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竖笛视频教程:★幽默的经济学原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1:49:30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发表日期:2011-7-20 9:05:00

回复 
    声明:本文章非作者本人所有,一切责任系原作者。

A. 一农户在杀鸡前的晚上喂鸡,不经意地说:快吃吧,这是你最后一顿!
  第二日,见鸡已躺倒并留遗书:爷已吃老鼠药,你们别想吃爷了,爷他妈也不是好惹的。
  当对手知道了你的决定之后,就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纳什均衡理论
  所以保密、信息安全很重要

B.  鱼说:我时时刻刻睁开眼睛,就是为了能让你永远在我眼中!
   水说:我时时刻刻流淌不息,就是为了能永远把你拥抱!  锅说:都他妈快熟了,还这么贫!!!
  约束条件变了,原来的收益,一下子都变为成本。生命如果架在锅上,成本自然也就很高了。

C. 男人为什么喜新厌旧?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戈森法则可以解释——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其带来的满足感会不断递减;同一享乐不断重复,第一次和第二次所获得的满足感最大。 

D. 男人和女人,谁更容易在感情上受伤?
  所谓受伤,应该就是投入太多,收获太少,也就是产生了亏损。一个企业亏损,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没有竞争力,如果绝对优势不足的话,发掘一下自己的优势。比如说,中国企业往欧美国家卖纺织品,自然是手到擒来,如果非要往欧美卖汽车,肯定要受伤了。

   如果一个人能够不计亏损的话,应该就不会受伤了。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实在困难,只有我们的某些国有企业可以做到。 

E. 为什么不能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
  一夫多妻或者一妻多夫会打破市场的均衡,有些又帅又有钱的王老五可能会形成市场垄断,从而像电信、铁路一样,成天被人骂娘。轻则引起内分泌失调,重则引起和谐社会失调。
    一夫一妻制已经形成了帕累托最优。 

F. 飞机上,乌鸦对乘务员说:给爷来杯水!
   猪听后也学道:给爷也来杯水!
   乘务员把猪和乌鸦扔出机舱,乌鸦笑着对猪说:傻了吧?爷会飞!     外界因素是一种约束条件,自身能力也是一种约束条件,往往更重要。所以,别人能成功的事,未必自己就能成功。


G. 黑猩猩不小心踩了长臂猿拉的大便,长臂猿温柔细心地帮她擦洗干净后他们相爱了,别人问起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黑猩猩感慨地说:猿粪!都是猿粪那!
    路径依赖在经济学里说的是,你当下的选择是被你的前一个选择决定的,如果你要改变路径,成本将会高到你不愿意改变。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09:06:39 
回复 

一、有关素养~~~
蓝斯登原则
  在你往上爬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梯子的整洁,否则你下来时可能会滑倒。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宠辱皆忘,方可以宠辱不惊。
卢维斯定理
  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h•;卢维斯
  点评: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托利得定理
  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只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
  提出者:法国社会心理学家h•;m•;托利得
  点评:思可相反,得须相成。

二、统御
刺猬理论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点评:保持亲密的重要方法,乃是保持适当的距离。

鲦鱼效应
  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他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提出者:德国动物学家霍斯特
  点评:1、下属的悲剧总是领导一手造成的。2、下属觉得最没劲的事,是他们跟着一位最差劲的领导。
雷鲍夫法则
  在你着手建立合作和信任时要牢记我们语言中:
  1、最重要的八个字是:我承认我犯过错误
  2、最重要的七个字是:你干了一件好事
  3、最重要的六个字是:你的看法如何
  4、最重要的五个字是:咱们一起干
  5、最重要的三个字是:谢谢您
  6、最重要的两个字是:咱们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雷鲍夫
  点评:1、最重要的四个字是:不妨试试;2、最重要的一个字是:您
洛伯定理
  对于一个经理人来说,最要紧的不是你在场时的情况,而是你不在场时发生了什么。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r•洛伯
  点评:如果只想让下属听你的,那么当你不在身边时他们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

三、沟通
斯坦纳定理
  在哪里说得愈少,在哪里听到的就愈多。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s•t•斯坦纳
  点评:只有很好听取别人的,才能更好说出自己的。
费斯诺定理
  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提出者:英国联合航空公司总裁兼总经理l•费斯诺
  点评:说得过多了,说的就会成为做的障碍。
牢骚效应
  凡是公司中有对工作发牢骚的人,那家公司或老板一定比没有这种人或有这种人而把牢骚埋在肚子里的公司要成功得多。
  提出者: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院
  点评:1、牢骚是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催化剂。2、牢骚虽不总是正确的,但认真对待牢骚却总是正确的。

避雷针效应
  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
  点评: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四、协调
氨基酸组合效应
  组成人体蛋白的八种氨基酸,只要有一种含量不足,其他七种就无法合成蛋白质。
  点评:当缺一不可时," 一" 就是一切。
米格-25效应
  前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成为当时世界一流。
  点评: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磨合效应
  新组装的机器,通过一定时期的使用,把磨擦面上的加工痕迹磨光而变得更加密合。
  点评:要想达到完整的契合,须双方都作出必要的割舍。

五、指导
波特定理
  当遭受许多批评时,下级往往只记住开头的一些,其余就不听了,因为他们忙于思索论据来反驳开头的批评。
  提出者:英国行为科学家l•w•波特
  点评:总盯着下属的失误,是一个领导者的最大失误。

蓝斯登定律
  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远较在" 父亲" 之下工作有趣得多。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蓝斯登
  点评:可敬不可亲,终难敬;有权没有威,常失权。
吉尔伯特法则
  工作危机最确凿的信号,是没有人跟你说该怎样作。
  提出者:英国人力培训专家b•吉尔伯特
  点评:真正危险的事,是没人跟你谈危险。
权威暗示效应
  一化学家称,他将测验一瓶臭气的传播速度,他打开瓶盖15秒后,前排学生即举手,称自己闻到臭气,而后排的人则陆续举手,纷纷称自己也已闻到,其实瓶中什么也没有。
  点评:迷信则轻信,盲目必盲从。
  没走过的路。2、特色不特,优势无优。
古特雷定理
  每一处出口都是另一处的入口。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W•古特雷
  点评:上一个目标是下一个目标的基础,下一个目标是上一个目标的延续。

六、计划
列文定理
  那些犹豫着迟迟不能作出计划的人,通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把握。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P•列文
  点评:如果没有能力去筹划,就只有时间去后悔了。
洛斯特法则
  在筑墙之前应该知道把什么圈出去,把什么圈进来。
  提出者:美国思想家W•P•弗洛斯特
  点评:开始就明确了界限,最终就不会作出超越界限的事来。
    
七、参谋
波克定理
  只有在争辩中,才可能诞生最好的主意和最好的决定。
  提出者:美国庄臣公司总经理詹姆士•波克
  点评: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韦奇定理
  即使你已有了主见,但如果有十个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难不动摇。
  提出者: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学家伊渥•韦奇
  点评:1、未听之时不应有成见,既听之后不可无主见。2、不怕开始众说纷纭,只怕最后莫衷一是。

八、决策
福克兰定律
  没有必要作出决定时,就有必要不作决定。
  提出者:法国管理学家D•L•福克兰
  点评:当不知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不采取任何行动。
王安论断
  犹豫不决固然可以免去一些作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遇。
  提出者:美籍华裔企业家王安博士
  点评:寡断能使好事由好变坏,果断可将危机转危为安。
    
九、执行
格瑞斯特定理
  杰出的策略必须加上杰出的执行才能奏效。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H•格瑞斯特
  点评:好事干实更好,实事办好愈实。
吉德林法则
  把难题清清楚楚地写出来,便已经解决了一半。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管理顾问查尔斯•吉德林
  点评:杂乱无章的思维,不可能产生有条有理的行动
d、调控 

十、信息
沃尔森法则
  把信息和情报放在第一位,金钱就会滚滚而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s•m•沃尔森
  点评: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能知道多少。
塔马拉效应
  塔马拉是捷克雷达专家弗•佩赫发明的一种雷达,它与其他雷达的最大不同是不发射信号而只接收信号,故不会被敌方反雷达装置发现。
  点评:善藏者人不可知,能知者人无以藏。

十一、监督
小池定理
  越是沉醉,就越是抓住眼前的东西不放。
  提出者:日本管理学家小池敬
  点评:自我陶醉不易清醒,自以为是不喜批评。
赫勒法则
  当人们知道自己的工作成绩有人检查的时候会加倍努力。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
  点评:只有在相互信任的情况下,监督才会成为动力。
十二、控制
横山法则
  最有效并持续不断的控制不是强制,而是触发个人内在的自发控制。
  提出者:日本社会学家横山宁夫
  点评:有自觉性才有积极性,无自决权便无主动权。
蝴蝶效应
  " 紊乱学" 研究者称,南半球某地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一下翅膀所引起的微弱气流,几星期后可变成席卷北半球某地的一场龙卷风。他们将这种由一个极小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在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下,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后果的现象称为" 蝴蝶效应" 。
  点评:善终者慎始,谨小者慎微。
阿什法则
  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提出者:美国企业家m•k•阿什
  点评:你愈是躲着问题,问题愈会揪住你不放。

十三、法纪
洛克忠告
  规定应该少定,一旦定下之后,便得严格遵守。
  提出者:英国教育家洛克
  点评:简则易循,严则必行。
热炉法则
  当人用手去碰烧热的火炉时,就会受到" 烫" 的惩罚,其有以下三个特点:即时性、预警性、平等性。
  点评:罪与罚能相符,法与治可相期。
    
十四、改革
柯美雅定律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以任何东西都有改革的余地。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r•柯美雅
  点评:不拘于常规,才能激发出创造力。
达维多夫定律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永远也只能是一个执行者。
  提出者:前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
  点评:只有敢为人先的人,才最有资格成为真正的先驱者。
自吃幼崽效应
  美国硅谷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以至于各公司都积极寻找自己的致命弱点,所有公司共同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看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有人将这种行为戏称为" 自吃幼崽" 。
  点评:1、自己不逼自己,别人迟早会逼你。2、敢于对过去告一个段落,才有信心掀开新的一章。 

十五、创新
舍恩定理
  新思想只有落到真正相信它,对它着迷的人手里才能开花结果。
  提出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舍恩
  点评:只有信之不疑,才能持之以恒。
吉宁定理
  真正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
  提出者:美国管理学家h•吉宁
  点评:不怕错误的人,错误往往也离他最远。
卡贝定理
  放弃是创新的钥匙。
  提出者: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前总经理卡贝
  点评:在未学会放弃之前,你将很难懂得什么是争取。

十六、考评
吉普林忠告
  将成败同等看待。
  提出者: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普林
  点评:如果不明白失败是什么,那么对成功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史华兹论断
  所有" 不幸事件" ,都只有在我们认为它不幸的情况下,才会真正成为不幸事件。
  提出者:美国管理心理学家d•克华兹
  点评:若能坏中看好,终会好上加好。    
e、绩效 

十七、竞争
廷克定律
  如果你处在第二的位置,你就总想努力去争作第一。
  提出者:英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廷克
  点评:欲往高处走,须向高处看。
鲁尼恩定律
  赛跑时不一定快的赢,打架时不一定弱的输。
  提出者:奥地利经济学家r•h•鲁尼恩
  点评:无备,强不抵弱,出奇,弱可胜强。
史密斯原则
  如果你不能战胜他们,你就加入到他们之中去。
  提出者: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前董事长r•史密斯
  点评:竞争使人进步最快,合作让人得到最多。

十八、营销
阿尔巴德定理一个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全靠对顾客的要求了解到什么程度。
  提出者:匈牙利全面质量管理国际有限公司顾问波尔加•韦雷什•阿尔巴德
  点评:看到了别人的需要,你就成功了一半;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就成功了全部。
冰淇淋哲学
  卖冰淇淋必须从冬天开始,因为冬天顾客少,会逼迫你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如果能在冬天的逆境中生存,就再也不会害怕夏天的竞争。
  提出者:台湾著名企业家王永庆
  点评:逆境不错,顺境更好。 

十九、广告
布里特定理
  商品不作广告,就像姑娘在暗处向小伙子递送秋波,脉脉此情只有她自己知道。
  提出者:英国广告学专家s•布里特
  点评:要推而广之,先广而告之。
伯内特定理
  只有占领头脑,才会占有市场。
  提出者:美国广告专家利奥•伯内特
  点评:脍炙人口才会耐人寻味,深得人心方可引人入胜。
拉图尔定律
  一个好品名可能无助于劣质产品的销售,但是一个坏品名则会使好产品滞销。
  提出者:法国诺门公司德国分公司负责人苏珊•拉图尔
  点评:取名的艺术,亦是取得成功的艺术。
赫斯定律
  广告超过12个字,读者的记忆力要降低50%。
  提出者:澳大利亚广告家h•赫斯
  点评:忘却即等于抛弃。 
   
二十、公关
玛丽法则
  假如还没有破,就不要去修它,免得弄巧成拙。
  提出者: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
  点评:弄巧之所以成拙,往往是因为本来就无巧可弄。
弗里施定理
  没有满意的工作人员,就没有满意的顾客。
  提出者:德国慕尼黑企业咨询顾问弗里施
  点评:协调内外关系,从协调内部关系开始。
反哺效应
  动物学家将某些动物长大后把觅到的食物给予其父母的行为称为反哺。
  点评:给别人好处的人,往往也是得到好处最多的人。
史崔维兹定理
  如果你为获得好处而帮助他人,就不算帮助他人。
  提出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史崔维兹
  点评:动机不纯,行为失真。 

二十一、谈判
奥狄思法则
  在每一次谈判中,你都应准备向对方作出让步。
  提出者:美国谈判专家j•s•奥狄思
  点评:争,丈不足;让,寸有余。

居家效应
  一个人在家里或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言谈举止表现得最为自信和从容。
  点评:没有实力垫底,自信永远是苍白的。
尼伦伯格原则
  一场圆满的、成功的谈判,每一方都应是胜利者。
  提出者:美国著名谈判学家尼伦伯格
  点评:总想自己得势,必然势不两立。
比林定律
  一生中的麻烦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说" 是" ,太慢说" 不" 造成的。
  提出者:美国幽默作家比林
  点评:1、没有否决权,发言权也很容易被剥夺。2、对不该让步的事不让步,别人反而更容易给你让步。
   
二十二、交往
克林纳德法则
  与人相处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用什么方式与人打交道。
  提出者:美国人际关系学家h•h•克林纳德
  点评:交之有道,能打好交道;来而无往,难有常来往。
忌讳效应
  因风俗习惯或个人理由等,对某些言语或举动有所顾忌,积久成为禁忌。
  点评:知道别人不喜欢什么,比知道别人喜欢什么更重要。
弗里德曼定律
  当一个人的需要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时,两人就趋于互相喜欢。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n•w•弗里德曼
  点评:有利益与利益的相互补充,才会有需要与需要的相互满足。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02:57 
回复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05:19 
回复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13:05 
回复 

第一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1.列举三个你在生活中面临的重要权衡取合的例子。
   答:①大学毕业后.面临着是否继续深造的选择,选择继续上学攻读研究生学位,就意味着在今后三年中放弃参加工作、赚工资和积累社会经验的机会;2、在学习内容上也面临着很重要的权衡取舍,如果学习《经济学》,就要减少学习英语或其他专业课的时间,③对于不多的生活费的分配同样面临权衡取舍,要多买书.就要减少在吃饭、买衣服等其他方面的开支。

2、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
   答: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在看电影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例如:看书、打零工。

3、水是生活必需的。一杯水的边际利益是大还是小呢?
   答:这要看这杯水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喝.如果这是一个人五分钟内喝下的第五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很小.有可能为负;如果这是一个极度干渴的人喝下的第一杯水,那么他的边际利益将会极大。

4、为什么决策者应该考虑激励?
  答:因为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如果政策改变了激励,它将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当决策者未能考虑到行为如何由于政策的原因而变化时.他们的政策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5. 为什么各国之间的贸易不像竞赛一样有赢家和输家呢?
  答:因为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话动,并从中享有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通过贸易使每个国家可供消费的物质财富增加,经济状况变得更好。因此,各个贸易国之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经济合作伙伴。在公平的贸易中是“双赢”或者“多赢”的结果。

6.市场巾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什么呢,
  答:市场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商品价格,价格反映商品自身的价值和社会成本,市场中的企业和家庭在作出买卖决策时都要关注价格。因此.他们也会不自觉地考虑自己行为的(社会)收益和成本。从而,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着干百万个体决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社会福利趋向最大化。

7. 解释市场失灵的两个主要原因,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是外部性和市场势力。
  外部性是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棉利的影响。当一个人小完全承担(或享受)他的行为所造成的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举例:如果一个人不承担他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全部成本,他就会毫无顾忌地吸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的规章制度来增加经济福利。
  市场势力是指一个人(或一小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例如:某种商品的垄断生产者由于几乎不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可以向消费者收取过高的垄断价格。在这种情况下,规定垄断者收取的价格有可能提高经济效率。

8.为什么生产率是重要的?
  答:因为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而对这种能力的最重要的衡量度就是生产率。生产率越高,一国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就越多。

9. 什么是通货膨胀,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是流通中货币量的增加而造成的货币贬值生活中价格总水平上升。货币量增长引起了通货膨胀。

10.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如何相关?
  答:短期中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权衡取台,这是由于某些价格调整缓慢造成的。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会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人们可用于支出的货币数量减少了,但是商品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仍居高不下.于是社会消费的商品和劳务量减少,消费量减少又引起企业解雇工人。在短期内.对通货膨胀的抑制增加了失业量。

问题与应用

1. 描写下列各种情况所面临的权衡取舍:
   A.一个家庭决定是否买一辆车。
   答:如果买新车就要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开支,如:外出旅行,购置新家具;如果不买新车就享受不到驾驶新车外出的方便和舒适。
   B. 国会议员决定对国家公园支出多少。
   答:对国家公园的支出数额大,国家公园的条件可以得到改善,环境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但同时,政府可用于文通、邮电等其他公共事业的支出就会减少。
   C. 一个公司总裁决定是否开一家新厂。
   答:开一家新厂可以扩大企业规模,生产更多的产品。但可能用于企业研发的资金就少了。这样.企业开发新产品、利用新技术的进度可能会减慢。
   D.一个教援决定用多少时间备课。
   答:教授如果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自己搞研究,可能会出更多的成果,但备课时间的减少会影响给学生授课的质量。  

2、你正想决定是否去度假。度假的大部分成本(机票、旅馆、放弃的工资)都用美元来衡量,但度假的收益是心理的。你将如何比较收益与成本呢?
  答:这种心理上的收益可以用是否达到既定目标来衡量。对于这个行动前就会作出的既定目标.我们一定有一个为实现目标而愿意承扣的成本范围。在这个可以承受的成本范围内,度假如果满足了既定目标,如:放松身心、恢复体力等等,那么,就可以说这次度假的收益至少不小于它的成本。

3.你正计划用星期六去从事业余工作,但一个朋友请你去滑雪。去滑雪的真实成本是什么?现在假设你已计划这天在图书馆学习,这种情况下去滑雪的成本是什么?并解释之。
  答:去滑雪的真实成本是周六打工所能嫌到的工资,我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去工作。如果我本计划这天在图书馆学习,那么去滑雪的成本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可以获得的知识。

4. 你在篮球比赛的赌注中赢了100美元。你选择现在花掉它或者在支付5%利率的银行账户中存一年。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
  答:现在花掉100美元的机会成本是在一年后得到l05美元的银行支付(利息l本金)o 

5. 你管理的公司在开发一种新产品过程中已经投资500万美元,但开发工作还远远没有完成。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你的销售人员报告说,竞争性产品的进人使你们新产品的预期销售额减少为300万美元。如果完成这项开发还要花费100万美元.你还应该继续进行这项开发吗?为了完成这项开发你应该最多花费多少?
  答:还应该继续这项开发。因为现在它的边际收益是300万美元际成本是100万美元。为了完成这项开发我最多能再花300万美元。只要边际收益大十边际成本.就有利可图。

6. 三位魔力饮料的经理正在讨论可能的生产增加。每位经理提出了作出这个决策的一种方法:哈里:我们应该检查一下我们公司的生产率——每个工人生产的加仑数——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罗恩:我们应该检查一下我们的平均成本——每个工人的成本——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赫尔缪尼:我们应该检查一下多卖一加仑饮料的额外收益大于还是小于额外的成本。
  你认为谁对?为什么,
  答:我认为赫尔缪尼提出的决策方法正确。因为只有多卖一加仑饮料的额外收益大于它的额外成本时,多卖一加仑饮料才是有利可图的。理性人应该考虑边际量。

7.社会保障制度为65岁以上的人提供收人。如果一个社会保障的领取者决定去工作并赚一些钱,他(或她)所领到的社会保障津贴通常会减少。
  A.提供社会保障如何影响人们在工作时期储蓄的激励,
  答:社会保障的提供使人们退休以后仍可以获得收人.以保证生活。因此,人们不用为不能工作时的生活费而发愁,人们在工作时期的储蓄就会减少。
  B.与较高收人相关的津贴减少如何影响65岁以上的人的工作激励,
  答:与较高收入相关的津贴减少会使65岁以上的人在工作中不再积极进取。因为努力工作获得高收人反而会使得到的津贴减少,所以对65岁以上的人的努力工作的激励减少了。

8.最近改革政府反贫因计划的法案限制许多福利领取者只领取两年的津贴。
  A这些变动如何影响对工作的激励?
  答:这项反贫困计划法案的改革会激励那些只能领取两年津贴的福利领取者努力寻找工作.如果在两年内不能使自己获得工作,两年之后,这些福利领取者就没有收入了。
  B这些变动如何反映平等与效率之间的权衡取台?
  答:这些变动反映了法案改革者提高效率和适当降低公平性的意图。

9.你的室友做饭比你好,但你清扫房间可以比你的室友快。如果你的室友承担全部做饭工作.你承担全部清扫工作,这比你们平均分摊每一项工作时你要花费的时间多了.还是少了,试举一个类似的例子,说明专业化和贸易如何使陶个国家的状况变得更好。
  答:我们俩各自承担自己擅长的丁作比我们平均分摊每一项工作时,我要花费的时间少了,因为婉熟的技巧使工作效率提高。
  举例:假设A国比B国擅长生产丝绸,而B国生产皮毛制品的效率比A国高.如果A国专门生产丝绸,B国专门生产皮毛制品,由于它们各自在相关生产上的优势.会使两种商品的生产率提高.有更多的丝绸和皮毛制品在市场上供应。这样,A、B两国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贸易使两国消费者有更多的丝绸和皮毛制品可供消费,两国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10、假设美国经济采用了中央计划,而你成为主要计划音。在你需要为下1年作出的干百万决策中包括生产多少激光唱片,录制哪些艺术家的激光唱片,以及谁应该得到这些激光唱片。
  A为了理智地做出这些决策,你需要有关激光唱片行业的哪些信息?你需要有关在美国的每个人的哪些信息?
  答:我需要知道激光唱片行业的年销售量及其发展趋势,每种唱片的销售情况,激光唱片行、比的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利润水平等。
  对于美国的每个人,我需要知道他们喜欢谁的唱片,一年会头多少唱片及对不同唱片的支付意愿。
  B你关于激光唱片的决策如何影响你的其他决策,例如,要生产多少激光唱机.或者生产多少盒式录音带?你的一些其他经济决策会如何改变你对激光唱片的看法?
  答:由于激光唱片存在着替代品和互补品,对激光唱片的生产决策会影响对它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生产决策。如果要增加激光唱片的产量,就要增加它的互补品的产量.相应减少替代品的产量,例如,增加激光唱机的少产,减少盒式录音带的生产。反过来说,激光唱片的生产决策也将受到它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生产决策的影响。

11.解释下列每一项政府活动是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还是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在关注效率的情况下,讨论所涉及的市场失灵的类型。
  A. 管制有线电视频道的价格。
  答:这是关注效率,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市场势力的存在。可能某地只有一家有线电视台,由于没有竞争者,有线电视台会向有线频道的消费者收取高出币场均衡价格的价格,这是垄断。垄断市场不能使稀缺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规定有线电视频道的价格会提高市场效率。
  B. 向一些穷人提供可用来购买食物的票证。
  答:这是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政府这样做是想把经济蛋糕更公平地分给每一个人。
  C. 在公共场所禁止抽烟。
  答:这是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因为公共场所中的吸烟行为会污染空气.影响周围不吸烟者的身体健康,对社会产生了荷害的外部性,而外部性正是市场失灵的一种情况.而这也正是政府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原因。
  D.把美孚石油公司(它曾拥有90%的炼油厂)分解为几个较小的公司。
  答: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市场失灵是由于市场势力。美孚石油公司在美国石油业中属于规模最大的公司之一,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很容易形成市场垄断。垄断市场的效率低于竞争市场的效率。因此,政府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分解它。
  E. 对收入高的人实行高个入所得税税率。
  答:出于关注平等的动机,让高收入者多缴税.低收入者少缴税.有助于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中更公平的分配。
  F.制定禁止酒后开车的法律。
  答:出于关注效率的动机,市场失灵是市场外部性造成的。酒后开车对其他人的生命造成威胁,禁止洒后开车可以提高入们的安全保障。

12. 从平等和效率的角度讨论下面每种说法:

  A. “府该保证社会上每个入尽可能最好的医疗保健。”
  答:这个观点是出于平等的动机。但这样做会以降低效率为代价,每个入都拥有最好的医疗保健,人们就不会为了争取好的医疗保健条件而努力工作,会降低工作的激励。
  B. “当工人被解雇时,应该能使他们在找到一份新工作之前一直领取失业津贴。”
  答:从公平的角度来讲,这种说法极大地体现了平等性。在工人被迫失去工作后到找到新工作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失业津贴的发放使他们能够维持生活。从效率的角度来讲,这种说法减少了对工作的激励。既然在找到新工作之前,不劳动也可以获得维持生活的收入.被解雇者就不会急于寻找工作。

13.你的生活水平在哪些方面不同于你的父母或祖父母年轻时的生活水平。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答: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我的生活水平均高于我的父母或祖父母年轻时的生活水平。发生这些变化是出为生产率大大地提高了。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变动都与生产率的变化有关.高生产率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供人们消费。

14. 假设美国人决定把他更多的收入用于储蓄。如果银行把这笔钱借给企业,企业用这笔钱建设新工厂,这种高储蓄会如何加快生产率增长呢,你认为谁会从更高生产率中获益呢?社会会得到免费午餐吗?
  答:高储蓄使银行可以行更多的资金贷给企业.于是企业可以从银行那里获得更多更便宜的贷款投入到生产中去,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培训工人、改善生产条件等等。这样就会提高生产率。但是从长期来看,高储蓄意昧着用于消费的资金减少,会造成市场需求降低。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不出去,市场陷入疲软之中,生产企业的利润减少。于是,企业减少产量,甚至解雇工人以降低成本。社会经济发展减缓,甚至停滞。所以高储蓄换来的生产率提高只能使社会暂时获益,无法持久。

15. 假设每个人在第二天醒来时发现,政府给了他们一笔等于已有钱数的额外津贴。解释货币供给且翻一番对以下情况会有什么影响:
  A. 支出于物品与劳务的总量。
  答;支出于物品与劳务的总货币量会增加。但收入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总货币量的增长幅度会低于人们收入的增长幅度,不会比过去翻一番。
  B.价格是粘性时的物品与劳务的购买量。
  答:如果价格是粘性的,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会大大增加。因为人们现在手中有比过去多一倍的钱,而商品与劳务的价格还和过去一样。
  C.价格可以调整时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
  答:如果价格可以调整,物品与劳务的价格会因为需求的增加而上升.甚至会翻上一番。

16. 设想你是一个决策者,正要决定是否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了作出理智的决策,你对通货膨胀、失业和两者之间的权衡取台需要厂解哪些情况”
  答:我要了解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通货膨胀和失业各自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多大,即通货膨胀串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会有多大的反应,失业率每增长一个万分点会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冲击.以及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对失业率的影响程度,还要估算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权衡取合在不同的政策措施下会维持多长时间。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25:31 
回复 

第二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复习题
1. 经济学如何像一门科学,
   答:经济学家努力以科学家的客观态度来探讨经济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提出理论、收集资料.并分析这些资料以努力证明或否定他们提出的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过程和方法与自然科学的科学家研究自然是一样的。所以说经济学也是一门科学。

2.为什么经济学家要作出假设,
   答:假设可以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对不同的问题作出不同的假设,略去对问题的答案没有实质影响的因素,突出实质性的内容,使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

3.经济模型应该准确地描述现实吗?
  答:经济模型不需要准确地描述现实。所有的模型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它们忽略掉了大量不会对研究结果有实质性影响的细节.向我们说明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模型是为了增进我们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

4.画出并解释一个生产牛奶与点心的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瘟疫造成该经济一半奶牛死亡.这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动?
  答:假设在正常情况下,将可能得到的所有资源用于生产点心,可以生产300千克,如果全用于生产牛奶,可以生产1000升。L1表示正常情况下该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一场疾病造成该经济一半的奶牛死亡,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内移,即L2线。因为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可用于生产点心和牛奶的经济资源减少了。
  

5.用生产可能性边界描述“效率”的思想。
  答:如果经济可以利用它所得到的全部稀缺资源,就可以说这种结果是有效率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点代表有效率的生产水平。当经济在这种点上进行生产时,不减少另一种物品的生产就不能增加一种物品的生产。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的点代表一种无效率的结果。由于某种原因,该经济所生产的小于它用所得到的资源能生产的。

6. 经济学分为哪两个分领域?解释每个分领域备研究什么?
  答: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分领域。微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的个体现象,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总体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7.实证表述与规范表述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各举出一个例子。
  答:实证表述是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是描述性的。规范表述是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是命令性的。两者的主要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讲,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描述。而规范表述的判断不仅涉及事实数据,还涉及价值观的问题。
  举例:实证表述:发放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规范表述:政府应该向企业发放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

8.什么是经济顾问委员会?
  答:经济顾问委员会是美国总统及政府经济参谋机构,它由三位委员和数十名经济学家组成,向总统提出经济建议,并负责撰写每年的《总统经济报告》。

9.为什么经济学家有时会向决策者提出相互冲突的建议?
  答:经济学家对同一个问题作不同建议的主要原因有三条:
  1)经济学家们可能对不同理论的正确性或重要参数的大小有不同的判断;
  2)经济学家们的价值观可能不同;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27:00 
回复 

问题与应用

1.描述你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中所用的一些不常见的语言。为什么这些特殊术语有用?
   答:会计中讨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结转、冲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等等。这些特殊的术语提供一种使你能够认识和研究会计这一学科的新的、有用的思考方式。

2.经济学中一个普通的假设是.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的产品是无法区分的。讨论这个假设对下列每一个行业是不是一个合理的假设:
  A.钢铁
  答:对于钢铁,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因为钢铁行业的不同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基本是差不多的。
  B.小说
  答:对于小说.这种假设不合理。因为在小说这一文学范畴中,不同作家写出的作品从内容到手法都有极大的不同。
   c.小麦
  答:对于小麦,这一假设合理。因为不同家庭生产的小麦从总体上说基本无差别。
  D.快餐
  答:对于快餐,这一假设不太合理。每一种快餐店提供的食品在内容和口昧上会有所不向。例如:洋快餐和中式快餐应有很大的差别。

3.画一张循环流向图,确认模型中对应于下列每种活动的物品与劳务流向和货币流向的部分。
  A.萨奶向店主支付1美元买了l夸脱牛奶。
  答:属于过程(4)和(8),消费者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购买消费品,支出货币。
  B.萨莉在快餐店工作,每小时赚4.5美元。
   答:属于过程(1)和(5),萨莉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劳动,获得工资收人。
  c.萨琳娜花7美元看了一场电影。
   答:属于过程(4)和(8),萨琳娜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支出7美元,消费了一场电影。
  D斯图亚特从他的顶峰工业公司l0%的所有权中赚到了1万美元。
   答:属于过程(1)和(5),斯图亚待在生产要素市场上提供资本,获得分红收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28:53 
回复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31:37 
回复 

4. 设想一个生产军用品和消费品的社会.我们把这些物品称为“大炮”和“黄油”。
  A画出大炮与黄油的牛产可能性边界。解释为什么这条边界的形状最有可能是向外凸出。
  答:假设该社会如果将全部资源用来生产“大炮”,可以生产500门炮;如果将全部资源用来生产黄油,可以生产2000千克黄油。
  图中的少产可能性边界最有可能性是向外凸出的。这是因为,根据大炮衡量的黄油的机会成本取决于经济中正在生产的每种物品的数量。当经济用它的大部分资源生产黄油时,生产可能性边界是非常陡峭的。因为甚至最适于生产大炮的工人和机器都被用来生产黄油,经济为了每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的增加相当可观。与此相比,当经济把其大部分资源用
  于生产大炮时,生产可能性边界非常平坦。在这种情况下,最适于生广大炮的资源已经用于大炮行业,经济为每一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的增加是微不足道的。
  B标出这个经济不可能实现的一点。标出可以实现但无效率的一点。
  答:如图2—3.A点是经济不可能实现的一点。B点是可以实现但无效率的一点。
  C设想这个社会有两个政党,称为鹰党(想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鸽党(想有较小的军事力量)。表示出鹰党会选择的一点和鸽党会选择的一点。
  答:鹰党会选择C点,尽量多生产大炮,尽可能少生产黄油。鸽党会选择D点,多生产黄油而少生产大炮o
  D.假想一个侵略成性的邻国减少了军事力量。结果鹰党和鸽党都等量减少了自己合意的大炮生产。用黄油的生产来衡量,哪一个党得到更大的“和平红利”’并解释之。
  答:用黄油的生产来衡量,鹰党得到更大的“和平红利”。在鹰党的政策下,经济用它的大部分资源生产大炮,甚至最适于生产黄油的工人和机器都被用来生产大炮,经济为了每门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的增加相当可观。因此.当鹰党决定少生产大饱时,黄油产量增加很大。与此相比,鸽党本来就把大部分资源用于生产黄油,经济为每千克黄油所放弃的大炮数量微乎其微。因此,再少生产一门大炮,所带来的黄油数量的增加也是很微小的。
  
5. 第一章讨论的第一个经济学原理是人们面临着权衡取舍。用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社会在清洁的环境与高收入之间的权衡取告。你认为什么因素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和位置?说明如果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几乎没有废气的汽车发动机.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本题讨论的是环境清洁和高收人的组合。在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上,两种产品是完全交菩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是不能实现的状态。
  图2—4表明,若将该经济的所有资源都用于改善环境,人们可以享受到A级的环境条件;若将所有的资源所得用来发工资,人均收人可达l000元。人们要想增加收入,就必须减少对环境改善的支出,于是环境指数下降。反之,要想享受清洁的环境,就要减少收入。这就是清洁的环境与高收人之间的权衡取舍。我认为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和位置的因素主要有:这一经济所拥有的生产要素数量和技术水平。如果工程师开发了1种几乎无废气的汽车发动机,就是改善环境的技术水平提高了,生产可能性边界会向外移(如图2—4)。一种几乎无废气的汽车发动机的发明,使环境与收入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外移。
  
6. 把下列题目分别归入微观经济学或宏观经济学
  A.家庭关于把多少收人川于储蓄的决策。B.政府管制对汽车废气的影响
  c高国民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D企业关于雇佣多少工人的决策
  E通货膨胀今和货币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答:A、B、D届于微观经济学;C、E属于宏观经济学:

7. 把下列每种表述归人实证表述或规范表述,并解释;
  A.社会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D.减少货币增长率将降低通货膨胀率。
  c美联储应该降低货币增长率。
  D.社会应该要求福利领取者去找工作。
  E.降低税率鼓励人们更多地工作和更多地储蓄。
   答:A、B居于实证表述。它们都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C、D属于规范表述。它们是命令式的,在告诉政府应该怎样做。E属于模棱两可。它既描述了一种经济现象,又是在向政府提出应该怎样做。

8. 把教材中表2—2中的每个表述分为实证的、规范的或模核两可的。并解释之:
   答:(1)、(2)、(6)、(8)属于实证表述。它们都是描述性的.描述经济问题是什么样c
   (5)和(9)是规范友述、它们是命令式的,在建议政府应该怎样做。
   (3)、(4)、(7)、(10)属于模棱两可。Bk描述了经济现象,又企图建议应该怎样做。

