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梁祝钢琴曲mp3: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21:24
学会跟孩子说话——好家长操作实务(3)第三章 学习篇 学习,一个需要得到正确理解的概念

下面谈谈请家教的几个误区。

  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家长们费尽心机选学校、选班级、选老师、选专业。总之,自孩子一懂事,就开始了无尽的操心。直到一天,孩子顺利地进入大学的校门,这才暂时放松一口气。在这条求学的路上,奔跑的不光是孩子,还有父母忙碌的身影。其中滋味,惟父母才知。

  不可否认,家教在某种程度上对一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有所帮助。然而,在家教浪潮这个现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里面夹杂着一些与教育本身相抵触的东西。为孩子请家教就是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学习表现不佳而首选的一种解决方式,到底有哪些不合适的地方呢?目前家长在这个问题上主要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1 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比如孩子的数学功课差,怎么办?觉得找一个教数学好的老师就可以了。找什么老师呢?当然是孩子的带课老师啦!为什么呢?孩子的老师当然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如果老师没有时间不答应怎么办?那么再找别的老师,实在不行,就找大学生嘛!

  表面上看是对症下药了,可实际上问题不少。

  大家仔细想想,没有学好数学功课的现状只是一个结果,连学不好的原因都没有找出来,没有做很多的考虑就想着去找数学老师来补课,岂非太盲目和冒失。再者,你的孩子在学校上那个数学老师的课就没有学习好,怎么可能把人家请到家里就能学好呢?据我的观察和统计,许多老师在为学生做家教的时候,只是拿了许多的题目来练习罢了,真不知道这会有什么用。即使成绩暂时得到提高,孩子一旦离开老师这个拐杖成绩立马就下滑了。

  所以很多家长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不明白孩子学习不佳的真正原因。千万记住一点:学习成绩不理想只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

  2 家长不了解孩子

  自以为是的家长兴高采烈地为孩子请来了家教,但有许多的孩子根本不愿意承认自己请过家教,甚至也不愿意请家教。同样是生病,但很少有人有病而请医生是可耻的,但对于学生来说,请家教本身多少说明了他学习上的无能,在他的心理上往往产生很大的拒绝和排斥。而我们的家长为了追求学习成绩,不顾孩子心理的反应,只是说给你请个家教就好了。孩子的成绩即使得到提高,也很难在心理上产生成就感,或者干脆把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家教上,如果成绩表现不理想,他可以很简单地说一句,是家教没有请好,就这样把这件事情的原因解释了。

  那么孩子学习不理想到底该怎么办?在这个时候,做家长的应该关心的问题是,孩子功课差是因为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原因造成?还是由于学习作风、学习习惯不良的非智力因素的问题造成呢?抑或是因为父母离异、转学、教师责备或与同学关系不佳引起精神和情绪的变化,或受某些具体事件引发的心理问题?或者干脆是他的老师水平太差?如果没有搞清楚真正导致学习差距的原因,拍脑袋、想当然地去请家教,最后效果肯定是不会理想的。

  说到底,家长了解最多、最深刻、最感兴趣的是孩子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孩子本身!关心的是成绩,而不是创造成绩的孩子本身。那么在这样不恰当的认识下,请家教到底有多大的好处就很难估计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给孩子请家教?我的建议是,那些由于转学、带课教师出现变动造成

  孩子功课表现比较差,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需要得到提高的,或者孩子希望对某功课进行强化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首先对家教在心理上没有太多的排斥,因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强、目的性较明,请家教的效果通常会比较好些。

  请家教的目的与意义何在呢?

     最直接的工作目标是要把孩子课业不足和缺陷的部分弥补起来,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办法是调整和改善孩子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所以,最根本的举措是改善孩子的生活品质与不良习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即使成绩有所提高,也只能是暂时的。

  家庭教师又应当如何聘请呢?

  1 家长应该针对孩子的状况请家庭教师

  了解孩子的问题后,再请相应的家教是家长应该认真考虑和研究的。但是选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呢?还是选择思维活泼、视野开阔的大学生?是选择男性老师?还是选择女性老师?我个人认为,请家教切不可盲目,在做出请家教的决定前不仅要对孩子的问题有所分析了解,还要就请家教的决定与孩子一起探讨,征得孩子的同意,然后同孩子一起安排和设计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这样才能做到既不耽误时间,也不浪费金钱,两全其美,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

  2 请家教前要着重与孩子和老师的沟通

  当我们对要请的家教有了初步的想法后,一定要对请的教师有足够的了解。如果对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感到不是很有把握,可以和孩子的带课老师聊聊,对为什么请家教以及请什么样的家教的问题,应该积极与老师交换想法和意见。在确定家教以后,还应该让家教与老师做定期沟通,使双方对学生都有正确和及时的了解把握,更好地使学校的学习和家庭的教育工作配合起来。有的学生自以为请了家教后,似乎觉得没有老师教也可以学会了,所以在学校上课也敢不认真了,反正晚上有家教给他讲解。当然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听说某个学生请了家教,感觉是对自己的不尊重,在学校里时不时对孩子做了某些刁难,往往就是一句话:“你不是请家教了嘛,怎么还做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打击和伤害。

