准普尔削减了日本的评级展望。

那么,日本的是否已经到了债务危机的边缘呢?不,不过这可能正是问题所在。

股票和债券价格的回升表明投资者并未对日本的财政状况感到绝望。让投资者们放心的是该国高达15万亿美元的家庭储蓄,日本政府提高税收的灵活性,以及日本债务有95%持在日本国内的事实。

然而,日本的灾难可能就在某一刻突然到来,而且这个时间拖的越长,情况就会越糟 。这正是所谓的“债券市场义勇军”(bond-market vigilantes,指通过抛售国债来对抗扩张性政策的投资者群体)给日本上一课的理想时刻。不过这样的事还未发生。

继续借钱

周三,当标准普尔降级威胁调降日本主权债务评级的时候,日本5年期债券的信用违约 掉期返回到了3月11日前的水平。这给政治家们传达了一个消息:不惜一切手段,在投资者放弃国债的同时继续借款。

这与美国的负面前景评级展望令比尔·格罗斯等投资者放弃美国国债的情况并没有什么不同。但从美国10年期国债3.32%的收益率来看,债券交易商们并不同意格罗斯的做法。总的来说,债券市场似乎并不担心对美国会出现债务违约。

从这个角度看时,交易商对日本债务负担的不安情绪更小,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仅为微不足道的1.2%。市场忽视标准普尔的警告的原因之一是在过去15年时间里,这些评级机构在所有的危机中都做了错误的行动,它们在亚洲已经丧失了所有的信誉。

市场的自满情绪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市场存在的自满情绪。当你跋涉在被因海啸遭遇洪泛的仙台地区周围时,你很难不作出这样的结论。从我的观点来看,3000亿美元的初始重建预算只是空想。因此,尽管标准普尔警告重建初始成本可能将达6300亿美元,但实际的重建成本可能会大得多。

在地震前日本就背负的考验,现在更严重了。海啸灾区的一个最明显的迹象是,在农村地区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怎样象征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不仅是如何重建的问题,这也是一个什么时候开始重建的问题。经济逻辑告诉你要马上开始。经过1995年的地震,神户市迅速采取行动并很快实现强劲的增长。这种想法对Shintaro Takegawa等一类日本本地人来说有点近乎冷漠和不道德。

Takegawa,今年57岁,是仙台市的一个卡车司机,他的公司在这场灾难中损失了超过90%的车队。他好奇地看着我这个徘徊在他们中间的外国人,表示愿意搭给我一程回火车站。

为什么要这么急于重建呢?

“灾后重建确实刻不容缓,但是我们仍然必须对死者和失踪的人表示尊重——这里有超过25000人啊...”Takegawa解释说,“为什么我们不能再等几个月呢?”

这种情绪在日本的东北部是很常见的。例如,我还从名取市的警务人员口中听到了类似的话(名取市在这场灾难中暂时从地图上消失了)。我那些在3月11日的灾难发生后广泛游历了日本东北部的彭博新闻社的同事们也有过类似的遭遇。这给我们指出了日本当局急于派遣施工队的计划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福岛的核危机是另一个原因。本周,电子制造商夏普公司(Sharp Corp.)成为最新的一家宣布要推迟公布今年业绩前景预测的公司,原因是难以对过去几周的金融损失进行估计。

日本已经陷入了怪诞的经济领域。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警告日本经济面临“强大的下行风险”并非危言耸听。这种强大的下行风险,加上东北地区的重建费用,意味着发行更多的新债。

你可能会认为,随着日本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已经达到了200%——的继续扩大,交易商们会保持谨慎。你可能会觉得?一个人口不断缩减的国家可能还会因为过度借贷遭受市场的惩罚,不得不另外寻找出路来刺激经济增长。

不,交易商们表示一切都很好,他们都为日本出售债券亮开了绿灯。一旦交易商们亮出了黄灯或者更糟糕的红灯,大家可以想象日本债券市场出现的超现实主义图景。(忆松)

本文作者:William Pesek,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