9. 如果你是总统,你对你的经济顾问的实证观点更感兴趣,还是对他们的规范观点更感兴趣,为什么?
  答:实证观点是对某一经济现象的描述。规范观点企图对某一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如果我是总统.我对经济顾问的规范观点更有兴趣。因为我不仅要知道某个经济现象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我必须听取各方面的建议,最终制定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政策。

10.《总统经济报告》包括了有关经济的统计信息以及经济顾问委员会对当前政策问题的分析。在图书馆找一份最近年度的总统经济报告,并阅读你感兴趣的问题的章节。概括出现在的问题,并描述委员会建议的政策。
   答:2000年度的《总统经济报告》着重阐述了新经济。我阅读了其中的第一章第四节有关财政政策的内容。按此报告所述,当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保持新经济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各方面的良性循环。在财政领域,经济学家们队为财政盈余使长期利率下降,资本成本降低,投资增加.形成了一种新的财政环境。要将这一切保持下左,经济学家们建议:继续保持财政盈余,努力降低长期利率,增加投资,而且要在财政政策中为大量投资留下空间,因为储苔量的减少将使投资必须依赖于园债筹资。(有关的《总统经济报告》原文见本章附录)

11.谁是现任美联储主席?谁是现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谁是到任财政部长?
   答:现任美联储主席是格林斯潘;现任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是赫巴德现任财政部长是保罗•奥尼尔。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35:06 
回复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36:14 
回复 

第三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复习题

1.解释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有什么不同。
  答:同一生产者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但不可能同时在两种物品上都拥有比较优势。绝对优势反映了生产率的高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的高低。

2、举例说明一个人在做某件事上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个人优比较优势。
   答:拳王阿里无论是进行拳击比赛还是清理自家门前的垃圾都比邻居的小伙子迈克更有效率。阿里进行半小时的比赛可获5万美元,他也可以在半小时内清理完垃圾。而迈克清理阿里家的垃圾需要1小时,在同样的时间里,他可以出去打工井嫌10美元。可以看出,阿里在这两件事上都有绝对优势。但迈克清理垃圾的机会成本是10美元,阿里的机会成本是5万美元。因此,迈克在清理垃圾上有比较优势。

3、对贸易采说.是绝对优势重要还是比较优势重要?用你的第二题答案的例子来解释你的推理。
   答:对贸易来说.比较优势重要。从第二题的例子来看.每个人从事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事情,同时相互交换物品或劳务,可以使大家都达到经济上的更优状态。如上例,阿里不应该清理垃圾,而应该去参加拳击比赛。他应该启用迈克去清理垃圾。只要他支付给迈克高于10美元低于5万美元的工钱,双方的状况都会更好。

4.为什么经济学家反对限制各国之间贸易的政策7
  答:因为每个国家都会在不同的劳务或物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各国在生产上进行分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使世界经济的总产量增加,同时相互间进行贸易,每个国家的消费者都可以消费更多的物品和劳务,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实现更大的繁荣。
  问题与应用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37:25 
回复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38:35 
回复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40:34 
回复 

  
  
   D.哪个国家在生产汽车中有绝对优势?生产粮食呢?
   答:美国在生产粮食中占有绝对优势。美国和日本生产汽车的绝对能力是相同的。
  E哪个国家在生产汽车中有比较优势?生产粮食呢?
   答:美国在生产粮食上有比较优势,日本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
  F没有贸易时,每个国家有一半工人生产汽车,一半工人生产粮食。每个国家能生产多少汽车和粮食呢?
  答:美国1年可以生产出5亿吨粮食和2亿辆汽车,日本一年可以生产出2.5亿吨粮食和2亿辆汽车。
  G从没有贸易的状况出发,举例说明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的状况更好。
   答:如果没有贸易,美国和日本1年一共可以消费75亿吨粮食(5+ 2.5)和4亿辆汽车(2+2)。如果美国和日本分工,各司其能。美国专门生产它合比较优势的粮食,1年可产10亿吨;日本专门产它有比较优势的汽车,1年可产4亿辆。两者再进行贸易,互通有元.两国每年可以享受10亿吨粮食和4亿辆汽车,比没有分工和贸易时多出2.5亿吨粮食〔10—7.5)。所以,贸易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

4.帕特和克里斯是室友。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理所当然)但也剩下一些时间用于他们喜爱的活动:做比萨饼和制作清凉饮料。帕特制作1加仑清凉饮料需要4小时,做1块比萨饼需要2小时。克里斯制作l加仑清凉饮料需要6小时,做l块比萨饼需要4小时。
  A.每个室友做1块比萨饼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谁在做比萨饼上有比较优势?谁在做比萨饼上有绝对优势?
  答:帕特做1块比萨讲的机会成本是1/2加仑清凉饮料。克里斯制作1块比萨饼的机会成本是2/3加仑清凉饮料。帕特在做比萨饼上既有绝对优势又有比较优势o
  B如果帕特和克里斯互相交换食物,谁将用比萨饼换取清凉饮料?
   答:帕持将用比萨饼换清凉饮料。
  c.可以用若干加仑清凉饮料来表示比萨饼的价格。能使两个室友状况都更好的比萨饼交易的最高价格是多少?最低价格是多少?并解释之。
   答:1块比萨饼的最高价格是2/3加仑清凉饮料,最低价格是1/2加仑清凉饮料。因为帕特在做比萨上有比较优势.并且机会成本是1/2加仑清凉饮料。如果两个室友之间实行贸易,他会选择生产比萨饼,并与克里斯交换清凉饮料。如果1块比萨交换不到1/2加仑清凉饮料,帕待就宁可少生产l块比萨饼,而自己去生产1/2加仑清凉饮料。克里斯在生产清凉饮料上有比较优势,机会成本是3/2块比萨饼。在贸易中,他会选择生产清凉饮料并与帕待交换比萨饼。对于克里斯而言,1加仑清凉饮料最少要换3/2块比萨饼,也就是说,1块比萨饼的最高价格是2/3加仑清凉饮料。如果1块比萨饼的价格高于2/3加仑清凉饮料,克里斯的1加仑清凉饮料就换不到3/2块比萨饼。那他就宁可少生产1加仑饮料,自己去生产3/2块比萨饼。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42:05 
回复 

5.假设加拿大有1000万工人,而且每个工人1年可生产两辆汽车或30蒲式耳小麦。
  A加拿大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加拿大生产1蒲式耳小麦的机会成本是什么?解释这两种物品机会成本之间的关系。
  答:加拿大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15蒲式哥小麦。生产1蒲式耳小麦的机会成本是l/15辆汽车。这两种物品机会成本之间互为倒数关系。
  B 画出加拿大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如果加拿大选择消费l000万辆
  
  
  
  
  答:没有贸易时,加拿大可消费15000万蒲式哥小麦。有贸易时,加拿大可消费l 000万辆汽车和20000万蒲式耳小麦。
  C、现在假设美国从加拿大购买l000万辆汽车,每辆汽车交换20蒲式哥小麦。如果加拿大继续消费l000万辆汽车,这种交易使加拿大还能消费多少小麦?在你的图上标出这一点。加拿大应该接受这项交易吗”
  答:这种交易使加拿大还能消费20000万蒲式耳小麦(20xl000)。加拿大应该接受这项交易,因为它使加拿大可消费的物品总量增加了。

6.考虑一个正在写一本书的教授。该教授无论写书还是收集所需要的数据都比他大学中的任何一个人快。他仍然要付钱让学生在图书馆收集数据。这样做明智吗,并解释之。
   答:明智。假设教授写1本书要1年,收集写l本书所需要的数据要4个月。一名学生写l本书要2年,收集写l本书所需要的数据要6个月。那么,教授收集数据的机会成本是1/3本书,而学生收集数据的机会成本是1/4本书。可见,学生在收集数据方面有比较优势。所以,教授花钱雇学生帮他收集数据是明智的。

7.英格兰和苏格兰都生产烤饼和毛衣。假设一个英格兰工人每小时能生产50个烤饼或l件毛衣。假设一个苏格兰工人每小时能生产40个烤饼或2件毛衣。
  A哪一国在生产每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7哪一国有比较优势?
  答:英格兰工人在生产烤饼上有绝对优势,苏格兰工人在生产毛衣上有绝对优势。1个英格兰工人生产1个烤饼的机会成本是1/50件毛衣,生产1件毛衣的机会成本是50个烤饼。1个苏格兰工人生产1个烤饼的机会成本是1/21〕件毛衣.生产1件毛衣的机会成本是20个烤饼。可见,英格兰工人在生产烤饼亡有比较优势,苏格兰人在生产毛衣上有比较优势。
  B如果英倍兰和苏格兰决定进行贸易,苏倍兰将用什么商品与英格兰交易”并解释之。
  答:苏格兰人将用毛衣与英格兰人交易。因为他们在生产毛衣上有比较优势。
  C、如果一个苏格兰工人一天只能生产一件毛衣,苏格兰仍然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吗’英格兰仍然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吗?并解释之。
  答:如果1个苏格兰人1天只生产1件毛衣,那么他们生产l件毛衣的机会成本是40个烤饼.仍低于英格兰人生产1件毛衣的机会成本(50个烤饼)。所以,苏格兰人在生产毛衣上仍有比较优势。而此时,1个苏格兰人少产1个烤饼的机会成本是1/40件毛衣,仍高于1个英格兰人生产1个烤饼的机会成本,即英格兰人在生产烤饼上仍有比较优势。那么在贸易中,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仍都能受益。

8.再考虑本章中所讨论的农民和牧牛人。
   A假设技术进步使农民能更好地生产牛肉,因此他现在生产1磅牛肉只需要2小时,现在他的牛肉和土豆的机会成本是多少,这改变了他的比较优势吗?
   答:农民现在生产1磅牛肉的机会成本是1/5磅土豆,生产1磅土豆的机会成本是5磅牛肉。与此相比,牧午人生产1磅牛肉的机会成本是1/8磅土豆,生产1磅土豆的机会成本是8磅牛肉。技术进步没有改变农民的比较优势,农民仍在生产土豆中占有比较优势。
  B.牧牛人建议的交易——3磅牛肉换1磅土豆——对农民仍然有利吗,并解释之。
   答:牧牛人建议的交易对农民已经不利。因为在这项建议中,1磅土豆的价格是3磅牛肉,如果农民放弃1磅土豆而自己去生产牛肉,他可以得到5磅牛肉。即农民购买牛肉的价格高于他生产牛肉的机会成本。
  C、提出另一种农民和牧午人现在一致同意的交易。
   答:如果以6磅或7磅牛肉换1磅土豆,农民和牧牛人都会获益。从农民角度考虑交易,1磅牛肉的价格(1/6磅或者1/7磅土豆)低于他生产牛肉的机会成本(1/5磅土豆);从牧午人的角度考虑,l磅土豆的价格(6酷或7磅牛肉)低于他生产土豆的机会成本(8磅牛肉)o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0:45:35 
回复 

  
  
  
  
  加哥的价格是多少?
   答:没有贸易时,波土顿l双白袜子的价格是1双红袜子,芝加哥1双白袜子的价格是2双红袜子。
   B哪个城市在生产每种颜色的袜子亡有绝对优势?哪个城市在生产每种颜色的袜子有比较优势?
   答:波士顿花生产红、白袜子上都有绝对优势。波士顿在生产白袜子有比较优势,芝加哥在生产红袜子有比较优势。
   c.如果这两个城市相互交易,每个城市将出D哪种颜色的袜子?
   答:如果它们相互交易,波士顿将出口白袜子,而芝加哥出口红袜子。
   D可以进行交易的价格范围是多少?
   答:白袜子的最高价格是2双红袜子,最低价格是l双红袜子。的最高价格是1双白袜子,最低价格是1/2双白袜子。

10.假没德国生产所有物品所用的工人小时都少于法国。
  A:在哪种意义上说德国所有物品的成本都低干法国?
  答:从绝对优势上说,德国所有物品的成本都低于法国.因为他们生产物品所用工时数少于法国。
  B,在哪种意义亡说,法国 一些物品的成本较低
  答:从比较优势说法国一些物品的成本较低。因为它们的机会成本低于德国。
  C、如果德国和法国相互进行贸易,结果两国的状况会变好吗?根据你对(A)和(B)部分的回答作出解释。
   答:如果2国相互进行贸易,它们的状况会变得更好。因为德、法两国各自在一些物品的牛产上具衬比较优势。如果它们分工生产各自有比较优势的物品并相互进行交易,就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使两国的状况都更好。

11、 下列表述正确还是错误?对每种情况作出解释。
  A“即使一国在所有物品上都有绝对优势。两国也能从贸易中得到好处。”
  答:对。因为一国即使在生产所有的物品上都有绝对优势,它也不可能在所有物品上都有比较优势。相反,即使一国在所有物品的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它也会在某些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B.“某些极有才能的人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有比较优势。
  答:错。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衣做两件事情上都拥有比较优势,因为如果用一件事情表示另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那么这两件事情的机会成本互为倒数。
  c.“如果某种贸易对一个人是好事,那么,它就不能对另一个人也是好事。”
  答:错。贸易所达别的是双赢或多赢局面。在贸易巾,人们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社会总产量增加,每个人的状况会变得更好。

 

 

 

  世界是平的
  书名:《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
  作者:纽约时报最为著名的专栏作家之一 托马斯•弗里曼(Thomas L.Friedman)
  主题: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全球市场、劳动力和产品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有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全球化无可阻挡,美国的工人、财务人员、工程师和程序员现在必须与远在中国和印度的那些同样优秀或同样差劲的劳动力竞争,他们中更有竞争力的将会胜出。
   
  目 录
  
  第1章 我正睡大觉,好多工作都外移了 ………………………………………………………2
  
  第2章 抹平世界的十辆推土机
  第1辆推土机:围墙倒下,视窗开启………………………………………………………………………4
  第2辆推土机:网景上市……………………………………………………………………………………6
  第3辆推土机:工作流软体…………………………………………………………………………………8
  第4辆推土机:开放资源码…………………………………………………………………………………10
  第5辆推土机:外包…………………………………………………………………………………………13
  第6辆推土机:岸外生产……………………………………………………………………………………15
  第7辆推土机:供应链………………………………………………………………………………………17
  第8辆推土机:内包…………………………………………………………………………………………19
  第9辆推土机:资讯搜寻……………………………………………………………………………………21
  第10辆推土机:轻科技(类固醇)………………………………………………………………………23  
  第3章 三大汇流与中国妈妈的义肢……………………………………………………………………  
  第4章 劳斯莱斯还算是一家英国公司?………………………………………………………………  
  第5章 相信开放,别以为壁垒有多少帮助 ……………………………………………………………  
  第6章 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孩子有竞争力…………………………………………………………………  
  第7章 如果你的国家再不好好拼教育……………………………………………………………………  
  第8章 给国家业、父母的良心建议……………………………………………………………………… 
  第9章 为什么墨西哥的护国圣像都是中国货?………………………………………………………  
  第10章 企业致胜七大法则……………………………………………………………………………24  
  第11章 对许多人来说,世界一点都不平………………………………………………………………  
  第12章 戴尔冲突防制理论………………………………………………………………………………  
  第13章 从11/9到9/11:我们需要想象力………………………………………………………………  
  
  我正睡大觉,好多工作都外移了
  生平第一次有人在高尔夫球场上要我这样挥杆:“瞄准微软,或IBM。”地点是印度南部的班加罗尔,我正站在KGA高尔夫俱乐部的第一洞开球区,球伴指着果岭正后方远处的两幢钢骨玻璃大楼。打到后九洞,可以看到惠普与德州仪器两栋大楼沿着第十洞球道矗立。此外,开球标志是EPSON提供,球童则戴着3M的帽子。球场外,红绿灯是德州仪器赞助,马路旁的广告看板是必胜客匹萨。
  这里不是堪萨斯州,绝对不是。但也不像印度。我是到了新世界,旧世界,还是下一个世界?我取法哥伦布,也航向我的探索之旅,来到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当年哥伦布扬帆西向,虽然没到印度,但已证明地球是圆的。
  我出发前往印度,一如哥伦布,我也是来印度寻宝。哥伦布寻的是硬件:金银、丝绸、香料——当时的财富之源。我寻的则是软件、脑力、精密运算、光电工程的突破等今日的财富之源。哥伦布所遇到的Indians,他都认为可以抓来当奴隶。我所遇到的Indians,我则是想了解他们为何抢走我们的饭碗?为何成为美欧服务业及资讯业的委外重地?
  当我扬帆启航,我以为世界是圆的,然而到了真印度,却满眼都是Americans,电话中心讲的英语都是美国口音,软件公司更把美国商业技巧学到了家。哥伦布向国王与王后报告说,世界是圆的,并且以这个发现而名垂青史。我回家后只和老婆一人分享我的发现,声音还压很低。
  “亲爱的,”我附耳说,“我认为世界是平的。”
  我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我想这一切可从印度科技界瑰宝Infosys  CEO奈里坎尼在Infosys园区会议室说起。据奈里坎尼,这个与一般长春藤名校法学院的阶梯式教室极为类似的会议中心是印度外包业的正中央。奈里坎尼指着我生平见过的最大电视荧幕,很骄傲地向我们解说,藉此Infosys可以在任何时候,为任何案子,召集广布全球的供应链成员,进行视讯会议。荧幕之上挂有八个时钟,相当程度反映了Infosys业务的写照:一年365天,一周7天,一天24小时,全年无休。
  奈里坎尼表示:“外包只是世界所发生的某种大变化的一个面向。这个大变化是由于投入科技的巨资。”公元2000年左右,电邮、Google之类的搜索引擎“创造出一个平台,可以从任何一个角落,传送智慧产品、智慧资本。它可以拆解、递送、散发、生产,再重新组合。我们的工作于是就增加许多弹性,特别是智慧性质的工作。你们今天在班加罗尔看到的,就是这些发展相加之后的具体成果。”
  奈里坎尼在做总结时,说了一句话,留在我耳际久久不去,他对我说:“汤姆,竞技场正在铲平。”当晚,我离开Infosys园区,搭车磕磕碰碰回班加罗尔时,我一直咀嚼这句话。
  我想全球划分为三个主要纪元。全球化1.0自1492年,持续到大约1800年。全球化2.0大概从1800年持续至2000年,中间曾经被大萧条及两次大战打断。2000年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全球化3.0。世界从小缩成微小,竞赛场也铲平了。
  在“1.0”,推动全球化的力量来自国家,在“2.0”,推动力来自企业,在“3.0”,推动力则来自个人。个人的力量大增,不但能直接进行全球合作,也能参与全球竞逐,利器即是软件,是各式各样的电脑程序,加上全球光纤网络的问世,使天涯若比邻。如今人人都可以自问,也应该自问:我在当今的全球竞逐与机会中,如何占得一席之地?
  世界不断缩小变平,每一个角落都会有力量大增的男女。将有更多人插上插头就可以大显身手,我们会看到整个彩虹的人种。  
  当天晚上我坐在旅馆阳台思考这些转变时,兴起一个念头:我要放下一切,写一本书,让自己明白世界是如何变平的,对个人、企业、国家又具有哪些意义。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02:04 
回复 

【第1辆推土机】      
  1989/11/9    围墙倒下,视窗开启
  柏林围墙在1989年的11月9日的倒塌,改变了世界的权力平衡,使世界朝向民主、共识、自由市场导向的治理方式倾斜。此后,愈来愈多的经济体是由下而上的管理,取决于人民的利益、要求和渴望,而非由上而下,凭一小撮统治集团的利益摆布。如果你继续坚持高度管理或中央计划式的经济,你会被视为站在历史错误的一边。“11.9”冲击到柏林以外许多地方,是抹平世界的一大事件。
  的确,要了解此事件的抹平力,最好与德俄以外的人士讨论。柏林围墙倒塌时,达斯(Tarun  Das)正好是印度产业协会主席,他就感受到震波传到印度。他回忆说:“以前印度有大量的规章管制和官样文章。英国殖民统治刚结束时,尼赫鲁初掌权,决定向莫斯科的模式学习,政府分配资源、核发执照,一个计划委员会决定一切。从此私营企业就被压在规章的高墙下。从1947年到1991年,整个基础设施都属政府所有,国家都要被国有事业的沉重负担搞破产了。我们没能力偿债,没有民族自信心。”
  1991年,印度已快花完强势货币,当时的财政部长辛格(现任总理)决定,经济一定要对外开放,一定要解除管制并进行私有化。达斯说:“我们的柏林围墙倒塌了。就好像纵虎出柙,贸易管制取消了。以前我们的经济成长永远是3%,所谓的印度成长率永远是缓慢谨慎又保守。想赚更多就必须去美国。谁知道改革之后才三年,成长率已经变成了7%。贫穷,一边凉快去!现在你可以留在印度就晋身福布斯全球富豪榜。过去的外汇储备只剩10亿美元。今天,我们已经有了1180亿美元。仅仅十年,我们从缺乏自信,变成野心勃勃。”
  柏林围墙倒塌还让我们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个世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一个没有界限的整体。因为柏林围墙阻碍的不仅是路,还有视野,阻碍我们去把世界想象成是一个单一市场、单一的生态系统、单一的社群。1989年之前,你可以有一个东方政府或西方政策,却很难想有一个全球性的政策。
  最后,柏林围墙倒塌不仅打开了取用别国人才库的途径,还导向共同标准的采用:经济如何运作、会计如何做账、银行如何管理、PC如何生产、经济报告如何写。简单说,就是共同标准是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平坦的竞技场的。换一种说法,就是最佳做法从此可以自由运行。墙倒后,一旦某种经济或科技标准出现,并且证明效果良好,就会以更快的速度获得广泛采用。在欧洲,围墙的消失也打开了欧洲整合的大道,欧盟由15国扩张到25国。再加上欧元成为共同货币,原先铁幕分割的地区就变成一个单一经济体。
  尽管围墙倒塌后的正面效应立即涌现,墙倒却没有单一原因。某种程度是苏联本身的根基已经蛀蚀严重,因为内部矛盾和缺乏效率而国力日衰;某种程度是里根政府在欧洲加强建军,逼得克里姆林宫拼军力拼到破产;某种程度是戈尔巴乔夫运气不好的改革。不过我还是要挑明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1980年代中期的信息革命,拜传真、电话等现代沟通工具之赐,太多资讯开始渗进铁幕。
  大量的IBM个人电脑和赋予PC生命的视窗操作系统,大约就是围墙倒时出现。横向沟通的大幅改善助长了个人的力量。信息革命的每一个元素背后都各有一段演化历程:电话是从长距离通话的欲望演化而来。以电话系统传送书写,就演化成传真。PC是因为试算表和文字处理等最初的“杀手应用”而获得普及。把上述一切都变得更适合大众,程序也更好写,这种需求就演化出视窗。再加上调制解调器,就可以把PC和电话连线,透过CompuServe和AOL之类的网络供应商传送电件,形成全球资讯革命开始的基本平台。

 

【第2辆推土机】  
  1995/8/9  网景上市
  到了1990年代中期,PC与Windows的革命已经到了极限。如果世界真的要抹平,革命还要走下一步,从“网网不互联”变成“网网互联”。而下一步,就是要从PC为主的平台,走向互联网。而促成这一步的杀手应用,就是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器。
  电子邮件是被AOL、CompuServe、后来的MSN等快速扩张的门户网站所驱动。但真正抓住人类想象力的,是新出现的网络浏览器。有了浏览器,就可以把存在网上的文件或网页叫出来,展示在任何电脑荧幕上。第一个重要的浏览器,还有一般大众的上网文化,都是由一家位于加州山景城的小公司网景(Netscape)所创造。网景1995年8月9日公开上市,吹响世界注意互联网的一声号角,从此世界完全改观。
  网景开启的这个阶段以几个关键方式把世界抹平:它给予我们第一个广泛应用的浏览器,不仅使网络活了起来,也使网络变成五到八十五岁人人都能使用。网络愈灵活,就有愈多的消费者想上网做不同的事,就愈想要有更多的电脑、软件和通讯网络,把文字、音乐、数据、照片都更容易的数字化起来,上网传到其他任何人的电脑上。这种需求拜另一起事件而得到满足:Windows95。Windows95推出日期只比网景上市晚一星期,一推出就成为全世界大部分人使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95内建网络支持,这样一来,所有的PC应用软件都能连上网,和网络互动,不再限于浏览器。
  网景前总裁巴克斯戴尔指出:“我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是赚钱的。网景不是那种只会烧钱的网络公司。我们并没参与泡沫,我们是泡沫的始作俑者。”
  好大的泡沫啊!
  是什么让投资人认为与网络相关的商机可以无穷无尽?简单的说答案就是数字化。一旦PC和视窗革命证明资讯不但可以数字化,还可以在电脑和文字处理器上操作自如,一旦浏览器为网络注入活力,使网页能歌能舞又能秀,人人都想把一切数字化,这样就一切都可以透过网络送到别人手上,数字革命于是揭开序幕。投资家看到这波样样数据化的狂热数字化风波后,不禁会说:“哇!如果每个人都想数字化,什么都想丢上网,全世界对网络服务以及光缆的需求一定不得了,没有极限!钱砸下一定稳赚不赔!”
  泡沫就是这么来的。
  过度投资也未必是坏事,如果最终获得修正的话。我永远记得盖茨1999年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中的记者会。当时正值科技泡沫的高峰,盖茨一再被记者逼问:“盖茨先生,网络股是泡沫对吗?”最后,已经很恼的盖茨对记者大致上是这么回答的:“各位,那些网络股当然是泡沫,但这不是重点。泡沫吸引了很多新资金,投资到网络工业,这样科技创新才会愈来愈快。”盖茨把网络比作淘金热,当时卖Levi’s牛仔裤、镐子铲子、旅馆房间给淘金者的生意,创造出的财富远高于实际挖出的黄金。盖茨说的完全正确:景气过热和泡沫可能诱发经济危机,会使很多人很多企业亏损甚至破产,不过也能驱使科技的创新愈来愈快。所造成的过剩生产力不论是发生在铁路铺设或是汽车生产上,最后都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正面后果。
  这正是网络股蓬勃之后出现的情形。它激起光缆公司的投资热,把地面和海底都铺设大量的光缆,却也大幅降低了世界各地电话和资料传输的成本。
  事实上,网络勃兴恰巧碰上美国1996年通过的“电信法案”才会吹出那次的光纤大泡沫。该法案允许美国的区域电话公司做长途,长途电话公司也可以做区域,后来很多地方性电信公司都竞相与“小贝尔”和AT&T等电话公司竞争,提供电话服务与基础结构。新电话公司也进而上网提供他们的区域、长途、国际、资讯、网络服务,每家都想拥有自己的基础设施。有何不可呢?网络的蓬勃让大家都认为,要容纳如此庞大的网络交通量,宽带的需求量一定每三个月就会增长一倍,不断持续下去。大约有二年时间,情况的确如此。后来过度扩张的后遗症开始出现,增长的步调开始放慢。不幸的是,电信公司并未留意到供需失调。市场陷入网络热,且只会不断扩张。股市发烧也意味着“钱是免费的!尽兴玩吧!”每一家新业者的每一项乐观构想都取得资金。大约有五六年,投入电信业界的资金高达一兆美元,几乎没有人对需求的预估提出质疑。
  结果虽然B2B企业对企业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的确如人预期,eBay、Amazon、Google也出乎预料的爆发力强劲,但都只是不断扩张的一小部分而已。网络公司纷纷倒闭之后,剩下的光缆只能说实在太多了。长途电话费一下子从每分钟二元掉到了每分钟一毛,资料传输几乎变免费。结果自然是一场灾难。
  对消费者来说却是好消息。就好像1950年代兴建的高速公路抹平了全美国,让人员和物资的长途搬运变得容易,让很多企业可以搬到南方薪资较低的几个州;现在全球光缆的架设,也抹平了发达国家。区域主义被打破了,创造出一个相接无缝的全球商务网,可以更简便,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地把数字化的劳务移转至低工资国家,包括服务和知识性质的工作。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04:28 
回复 

【第3辆推土机】    
  工作流(workflow)软件
  另一个抹平世界的创新趋势,我称为“工作流阶段”。在柏林围墙倒塌之后,PC、视窗、网景使人们以前所未见的方式相互连结。但是不久,相互连结的人们就有了更多的期待。他们不再满足于浏览、电子邮件、即时通讯、传照片、下载音乐而已。他们更希望能利用网络塑造、设计、创造、买卖、管理存货、替人报税,甚至在地球的另一端检视别人的X光片。此外,他们还希望这些事情能够随时随地,在任何电脑上进行,相连无缝。围墙/视窗/网景的阶段已经为这一切打下基础,因为在这个阶段里,文字、音乐、图片、资料的数字化与网上传输都已经统一,电邮和上网已经变成一种多彩多姿的经验。
  但是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从网络上获得更多之前,世界抹平的过程还必须走上另一段路:我们还需要两样东西。一是程序设计师要能跟上时代,写出新软件,使我们在利用这些数字化的资料、文字、音乐、图片,制作成产品时,电脑能真正发挥到极致。二是更多的魔音神笛、更多的传输规范,使得每一个人的应用软件都能跟别人的应用软件相连接。简单来说,我们必须从一个只把人与人、人与软件相连的网络,变成我的任何软件都能跟你的任何软件相连的网络。唯有到了这个地步,我们才能真正地一起工作。
  请试着依照以下的方式思考:一开始,工作流包括业务部门接受书面订单,然后走到出货部门,由这个部门负责出货,然后出货部门又有人拿张纸走到财务部门,要求开发票给顾客。然而在围墙倒视窗开加网景的阶段之后,工作流已大幅跃升。现在,业务部门可以网上接单,在公司内部用电子邮件送给出货部门,然后由出货部门出货给顾客,同时也发送账单。公司内各部门可以合作无碍,工作流畅通无阻,创造更高的产量,但前提是各部门必须使用同样的软硬件系统。然而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初,工作流无法衔接畅通。
  我们常忘了,软件业在发展初期,很像一个差劲的消防队。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城市的每一个社区,都用自己的联接器来接水管与消防栓,只要消防队都能控制住自己社区内的火警,就没事。不过一旦火势太大,必须找另一个社区的友队支援,就没办法帮上忙了,因为友队的水管接不上你们的消防栓。  若要世界变平,公司内的各个部门,从销售、推广、制造、财务到库存,不管使用的电脑机种或是软件,都必须可以相互作业。要世界真的变的很平,你们公司的系统也必须和任何其他公司的系统相融互动。也就是说,你的业务部门必须能和供应商的库存相通,而你的供应商可能是远在中国的一家工厂。用这种方式,当你完成一笔交易时,每单品就能自动从你的供应商的仓库中出货,而另一件单品可能自动地就在你的供应商的供应商的工厂中制造,你的财务部门则会自动开出发票。三家公司的系统和软件虽然不同,却能合作无间,工作流顺利完成。
  1990年代末,软件业开始应顾客要求,经过一番私底下的斤斤计较、试验和尝试错误,打造出比较通用的网络标准,更整合的数字管线和规范让大家都能把自己的水管,也就是应用软件,接上别人的消防栓。这真是相当大的革命。技术上而言,能够实现这一切,必须归功于一种新的数据语言XML以及传输规范SOAP的双双问世。IBM、微软和一些公司对发展XML和SOAP有相当大的贡献,二者后来都经过认可,成为网络上最风行的标准。XML和SOAP为软件之间的互动,为以网络为主的工作流提供了技术基础。二者使数字的资料、文字、音乐、照片,能在不停的软件之间交换,进而可以重新塑造、设计、操作、编辑、再编辑、储存、出版、传送,不必担心对方人在哪里,接上线的是哪种电脑设备。
  这种科技的基础一旦打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为各种不同的工作需求,设计工作流的软件。波音公司需要特别的工作流软件,让美国的机场可以通过电脑订购系统,不中断的供应零件给不同的航空公司,不论订单从哪个国家过来;医生也需要这样的软件,让缅因州医院的X光可以由印度班加罗尔的医院来解读。一旦每个人的应用软件都能跟别人的应用软件连接起来,工作流不但会前所未有的顺畅,还能分割解体,送到全世界不同角落去完成。这还要花几年时间及许多的技术及智慧。换句话说,工作可能流向任何地方。的确,不是人与人能对话,软件和软件之间也能对话,才使外包能很快实现。工作流软件为全球的人力和电脑创造出一个全球平台。
  使工作流成为可能的网络已经相当的庞大,结合了前一代的所有网络规范,像TCP/IP之类浏览、电邮、网址的规范:  也包含较新的工具,像XML和SOAP,让网络的应用软件彼此沟通无碍:  还有所谓的中间件(middleware),功能是调和许多差异极大的软件。这些科技组合有利于创新,也大幅减少企业和应用软件之间的摩擦。每个人也不必企图控制消防栓的接口,所有的水管和消防栓接口的制造规格都完全相同,创造出一个延伸至世界所有社区的更广大市场。而企业要竞争的,则是水管、抽水机、消防车的品质。也就是说,众多企业要竞争的是谁能创造出最有用、最奥妙的应用成果。标准化并不会阻碍创新,只会让人更专注,专注于真正价值所在。价值通常可以附加在标准之上或其周边。
  我在写上一本书时发现了这个道理。一旦微软的文书处理软件Word成为全球标准,不同大陆,不同个人之间的工作就比以前更加容易流通,因为大家都是在显示相同工具列的相同页面上写东西。1988年我写第一本书《从贝鲁特到耶路撒冷》时,年假中有段时间住在中东,做笔记必须用纸笔,因为那是笔记本电脑和MS  Word之前的时代。1998年我写第二本书《从凌志汽车到橄榄树》时,必须在瑞士达沃斯一家旅馆的柜台前,用德文版的Word做最后的删改。德文版的工具列我一字也不识,一个指令也看不懂,但那时我还是照样能在德文版的荧幕上敲敲点点改文章,用德文键盘上的字母更正错误。共同的标准真是一股最有力的抹平力量,逼更多人,也赋予更多人力量,在更广大的平台上沟通与创新。让我们对服务业也能做出当年亨利福特对制造业所作的那种变革。
    