  所以为了不使双方的教学互为障碍,在请家教前与老师交换意见,在家教的教学期间让家教与老师做必要的沟通是非常有必要的。

  3 如何评价家教的教学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为家教说一句公道话,孩子功课学的不好,很少有人追究学校老师的责任,当然也不太敢。但是有的家长请了家教,以为花了钱就似乎能买到成绩,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变化不大,就感到很不高兴。当然有些家教惟利是图,不管这个孩子适合不适合自己来教,甚至自己适合不适合做家教也不关心,只要有人给钱就去当老师了,真是误人。有个笑话,有个罪恶不赦的坏蛋被阎王打到十八层地狱,感觉很不幸,可是突然听到底下有人在哭,便问:“谁在底下哭啊?”底下的人说到:“是我啊!”“你怎么会在我的底下?你是干什么的?我已经够坏的了,不过才到了十八层地狱,难道还有地下室不成?”那人说道:“是啊,我原来是当老师的,像你们再坏不过是夺人钱财,害人性命,而我做得不好,就是毁人灵魂啊,所以你也应该明白阎王为什么把我打到十九层了。”

  我个人建议,家长给孩子请回家教后,一定要让家教拿出他本人的教学方案和计划,并定期向家长汇报教学的进展、问题与困难,这才是家教的真正做派。那些“到点来,到点走”的家教,就会给孩子拿许多习题进行讲解和演算,这样的家教十有八九是混钱的,赶紧撵走罢了!

  家教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第一对学生本人个性及学习方法应该有准确的了解,这是最关键的。不了解孩子也不能和孩子交朋友,不能取得孩子信赖和支持的家教是没有能力做好这个事情的。第二最好对学生的功课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但这点不是关键。真正意义上的家教是和孩子一起面对学习上的疑难,方法的不足!不是指手画脚,洋洋得意地告诉孩子如何演算某道题目。

  什么样的人适合做家教?从事家教的人员主要分两类,一种是在校教师,优点是了解教学大纲和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但作为在校教师很容易将职业习惯带入家庭教学中,因为他擅长集体教学,在面对个体学生时,往往力不从心,所以效果很一般;其次是普通大学生,优点是与孩子容易沟通,对课业还比较熟悉,但这些学生又未受过教育理论的培训,教学设计比较凌乱和盲目,所以教学效果又难以保证。

  从我们工作的经验来看,家教首先要有责任心,足够的洞察力,扎实丰富的知识面。三者缺一不可,没有责任心,想来就来,想不来就不来,难得孩子尊敬和配合;缺乏洞察力,不能很好地了解孩子,即便很用心,也不能有的放矢;如果知识面不够全面和深刻,课业上不能给孩子及时的辅导,也会贻害无穷!

  我们对家教这个问题做了大量和细致的研究与实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验,即在教学前对学生思维、个性、学习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且对家庭教师有严密的教学培训管理体系。我认为,家教的主要目的不是去给孩子辅导课程,而是帮助孩子掌握学习的能力。所以我们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围绕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和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这两点展开的,辅导课程只是上述工作的载体,所以经我们这样训练辅导的学生,学习进步有效率高达98%。

  而我们的家长往往对孩子学习问题认识不足不准,对家教也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要求,只好自作主张,往往本末倒置,盲目乱请家教,教学效果自然很难如愿。所以请家教不仅要充分了解孩子,也要了解教师,这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本节要点

  1 你首先应该是孩子的第一家教,教方法、育认识。

  2 请家教前一定要了解孩子和家教。

  3 您和孩子的家教要多和带课老师沟通。

  4 请家教的目的不只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应该关注孩子的学习行为变化!4 学习品质和生活

  品质的关系 一个不会生活的人也不会学习,

  同样,不会学习的人也不懂得生活。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活法,生活质量是对这种存在的结论性评价。所谓“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生命观,还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价值观,再如“人生在世,吃喝二字”等,形成这些不同的人生态度都与其生活经历、个人体验的不同有很大关系,其实也都是由不同的生活品质决定的。

  什么是生活品质呢?有的家长曾问: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有什么区别?我解释道:“生活质量是实际结果评价,而生活品质是主体属性评价。”生活品质包括三方面:生活行为、生活态度和生活能力。

  这三者尤以行为最重。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有目的的活动,是态度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因为所有的结果都是由于行为引发的。光有想法,没有行动是不会有结果的。为什么有的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而空有一腔雄心壮志,没有行为也不会有结果的。从行为方式和内容来看,行为分重复行为和创新行为两种类型。

  比如人们总要吃饭、洗澡、放松、娱乐等,这类行为叫重复行为。但有时也要做许多以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即创新行为。例如人们会说:我头一次参加葬礼。对于如何到达葬礼的现场需要用熟悉的重复的经验来完成,但葬礼本身对这个人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所谓创新总是伴随着过去的体验。行为不仅以重复为主,而且即便是具有创新性的事件也深深地带着习惯的烙印。大量的重复也就形成了习惯,为什么教育家总提醒家长要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这个道理。好的习惯会帮助、提高你得到好的生活质量。而不好的生活习惯会给你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习惯的养成来源也受限于态度和能力。

