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拼车包车:西游漫注——深度揭秘你看不见的玄机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21:40:18
  第十二回(5)佛祖的袈裟
  
  佛祖交付袈裟给观音菩萨的时候,小说并未多描述这袈裟。一来是好处要留到关键时候说,一来则是,在天神们的眼里,这袈裟再神奇、在他们的境界来看也是自然的、平常的、应该的。但是面对这凡世的帝王唐太宗,菩萨却详细讲述了这锦襕袈裟的天机。
  
  按道理说,这和尚穿的袈裟,应该是低调的风格、不惹人执著心起的颜色质地。修行嘛,以去执著为要,以起执著为害。你看那出家的男女,抛家舍业、连头发都不要了,就是追求一个舍字。可是你看那天上的神仙们,个个珠光宝气、衣衫光鲜、浑身的宝物件件都是价值连城。
  
  就说这佛祖的袈裟,观世音菩萨都介绍了什么。首先是功能,这袈裟全然不是一件普通的高档次衣服这么简单,他是有着非比寻常的功能的:“龙披一缕,免大鹏吞噬之灾;鹤挂一丝,得超凡入圣之妙。”这可说的是动物,还不是人呢,能沾一下就能避免天敌、出离三界。如果是有资质的人穿上了呢,“但坐处,有万神朝礼;凡举动,有七佛随身。”可是这么多好处,得首先是有资质拥有他的人才能享有的,没资质的人不是穿不上,而是穿了他跟穿上一件凡间普通衣服一个鸟样。
  
  然后菩萨又详细描述了这衣服的制造历史和构造,以及附带的名贵饰物等。且不说全都是天上的材质,菩萨说了半天,关键一个事情,那就是这袈裟有着非比寻常的“神气”。你看菩萨都用到什么词汇来反复描述这“神气”:飘光、宝艳、红雾、彩云、玄光、宝气、灼灼、仙气、祥光、虹霓,一共十个,共描述出来袈裟的:颜色、光泽、晕、气。这仙气不是光芒,是观者的感触、第六感,你能感触到他,并且能感触到他看不见的弥漫,直达天庭、“条条仙气盈空,照彻了天关”。这祥光,断然不是依靠亮度来吸引人的,不像我们说的那种激光那种霸气外露的强悍,但是显然比激光更有广度、更有深度的波及力,“朵朵祥光捧圣,影遍了世界。”这种光,没锐气、能照彻世界,这儿菩萨说的世界,不是人世间的世界的概念,乃是她境界所认为的世界,是我们的宇宙。
  
  还记得圣经中的《创世纪》,神首先说的是: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创世纪第二句是: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第二句的光,跟第一句的光不是同一个光。第一句的光组合创造出了第二句中的光和暗。第二句乃是中国人习惯的概念:阴阳,第一句乃是中国人习惯的概念:太虚、无极、道。
  
  圣经中《创世纪》一篇,内容应有遗漏,因为每句话之间,上面层面的话,下句忽然就断开了下落到下面的层面。但是不管怎么说,其中的真意跟中国古典圣籍中所描写的世界构造是一样的。这菩萨用尽了关于光、彩、气的词汇,是希望向太宗、向凡世间的民众传达那种神圣的、高层面的内涵。菩萨所说的这诸般“神气”,乃是各种神仙、各种神灵的法力体现到人类这个层面之后的显影,神仙没有人类层面的身体,他们最多只能以这种光影的方式,来让世间人类感受。如果他显现出来真身真形,那只能是非常非常非常特殊的关键时刻。
  
  菩萨说这种光能彻照整个宇宙,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议是吧?我们的宇宙,就是人家说的那种光构成的,菩萨说这种光能彻照整个宇宙,那当然毫不稀奇了。玄奘穿上袈裟之后,“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这句话的意境现在您应该完全能了解了,并非虚言、不是形容、这句诗是写实来的。
  
  玄奘受佛袈裟之前,小说写诗道:“万里长空淡落辉,归鸦数点下栖迟。满城灯火人烟静,正是禅僧入定时。” 开始首日水陆大会之后,玄奘获得佛祖袈裟,小说写诗道:“日落烟迷草树,帝都钟鼓初鸣。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街前寂静。上刹辉煌灯火,孤村冷落无声。禅僧入定理残经,正好炼魔养性。”玄奘决定西天取经之后,小说写诗道:“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归鸟栖枯树,禅僧讲梵音。蒲团一榻上,坐到夜将分。”
  
