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简谱助手v2.10:走不出的青春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2:46:16
 走不出的青春期人人都有不成熟的方面,虽然我们往往对此并无意识,或者不想承认。这些“大儿童”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我们自己就是……
  
  
  ——父母替代了一切
  
  林琳不知道如何是好。和许多人一样,生孩子以后父母就搬来一起住,帮着带孩子。可是渐渐生活就变了,父母对她,就像中国人常常说“无论你长多大,都是我们的孩子”,但是对女婿,就会挑剔他不够勤劳、不顾家等等。结果老公觉得自己不再是这个家的男主人,像在别人家里生活;父母甚至会赞成离婚,说反正孩子我们可以帮你看。林琳一会儿觉得应该听父母的,一会儿又回到老公的立场,毕竟还是有感情……来回折腾,这个家已经岌岌可危。
  
  28岁的陈旭是个恋家的男孩儿,下了班就在家待着玩游戏。不仅是生活、工作、相亲,父母为他安排着一切。妈妈也喜欢做,只是头痛儿子不能顺利交上女朋友。陈旭却说:“妈妈,都是你反对的啊。”他每次交女朋友,妈妈就会给很多意见,告诉他这个不会做家务,那个个性不好……他听了之后就和女孩儿分开了。问他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摇摇头说不知道。他从小就在妈妈身后躲避爸爸的严厉,跟着妈妈的主轴在走,从来没有自己的看法。
  
  “一个没有自主性的孩子背后,有着强势和主导型的父母。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思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这样的模式成为习惯,青春期之后他们依然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亲子教育专家吴娟瑜说。巴黎蒙苏里互助中心青少年处主任、精神分析菲利普·雅麦(PhlippeJeammet)认为,少年人和父母黏在一起,会破坏他们的社会潜力——对外界开放自己的能力,征服外界的能力。
  
  ——永远的学生
  
  按说,两年前马岩就应该博士毕业,可是,29岁的他并没有像他的同学一样走上工作岗位,而是和导师申请延期毕业。人们不理解他为何迟迟不肯离开学校,他这次的理由是:“现在出去准淹死,等金融危机过去再说吧。”其实,在他内心也有很多迷惘、无奈和莫名的烦躁,当读书不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求,而是对工作和外界压力的反抗时,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任务。
  
  有些人爱考各种证书。他们不断参加各种培训班,但总是觉得自己学得还不够。“读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通过都要经过考试。在象征意义中,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业,就相当于向成年迈进的一个仪式。”武汉心理医院院长、心理学家李小龙说:“如果停留在像孩子一样不断读书、考试来确认自己的阶段,潜在的是怀疑自己成年的能力,对社会、对环境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
  
  ——总需要别人照顾
  
  何晶晶33岁,已经是孩子妈了,可是从外表看,高高的羊角辫、带花边的公主裙、瘦小的身材,还经常忽闪着懵懂的眼睛,完全是一副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儿模样。她工作中特别温顺,让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别人侵犯到了她的利益也不敢反抗,只是回家和老公抱怨一翻。老公呢,总觉得自己好像是带着两个孩子的单身父亲。有一次老公出差,晶晶接了个匿名的诈骗电话,说她老公出车祸了。她当时就在办公室里哭起来,不是担心老公,却是因为“他要出事儿了,我可怎么办啊。”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说,许多青春期失败的孩子都是从小被宠坏的孩子:对于习惯了事事要人服侍的孩子,成人的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负担。他们仍然希望受人宠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发现自己不再是众人关注的中心。这时候,他们可能会倒车。
  
  李小龙也认为有可能是在童年时期父母给予了他们过度的关照,成年后在人际关系中延续了这种依赖模式。他也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父母给予的关照不足,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寻求补偿。这其实也是某种依赖模式的延伸。”



  ——被推迟的父母角色
  
  雅如35岁了,却迟迟没有要孩子。她说:“怀孕生产难受不说,以后还要抚养教育……而且,一想起要带孩子我就害怕。”在父母的催促之下,她还犹豫不决。其实在生活中雅如自己还是个孩子,家里的事儿从来不操心,很多自己的事情还要让老公或父母打理。
  