  但行为的表现又同时受能力和态度的影响。那个用脚写字的人有这样的习惯通常是由于双臂残缺而得来的,一般体格正常的人不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态度即是认识、精神、情绪的综合体现,态度对人的影响也很直接,是“为”与“不为”的问题,还是“能”与“不能”的问题。可悲的是,很多正常的人反而不如那些残疾人做得更好。看起来是“挟泰山以跨北海,是不能也,非不为也”的现实,身残志坚者往往能置死地而后生,异军突起,做出超越常人的事迹来,我们的海迪大姐即如此。

  依此类推,学习品质和生活品质一样也可分为三个部分: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实际上,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与他具备什么样的学习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常常用来表达祝愿和要求的话是这样的,“希望你生活学习两不误”、“生活学习一起抓”等诸如此类的话语。人们对这些话真是说得多,却想得少。我以为这是非常错误的语言。我不否认这些话所表达的意愿是良好的,但这样的说法所体现的思想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实现。

  让我们对这句话做个简单的分析:说这句话的人的身份通常是家长或者老师一类,这话自然也是让孩子或学生听的。首先听者会不假思索地随着说者的思路和认识,把学习和生活分开了,把学习和生活当做两件事情。再加上由于许多家长在调整孩子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待人接物方面的忽视及包办代替的不利影响,在这种带有缺陷的教育的推波助澜下,把学习和生活本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是“你既是我,我亦是你”的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很容易转化成“有你无我,有我无你”的对立关系。

  把学习和生活简单粗暴地隔离,甚至对立的思想和实践,铸就了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重学习轻生活,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素养,重功课轻实践。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所有的人也知道这样做的弊端和后果很严重,但还是不遗余力,锲而不舍地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努力。真是生出几多“虽知山有虎,只得虎山行”的无奈啊!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有认识不足的、有无可奈何的原因,但为什么认识到了这个现状而不能积极去做改变和调整?其根本原因是对生活认识的物质化,并对学习认识的功利化,这两点把人们送上错误的列车。

  如果一定要把学习和生活分开,那么学习品质受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是最大最深刻的。但我们这里探讨的学习更集中以学业的获得过程为主。如何塑造优秀的学习品质,那一定也只能也应该从生活入手,比如我们对学习强调“高速高效”,“仔细认真”等要求,也一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对应的要求。

  我曾经做过学生生活与学习品质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生活品质评价也很低,学习表现良好的学生在生活品质上表现要明显高出成绩一般的学生。我很少发现那些学习出色的孩子的家里是非常乱的,倒是那些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孩子家中不是乱七八糟,就是秽物横流,袜子满屋,书籍乱摆,不是找不到橡皮,就是不知道钢笔帽钻到哪里去了,当然最后也总能在意外的时候找回来。

  有的家长会说,您说的不对,我孩子自己的那屋里就很乱,但成绩还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告诉家长,你孩子的成绩就快掉下来了。

  曾经有个家长通过朋友的介绍找到我,想给她六年级的孩子咨询有什么补习班。通过对孩子生活行为及细节的了解,最后,我建议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整,同时要对学生的生活品质进行训练,特别是要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但那位家长认为,孩子那么忙,哪有时间做那些琐碎的事情,认为自己也有时间完全可以代劳。我只好耐心地解释道,虽然孩子的成绩目前虽然表现不错,更多是由于他自身的条件不错,所以提醒她这样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能力,对学习的影响将会表现为缺乏后劲,到了初中可能就会出现问题等。那位家长却不以为然,很不屑地说道:“你的工作好像是给那些差学生准备的吧,而我孩子的功课很好,目前只是需要再强化和提高。”所以认为我的说法是小题大作,极不耐烦地离开了。但过了不到一年,那位母亲忧心忡忡也满怀歉意地来了,见了我的第一句话就是:“赵老师,不好意思,我孩子现在的功课真的掉下来了,为什么啊?该怎么办才好?”当然这次,她也不再马上问有什么补习班的问题了。

  有的家长会说:我的孩子可是非常整洁,个人卫生也很好,可就是成绩差,那又是为什么?那我告诉你,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学习方法有问题,或者是个性有问题。但根本是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出了问题。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个人生活环境的状况,来评价生活品质的优劣。试想,一个生活上马马虎虎的人,怎么可能在学习上一丝不苟呢?而生活品质不仅体现在个人卫生和内务上,还有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等方面。

  在我接触的许多家长的经历来看,太多的家长在大多的时候和我谈他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如何的糟糕,如何不理想,却很少谈及孩子的生活小节和作风。从来都没有想到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对学习产生多大的影响!

  我们的家长给孩子太多的关爱了,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插手,目的很简单:要孩子可以专心学习。其实,表面看起来为孩子节约了一些学习的时间,但却助长了孩子不良习惯和认识的衍生,逐渐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意识;在孩子独立性日益缺乏、生活能力下降的同时,惰性和依赖性却增长了;生活面狭窄了,视野也随之受到了局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氛围,让孩子的品性和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一开始,孩子可能是“高分”,但终究会“低能”,最后连“高分”也会丢掉的。

  比如说:由于孩子当天作业比较多,到了睡觉的时间已经很晚了,所以就不强调孩子洗了自己的袜子再去休息。而洗一双袜子不过是5分钟,但我们的家长只看到为孩子节省了5分钟时间,一厢情愿地以为是帮了孩子,但实际上,家长却忽略了一些已经暴露出来的大问题,就是孩子为什么不能抓紧时间做完作业?为什么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为什么不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再休息?是不是以后可以不完成作业也可以去休息?