  这是玄奘修炼打坐中的三层境界,他每立下一个功德之后的修炼进境之变化。
  
  万里长空淡落辉,日落烟迷草树,都是内心清净下来的表现,修行人理应如此。影动星河近,却是去掉迷执之后、去掉迷障心智的业力之后,身体净化、清朗,豁然见天开的境界。归鸦数点下栖迟,叮叮三响断人行,归鸟栖枯树。玄奘内心污浊的执著就是乌鸦,从不知如何处理到可以正确的放下它们。归鸦数点下栖迟,就是知道应该放下,但不知如何放下的犹豫迷茫与恋恋不舍。归鸟栖枯树,乃是在佛力加持之下,成功的“炼魔养性”了。满城灯火人烟静,人的一面淡化虚弱下去;叮叮三响断人行,前后街前寂静,凡俗人的一面彻底安静下来;雁声鸣远汉,砧韵响西邻,佛子归途如雁行归路,人的一面睡去之后,在归途的天空、不息不止的前行。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上刹辉煌灯火,禅僧讲梵音。天国的壮阔辉煌与美妙,终于向真修者洞开!
  
  别看玄奘修行那么多年,只是在正式结了佛的衣之后,才真的上了修行的正道。“炼魔养性”乃是这本质飞跃的标志。在佛的加持下,观音的引导下,他这才正式成为佛祖的徒弟。
  
  玄奘是佛祖的弟子吗?衣钵衣钵,他受的是佛祖的衣、托的是太宗的钵。
  
  《西游记》以如此诗意的笔法描写修行的进阶与境界,太优美了,千古一绝。
 作者:海天一色0820  回复日期:2011-11-12 16:01:00  无奈呀,西游记行文和故事,看似流畅明快、诙谐有趣,其实里面的信息量太大了,随便拾起一个话头,都能牵扯出来绵长绵长的文化之脉。
  %%%%%%%%%%%%%%%%%%%%%%%%%%%%%%%%%%%
  一部《西游记》,真是见仁见智。我相信,楼主说的这么精细有趣,也不过是这洋葱只剥了一层皮。当下这样的社会,还是有不少人善根尚存,只是困于这几十年受的教育及环境,几乎断了文化的根脉,也无缘听到神佛的故事。今天看到了楼主的妙解,自然喜不自禁。。。 作者:挪威龙王  回复日期:2011-11-13 7:56:00  第十二回(6) 太宗与玄奘
  
  太宗等人考察修行的等级,不是按照衣着外貌和出身。选中陈玄奘,不是因为他是官二代;郑重倾听疥癞僧,没有在意他的外在。对玄奘和这怪僧,都是看重他们的修行和层次。尤其是当疥癞僧以狂颠之态道白自己有解脱众生的大乘佛法,太宗非但没有介意他的癫狂,反而大喜过望,狂喜之余、还极其有涵养的端庄了样貌形容,才开口询问这僧人。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这个大西天,断然不是大西方,也不是大西洲。谁都知道小说中的天竺国、雷音寺在西牛贺洲之境地。菩萨说的这个大西天,莫非就是西牛贺洲?断然不是。等到过了流沙河,等到过了五观庄,咱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大西天到底是哪里。
  
  同样是听闻有大乘佛法,比一下玄奘听闻疥癞僧提及大乘佛法的轻浮反应,你就知道,这皇帝真不是盖的,比起修行人玄奘,还更有个人修养和内涵。如果把玄奘的济孤榜文跟太宗的御制榜文放在一起,更加能说明问题了。
  
  太宗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你看看,这是什么场合,这是在做多么隆重的大事情,就凭疥癞僧这几句话,太宗居然马上能决定让这法师替代玄奘了。或许你以为是这疥癞僧话说得够大够唬人,以为太宗耳根子太软太草率,以为小说作者为求效果写得太假太离谱,那实在是用凡俗人之心去看这个事情了。
  
  要知道,这是能挥挥手就解救全世界人的、法力无边的观世音菩萨啊。她说话的底气,可不是你我这等凡俗的底气,她说话的底气,可是只要她愿意,她这一句话就让整个三界马上散架、一句话就让三界众生自愿的马上解体,绝不是一个凡俗人在这儿吹牛皮,或者是俗世强人那种胸有成竹。
  