【第4辆推土机】
  资源开放
  商业性的软件通常都有版权,要经过买卖,所以企业会像保护王冠上的珠宝一样守护源代码,向使用者收费来创造收入,再继续发展新版本。开放源代码运动则是把软件的源代码公开,让使用者对软件不断加以改进,然后免费供大家使用。
  我不算科技一族,本来没注意过开放源代码运动,可是一旦注意到,就发现它自成一个奇异的宇宙,拥有网络社区,有分享经验并免费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他们会这么做是因为他们想要一些市场没办法给的,为了联合打败像微软或IBM之类大公司的快意,更重要的,也为了获得同僚的敬重。的确,这群男男女女是最有趣且最富争议的新合作族类,他们的合作形式因为世界抹平而产生,他们的合作也把世界抹得更平。
  为了解释这种形式是如何运作,为什么能把世界抹的更平,又为何造成这么多而且将来只会更多的争议,我准备只针对开放资源码的两个基本变化来谈:知识共有运动(intellectual  commons  movement)以及自由软件运动。
  开放源代码可以说是源起于学界的知识共有运动的一支。学界长久以来就有许多有组织的科学家小社群,起初是通过内部网络,后来则通过互联网,针对某些特别的科学问题脑力激荡,交换看法。Apache网络伺服器最初的来源就是这种形式的资源开放。我问一位搞系统建构的朋友艾奎洛,请他解释大家为什么愿意这样子分享知识和工作。他说:“IT科技业的工作者都很聪明,他们希望别人知道他们有多聪明。”发明第一个网络浏览器的马克?安得森也同意这个看法:“有时人会想对社会有点贡献,做研究、有新发现,名声就是回报。有时候你可以把成果用来营利,但有时候,纯粹只是丰富世界的知识而已。同僚检验对科学研究来说很重要,开放资源码就是一种同僚检验。每一次出了毛病,有安全漏洞或偏离了标准,都会受到检验。”
  Apache网络伺服器是第一个受到业界注意的开放资源码计划,光靠一台单一服务器的计算机,它就代管数以千计属性不同的网站,有音乐、色情、数据库、纯文字,在网络服务器供货商的市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Apache虽然免费供人使用,却不反对企业在上面做商业化的创新。Apache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自创一个改造版,谁改造就谁拥有,唯一条件是承认Apache的贡献。
  IBM本来打算推销自己叫GO的网络伺服器,但收获甚微。当发现Apache是个技术好又免费的软件后,IBM就决定,既然打不赢,干脆就加入。1998年6月22日,IBM宣布把Apache纳入一个服务器的新产品,叫WebSphere。
  Apache社群的运作方式是,不论你如何拿去改进,都必须把成果回馈给整个社群。但你也可以用Apache源代码为基础,去建立一个商业性的专利商品,就像IBM那样,前提是必须在你的版权申请上提到Apache。换句话说,知识共有的资源码模式,鼓励了大家以Apache为基础,创造一些商业产品。他们虽然希望基础保持免费,但却了解如果商业和非商业的工程师都有加入的好动机,Apache就会永远健全,不会过时。
  今天Apache是最成功的资源开放工具之一,支应了世界上三分之二以上的网站。由于世界任何角落都可以免费下载,所以从俄罗斯、南非到越南,都有人在用它架设网站。若想要增加服务器的功能,可以买WebSphere之类以Apache为基础的产品。
  那个时候,贩卖一种以开放源代码为基础的产品,对IBM来说是很冒险的一步。IBM有信心能在Apache之上创造差异,这种信心本身就值得肯定。后来,大家看见IBM变成服务器业务的领导品牌,产生巨额收益,这种商业模式就被广泛采用了。
  本书将会反复强调:在抹平的世界中,大部分的企业如果只会制造“香草”,一定没有前途。软件业或其它领域制造香草的工作,都会转向开放源代码社群。大部分企业的前途,都要看它会不会制造最浓郁的巧克力酱、最甜又最低卡的鲜奶油、上面放最多汁的樱桃,再把全部组合成一客美味圣代。
  IBM那桩交易是开放资源码的真正转折点。“蓝色巨人”想表达的是,他们对开放资源码的模式有信心,Apache不但有用而且有价值,是“同级最好的产品”。所以开放资源码才会变成一辆抹平世界的推土机,而且效果才开始显现而已。“它大大增强了个人的力量,简直难以想象。”  Apache的先驱贝兰多夫指出,“不管你从哪里来,或是身在何处,在印度或南美的人使用Apache的效果,或做出的贡献,都可以跟在硅谷的人一样多。”以前的模式是“赢家通吃”:我写的程序我拥有,标准软件授权模式。贝兰多夫的结论是:“唯一能跟授权竞争的方法,就是大家都成为赢家。”
  知识共有运动最令人惊讶的一点,就是其扩散之快,如今网上已经演变出好多好多的自组合作社群,正在各自的领域中扯平原有的阶级结构。我觉得最生动的例子就是新闻业,许多Blog经常根据意识形态彼此联机,创造了一个资源开放式的新闻室。Blog作者们创造了自己的网上公有地带,进去没有门坎。其中常常流传许多谣言和无端攻击。没人负责管理,行事标准就漫无章法,甚至极端不负责任。但也因为无人管理,信息才能畅通无阻。这能像任何电视新闻网或大报纸一样,创造很大的能量、传播力和硬新闻。《华盛顿邮报》2004年9月就写过一篇专题,说一群名不见经传的Blog作者如何揭发哥伦比亚电视网主播拉瑟引用伪造的文件,诬指小布什总统服役时曾开小差,弄得哥伦比亚无法招架。
  自由软件的主要目标是无酬参与的人应该多多益善,从写程序、改程序到散布,这样就能增加人人的力量,免受跨国企业的绑缚。一般来说,自由软件的授权模式是,如果你的商业软件直接来自他们的免费版,他们就要求你的软件也必须免费。
  自由软件运动已经对微软等全球软件大厂形成严重挑战。到目前为止,Linux仍是免费的资源开放软件之中挑战微软成功最著名的一例。不过Linux大部分使用者都是大企业的数据中心而不是个人。然而2004年11月,支持资源开放软件的非营利Mozilla基金会,推出了一个免费的网络浏览器“火狐”,“火狐”在2004年11月推出,一个多月之后,下载次数就突破一千万。
  资源开放之所以是一辆重要的推土机,就因为有了它,全球数百万人就可以免费取用多种工具,从软件到百科全书;各种的网上联盟,疆界开放来者不拒,采取的水平创新模式显然已在愈来愈多的领域中通行,挑战垂直分层的旧结构。Apache和Linux大幅压低计算机和网络的成本,造成影响深远的推土机效应。资源开放运动是不会消失的,搞不好才刚刚开始,触角将会延伸到更多产业去。就像2004年6月10日《经济学家》说的:“狂热分子甚至主张,资源开放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全新生产模式。”    

【第5辆推土机】  
  外包
  印度自1947年8月15日独立就波折不断,但就某种程度说,它可能是20世纪末最幸运的国家。
  印度有什么样的近现代史?简单说,印度几乎毫无天然资源,却非常善于做一件事:懂得开发人民的脑力,培植许多精英进入理工医。1951年,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印东城市卡拉普设立了七所印度理工学院IIT的第一所,这是他的一件百年功业。此后五十年,成千上万的印度人竞相挤进IIT及一流私立理工院校的窄门,以及六所印度管理学院。印度人口逾十亿,这种竞争自然会制造出一批杰出的知识精英。印度宛如一座工厂,专门生产和输出全球最厉害的工程、计算机和软件人才。
  这是印度做对的少数几件事之一。政治制度经常运作不良使得在1990年代中期之前,印度一直无法为多数的理工人才提供好工作。美国就成了印度脑力的二手买主。如果你是一位聪明、受过教育的印度人,要发挥长才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国,最好是去美国。1953年以来,已经有二万五千名印度顶尖的理工毕业生在美国落脚,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充实了美国的人才库,他们的教育养成却是用印度纳税人的钱。
  随着网景上市,1996年美国电信解除管制,光纤热的兴起,世界变平了,交易占便宜的变成另一方——随着横渡海洋的光缆铺设完毕,你呆在印度就能与世界联机。
  把印度人才和美国高科技业联接起来的那种宽带互联网,印度是付不起的,但是美国的投资人付了。当然,过度投资是可能产生好处的。铁路的过度投资曾为美国带来经济景气,但好处也只局限于美国;数字化的铁路却是外国人受益,印度可以搭便车。
  于是美国企业开始发现,可以在印度利用当地的人才。印度科技业的外包革命在相当程度上是从通用电气开始的。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德州仪器来印度做芯片设计。他们在美国的设计要角都是印度人,干脆就让他们回印度工作,连络就利用当时还相当初级的通讯网络。韦尔奇1989年到印度,完全相信印度可以帮通用电气创造智慧优势。印度当时已经对IBM之流的外国科技公司关闭市场,印度企业正自己设厂生产PC和服务器。韦尔奇认为,如果印度可以替自己生产,一定也能替通用电气生产。于是通用电气开始跟Wipro展开合作。其它美国企业则尝试不同的合作模式。
  到了1990年代末,幸运之神从两个方向眷顾印度:光纤开始狂飙,把印度和美国连接了起来:千年虫危机也开始在地平线酝酿——很多人担心,从水利到空中交通指挥,世界各地有太多管理系统都是靠电脑,万一都当机了,会是一场全球危机。
  调整工作庞大且繁琐。世界上谁有足够的软件工程师能全部做完?答案是印度,因为有那么多家公私立的理工学院及电脑学校,培养出一大堆工程人才。
  千年虫逼近,美国和印度开始约会,这份关系变成一辆大推土机,因为它向许多不同的企业显示,PC结合网络光缆,可以创造出合作与水平价值创造的全新形式:外包。任何一种服务、电话中心、后勤、知识工作,只要可以数字化,就可以包给全球最便宜、最聪明、最有效率的供应商。利用光缆网络连结的工作站,印度的技师虽然远在半个地球外,却可以到你公司的电脑系统中做各种调整。
  对印度产业而言,千年虫代表最大的机会。本来大家都认为印度是落后的地方。因为千年虫,突然间世界上的每一台电脑都需要检视,只有印度有那么多人可以一行行检查程序。印度的信息产业就因为千年虫而足迹踏遍全球。
  2000年初,千年虫的工作已开始退潮,不过新的商机出现了:电子商务。网络还在狂飙,工程人才需求上升,网络公司都闹人才荒。他们要的都是公司核心的应用程序。走投无路,只有找印度厂商。合作后才发现,印度交出来的复杂系统品质很高,甚至比别处贩售的更好。大家都对印度IT厂商肃然起敬。如果千年虫是相识,现在就是坠入情网。
  从美国外包到印度,这种新形态的合作迅速流行起来。只要从班加罗尔的工作站连一条光缆到你公司的大型主机,你就可以有一家像Wipro、Infosys、Tata之类的印度IT厂商代替你管理电子商务和大型主机的各种应用。
  不只网络狂飙让印度受惠,网络崩盘印度也受惠!那才是真正的讽刺。那波繁荣铺下了连接印度和世界的光缆,崩盘则把光缆的使用成本降成接近零,愿意利用光缆把知识工作外包给印度的美国企业就更多了。
  21世纪初,很多分析师都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把网络狂飙和全球化混为一谈,以为两者都只是一时的流行。网络泡沫化之后,脑筋错误的分析师都以为全球化也跟着结束。完全相反。网络狂飙只是全球化的一个层面,泡沫破掉,全球化不但没跟着破,反而更往前冲。幸存的美国科技公司以及那些还想投资初创企业的创投业者都没有太多现金可用。又需要印度工程师了,不是因为他们人多,而是因为太便宜。于是美印两国的产业关系就更密切了。    
    
【第6辆推土机】
  离岸生产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了WTO,这意味着北京同意遵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都在遵守的有关进口、出口、外资的全球规范。这意味着中国原则上同意,要把自己的竞技场铲得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平。
  自从中国加入WTO,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必须开始愈跑愈快。因为中国入世大大鼓励了另一种型式的合作:离岸生产。事实上,离岸生产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几十年。离岸生产与外包不同。外包是把公司本来在内部做的部分程序,像研发、电话客户、账务,让另外一家公司代劳,再把做完的工作重新合并,放回你的作业程序中。离岸生产则是把企业原先设于本土的工厂,整个搬到海外,像中国的广州。搬去后,产品和生产方式完全相同,只是人工更低廉,赋税更低,能源价格得到补贴,公司负担的员工医疗成本也更低。愈来愈多的公司把生产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
  一旦离岸生产的模式开始在各产业蔓延,从纺织到消费电子,从家具、眼镜架到汽车零件,其他公司想要竞争的唯一办法,就是也到中国去设厂,去沾人工低廉、品质优异的好处。不然就要去东欧、加勒比海或其他发展中国家,寻找代工厂。
  中国为了在2001年加入WTO,曾向外企保证,把工厂迁到中国,一定会受到国际法律和商业标准的保护。这样大大增强了中国成为制造平台的吸引力。入世后,官僚体系也对顾客更友善,投资的程序更精简,政府各部门设立了许许多多的网站,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商业法规。
  有一天在东京,大前研一跟我说:“中国是个威胁,中国是个顾客,中国也是个机会。你要成功,就必须把中国变成你的一部分。你绝不能忽视中国。”大前的论点是,与其把中国当成竞争对手,你可以把生意分割成几个部分,看哪一部分可以在中国做,哪一部分你想卖给中国,哪一部分你想向中国买。
  中国向全球市场开放,真正的推土机效应其实是:中国成为离岸生产的吸引愈大,跟中国竞争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必须愈来愈增强自己的吸引力,像马来西亚、泰国、爱尔兰、墨西哥、巴西、越南。这些国家都目睹中国的变化和移往中国的大量工作机会,他们必须要想:“不得了!我们也要快快提出同样的条件吸引外资。”就这样开始一场“抹平世界大竞赛”,除了原本就廉价的劳力,很多国家还要拼租税优惠、拼教育、拼补助,以争取外资设厂。
  中国正在发展非常庞大的国内市场,它抹平世界的力量也跟着增强,造就了规模经济,造就了当地把价格永远压低的激烈竞争,造就了一支年增三十五万的工程人才大军,造就了一天工作十二小时的年轻工作者和管理阶层,造就了举世无匹的轻工业基础,以及不顾一切都要取悦沃尔玛、Best  Buy等连锁大店的创业热情。
  但真正可怕的是,中国吸引全球的投资,靠得并不只是低价,这只是短期策略。外人看中国最会看错的,就是以为中国的优势只限于工资,不在于品质和生产效率。在1995至2002年之间,非国营的私人企业部门生产力每年都增加17%。这是美国商务会议委员会(US  Conference  Board)的数字。原因是中国吸收了大量的新技术和现代经营手法,而且是从很低的基础起步。同一份研究还发现,这段期间中国竟消失了1500万个制造业工作机会,比美国的200万还多,却在服务业弥补回来。这种现象在先进国家已经发生了许多年。
  中国真正的长期策略,是要超欧赶美,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有一个好的开始。中国的领导人比很多西方领袖都更重视数理和电脑技术的教育,要让年轻一代在抹平的世界中成功,就必须重视理工教育。中国的领导人也更重视土木或通讯的基础建设,让中国可以比别国人更快也更轻易地参与全球竞合。中国的领导人还特别重视吸引全球资金的各种奖励措施。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下一代的内裤和机翼都不只是中国制造也要中国设计。这会是未来十年的走向。未来三十年之内,我们将从“卖给中国”变成“中国制造”,再到“中国设计”甚至“中国所梦想出来”。或者说,中国本来和全球制造厂商是一样也不能合作的,但它将变成一个低成本、高品质、超高效率的合作者,而且样样都能。只要过程不因内部的政治不稳定而中断,中国将会一直是大推土机。
  近邻的日本,就以很认真的态度,把中国变成自己竞争力的一部分。渡边修是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理事长。他在东京告诉我:“中国的发展非常快速,产品已经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现在是高科技产品了。”渡边强调,日本企业要维持全球竞争力,必须把某些产品的制造和一部分中级产品的组装搬到中国去,然后在自家制造“更高附加价值的产品”。这样中国和日本才能“成为同一条供应链的伙伴。”
  中国这辆推土机对消费者来说确是天上掉下的礼物。2004年10月4日FORTUNE杂志引述摩根士丹利的一项研究,说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的便宜货就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约6000亿美元,替美国制造业在零部件上省下了数十亿美元。省下来的这些钱,让联邦储备局能把利率维持在低点,让更多美国人买得起房子或把房贷换新,也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创新。
  汽车零配件厂商亚新科的董事长杰克?平科夫斯基指出,在中国制造,对某些产业来说,好处实在太大了,根本不可能忽略。不是你自己变平,就是中国过来铲平你。“如果你坐在美国,还不知如何进入中国,那么不出十年十五年,你将不再是全球的领导者。”
  面对中国,现在谈保护主义已经太迟了。中国经济已经和已开发世界交错连结,如果切断连结,所造成的政经混乱只会摧毁全球经济。

【第7辆推土机】
  供应链
  我本来没看过供应链实际的运作,直到我去参观了阿肯色州班多维尔的沃尔玛总部。在物流中心的一边,好几十辆的沃尔玛白色大货车正在卸货,一箱箱的货来自成千上万的不同供应商。大箱小箱在卸货站被送上输送带,有双电眼会读取每一箱上的条码。到了物流中心另一端,每条带上的电臂会伸出来,按分店的订单取大箱小箱,送进正在等的沃尔玛货车。货车就会赶紧把货送到美国某处的分店。店中的顾客从架上拿了什么单品,给收银员一扫描就会产生一个讯号。讯号会穿越沃尔玛的网络,直达商品的供应商。不管供应商的工厂在中国沿海,还是在缅因州沿海,讯号都会在供应商的电脑屏幕上蹦出,提醒他再生产一件这种商品。
  仅仅一家公司惠普,就可以在圣诞期间的一天之内,在世界四千家沃尔玛中卖掉40万台电脑,逼得惠普也必须把自己的供应链调整成可以和沃尔玛的供应链配合无间。
  我称这辆推土机为供应链。供应链是一种水平式的合作,一种在供应商、零售商、顾客之间创造价值的方法。一方面是世界抹平后的结果,一方面本身也是辆推土机。供应链越多越扩散,就越逼迫企业采取同样的标准,好让每个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能扣紧下一个环节。越消除边界的摩擦,高效率公司的作法就会越激起仿效,就更能促进全球合作。
  身为消费者,我们喜欢供应链,因为各式各样的产品都越来越便宜。然而身为工作者,对供应的态度就是矛盾或憎恶了,因为它让我们竞争的压力越来越高,降低成本甚至减薪和减少福利的压力也越来越高。这就是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具争议企业的理由。没有公司比它更会改善供应链的效率,也没有公司比它更彰显供应链在我们心中的消费者和工作者两种角色之间所造成的紧张。
  很多商家在沃尔玛总部附近都有设点,为了靠近母船。事实上,班多维尔(Bentonville)的这一地带就有个浑名“卖家之城”(Vendorville)。不过这么多创新点子,这么多重塑世界商业景观的新点子,怎么会来自这种小地方呢?这其实是本书一直强调的一种现象的典型:抹平系数。你的国家或公司拥有的天然资源越少,为了生存你就必须越向你的内在挖,挖出新点子。
  许多把沃尔玛变成世界第一大兼第一赚的创新和改革,都是1988至2000年担任执行长的大卫•葛拉斯所监督完成的。根据葛拉斯的解释,沃尔玛在六十年代刚起家的时候,根本没优势。沃尔玛发现,唯一的方法就是直接从制造商订大量货。可是对制造商来说,送货到散布各地的沃尔玛分店是很不经济的。于是沃尔玛就建立了一个物流中心,让所有的制造商可以集中送货,然后再由沃尔玛公司自己的卡车把货送到各分店。成本计算如下:自己搞物流,成本平均要多3%。但跳过批发商平均可省5%,所以整体的成本就因此省了2%。
  一旦建立了这种“直接送货,折扣极深化”的基本模式,沃尔玛就全力拼三件事。第一是和制造厂商合作,要求他们尽量压低生产成本。第二就是不论制造商是在世界哪个角落里,与沃尔玛物流中心之间的供应链都要成本降到最低,摩擦也减到最低。第三就是不断改进资讯系统,把顾客在买什么这个讯息传达给所有的制造商,架上才能永远该有的都有。
  葛拉斯说,要把成本降到最低,就不只要与制造商斤斤计较,也必须与制造商合作。水平式地互创价值。沃尔玛是最早用电脑追踪销存的公司之一,也是第一家用网络与供应商分享销存资讯的企业。沃尔玛的理论是,越清楚顾客在买什么,采购就会更有效率,供应商就会随市场变化而调适得更快。
  1983年沃尔玛投资设置了销售点终端管理系统,可以同时记录销售并追踪存货的减少,以便能迅速补货。四年后,又装置了一个大规模的卫星系统,把所有分店都和总部连接,让沃尔玛的中央系统得到所有即时的存货资料,让整个供应链充分获得资讯的润滑,每一颗原子都振动着效率。现在,主要供应商都可以进入沃尔玛零售网系统,查旗下产品的销售,看是否需要增产。
  2002年《电脑世界》那篇有关沃尔玛的报导有这么一段话:位于多伦多的零售顾问威廉斯公司资深合伙人格伦诺夫斯基认为,向供应商开放销存资料库,是造就沃尔玛今日霸业的主因。对手都在紧守销售资讯,沃尔玛却把供应商当做伙伴,不是敌人。借着CPFR方案的实施,也就是合作(Collaborate)、计划(Plan)、预估(forecast)、补货(Replenish),沃尔玛获得及时的库存,把零售商和供应商和积货成本都减轻了。单靠供应链的效率,沃尔玛的销售成本就比大多数对手少了五到十个百分点。
  沃顿的供应链运作的改善上,不仅催生了一种对效率的无情追求,也相当程度催生出沃尔玛的无情,像最近曝光的把值夜员工反锁在店内,像坐视包商雇用非法移民担任清洁工,像成为民权法案史上最大集体诉讼案的被告。沃尔玛握有那么多的筹码,可以把任一家供应商榨干至最后半分钱。它在操纵国内外供应商彼此互斗时,也绝不手软。
  
【第8辆推土机】 
  内包
  “FedEx和UPS应该也是你所谓的推土机。他们现在不只送快递,还帮企业做后勤。”这是Infosys的CEO,我的印度导师奈里坎尼在电话另一头告诉我的。很自然的,我把这个想法存档,标记下来要再研究,却搞不清楚他话里的含义。几个月之后我去中国。一晚我尚未调整好时差,只好凌晨不睡看CNN。突然出现UPS广告,有一句新的广告词:“帮您把世界同步”(Your  World  Synchronized)。
  一个想法突然出现:这一定是奈里坎尼的意思。我知道UPS现在已经不是送快递而已,也在帮大小许多公司做全球供应链。第二天我就打电话到亚特兰大的UPS总部约访谈。于是我有机会参观了UPS邻近路易斯维尔国际机场的世界物流中心。这座机场一到晚上,可说完全是UPS机队的天下。来自全世界的包裹都在这里集中、分类,几个小时之后再分送飞出去。(UPS的270架货机可说是世界第十一大航空公司。)我参观之后发现,这已经不是你老爸时代的UPS了。的确,360亿美元的营业额大部分仍是每天把至少1350万个包裹从A地运送到B地。在不起眼的门面之后,这家1907年创立于西雅图的快递公司却已经重造自我,变成一个充满活力的供应链管理者。
  几年前东芝的形象出问题,很多顾客认为它修理太花时间。于是东芝找上UPS,要求协助发展一个比较好的系统。UPS说:“与其我们从你的顾客处拿到东西,送到我们的处理站,再从我们的处理站送到你的维修厂,再从你的维修厂送回我们的处理站,再送到你顾客的家,不如我们把所有中间的过程都省掉。由我们替你拿到电脑,我们来修,然后再送还给你的顾客。”现在,你的东芝电脑是今天送明天修后天就送回。UPS的维修人员都经过东芝认证,结果东芝顾客的抱怨率马上大幅下降。
  这只是UPS今天所做的一部分而已。如果你看到有“约翰老爹披萨”标志的货车经过,你可以问问,是谁在调配排班,送司机去向供应商收蕃茄、披萨酱、洋葱等物料?UPS。逛商场买网球鞋腻了吗?可以上网到耐克的网站Nike.com订购一双。订单其实是被转到UPS,从肯塔基州的UPS仓库中,由一名UPS的员工做选鞋、检查、包装,然后把你在耐克网站订的球鞋送出。你订购佛罗里达州Segrest  Farms的热带鱼,要请UPS送到你在加拿大的家?UPS和这家公司合作,发展出一种特别的活鱼包裹,鱼在快递过程中不曾受到伤害,为了平安旅行,甚至会喂鱼一点儿镇静剂,就像喂小孩吃晕船药一样。UPS发言人荷姆斯说“我们希望热带鱼能旅途愉快。”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是一种称为“内包”的程序,是一种合作与水平地创造价值的新形式,是世界抹平的实现,但本身也是推土机,把世界抹得更平。前一节我谈到供应链在抹平的世界中有多重要。然而并不是每一家都搞得起沃尔玛那种范围、那种规模的复杂供应链,事实上搞得起的公司很少很少。因此就有了内包。
  “你知道我们大部分的顾客和伙伴是谁吗?小公司!”UPS董事长兼CEO艾斯丘(Mike  Eskew)说“没错。他们要我们把他们变成全球性企业。由我们帮助,小虾米可以和大鲸鱼平起平坐。”
  想一下今天eBay的卖家、买家、UPS、PayPal四方是怎么合作的。譬如说我想在eBay上卖一副高尔夫球杆,你决定买。我把PayPal的发票电子邮件给你,上面有你的姓名地址。同时,eBay的网站上提供我一个图示,可以印下一张UPS的邮寄标签。我列印出来,上面有你我的姓名地址以及UPS的追踪条码。与此同时,UPS的电脑系统也根据这个标签,产生一个自动追踪码,同时电子邮件给你,让买我球杆的你可以在网上追件,如果球杆会在那一天到达。
  由于顾客愈来愈懂得网上订购,指定特别需要,UPS就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很有趣的位置,不但实际帮忙接订单,也帮忙交货给买主。因此就有些公司说:“为何不在供应链的尾端来些变化,而不是只在开端做变化。”因为货物上飞机、上火车、上卡车前的最后一站就是UPS,许多功能就由UPS帮忙处理,创造出一门全新商业领域,叫“跑道终端服务”  (End  of  Runway  Services)。我参观路易斯维尔那一天,看到两名UPS女员工正组装一大堆理光牌相机,插人特别的记忆卡,放进机匣,要送给某家店做周末特卖,装箱时用的甚至是那家店的专属箱。这些功能由UPS来执行,企业就有了更多选择,可以在最后一分钟为顾客量身订做。
  艾斯丘说:“这已经不是卖家与客户之间的关系。我们替你接电话、跟你的顾客谈、替你放存货,还告诉你什么该卖、什么不能卖。我们可以查看你的资料,你则必须相信我们。我们也服务你的竞争对手。这样唯一行得通的办法,就像我们创办人当年告诉金宝和梅西这两家百货的:‘请信任我们’。这一点我不会违背。我们既然要求别人放手一部分业务,就一定要靠信任。”
  UPS正在创造一种平台,谁想做全球的生意,谁想大幅改善自己的全球供应链的效率,都能大大受惠。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UPS相信发展将无止尽。时间将会证明。目前这种工作的利润还很微薄。2003年,内包替UPS带来24亿美元的收益。本能告诉我,穿滑稽棕色短裤、开棕色卡车的那些家伙,正在做的事将会变大事。这件事只在抹平的世界才有可能,这件事本身也会将世界抹得更平。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08:30 
回复 

【第9辆推土机】
  信息搜寻
  Google的总部设在加州山景城,在总部一角有一个转动的地球仪,会根据当时网上的Google搜寻次数发出不同亮度的光。可以预料得到,大部分的光都来自北美、欧、韩、日、中国的沿海。中东与非洲相当阴暗。另一个角落则是一个荧幕,显示此刻世界各地的检索。2001年我去参观时,我问最近的前几名是什么。其中一项当然是Google使用者的万年最爱:sex。另一个字则是God。有好多人都在寻找真神。第三个字是jobs,工作永远是找不完的。第四个是什么?我真是哭笑不得:我造访时的搜寻第四名是职业摔跤。最奇怪的则是Google食谱。很多人打开冰箱,看里面有什么,就把三样打进Google,看这三样可以弄出什么菜!  Google的搜寻实在太复杂,可搜寻的语言又那么多,Google之类的搜寻引擎才会变成抹平世界的大推土机。在人类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人,可以靠自己就找到这么多资讯,关于这么多的人、事、物。
  Google创办人之一布林出生于俄罗斯,他说:只要有宽带或数据机,在家或是到网吧上网,大家的资讯取得都一样方便了,不管是柬埔寨的小孩,大学教授,或是我这种搜寻引擎经营者。Google让众生平等。我小时候完全不是这样。我以前查资料最好是去图书馆,里面还没那么多资料。如果想找什么,只有祷告奇绩出现,否则就得找简单或最近的资料。Google出现后,突然间,小孩都可以查全世界图书馆的资料了。
  这当然是Google追求的目标,要让每一种语言都能容易取得全世界所有的知识。Google还希望将来有一天,只要有一台palm  pilot或手机,每个人在任何地方,口袋里就会有全世界所有知识的取得管道。Google的成功显示,大家多么想要这样:世界所有的知识都近在指尖。让任何人所有人随时随地,都查得到世界的所有知识,或只要其中一大部份,绝对是最大最大的推土机。
  我称这辆推土机为in-forming(编按:作者在中间加一杠,让这个字除了通知、供给资讯的原义,再多出内部建设的双关)。它相当于个人层次的资源开放、外包、内包、供应链、岸外生产。有了它,个人就可以建立和部署于自己的资讯、知识、娱乐的供应链。研究、编辑、选择娱乐都可以自己来,不需要上图书馆、电影院或借助电视网,自己给指导,自己赋于力量,让自己的不同角色一起合作。Google现在每天大约要处理十亿次搜寻,比三前年的一亿五千万次增加很多。
  如果人人都愈来愈能看自己想看的,想什么时候看多少遍就看多少遍,那么“节目连带广告播一次,再调查谁在看”这种播放观念将变得没有意义。你应该押宝的公司,应该是那些像Google、雅虎之类的,能学习和使用者合作,提供个别量身设计的节目和广告。我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广告商将只会花钱买这类的电视广告。
  像Google、雅虎、亚马逊、TiVo之类的公司都已学会不向顾客硬推,而是要建立合作的体制,赋予顾客自己操作的力量,并以闪电的速度回应顾客。这样的效率高多了。
  “搜寻是非常个人的,因此它赋予人的力量,别的都不能比。”Google执行长施密特指出:“它是被动接收的正相反,是自己的力量自己给,它给的力量,让个人可以用自己想要的资讯去做自己认为最该做的事。这跟以前完全不同。以前广播是一对多。电视也是一对多。电话是一对一。网络搜寻则是个人力量的终极表现,利用一台电脑就能查看整个世界,寻找自己确切想要的,每一个人想找的都不一样。”
  这是个赚大钱的营利事业,当然是因为创办人理解到,可以建立一种目标广告模式,在你搜寻某一主题时,就一并呈现相关的广告,然后Google可以根据点击次数向广告商收费。哥伦比亚电视播一部电影,并不很清楚有多少人收视。Google可以把广告商直接或间接地与你的搜索连结。2004年末,Google开始提供一项新服务:如果你正走在马里兰州的贝诗达,突然想吃寿司,只要从手机传一个简讯给Google:“寿司20817”(贝诗达的邮递区号),Google马上就会给你一个简讯,告诉你所有的选择。天知道进一步会发展到哪里。       
  
【第10辆推土机】
  轻科技“类固醇”
  我把一些新科技称为类固醇,因为它可以加强其他推土机的马力。这些科技做的也是本章提到的各类合作:外包,内包,供应链,离岸生产,开放资源,信息搜寻,却是以惠普前CEO菲奥莉娜演说中所谓的“数字、行动、虚拟、个人”的方式进行,让以上合作形式都效益更大,把世界抹得更平。
  菲奥莉娜所谓的“数字”是指拜“PC加视窗加网景加工作流软件”革命之赐,所有的内容和过程,从影印、娱乐、通讯、文字处理、网络、卫星、光纤,加以塑造、操控、传输。她所谓的“虚拟”,是指这些数字化内容的塑造、操控、传输,过程可以超高速,都不必思考就完成了,轻轻松松,因为已经装好所有的数字管线、传送协定与标准。至于她所谓的“行动”,是指有了无线传输,上述一切在任何地点、由任何人、透过任何装置都能做到,也可以带到任何地方去。而所谓的“个人”,指的是由你做、为你做、用你的配备。
  例如MIPS是“millions  of  instructions  per  second  每秒百万指示”的缩写,是芯片处理能力的一种测量。1971年,英特尔4004的MIPS是0.06,也就是每秒六万个指示。1971年,英特尔4004含有2300个晶体管。今天的Itanium2可以包含四亿一千万个晶体管。同时输入输出的跟进也速度惊人。如果是286和386当时的硬盘要从我最新的数码相机下载一张照片,大约需要一分钟。今天我用USB2.0的存储器和Pentium处理器只花不到一秒。今天的储存量“由于设计不断演进,简直是难以形容,”微软科技官孟迪说:“储存容量是几乘方几乘方的增加,在这场革命中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有形式的内容都可以转成数字可携。海量存储器的价格也愈来愈便宜,连小小的配件也能大量存。五年前没人想到你能买40G的ipod,里面可以存几千首歌,价格连青少年也负担得起。不久的将来,先进的光纤技术就可以让一根光纤每秒承载一兆兆比特(terabit),一条光缆有四十八根光纤,等于每秒可以传输四十八兆兆比特。朗讯是专精光纤传输的公司,前执行长享利沙特指出,有了这么大的传输量,“一根光纤几分钟就可以传完全世界所有的印刷资料。也就是说,传输量无止尽,成本却不增加。”即使这种高速只限于光纤网络的主干,还不是进入你家连上你的电脑的那一段,仍是重要突破。
  另一个硬件类固醇:档案共享。一切都从Napster开始,这家公司使你我可以分享彼此储存于电脑中的音乐。那个资料库其实就是一个档案共享的结构,由Napster在你我的电脑间建立了一个连结,让我们交换彼此的音乐档案。最初的Napster已经死了,但档案共享科技还是存在,而且变得日益复杂,把合作功能更强化。
  还有一个帮消费者把所有科技突破都绑在一起的硬件类固醇:一机多用的不断突破。愈来愈轻薄短小但功能愈来愈多的笔记本电脑、手机、PDA,能帮你记约会、打电话、发电邮、照相、摄像。
  把这类数字资料结合的功能将来还会更容易也更便宜,因为有另一种类固醇正在萌芽:网络电话,把你的声音变成资料封包,网络传送,在另一端变回声音。VoIP让订户打无次数限制的本地或长途电话,只要加装一个小小的麦克风,就能用PC、笔记本电脑、PDA打电话。既个人又虚拟,早就铺好的基础管路让你完全不必花脑筋。它将使每一通商用和私人电话打到世界哪一个角落都跟市内一样便宜,也就几近免费。如果这还不能使所有形式的合作更为扩大,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
  这些类固醇,可以把其他的合作形式扩张加强到什么程度,是不太可能被我夸大其辞的。这些类固醇应该会把开放资源的创新变得更开放,因为合作的人会更多,分散的地方会更多,合作的方式也会更多。类固醇对外包会是一大帮助,因为公司内的任何部门要与公司外合作,都会更容易。供应链也受益,因为企业总部可以即时跟每一位正在上架的员工、每一箱货、每一家供货的中国工厂连上线。内包受益,因为UPS这样的公司就可以深入零售商内部代管供应链,配备PDA的司机可以随时和仓库与顾客保持联系。而受益最明显的是资讯内建,也就是管理自己的知识供应链的能力。
  劳斯莱斯的CEO罗斯爵士会举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知道类固醇帮了劳斯莱斯多少忙,尤其是在工作流与顾客关系方面。就说大英航空的一架波音777正飞越大西洋,机上的一具劳斯莱斯引擎在格陵兰上空突遭雷击,乘客和驾驶员可能都很慌,但没关系,劳斯莱斯已经在处理。引擎上的反应器与卫星连线,随时都在把状况传送给劳斯莱斯的电脑。很多劳斯莱斯的飞机引擎真的都是这样运作的。劳斯莱斯电脑的人工智慧可以感知引擎的不正常状况。电脑认为引擎可能遭到雷击,就把报告传给劳斯莱斯工程师。
  “透过卫星的即时资料,我们能确认事件,工程师就进行远端诊断。”罗斯说:“在正常情况下,引擎遭到雷击,飞机必须马上降落,叫工程师来,当场检查损害程度,再决定飞机是否必须延迟。”
  “不过请记得,航空公司可以掉头重飞的时间不多。班机延误了,机组人员就必须撤掉,已排好的回程时段也必须重排,贵的很。如今,我们自动即时分析引擎状况,飞机还没降落,工程师就已经知道要怎么修复。如果传来的资讯显示,飞机无需检视与修理,飞机就可以继续照常飞行,帮航空公司省了不少时间与金钱。”
  引擎跟电脑沟通,电脑跟人沟通,人再与引擎沟通,接着人与人沟通,任何地方与任何地方之间都能进行。所有的推土机都满足了类固醇,就会变成这样。

企业致胜七大法则

  许多企业的决策者——无论是何种行业、企业大小、经营者或创新者——都在重复讲同一句话:“就在这两三年,就在这两三年。”“就在这两三年”,他们做起了什么本来做梦都没想过可以做的事,不然就是必须去做本来做梦都没想过必须做的事。
  我相信他们讲的“就在这两三年”都是针对三大汇流:第一汇流就是2000年左右,上述所讨论的十辆推土机开始聚起来一起运作,创造了一个全新且更平坦的全球竞技场。有了全新的竞技场,为了好好利用,企业和个人开始采用新习惯、新技术、新程序。本来是垂直式的价值创造,许多都改成水平式。新场地和新方式结合起来,这就是第二汇流,把世界抹得更平。最后,感谢世界是平的,感谢新工具,十几亿人中有好多能马上加入竞争与合作。
  2000年以来,竞技场变化如此剧烈,想在抹平的世界中成长繁荣,最好学会如何随着自我改变、自己调适。我认为,今日成功的企业都是最懂三大汇流的那些,它们都发展出自己的应对之道,而非加以抗拒。以下是他们的成功法则。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09:56 
回复 