  也有的孩子因为家长事事为自己操心,如果学习成绩上不去,会感到很对不起家人,尤其考前的营养补助,与自己说话时的那种低声下气的态度,也给孩子平添了许多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一旦考试结果不佳,不是考虑如何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而是沉溺于失败的苦恼中。此时我们的家长也是愤愤不平,这样含辛茹苦地一切为孩子着想,结果还是那么让人不满意,简直气就不打一处来。最终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既习惯这样舒逸的生活方式,又恐惧不理想的学习成绩。

  人的行为风格和认识是统一的,是不能简单地被割裂开来的。比如同样是与陌生人打交道,一个性情属于开朗活泼的人要比那些内向的人相比就会更积极主动。一个人的性子比较急,经常会表现为吃饭时是狼吞虎咽的,走路也是风风火火的,当写作业时出了错,拿橡皮擦都会经常把纸擦烂。所以,这种统一性一旦体现到了学习的行为上,我们马上可以发现,生活上毛毛糙糙的人,学习上也很马虎;生活上懒散的人,对待学习也不能积极进取;生活上不讲究礼节规矩的人,在学习上往往也毫无章法。

  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平时对父母缺乏同情心,对家庭里发生的大小事情漠不关心的孩子,考试成绩即使不理想,他也不会太在意的,因为他懒得理会做父母当时看到卷子的感觉和心情。如果只是孤立地看待学习这件事情,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化,往往事倍功半,越是焦虑学习的问题,不注重生活品质的培养,越不可能有积极的结果!“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学习品质的好坏是个性、思维优劣的体现,而生活品质的表现是贯穿一个人方方面面的始终,也是孩子个性、思维的综合体现,如果这点做好了,往往事半功倍。

  当然,有的家长也注意到对孩子的生活能力的培养,但却容易犯一个通病,就是只让孩子浮光掠影式地做点家务活,不想让孩子过多付出精力和时间,表面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这实际上也没有意义。做事情不是给谁看的,也不是为了讨价还价,是由于需要才做啊。只有真正投入了,才能从实际行动中体验和感受出有价值的东西。

  人们往往会有个不自觉的习惯,做事情前总爱简单地以一件事情的大小来决定做与不做,比如吃了饭收拾碗筷是一件小的事情,因为是小事情,就觉得做与不做无所谓;而考试中有道题目由于粗心做错了,觉的是小事情,就轻而易举地放过了。正确的事情不分大小,错的事情也没有小事情。所以要注意的一点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日积月累”,身上的坏毛病越来越多,生活习惯越来越差;而学习上的漏洞越来越多,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平时在生活上对待事物养成了好习惯,自然会把这样的作风迁移到学习行为中。这就是为什么生活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好坏的原因。

  对生活品质培养不良的教育方式有这样几种类型,主要包括有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情绪型、干涉型、物质型等教育方式。

  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养成勤劳勤俭的作风,却能助长孩子学习不努力的不良习惯。

  否定型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的社会道德的形成以及学习努力精神的养成,孩子文明素养较差,个人信用较差,勤劳勤俭精神较差。

  过分保护型家庭教育方式妨碍了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和勤劳勤俭道德的养成,同时助长了孩子的不良习惯和不思进取的思想。

  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孩子学习不努力、勤劳勤俭作风较差。

  情绪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家长反复无常,导致教育措施的随心所欲,造成孩子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对学习、生活的态度更多是凭着感觉和喜好走。

  干涉型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喜欢事事插手过问,培养的孩子不仅容易养成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性、创造思维和个人主见,而且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不努力。

  物质型家庭教育方式的家长喜欢用金钱或衣物等作为调动学习的动力和杠杆,这样的孩子贪婪、斤斤计较、目光短浅,擅用金钱的标准衡量事物的价值,对学习缺乏积极性。

  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孩子的生活品质的要求和追求不足,导致孩子个性的缺失,不良习惯的养成。

  不会生活的人,就不可能会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也无法真正地生活。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品质不高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结果也就不难理解了。

  生活品质是对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表现的一种总结性评价。它不仅体现在行为习惯上,也很鲜明地体现出本人的意识和思想。所以在我眼里,生活品质的教育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是思想的教育,是意志的教育,是爱心的教育,是责任心的教育,是能力的教育,是创造力的教育。

  ◆ 本节要点

  1 生活品质对学习品质的塑造和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对的事情不分大小,错的事情也没有小事情。

  3 只关心学习成绩而忽视生活修养的教育是没有前途的。

  4 如果想提高学习成绩要从生活品质的提高开始。

  ◆ 家长作业

  1 罗列孩子生活习惯的不足之处。

  2 对孩子做明确的说明和要求,希望用多长时间来改善孩子生活品质的不足。5 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