  修行之人为什么会斩钉截铁的走上修行的路?因为他们从佛法中、被那无形的、也感触不到的道理,给折服得心悦诚服,自觉愿意遵守。这是外人感受不到的无形。而当菩萨本人化身常人站在这里跟你说话的时候,那就不是感受不到的无形了,那是她的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眼儿,都能折服天地间一切生灵,包括你的心智、你的身体、你的每一个细胞,让你充满喜悦、让你心中敞亮、让你的全身心,都在跟随她的言语。
  
  其实到这时候,在万千神仙的努力之下,超度的水陆大会的任务早就提前完成了,剩下一帮子和尚再念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了,耽误时间、浪费钱财。所以还是提早结束吧,于是就早早收场了。
  
  水到渠成,于是在人愿也齐备的情况下,菩萨就果断收场,带了木咤,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
  
  观世音菩萨给大唐国众生显示了一个超级华贵漂亮的形像,乃是为了与东土众生结缘。为什么?她留下的形像,自然是她的因素构成,然后这人间画圣吴道子,吴道子乃是深有道行之人,擅佛道、道教人物画,画圣自然能传神出来菩萨的慈悲、高贵、让人尊敬的深层因素,这形像广传开去,人人心中都留下菩萨之形像与崇敬之心念。
  
  这样,世间人众只要提到菩萨名号,心中便自然浮现出这菩萨之形像,这不就是把观世音菩萨名号赋予了形像的内涵么?这形像,又对应着真实的观世音菩萨。只有当到自此之后,一般民众,就算你不相信佛菩萨,只要能提到名号之时、心中有崇敬和敬意,足矣。就凭这一点点的敬意,菩萨他们就可以真正的给予你福报与看护了。
  
  小说如此写道:“太宗即传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萨真像。旨意一声,选出个图神写圣远、见高明的吴道子。——此人即后图功臣于凌烟阁者。——当时展开妙笔,图写真形。”其中“此人即后图功臣于凌烟阁者”一句,应为后人谬误加入的。跟太宗同世的伟大画匠应该是阎立本。阎立本、吴道子,都是有道行上的资格绘制菩萨的,这一点断然无误。
  
  所以说,小说中为什么会如此细腻的描写了菩萨现像、又连是什么样的画家绘下菩萨这种可以一带而过的小细节都不放过的原因,因为其中的确有深意,深意的契机就在“图神写圣远见高明”这八个字上。
  
  再说玄奘在太宗刚一宣布开标的话音未落,就抢先一步,拿下西天取经的任务。太宗要求与玄奘结拜兄弟。你以为这皇帝能是随便给跟人结拜兄弟的吗?一国之内,再无第二人有次份量和身份跟皇帝对等的了。并且玄奘的外公乃是太宗的臣子、老爸是太宗的臣子,从年龄从辈分上都是俩人并不对等的。
  
  从人世间的层面上讲,太宗这是为玄奘西行开道。为什么呢?因为玄奘成为唐王义弟,所到的国家,君王都起码以唐王的代表来礼遇玄奘,如果哪个国家跟玄奘过不去,就等于跟大唐国敌对。这个事情玄奘可以想不清楚,那些他路过的每一个国家的皇帝,都心里清楚的很。
  
  从修行人的层面上讲,唐王身上系连着大唐国的每一个众生,唐王玄奘义结金兰,玄奘身上就同样系连着大唐国每一个众生了,这是等于说把全部大唐国众生的希望,都寄托给了玄奘。这一点玄奘自己心里是清楚的,所以他马上说:“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从人的层面上,太宗保护玄奘,从修行人的层面上,玄奘保护大唐国。
  
  太宗根据菩萨所说的话“西天有经三藏”,钦定了玄奘取号“三藏”。什么是三藏?经、律、论,是为三藏。跟您说一个绝不可言传的、绝密中的绝密,菩萨与太宗,已经等于告诉了读者和玄奘,他将要取回来的,绝不可能是真经!
  