【成功法则1】
    世界被铲平,你也感受到铲过来的那股力量时,请找一把铲子向自我的内在挖进去。千万别想要筑墙。
  这宝贵的一课,是我从吉儿与肯夫妇俩学的。他们是我在明尼苏达州故乡的好朋友。大约二十五年前,他们俩人创办了“格利尔多媒体公司”,专拍电视广告,也为商品目录拍照。公司经营得不错,有40多名员工,算是中型公司,本地及全国的客户都有,不多但稳定,日子过得不错。
  但2004年4月我们相见时,我发现肯被生意搞得心事重重。交谈中我俩发现,我们在谈同一回事。世界已经抹平了,发生得好快,影响他的生意好大。肯很清楚,他正遭遇的竞争及价格压力是前所未见的。从前的竞争都是跟规模、产能相当的公司,大家用不同的方式来做类似的事。
  今天完全不同了:肯不但要跟一直以来的对手竞争,还得跟大公司竞争,因为现在的大公司变成大中小项目都可以处理了。还有自己接项目的“SOHO”族,他们凭今日的科技与软件,理论上也能做与肯的公司一样的事。从客户的观点来看,大公司雇个小毛孩坐在电脑前,肯的公司雇个小毛孩坐在电脑前,还是小毛孩坐在自家的电脑前,设计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吗?科技与软件赋予个人的力量是那么大,大家都变得一样了。于是,肯有好几个项目输给了个人工作室。
  为什么?格利尔的业务很大部分是摄影,25年来的运作方式就是先接项目,按客户需求去拍照,拍好了就送给专业的公司去冲洗分色,或修照片。现在则行不通了。最近三年,专业摄影的数码相机技术达到新高,就算没有超越传统相机,也达到同等级了。格利尔也购进了数码单反相机,一开始肯觉得发挥空间真是难以置信:摄影全部的刺激和惊喜它都能制造,避免用底片,还可现场校对拍法是否正确。但这种感觉只维持了一年,格利尔团队后来发现,他们的责任也不仅是拍照及找到客户要的感觉了。也得参与技术面,要自己冲洗。因为有了科技,客户就会要求说,“现在一切都数码化了,一切都可以掌控了,你们就应该把这些都纳入服务。”还声明不会多付费用。20年来,格利尔只做摄影的美术面:配色、构图、质感,让模特儿在镜头前感觉自在。现在,格利尔公司的各个层面都承受到类似的铲平力量。市场跟科技逼他们自己做剪辑、影像合成、音效,还要自己做DVD压片。以往都是包给不同公司做的。整个供应链抹平了,压缩进工作者桌上的单一机盒之中。
  原来的专业变成一种大众商品。随着三大汇流,变成大众商品的专业技能越来越多,跨越所有产业。愈来愈多的作业变成数字化、虚拟化、个人化,变成标准化,就有更多的技能变简单,变得人人可上手。
  当大家都一样,供应充裕,客户有太多选择,选谁都没差多少,这时,你就成为一种大众物资。你变成香草。
  很幸运,格利尔的应对之道是唯一的正确选择:铲子,而不是墙。他跟合伙人挖掘自己的内在,锁定公司真正的核心能力,作为推动公司在抹平的世界向前走的动力来源。格利尔说,“我们现在卖的,是洞见、直觉、灵感。我们卖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我们卖个性。现在我们专心做那种不能被数字化的事情。”
  往日许多公司是“藏在科技背后”。你可能很棒,但不必是世界最棒,因为你不会想到自己要跟全世界竞争。远处有地平线,人眼是无法超越的。但只在短短几年间,我们的竞争对手就从隔一条街变成隔半个地球。三年前都没想过,我们要争取的项目竞争是输给英国,现在我们遇到了。大家现在都看得见别人在做什么,大家都有同样的工具。你必须成为最棒的,做最有创意的思考者。”
  香草已经不配上桌了。你得拿出一些独特的,你必须有能力做“巧克力饼团”、“樱桃加西亚”等特殊的口味。从前的重点是你能做什么。客户会问:这个你能做吗?那个你能做吗?现在的重点是创意与个性。想象力最重要。     
  
  
【成功法则2】
    小应该做大。小公司想要发展,就要学做大。关键就在快快学会怎么利用新工具,参与全球竞合,把事业搞得更远、更快、更广、更深。
  我的一位朋友Fadi  Ghandour是Aramex的共同创始人兼CEO。Aramex是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家本土快递,也是唯一在NASDAQ上市过的阿拉伯企业。Ghandour家族是黎巴嫩人,1960年代移至约旦,其父是皇家约旦航空的创始人,Fadi  Ghandour可以说是生来就懂空运。从美国华盛顿大学毕业不久,他回国就看见一个大商机。1982年,他跟朋友筹了一些钱,创办一家迷你的FedEx,在中东搞快递。当时的阿拉伯世界只有一家全球性快递公司即DHL。Fadi去找当时在中东没设点的美商,如FedEx和Airborne  Express,说可以当他们的加盟商。阿拉伯人的公司最懂中东,晓得如何克服中东特有的种种不便。Airborne有正面反应,Fadi就利用这一点建立业务,把一些货运小公司购并或进行结盟,由埃及到土耳其,一直到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创造出自己的地区网络。Airborne不像Fedex那么有钱,可在全球设点,所以Airborne聚集大约四十家像Aramex的区域供货商,组成一个虚拟的全球快递网。加盟商取得的,是全球快递网中的一席之地,有可跟FedEx或DHL一较长短的电脑化查询系统。当时他们靠自己是不可能有这两样的。
  Aramex是Airborne系统的第一个外部采用者。Aramex的员工把系统用熟练,就被Airborne请去,到全世界去为加盟商做系统安装及员工训练。后来Airborne买下Aramex9%的股份,将双方关系变得更紧密。
  一切运作顺早,Aramex主宰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快递市场,生意兴隆。1997年,Aramex在Nasdaq上市,成长到年营收近两亿美元,员工3200人,业务全是来自民间,这在阿拉伯世界是极不寻常的。2002年,Fadi  Ghandour找了一家杜拜的私募基金,把Aramex私有化。  他当时不晓得,这一步的同时世界也正在抹平。他突然发现,自己不仅有能力做新的事情,还必须做以前做梦都没想过的事。他第一次感受到“世界是平的”是在2003年。Airborne居然被DHL收购了。Airborne宣布,自2004年1月1日起,本来的加盟伙伴便不能再使用其查件系统。再会了,大家自求多福吧。
  世界的抹平让Airborne这个大块头可以变平一点,也让Aramex这个小块头可以往上一步,取代大块头。在Airborne宣布接受购并,解散联盟时,Fadi  Ghandour就召集主要加盟伙伴在伦敦开会。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成立新联盟。Aramex保证研发新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查件系统,在Airborne的系统关掉以前就会建好,开始运作。
  这等于是宣布,Aramex这个小鼠要取代大象了。他的小公司不仅可以在阿曼做Airborne在西雅图做的相同的事,他还会去找更多的全球伙伴,填满Airborne所留下的洞。他在招商时说,  他聘用约旦的人才做一切后勤,成本只会是聘用欧美人才的零头。Aramex不是联盟里最大的公司,但他取得了主导权。
  如何反应这么快,靠三大汇流。
  首先,约旦年轻一代的软件与工业工程师已经成年,步入铲平的竞技场。他们发现,一切可以用来做大事的合作工具,他们手边都有,跟Airborne在西雅图手边的完全一样。工具要怎么用,全凭他们的精力与想象力。事实上,通过互联网为加盟伙伴做后勤,比大家各自与西雅图连线有效率多了。像Airborne那种中央管理式的架构,要改过来与互联网连线,反而吃力。
  其次,Aramex没有旧时代留下来的过时系统需要更新,可以直接上网,运用最新的科技。互联网让Aramex做大。大公司花几百万做出来的庞大系统,Aramex花小钱就能做出来。2004年1月,Aramex上线,衔接得毫无瑕疵。Aramex用的是互联网平台,都不必Aramex派人去安装,也不必去加盟商做实地训练。加盟商都可以通过Aramex的系统在网上建立自己的客户资料库,进行自己的追件查件,做这个新的虚拟全球货运网的一分子。如今,Aramex有了四十多家加盟伙伴。        
  
【成功法则3】

    大应该做小。大公司要在抹平的世界里蓬勃发展,方式就是籍着学会让客户做大,自己则做小。
  星巴克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霍华德?舒尔兹说,估计依星巴克的点选单,可以调制出一万九千种不同风味的咖啡。换句话说,星巴克让顾客依自己的规格设计自己要喝的饮料。舒尔兹说,星巴克从没想过要提供豆浆,许多店长却频频碰到点豆浆的顾客,只好大白天跑去对面的便利店买几箱几箱的豆浆。星巴克被顾客上了一课,今天星巴克的饮料约有8%含有豆浆。“豆浆的各种喝法并不是我们凭空想出来的,是顾客自己想的。”星巴克只是跟顾客合作。
  最聪明的大公司了解到:三大汇流允许企业跟客户之间全新的方式合作。这样企业可以做到很小很细致的服务。做小的方式并不是锁定每个消费者提供个别服务。那是不太可能的,也太贵。聪明的大公司是把业务尽可能变成一张自助餐台,也就是创造出让每个客户自己服务自己的平台,依他们自己的方式、步调、时间、品味。等于是把顾客变成员工,同时还要让顾客掏钱买消费的乐趣!
  “以大做小”的另一范例是网上券商E*Trade。CEO卡普兰解释说,E*Trade之所以能提供细腻的服务,就是当初认识到,互联网泡沫再破灭,整个喧嚣的背后其实有很重要的事情发生,就是网络创造出“企业与消费者接触的全新平台”。留意趋势的企业都了解,“自导型消费者(self-directed  consumer)已经诞生。网络等抹平世界的工具已经让每一位消费者都可以依自己喜好的价格、经验、服务,量身订做产品。大企业只要在科技及流程上做好调整,给自导型消费者更大的自由,让消费者做大,企业自己就能做的很小。企业可以让消费者感觉:每一项产品或服务都贴近他的特别需求,是专为他一人定制的。事实上,企业只是摆出一张数字化自助餐台,让消费者自己来。
  在金融业,这种做法已带来深深的改变。过去,金融业是由大银行、大券商、大保险公司主宰。业者告诉你,你会得到什么,如何得到,何时何地得到,该付多少。顾客虽然不喜欢银行待我的方式,但也别无选择。但世界抹平了,有了网络,消费者感受到他们可以拥有更大的掌控权。消费习惯愈调整,从书店到金融业者的各种厂商也愈需要改变,需要提供掌控的工具给消费者。
    卡普兰说,网络股大跌时,E*Trade也不能幸免。但私底下,消费者已经尝到权力的滋味,一尝到就不一样了,从本来的企业掌控消费者行为,变成消费者掌控企业行为。做生意的规矩变了,你不加以回应,不提供顾客想要的,别家就会提供,你就会出局。金融业者曾努力做大,现在则都努力做小,让顾客去做大。E*Trade并不自视为银行、券商、融资等不同金融服务的集合,而是为自导性最强的金融消费者而服务的一种整合体验。三、四年前,你上E*Trade的网站,会发现证券户在一页,融资户在另一页。今天,你在同一页就可以看见你的所有账户。    
    
  
【成功法则4】

    最好的企业将是最好的合作者。在抹平的世界中,愈来愈多的任务都必须通过企业内外的各种合作来达成,道理很简单:未来的价值创造,无论在科技、营销、生物医药,还是制造,都会变得复杂至极,绝非单一部门或单一企业就能掌握。
  下一波创新一定会交叉用到许多不同专业的先进知识。每一个领域的最尖端都愈来愈专业化。大部分的情况,一家公司或一个部门的专业都只对业务或社会挑战的很小一块儿有用而已。所以,有价值的新突破一定要融合许多小颗粒的专业。合作才会如此重要。举个刺激点的例子:电玩。长久以来电玩的配乐都是外包的。后来业者发现,配乐如果配得好,不仅电玩可以卖的更多,配乐还能单独出CD或提供下载。所以有些电玩大厂就自设音乐部门,有些艺人也认定,要宣传音乐,给电玩当主题歌要比电台播送有效得多。抹平的世界连接的知识库越多,专业就分的愈细,将不同专业做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创新就越多,管理跨业合作的能力就会愈重要。
  也许,要说明这种“典范转移”之中企业该如何应对,最好便是拿一家最传统的制造商来检视:劳斯莱斯。听到“劳斯莱斯”,心里可能就浮现一台闪亮的手工车,前有穿制服的司机,后有一对衣冠楚楚的绅士名媛,正在赴温布尔登网球赛的途中。

  让我告诉你,劳斯莱斯早就不制造汽车了,它的汽车部门已于1972年授权给德国的BMW。目前它50%的营收是来自服务。1990年时的员工还都在英国,但今天已有四成员工是在英国以外。今天,劳斯莱斯的核心竞争力是以涡轮机为代表的动力系统。它把约七成五的组件外包给它的全球供应链,其余约二成五的关键技术组件部分则自己制造。公司CEO约翰罗斯认为,劳斯莱斯还有一项核心竞争力就是结盟的能力,在生产与服务领域都结盟,跟大学也跟同业结盟。“你必须有纪律,才能清楚盟友可贡献什么,我们又该贡献什么。研发、供应商、产品都有结盟的市场,公司必须具备一个可以应对的架构。
  劳斯莱斯应对世界抹平应对的这么好,它的作法将会是愈来愈来新创企业的准则。假如今天你去硅谷找创投,说你打算成立新公司,但不考虑外包或岸外生产,他们会马上送客。今日,创投业者要知道你打创业第一天,就准备利用三大汇流,就能在全世界找最聪明、最有效率的人才合作。所以,在抹平的世界中,有愈来愈多的公司一诞生就是全球性公司。  印度WIPRO的总裁保罗说:“以往,创业时可能会想,希望在二十年内成为跨国公司。今天则要想,创业第二天就要成为跨国公司。”现在,很多三十人的新创公司是二十名员工在硅谷,十名在印度。如果公司的产品不只一种,有些制造可能会在马来西亚及中国,有些设计在台湾,后勤支援在印度与菲律宾,工程在俄罗斯及美国,这便是所谓的微跨国公司(micromultinational),是未来的潮流。

【成功法则5】

    世界抹平后的第一流公司会定期照胸部X光来保持健康,并把结果卖给客户。
  在抹平的世界里,利润空间变香草的速度很快,所以今天的第一流公司都会定期照胸部X光,随时界定自己的利润空间何在,并加以强化,把香草包出去。给公司照X光,就是将公司的业务拆成大小组件,投影到墙上的大屏幕,供你研究你们公司的骨骼。每个部门、功能都放在方块中剖析,标示为成本或收入的来源,还是两者皆有一点:是独特,还是别家公司也能做的香草,可能还做得更便宜更好。通常一家公司会有四五十个组件,照X光就是要回答,你为每个组件花多少钱?你的强项是哪些?哪几项是独特的?哪几项是和别家一样的?哪几项是你虽然有能力,却不确定是否能胜出,因为要花很多钱?回答完这些问题,找出四五个“热点”。一两个可能是核心竞争力,别的可能是你本来不知道可以好好发展的技能。其他热点却可能是重叠了五个不同部门的功能或服务,包出去可能更好更便宜,如果包出去所造成的不便是可以克服的,就应该包出去。
  一般的公司只要有25%是核心竞争力,是有策略意义,是独特的,那就很不错了。
  2004年2月25日,惠普宣布赢得孟买的印度银行一亿五千万美元的外包合同,为其750家分行做好核心电脑系统的安装及管理。印度银行做的是所有跨国企业都做的事,将不算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外包出去,将自己不可能做到最好的功能也包出去,只是将此包给一家美国公司让人奇怪。惠普相关负责人表示,惠普不时招待客户来访,很多客户都对在178个国家拥有业务的惠普应对世界抹平的能力刮目相看。惠目曾有多达87条供应链,每一条都是垂直且独立管理,如今压缩到只剩五条,分管500亿美元的业务,而会计、账务、人力资源等功能都全公司统一处理。客户都非常感兴趣惠普是靠什么系统做到有效整合。
  惠普看到客户对自己的内部系统这么有兴趣,有一天终于自问:“嘿,干吗不把这个拿去卖呢?”这就成了惠普企业流程服务的核心。它帮自己照胸部X光,发现里面有别人想要的资产,那就是商机。    
    
【成功法则6】
    第一流公司外包是为了致胜,而非缩编。外包是为了更快、更便宜的创新,是为了成长,为了取得更大市场,为了请更多、专长更不同的人才,而不是为省钱而炒更多人鱿鱼。
  LRN公司专门提供法律、规范、伦理的在线课程给大企业做在职训练,也帮企业主管及董事做企业责任方面的咨询。2004年,LRN与印度的MINDTREE签下外包合同。LRN负责人赛德曼向我解释说:“我把业务包出去是为了致胜,不是省钱。上我们网站看看吧。我们现有三十多个职位空缺,都是知识工作。”
  赛德曼的经验正是大部分外包的重点。外包是为了取得人才,为了加速成长,不是为了省钱缩编。在安然事件后,很多企业对企业伦理教育的需求激增。赛德曼意识到,LRN和E*Trade一样,都需要更整合的平台,一个一次性购足的E化界面,所有公司治理与伦理的解决方案都在里面——过去LRN给员工训练的软件是一套,给董事会的伦理咨询又是另一套。所以,他面临的是双重挑战:既要让LRN在线上法规教育的市场占有率继续成长,又要为现有的客户设计一个全新的整合平台,这是需要一次科技大跃进的。而和MINDTREE合作,等于让赛德曼有两组团队,一组在美国,全力守住并扩张核心业务,另一组包括LRN的印度顾问,全力做LRN成长所需的科技大跃进。
  无庸讳言,纯想省钱而把工作外移的企业是现在和未来都会有,省下的钱也只会分给股东与管理阶层。只有白痴加三级才会以为没有。但是,这种企业毕竟是少数。第一流企业会利用印度最好的,结合美国最好的。英文“外包”(outsourcing,直译为资源自外部取)这个单词,实在该退休了。更好的单词是sourcing(取资源)。这就是世界抹平变成可能的,也是世界抹平后所要求的,最会取资源的企业市场会变大,各地员工会变多,而非市场变小,员工减少。

 

【成功法则7】

    把工作包去海外的,不是那些不爱自己土地的人而已。有理想的人也在做。

  近年世界舞台上最新出现的一种人,便是公益创业家。这种人通常胸怀改善社会的大志,而且相信方法如谚语所说的,给穷人一条鱼吃,不如教他们怎么钓鱼。三大汇流及世界抹平对他们来说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我最喜欢的一位是杰瑞米哈根斯坦,这个年轻人走的是大家都想走的路,念哈佛,进麦肯锡,后来却跟一位同事走向另一条路,决定创办一个非营利事业,专做美国公司包出去的资料输入,地点选在全世界商业环境最不友好的地方:柬埔寨。
  世界抹平了才会有这种事!
  2001年2月,哈根斯坦跟几位麦肯锡同事去金边,他们惊讶地发现,金边有好多网吧及英语补习班,补习完却找不到工作,不然就不是好工作。哈根斯坦成立了一个叫Digital  Divide  data的机构,在金边设一家小小的打字行,请当地人将美国为了方便存取搜查而想要数字化的印刷品输入电脑。印刷品会先在美国扫进电脑,上网传来金边。先是请印度人帮忙训练两位柬埔寨的经理人。接着雇用第一批二十名的打字员,购进20部电脑,租下每月租金100美元的网络专线。2001年7月,Digital  Divide  data开张,第一笔生意就是哈佛的学生报《哈佛深红报》。打字员每天工作6小时,每周6天,月薪75美元,是柬埔寨最低工资的两倍。
  成立4年后,Digital  Divide  data目前拥有170名员工。除了《哈佛深红报》,生意的最大来源就是非政府组织,他们有许多关于健康、家庭、劳工现状的研究,也都需要数字化。所以第一批员工已经有人离职出去创业了,去帮那些在做研究的非政府组织做资料库设计。他们在职的时候,发现一些非政府组织需要数字化的资料,由于没有先标准化,没办法迅速数字化。这些柬埔寨人就看出,供应链的前端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工作可做,不是打字输入,而是设计标准化的格式。
  哈根斯坦说,这些在柬埔寨进行的工作没半个是从美国移去的。这些打字工老早就被包去印度及加勒比海了,如果有剥夺哪里的就业,也是印度及加勒比海。十年前是不可能在柬埔寨做这种事的,近几年才变成可能。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14:43 
回复 

  卖桔者言  
  作为一个研究价格理论(Price Theory)的人,我对实证工作好之成癖。要了解玉石市场的运作,我曾在广东道卖玉。在美国研究原油价格时,我曾到油田及炼油厂调查了好几个月。在华盛顿州研究蜜蜂采蜜及替果树作花粉传播的各种价格时,果园及养蜂场是我常到的地方。后来发表了“蜜蜂的神话”,很受欢迎,而在无意间我成了半个蜜蜂及果树专家。
  因为从事实证研究而在多个行业上成了准专家的经济学者越来越多,理论若经不起实证的考验,是很难站得住的。一个有实据在手的后起之秀,有时只要用三招两式,就可把一个纯理论的高手杀得片甲不留。这解释了为甚么实证经济学在近20年来大行其道,威不可挡。
  跟一般同行相比,我有两个较为例外的习惯,一好一坏。好的一面就是我强调实地调查的重要。这个观点是我在大学写论文时引用书本上的资料,中过计,痛定思痛而产生的。坏的一面就是我的兴趣主要是在乎调查研究,并不在乎写论文发表。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我就欣然自得,懒得将研究的结果不厌其详地写下来。关心的朋友对我那些千呼万唤也不出来的文章很是失望。他们若知道我年宵之夜在香港街头卖桔,当会写信来查问所得。
  香港年宵市场,在年宵的那一晚,需求的变动是极快极大。变动的方向在大致上是大家都预先知道的。1000块钱一枝桃花可在几个钟头之间变得一文不值。但若不是买卖双方在期待上有了错误,上好的桃花那会有弃于街头的明显浪费?卖不出跟蚀大本卖出有甚么分别?同样一枝花,有人用200元买也有人用50元买,是否浪费?年宵货品的不断变动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期待上的错误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是既困难又重要。
  要在这些问题上多一点了解,我就决定了在年宵的那一晚亲自卖桔。这算是我第二次的经验。第一次是一年前的年宵。那次连天大雨,年宵当晚更是倾盆而下。摆了数天的桔子十之八九都因雨水过多而掉了下来。我见“空多桔少”,知道大势已去,无心恋栈,数十元一盆成本的四季桔,以5元清盘了事。无端端地蚀了数千元。
  今年卷土重来,也是意不在酒。入货200 多盆,每盆成本40 ,卖不出是不能退货的。送了一小部分给亲友,余下大约二百盆就决定在年宵晚上8时起,在借来的一个行人众多的空地盘出售。这数量是比一个普通年宵摊位的一晚销量大上好几倍。我和三个朋友一起出售的只是四季桔,而在地盘邻近少有卖桔的人,所以到凌晨三时半便将桔子全部卖出。
  全部卖出并不一定是有钱赚的;赚钱与否是要看每盆桔子平均售价的高低。在我们一定要全部卖出的局限下,入货的多少,价格转变的快慢,价格高低的分布,讨价还价的手法,都有很大的决定性。我们200 盆的平均售价大约是每盆55元(最高80元,最低20元),若盆数减半,盈利会较高。我们所赚得的就是那些送了给亲友的桔子。而我自己从卖桔所领悟到的经济含义,却是大有所值!
  9时左右,客似云来。年宵市场没有不二价这回事。无论开价多少,顾客大都讲价。整晚我们只有五六盆桔是照开价卖出的。因为一般顾客都知道年宵市场是要讨价还价的,所以实行不二价就很难成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开价是预备要减的。每个顾客的讯息资料不同,所以成交价格不一。卖桔的人所求的就是要以最高的平均价格,及时将全部货品出售。我们起初开价是每盆80元,最低以60元出售。11时开始下雨,开价立减;半小时后雨停了,开价立加。午夜后开价减至70元。这一小时内顾客最多,但都是以为午夜后可买便宜货,所以讲价较烦。其后减价次数渐多,到后来每盆开价30元。
  同样的货品,同样的成本,以不同价格出售,叫作价格分歧(Price Discrimination )。这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热门题目。要在同时同地用不同的价格将桔子出售,我们四个人就要独立作战,尽量将顾客分开。若要将桔子出售,就要使顾客相信自己所付的是“特价”。但若没有价格分歧,生意是很难不蚀本的。买卖双方因此都有不老实的行为。
  价格分歧的现象众所周知,不值得大惊小怪,但在经济学上,年宵卖桔的经验却使我领悟到几个重要的含意。在所有经济学课本上的分析,实施价格分歧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将市场分开或将顾客分开,而经济学者都一致认为在同时同地将顾客分开是不可能的。这个观点显然是错了。价格的讯息费用相当高,而这讯息卖者要比买者知得多。只要买者相信自己议订的价够便宜,他不会再费时去查询,也没有意图去公布自己的买价。
  第二个价格分歧的主要条件,就是付不同价钱的顾客的需求弹性(Price E1asticty of Demand)必定有所不同——付较高价钱的弹性系数一定是较低。这个条件显然也是错了。讯息较少的人付价较高,而讯息的多少跟需求弹性的系数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逻辑上,以需求弹性引证的价格分歧的分析,在基础上是有着很大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不容易在报章上向读者解释的。
  有些经济学者认为在某些情况下,价格分歧是唯一可以赚钱的方法。那就是说,不二价是会蚀本的。诺贝尔奖获奖人史德拉(G. Stigler)教授不同意这个观点。但我卖桔的经验却认为这没有错。史德拉又认为价格分歧必会带来浪费,因为付不同价钱的人的边际价值不同。这分析看来也是错了。在有无可避免的交易费用的情况下,不同的边际价值总要比买不到桔子有利。若机缘巧合,史德拉能在年宵期间访港,我会请他到街头一起卖桔的。
  卖桔的经验也使我对讨价还价及不忠实的行为有较多的认识。值得在这里向大学经济系的研究生指出的,就是他们抱怨找论文题目的困难实在是言过其实。要作经济研究,香港有如一个金矿。好而重要的论文题材是信手拈来,俯拾即是。
  
  1984年2月10日
  
养蚝的经验
  有些好朋友批评我过份固执,不肯对我认为是错误的理论让步。这批评我倒很引以为荣。在学术上,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的,我一向不理,不知道但需要知道的,我屈膝求教;知道自己是错了的,我欣然承认。但若真理既知,我是半步也不退让的。
  其实,这些朋友的批评主要只有一点,就是20年来我坚持产权及交易费用在经济学上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我认为没有这些因素在内的其他经济理论不重要。我坚持的观点很简单,任何经济理论,若含义着产权对人类的行为没有决定性的影响,都是谬论。我为甚么这样肯定呢?单举养蚝的例子就够了。
  蚝是在海滩上繁殖的。要繁殖得好,每天要有过半的时间浸在海水之下。蚝是不会走动的;若海滩是公用的,任何人都可随意拾蚝,而这海滩又是在容易到的地方,那就算是小孩也知道蚝的数量一定不会多。若海滩是私有,投资养蚝的机会必定较大。同样的人,同样的海滩,同样的天气,同样的蚝,不同的产权制度有肯定不同的行为。
  当然,养蚝是可以国营的。政府养蚝,以法例或甚至武力惩罚拾蚝的人,又是另一种制度。国营蚝场既非公用地,也非私产,它有着不同的困难,不同的经济效果。养蚝若是国营,投资多少由谁决定?用甚么准则决定?蚝类的选择由谁决定?用甚么准则决定?蚝的收成时间由谁决定?又用甚么准则决定?决定错了谁负责?而惩罚多少又以甚么准则来决定的?
  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这些问题都有肯定的答案、作决定的人是蚝的拥有者,或是租用蚝场而养蚝的人。投资的多少,蚝类的选择,收成的时间,都是以蚝的市价及利率作指引而决定。不按市价,不计成本,不顾利率,养蚝者是会亏本的。作了错误的判断,市场的反应就是惩罚。亏蚀的大小是惩罚的量度准则。我们怎能相信政府是万能的,怎能相信官员的判断力会在“不能私下获利”或“不需私人负责”的情况下较为准确,怎能相信他们错误的判断会一定受到适当的惩罚?
  美国西岸的华盛顿州,是一个养蚝的胜地。这可不是因为天气适宜养蚝的。正相反,这地区在美国西北,天气较冷,对养蚝是不适合的。冬天若结冰过久,蚝会受伤害;夏天不够热,蚝的成长速度会减慢。为甚么华盛顿州是养蚝的胜地呢?主要的原因,是这个州不单准许私人拥有海滩,就连被海水浸着的地也可界定为私产。所以这地区虽然海水奇寒,不适宜养蚝,但在那些海水较暖的海湾,养蚝者比比皆是。
  华盛顿州的胡德海峡(Hood Canal——原字是Channel,但最初发表时拼错了字),长而狭窄,两岸有山,海峡有尽头,所以海水较暖。海滩既是私有,养蚝是海边房子拥有者的‘例行私事’。在同一海峡,公众可用的海滩,蚝就很难找到了。我爱海,也爱静,所以10年前在那里的海边将一栋旧房子连海滩一起买下来,作渡假用,也就成了一个养蚝者。
  胡德海峡潮水的涨退,最高跟最低相去17呎;最适宜养蚝的就只是其中涨退的4呎水位的海滩。若海滩斜度较大,好的蚝床面积也就较小。因为这海峡的沿岸房子林立,所以每户人家所拥有的蚝地只有几千呎。这一带的养蚝者大都不商业化,养的蚝贵精不贵多,多选择长大较慢的品种,是肉嫩而甘甜的珍品(Willapa Bay Oyster)。我自己的海滩较平坦,所以养蚝特多(大约3万多只)。蚝培养三五年即可食,所以我每年大量送给朋友,仍可保蚝床不变)。
  私人的海滩一看便知。除了蚝多以外,我们还可看见开了的蚝壳被有计划地放回滩上(让小蚝附壳而生);取蚝的人多在蚝床开蚝、(让蚝中液体的营养留在原地);蚝与蚝之间有空隙(让蚝多食料而增肥),海星被人拿到岸上(海星是会吃蚝的)。这些小心翼翼的行为,没有私产保障,怎能办到?
  商业化的蚝场,蚝床面积以亩计。被选用的海滩都是极平坦、海水浅而风浪不大的地方。商业养蚝的品种,都是长大较快的。养蚝者用竹枝插在浅水的蚝床上,作为产权的界定,也用以作为收获分布的记号。有不少商业蚝场的海滩是租用的;也有些海边住户将蚝滩卖掉。
  若你要在华盛顿州的海边买房子,你要问海滩谁属?海滩的私地是用那个潮水位量度?若你见海滩有蚝,你也要问,蚝是否跟房子一起出售?假若蚝滩是租了出去的,你应再问,租蚝滩的合约中有没有容许业主采食少量的蚝?养蚝者有没有权走过跟房子一起出售的岸上地?在私产制度下这些问题都是黑白分明的。
  香港流浮山的蚝场,污染程度确是惊人。蚝本身是不会产生污染的;污染是产权界定及合约的问题。据我所知,香港法例不容许海滩私有。但若不是在某程度上流浮山所养的蚝是私有的,蚝场就不会存在。我对流浮山蚝滩的产权结构一无所知。这显然是论文的好题材,希望有研究生能作点学术上的贡献。
  蚝不一定是要在浅水的海滩上繁殖的。用绳子及竹枝将蚝种吊在较深水而又较清洁的海湾繁殖,也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有效方法。香港海水够暖,政府应考虑租用海湾给养蚝者。但以吊蚝的方法繁殖,风浪大就不行。在香港,可以避风的清洁海湾恐怕不易找了。
  谈及在中国投资,我就曾异想天开,想租用南中国海某些适当的海滩,商业化养蚝。在滩上养蚝,风浪的问题不难解决。只要中国能对蚝的私产权利加以保障,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实惠的投资。
  
  1984年2月21日
  
会走动的资产
  鱼是会游动的;跟牛羊不同,鱼身是很难作上记号的。北美洲的野生大水牛(Buffalo),因为没有人肯饲养,往往要移动很远去觅食,几乎被猎者杀得一干二净。高斯曾对这些水牛的产权问题作过多年的研究,但大作至今仍未发表。天上的飞鸟与水中的鱼,产权的保障有特别的困难。但究竟飞禽不在水面下生活,较为容易看见,所以食料价值较高的,早已给人养乖了,作为私产。在美国时有一位朋友猎得野鹿,分了些肉给我,盛赞鹿肉比牛肉为佳,我感激之余,仍忍不住要反驳:“怎么可能呢?若鹿肉胜牛肉,人们怎会养牛不养鹿?”
  海中的鱼,难以捉摸。有些市场价值很高——例如三文鱼(即鲑鱼)——在生长期间要远渡重洋。不少经济学家认为海鱼的产权是无法界为私产,无法加以保障,海鱼也就成了经济学上的一个专题。在课室里,经济学老师要表达私产的无能为力,总免不了要举海鱼为例。海鱼若没有私产的保障,捕钓的人数会增加,鱼网的孔会较密,而孵养小鱼会受到忽略。鱼的产量是会变得越来越少了。
  因为这些问题,世界各地的重要鱼场,都立下了多而复杂的法例,去管制在公海捕钓的权利及行为。但这些法例的形成,都受过多个压力团体不断地左右,所以要解释法例的成因并不容易。尽管有不少经济学者认为既然海鱼难有私业的保障,政府以法例去约束行为是理所当然,但我却从未遇到一位稍知渔业法例的学者,会拍掌附和。究其因,就是这些法例的本质,大致上都是寓禁于征,即以增加捕鱼费用去减少捕钓。这样一来,我们就很难分辨海鱼产权的困难,是因鱼会游动,抑或是因渔业法例的存在。这个比较深入的问题我会在下一篇文章向读者解释。
  且让我先说淡水鱼。以鱼塘养淡水鱼,据说是中国始创的。这种养鱼的方法外国也有,虽然是哪一国始创不易考究,但中国养鱼的历史甚久,即使不是始创也绝不会是学外国的。平凡的现象,往往是有着不平凡的含义。中国在鱼塘养鱼的悠久历史,就证明了中国在地产上私产制度的施行,要比欧美早得多——中国在唐、宋期间的富庶,可不是侥幸的。以天然环境而论,鱼塘养鱼的条件怎可能及得上大湖?私产保障的需要很显然将鱼从湖里带到塘中。
  在研究中国农业时,我很佩服中国人养鱼的智慧。水稻的田地竟然在稻收成后,加水而用以养鱼。鱼可为稻田增加肥料;鱼收获后,又再种稻。在农业上,轮植的合并选择是一门不简单的学问。在我所知的数十个轮植的方式中,我以为鱼与水稻替换最富想象力。这法门可能是中国独有。不知这传统智慧现在是否还保存着。
  淡水鱼我自己也是养过的。我在华盛顿州的海边房子的后面,有一条小溪横过后园,绕过房子,流进海里去。因为溪水所经的地形及树荫环境,很适宜养鳟鱼(Trout),所以渔农处就很例外地批准我将后园的小溪加阔加深,建成鱼塘,也发给我一张养鱼的商业牌照。这其中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溪水是流动的资源。溪虽属我,但溪水却是公产。要不是我要造塘的地点极宜养鳟鱼,溪水的下游再没有其他人家,改小溪为鱼塘是很难获准的。在美国,很多公产差不多是“公众不可用的”。在耕种或畜牧地带中,流水的产权在美国是有颇为清楚的界定。但在住宅地带,流水没有生产的用途,产权的界定就被忽略了。
  要举私产无能为力的例子,经济学者一向都避谈淡水鱼,但“海鱼不能保障为私有”却是个一般性的定论。这个定论,香港的经验是一个反证。以浮笼在海湾养鱼在香港颇为盛行。香港的海非私产;多年前,在海上浮起的物体要跟船一样,久不久是要移动的,可能是因为香港海里的鱼被人捕钩了十之八九,甚至用鱼炮打得七零八落,政府也就见於市场的需要,而容忍现在以浮笼养鱼的行业。详细的法例我知得很少。跟流浮山的蚝场一样,浮笼在海上养鱼也是个论文的好题村,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还等甚么呢?
  假如在香港目前许多早已没有鱼可钓的海湾内,捕钓的权利被界定为私有,又由这私有权利的拥有者负担费用去禁止非法捕钓的人,那我差不多可以肯定海鲜的生产要比浮笼的方法有效。浮笼所养是海底鱼(Bottom Fish)。这类鱼虽会游动,但若找到有好的栖身之所,它们就不会远去。香港政府若能租出海湾作养鱼之用,给予租借者一个可以禁止他人捕钓的权利,养鱼者就可在海底设引鱼的物体,在海上放鱼种,在海底下饲料,即使海湾大为开放,鱼也不会逃走。这方法可减少污染,可不阻碍海面的其他活动,可令鱼采食海中的其他食料,鱼肉也较鲜美。鲨鱼的干扰是一个问题,但总有解决的方法。
  从我和朋友在美国合资引鱼而钓的经验中得知,石斑最喜欢的是大石屎渠——破烂了的弃渠更好。将这些长短不一的石屎渠多量地抛入海中,几个月后,附渠而生的物体已是鱼的食料,再加饲料,又有渠洞可藏身,石斑是驱之不去的。鲡鱼喜吃附木的生物,找些破旧不堪的废船,沉于海底便行。
  鲡鱼比石斑活泼,游得较远,私产的保障可能要用几个相连的海湾,而石斑呢?只要“好食好住”它们差不多是“不动产”。这其中有一个使渔业经济学者难以自圆其说的含意。越是容易给人捕钓清光的鱼,私产保障的费用越低。私产无能为力的话是不可以乱说的。
  有了禁止他人任意捕钓的权利,租借海湾养鱼的人就可请人巡更,这费用应该比现在维修管理浮笼的费用少。当然,收获时的捕鱼费用是要比浮笼的方法为高,但把香港海湾的鱼捕钓光了的人总有相宜的办法。最好的辨法可能就不是由养鱼者自己捕钓。开放鱼场给垂钓者享受,过下钓瘾,但钓得的必定要买,定价以重量计,怎会不客似云来?要防止钓上太小的鱼,规定鱼饵的选择就行。这种取价不取鱼的方法可不是我发明的。
  远渡重洋的鱼又怎样呢?下一篇文章我会再作分析。
  