  教育的影响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可怕的

  不是不懂教育,而做人的水准不高。

  各种学历的家长我都接触过,但那些学历比较高自以为有文化的家长在教育孩子上遇到的困难和承受的痛苦,一点也不比那些没有学历的文盲家长少。

  我从来不认为父母文化程度对教育子女有太大的关系,这句话看起来多少有点负气。虽然我知道,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学生家庭以教师、干部为主,不然为什么有什么音乐世家、世代为医等。可以看出,家庭的影响对个人的成长是很大的。

  可又有谁告诉我孔子的爸爸妈妈是谁?毛主席的父母怎么样?有多少名人的家庭出身并不好。我们承认出生在有较高的文化家庭的孩子的起点要高些,但要注意,这只是个起点!如果没有利用好这个条件,那么结局很可能会更痛苦和难以忍受。家长痛苦的是自己虽然是研究生、博士生导师,而发愁自己的孩子怎么就不爱学习?而孩子痛苦的是生在这样的家庭真是不幸和沉重啊!

  曾经有一位母亲,她是铁路上的一个工人,丈夫是机车司机。对我讲她的孩子是如何不听话和如何不爱学习!而且惭愧自己没有文化,认为是自己没有文化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既不听话,也不爱学习,便问我该怎么办?我说这简单,就把她孩子叫了进来,我说我来和你的孩子聊聊。通常我和孩子的交流是不容许家长在场的,但那天出于我特殊的目的,我想给家长演示一下如何与孩子对话。

  我问孩子:“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小孩说道:“汽车模型。”那个男孩当时是小学四年级。

  我又问:“你将来想干什么?”

  小孩兴奋地答:“做最好的最快的汽车。”

   我便说 :“你的想法真了不起。那你知道汽车为什么会动?”

  小孩迟疑了一下:“有发动机呗!”

  我又问:“发动机为什么会动?”

  小孩说:“有汽油啊!”

  我再问:“为什么有了汽油发动机就能动?”

  孩子答不上来。

  大家请注意,我的问题看起来很傻,说话似乎也很 NB022 嗦。但要记住:你明白的孩子未必明白!所以和孩子的对话一定要耐心。为了更好地实现谈话的目的,前面的铺垫一定要很扎实,而且不能令孩子生厌。

  后来我就谈了最早是怎么有了汽车,开始的汽车是靠什么运动的,然后我就讲火车的基本原理,然后问孩子火车的那个大胳臂是干什么的(说实话,虽然我知道它的作用,我却不清楚那东西具体叫什么)。然后慢慢地谈到,那个大胳臂转一圈火车会跑多少等,这些其实都是很有意思的算术题目啊。

  各位可以看出来,我和孩子之间的话题的倾向和目的都很简单。我还与孩子讲,如果想做最好最快的汽车,就要学好算术,要不你都不知道你的汽车能跑多快,那不是笑话吗?孩子听了哈哈大笑。而且我还告诉孩子他的思维能力很强,但没有很好利用,所以和那些头脑一般的孩子的成绩差不多,所以这是很遗憾的。听了我的话以后,孩子从开始不相信自己是很棒的,到后来表情很庄重地表示要好好干!我留意到他的拳头紧紧地握着,腰杆也挺了起来,完全不是一开始那付沮丧颓废的样子。

  请注意一点,有许多孩子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很厉害的角色,以为自己就是个中游,甚至认为自己就是板凳队员,根本不可能比别人强,也根本没有信心做好该做的事情,“差不多就行”是这种孩子的基本行为和心理特点。

  自始至终,孩子的母亲一直听着我和孩子的对话。她很惊奇孩子对我的话很感兴趣,说道:“还是有文化好!”我说道:“今天我是靠自己的常识来解释关于汽车和火车的事情,你也听到了。我的学历虽然比您高,但我说的却全是您懂的和熟悉的内容啊,也就是您也可以表达的内容。我这样和孩子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你,你完全可以靠自己的经验和擅长来指导和调整孩子的。”那位母亲听后恍然大悟地点了点头。我讲道:“你是不会教育孩子,但原因不是因为你没有文化!而是你不懂如何跟孩子说话!”

  只是谈了一次话而已,孩子迸发出的热情和兴趣是那么高,以至于学习成绩提高幅度之大令自己和父母都很惊讶。期末考试结果从班级最后的几名一下跃升到第九名。

  我们前面讲到沟通遇到的障碍往往首先是情感的障碍,就是对话的双方从一开始在情绪上就是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在这样的拒绝的心态下,无论沟通的内容多么富有意义,沟通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第二就是沟通缺乏基本技巧,沟通的效率和效果都不能让人满意,在语言层面上如果不能解决问题,通常只能诉诸“武力”了,沟通的情绪越是紧张,沟通的等级越是低级,何谈效果啊!

  老舍先生在谈到教师对自己学术成就影响时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上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有一次我做完讲座后,有位家长特意到后台找到我,向我咨询一个问题,他这样讲:“我没有文化,说实在的,孩子的题我已经不会做了!您说我可怎么办?您看,我带着录音机,就怕漏了您的话!”