  
616#
回复 
作者:挪威龙王  回复日期:2011-11-13 8:00:00  第十二回(6) 太宗与玄奘
  
  太宗等人考察修行的等级,不是按照衣着外貌和出身。选中陈玄奘,不是因为他是官二代;郑重倾听疥癞僧,没有在意他的外在。对玄奘和这怪僧,都是看重他们的修行和层次。尤其是当疥癞僧以狂颠之态道白自己有解脱众生的大乘佛法,太宗非但没有介意他的癫狂,反而大喜过望,狂喜之余、还极其有涵养的端庄了样貌形容,才开口询问这僧人。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这个大西天,断然不是大西方,也不是大西洲。谁都知道小说中的天竺国、雷音寺在西牛贺洲之境地。菩萨说的这个大西天,莫非就是西牛贺洲?断然不是。等到过了流沙河,等到过了五观庄,咱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大西天到底是哪里。
  
  同样是听闻有大乘佛法,比一下玄奘听闻疥癞僧提及大乘佛法的轻浮反应,你就知道,这皇帝真不是盖的,比起修行人玄奘,还更有个人修养和内涵。如果把玄奘的济孤榜文跟太宗的御制榜文放在一起,更加能说明问题了。
  
  太宗道:“你可记得么?”菩萨道:“我记得。”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你看看,这是什么场合,这是在做多么隆重的大事情,就凭疥癞僧这几句话,太宗居然马上能决定让这法师替代玄奘了。或许你以为是这疥癞僧话说得够大够唬人,以为太宗耳根子太软太草率,以为小说作者为求效果写得太假太离谱,那实在是用凡俗人之心去看这个事情了。
  
  要知道,这是能挥挥手就解救全世界人的、法力无边的观世音菩萨啊。她说话的底气,可不是你我这等凡俗的底气,她说话的底气,可是只要她愿意,她这一句话就让整个三界马上散架、一句话就让三界众生自愿的马上解体,绝不是一个凡俗人在这儿吹牛皮,或者是俗世强人那种胸有成竹。
  
  修行之人为什么会斩钉截铁的走上修行的路?因为他们从佛法中、被那无形的、也感触不到的道理,给折服得心悦诚服,自觉愿意遵守。这是外人感受不到的无形。而当菩萨本人化身常人站在这里跟你说话的时候,那就不是感受不到的无形了,那是她的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眼儿,都能折服天地间一切生灵,包括你的心智、你的身体、你的每一个细胞,让你充满喜悦、让你心中敞亮、让你的全身心,都在跟随她的言语。
  
  其实到这时候,在万千神仙的努力之下,超度的水陆大会的任务早就提前完成了,剩下一帮子和尚再念下去也不是个事儿了,耽误时间、浪费钱财。所以还是提早结束吧,于是就早早收场了。
  
  水到渠成,于是在人愿也齐备的情况下,菩萨就果断收场,带了木咤,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救苦原身,托了净瓶杨柳。
  
  观世音菩萨给大唐国众生显示了一个超级华贵漂亮的形像,乃是为了与东土众生结缘。为什么?她留下的形像,自然是她的因素构成,然后这人间画圣吴道子,吴道子乃是深有道行之人,擅佛道、道教人物画,画圣自然能传神出来菩萨的慈悲、高贵、让人尊敬的深层因素,这形像广传开去,人人心中都留下菩萨之形像与崇敬之心念。
  
  这样,世间人众只要提到菩萨名号,心中便自然浮现出这菩萨之形像,这不就是把观世音菩萨名号赋予了形像的内涵么?这形像,又对应着真实的观世音菩萨。只有当到自此之后,一般民众,就算你不相信佛菩萨,只要能提到名号之时、心中有崇敬和敬意,足矣。就凭这一点点的敬意,菩萨他们就可以真正的给予你福报与看护了。
  
  小说如此写道:“太宗即传旨,教巧手丹青,描下菩萨真像。旨意一声,选出个图神写圣远、见高明的吴道子。——此人即后图功臣于凌烟阁者。——当时展开妙笔,图写真形。”其中“此人即后图功臣于凌烟阁者”一句,应为后人谬误加入的。跟太宗同世的伟大画匠应该是阎立本。阎立本、吴道子,都是有道行上的资格绘制菩萨的,这一点断然无误。
  
  所以说,小说中为什么会如此细腻的描写了菩萨现像、又连是什么样的画家绘下菩萨这种可以一带而过的小细节都不放过的原因,因为其中的确有深意,深意的契机就在“图神写圣远见高明”这八个字上。
  
  再说玄奘在太宗刚一宣布开标的话音未落,就抢先一步,拿下西天取经的任务。太宗要求与玄奘结拜兄弟。你以为这皇帝能是随便给跟人结拜兄弟的吗?一国之内,再无第二人有次份量和身份跟皇帝对等的了。并且玄奘的外公乃是太宗的臣子、老爸是太宗的臣子,从年龄从辈分上都是俩人并不对等的。
  