  1984年2月24日
  
私产可养鱼千里
  
  话说在美国华盛顿州时,我在海边房子的后园内,将小溪改成鱼塘,饲养鳟鱼。小溪经过鱼塘,绕过房子,流进海里去。因为塘边的树荫,溪水的大量氧气,及水温的寒冷,我养的鳟鱼从不生病,而养到最大时每条可有五磅多重。每一个好鱼者都有自己的“鱼的故事”;养了鳟鱼后,与朋友聚会闲谈中,若有提起鱼的,我就爱谈养鱼,不再言钓!
  在一个冬天的清晨,我漫步塘边,俯望塘中,竟见一条20多磅的三文鱼(即鲑鱼)在那里休息。这种以远渡重洋而闻名于世的名贵食料,可不是我养的!我定神一想,即明其理。这巨大的三文鱼一定是若干年前在我后园小溪的上游出生,在海洋长大后,就依着这种鱼的天性回归出生之处;我以小溪改成的鱼塘就成了它必经之地。对这位“少小离家老大回”的不速之客,我毫无杀生之念;只想着它可能到过的遥远的地方,笑问客从何处来。
  但私产的拥有者永远都是本性难移,打生产的主意。这三文鱼的出现证明了那鱼塘是适宜孵养小三文鱼的。在塘中养鱼饲料昂贵,而太平洋的饲料却是取之不尽,我何不在塘中孵养小三文鱼,养到四五吋长,数以千计地让它们随小溪流入海中。几年之后,鱼在海洋长大了,只要有一二成能游返鱼塘,盈利当甚可观。就算是只得十数条回归,蚀了本,我也可赢得一个值得炫耀的“鱼的故事”。
  想做就去做,我立刻查询有关孵养三文鱼的资料。殊不知一问之下,竟发现有资本家在早几年已比我捷足先登,养鱼千里凌波去。而他们对孵养三文鱼的研究之深,技巧之妙,令人拜服!只可惜他们不只受到政府法例的干预,也受到压力团体的诸多留难。
  撇开香港少量而昂贵的海鲜不谈,三文鱼是世界上市值最高的鱼类。这种鱼在淡水河流出生,在海洋长大,可以游到二三千里以外的地方。在海洋觅食3至7年之后(按鱼种类而别),仍能生存或未被人捕钓了的,就会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从不出错。回到了出生的河床,产卵之后,鱼就会死的。三文鱼既曾在大海中搏斗,气力甚大,在回归时不到目的地誓不休。但在逆急流而上之际,鱼拼命跳,半途就往往弄得遍体麟伤,鱼肉变质,市场价值下降。所以捕钓三文鱼的人要在海中或离河流入口上游不太远的地方下手。
  在大海捕钓三文鱼,费用很高——这些鱼不会在一个固定地点逗留多日。但在河口的必经之地,用网捕捉却易如反掌。更容易的方法,就是在河口建造一条只有几尺宽的鱼梯(Fish Ladder ),让鱼只能从鱼梯上河,那么回归的鱼就成了网中鱼。但问题是,若任人随意在河口捕鱼,很容易捕得过多,使鱼越来越少。若三文鱼的生产是私营的,那么为着要图利的缘故,养鱼者必会顾虑到将来的生产,捕捉会有分寸,而孵养小鱼也会费心思。但若私营者要在河口捕鱼,河口的产权谁属?就算河口是私产,我们又怎能决定私营者所捕到的是他自己的鱼?进河的鱼可能是野生的。
  若政府要提倡渔业私产化,方法是很简单的。第一、让河口的捕鱼权利作为私有;第二、让河鱼的产权作私有,第三、禁止渔民在海中下网捕三文鱼。此法一行,三文鱼的产量一定激增,捕鱼的费用大幅度下降,而鱼的市价会起码下降一半以上——这些都是专家们在近年研究后公认的效果。但现有的一般渔业法例,都是基于古老的“海鱼不能被保障为私产”的观念,加上渔船的拥有者及渔民的不断左右,不仅对在河口捕钓有多种管制,就算是在大海里,那些有高度效率或费用最低的捕钓方法,也都被禁止。
  非私产的矛盾要比马克思所想象的大得多。鱼产既非私有,船主与渔民各有各的立场。前者要减少渔船牌照,后者要减少渔民的数量,也要推行那些多用劳力的捕鱼方法。于是乎公会对立,各执一词,结果就是法例增加了捕钓的费用。费用增加,捕获的鱼就当然减少,这正投要保护鱼类的压力团体的所好。受害的就是消费者。
  我前面提及的“资本家”,是有名的私营林业公司,在美国西北部拥有大量林地,其中包括了某些河流。在70年代初期,他们在华盛顿州以南的俄勒冈州,实验孵养三文鱼,送出大海长大、任人捕钓。他们只希望有5%以上的鱼会回归;但私养出海的结果,仍能生存或漏网而回的,却在15%以上。他们选的品种是不吃钓饵的三文鱼(却任人在海上网捕);自建鱼梯(不霸占河口):在鱼鳍上作记号;用私有的水道放鱼出海。换言之,他们的私产保障不多,也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在孵养小鱼的过程中,他们以暖水加速鱼的成长,给小鱼做过几种免疫手续。到后来,他们竟设计用大船浮于海,让回归的鱼游进船里去。
  以少许的私产保障而养鱼千里,盈利大有可观;有两三家公司就也跟着在俄勒冈州打主意。这个可以肯定成功的渔业革命,却引起一场大官司。虽然渔民及船主会因这些私养的鱼群而增加网捕,但长此下去,鱼价的必然下降对他们是有害的。私养的成本要比在公海捕钓的费用低很多;就算是私养者任人在海中捕钓,但只要市价下降1/3左右,在公海捕钓的费用就会“禁止”捕钓的行为。所以渔民及船主群起而攻,反对私养。结果他们赢了官司,就阻止了私养三文鱼的继续发展。但现在仍有两家公司继续养鱼千里。
  在俄勒冈州以北的华盛顿州,繁殖三文鱼更为适合。但在较早时有另一场官司,结果是使私养三文鱼难以施行。这是印第安人与白种渔民之争。前者胜诉的结果,就是在华盛顿州只有印第安人才准在河口捕鱼。这个民族在土地上一向都没有私产,所以他们本身是难以私养三文鱼的。我自己要在华盛顿州孵养三文鱼的困难,就是那一点到现在远没有人能给我清楚的法律解释。依照法例,我没有权在溪水出口捕捉回归的三文鱼。但溪水出口的海滩是我的私产,依照法例,我是有权禁止印第安人在那里捕鱼的。究竟在法律上我能否雇请印第安人代劳,也是难以肯定。我的“鱼的故事”,就再也说不下去了!
  无论官司怎样判,压力团体的势力怎样大,但经济的需要总会显现出来。以私产而养鱼千里的渔业革命,只是迟早的事,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因为只要有某些适宜养三文鱼的地方,实行渔业私产化,那么现有的华盛顿州及俄勒冈州的法例,是非改不可的。
  在中国东北部的河流,很可能是适宜饲养三文鱼的。国营虽及不上私营,但总要比野生的产量大得多。孵养三文鱼的科技近十多年来因私营而突飞猛进,这是值得中国渔业界注意的。在适当的情况下,养鱼千里确是本小而利大的行业。
  
  1984年2月28日
  
如诗如画的例子
  
  在经济学上,用以描述市场失败的例子中,有好几个都是如诗如画,令人难以忘记的。久而久之,这些例子就成为了某种经济问题的象征,在行内任何人都是一提便知。
  庇古(A. C. Pigou)的大地如茵的禾田例子,令人向往;但很不幸火车要在田间经过,使火花飞到稻穗上,造成损害。因为火车的使用者没有给种稻的人予以补偿,所以社会的耗费(包括稻米的损害),是没有全部算在火车成本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庇古认为政府是应该干预的。
  关于庇古对社会耗费的分析,高斯(R. H. Coase)在1960年曾力斥其非——其后就有了足以万世留芳的高斯定律。高斯的两位好朋友,史德拉(G. J. Stigler)和艾智仁(A. A. Alchian),在1971年同游日本。在快速的火车上,他们见到窗外的禾田,就想起庇古与高斯之争。于是就问火车上的管理员,究竟车轨附近的禾田,是否受到火车的损害而地价下降,管理员的回答正相反,车轨两旁的禾田地价较高,因为火车将吃稻的飞鸟吓跑了!
  虽然庇古已作古,不能欣赏后人的幽默;但史德拉和艾智仁却不肯放过高斯。他们联名给高斯一封电报,说:“在日本发现了高斯定律的大错!”10年过去了,在1981年,高斯要退休;我们二三十人在洛杉矶加州大学聚会,向高斯致敬。史德拉被选为在宴会后代表我们的致词者——这是再适当不过了,史德拉说笑话的才能,比起他后来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实在是难分高下。大宴将尽,致词之时快到,史德拉突然跑到我身旁,在我耳边轻问:“你记不记得10年前我告诉你在日本的有关高斯的笑话?”我稍一定神,也悄悄地回答:“火车与飞鸟!”
  史德拉大喜,就毫不犹豫地走上讲台致词:“我要感谢张五常:他提起我在日本时的一件事……。”以他说笑话的本领,哄堂大笑在所必然。由于笑声震天,有些在坐的人竟以为日本禾田地价的例子是我提出的。
  较早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米德教授(J. E. Meade),曾以蜜蜂及果树百花齐放的例子赢得永恒。这例子使人想起花的芬芳、蜜蜂的翻飞、蜜糖的纯洁,衬托着大自然的风和日丽,怎会不令人陶醉,难以忘怀!
  
    米德的分析,就是养蜂的人让蜜蜂到苹果园采蜜,却没有付花中蜜浆的价钱给果园的主人;这会使苹果的种植太少,对社会有所不利。另一方面,蜜蜂采蜜时,无意中会替果树的花粉作了传播,使果实的收成增加;但果园的主人也没有付钱给养蜂者,所以蜜蜂的饲养就不够多,对社会也有损害。因为得益者可以不付代价的缘故,市场是失败了。以米德及一般传统经济学者之见,政府是既应该津贴果树的培植,又应该津贴蜜蜂的饲养者。
  
    在逻辑上,没有价钱收益的服务或供应,当然是要比有收益的为少。但不付代价的行为是否对社会有害,或是否导致浪费,并不是传统经济学所断定的那么简单。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向读者解释这一点困难。
  
    逻辑归逻辑,事实又是另一回事。事实上,究竟养蜂者是否不用付钱去买花中的蜜浆?植果树者是否不用付钱去买蜜蜂替花粉传播的服务?花粉的微小,蜜浆的量度困难,蜂的难以捉摸,在一般人看来,要论市价实在是无稽之谈。
  
    在1972年的春天,我就故意跑到有“苹果之都”之称的华盛顿州的原野及果园追查究竟。只用3个月的功夫,我不仅在事实上证明了蜜蜂的服务及蜜浆的供应都是以市价成交:更令人叹服的,就是这些市价的精确,比起我们日常一般商品的买卖,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于是就用“蜜蜂的神话”(The Fable of the Bees,是一本古典名著的原名)这绝妙好题目作文章,去反驳米德教授及他的附和者的论调。
  
    胸有成竹,下笔时就文气如虹。我见蜜蜂及果花的例子是那么诗情画意,写起来也就流水行云。但真理毕竟是真理。在带球进攻,过关斩将之后,到“埋门”之际,岂有不起脚扣射之理?在结论中我就将诗画抛诸脑后——
  
    “凯恩斯曾说过执政者的狂热是从经济学者的理论蒸发出来的。不管这见解是对是错,事实却证明了经济学者的政策理论往往是从神话中蒸发出来。为了要推行政府干预,他们没有下过实证的功夫,就指责市场的失败。鱼类及飞禽的不能保障为私有,是他们的一个随意假设;要在某些资源上废除私产,他们就献上‘天然资产’的名。土地的合约一向是被认为不善,在教育、医疗方面,他们就认为市场运作是会失败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蜜蜂的神话。
  
    “在这些例子中,我们不能否认若有交易费用或产权保障费用的存在,市场的运作是跟在没有这些费用的情况下有所不同。我们也不能否认政府的存在对经济是有贡献的。但任何政府的政策,都可以轻易地以减少浪费为理由来加以支持。只要假设市场的交易费用够高,或假设政府干预费用够低,推论就易如反掌。但随意假设世界是如此这般,这些人不单犯了将理想与事实作比较的谬误,他们甚至将理想与神话相比。
  
    “我不反对米德及庇古的追随者采用蜜蜂的例子去示范一个理论上的观点——在不需付代价的情况下,资源的运用当然是有所不同。我反对的,就是那些置事实于度外的分析门径,那些纯用幻想去支持政府干预的方法。以这种方法作研究所得的著作,对我们要增加了解经济制度运作的人来说,是毫无禆益的。”
  
    在下一篇文章,我将会向读者介绍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例子。
  
灯塔的故事
  
  灯塔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里程碑。一提起这个诗意盎然的例子,经济学者都知道所指的是收费的困难,这种困难令灯塔成为一种非政府亲力亲为不可的服务。
  远在1848年,英国经济学家米尔(J. S. Mill)对灯塔就有如下的分析——
  “要使航海安全,灯塔的建造及维修就需要政府的亲力亲为。虽然海中的船只可从灯塔的指引而得益,但若要向他们收取费用,就不能办到。除非政府用强迫抽税的方法,否则灯塔就会因无私利可图,以致无人建造。”
  1883年,瑟域克(H.Sidgwick)将米尔的论点加以推广——
  “在好几种情况下,以市场收费来鼓励服务供应的观点是大错特错的。首要的情况就是某些对社会有益的服务,供应者是无法向那些需要服务而又愿意付价的人收费。例如一座建在适当地点的灯塔,使船的航行得益,但却难以向船只收取费用。”
  到了1938年,庇古(A. C. Pigou)当然也不肯放过“灯塔”。庇古是以分析私人与社会耗费(或收益)的分离而支持政府干预的首要人物。灯塔的例子正中他的下怀。庇古认为既然在技术上是难以向船只收取费用,灯塔若是私营的诺,私人的收益在边际上必定会低过灯塔对社会贡献的利益。在这情况下,政府建造灯塔是必须的。
  因为以上提及的市场“失败”而支持政府干预的论调,在经济学上是重要的一课。在这里我要指出的,就是这些学者并不反对提供服务的人向服务的使用者收取费用。正相反,他们一致认为收费是符合经济原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也一致认为市价是一个极重要的供应指引。但在灯塔的例子中,困难就是要收钱也收不到。在黑夜中,航行的船只大可以“偷看”灯塔的指导射灯,避开礁石,然后逃之夭夭。
  细想之下,我认为某些经济学者的好心肠,实在是世间少有。对那些愿意付价而逃避付价的人,这些学者竟要政府为他们增加服务。那么对那些在饭店白吃而不付账的人,经济学者是否要政府为他们大摆筵席呢?在这一个尴尬的问题上,米尔实在是要比瑟域克及庇古高明得多。米尔的主张是要政府向用灯塔的船只强迫收费,但庇古一派却是慷他人之慨,不管灯塔的费用应从何来。假若不付钱就会得到政府的供应,而政府的供应是由一般税收所支持,那么还有甚么人会在任何市场付价呢?免费的午餐又吃得了多久?
  在1964年,灯塔的例子到了森穆逊(P. A. Samuelson)的手上,市场的“失败”就一分为二。以森穆逊之见,灯塔难以收费是一个问题;但就算是容易收费,他亦认为在经济原则上是不应该收费的。所以灯塔应由政府建造并不仅是因为私营会有收费的困难而已。支持第二个观点的理论是基于一个叫做“共用品”(Public Good)的概念——这概念源自兰度尔(E. R. Lindahl),1953年森穆逊以精湛的文章加以发扬。(按Public Good这名字容易令人误解,本身大有问题;中文一向译作“公共财”,是错上加错。下文将有解释)。
  灯塔的服务是“共用品”的一个好例子。塔中的灯亮了,很多船只都可以一起用灯塔的指引而得益。当一条船用灯塔的时候,它一点也没有阻碍其他的船只去共用同一的灯塔——这就是“共用品”的特征。在这个情况下,灯塔既然亮了,要服务多一条船的费用毫无增加。也就是说,要服务在“边际”的船只的费用是零。假若灯塔要收费,那就会阻吓某些船只对灯塔的自由使用,这对社会是有损害的。既然多服务一条船的费用毫无增加(额外费用是零),为社会利益计,灯塔就不该收费。但若不收费,私营的灯塔就非亏大本不可。所以灯塔或其他类似的共用品,是应由政府免费供应的。
  在支持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中,“共用品”占了一个极重要的地位。且让我不厌其详地引用森穆逊本人的话,向读者再解释一次——
  “在灯塔的例子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灯塔的经营者不能向得益的船只收取费用,这使灯塔宜于被作为一种公共事业。(森穆逊在这里用Public Good一词,误导了读者;因为这里所指的并不是“共用品”的特征),但就算是灯塔的经营者以雷达侦察的方法,成功地向每一条船收取费用,为社会利益计,要像私人物品(森穆逊用Private Good一词,再加误导)一样地以市价收费并不一定是理想的。为甚么呢?因为对社会而言,向多一条船服务的额外费用是等于零(这才是共用品Public Good的特征,跟难收费是两件事;森穆逊是“共用品”一词的始创人,他在这段文字中把这词用得太早了,以致误导;中文译为“公共财”,很可能是因这段文字引错了的)。因为这个缘故,任何船只被任何收费阻吓而不用灯塔的服务,对社会都是一个损失——虽然这收费是仅足够维持灯塔的经营费用。假若灯塔对社会是有所值的——它不一定是有所值——一个比较高深的理论可以证明这对社会有益的服务应该是免费供应的。”
  我认为在支持政府干预的各种理论中,“共用品”最湛深。电视节目也是“共用品”的一个典型例子。任何一个人看电视都不妨碍其他人家看电视;让多一个人看电视的额外节目费用也是等于零。我们看私营的电视台是要付费的——看广告的时间就是费用;同样节目若没有广告是较好看。但有谁会认为私营的电视台比不上政府经营的?话虽如此,我们不能将森穆逊的理论置诸度外。森穆逊是顶尖的经济理论家,获诺贝尔奖是实至名归。有机会我会再多谈一些有关“共用品”的问题。
  至于收费困难的问题,我们不妨问:“既然蜜蜂的服务及花中蜜浆的供应都是以市价成交(见如诗如画的例子),实际上灯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问题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向读者有所交代。
  
  1984年3月6日
  
高斯的灯塔
  
  在我所认识的经济学者中,观点和我最相近的是高斯(R. H. Coase)。他和我都强调:“若不知道事实的真相,就很难用理论去解释事实。”这观点牵涉到很广泛的科学方法论——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大不乏人。纯以方法论的角度去评理,谁是谁非并不简单,但这不太重要。用实践研究的角度来衡量,则高斯和我一向喜欢追查数字资料以外的事实的作风,在行内是比较例外的。
  1969年的春天,高斯和我被邀请到加拿大的温哥华大学(UBC)参加一个渔业经济讨论会。除了我们以外,被请的都是世界知名的渔业经济专家。我被邀请的原因,是我刚发表了“佃农理论”,而船主与被雇用的捕鱼劳力是以“佃农”的形式分账的。高斯呢?要谈产权问题,少了他就总是美中不足。
  在那时,高斯和我都是渔业的门外汉。赴会前一个月,我到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借了大约两呎高有关渔业的书籍,做点功课;高斯知我“秘密练功”,就叫女秘书来将我看过的书拿去,也修炼起来。但时间无多,我们只得一知半解就硬着头皮赴会。
  会议是在该大学的一间古色古香的小房子举行,仰望雪山,俯视碧海。大家坐下来,寒喧几句,仍未开锣,有一个站在窗旁的人突然宣布海上有艘网鱼船(Cillnetter),在场的人都一起涌到窗前观看。我和高斯被吓了一跳,内心都在想,渔业专家怎可能没有见过网鱼船!我们于是对自己学了不久的三招两式信心大增,开会时的讨论,我们就再没有甚么顾忌了。
  几天的会议结束之后,高斯和我一起从温哥华驾车到西雅图。在途中我们再谈那年多来我们常谈的事——事实知识对经济学的重要性。我们认为很多经济学者所要“解释”的现象,都是无中生有,到头来是枉费心思。在这个行程中,他告诉我他曾听说蜜蜂的服务是有市价的——3年之后,我做了一个蜜蜂与果树的实地调查,在1973年发表了“蜜蜂的神话”。他也告诉我他听说在英国有一个私营灯塔的人发了达——后来他自己在1974年发表了“经济学上的灯塔”(The Lighthouse in Economios )。
  高斯所调查的是英国早期的灯塔制度。17世纪之前,灯塔在英国是不见经传的。在17世纪初期,领港公会(Trinity House )建造了两座灯塔。这个历史悠久的公会起初是由海员组合而成的,后来政府授以权力,渐成为隶属政府的机构,专门管理航海事宜。虽然领港公会有特权建灯塔,向船只征收费用,但这公会却不愿意在灯塔上投资。在1610年至1675年之间,领港公会一个新灯塔也没有建造;但在同期内,私人的投资却建了10个灯塔。
  要避开领港公会的特权而建造灯塔,私营的投资者就须向政府申请特权,准许他们向船只收费。这申请手续是要多个船主联名签字,说明灯塔的建造对他们有益处,也表示愿意付过路钱。灯塔建成后,这过路钱是由代理收取的。一个代理可能替几个灯塔收费,而这代理人往往是海关的公务员。
  过路钱的高低是由船的大小及航程上经过的灯塔多少而定。船入了港口,停泊了,收费就照船的来程,数她经过的灯塔的数量而收费。到后来,不同航程的不同灯塔费用,就印在小册子上了。
  这些私营的灯塔都是向政府租用地权而建造的。租约期满后,就多由政府收回让领港公会经营。到了1820年,英国私营的灯塔只剩22个,而由领港公会经营的是24个。但在这总共46个灯塔中,34个是私人建造的。1820年之后,领港公会开始收购私营的灯塔。到了1834年,在总数56个灯塔中,领港公会管理42个。两年之后,政府通过法例,要领港公会将其余的私营灯塔逐步全部收购。1842年之后,英国就再没有私营的灯塔了。
  英国政府在当时解释要收购私营灯塔的原因,不是因为收费有困难,而是政府认为私营收费太高。政府收购灯塔的价格,显然是依地点及租约年期而定。最高收购价的4座灯塔是由125000 英镑至445000英镑。这些都是很大的数字——1863年的1英镑,大约等于现在的30至40美元。
  从以上高斯调查所得的结果中,我们可见一般经济学者认为私营灯塔是无从收费或无利可目的观点是错误的。但问题也并不是这样简单。我们要问,假若政府不许以特权,私营收费能否办到?这问题高斯似乎是忽略了。
  假如有人在一个适宜建灯塔的地方买了或租了一幅地,将建造灯塔的圆满计划作出报告书,就跑去找船主,要他们签约,同意付买路钱。签了约的船主,得到灯塔的服务后,当然就要依约交费,否则会惹起官司。但有多少个船主肯签约?不签约而用灯塔的船只怎样对付?高斯在文章内提及船主联名签字申请的步骤,但究竟有百分之几的船主把名字签上了?不签字而又用灯塔的又有多少?当然,在英国当时的制度下,所有进入港口的船只都是要交费的。船主签字只是协助私营者申请特权;特权批准之后,不签字的船只也要交买路钱。没有这特权,收费的困难又怎样了?
  我以为在灯塔的例子中,收费的困难有两种,而经济学者——连高斯在内——都把这两种混淆起来,以致分析模糊不清。第一种就是船只可能“偷看”塔灯的指引;或是看了而不认。在事实上,以灯塔为例,这类困难显然并不严重——森穆逊(P. A. Samuelson)等人都估计错了。只要船只进入港口,在航线上显然是经过了灯塔,要否认曾利用灯塔是不易的。但经过有灯塔的航线而不进入港口的船只,就会有这第一种收费的困难。这一点高斯是清楚地指出了的。过港口之门而不入的船只显然不多,所以在灯塔的例子中,第一种的收费困难不重要。
  第二种收费困难,就是船只既不“偷看”,也不否认灯塔对他们的利益,但就是不肯付钱,希望其他船只付钱,有了灯塔,他们可以免费享用。换言之,某些船只要“搭顺风车”(Free Ride)。虽然高斯在他灯塔的文章内没有分析那要“搭顺风车”而引起的收费困难,但他的宝贵资料却显示这困难的存在。我主要的证据就是政府给予私营灯塔的特权是一个专卖权(Patent),意味着每一艘用过灯塔的船只都要交费,这种专卖权通常是赐给发明者的,虽然灯塔的建造者并没有发明了甚么。
  因“搭顺风车”的行为而产生的收费困难,在经济学上不仅有名,而从来亦没有人能提出在私营下的有效解决办法。读高斯的“经济学上的灯塔”一文,我领悟了一个颇重要的见解——用(“发明专利权”(Pateent Right)的形式来压制“搭顺风车”的行为,可奏奇效!我希望将来有机会再谈“共用品”的时候,向读者解释发明专利权的性质。
  1984年3月16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15:33 
回复 

二、香港之谜(6篇)
  
期货市场的作用何在
  期货市场(Commodity Futures)是经济学上最难令人明白的市场,该市场的合约是期货合约(Forward Contract)的一种。比起一般的期货合约(如买楼花合约),期货市场的特征有二。一、交易是在一个集中的交易所举行;二、在合约终止时大都是以钱结数,并没有真正的货物交收。
  期市是以现在用合约的方式来决定将来某时某种货物的价格的交易。若某甲愿于3个月后出某价将小麦买入,而某乙亦愿意于那时日将小麦按该价卖出,那在经纪或中间人的引线及保证下,期市合约便可在3个月前的今天成交。3个月后的市价及3个月前所定的期价若有差别,买卖者便经中间人结数。在市场竞争中,现价及期价的差别反映了利息及存货的费用。而期满后的市价与预定的期价之有所不同,是因讯息不全之故。另一方面,现货价及期货价息息相关,互相影响。
  期货市场的作用并不在于货物买卖的真正成交。免大部分的期市合约,在到期时要卖家交货的甚少。在美国的大期货市场,若有1%的合约要交货清账,便算是新闻。那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合约只是在钱债上清盘,市价转变后赚蚀双方计钱不见货,而中间人也获应得的佣金。
  既然交货是绝无仅有,为甚么在合约上要指定交货的地点及日期呢?主要原因是市价往往不是一清二楚,众所认同,甚至可能不尽不实。骗价的行为不可忽视(巴西的咖啡价,就曾因政府做手脚而成为大新闻)。合约指定买家有权要卖家交货,就可有效地约束骗价的行为,或减少因买卖双方不同意市价而引起的纠纷。有了要求交货的权利,买家在期满时认为报出的市价过低,他便可付出全部货价而迫卖方交货。
  因为合约中的交货规定只是用以约束骗价或减少纠纷,所以要求交货的权利是甚少运用的。若有1%或2%的交货行为,那就显示市价有问题。而交货的地点,往往不是买家所需用货的地方。地点的选择是基于现货多、交易大,市价易于断定及认同为主。至于该地点是否有可用该货的工厂是无关重要的。
  期货市场的主要成交是期价(未来的价格)。货物本身的运用没有直接关系。但预定期价并不是纯赌博的行为。当然,任何市场皆可下赌注,期货市场亦不例外。但期市的形成却与赌博无关——要赌博,比期市更有趣的方法不胜枚举。
  期市的主要功能有三。①投机者能专心致志研究未来市场的动向(如天气对小麦收成的影响),能以其自信有过人的讯息资料而取利。②生产货物或大量用该货的专家,能用买卖期市合约的方法来预早定价,因而能专于所业,不受市价波动影响。③存货由专家办理,成本较低,而这存货专家亦因期市的产生能有较固定的收入。
  天有不测之风云,市有不常之起跌。市价的波动在所难免。期货市场的功用就是以专业者决定期价,而期价的决定亦有助于专业的发展。
  但市场的交易费用往往是高昂的。世界上数以万计的货品,就只有二、三十种能成功地发展期货市场。即使像原油这样重要且人所共知的货物,期市也是屡试后才有小成。
  下篇我将谈及要成功发展期货市场的五个主要因素,及从这些因素来分析香港开办期货市场难有大成的原因。
  
  1983年11月29日
  
香港期市的局限性
  
  昨天谈及期货市场是由讯息专家、存货专家及专于生产及运用货物几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而这市场亦有助于这些专业的发展。但问题是,既然有这些功能,为甚么在世界上数以万计的货物中,就只有二、三十种能成功地发展期货市场?答案是,期市的形成必需满足五个条件。兹逐点分析如下——
  ①货物必须有固定而可量度的品质,及不过高的量度费用。那就是说,货物必须有固定的标准。这条件的用途就是要在期满交收时减少因不同意品质而引起的纠纷。原油比工业用油(No.2 Heating Oil)难成期市,就是因为前者量度品质的费用较大。其他商品如地产、汽车等,因没有固定不变的品质,故难成期市。买卖楼花只是普通的期货合约(Forward Contact ),不是期市(Commodity Futures),因为楼宇变化繁多。
  ②市价要一清二楚,且常为众所认同。在市价不断波动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这个条件,不是容易的事。故虽然期市交货甚为少见,但因为要避免市价的纠纷,交货地点的选择就要基于市价易于认同的地点而定。花生期货市场的交货地点是美国的德基达市(Decateur);原油几经转变而选取荷兰油船集中的阿姆斯特丹;工业油则选纽约——这都是为市价较容易断定之故。
  ③货物的市价要常有大幅度的波动。因此,有季节性的产品较容易发展期市,期市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减低市价的波动,虽然这方面的证据到现在还难找到令人毫无疑问的研究结论。鸡蛋的期市10多年来日趋萎缩,其主要原因就是科学养鸡的进步能控制生蛋的日期,使鸡蛋市价的波动减少。
  ④有关货品未来的供应或市价的动向,必须要有专家能比非专家有较准确的估计。换言之,在未来价格资讯方面的研究投资,必须要比没有研究来得准确,否则便无讯息专家可言。专业研究的贡献不大,期市的成功机会不高。
  ⑤最后一个条件,就是期货市场的货物,必须要有专家能以较低的成本存货。鸡蛋是一例,橙汁也是一例。若生产者或用货者可自行存货而不用付出较高的成本,则他们可以自行存货来保障生意。原油及油产品之所以在期市上难有大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产油者及炼油者都多有存货设备。
  香港是世界有数的金融中心之一,要发展期货市场是很容易了解的。但在香港本地的主要产品中,要找出能符合以上五个条件的,简直是凤毛麟角。纺织、手表、玩具及电子各行业的产品,花样众多,没有固定标准规定,违背了第一个条件。
  至于其他东南亚各国的某些原料产品,有的在美国期市大有可为,香港能否为这些产品发展期市呢?我们的答案也不是乐观的。在东南亚地区选择某种货物的一个交货地点、随时可报出众所认同的市价,并不容易。那就是说,要满足第二个条件相当困难。例如,中国是盛产棉花的国家,但要在国内指定一个城市为棉花期货的交货地点,目前很难办到。没有健全的自由市场,或市场活动受政府干预,市价难于受买卖双方迅速认同,就很难成为期市的报价点。香港的自由市场是东南亚各地中最健全的。但可惜在外地生产的可成期货的原料,在香港经常有大量成交的并不多见。
  近来提出的金融期市,如恒生指数期货,则在以上提及的5个条件中,缺少了第4和第5项,而第2个条件也会有问题。美国的股票指数期货(实行不久),跟互惠基金(Mutual Fund)的性质差不多,与一般期市的功能有所不同。自从70年代初期I.O. S. 在本港搅出漫天风雨之后,互惠基金在香港已经式微,故要办股票指数期市应有可为。但在香港“空”股票不易,是一个障碍。更重要的困难是香港股市交投不大,股种不多,故在第2个条件上会有问题。在香港,股票收市前几分钟,要托高或压低某几种股票几个价位并非难事(就是美国的指数期市,亦从原先成分股只有30种蓝筹公司的杜钟斯指数改为成分股包容500 种股票的标准普尔指数)。
  我以为若要在香港股市另设有“期”性的市场,“期权”市场(Put And Call Options)成功机会较大。但概括而言,股票期货与货品期货的性质不同。前者缺乏第4及第5两条件,故对专业发展是无关重要的。
  
  1983年11月30日
  
以知识定法例的困难
  
  每个人在法律面前应该平等,所以每个人都应有同等的权力去决定法例。这是支持民主政制最常用的说词。在这一个前提下,香港政府是不够民主的。行政及立法两局的议员都不是公选——香港市民没有同等的权力去决定法例。
  最通常反对市民应有“同权定法”的理由,是以市民知识低,恐怕在全民公选中,他们会受不正确报导的影响。因此,为社会利益着想,法例的决定应由少数有知识之士负责。这个见解是不无道理的。但以知识定法例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第一个困难,就是若以某些市民不知法例的好坏为由而反对他们立法的权利,那么在实施法例时,应否人人平等?在某个程度上,不知不罪是可以容忍的,而初犯者的处罚也较轻。可惜在近代犯罪经济学的研究中,至今仍未能证实过处罚轻重与知识高低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的,就是未成年人的处罚较轻,而这些人也没有权投票。这个看来是很自然的处分,却有一个被人忽略了的含义——假若无权投票的人犯法所受的处罚较轻,那么没有投票权是一个有价值的“权利”!因此,姑勿论赞成投票的论调如何,我们不能否认有些投票权利是被强迫接受的。
  第二个困难,就是在立法的过程中,知识很难得到适当的运用。以香港为例,多年来在立法局会议的纪录中,有学问或有见识的议员,往往因为不是专家而表现出很明显的无知。一次会议讨论租务管制,另一次是当铺法例,跟着是劳工问题或银行制度。但在议员中,却无一个是样样皆能。虽然立法局有时会参考“专家”的报告,但这些报告往往是压力团体的杰作,话虽如此,据我个人所知,香港的立法程序要比一些更“民主”的国家——如加拿大——来得理智。
  香港行政及立法两局所决定的法例是成文法律(Statutory Law)。在下文我会解释,知识的运用在立定成文法律上是比不成文法律(Common Law)重要。不成文法律是以案件的判决为先例。因为案情件件不同,审案不能单靠旧案的指引,而旧案的判断也不能墨守成规,所以在审案时知识的运用也是重要的。
  让我用自己有一点经验的美国反垄断案的审判,来表达知识运用的困难。每一件重大的反垄断案,都涉及一个工商行业。而每一个行业,任何人只要细心研究,都会发现是十分复杂的。有些行业甚至要穷数年的工夫才能稍知大概。若对有关的行业没有相当的理解,判案是无所适从的。在审案过程中,辩方和控方都不惜工本去搜集对己方有利的资料或证据。陪审员的选择,常引起纷争。而陪审员的酬劳只不过是每天35美元,有识之士就往往以家庭生计为由而推却不干。需要有深入知识的案件,法官可能批准取消陪审员,但若某一方认为陪审员的无知较为有利,就会极力争取陪审员的存在。即使过得陪审员这一关,法官的知识又有问题。法官只是法律专家而不见得是工商业专家。每件案的行业各有不同,要法官能适当地运用应有的行业知识去下判断,实在太过苛求。
  这些反垄断案的官司,有的拖延缠诉4~5年至20~30年,费用之巨,调查及研究之深,令人难以置信。但因为所牵涉的行业复杂,辩控双方各执对己有利的证据及资料,判案使往往发生错误。对反垄断法律历史有深入研究的学者中,竟然多有认为乱判一通的效果可能较好!
  我们不能否认知识对立法的重要。但因为利害上的冲突,适当的知识运用是很难做到的。比起成文法律,不成文法律误用知识对社会的损害较少。这是因为不成文法律有弹性。一个案件的错误判断,并不一定对未来的司法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我以反垄断法律的复杂性来表达运用知识的困难。是故意将这困难夸大的。其他不成文法律的基本原则远较反垄断法律清楚,所以一般不成文法律的实施,若有错失,其后同类的案件的审判可加以改正。这是不成文法律之所以历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但成文法律就没有这种弹性。法例一通过,官僚制度随之而生。通过法例易,废除法例难。因此,知识的适当运用极其重要。但议员的专长及知识是一个问题,议员之间的利害冲突也是一个障碍。单就以利用知识作决策来衡量,我们仍不能厚非香港政府以“独裁”的方式选任议员。这是因为全民公选的本质,都是以自利为出发点的。在目前香港的立法制度下,若政府的当事人是明智的,能运用知识的机会就较大,因为由公选出来的议员较易受压力团体的支配。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全民公选可以阻吓政府滥用权力的可能性。
  在知识难以适当运用的情况下,不干预是上策。在行政立法上,能尽量避免错失已是超人。用这一个实用主义的角度去衡量香港历届财政司的政策,我们实在不应苛求。但我认为成文法律的决定应该较有弹性。因为立法易,废除难,两局议员应用较多的时间去重复考虑多种的现有法例。
  