  看着这位因为孩子而表情凝重和焦急的父亲,我非常同情也很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我笑道:“您不用担心,首先一点,你应该感到放松。因为你没有文化,您的负担不重,比起很多有文化的家长,压力小得多,他们更担心自己的孩子成绩上不去啊。”

  那位父亲的表情稍微松弛了点,我接着讲:“这是笑话。不过呢,您更要有信心,很多名人和成功人士的父母都没有什么文化,恐怕他们还不知道有录音机的,还不如你啊!”

  那位家长总算笑了笑说:“呵呵,也是!”

  我继续说道:“有一点,您要明白!那就是——你不是文化课的老师,你是孩子的父亲!您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做人的教育,不是加减乘除的训练。孩子需要你不是为了给他讲功课,所以您没有必要因为这点感到自卑!如果你为了几道题,却忘了做父亲做家长的责任,你是永远得不到孩子的认可的。只要把这个责任尽到了,我相信,孩子大了以后会感激你的,会因为你感到自豪的,也不会因为你没有文化而鄙视你。所以您千万不要有对不起孩子的愧疚心理,不要因为没有文化而怕当不好父亲,也不要怕孩子小看你,只要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孩子不会辜负你的,你放心吧!”

  这位父亲感动地点着头,说道:“我明白了,太谢谢了!”只是不知道,这位家长现在感觉怎么样了!

  说到这里我想告诉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基本教育训练的家长,您本人有没有文化没有关系,关键要学会跟孩子说话,做好生命教育。教给他诚实总可以吧,教给他努力也可以吧,教给他自信更可以吧,没有必要因为不会做孩子的几道算术题就感觉惭愧。

  反观那些学历比较高的家长,自以为孩子的题目难不倒自己,很喜欢在孩子面前表现自己的解题能力。殊不知,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习惯下养成了懒惰依赖的思想,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可怜这样的家长错在哪里还不知道,还很委屈,怎么我的孩子就不爱学习、就不听自己的话呢?怎么隔壁那个修自行车的孩子就那么有出息?有个现象或许是我个人的感受,但在我熟悉的几所大学里,最差的子弟的父母往往却是很著名的教授!许多人因为孩子而抬不起头来,真令人扼腕叹息。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老舍先生说的话就是答案,因为那些失败的高学历的家长关心的,给孩子的也是偏重知识的教育,而不是生命的教育。

  那些自身素质比较高的家长教育危机的确是遗憾,有统计数据表明,少年班的学生70%以上是来自教师和干部家庭。这其实很有力地说明父母文化程度对子女的影响。“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儿会打洞。”这样的俗语也不是没有道理。我本人在这里更多强调的是,自视颇高的父母一定要警惕,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功而自以为是,而那些文化较低的家长也不要妄自菲薄。

  做父母的要教育孩子什么,自己应该心里有数。切不可以为自己学历高就自以为教育不会出纰漏,而也不可因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就丧失教育子女的信心和努力。您需要做的是给他足够的良知和正直,给他足够的信念和方向。这就很好了!

  ◆ 本节要点

  1 文化程度不高照样可以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2 教育孩子的先决条件不是文化程度,是你人格的程度。

  3 只关注知识的教育是没有结果只有后果的教育。

  ◆ 家长作业

  分析一下自己对孩子生命及个体的关怀程度。6 如何进行奖励和鼓励 缺乏对孩子的奖励和不会奖励

  孩子,一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为什么奖励无用

     南京有个叫周弘的著名家长,是非常了不起的,在那么大的困难和压力下(女儿是聋儿),把女儿培养成了一个出色的孩子。他提出一个很有感召力的口号,就是要学会欣赏孩子。这在教育实践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

  许多家长非常兴奋地听周弘的报告,看他的书,学习他的做法,但不知道为什么效果就是不理想,心里还直纳闷:我的孩子起点和基本情况比他的孩子强多了,为什么怎么做都不如人家呢?其实很简单,欣赏孩子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很讲究技巧的艺术。如果抱着现世现报的想法,其实不是真正的欣赏孩子,是势利的怂恿,怎么期望得到您想要的结果呢?

  有一位家长跟我说起一件事情。有一次父亲带孩子开着车在街上行驶着,孩子突然看见一个刚开业的很漂亮的餐厅,说道:“爸爸,这次我要是考好了,你就带我到这里吃饭。”这位父亲赶忙应答:“没问题,儿子,别说一次,就是两次也可以!”后来成绩不理想,“请孩子吃饭”这件事也就作罢。

  这时候这位父亲与我谈起这件事,问道该怎么办?该不该带孩子去吃这顿饭?我说:“其实你一开始就错了,想去什么地方吃饭、游玩等,只是生活内容,没有必要也不应该把吃顿饭当做奖励的措施和学习成绩挂钩。”这样做有三个不好的结果。

  一是让孩子把去这个地方吃饭当成学习的目的,学习成绩成了满足个人欲望的手段,成了实现个人目的工具,这样理解和看待“学习”无疑是非常糟糕的。

  二是如果对这个饭店不感兴趣了,那么对学习的投入和努力便会懈怠下来。对此,孩子也有很好的解释,“反正我也没有吃那顿饭,所以你们也不要对我的成绩有太多要求”。或者“我已经不想去那家饭店了,所以也没有必要再那么刻苦学习了”。

  三是孩子会以为只要学习好了,就什么都可以做了,这是非常错误的,也将导致无限放纵自己的认识。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念头,只要我成绩好了,干什么都可以,即使是错误的事情,家长也会原谅的。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我们经常会听说,谁谁的孩子学习那么好,结果却干出了令人发指的事情来,“刘海洋泼熊”的事情就很有代表性!