  而有些人即使做了父母,依然像个孩子。小丽的儿子已经7岁了,她常和自己的儿子抢电视看,争着玩游戏,抢不过了还会赌气,甚至嚎啕大哭。往往是儿子像“小大人儿”似的来哄她,直到她破涕为笑。
  
  李小龙说:“父母角色主要是心理意义层面的,形式上做了父母并不代表心理上完成了对父母角色的认同。青春期以及青春期之前未完成的任何情结,都有可能延续下来,以至于到成年之后很难认同父母这个角色。从现实层面上,他们难以承担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潜台词是:我自己还需要别人照顾,还需要爱,让我去爱一个孩子是很困难的事情。很多产后抑郁的心理机制都与此有关。”雅如和小丽,首先要能独立,才有能力完成这些责任。
  
  ——拒绝成长的洛丽塔
  
  当朋友听小青说她结婚半年了还是处女时,非常惊讶。她28岁了,长的温顺瘦弱、惹人怜爱的玉女形象,而丈夫也因为太疼爱她,怕伤害到她,一直没有真正的性生活。
  
  27岁的韩娜更是,至今没有交往过男朋友。成绩优秀的她正准备攻读生物学博士,但是她自己的身体却很不符合正常生物学特征——因为长期节食,1.63米的身高只有35公斤,没有同龄人的曲线身段,更像一个儿童一样。她觉得这样的身体让她有一种特殊的愉悦感,身体如果吸引异性注意反而会让她觉得不安。
  
  李小龙认为:“青春期的成长很重要的一点是性心理的成长,首先是性认同。一个人对于身体性征的感受方式、认可程度,与他们早年和父母的关系也有关。如果一个女孩儿认为只能以男孩儿方式生活才能得到父母的喜爱,可能就不太认同自己女性的身份。”
  
  心理学家姬雪松认为,成年女性通过节食控制身体的发育,从而丧失掉一些女性的特征,这是一种象征:拒绝从儿童或者青少年像迈向成人,拒绝成长。在潜意识中,也可能是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愤怒,拒绝成为像母亲一样的人。
  
  ——无法建立亲密关系
  
  27岁的余明明有一位非常爱她的男朋友,但她却并不爱他。既舍不得离开,又无法全身心投入这段感情中,就这样一起走过了3年。为什么不爱他却要在一起呢?明明说,这样的话,如果分手了自己就不会太受伤害。看似理性的解释之下,她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了——其实是害怕,一旦有了亲密情感自己会被抛弃或受到挫折。
  
  很多朋友都觉得龙海是个“花花公子”。32岁,帅气又有才气的他,虽然从来不缺女友,但他从来不能和其中任何一位发展处成熟稳定的亲密关系。龙海总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要求对方——我喜欢怎么样你就要怎么样。他无法理解别人的感受,无法把别人当做平等交往的对象,他和别人建立成熟的亲密关系的能力其实很弱。
  
  李小龙分析,可能在青春期之前,他的父母很少和他有情感的交流,很少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他、感受他的内心。这样的孩子,内心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变得很孤独,这种孤独延续下去就是只跟自己交流——即使跟别人交流,模式也是自己跟自己交流的模式。他们没有从这个模式发展到真正和现实中的其他人的交往。
  
  ——任性的公主
  
  25岁的雅楠到同学家参加聚会。喜欢猫的她送给同学一个“惊喜”——一只漂亮的波斯猫。同学非常为难,解释说自己害怕动物,而且没有精力养宠物。雅楠很不高兴,怎么会有人害怕动物呢?席间,大家对主人精心烹制的红烧黄玉赞口不绝,雅楠却来了句:“这做的什么呀,比饭店里的差远了。”有人打圆场:“家里能做成这样已经非常棒了!”雅楠坚持己见,“我就觉得不好嘛,你们懂什么呀!”私下里说起雅楠大家常常边摇头边笑:“这孩子实在太自我为中心了。”
  
  李小龙说,没有度过青春期的人往往没有办法很好地去理解别人,也没有办法真正交流。因为在这些“孩子”的内心,别人是和他们一样的——自己高兴,就认为别人也高兴;自己不高兴,就认为别人也一样不高兴——他/她不懂自己和别人是有不同情感、感受的独特个体。他认为,这种情况通常是因为在青春期形成之前,父母没有帮助他们形成自己与别人的界限。
  