  1983年12月23日
  
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起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Equality Before The Law)有好几个含义。今天我将分析其中一个最普遍的含义。这就是无论皇亲国戚,或是无名小卒,犯了同样的法例,就要受同样的处罚。社会若乖离了这个准则,法律就有等于无,产权或民权都会失去了保障。
  以我个人的观察,在这方面的实施美国最令人佩服。一个市民见警车超速而能成功地将驾驶的警员诉之于法:肯尼迪总统之弟妇因在街上抛弃纸碎而被罚扫街(后来罚款了事);里根总统之子要领失业救济金——都是法律面前平等的例子。相比之下,香港实在是输了一筹。日前民政司黎敦义的汽车因非法停泊而被抄牌,但却没有像当时在场的其他车辆要被拖走(另一辆名贵车也仅被抄牌),是很明显地违背了“法前平等”的准则。警员不依法行事而不受处罚。对滥用权力是有所鼓励的。
  要做到“法前平等”是绝不容易的。除界定权力的费用外,概念上的混淆也是一个障碍。法律面前不平等与不平等法律是两回事,未成年少年犯法受罚较轻,是因为后者而不是因为前者——法律指明成年与未成年应有不平等的处分。
  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就有3种往往令人混淆的不平等因素。第一是法官或陪审员歧视黑人,产生了法前不平等的判断。第二是在某些地方自立的法例中,间接的含义可被用以歧视黑人。第三是产权的保障是包括歧视的权力的。香港有些餐厅是指定客人要打领带,否则不受招待。在概念上这是跟美国某些地产商不卖物业给黑人相同。虽然看起来在伦理上是有分别,但不欢迎黑人多不是因为道德问题,而是因为有黑人的存在可使邻近的物业跌价。
  撇开道德的问题不谈,美国反对种族歧视的法例是与私有产权的原则有冲突的。这个以保障人权为出发点的法例,使产权界定发生问题,转而损害了“法前平等”的重要准则。以有名的柏其案为例,我们可见“法前平等”的概念并不简单。
  著名的加州大学,因为要满足政府的反歧视法例,在极难取得学位的医学院中分配固定学位给黑人学生。柏其是一个白种人;无可置疑地,他的成绩及其他入学资格都比一般能入该医学院的黑人学生好,却不被取录。柏其于是起诉加州大学。这官司打了5年,结果美国最高法院判柏其胜诉。大学当局的辩护理由,是学校不只有权定学生配额,而他们的特别配额是依照反种族歧视法例而设的(这理由没有错)。柏其上诉的理由,是校方因为反种族歧视而使他受到种族歧视(Adverse Discrimination),因此加州大学是犯了反种族歧视的法例(这也是没有错的)。
  有关本文的要点,就是我们很难分清楚柏其的遭遇是否因为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或是因为不平等的法律,或是两者并存。较为可以肯定的结论,就是因为反歧视法例而产生的权力界定不清楚的情况下,法律面前平等的概念就起了混淆。
  要绝对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不可能的。能在这方面稍有成就,就已显出其制度的不凡。香港民政司只被抄牌的不平等,比起其他东南亚的国家,已足以自豪。黎敦义维护香港现有的政制,不遗余力数十年。他被抄牌之后应该是沾沾自喜的,若他的汽车被拖走,他可能更加高兴。正如我们从事教育的,若有学生能有系统地指出我在理论上的错失,我岂有不喜上眉梢之理?
  
  1983年12月30日
  
香港之谜
  
  有些读者不明白为甚么一个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人,会写些有关法律的文章。近20多年来,法律与经济的合并在欧美大行其道。经济学者逐渐意识到法律是一种很重要的局限条件,如果忽略了这些条件,经济学就往往不能解释人类的行为。产权经济学的兴盛也是为了这个缘故。
  近代的经济学者,十之八九都有涉及法律的研究,而我对法律的重视比一般经济学者大。大致而言,价格原理比货币原理注重法律,而实证研究又要比纯理论注重法律。我的兴趣是价格原理的实证。说实话,我对法律的认识是自修出来的,虽然并非科班出身,有时却可以鱼目混珠。几年前我写了一篇关于香港租务管制的文章,于1979年发表后,被美国一本法律刊物的三位编辑选之为该年最佳的法律论文之一。而令大家尴尬的是,他们给我的恭贺信竟然寄到我大学的法律系。
  我对法律稍有认识的范围,是限于产权(Property)、合约(Contract)、专利(Patent)及侵犯(Tort)这几方面。这跟我在此以前谈及的民主政制及法律前平等的问题大有分别。我暂时“转行”是因为见猎心喜的缘故。从近日在报章上的多种舆论中,我觉得香港的政制实在有令人费解的地方。一方面,单以投票定决策而言,香港的政制是不够民主的;另一方面,香港市场及言论上的自由,却是驰名于世。
  差不多所有从事研究民主政制的学者,都同意民主投票虽然弊端良多,但全民投票公选是自由的一个保障。他们也同意一个明智而仁慈的独裁者(或一小撮执政者)的施政,可能比公选有较自由或较理想的制度。但这“可能”只是在短期间发生——长线而言,独裁决策必定会压制自由。
  凯恩斯说得好,长期来说,我们都不免一死。香港的自由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当然,以私产制度为基础的制度,清楚界定产权是自由市场的保障。但为什么在这所谓缺乏民主的政制下。执政者不用权力去削弱私产的结构?
  我可以说得较深入一点。在产权法律上,香港产权界定的固定性不及欧美。以重要的地产而言,香港的并不是绝对的私产(Fee Simple Absolute)。香港土地是租用官地,有年期,要补地价,而香港政府收回物业的权力比美加政府的权力大得多。所以香港地产大致上虽然是合乎私产的原则,但在形式上的完整性跟美加的私有地产有一个不大不小的距离。其他资源产权界定的形式,也不见得有过人之处。香港人烟稠密,保障产权的费用,也要比美加高。但香港一般市场却要比美加自由。
  自由市场只能在私产制度下产生。在形式上,香港的私产是不够美加的完整,但政府的干预在香港比较少。此消彼长,香港的市场便显得较为自由了。香港的租务管制及公屋的供应,跟自由市场是有很大的冲突,而这两个庞大的干预政策都是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因此可见香港政府不仅是在其他的市场活动少有干预,而这不干预政策是能持久不变。
  以一个不够民主或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是独裁的政制,能历久保持市场及言论自由,是香港之谜。不管香港将来命运如何,这一种不寻常的现象是学者将来决不会置之不理的论题,有些熟知香港的朋友曾经向我提出好几个答案,但我都认为不满意。我不相信仁慈独裁者的存在,不相信有利而不图的行为,亦不相信一个政制能完善到连独裁者也不能将之破坏。我不否认香港历届财政司都是难得的人选,但他们的存在不会单靠他们的才干。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财政司的职位也是如此。他们的存在是经济压力所促成的。但世上有什么经济压力能促成独裁与自由的并存?
  可能我们在基本上是想错了。也许独裁与自由是水火不相容。那么在这个假设下,我们只有两个选择——①香港的市场及言论是不自由的;②香港的政制是不独裁的。
  若选第一个答案,自由的定义就会大有问题。但政制上的“独裁”或“民主”的定义,一向都是大有问题。可能香港政府的“独裁”只是形式上的事。我们究竟应从那一个角度去衡量“民主”,才可解释形式上的“独裁”能与自由并存?这是香港的真正之谜。
  1984年1月10日
  
债券的副作用
  
  因为财政收支的困难,香港政府准备发行债券。虽然在1975 年香港政府曾发行债券,但在市场公开发售,以我所知,以前是没有试过的。尽管发行量不多,香港政府总可算是进入了“赤字财政”(Deficit Financing)的纪元。
  我是不赞同赤字财政的;我担心的是两个不利的副作用——
  第一、香港政府的收入与支出的连带关系,一向都是有迹可寻:比起其他国家,香港的财政是简而明,不近于乱。有了赤字财政,收入与支出的连带关系会较为松弛,这会使压力团体较有可乘之机,而政府拖泥带水的财政行为也会较容易产生。
  第二、发行了债券之后,通货膨胀对政府的财政是有利的;这会减少政府要压制通胀的决心。一个有中央银行而又负重债的政府,营私舞弊、乱印钞票是常见的事。香港没有中央银行,而货币的增长率亦因港币与美元挂钩而受美国货币增长及香港政治前景所左右。这使香港政府对通胀的控制失去了大部分的机能。但香港政府仍能以调高港币汇价的方法来减少通胀:政府债券的发行,在某种程度上是会减少政府对牵制通胀的意向。
  以上提及的不利副作用,是在赤字财政之下,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所能引起的。以我所知的香港财政司及他的几位助手的一向作风,不负责的行为的可能性甚小。我比较担心,就是既然开了“赤字财政”之门,将来后继彭励治的人会怎么办?
  且让我转谈债券——尤其是政府债券——的一些有利的副作用。债券及市场利率结构(The Terms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是经济学上一个很复杂的专题;在报章上我只能向读者作比较肤浅的解释。
  债券有很多种。最普通的是债券票面利率在所定年期之内固定不变,而这借款年期通常是起码几年的。年期满了,发行债券的公司或政府就要照债券票面值还债,假若发行的债券的票面价(Face Value)是10000元,年息是11厘,那么发行债券者就要每年派息1100元。但当发行者将债券公开拍卖时,或买了债券的人再将债券在市场出售,债券的市价就可能高过或低过10000 元。假若票面10000元的债券市价只是8000元,那么债券的现时孳息率(Current Yield)是13.75厘。这是因为债券的发行者每年仍要照票面价派息1100元。债券价下跌,其孳息率就升了——这两者是同一回事。债券的市价往往波动频繁,反映了市场的利率也在频密地波动。
  以上提及的孳息是“长线利率”,虽然这长线(债券的定期)利率每天可以改变很多次。这个孳息率可不是全部的利率。以8000元购入了债券的人,到期满时,债券的发行者是要照票面还债10000元的。所以真正的市场长线利率,是要加上(或减去)债券面价与市价之别、用颇为复杂的方法计算;去修改那所谓孳息率。这修改后的市场利率是叫作“期满利率”(Yield to Maturity)。
  虽然香港的某些公司有发行债券,但债券的成交量不多,其孳息率更是少有人注意的。这些公司债券跟政府债券有两个颇为重要的分别——
  甲、政府的债券通常是风险最低的——若政府连借钱都言而无信,经济还有甚么苗头?政府倒闭的机会总要比私营公司小。因此之故,政府债券市价所表达着的市场利率,通常是最可靠的。乙、因为政府债券风险较小(人们不用像调查私营公司的可靠性般调查政府),交易费用通常也是最低的。市场成交容易,市价的高低(利率的高低)也就容易认同。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见政府债券的发行可以在财务市场增加两个有利的副作用,能够帮助投资者作决策。
  第一、市场可从债券的市价而得到长线利率的讯息。到目前,这个重要的讯息资料香港是差不多没有的——作为一个金融中心,没有一个可靠而不断变动的长线利率给投资者作指引,实在是美中不足。银行的长期固定存款利率,或现有的私营公司债券市价所表达着的利率,给我们的讯息都不可靠。换言之,在讯息方面,我们要的是风险少,成交易,市价不断波动而容易认同的债券。债券期长短不一当然更好——虽然香港政府提议发行的数量不大,因此不应有太多的分类。
  第二、虽然债券的市场利率是不断波动,但因为券面利率固定不变,这波动的利率是长线的。若债券的成交能做到成行成市,这特征可使投资者选择一个长期的固定利率——这选择目前在香港是很难有的。
  例如在香港要买房子,借钱的利率会跟着优惠利率变动,借钱时的利率低,买了房子后利率急升怎么办?某些要买房子的人,就会因利率变动的风险而却步。银行不愿意以固定利率借钱,当然也是因不想冒险之故,若长期债券市场交投活跃,交易费用低,投资者若要减少风险,大可以“卖空”债券——利率若上升,他就得可偿失。在实际上,有了好的债券市场,银行及财务公司可以用各种买卖债券的安排,先保障自己,然后向投资者以长期固定利率借款。当然,投资者可能以为可变动的利率比固定的利率为优;但有两个选择,对投资的鼓励总要比没有选择好。尤其是香港在政治动荡、港币与美元挂钩的情况下,短期利率的波动很大,这对投资者是肯定有不良的影响。
  我以为在这第二个有利的副作用上,香港政府打算发行的债券量是不够的。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债券的自由买卖,可能助长其他债券的交易。至于第一个有利的副作用——增加市场的长期利率讯息——却是不难办到!
  虽然赤字财政有其害处,但为时势所迫,不得已而求其次,政府要让市场发挥债券的有利副作用。既然发行的数量不多,政府应尽量在市场公开发售,尽量减少买卖的管制。鼓励银行收购债券作为储备金,不是明智之举。
  
  1984年3月13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17:00 
回复 

三、产权与交易费用(7篇)
  
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
  
  在任何经济制度下,决定一个人生活的境况,富贵贫贱的因素,始终脱离不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无论在甚么主义下——不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这原则是不变的。
  在未开化、弱肉强食、人吃人的地方,这原则固然适用,在以盈利高低论英雄的资本主义下,这原则依然适用。但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衡量“适”与“不适”的准则,却有所不同。详细一点来说,在任何的一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必定会为生存而竞争。以竞争定成败、分贵富,必定有一个或多个衡量的准则或规格来决定胜负,或分别出“适者”与“不适者”。在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便会有不同的衡量规格。进而言之,产权制度是衡量胜负、贫富准则的决定因素,衡量的准则是随着产权制度而改变,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便产生不同的衡量准则。
  每个人的天赋条件、后天本领,甚至运程都各有不同。亦因为这个原因,随着每个人条件的不同,他们便喜欢以不同的准则来衡量成败、贫富。身体健硕的人,可能喜欢以暴力为准则;年老的人,则喜欢以年岁为准则;更有些人则喜欢以容貌、圆滑的交际手腕,或金钱为准则。
  甚么是好的准则?甚么是坏的准则?这是个主观、伦理的问题。具有聪明才智的人,可能以为应该以智力商数的高低作为分配资源的准则。同样,有些人可能认为政治、交际手腕,或甚至是武力,都是理想的准则。这个伦理上的好、坏问题,辩论了一万年亦不会达一致同意的结论。但经济学分析却可以断言,在千百万种的准则、规格中,只有一种是有益于社会,能够最有效地引致经济繁荣。其原因是因为只有一个准则是没有经济浪费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美国的石油价格是受到政府管制,要买汽油便得要在街上轮候,时间是得油的准则。有多余时间的人,便成为“适者”。政府若不准以钱雇人代轮,没有时间轮候的人便会被淘汰出来。以轮候准则来定胜负,不是资本主义,亦不可以说是共产主义,虽然在共产或社会主义下,这种情形极为普遍。重要的问题是,花了一个小时去轮购汽油,除了轮购者本人之外,便没有其他人得到好处。倘若这个人可以利用花在排队上的一小时去工作,赚取三元的工资,那么他这一小时对社会的贡献,起码是值得三元。但花了一小时的代价去轮购汽油,这一小时便在排队中荒废掉,社会没有人因此得益。
  再举另一个例子。香港的廉租屋只是符合了某些资格的人才可以获得,这些资格便是赢得廉租屋的准则。许多人会想尽千方百计以求符合这些资格——化时间劳力填表格、弄证明书、假做文件甚至搞人事关系和跑后门等。倘若符合资格是包括了收入少或其他类似的准则,有些人便可能会因而放弃一份较高薪的工作,或工作较少时间,以期获得一层廉租屋宇。以整个社会而言,办文件、跑关系的劳力是浪费,放弃较高薪金的工作或怠工也是浪费。
  每个人为了适者生存的缘故,都会设法适应生存的衡量准则。倘若经济制度改变了,断定适者生存的准则亦会改变,每个人的行为亦会随之而改变。那一类人更能适应新的准则,其经济效果亦会跟着改变,这是千古不易之理。
  在伦理,或一般人的道德观念上,可能以为某些准则或规律并不合理。弱肉强食——如越南、柬埔寨及阿敏时代的乌干达,很多人以为在伦理上说不通,而在经济上亦是浪费的行为。但有些在表面上看来是非常理想和合理的衡量准则,其实却是非常浪费的。譬如,我们可能以为“先到先得”是很合理,但如上文指出,排队和争先恐后是一回浪费的事。有些人认为应该敬老;但若以年岁论成败,许多年青人便不会发展所长,只是不耐烦地等待年老,或浪费资源去扮老,虚报年岁。
  “千规律、万规律”这句话是容易置信的,单就我们确知文革时期的一条规律——以所谓“正确”的政治思想为衡量准则,其浪费程度,可谓史无前例。全国天天搞政治、读红皮书、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十年不断。这些劳力资源,可以兴建数以万计的工厂和房屋。此中一失一得的原因,就是基于衡量胜负的准则不同,竞争生活的人都为了按着适者生存的原则办事。
  我们不要以为在某些理想的经济制度下,便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生存。事实上仍然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以文革为例,会搞政治手腕、会跑后门的人便是“适者”,善于生产的人,多遭淘汰。换了任何一个制度,“适者”与“不适者”仍然是会有所区别。因为人的条件各有不同,在同样的衡量准则下便必定有胜负之分。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情况现在我们无从臆测。但可以断言,一日不实行私有产权制度,就没有可能用市场价值作为衡量准则。
  有一个断定适者生存的准则,许多人都以为是不合理,但这准则所造成的浪费是最少——这便是以市场价值作为衡量的准则。假如某甲生产某种式样的服装,畅销而致富,致富的原因是因为社会认为他的产品是有价值。这价值是由消费者所决定;甲便是适于生存的人。倘若有某乙,生产另一服装,虽然他自己以为这服装对社会的贡献很大,但消费者却以为他的贡献不够,他的服装因而滞销,最后亏本,公司倒闭;乙就是被淘汰的人。
  假若用市场价格为准则,设想某人要得到一个手表,他没有动用暴力的余地及需要,亦不能够透过先到先得,或靠较高的身材、较大的年岁、脸孔的漂亮,或搞政治思想或交际手腕等办法;他要得到手表的唯一办法是出钱;价高者得。以钱来选择适者,表面上似乎不合理、铜臭味太重。但赢得手表的人,他的钱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钱一定要赚回来的,要赚钱他便必定要对社会有贡献,而他的贡献起码要相当于手表的价值。故此以市价作衡量成败、支配资源的准则,是没有浪费的。
  用任何其他准则来断定得手表的胜利者,必有浪费。在成千上万的衡量准则中,只有以市场价值定胜负没有浪费。
  我们不要以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以金钱市场价格作为准则太市侩太庸俗,因噎废食,而忽略其用处。我们不要因为在某些所谓资本主义社会里,某些人滥用钱的权力,便以为钱是要不得的准则。在这些社会里,有些有钱人权力过大,倚钱势凌人;也有些人以名誉高而横行无忌。这些现象,在有些自以为是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是常有的。但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基于不健全的私有产权制度,不是资本主义应有的本质,这不是以市场价值作为竞争衡量准则的。
  让我再说一次,唯一没有经济浪费的竞争准则是市场价值。这种准则只有在私有产权下才可以有效运用。私有产权制度就是资本主义的骨干。假若取消私有产权,或在私产界定不健全的情形下,其他种种形式的竞争衡量准则会纷纷出现。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原则是没有改变,但换了衡量的准则,便会引起各种浪费现象。
  中国经济学者孙冶方先生,在文革时因为说过“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这一句话,被禁监坐牢七年。平反后于1978年10月间在《光明日报》用这句话为题目,为文分析价值的重要性。但孙先生对价值的概念与近代经济学出入颇大。倘若孙先生能清楚明白市场价值只能在私有产权下产生,而现代经济学对其他价值的种种问题的分析早已远超马克思的时代,他的论调当有不同。
  在国外从事各种研究的中国人,和一般华侨一样,热爱祖国。信报的主办人要我用中文写一篇文章,我就藉这个机会向中国经济学者交换知识,更希望能够引起有建设性的辩论,故此大胆地借用孙冶方先生的好题目,只改了三个字——“千规律,万规律,经济规律仅一条”。
  
  1983年12月20日
  
民主与市场
  
  在97问题的喧闹声中,香港人提倡民主的声调渐趋明显。这个现象是不难了解的。有些人一向认为香港政府不够民主,现在可以借题发挥;另一方面,亦有人认为着中国于1997年后收回主权及治权,及早推行民主政制,会为自由增加一点保障。我希望能以近代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民主问题。这个须写数十万言的题目,只用数千字来代替,简陋是在所不免的。
  在一般人心目中,“民主”一词实在太神圣了——几乎不可侵犯。但近代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均认为“民主”难有明确定义。可能就是因为定义模糊不清,执政者可轻易地以“民主”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普遍为人接受的民主定义,就是政策或行为决定——不单是政府的行为——是基于投票方式。一般学者都同意这方式并不一定带来自由或较理想的社会。但投票有两个功能。①在某些情况下,少数服从多数可避免以武力解决问题的损失;②投票是反映民意的一种方法。但投票的政制出现了三种问题——一、决定谁有投票权;二、甚么行为或政策应以投票方式决定;三、投票是否能正确地表达民意。
  决定谁应有投票权往往可用情理的办法,例如小孩或某种罪犯不应有权投票。但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压力团体可以以票数多而否决小部分人的利益,而这小部分人的损失可能比该团体所得的好处大。另一方面,为利益计,大团体可以以投票的方式令小部分不能分享利益的人支付费用。例如香港要加重租务管制法例,应否全民投票并不是一件容易决定的事:虽然以外国的经验而言,租管多是由全民投票来决定的。
  决定投票权的基本困难是很明显的。从来没有一种政策能使每个市民所得的利害均等。多数人所得的利益,并不一定能抵消少数人所蒙受的损失。而受益或受害较大的团体,可以用广告或其他方法来影响民意。滥造资料或欺骗的行为是屡见不鲜的。
  撇开压力团体的各种手段不谈,一个可以肯定的结论是,任何投票都会导致市民财富的分配有所转变。这转变并不一定带来较平均或较理想的分配效果。财富分配是主观的事,见仁见智,好坏不能以理论分析。主要的问题是,假若财富分配常受投票影响,经济发展就会有一定的不良效果,这是因为市民可以期待的收入少了保障,对前景信心减少。换言之,投票采用越多,民权的保障可能就越少,这与以“民主”作为保障民权的概念是有矛盾的。
  第二个问题——甚么政策或行为应以多数取决——更重要。最显明的例子,是市场的决定往往跟所谓民主投票背道而驰,而市场对社会民生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假如某人到市场去买手表,他选好了,议了价,付钱结账。他是以钞票投票取胜——虽然这并不是一人一票的“民主”方式。他的口味可能与多数人不同,但制造手表者为了要赚他的钱,他的怪口味也能得到满足。若手表的品质及款式是由一人一票的投票取舍,他的口味会被忽略,而手表的生产者亦渐须靠政府津贴,在生产过程上会有多种浪费。
  在社会里,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喜好属于“少数派”的。若每样行为、政策或生产都要以多数取决,那么产品种类必然是少之又少。这是以投票定民主最坏的可能。
  不要以为我是反对民主,或是否定投票的一切功能。事实上,很多政策的取舍,有不少人认为是应以民主投票方式作决定的,跟手表的例子在概念上是没有分别的。香港计程车的多少,收费的高低,设备的全缺,应否以投票方式决定?香港教育费用由谁负担,学校考试方式甚至学生可否不学英语,是否应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决定?或以学生家长肯出钞票多少作决定呢?当然,有不少人以为教育跟手表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不同在那里呢?而手表跟房子在概念上又有甚么不同?为甚么房子的租值会有很多人赞成应由民主投票决定?是推行民主,保障民权?抑或是自私自利,希望能从投票的结果中自己得益?
  中国坚持他们的体制是民主;是不无道理的。几年前中国入口管制有一规定,凡是大多数中国人没有机会得到的物品,不能进口。这是以多数取决的决定。免却投票的手续往往是无可厚非。很明显,有不少货品大多数中国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是无法获得的。只要投票的问题设计得恰当,实行投票会得到同样的入口管制结果。
  若民主对社会一定是要有贡献的话,那么基于投票的定义就不适当。这是一个可以肯定的结论。但若不基于投票,则其他现有的民主定义多是空泛之词。
  就是我们能满意地解决了谁人有权投票及甚么行为应以投票取舍的问题,投票本身能否正确地表达民意,也是一个有趣的疑问。在这后者的问题上,阿罗(K. Arrow)的“难能定律”(Impossibility Theorem)所演变出来的各种含义,至今仍有纷争。这个有名的“难能定律”通常要用公式解释,但用简化的解说,一般读者是应能知其大意的。
  假若社会有甲、乙二人,每人都能以优劣排列A、B、C三个选择。甲的选择排列是A、B、C;乙的排列是B、C、A。推论如下——
  一、甲以为A胜B,而乙却以为B胜A,那么社会应是难分A与B的优劣。
  二、甲以为B胜C,而乙亦以为B胜C,社会应以B比C为优。
  三、社会既以B胜C,而在第一点内社会难分A与B之优劣,那么社会应以A比C为优。
  四、但甲以为A胜C,而乙却以为C胜A;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难分A与C之优劣。
  以上三与四的结果显然有矛盾。前者社会以A胜C;后者社会却认为A与C优劣难分。“难能定律”的主要结论,就是社会是未必一定能够将市民的意向以优劣排列出来!
  这个定律演变繁复,市民及政策选择的数字有所改变,其“难能”性亦有所改变。其中有关民主投票较重要的一个结论,是布拉克(D. Black)所演变出来的——多数取决并不一定能正确地反映民意。当然,投票人数越多,胜方比例越大,以投票取民意越可靠。
  有关本文的要点,就是我们可以从“难能定律”的各种演变中,更深入地欣赏或明白市场的功能。假若投票权能在自由市场公开买卖,那么只要交易费用不过高,投票必能正确地反映民意。这个听来是有违道德的建议,其实就是市场的本质。我们不妨回顾上文提出的甲、乙二人的例子。假若在A、B、C的三个选择上,每人不单排列优劣,并且在每个选择上加上个人愿意付出的代价,那么社会排列优劣的“难能”问题就可迎刃而解。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也可以。每个社会决定,市民所受的利害不同,而以投票方式,多数取决,受益者的总利可能远较受害者的总负值为低。若后者可以补偿前者的话,害大于利的决策就不会实行,大家都可得益。
  市场是以钞票投票(市价)定胜负。人数多少并没有一定的决定性,而获胜者也并不一定是富有的人。价高者得是可以决定社会对资源运用的优先次序;以上提及的补偿可以免除,“难能”问题亦不会产生。至于在某些情况下以市值排列可能导致浪费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热门题目,我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向读者解释。
  若民主的定义是以人民的喜好意向为主,是要保障民权,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以市价作胜负衡量是比任何其他投票方式可靠很多。我们也可因而以市场为最民主的地方。但以钞票(市价)定胜负,与以人数多少而取舍的民主定义出入颇大。民主投票的最大缺点就是票数既不能反映代价,亦不能刺激生产。投票可以导致财富分配有所转变;但要改变分配,投票方式是下策。无论用甚么方法,改变财富分配与保障民权是有冲突的。
  在这篇文章里,我分析了几个民主投票的重大困难,而又指出了市场投钞票的民主效能。但我并没有反对在某些情况下,一般人所知的民主投票是有其功用的。这问题很复杂,在下面的两篇有关民主的文章里我将会试作分析。
  
  1983年12月9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18:14 
回复 

民主与交易费用
  
  不少经济学者曾经在民主及投票的问题上下过功夫。显明的例子有熊彼德(J. Schumpeter)、奈特(F.H. Knighi )、海耶克(F.Hayek)、阿罗(K.Arrow)、道斯(A.Downs)及布格南(J. Buchanan)等人,堪称高手如云,阵容鼎盛。但可惜在这些天才的盛年,产权及交易费用的理论远不及今日的成就。所以虽然产权及交易费用的理论与民主问题不可分离,但能将这几门学问合并研究的文章,佼佼者至今仍是绝无仅有。
  且让我从近十多年来兴起的政府经济学说起。这门新学问的主要研究是关于政府法例的形成,跟一向只限于分析法例对经济影响的研究相去甚远。雄心是前者大,但成就至今只能见于后者。政府是什么或什么活动政府可以比市场办事较有效率,经济学仍未有肯定的答案。
  我个人所偏爱的政府理论,是从高斯(R. H. Coase)于1937 年所发表的公司原理所推演出来的。这原理要到发表40年后才被学术界重视,可见高斯是确有超时代之能。跟其他妙用无穷的理论一样,高斯的公司原理说浅甚浅,说难极难。在这里我只能以最简化的解释作民主及独裁的经济推论。
  高斯认为在市场交易往往有颇高昂的费用,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市价是难以决定的。因为这个缘故,就算是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资源的运用往往是不能靠市价的指引。定价的费用是交易费用中的一大项,包括了量度费用、讯息费用、讨价还价及保障承诺的各种费用。因为交易费用大而难定市价,公司便会代替市场。在公司机构里,经理或监督者指导资源的运用,免却了很多种市价的决定。公司的形成就是因为要节省交易费用的缘故。
  我们不妨在这见解下推论民主。没有市价指引而转靠监督者作决策,民主问题必定较为容易产生,这是因为监督者可能独裁和滥用权力。市场永远都不会滥用权力,因此从来都没有人在市场上提出民主的问题。换言之,市场永远都是以民意为主的。
  在高斯理论的范围内,公司与政府显然是大同小异,而有些公司的结构也往往与政府的结构相同。在这一点上,列宁与高斯的见解如出一辙——政府其实就是一间大公司。我们不妨举一个大家熟悉的私人机构为例,以其结构与政府难分,来推论因交易费用而产生的民主及独裁政制。
  在香港,很多大厦在分层出售后,都有一个业主及租客共同组成的联会。这联会有法例,有被公选出来的委员及会长,跟政府一样。大厦联会的任务,就是要在清洁、保安及某些有关公众利益的活动上作决策。我所指的公众活动,就是那些难将各会员所受的影响分开而量度的活动。例如大厦的外墙扫灰水,是很难任由住户各自处理的。有的住户要扫,有的要不扫;而颜色的选择亦各有不同。若各自为之,大厦将会变成怪物,大家受害。
  事实上各住户的喜好不同。若交易费用是不存在的话,大家可以以钞票投票的方法,决定应否扫灰水及用那种颜色。时间的先后,住户单位方向的重要性,各人颜色的不同喜好,都可以定价,不满者大可将他应有的否定权出售。但很明显地,不仅是要在很多琐碎的事上讨价还价,费用不小,更重要的,就是在有连贯性的活动上的议价,很多人会希望能得到“免费午餐”而不肯真实透露自己所愿出的代价。因为议价的交易费用大,所以保养外墙的事便须使用民主投票的方式。这方式并不一定能带来理想的效果——甚至可能导致扫灰水的费用高于大厦的增值。但既然议价的交易费用大,由投票而引起的浪费就不算是浪费了。
  民主投票也有其交易费用的。联会的组成、讯息的传达、票式的设计、印刷及某些会员对灰水的知识稍作研究,都有不可忽略的费用。我们不妨用需求定律再推出含义。假若以大厦所有的住户会员投票的交易费用,比起扫灰水这种较昂贵的“公众”活动是有较低的比率,那么“全民”(所有住户)有权投票的方式便会被采用。但价值比较低的决策,如电梯的保养次数,就往往授权给委员作决定。委员投票要比所有住户投票的交易费用为低,但也比较独裁;更琐碎的事,就不妨授权会长作独裁决策。
  从以上的推论中,我们得到如下的结论。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市场、民主投票及独裁决策,都可以因市民的自由选择而共存。民主投票是因交易费用而起,而独裁也是因交易费用而起的。单在作决策的问题上,因为市场要先定市价,所以它的交易费用是最高的。独裁作决策的交易费用最低,但独裁者可以滥用权力。市场不只是永远不会滥用权力,其反映民意的准确性,因为是基于市价的指引,是远较民主投票或独裁为高的。
  当然,在大厦联会的例子里,会长的职位是由公选而来,若滥用权力,也可以被会员投票罢免。多数取决并不一定能在侯选人中拣出最佳人选,而有才干的人下一定参加竞选。去理想甚远的结果在所皆是。但因为要市场作引导的交易费用高,不大理想的民主政制就有其功能。“理想”与“绝望”相同;以不够理想为由来反对政府或反对市场的论调都是浅见。
  在很多私营公司里,民主投票及独裁取舍都是并存的。这些公司或以上提及的大厦联会,跟一般人所知的政府的主要分别,就是在私营的机构中,股东或职员可以用卖盘或辞职的方法来表示不满。换言之,转让或辞职权是约束滥用权力最有效的保障。退股愈易,独裁愈不可怕。反对独裁的行为多是从难以脱身的情况下发生的。
  在大厦联会的例子中,我采用了一些有公众连系性的活动来表达市场交易费用的高昂;但这并不表示只限于同类的活动,“公司”或“民主”才能有较高的经济效能。另一方面,有些“公众”性的活动,市场显然比“公司”有效率。交易费用是一个因素,决策准确性的利益大小也是一个因素。二者是要衡量的。历来经济学者都希望找出一个规律,来断定那一种经济活动、政府办理会比市场有较高的效率。虽然这规律我们目前仍未知道,但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已能令我们对这问题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我们不妨从另一个有关的角度——产权——再来分析民主问题。
  