  我便又跟家长讲道,正确的做法是:当时您就应该和孩子说,今天没有时间了,星期天爸爸带你来你吃,好吗?孩子一定会很开心地答应,把学习和个人欲望满足分开,是为了避免孩子以此作为砝码和家长对立、要挟。

  有很多家长经常与我谈起给孩子零花钱的问题,不知道该不该用钱作为鼓励孩子学习的方式……实际上,提出这样问题的家长的金钱观可能就有很多问题。

  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对钱就很有感觉了。许多孩子因为家长给的零花钱松,结果是变得大手大脚乱花钱;而有些家长对此管理就很严,可是许多孩子却学会了偷钱;出于对钱的复杂情感,在钱的问题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各行其是。

  有人喜欢参考国外的某些办法来做:比如孩子做了什么家务就给多少钱,事实证明这样做的弊端是越来越多。孩子作为家庭成员之一为什么不能尽应尽的义务?还要通过本来应该做的事情来索取这不该的报酬;为什么要让孩子学会用金钱来衡量而不是用思想、道德、价值等方式来评价一件事情的意义呢?我实在无法想象这种教化方式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好处!其结果只能培养——贪婪。

  过早错误地理解钱的功能,很容易使孩子对钱的认识走向极端。导致孩子以为钱是那种万能的东西,产生了金钱至上的错误认识,这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总以为用钱就能解决,只要有钱就可以搞定,当然也无所谓学习啊努力之类的。所以就有了花钱雇同学做作业、考试的事情发生,而这样的尴尬常常出现在那些经济情况比较好的家庭。

  有这样一个教育孩子的故事:国外有个大富翁为了不让孩子被富裕的生活影响,干脆诈称自己破产了,大房子换成小房子,上班也变成徒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怕因为安逸使孩子丧失了生存能力。我想这样的父母一定不会因为孩子做家务而给赏金的。但许多家长盲目地搬照某些做法,只要孩子做了什么事情就给钱来鼓励。实际上没有搞明白什么情况下该给而什么情况不该给。许多事情是孩子分内的,肯定不应该通过金钱的刺激才做。尊老爱幼,拾金不昧,洗自己的衣服,帮助家长做点家务,难道需要给钱吗?千万不能让孩子成为金钱的奴隶!

  但是,也有一些富翁给孩子规定了许多“做人的原则”以及要达到的“目标”。但行之过头就适得其反了。美国的亿万富翁老巴菲特就是一个典型的彻底失败者。

  老巴菲特的儿子从他那里借了400英亩的农场。老巴菲特却规定了一个很残酷的条件,土地的使用费根据儿子的体重增减来决定。而以前老巴菲特也对他的女儿要求过,“如果体重维持一年不变,30天之内可以随便购物”。不过他附加了一个条件──因妊娠体重增加是允许的。他女儿果然钻了这个空子,她怀孕了,并同父亲公司的一位职员结婚了,但后来很快就离了婚。现在老巴菲特的两个已经50岁左右的儿子和女儿至今尚无能力从他那里独立出来。

  钱真是个奇妙的东西,没有钱的人总是想象有钱的日子一定很美好,有钱的时候往往却想起没钱的日子。人只有在没有钱的时候,才更明白该干什么了!钱多了,反而就忘了该干什么了!

  实际中,我见过许多人,没有钱的时候还不错,一旦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来了。当然,说这些,不是不让你挣钱,只是说有的人就是挣那点钱的本事,如果没有本事驾驭钱,反而成了钱的奴隶,被钱给压迫死了!钱是很厉害的,多少人因为钱走上不归之路。金钱是那么难以把握,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乎?就好比一个人的本事就是骑自行车,而你给他一辆摩托车,他却只能还当自行车骑,很快就要出事故了!有许多曾经挣过大钱的人,注意,我说的是“曾经”,为什么变成了“曾经”?因为玩不动太多的钱!太多的钱是一把双刃剑,让有的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也让有的人迷失了自我。

  当一个人眼中只有钱的时候,那他已经是穷途末路了。卢梭说的好:“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所以会挣钱但不会因为钱而失去自我才是真本事。

  只有土财主才喜欢晚上在被窝里数钱,而真正的富翁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思想值多少钱。当然所有的事情不是只用钱来衡量的。喜欢钱不是坏事,关键是如何看待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以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孩子晚一点对钱有感觉,关键是不要总把钱和别的事情简单地联系起来。钱自然可以换来许多的喜爱,但如何得到钱却要付出思考和行动。