  从人世间的层面上讲,太宗这是为玄奘西行开道。为什么呢?因为玄奘成为唐王义弟,所到的国家,君王都起码以唐王的代表来礼遇玄奘,如果哪个国家跟玄奘过不去,就等于跟大唐国敌对。这个事情玄奘可以想不清楚,那些他路过的每一个国家的皇帝,都心里清楚的很。
  
  从修行人的层面上讲,唐王身上系连着大唐国的每一个众生,唐王玄奘义结金兰,玄奘身上就同样系连着大唐国每一个众生了,这是等于说把全部大唐国众生的希望,都寄托给了玄奘。这一点玄奘自己心里是清楚的,所以他马上说:“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从人的层面上,太宗保护玄奘,从修行人的层面上,玄奘保护大唐国。
  
  太宗根据菩萨所说的话“西天有经三藏”,钦定了玄奘取号“三藏”。什么是三藏?经、律、论,是为三藏。跟您说一个绝不可言传的、绝密中的绝密,菩萨与太宗,已经等于告诉了读者和玄奘,他将要取回来的,绝不可能是真经!
作者:挪威龙王  回复日期:2011-11-13 11:10:00  @海天一色0820 2011-11-13 10:57:00
    太宗根据菩萨所说的话“西天有经三藏”,钦定了玄奘取号“三藏”。什么是三藏?经、律、论,是为三藏。跟您说一个绝不可言传的、绝密中的绝密,菩萨与太宗,已经等于告诉了读者和玄奘,他将要取回来的,绝不可能是真经!
  #################################
  哈哈哈,楼主有话藏不住,老是跟人说些 绝不能说的,绝不可言传的绝密的话来。。。
  -----------------------------
  【哈哈,逗乐的啦。真的绝密的话,怎么可能这种写法:就告诉你一个人,千万别告诉别人呀。】作者:zxdsg  回复日期:2011-11-13 12:24:00  “修行之人为什么会斩钉截铁的走上修行的路?因为他们从佛法中、被那无形的、也感触不到的道理,给折服得心悦诚服,自觉愿意遵守。这是外人感受不到的无形。而当菩萨本人化身常人站在这里跟你说话的时候,那就不是感受不到的无形了,那是她的每一句话的每一个字眼儿,都能折服天地间一切生灵,包括你的心智、你的身体、你的每一个细胞,让你充满喜悦、让你心中敞亮、让你的全身心,都在跟随她的言语”
  “从人的层面上,太宗保护玄奘,从修行人的层面上,玄奘保护大唐国。”
  感恩龙王,精彩!赞叹!作者:pirate903  回复日期:2011-11-13 23:44:00  @小苏学士 2011-11-13 18:54:00
  楼主尊者:猪八戒犯了天条被玉帝打了2000锤贬下凡尘这一段。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此段小生一直无法参解。前者说的是天蓬触犯天条遭惩治,人间的道德便是仙界的法律,因此卷帘将军虽只摔了杯盏却也要受800锤贬下界,泾河龙王违抗旨意定是要遭斩刑。猴子大闹天庭便受三灾利害。可见天庭的律法是极重的。后段“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小生愚昧却.....
  -----------------------------
  我自己的理解是这样的 希望对你没有误导 我也只是阐述下自己的观点 天蓬本已是天神 这种身份需要几世的修行 但却动了凡心起了邪念 下界平常之人因邪念都会有果报 像他这种已小有修行的天神得到的惩罚应该更重些作者:挪威龙王  回复日期:2011-11-14 12:12:00  
  第十三回(1) 奇怪的玄奘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双叉岭伯钦留僧)
  
  话说玄奘定下取经的事情。一开始心情低沉,因为菩萨走了嘛,主意识马上又糊涂起来了嘛。他这样跟洪福寺的徒弟们说:“徒弟们,我去之后,或三二年,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菩萨本来给取经人定的就是两三年光景,但是菩萨并没有告诉东土任何人说两三年这个时间期限。但是玄奘张口就说出了和菩萨所定一样的时日来,莫非玄奘有了未卜先知的大能?其实不是他有能力,实在是菩萨把这个预期时间打到了他的意识中而已。并且菩萨原先也没有说死取经人一定会如期而来,因为修行的路的确是路途定了,过关时间的长短那完全取决于取经人自己的修为了。所以菩萨认为延长一倍也不稀奇,认为五七年到灵山也有可能。哎呀,这个或五七年不是玄奘说的吗,怎么说是菩萨认为?是呀,这个或许会延长的期限,也是菩萨送到他脑袋中的意念。
  