  1983年12月13日
  
产权与民主
  
  在此前两篇有关民主的文章里,大致上有五个结论——
  ①投票取舍的主要缺点,是票数既不能反映代价,亦不能刺激生产;因此投票不是表达民意的可靠方法。
  ②投票会引起财富分配的转变,故投票可成为减少民权保障的工具;要改变财富的分配,可用较直接及有固定性的办法。
  ③压力团体可从投票得益。以推行民主为由的自利行为是很普遍的。
  ④以市价定胜负是一种投票——投钞票。若民主的定义是以人民的喜好为主,则市场是最民主的地方。市场永远都不会滥用权力,所以民主的问题从来是没有针对市场而发的。
  ⑤民主投票最大的经济收益,是在决策上能节省定价的交易费用;但投票作决策的准确性不及市场。独裁决策的费用比投票还要低,但独裁者可能滥用权力。
  以上第四个结论,是基于私有产权的存在。没有私产就没有自由市场,也没有真正的市价。第五个结论也是基于私产制度,但加上了决定市价的交易费用。第二和第三点跟私产是有冲突的。产权缺乏了清楚的界定及保障,混水摸鱼的“民主”政制就可大行其道。
  从以上的结论中,我们可以更广泛地推论产权与民主的关系。政府可以界定及保障私产;亦可以以武力或其他办法削弱或废除私产。民主投票或独裁决策的产生,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的出发点是在乎节省交易费用,是私产拥有者所选择的结果。第二类的出发点是在乎改变财富分配,与私产制度是有冲突的。让我先谈第一类。
  在私有产权的制度下,决定市价的费用可能引起非市场的决策,这是我在前文分析过的。但交易费用不单限于定价的困难,界定及保障产权的费用也是交易费用的一种。若因这些费用无可避免而使产权难以界定,非市场的决策也会因节省费用而起。因为费用大而产生的私产界定及保障问题,跟以武力或压力削弱或废除私产的性质不同。我可以用两个相连的例子来解释第一类因交易费用高而引起的非市场政制。
  在美国,很多市镇是用公司合并(Incorporate)的方法组成的。跟我们在前文提及的大厦业主联会一样,这些市政府有法例、委员及市长,而其行政方式亦跟大厦联会相同——民主与独裁决策并存。因为不满意省或县政府的服务,合并后的市政府就会执行雇用警察、设立消防局,维修街道等任务。虽然市镇的财资多是私产,但因为在这些事务上定市价的交易费用过高,市政府的形成就是要节省费用。换言之,在私产制度下,政府机构的形成与私人公司的形成是可能基于同样的因素。
  水晶湖镇是以市中心的湖(Crystal Lake)定名的。这个湖的产权是属于湖边住户所有,湖边以外的住户无权过问。但因为要界定各湖边住户在湖上的使用权,费用甚高,所以这些住户就另组联会,立法例、选用委员及会长,来管理湖的清洁,决定鱼种的投资、钓鱼的季节及约束其他不合法例的行为。公司代替了市场;民主投票或独裁决策代替了以收费(市价)的方法来决定湖的使用。因为要量度各户用湖时间长短及钓鱼多少的费用过高,私产的资源便转为公用,而联会的非市场决策亦为节省这些费用而起。
  在我们引用过的私营公司、大厦联会、市政府及水晶湖管理联会的各例子,都是基于私产制度。“政府”的形成是因为要节省定市价或界定产权的交易费用。投票或独裁决策虽会导致某程度上的财富分配的转变,但因为这种决策不是以改变分配而起,分配的转变不会大,而这些无可避免的转变跟私产的定义是没有冲突的。
  事实上,私有产权的界定及保障愈清楚,非市场的决策就愈难引起重大的分配转变。就算决策者是一个未经选举的独裁、无知无能、驱之不去的人,也难造成对社会有大损害。在私产的保障下,独裁者很难从损人利己的行为得益,所以他的权力就无足轻重。充其量,私产的拥有者可采用其他交易费用较高的方法,完全不理会独裁者。
  第二类以非市场政制作决策的成因,是基于改变财富的分配,虽然这意图可能是为社会福利而起,但无论意图的好坏,基于改变分配的民主投票或独裁决策必和私产有冲突,而产权界定不清楚或不存在亦会增长损人利己的行为。
  压力团体赞成以投票方式决定租管或其他价格管制,或增加劳工利益,其目的是要改变财富的分配,不是要节省交易费用。这些改变分配的行为违反了私产的原则,因为私产的保障一定要包括产权收入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也可利用权力或武力将私产改为公产,或将私营企业收归国有。与上文提及将私有的湖改为公用的例子不同,这些削弱或废除私产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要节省费用。
  在削弱或废除私产的情况下,以非市场作决策的需要必然增加。缺乏清楚的产权界定亦会引起混水摸鱼的行为。独裁者的滥用权力,也会因为有利可图而得到鼓励。就是民主投票也会成为权力运用的工具。
  若自由市场不能发展,少了市价的指引,以投票作决策实在是投不胜投。干部作决策的费用要比投票少得多。另一方面,缺乏产权的界定鼓励了走后门的行为。等级分明的政制,是约束滥用权力的效果。
  在私产制度下,民主投票是无须以改革方式来推行的。市场的交易费用大,私产的拥有者会自己选择投票或独裁决策来解决社会上某些公众问题。所以在国有制或私产的两个极端,鼓吹或反对民主投票都是白费心机。前者因为非市场的决策太多,投票是投不胜投:后者市民自动选择投票,要反对也反对不了。
  基于以上三篇文章的分析,我认为在97前提下,以保持香港繁荣而提倡民主政制的言论是无济于事的。香港人要争取的是私产的界定与保障——不只是不动产或动产,劳力及知识资产也极重要。不成文法律(Common Law)有其重要功能,但这并不是界定产权制度的主要因素。从美国的经验中,我们知道以宪法界定私产是一门根深的学问,而法律的设立与施行又是另一回事。
  
  1983年12月16日
  
从高斯定律说起
  
  30多年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国家都发着经济发展的美梦。自50年代初期起,经济发展学“百花齐放”,怪论层出不穷;于今回顾,这些理论的无稽令某些经济学者无地自容。但时代毕竟是改变了,以实证支持理论代替了以模型支持美梦。这一个重大的转变,使我们用一个新的角度去看世界,很多我们从前不明白的事,现在已有了基本的解释。
  经验的回顾也应该令人们深思。在当时,苏联有她的五年计划;中国有她的五年计划:印度、柬埔寨等国家,都各有各的计划。有些地方,像日本和香港,就没有甚么庞然大计。30多年过去了,结果是有目共睹的。到如今,经济增长上的分别,已不需要再辩论。仅管有些理论家仍是在做梦,但在实证上,制度对经济进展的决定性,已再无可置疑。
  但究竟私产制度为什么跟计划经济会有天渊之别?这问题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么简单。当然,自由市场所能带来的种种利益,二百多年来经济学者都有很详尽的分析。但一般经济学者——连我自己在内——都不否认在很多情况下,自由市场是有局限性的。另一方面,有些很有分析能力的学者,也都曾用多种理论去支持共产或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几十年来,有关经济制度比较(Comparative Economic Systems )的课本,都认为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及社会主义,是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就是到现在,不少课本仍然是这么说。但事实的证据实在是太明显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是对的。但真理究竟是甚么呢?历久以来,经济学者绞尽脑汁,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一个理论上的困难,要到1960年,高斯(R. H. Coase )发表了他的“社会耗费问题”之后,才露出一线有极大启发力的曙光。
  1960年以后,高斯定律不胫而走。到如今,高斯的原文是历来被学者引用次数最多的经典之作。那是一篇博大湛深的文章。20多年来,从高斯的启示而埋头苦钻的人屈指难数;理论也就因此由深变浅。在这方面较有深入研究的人都说:“原来如此而已,为甚么我们从来都想不到?”这一个理论上的突破,给予经济运作一个基本而完整的解释。这个解释逻辑井然,令人叹服。
  假如有两块相连的地,一块畜牧者用以养牛,另一块耕耘者用以种麦。但畜牧者所养的牛群,常越界到麦地去吃个饱。牛吃了麦会使牛肉价值增加,但种麦者却受了损失。畜牧者见自己的牛群得益,当然是希望能对麦地的损害置之不理。但若牛群可在麦地乱吃一通,那么在边际上(牛吃麦最后的份量),麦地所损失的价值一定会大过牛的增值。在边际上,畜牧对社会的损耗就会因而大过牛群增值对社会的贡献。这两块地的生产总净值也会因而受到损害。问题是,要增加生产的总净值,畜牧者应否补偿种麦者的损失?政府应否用抽税的方式去减少牛群的数量,或甚至禁止畜牧者在该地养牛?
  我们也可以问,政府应否将这两块地收归国有,然后雇请最优秀的专家,去决定放牧地区及麦地的大小,用栏杆将牛群隔开,将总收入以最合理的方法分给养牛及种麦的人,变成一个最恰当的国家计划经济?要在经济立场上支持共产,我认为这一条问题问得最有意义。
  高斯所问的是,究竟畜牧者有没有权利让牛群到麦地上去吃麦?他在这问题的答案上用了两个相反的假设,但竟然只能得到一个相同的经济效果——这就成了举世知名的高斯定律。
  高斯第一个假设,是一般人都认为很自然的——畜牧者并没有权利让牛群吃麦。换言之,种麦的收成是耕耘者的私有产权。在这个情形下,牛群吃麦是可以的,但耕耘者却有权收取费用。若畜牧者认为所要付出的费用(价钱)是有所不值,他就会约束牛群的行为,例如用栏杆将牛群隔开。但栏杆应筑在那里呢?答案是,并不一定在两块地的交界。
  假若牛群吃麦所得的增值,在边际上,是大过麦的损失,那么只要是市场的交易费用不太高,畜牧者与耕耘者就可互定会约,吃麦多少以市价而定。耕耘者得到市价的补偿,就乐意接受麦的损失。但若牛群吃麦的增值,在边际上是少过麦的损失,那么畜牧者就不愿意付出牛群增加吃麦的市价。栏杆的位置(或约束牛群的程度),是以吃麦的市价而定。那就是说,在互定会约的情况下,栏杆的位置是会筑在多吃一点麦对牛群的增值,跟麦的边际损害市值相等。边际上的利益等于边际上的损害,两块地的生产总净值就会是最高的。
  高斯跟着作一个相反的假设,这就是牛群吃麦的权利是在畜牧者的手上。那就是说,虽然耕耘者可在自己的地上种麦,但牛吃麦的权利却是畜牧者的私产。在这个假设下,牛吃麦的份量会否比第一个假设有所增加呢?高斯的答案是不会的。这是因为虽然畜牧者有权让牛群免费吃麦,但耕耘者可将麦的市价,付给畜牧者,使畜牧者能有利地在边际上约束牛群的行为。
  那就是说,若牛吃麦的边际增值是大过麦的市值损害,那么耕耘者就不可能以市价阻止牛吃麦;既然在边际上麦的损失是少过牛的增值,让牛多吃点麦是会增加社会生产的总净值。但若在边际上吃麦的增值是少过麦的损害,则耕耘者大可以以损失的市值,付给畜牧者,要后者去减少牛对麦的损害。畜牧者既然见收了一点钱而在边际上约束牛群的行为,他的收入是有所增加,当然也乐意遵命。在互定合约下,栏杆位置的选择,恰恰跟第一个相反的权利假设相同——在边际上,牛群吃麦的增值跟麦的损害相等。两块地的生产总净值也会是最高
  高斯定律的主旨,就是不管权利谁属,只要是清楚地界定是私有,市场的运作能力便会应运而起;权利的买卖者互定合约,使资源的使用达到最高的生产总净值。这总值的衡量不是由政府随意加减的,而是依消费者的喜好、所肯付出的代价而表达出来。当然,在以上畜牧和耕耘的例子中——或任何资源使用的例子——权利谁属是会影响财富的分配,而分配不同可能对资源的使用有间接的效果。但单就在运用资源为社会作出最大收益的问题上,高斯定律是无懈可击的。
  在高斯的“社会耗费问题”一文内,高斯定律只不过是一个小贡献。远为重要的贡献就是高斯将该定律引伸到有交易费用(非生产费用)的情况上,而从这引伸的演变,更能令我们明白计划经济和国有制的经济困难。要将交易费用的演变在报章上向读者解释,是极其不易,因为这题目实在是湛深。但我仍可用些较浅的例子来让读者稍知大概。
  假若在有清楚私产界定的情况下,畜牧者跟耕耘者在讨价还价上发生了问题,或者在牛群吃麦多少的量度上发生了纠纷,那么以市价买卖的普通合约就难以达成协议。但既然资源运用的利害是私人的事,他们双方大可利用一些交易费用较低而生产效率也较差的合约方式成交,例如,他们可以商议租用麦地的面积而不计麦的数量损失;或者他们也可以合股经营,以分账的方法处理。
  又假如比起麦地所受的损失,建筑栏杆的费用过高,管制牛吃麦的费用就不合算。但在私产的情况下,任何一方都可将另一方的地全部租下来或买下来。有了这个安排,两块地可能全部种麦,或全部养牛,两者的选择就会由那一种用途的生产总净值为高而定。当然,因为交易或非生产费用而引起的各种安排,两块地所生产的总净值是一定会比没有交易费用的低。但在私产制度下,选择的结果必定是基于尽量减少交易费用,争取在这些费用存在的局限下所能得的最大收益。
  现在让我们假设政府将以上提及的两块地收归国有,用专家作决策,情况又会怎样呢?第一、没有市价的存在,牛群的增值多少或麦的损失多少用甚么标准来决定呢?专家可不能代表吃肉或吃麦的人的口味。第二、假若要筑栏杆,位置从何而定?专家选错了位置会受到甚么责罚?而有甚么准则可以断定栏杆的位置是对了或是错了的?第三、若建造栏杆的费用高,专家要用甚么准则来衡量这费用是过高或是不合算?第四、畜牧者及耕耘者的劳力要用甚么方法奖励?用牛?用麦?抑或用其他非物质的方法?奖励的多少又由谁来作决定?第五、专家的劳力又要怎样计算才能保障生产的增加?我们又要用甚么方法去分别“专家”与“非专家”?
  在这篇文章里我引用高斯的畜牧及耕耘的例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牛群是会走动,不容易控制。这一个特征加强了界定及保障私有产权的困难,也增加了讨价还价及议定合约的费用。我故意采用一个在私产下交易(非生产)费用较大的例子,去强调私产的弱点或困难。假若牛群是像蔬菜一样,不会走动,交易费用将会较少,私产较易施行,但决定资源的使用及财富分配的经济问题仍是驱之不去的。
  在国有制下,这些经济问题同样存在,但因为制度不同,解决的方法有异。经济进展的快慢,就是在乎那一种方法可以在生产上取得较高的总净值。引伸到交易或非生产费用的问题上,这总净值当然也要除净这些费用的。就是在畜牧及耕耘的例子中——一个私产不易施行的例子——我们也可见到国有制下要提高总净值的困难,是要比私产的困难大得多。这是因为在不同制度下的交易(非生产)费用虽然性质不同,但这些费用在生产价值上的比重,共产是要比私产的高得多。
  高斯定律最大的贡献,是提醒我们在实践上分析经济制度时一定要考虑到那些可观的交易或非生产的费用。我们20多年来的研究,实证资料堆积如山,所得到一个主要结果,就是只有在私产制度下,人类才会为自利的原故设法将这些费用的比重尽量减低。这是从高斯的理论所演变出来的对国有制的最大贡献。
  
  1983年 1月27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19:16 
回复 

个人行为对社会的贡献
  
  自私对社会有利也有害,但却不是利害参半。要是害大于利,人类早已灭亡。经济学是以自私作假设来解释人类行为的科学,究竟自私是否人类的本性,是生物学上的问题,与经济学无关——虽然几年前“生物经济学”曾流行过一阵子。在科学上,任何能有效地帮助解释现象的假设都是有用的;只要这个“自私假设”能有效地解释人类行为,用之也就无伤大雅。
  几年前生物学界出过几本重要的书,用了很多推理及实证,指出自私是由因子遗传,是所有动物的天生本性,是改不了的,也是最重要的生存因素。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一向认为人的本性是可在后天改造。但假若自私能带来的利是大于害的话,又为什么要改呢,就算人是真的可以被任意改造,那个“理想模型”不恐怖?
  假如我说自私是对社会有益的,很多读者可能会不同意。假如我说美国的发明家爱迪生对人类有莫大的贡献,绝大部分的读者是会同意的。殊不知在现有纪录中爱迪生是个极其自私的人。
  1974-77年间,我从事研究有关发明专利权的经济问题,搜集了很多资料。有关爱迪生的我比较留意,因为自小老师就告诉我爱迪生的伟大、无私地为社会作出贡献。“伟大”是对的,但“无私”却是谎话。爱迪生的自私、世间少有。他从不捐钱,对工人苛刻之极。他对自己认为无利可图的发明,一概不理;但认为有商业价值的、就大量投资,日夜催促下属工作。他对发明后专利权的重视,也是少见。每次觉得外人可能是偷用了他的发明,他就诉之于法。所以爱迪生的发明虽然有些是价值连城,但他死时并不富有;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打官司打得太多。有人作过估计,认为爱迪生所花的律师费是超过了他发明专利权所得的收入。一个典型的自私的人,对社会竟有那么大的贡献!
  经济学鼻祖亚当·史密斯于1776年所发表的“原富”(又译“国富论”,关于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之研究),其中最重要的论调,就是指出人以自私为出发点所能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意图要改善社会的人的贡献大。我们在市场能买到所需的货品,可不是因为供应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为他们为赚钱自利的缘故。 200 多年后的今天,理论与实证不仅有力地支持史密斯的论调,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我们可体会到自私图利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利益,实在是要比史密斯所想像的大得多。
  我坐在书桌前,环顾四周找证据,欣赏一下自己的“财富资源”,不需几秒钟,好的证据就数之不尽。原子笔一枝,市价港币2元、石英表一个,港币百多元;小型电子计算机一个,港币40元;用原油做成的免烫裤一条,港币35元,假皮带一条,港币8元……,这些商品,在香港是任何人都能全部买得起。若这些东西每样都要自己发明、自己制造,那么就算你是绝顶天才,刻苦耐劳,穷终生之力,也不可能造出其中任何一件。一个天才的终生劳力自我生产,不能得到一个普通工人半小时薪酬所能买到的,不是奇迹是甚么?爱迪生死而有知,恐怕也难以相信在手表上可以看电视这一回事。
  解释这些奇迹的基本原理,在香港选读经济学的中学生都是知道的。这就是李嘉图所创的“比较优胜定律”(The 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定律的主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天赋或才干各有不同;就算是最庸碌的人,一无所长,也必定有较为可取或成本较低的本能。为了赚钱的缘故,每个人就会实行专业,选取自己能以成本较低生产的工作,然后在市场上与其他专业者换取自己所需。中学的同学们可能想不到他们学得的定律,竟然有上文所述的惊人效果。
  当然,经济学老师是不会告诉中学生这效果是人类自私而达致的——“自私”一词实在是不好听。这些老师会跟着传统,采用了一个较深奥而又较有学术性的字眼来代替,叫作个人利益“极大化”(Maximization)。
  在中学里,甚至是很多大学的经济学课程内,老师们往往忽略了要收到“比较优胜定律”的效能的最重要条件。这就是私有产权是必定要存在的。一般经济学课本都含义着私产的存在,但却没有明显地提及产权问题的重要。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若没有私产,就不可能有自由市场,也没有以消费者的喜好而定的市价。缺乏了市价这个重要讯息,要专业又凭甚么准则选择?
  中国近年来要大量引进外国的科技,其志可嘉。但若没有自由市场推行专业化,不让人民自由选择工作。科技的适当运用谈何容易。不要以为苏联科技颇有可观,制度就有可取之处。苏联的科技就只限于武器的制造,在商品上却是乏善可陈。
  在这篇文章里,我以“乐观”的角度分析自私对社会的贡献。自私会带来近乎奇迹的利益,而私有产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下一篇文章我将会以“悲观”的角度来分析自私对社会的损害,强调市场之所不能。
  
  1984年2月14日
  
假若人是不自私的
  
  “自私”在经济学上是称为个人利益“极大化”,及个人耗费“极小化”。这些代词其实不是因为比较好听或较有学术味道而起的。19世纪末期开始,数学渐被广泛地运用到经济学上。“极大化”、“极小化”是微积分学里面的重要项目,对经济分析的推论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说,微积分是有效地将自私的行为带到边际上。但对一般读者来说,“极大化”、“极小化”不免显得不伦不类。既然我们要向浅中求,就索性干脆地用“自私”或“自利”算了。
  自私自利的行为可以分三个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第一个角度就是利己的行为也可以利他人。这是我上一篇分析自私对社会的贡献的文章的内容。基于史密斯及李嘉图的理论,再经过无数高手的改进,我们知道自私图利是鼓励了每个人尽量用低成本去专业生产,然后大家在市场交易,结果大家得益。这角度的经济理论放诸四海而皆准,实证多而有力,是错不了的。产权的问题是有着间接的重要性——没有私产就发挥不到市场的效能。但因为这重要性只是间接的,产权的关键就往往被忽略了。
  第二个角度,就是自私是会利己损人的。例如开工厂生产图利可能会污染邻近的物业。利己损人的行为跟产权有直接的关系。虽然如此,无可避免的产权分析要到1960年高斯发表了他的“社会耗费问题”之后,我们才恍然大悟。高斯定律我已向读者介绍过了,不必在此重述。套入自私的角度里,高斯的主旨就是利己损人对社会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问题是损人所得的利益是否大过他人蒙受的损失;或在损人利己的情况下,社会生产的总净值是否会被提高或减少。高斯的结论。就是若私产有了清楚界定,只要交易费用不过高,损人利己的行为会因为合约的安排而给社会带来最高的总净值。
  今天我要谈的是第三个自私的角度。在这个角度里,我们反问,假若人是不自私,社会会得到些甚么利益?我们的答案是,人若不自私,社会的交易(或非生产)费用会大为减少。那就是说,自私的行为会增加交易费用,这对社会是有损害的。
  且让我从杜洛克(C. Tullock)的一篇文章说起,杜洛克问:“盗窃的行为对社会有甚么损害?”盗窃会使财富分配有所改变,但一得一失,何害之有?他的答案大概是:“因为有盗窃的行为,防盗者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就会有所耗费。这些非生产的费用若没有盗窃的行为是不会引起的。所以盗窃对社会有害。”
  这个观点在基本上是有矛盾的。盗窃是自利的行为。人若不因自私而去盗窃,防盗的费用当然是会减少,这对社会是有所增益的。但若不因为自私而不断地去争取利益,则自私所带给社会的贡献就减少了。此消彼长,可能得不偿失。在一般性的概念上,“盗窃”与“生产”都是在局限下为自利争取“极大化”。我们不能接受自私的假设,而希望没有盗窃的行为;也不能要求人不自私,而又希望自私的贡献仍然存在。
  在最近10年来的公司原理的发展中,有不少论调是基于自私所引起的交易费用过大,使市场难以运行,因而有公司的形成。在市场买卖,各种欺骗或不忠实的行为会增加交易费用——因为承诺难有保障,合约也能反悔。若每个人都言而有信,律师的生意会大量减少。雇请工人,偷懒的行为也会增加交易费用;若工人不偷懒,管工的费用可大为减少。不忠实是自私的行为,跟制造货品出售的行为是有着同一的假设。我们是不能接受或反对自私的假设,而不容许这两种行为的并存。
  假如我们能用一个“人生下来就会遵守圣经十诫”的假设,社会是会更富有的——有益的自私行为存在,有害的自私行为除去。但这个假设对解释行为一无是处。但我们倒可以问,圣经为甚么会有十戒?中国为甚么会有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为甚么会教自己的孩子不要偷懒,不要说谎,要言而有信,究其因,就是社会要减低交易费用。我们希望在社会上有忠厚的声望,能够获得多人信任,因而增加自己的收入。但这并不等于不忠实的行为就会除掉。
  在这个自私有利也有害的世界中,经济发展的快慢,生活水准的高低,就是要藉一个制度能将自私所能带来的利益“极大化”,同时又能将自私所能带来的损害“极小化”。问题就真的是这么简单。在分析高斯定律的文章里,我解释了私有产权为甚么会将损人利己的行为带来最高的总净值。在“自私对社会的贡献”一文内,我解释了因为有了私产,“比较优胜定律”鼓励以低成本去专业,使自私的行为带来奇迹。
  这篇文章里,我强调了因自私而增加的交易费用是有害的。但因自私而起的交易费用,虽然不能除去,却可因自利的企图而减少。私有产权容许多种不同的合约安排与选择,是能使交易费用减少的最主要因素。这是近代经济学的可以肯定的结论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人若是自私的,废除私产的效果就是民不聊生。在这一点上,用三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自私问题,结果是相同的。
  
  1984年2月17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20:17 
回复 

四、知识资产(8篇)
  
新劳力经济学
  一位新相识的朋友,见我屡次为文谈及产权的问题,认为我过于着重物质资产,忽略了人类知识资产的重要。但屈指一算,我起码已有五篇用中文写的文章是提及了知识资产的。我也曾指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比起文革期间中国对知识的破坏,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可相提并论。可能因为我从来未用“知识资产”为主题,我要强调的就不够明显了。
  在“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吗?”这本小书里,我指出知识贫乏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也指出目前在中国,人力资源——包括知识资产——并非私有。但舒尔兹(T. W. Schultz)阅读这论文后,竟来信说:“为甚么你不提及那最重要的知识资产?为甚么你说中国没有多量的私有产权,人力在中国就不是私产吗?”这指责令我莫名其妙!
  舒尔兹是因鼓吹知识资产(Human Capital)的重要性而获诺贝尔奖的。我若在文章内不是每段都提及这种资产,他就可能认为我轻视了它!但舒尔兹怎可以认为人力资产——这包括知识——在中国是私有的资产呢?他曾到中国讲学,怎会连中国人民没有自由选择工作或没有自由转换工作的权利也不知道?私有产权的定义,是包括自由转让,自由选择合约的权利。在人力及知识的资产上,这些权利在中国是没有的。所以这些资产在中国不能算是私产。
  缺乏了人力资产的自由转让或自由买卖的权利,知识的发展或增长就一定有极大的障碍。单就是这一点,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言之过早了。这个重要的问题我会稍后向读者详加解释。
  马歇尔(A. Marshall)是第一个经济学名家认为知识是资产中最重要的。我同意这观点,且准备在下一篇文章以自己的见解加以分析。人力及知识到了费沙的手上,就被一般性地归纳为资产。以费沙之见,任何可以引致有收入的东西都是资产,而这些资产的市值就是资本。这个一般性的概念,比起马克思的资本论,相去甚远。而马克思的各种矛盾,到费沙以后就渐变成为历史了。可惜费沙的经典之作“利率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est )至今还未见有中译本。
  近20年来,劳力经济学(Labour Economics)渐被称为新劳力经济学。究竟“新”在何处呢?主要的就是加多了知识资产的投资(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除舒尔兹以外,这门学问的高手包括贝加(G. Becker)、铭沙(J. Mincer)、路易士(G. Lewis )、雷斯(A.Rees),及他们的多个得意弟子。在近20多年来新崛起的重要经济学说中,新劳力经济及产权经济(后者包括交易费用)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它们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既然远在19世纪末期,马歇尔就认为知识资产最重要,为甚么“新”劳力经济学要到近20多年来才盛行呢?我自己的答案是,知识及科技的进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突飞猛进,令人瞩目。有人认为近30多年来在科技上的进展,要比过去的3000年的总和还要大。姑勿论这观点是对或是错,近30多年进展的惊人是无可否认的。马歇尔有先见之明,但新劳力经济学的盛行,似乎是受了事实说服力的影响。
  在知识科技发展最快的30多年中,中国不仅闭关自守;更为甚者,就是中国执政者在这期间内将知识加以惨无人道的摧残!这是中国的不幸。又因为中国有世界上1/4的以天赋驰名的人口,这摧残是全人类的不幸!
  过去的毕竟是过去了,希望还在将来。在知识的问题上我应写些甚么呢?我还是重施故技,写点知识资产与产权的关系吧。中国的经济困难是制度上的问题(这点中国执政者似乎是不同意的);经济制度是产权的问题(这点中国执政者可能不同意):知识是一种资产(这点中国执政者似乎是同意的):知识科技对中国现代化是极其重要的(这点中国执政者显然同意)。且让我在下一篇文章,先从“同意了”的一方面说起。
  
  1984年3月30日
  
重要的知识资产
  
  在自由市场的制度里,专业人士靠知识而得可观收入的例子,比比皆是。纵使被一般人认为是极平凡的专业,在香港要有安定可靠的收入并非难事;没有专长而有良好普通常识的人,只要肯干、有信用,何愁找不到雇主或想不出可以谋生的小生意。知识帮助生产,市场于是就奖励知识,这是浅显不过的道理。话虽如此,几个古老相传的谬误却把知识的价值大大地低估了。
  在19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Malthus)的人口论就大幅度地低估了知识对生产的贡献。马尔萨斯认为,土地及其他天然资源有限,而人口日益增加,长此下去,僧多粥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是必然的事。这个见解,在20多年前的经济发展学说中,仍是存在的。尽管今天还有小部分食古不化的学者继续在做梦,但反证的事实却甚为明显。30年前世界的人口是24亿,现在是40多亿。比起马尔萨斯的时代,现在的人口总量增加了好几倍,但同期内人民的生活水准却大大地提高了。主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及天然资产虽然增长不多,但知识资产却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我不是说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永远是错的,因我不敢肯定知识及科技会永无止境地增长。但马尔萨斯低估了知识的增长率,低估了知识对生产的贡献,却是无可否认的。
  自18世纪中期的英国工业革命以至现在的200 多年中,支持劳工的人都有一个科技的神话。这就是科技的发展会使失业增加,所以科技对社会是有害的。这见解也早被事实推翻了。多了知识,就多了产品的种类,也就因而增加了劳力的需求。另一方面,因为缺乏知识而要每星期工作60小时才足以糊口的人,若能增加知识,工作时间可以减半而生活水准仍可提高。
  当然,知识科技的增长对某些人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利的。那些选择了以时间劳力去争取加薪而不将时间投资在知识的增长,或那些向劳工收费的工会主使人,都会因社会知识的增加而受到比较上的不利,甚至可能受损。跟任何投资一样,知识的投资是要竞争的。不参加这种竞争的人,在一个因为竞争而增加知识的社会里,怎会不相形见绌?靠罢工或游行示威来增加收入,在自由市场中实非善策。
  有些人认为知识——尤其是书院里所学的知识——不重要,因为往往学非所用。这见解也是错了的。读化学,却去做生意,可算是学非所用了。但有了学识,思考比较灵活、文字比较流畅、待人接物比较得体,不是资产是甚么?十年窗下,要“一举成名”固不容易,但“无人问”却是不愁的。我能从事教育工作,算是学有所用;但若要转工,又何愁没有雇主?这不是夸大之辞,而是我从来不相信会做而又肯做的人,在自由市场内会找不到对所学稍有关系的工作。因薪酬不理想而不干是另一回事。
  以上提及的关于知识的几个谬误的产生,是因为知识资产有几个特征是常被人忽略了。
  第一、知识资产不仅可以因累积而增加,有了知识差不多是驱之不去的。我不是指个人的知识不会因脑子有了毛病而破产。我指的是知识若在社会上遗留下来,就很难像一座大厦可以被火烧精光。那就是说,知识是有着极顽固的存在性。爱迪生的发明,我们现在还在享用,还在改进。知识不像土地,其增长供应,其积少成多,可以快得惊人。撇开电子业不谈,单是音乐唱片,以激光发音这回事是爱迪生做梦也想不到的。但激光发音之有成,就是因为爱迪生的“原始”录音的思想驱之不去!
  第二、知识是一种“共用品”。发明了的科技,是可以给无数的人一起共用的。当然,有专利权的科技是要付使用费的,但这使用费往往比发明者的投资成本低很多。另一方面,要保存一个发明的专利权并不容易,而法律的保障最多是17年。在大致上而言,有价值的知识或科技,因为可以共用,对社会的贡献就往往大得惊人。撇开科技不谈,一首好的乐曲,一本好的小说,都是可以多人共赏的——这些都是“知识”的一部分。其他知识如服装设计及科学原理,都是共用品。
  第三、任何一种知识或一个发明,都有很广泛的用途。我们知道一块地可用以种植多种不同的植物,或饲养多种不同的动物,或建造多种不同的楼宇。知识又何尝不然?单就以半导体(Semi-Conductor)为例,从它而引起的工业产品就数以千计。但一块地若用以种麦,就不能再用以养牛;若用以建工厂,就不能用以建酒店。知识却没有这种约束。同是一个半导体的发明,不仅可被无数人共用,也可被多种产品共用。
  人的富庶、生活的享受,若真的只是靠土地及其他所谓天然资产,马尔萨斯早就会被认定是天才。但若没有建造房子或农业的知识,土地的价值何在?没有各种科技的发明,原油的价值何在,苏联地大物博,原油及黄金的产量着实不少,但人民的生活就远不及人烟稠密,“地无三尺平”的香港。这可见知识资产的经济价值,可能要比所有其他资产的总值还要大!
  读者不妨用自己的观察,去考证本文提出的观点。有了升降机,大厦的高层比低层值钱。在读者自己的房子内,有电灯、电话、电视及各种电器用品;制造衣服的各种化学纤维,均是知识累积的成果:墙上的油漆、浴室里的搪瓷器皿;其他日用品中的玻璃纤维、电镀、不锈钢……都是知识的产品。我敢跟读者打赌,只要你是小康之家,你不可能在客厅内找到一件常用的产品不是基于一个或多个曾经是重要的发明的。
  人类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人。而在人之中,除了劳力及相貌以外,其他有价值的都是知识。问题是,为甚么只有在自由市场下知识才增长得那么快?
  