  有道是:“贪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授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正所谓:“贪者亦贫,知足亦富。”(引自明朝洪应明的《菜根谭》)。讲的就是:对于贪得无厌的人,分给他金银他却恨没有得到珍贵的珠玉,封他为公爵他恨封不到具有实权的诸侯,明明是有权有钱之人却甘心成为乞丐一样;对知足常乐的人,藜草做的羹汤比膏粱做的菜肴还感觉鲜美,穿着布衣比狐貉皮还暖和,虽然身为平民却比王公贵族都还快乐)同一件事物,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追求,不同的做法,感觉和体会也不同,结果也不同。

  泰戈尔有句话说的非常好:鸟翼系上了黄金,就再不能在蓝天上翱翔了。许多人知道“欲速则不达”,但很少注意紧跟这句后面的话: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其实对待学习的态度和钱是一样的,对钱的认识和态度少点功利和崇拜的结果是越挣越多也越有意义。钱只是完成你生活的一个工具,而不是生活的目标。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功课而做功课的,虽然成绩暂时可能不错,但由于缺乏真正的学习目标,对学习认识的偏差,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不如意,后劲不足而导致最后的遗憾。

  有个故事是这样的:在一个本来很安静平和的街区,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帮很调皮的小孩子,总爱用脚踢垃圾桶,大家都很头痛,可又没有好办法撵这些孩子。于是有个老头对这些孩子们说,只要每天不断地踢垃圾桶,他可以给一块钱。孩子们欣然应允,老头便很守信用地付钱给小孩,但很快事情出了点变化,老头和孩子们商量说:我的钱不多了,能不能从每天一块钱降低到五角钱。孩子们对此深感愤怒,对老头叫道:“什么?凭五角钱就要我们给你费劲吗?哼!”然后,小孩子们就四散而去了。实际上,我相信,即便是不调价格,孩子们也会很快离开的。只要把由兴趣驱使的行为调整为由物质驱使的行为,谁也都很快会厌倦的。不知道您从这个小故事里领会到了什么?

  我们前面讲了关于钱的问题,其实所有的物质奖励,包括钱、玩具、游戏时间等都可视作物质奖励,这些都应该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来做,而不应该和学习联系起来,不能把物质奖励作为学习的前提,更不能把学习当成调整与孩子关系的根本!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怎么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精神鼓励怎么最有效

  有一位前苏联的教育家曾说过:如果问我为什么可以成功,我想我教育成功的哲学基础就是完全建立在鼓励上。看过几本书的家长很快发现自己平时的表现实在是不大妥当,对此也甚感不满,是啊,为什么老要批评孩子呢?为什么不鼓励表扬?好多书上讲了,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也暗下决心想以后一定要在这方面多加注意!

  多鼓励孩子这个做法是没有错的,出发点也是对的。所以每当看见孩子做了一件事情,就赶紧媚笑地对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会为父母着想了!如果这次的考试成绩有了进步,虽然心里还不是很满足,也会说:来啊,为你这次取得的进步庆祝一下!

  孩子最不喜欢的就是廉价的表扬。这样不负责的鼓励和假惺惺的表扬让孩子感觉很不舒服,在孩子心里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你们讨好我、哄我继续干你们想让我做的事情。因为许多孩子本来是自觉自愿的去做某件事,由于这样的恭维话一出口,觉的似乎是上了家长的圈套,尤其那些对家长很逆反的孩子更是如此。最后很容易出现的现象是,越鼓励和表扬的事情我就越不干!

  而且这种鼓励和赞扬简直和夸人家弱智一样,也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许多家长喜欢说孩子真聪明,这样的孩子会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印象,做成一件事情是因为聪明而来的,而做不好则由于自己还不够聪明。所以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便很容易以为自己不够聪明而放弃努力,遭遇挫折和失败以后也不大去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成功?

  的确,从一个苛刻的家长转变为善于鼓励的家长也实在是不容易,但更要注意不要过分和过头。面对孩子的每一个进步,我们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但这不能作为结束,不能让孩子产生满足和沾沾自喜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还有什么问题和不足,在已经获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努力。

  巴斯德说:“对于学者所获得的成就,是恭维还是挑战?我需要的是后者,因为前者只能使人陶醉,而后者却是鞭策!”

  所以千万不要把鼓励和表扬简单化,要对那些自我人格的超越有及时的评价和赞誉,而不是对那些本来熟捻于心的事情做出表扬,做不好的话,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家长最容易表现的问题

  片面地认为只有孩子的学习才是头等大事,所以想尽一切办法对与学习相关的行为进行激励,这是非常愚蠢的联结。首先,人做的许多事情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鼓励而做的,是自身的需要。把该做的事情和经过努力做的事情混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只会导致孩子产生学习是功利的进而厌倦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孩子认为学习是给父母学的,为什么会产生为了达到某个私人的小目的才去学习的行为,而一旦目的达到了,或者对目的不感兴趣了,也是造成了对学习无心恋战的原因。

  ◆ 本节要点

  1 不要把生活的必要行为作为奖励和学习表现挂钩。

  2 廉价的和恭维式的赞扬只有副作用。

  3 没有提出问题和不足的赞扬与鼓励是不完整的。

  4 赞扬和鼓励应该发自真心,而不是虚伪的客套。

  5 水平再差的表扬也比讽刺和挖苦强。

  ◆ 家长作业

  1 回想自己以前是如何满足孩子要求的。

  2 与孩子对现在的鼓励方式进行协商和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