  “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你以为这也是玄奘自己的话吗?以为他忽然这么神秘、这么说话有内涵了?其实整个这话,都是菩萨送给他的。
  
  “三藏箝口不言,但以手指自心,点头几度。众僧们莫解其意,合掌请问道:‘法师指心点头者,何也?’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
  
  面对扑面而来的虎豹狼虫、妖魔鬼怪的说法,三藏这次的这种超凡脱俗的言行,也很让人奇怪。为什么奇怪?因为通过前面后面的他本人的种种实际表现上来看,他并没有理解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这句话到底啥意思。但是现在菩萨已经走了,他这时候是真正的他开始清醒了那么一会儿。初次定下宏愿,忽然间面对如此巨大的变动,他的修炼被菩萨给快速推进了一下,本尊忽然起了主导作用,不再迷迷糊糊了。影动星河近,月明无点尘。对于玄奘来说,从来没有这么清醒过,从来没有感觉跟佛跟菩萨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他自己心中的明月、皓白洁净、一片澄明。
  
  但是修行中,不可能他总是这么清醒的,因为他不是孙悟空、猪八戒他们四个那种直接带着神通的修法儿。并且从后面诸多言行来看玄奘,实在是公子哥儿的形像扑面而来。
  
  在秋天一阵凉似一阵的秋风中,天亮了。这和尚起来,穿了佛祖袈裟的玄奘,跑到正殿来拜佛,你且看他说什么来着。他说:“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
  
  你看他这话什么味道?他说,弟子我肉眼凡胎的看不见您老人家的真身,我希望您老人家能早点出现在我的眼前,早点赐给我真经,我也好早点回家,我给您开出的条件如下:一、逢庙烧香,二、遇佛拜佛,三、遇塔扫塔。
  
  本来么,玄奘这在犹犹豫豫中坚定取经的路,虽然艰难,但是他下了这样大的决心,估计差不多三年,最多最多七年也就到了。忽然一看到他这还没出发,就跟佛祖谈判、作交易一样。我的心当时就冰凉冰凉:完了,这别说三年、七年,不知道要凭空生出多少波折,要折腾多少年。
  
  别说我了,如果是佛祖忽然看见玄奘这么说,估计也是吓一跳,然后悲从中来。因为什么?因为玄奘的整个修行过程,如何一步一步的前行、提高,佛祖早就安排好了,决无差池,菩萨也随时准备着,替他们排忧解难,众护法神更是随身跟随、一天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保护,怎么可能会不给你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路途、最优的修行待遇呢?!
  
  当然了很多无形的保护玄奘看不见,不知道,可是你不是修吗?你不自己也说得清清楚楚的,只要你那颗心坚定了,什么险阻都是坦途:“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你看这玄奘昨天晚上说的多好呀,可是这怎么今天一大早起床就升起这么讨价还价的心了呢?
  
  并且在西行的路途上,玄奘作为形式上的师父,他的种种人心往往决定了几个徒弟的波折、也影响着几个徒弟一起取经的信心。于是,西天路上,有多少个关难、是不必要的被延长了,有多少个关难、是不必要的被加大了,小说中都有清楚的、详细的描述。
  
  讨价还价的心,就是对佛法不坚信的心、对佛祖对菩萨的没信心。对他们的信心打了折扣,他们对你的保护也就没法儿百分之百做到,为什么呀,难道佛祖也跟玄奘斗气么?才不是呢,乃是因为每一件事情,佛祖菩萨都可以安排,但是玄奘的心态怎么样,决定着护法神能不能起作用、以及起多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主体是玄奘,谁也不能在他不同意的情况下,强行保护他。是什么时时刻刻威胁着玄奘的安危?从外面看是那些妖魔鬼怪、从里面看其实是他的种种险恶的奸猾和市侩的小九九。
  
  玄奘不知道,他出发前前一天晚上自己说的话,“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正是他整个西天路途一切魔难过关顺利与否的根本原因。玄奘心中疑虑一生,这修炼的景致马上就陷入灰色:依稀黯淡野云飞,玄鸟去,宾鸿至,嘹嘹呖呖声宵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