  32岁的卢蓉在事业上很成功干练,但是在亲密关系方面却很儿童化。她很依恋男朋友,表现方式却是拧巴的。当她想念他时就会给他打电话,如果他在工作中很快挂断了电话,她就会觉得非常难受。有时她甚至会跑到他工作的公共场合,赌气似的站在旁边看着他。心理咨询师钟谷兰分析说,卢蓉的一部分还停留在小时候,延续拒绝时感受到的强烈挫折,会愤怒,会哭闹,会和大人纠缠——好像这样,爱她的人就会来关注自己,满足自己。



  ——叛逆少年
  
  齐蕊和姐姐坐火车回老家。齐蕊把一个大包放在了旁边的座位上,坐在旁边的小伙子只得向外挪。“小蕊,你把包拿起来吧,挤到别人了。”齐蕊气鼓鼓的说:“我不!”然后便把头扭向窗外,齐蕊35岁了,行事却像个叛逆少年,生活中处处和别人对着干。
  
  李小龙解释道:“所谓腻烦,就是我要跟你们不一样。其潜台词就是:我要找到我自己,成为我自己。而这样能否成功,和他们早期的经历有关。从小被父母压制,无法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激烈和逆反,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父母,‘我再一次要做这样的努力!要成长!要成为我自己!’同时,这样的孩子又会面临一些困境:因为一直屈从于父母,所以在青春期之前没有经历逐渐个体化的过程,到了青春期有了这种意识时,却可能没有这种准备和经验。即使父母把决定权交了,他/她也可能会感到茫然。这种茫然又可能加重他/她和父母之间的对立。”这种冲突如果在青春期阶段无法解决而延续到成年,就会处处和别人对着干,处处要显得和别人不一样,而不考虑别人的话是对还是错。
  
  ——永远的青春之路
  
  应该说樊莉之前的三十几年都挺顺利的,青春期风平浪静,上很好的大学,有很好的工作,一切似乎都还不错。但是30岁之后她才逐渐意识到,现在拥有的一切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于是辞掉了工作。她一直觉得自己只要想做的事儿就一定能做到,可是现在她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在青春期时她不曾像其他人那样与现实冲撞、碰壁,没能对自己和现实有清醒的认识。意识到自己已经错过可能是人生最好的选择,她感到后悔莫及。
  
  迈向成年的道路并不平坦。其实,我们如今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在青春期之前就形成了,只是在青春期可能会爆发。人们把青春期视作危机,但也不能忽视其中的机会——青春期也是个修正问题的时期。比如青春期最常见的逆反现象,正是孩子试图更好建构自己的努力。菲利普·雅麦说:“青春期的问题并不在于冲突,真正的问题是一个不活跃的少年时期,一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少年时期,而一些少年老成的人,在他们的中年时期,可能会被自己曾过度压抑的‘儿童我’所控制,产生中年危机。所以,中年危机有点儿像延迟的青春期。”
  
  如果错过了青春期,还能走向成熟吗?菲利普·雅麦认为,青春期是个过渡时期,它连接着从前的孩童和将来的成人。而成年一直是渐进状态,需要一个人终其一生来建构。所以,连接童年和成年的青春期永远不会真正结束——就像法国作家马尔罗说的:“当青春期结束,一个人就只好等死了。”
  
  词条:何谓成熟?
  
  李小龙:一个成熟的人至少拥有两样东西,良好的自我功能和现实功能。自我功能就是:能够忍受焦虑,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内在的冲动,有稳定的自信心/自尊感,有爱自己爱别人的能力;现实功能就是:把内心想象与现实区分开来,客观地认识世界,认识我们周围的人,能够与别人在现实的基础上相处。

  钟谷兰:一个真正成熟的人是自主的,懂得对别人说不,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并且能够为自己负责任。他/她是灵活的、有弹性的,既可以很稳重,也可以像小孩一样开心。

  约翰·布雷萧(JohnBradshaw):成熟的人能区分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能建立清楚的自我界限,有良好的自我概念,也能够和自己的家庭系统建立良好而有意义的关系,但又不会过度融入家人的生活里而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