  1984年4月3日
  
从中国要批准 “专利权”说起
  
  无巧不成书。正当我写好了几篇关于知识资产的文章——3 月27日的信报就刊出以“中国专利代理今在港开业”为标题的新闻报导。报导提及为了解决中国与外国交流的“不少困难”,中共就派了柳谷书先生来港,设立中国专利注册代理,意图对某种知识、技术秘密及商标加以保障。文中指出:“纵然明年4月1日中国才正式实行专利法,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已未雨绸缪,因而在港设立这家专门代理专利及商标注册公司。”
  对有关发明的专利权及科技租用合约的调查研究,我曾下过几年工夫。说来惭愧,我花去美国科学基金会不少钱,劳师动众,但结果所知实在不多。这题材的问题实在是太多、太复杂。比起其他我曾作研究的题材,发明专利及租用的困难程度自成一家。我从不轻易放弃一个研究,但对这题材我却自感力不从心。有一点值得提及的,就是目前在这题材上我还拥有可能是最详尽的资料。柳谷书先生若有兴趣我是很乐意借用的。(这些包括有关专利与技术秘密的书籍80多本,及科技的租用合约5000余份。)
  中国在香港设立科技专利权代理的消息,并没有受到一般的重视,因为香港近日有关97的经济新闻已把这消息遮盖了。但我认为,将来研究中国经济历史的学者,是决不会将这发展摒诸门外的。中国要批准科技专利权是一个里程碑——这是30多年来中国第一次正式公布要在国内承认及保障私产。虽然这新发展所涉及的只是知识资产的一小部分,但要引进科技,中国执政者显然是体会到私产对知识的重要。我衷心希望这点体会能逐渐扩大,逐渐一般化。
  中文“专利权”这一词,是很容易引起混淆的。垄断(Monopoly )也是叫作专利权。因发明而受到法律保护的专利权(Patent),中译又称专卖权,也是会引起市场垄断的;但市场的垄断专利权(Monopoly )并不一定有发明专利权(Patent)的保障。在最新经济学的范畴内,垄断或专利并不意味着没有竞争的存在——只是竞争形式有所不同。这是研究院里的分析问题(大学课本是不会提及的),但我仍希望将来有机会向读者解释。
  发明专利权(Patent,又称Patent Grant),是政府特许的。但因为这专利权可能引起市场垄断,因为发明是一种“共用品”,又因为在发明知识上收取费用不易,所以这种专利权应否批准,应否界定为私有,是经济学上的一个纷争甚大的题目。我个人的研究所得,就是在某种程度上的专利保障,对发明研究是大有鼓励的;困难的所在就是我们不知道这专利保障程度的高低应从何而定。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另写文章向读者解释,虽然我自己对这重要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另一种保障发明专利的办法,是商业秘密(Trade Secret),亦即柳谷书先生所指的技术秘密。大体而言,中国要保障商业秘密,在目前来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是因为有关秘密的多种法律,中国现在仍付阙如。但有不少商业秘密是可以自保的——不用法律的保障也可安然无损。可口可乐的秘方是一个出名的例子。任何被专家见过产品仍不能“追溯造法”(Reverse Engineering )的,都有很强的“自保”能力。美酒佳肴的酿制与烹调,若非公开了,知其味的人通常是很难知其秘方的。
  法律对商业秘密有很少的直接用途。秘密一泄漏,就追不回来;但秘密若能自保不泄漏,法律的保障是多余的。但在发明研究的过程中,保障商业秘密的法律却大有“间接”的用场。这点及其他有趣的“秘密”问题,我也希望能另文为读者介绍。
  虽然我认为中国现有的法律不足以保障商业或科技秘密,但这新意向是极重要的。商业秘密是一种私事,跟有权“不受干扰”(Privacy)在概念上是分不开的。有权不受干扰是私产中的一个重要准则。中国若真能以法律尊重私事(Privacy),加以保障,私产的制度就指日可待了。
  柳谷书先生也谈及商标的保障。商标(Trademark)是有形之物,比较容易处理。但商标的主要用途,往往不单是商标本身的号召力,而是商标的保障,再加以其他的保障,可以合并而加强专利权。可口可乐是靠商业秘密及商标的合并而得强大专利的。为Coca Cola这商标打过的官司,我们就够资料写书。百事可乐应否被准许用Cola这个字,读者的意见怎么样?
  有趣的商标故事是说之不尽的。德国拜尔(Bayer)厂所发明的阿司匹灵,可能是本世纪最有商业价值的药物(其副作用甚少,多食无害;近来这药更常被有血压高及有心脏病者采用)。但当拜尔厂为阿司匹灵注册时,竟忽略了将“A”字用大写。所以aspirin就变作一个普通名词(Common Noun)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Proer Noun)。“商标”就一去不返了!
  用得巧妙,商标的保障令人羡慕。和路迪士尼的米奇老鼠(Mickey Mouse),是由商标及版权(Copyright )一起保障的。因为保障得好,这只老鼠的商业成就确是惊人。迪士尼这机构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开分公司,为米奇老鼠收取费用。现在我们常见有这只老鼠形象的衣服、手表、玩具、水杯及其他日用品,都是要付鼠价的。
  柳谷书先生没有提及版权的注册问题。这问题也是很有意思,也是一言难尽。近年来影印机的发展,给予版权一个重大打击。在国际上,版权的保障一向都是很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抄袭者多在本地使用,不越国界,这使起诉的费用过高。中国对外国书籍的版权不加保障,无可厚非。但近来的发展,就是外地的出版商喜欢到东南亚的国家用分公司或用代理发行,使在东南亚的书籍市价下降。中国若要鼓励这种发展,版权的保障是很重要的。
  柳谷书先生也没有提及地区特权(Franchise)。在东南亚,这地区特权是比较新的生意经。麦当劳汉堡包是有名的例子。这“地区特权”虽然是有商标的保障,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固定了产品的品质,再按地区人口多少,购买力的强弱来控制分行的数量——然后将特权按区发售。
  最近麦当劳的创始人去世,林行止及杨冈陵曾在信报为文盛赞他的魄力和勤奋。我认为他们是忽略了要点。一个商人的成就当然殊非侥幸。但在自由市场中,有魄力及勤奋的商人比比皆是。麦当劳公司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在找到了适合大众化的产品之后,该公司就固定了品质的标准,指定所需的人才训练及品质控制。在发售地区特权之时,麦当劳作市场调查,每区只许一间分店;而分店的主人付了费,保持产品的标准,就可自食其利。(麦当劳在香港的安排方式我不清楚。)
  
  1984年4月10日
  
知识的产权保障
  
  思想是无影、无形、且无声:知识是抽象的。既是无形之物,怎可以界定产权而加以保障呢?无形的资产,在市场交易时又怎可以收取费用?这些问题虽困难却有趣。
  一本书是有形之物,但书中的思想是无形的。书的版权就只能照字论字地去保障作者的权利;但若有人用同样的构思,将文字改写,连书名也改了,版权的保障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效能。一张唱片是有形之物,但录音的原理却是无形的;录音带跟唱片的形状不同,但原理却有共同之处。同样一种发明,可用多种不同的形状运用。发明的产权何在?要保障的是甚么?这些问题的困难,在经济学上是少见的。
  近代经济学者都同意,若研究所得能获产权的保障,研究工作就会因为可以期待市场的奖赏而增加。但那种发明或那种知识应有法律界定的产权保障,保障应用甚么方式,保障时日的长短及范围的大小,经济学者却议论纷纷。
  保障一种发明是会因为过于广泛而对社会有害的。轮子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发明;但轮子是小孩子也可能想得出来的。若第一个发明轮子的人取得专利权,得到法律历久不变而有效地加以保障,使后人在任何形式上用轮子都要先得持专利者的准许,要付使用费,那么轮子的专利对社会就有很大的损害。
  在一般的资源上,经济学者大都同意产权的保障对社会是有极重要的贡献。但在知识及发明的产权保障,他们却有很多不同的观点。我个人研究的结论,就是这些纷争是由于经济学者没有弄清楚三个问题。
  第一、知识可分为(甲)有专利性的及(乙)无专利性的;在有专利性的知识之中,又可分为(A)有法律辅助的及(B)无法律辅助的。一些经济学者所反对的知识产权保障,就是那些因有法律辅助而得的专利权——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发明专利或版权。其他的知识资产保障就没有甚么异议。但因为在各种纷争中经济学者没有像上文般分门别类,问题就弄得不清不楚了。
  第二、对于某种知识——例如新的发明——专利性的保障是有其用处的;这是因为发明研究的费用可能很大,而研究所得很易为人抄袭。在某程度上,专利保障对社会是有贡献的,但正如轮子的例子所显示,这类专利保障可能过大。保障方式及保障多少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困难。但在那些支持或反对专利保障的言论中,这问题往往是莫名其妙地被忽略了。那就是说,那些不管专利保障的方式或多少而反对或支持专利保障的理论,都不可能是对的。问题的困难,是在实际应用上,我们不知道专利保障多少的准则应从何而定。
  第三、保障的费用及其他交易费用,对保障的方式及多少有极重要的决定性;这些费用往往被经挤学者忽略了。换言之,要支持或反对发明的专利保障,我们不但要决定保障的方式及保障多少的准则,我们还需明白这些决定,是必定要基于对关于知识或发明的交易费用有深入的了解。
  以上提及的三个问题,都是很深奥的。要不是中国最近(3 月12日)通过了发明专利权的法律,准备于明年4月1日施行,这些问题是不应该在报章上向读者介绍的。我知道问题所在,却不知道其中的某些重要答案。但我认为我自己能明白的,读者也能明白。
  且让我先从没有专利性的知识说起。这些知识包括一般人所学的语言,学校内的课程,及各种专业或技艺的训练。只要付得起学费或工具的费用及时间与劳力的代价,任何人都可以学,而学得了知识的人在使用时是不需付使用费的。这些知识资产是怎样得到保障的呢?学习的费用及时间的代价就是保障。你要有我的知识,你就要付我曾经付出的类似代价——你要付的代价可能比我高或比我低,但代价是一定要付的。但我是没有权阻止你学习,也没有权强迫你付费用给我,跟我学习。
  这就是说,我学会的——或其他很多人所学习的——是没有法律特许的专利权;只因为学习要付代价,有市场的需求,所以我所学的就有价值了。木匠、泥水工人的专长之所以有价值,其理相同。政府虽然没有给我们专利,没有给我们的知识资产加上直接的保障,但间接的法律保障却是有的。在自由市场内,法律容许我们随意买卖知识,私定合约,也容许我们将赚来的占为己有。我们的知识资产就变成了私产。换言之,没有专利性的知识资产之所以能成为私产,是靠法律的间接保障及学习代价的直接保障。
  还有另一种间接的保障比较微妙。知识是“共用品”;跟一块地、一张桌子、或一部打字机不同,同样的知识是无数的人都可以共用的。劳力可不是共用品。知识在人的脑子中,是要经劳力加以发挥才有市场价值。因为这个连带关系,知识在学习时虽然是共用品——但在使用时的劳力就往往不可以共用了。所以有了知识的人的知识收费,可以加在劳力的时间上。另一方面,因为每个人的劳力时间有限,同样的知识或技能,市场仍有容许很多人学习的需求。
  经济学者从来没有反对用以上提及的方式,去保障非专利性的资产。这是因为以劳力学习,以劳力使用,再加以法律保障自由买卖及私取收入的权利,保障知识资产为私有是决不会过多的。因知识而增加生产的产品市价,决不会在没有专利的情况下因为有了保障而增加。若知识拥有者没有自由选业的权利,不能自由买卖,收入不以市价而定,知识就非私产。这会使对知识的投资减少,或学非所长,或学非所用,或怠工,产品的市价就会增加,而产品的种类是一定会较少。
  某些有专利性的知识资产,经济学者也绝不会反对作为私有的。第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天才的资产。同样一种知识,一个天赋高的人加以运用可有奇效。这种人有天赐的专利权,并不需要另加法律保障。我们若对这个天生的专利加重抽税,或阻止他的自由发挥,对社会有甚么好处?正如一块在特别有利位置的地,市价是较高的。用任何方法阻止这块地的有利运用,对社会一点好处也没有。第二个重要的例子就是秘密(或商业秘密)若能自保,拥有这秘密知识的人是有专利的。强迫将秘密公开(在中国大跃进及文革期间是常有的事),不单只可能将有市场价值的秘密抹杀了;更有甚者,就是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着自己的秘密,若强迫公开这些秘密,社会上还有什么私事可言?
  一般经济学者所反对的有关知识的专利,就是某些专业公会阻止外人学习他们的知识,或阻止有同样知识的外人加入市场工作。这些以阻止外人竞争的专业公会所得的专利权,大都是要靠政府的庇护的。经济学者反对这种专利的原因很简单。知识的本身没有专利性;经过公会或法例的阻止竞争的增加,是会增加服务的市价的。但在这方面,经济学者所反对的可不是知识的产权保障,而是以专利减少竞争。
  以上提及的各种知识资产保障对社会的利害,道理都不困难。发明专利权却是另一回事,这点下文再谈。
  
  1984年4月17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21:23 
回复 

发明的专利权(上)
  
  中国在1980年1月决定了要保障发明专利权。4年多之后,经过44次的修改,这专利的法例在1984 年3 月12日通过,决定在1985年4月1日施行。
  在我所知的界定及保障私产的法律中,关于发明专利权(Patent Law)的最深奥——其他姑且不谈,单就是要决定什么算是一个发明已不容易。西方有一句成语:“太阳底下没新事”。但若以“不同”来界定“新奇”,则任何新的见解、发现或用不同的旧东西作新的合并运用,都可算是“发明”。假若凡是“新”的都给予专利,那么撇开经济效果不谈,单因纠纷而弄到一团糟是可以肯定的。但若发明毫无法律专利的保障,研究所得皆可任人采用,还有谁肯付出大代价去作研究?应用甚么准则去断定那种发明应授予专利权呢?专利的保障应多广、多久?若有人用稍为不同的知识、设计或科技,法官又用甚么准则来衡量这个人是否触犯了他人的专利权呢?
  因为困难重重,在私有产权的历史上,发明专利的产权保障是很近代的事。意大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施行发明专利制度(1471年),但保障的效能甚低。在美国,发明专利始于1793年,但却要到1870年,在专利法上加上占有权(Claim)的概念,将抽象的发明形象化而指明所属的范围,才算是有了可以界定的保障。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在发明专利办得最详尽的美国,这专利只保障一小部分的知识资产。虽然如此,要买一个发明专利权的人,在算出这专利可赚的现值之后,他的律师很可能劝他把预算的收益减去2/3,作为未来可能产生的官司费用。
  中国为了要引进科技,要促长科技的进展,就决定施行发明专利的保障;这是个好现象。但作为开始尝试私产的界定及保障,他们却选上了最难的一样入手——抽象的“新”知识专利资产。他们会遇到多种困难是可以肯定的。我希望他们不会被误导,以为一种产权保障已是这么困难,私产制度是行不通的!
  我曾经研读过百多年来有关发明专利权的各种经济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支持和反对这专利权的参半,各执一词,至今仍未有大致上可以称得上是众所认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这些论调错漏百出。究其因,就是这些学者都是闭门造车,对发明专利法例的性质所知甚少,而有关这专利的各种租用或买卖合约的安排更是完全忽略了。不知事实的真相而妄下推论,错漏是难免的;在一个困难如发明专利的题材上,错漏更是在所必然。但要指出他人的错误容易,要自己提出正确的分析却不是那么简单。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我自己一直都没有满意的答案。
  大致上,经济学者对发明专利权的观点可分四类。且让我按类稍加解释,简作批评。
  第一类观点,认为发明专利权是有利而无害的。这观点的主要发起人是边沁(J.Bentham,1843)及米尔(J. S. Mill,1862 )。他们认为发明专利既能鼓励发明的研究,而有发明总要比没有发明好。所以发明专利对社会只有好处,没有害处。
  这个观点错漏的地方,就是忽略了甚么发明应加以专利保障及保障范围的大小。我在上一篇文章所提出的轮子的例子就是这观点的一个反证。专利是可以禁止他人使用,是可以减少生产的。若世界上某一个发明只有一个人可以创造,而没有专利的保障,这个人就一定不会作所需的研究,那么这“有利无害”的观点是对的。但若有很多人都能造出同样或差不多的发明——这是可以肯定的实情——那么过大的专利保障对社会是有害的。这是因为若是少一点保障仍能有这发明的产生,有了发明之后,它的使用会因少了保障而增加。
  第二类观点,是认为发明专利对研究是毫无帮助的。陶西格(F.W. Taussig)及庇古(A.C. Pigou)在本世纪初期都认定发明是自发的行为,是不需金钱的鼓励或任何保障而会自动爆发出来的。因此之故,发明专利与发明的多少就全无关系。
  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某些人可能纯为好奇心所驱使而去作研究,但在事实上将名利完全抛诸脑后的研究者甚少。我们对发明者或科学研究者的佩服往往将他们的形象神化了。撇开我以前提过的自私自利的爱迪生不谈,历史的资料都有力地显示着伽利略及牛顿都是远不如传说中所说得那么淡泊。近几十年来,美国在商业上所雇用的研究专业人士,是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在一向被认为是“清高”的学术研究行业中,争名斗利的行为触目皆是。这些现象,都证明了陶西格及庇古的“自发”观点,实在是将人的竞争本质看得太轻了。
  第三个观点,认为发明专利对研究是有害的。这观点由贝兰德(A.Piant,1934)始创,其后由巴赛尔(Y. Brazel,1968)加以发扬。他们认为一个发明的特许专利权只是一个奖品,先达者得,但往往会有很多人作同类的研究,又因为专利权只得一个奖品,只得一人胜出,所以研究者都争先恐后。结果不仅是输了的人白白浪费了代价,对社会有害,而“争先”的费用增加对社会也是有害的。
  这个因一个奖品多人竞争而引起浪费的理论并不肤浅,所以支持这观点的大不乏人。但我曾向巴赛尔指出两点谬误,使他承认他的观点是错了(因为我和他的新见解未有发表,这观点仍甚流行)。我的理由很简单。第一、若一个研究者明知没有取胜的机会,而也知道斗输了他是一点补偿也没有的话,他是不会参加竞争的(事实上,美国专业研究发展的机构,都设法调查对手,务求知己知彼)。第二、若大海上有一艘小船,载满了人,在大雾中迷失了;假若找到了这迷失了的船有奖赏,有100 艘船一齐出海找寻,在这100 艘船中,只有一艘将迷失了的船找到了。其他99艘的劳力怎可以算是浪费了呢?
  第四个观点,就是阿罗(K. Arrow,1962)以“共用品”的理论演变出来的。他认为发明专利的收取使用费不易,所以发明的研究是需要政府援助的。但他又认为,既然一个发明可由无数的人共用,持有专利权的人若收取使用费(Royalty),就会在边际上减少发明的使用,这对社会是无益的。
  我不同意阿罗的见解,是因为在我所调查过的专利租用合约(Patent License)中,使用费的收取并不一定是一般人所知的以每件产品计。事实上,发明专利的使用收费结构(Rates Structure )五花八门——就是多个专利权合并换用而不收费的例子也不少——往往令人莫名其妙。在这方面我只知道收费的复杂性,却解释不了。阿罗显然连这复杂性也不知道。
  究竟发明的专利保障对社会有甚么用处呢?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肯定的。发明的研究工作往往费用甚大。有了发明之后,若公开了,抄袭或仿效的费用往往甚少。因为“学习”的代价远低于发明的代价,发明的新知识就跟我们日常所学的知识不同,不能靠学习的代价去保障发明研究所得。禁止外人学习(抄袭)或禁止外人免费使用是一种保障的方式——这就是授予发明者专利权的主旨。发明专利是肯定可以鼓励发明研究的。这个答案,并不等于我们能解决了上文所提及的要决定各种准则的困难。
  我们现在在市场可以买到的商品,十之八九都是曾经有过发明专利的保障的。撇开理论不谈,究竟实际上发明专利的各种准则是甚么?
  
  1984年 4月24日
  
  发明的专利权(中)
  
  发明专利(Patent)是用甚么方法加以保障的呢?答案是,要先将一个抽象的思想形象化,将发明表达在一件有形之物之上,然后在物上指定发明者的占有权(Patent Claim),希望这有形的占有能保障无形的新思想或新知识。
  很多新发现是无法表达在一件或几件有形之物上的。牛顿的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难以用物件指出占有权。天然定律(The Law of Nature )的发现是不能申请专利的。这不单只因为天然定律难以用形状界定:这些定律牵涉甚广,若授予专利,保障很容易会是过大的。但甚么算是天然定律却并没有清楚的准则。
  有一个名叫摩顿(W. T. G. Morton)的牙医,在1846年发明了用醚(Ether)作为麻醉药,替病人拔牙。这显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发明,在当时是举世瞩目的。另一个有自大狂但颇有名望的科学家,名叫杰克逊(C. T. Jackson),他不知道摩顿用的是甚么神药,但是他曾经给了摩顿一点意见,且借了一点工具给摩顿。听到了摩顿在医院示范的成功,杰克逊就要领功。他们二人结果同意一起注册,取得发明专利权,定明杰克逊占1/10的收入权利。
  这个用醚作麻醉药的发明专利虽获批准,但在实际上,这专利是难以保障的。因为其他牙医在医务所内为拔牙者下麻醉药,持专利者无法知道,所以就不能收取使用费。用摩顿的麻醉方法极流行,但他和杰克逊收不到钱;他们变成了狂人,互相敌对,弄得大家都以悲剧收场。摩顿最初行医时的拍档,见摩顿声名大噪,就突然宣布摩顿是偷了他的发明——后来这旧拍档在激动之下自杀了。摩顿因为有了重要的发明而放弃行医,终生为自己宣传,后来一穷二白,见报章赞杰克逊,就因生气而中风死了。杰克逊也不好过——他死前的七年是住在疯人院里的。
  在这几个人的纷争中,美国法院判决了摩顿的发明专利无效。法院的理由是,用醚作麻醉药是一个自然定律:“一个发现可能是天才横溢,极有用途,但并不一定可成为发明专利。一个发明在某程度上是一个发现,必定包括了某些新奇的事,但一个发现并不一定是一个发明。发现可能是发明的灵魂,但前者不能得专利的保障,除非它是占据一个肉体,比脱离了肉体的灵魂,更受人类定律的控制。”
  这判词令人莫名其妙!其后有人发现用某种已存在的酸性化学药品可以杀除一种顽固的野草,发明的专利权却被批准。用已存在的药品杀草跟用已存在的药品麻醉有甚么分别?发明专利的判断很多时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在这里,读者可能要问,既然持有麻醉专利的人难以向私用者收费,持有以酸性药品杀野草专利的人怎能向私用者收费呢?这问题我将会在另一篇文章向读者解释。
  在纯技术的角度上,拔牙及杀草都是有形之物,是可以界定专利权的。但若要在这专利上有较高的保障效能,通常都是将发明表达在一件可以买卖的物品之上。在实际上,要将发明的占有权(Claim)界定,使其与其他物品的专利占有权没有冲突,可能复杂之极,也可能易如反掌。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910)就曾经因为投资在 1架3吨重的印刷机上蚀了大本。这机器有18000个零件,申请专利权时共用了1300个图样,也指出了千多个占有权。后来在一件官司案中,两个审察官因为细看这些文件而弄到精神错乱!简单而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举1928年一个名叫克斯坚(W. Haskin)的商人所发明的书架。这书架将书垂挂,书背用不锈钢镶好;几本书一起挂列,垂挂时书背可作台面:用书时就将书向上转,翻开来平放在隔邻书本的书背上。这种书架在美国飞机场电话亭内多本电话簿的安置,或图书馆的参考书部门,都是常见的。将书垂挂,简而新奇,利用一起排列的书的书背作为台面,既实用而又节省地方——这发明的占有权是很容易明确地表达的。又因为这种书架只宜用于公众的场所,为快速参考之用,所以要抄袭而不付专利权的使用费就难以办到。
  美国的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发明了飞机,在1906年取得了有名的机翼设计专利权。这个发明的主旨,就是要在机翼上有某些部分是可以活动的。但莱特兄弟的机翼的活动部分,是与机翼分开,几年之后,寇蒂斯(C. H. Curtiss)发明了另一机翼,活动的部分是与机翼连带在一起。后来打起官司,法官判莱特胜诉,广泛地批准了凡在机翼上有所活动的部分都是莱特兄弟的发明。后来不少学者对这判案有异议;但法官所判,却不单是基于莱特兄弟的占有权是否明确,而是加上了考虑到他们在研究飞机时的努力及冒险精神。
  在1862年,有一个名叫勒根度化(Reckendorfer)的人发明了将擦胶镶在铅笔的一端。这个发明的商业价值甚大!另一方面,要明确地指出这发明的新奇占有权易如反掌。后来这发明被人抄袭,打起官司,法官却判勒根度化败诉。法官的理由是擦胶及铅笔都不是新奇之物:合并在一起算不上是一个发明。
  不能以旧物合并作为发明是一个否定专利权的准则:是否合理见仁见智,难以定夺。但有甚么发明不是由旧的而合并成新的呢?某程度上的武断在所难免。后来的学者大都同意将擦胶镶在铅笔的一端是聪明绝顶,虽然可能只是灵机一触的发明,但却是难能可贵的。法官否决了勒根度化的发明专利,很显然是见这发明的劳力不多。比起莱特兄弟的机翼,擦胶与铅笔所表达的占有权是远为明确!主观武断的判案,使后人叹息。
  以劳力的多少而决定发明专利权的得失,对发明专利制度的施行是会有所损害的。因为若推行“劳力”的准则,产权的界定就起了混淆。价值不是单从劳力而得;“天才”有其价值。就算是极其愚蠢的人也可能侥幸地“灵机一触”,若没有保障,再蠢也不至于蠢到将发明免费大力推销的。
  “价值单从劳力而来”,在中国是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中国要保障发明专利权,须记着若不抹去“劳力准则”的阴影,发明的产权是会被弄得一塌糊涂的。
  
  1984年5月1日
  
  发明的专利权(下)
  
  一般书本所强调的两个鉴定批准发明专利的准则,都不着边际。第一就是发明要够新奇(Novelty);第二就是要有功用(Utility)。这“功用准则”因为漏洞太多,渐渐被法院遗弃了。无论发明的是什么怪物,我们凭什么可说它是没有功用的呢?今天没有功用之物,有谁能保证明天也没有功用?一个在市场上没有产品的发明,往往可以加以改进而成为“商品”——能作为改进基础的发明,虽无产品,却有价值。
  申请发明专利的费用,注册费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单就是要明确写出自己发明的“占有”(C1aims),所需的专家费用就很可观。这些“占有”写得越短,所占的范围就越广,但获批准或批准后获保障的机会就越低;“占有”写得越长,范围就越小,指定的占有就越明确,保障的能力就越大。高明的专家就喜欢长短并用,在最初申请时尽量扩大所占的范围,然后跟审核官作长期的“讨价还价”。1976年,我曾经请人作过一个大概的估计,在美国,申请费用平均大约5000美元,等待期平均18个月。虽然这是一个不大可靠的估计,而不同发明的申请费用差距亦可能甚大,但申请专利显然不是开玩笑的。若申请人认为发明没有功用,他是不会申请的。“功用准则”被遗弃的确很合理。
  提起功用,我就不妨指出两个古老相传的谬误。第一个谬误,就是有不少学者认为发明专利只能使最后的发明者获利,忽略了在基础上的研究所得。他们认为第一个有创见的人往往因为没有商品而得不到报酬;后人加以改进,从事生产推销,创见不多而获利甚大。这个见解的谬误,是忽略了即使是没有商品的发明,也是可获专利权的。只要能将创见成功地形象化,指出明确的占有权,他人若加以改进,在卖出产品时,若不补偿给始创者,就会惹起官司。当然,“创始”可能比“改进”难以将占有权在物品上表达,而改进者可能成功地改头换面,指出不同的“占有”。但这些可能并不是因为法律忽略始创的人——发明专利只是针对那些可以用物表达占有权的新知识。“生意眼”也是创见。能从他人的发明而联想到市场有利可图,甘冒风险去推销,并不是“最后一触”(Finishing Touch)而得的事。学者总是喜欢高估研究者的才能,而低估了商人的智慧。
  第二个谬误,就是根据统计数字,有90%以上的发明是从来没有用在产品之上的。这个数字导致很多人认为大部分的发明毫无用处。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些发明者过于乐观,失了预算,申请了专利权(过于悲观而不申请的人也有,却不被包括在统计之内),但没有产品并不等于没有价值。正如上文指出,“创始”的专利可以被改进而成产品。在美国,很多专门研究发展的机构,因为要避免半途所得外流,又怕同行捷足先登,就往往将未有产品的发明申请专利。
  在美国,任何大的生产公司都有一个研究发展部门(R&D),由专家处理发明专利的申请。因为个别的研究者并非专利权专家,而申请费用及调查竞争对手的费用大为可观,所以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大多数研究者都成了被雇者(The Employed lnventor )。这解释了为什么近30年来,美国的“被雇”与“自营”研究者的比例激增。发明越来越多、越复杂,要申请专利保障就差不多非专家不可,而专家的费用,是要生意多才合算。
  “功用准则”既无立足之地,剩下的“大”准则就只有一条——发明要新奇。但这“新奇准则”并不新奇——发明不是新奇是什么?所以说到最后,发明就是发明,又要从头给发明加以定义。其实我们要的不是发明的定义,而是发明专利权所能保障的某种发明的鉴定准则。我所知的可能会错,但在五花八门的文件及法例中,我找到了两个准则,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虽然我指出了有关发明专利制度的各种混淆、武断及谬误,我对促成这制度的人的智慧甚为佩服。
  第一个准则,就是我在上文提及的,一项创见的思想要在物品上形象化。有了形象,再从其中指出与其他有了注册的不同的地方,成功写出明确的“占有”。我曾翻阅过几百个发明专利的文件,这准则是没有例外的。
  第二个准则,就是除了在两个例外的情况下,所有以旧物合并而成新的产品都不算是可获专利的发明。太阳之下没有新事,所有的发明都是以旧物合并成“新”的,可获专利的两个例外是什么呢?第一、若申请专利的人是将两件有发明专利的旧物合并,这合并运用是普通人不能见到这些旧物就可想出来的。第二、就是若申请人将已发明专利或没有发明专利的旧物合并,合并了的用途是跟不合并的用途有所不同。将擦胶镶在铅笔的一端的例子,读者的意见如何?(以经济的角度来看,答案是很明显的。因为擦胶与铅笔合并的商业价值甚大,所以用途一定是跟将二者分开使用不同。法院当年是将案判错了。)
  以上提出的“两个准则、两个例外”的架构,是发明专利制度的大概。这也是我向读者解释发明专利制度所可能采用的最简化的形式。当然,实际施行的复杂演变是无法详述的。在实施之际,某些古老相传而不着边际的准则增加了混淆。但毕竟这些不着实际的准则渐被遗弃: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很自然的。
  发明专利范围的界定,是以“占有”为原则。但为了要避免权力过大,专利年期通常是15至20年(美国是17年)。不管是什么发明都会受到同等的年期保障。这一个定例显然有问题,因为不同的发明所需时间保障是不应该相同的。几年前美国专利局某部门就曾经考虑将不同类的发明授予不同年期的保障。他们其中一些人曾和我研讨这个可行性,但大家都认为是行不通的。理论中的理想,遇到了无法解决的讯息困难,就不能轻举妄动。
  任何制度,若有显著的成果,不管我们能指出的弱点是如何之多,除非我们能有肯定是较好的改进,能够解决所有在改进时可能引起的困难,否则不改才是上策。
  
  1984年5月4日
  
商业秘密
  
  申请发明专利权有一个条件,就是申请者要将发明公开表露。这个规例是有两个原因的。第一、若申请的占有范围不被清楚地界定,成文法是无从给予保障的。第二、这是一个主观的“公平”问题。若发明者要受发明专利的保护,他就不应再有商业秘密的双重保障。有不少物品,是可以用发明专利或商业秘密来保障的。根据美国的法例,一件物品若先采用了商业秘密的保障方式,在市场销售,过了一年,就不能再申请发明专利了。
  但一件产品可以有很多个专利权,可以将产品的不同部分分开处理。因为这个缘故,一件整体的产品可能采用另一种双重保障——某部分采用发明专利,某部分采用商业秘密。任何产品,若被外人一见便知其造法的,或能被外人花点心血就能追溯其造法的,就没有秘密可言。但有些产品,见者是不易知其造法,而产品的本身又是可以申请发明专利的。那么应该选择采用发明专利的公开保障,或商业秘密的保障,或将产品分部处理,就成了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以对发明者的利害角度来衡量,商业秘密有好处,也有缺点。专利的就是秘密没有年期,只要秘密不外泄,外人难以追溯其造法,发明者就可高枕无忧。可口可乐的秘方是一个有名的成功例子。历史上制造小提琴最有名的人(Stradivari),将他炼制木材的秘方带进了坟墓,以致失传。布拉克(Black)的咳药,守秘已逾百年。制造铜钹(一种乐器)最好的混合金属的秘方,是以家传的方法保护了几个世纪。难能可贵的葡萄酒酿造,都是秘密。一般而言,经过化学作用而制成的产品,外人是很难追溯其造法的。
  有些有商业价值的专利“知识”,无法以具体形象表达,所以不能申请发明专利。“秘密”就成了这些知识的唯一可以保障专利的办法。顾客的名单是一例。做生意的方法——例如航空公司怎样处理顾客订购飞机票——往往是以秘密从事。但这些知识,知者通常是有好几个人,要长久守秘就不容易了。
  商业秘密的主要弱点、就是因为外人不知是甚么,法律就不可能以界定产权(占有权)的方法加以保障。秘密不象一块土地或其他可见的资产,是不能以物而界定权利的。因为这个缘故,究竟商业秘密算不算是产权就常引起纷争。在法律上,认为商业秘密算不上是产权的观点是有道理的——没有可以指出的界定范围,产权从何说起?在经济学上,商业秘密可算是产权,因为拥有秘密的人可以因此而增加收入。
  法律既不可以将秘密的范围界定来保障,我们听到的所谓“保障商业秘密”的法律,就只不过是已存在的不成文法律(Common Law )或其他制度的类似法律。这些对人与人之间的“承诺”或“私事”加以保障的法律,自然地被伸展到商业秘密的范畴内。不成文法中有关合约(Contract)、侵犯(Tort)、代理(Agency)、信托(Trust)及归还(Restitution)的法律,都被伸展到因秘密泄漏而引起纠纷的问题上。这其中有关合约的法律最重要,例如甲与乙订了合约,指明乙方不能将某些知识外泄,甲在某程度上就有了保障。
  因为商业秘密没有清楚的产权界定,外人若能私下研究,自己“发明”,法律是容许的。“公平”的发现(Discovery by Fair Means)是为法律所容。那就是说,若外人见到产品就能成功地追溯其造法(Reverse Engineer),就算是“公平”,秘密的拥有者就没有法律的保障。换言之,外人追溯造法的代价就是商业秘密的最高保障。这代价往往比创始秘密发明的代价低,因为外人既见产品,秘密的存在就已泄漏了。
  但“公平的发现”跟以间谍方法偷盗——或雇员为图利而将秘密外泄——是不容易分辨的。以非法手段取得秘密的人,声称是自己研究所得,法律从何鉴定?因此,要控告他人以非法或“不公平”的行为取得了秘密,法律规定起诉人不单要拿出“不公平”的证据,还要证明他是曾经付了费用去保守秘密。随意将秘密泄漏是追不回来的。
  在美国,防止偷盗商业秘密的费用,每年达数十亿美元。而公司雇员将秘密外泄的情况更为严重。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美国——或其他民主国家——大都有反对奴隶制度的法例。这些法例往往禁止东主阻止雇员辞职而另谋高就。一个作为专业研究的雇员,若辞了职,将秘密带到另外的公司,要证明该雇员是非法外泄并不容易。1975年,美国有一件重要的商业秘密诉讼,是关于一个研究员辞职后,将制造水晶的秘密带到他新加入的公司去,使后者能在一年内出产同样的水晶。法院判了原告胜诉,禁止抄袭的公司出产及将秘密再外泄。但若该雇员将秘密“黑市”成交,不加入新雇主的公司工作,或新雇主得了水晶的秘密后,等几年才从事生产,法院就很难鉴定该雇员犯了非法的行为。
  要将发明知识传播而被广泛运用,商业秘密就远不及发明专利。这是因为秘密是难以采取租用(License)的方式成交。秘密给外人知道,就不容易追回,要收取费用也就增加了困难。若租用秘密的人私下将所知外泄,那么秘密就去如黄鹤。在我所有的资料中,发明专利的租用合约,要比商业秘密的租用多出10倍。
  从社会利益的角度看,商业秘密有一个发明专利所没有的害处。外人见产品后,知道秘密的存在,以“公平方法”去发掘是合法的。这鼓励了外人花费去作研究。知识既已被发明了,鼓励竞争者付出代价去再次“发明”是浪费。
  法律既不能禁止“公平”的再发明,也不能禁止商业秘密的存在。守秘是人的权利,秘密若能被迫公开,社会就变得无法无天。这其中的含意是极重要的。我在上文提及,保障商业秘密的法律都不是为针对这些秘密而设的;因为这些法律的广泛牵涉,商业秘密得以保障。若不附带保障秘密,这些法律的存在就会有矛盾。
  保障商业秘密对研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某程度上可以防止研究的半途所得外流。近代的研究工作往往要多人合作,而若要将研究过程中的多种结果都申请发明专利,费用就会大得惊人。以合约指定守秘密的需要,是极重要的。虽然反对奴隶制度的法例是削弱了这种合约的保障,但在私产的制度里,这些合约是合法的。
  关于中国最近打算保障发明专利及商业秘密的计划,这篇文章提出了三个要点。第一、中国目前没有保障商业秘密的法律,所以在这方面中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很多产品的不同部分是用发明专利及商业秘密的双重保障的。租用了发明专利而得不到商业秘密,往往没有多大用处。第三、租用商业秘密的交易费用已是甚高,没有法律保障更是难上加难。这些困难,再加上因为缺乏明确的起诉程序,很可能使中国对发明知识保障的重要意图胎死腹中。
  结论是很明显的。要搞现代化,经济制度就要现代化。要保障发明资产为私有而忽略了其他重要资产的私有保障,矛盾丛生是在所必然的。
  
  1984年5月8日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33:02 
回复 

思考的方法(上)
  
  据说熊彼德(J. A. Schumpeter)曾在课堂上批评牛顿,指责这个如假包换的物理学天才只顾闭门思想,没有将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开而留诸后世!这批评有点道理。但牛顿在物理学上的丰功伟绩,是他在逃避瘟疫的两年中想出来的;其后就再没有甚么重大发现——虽是昙花一现,但这“一现”却是非同小可。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屡见经传:可惜他天赋之高,远超世俗,要学也学不到。
  有些朋友以为爱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资料而将相对论想了出来,他们也可照样推理。但爱因斯坦所能办到的,跟他们有甚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为最!爱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种思想障碍。
  我不仅不敢与牛顿或爱因斯坦相比,就是半个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为这个缘故,我倒可以写一点有实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学回来的。一个平凡的人能学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学。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专利权,与我们无关。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赫舒拉发(J. Hirshleifer)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这个偷“思”的习惯实行了很多年,屡遇明师及高手明友,是我平生最幸运的事。这些师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准天才的着实不少。我细心观察他们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个非天才也可用得着的来学习,久而久之就变得甚为实用。但因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综合了各人的方法,作为己用。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谁是谁非毫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要“出风头”或要“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有些人认为佛利民好胜、强词夺理地去维护自己的观点,这是错的。佛利民的思想快似闪电,但他认错更快!因为他认错太快,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没有认错。在我所认识的高手中,没有一个推理时将“自己”加上丝毫重量的。事后“领功”是另一回事。
  同样地,在学术上没有权威或宗师这回事——这些只是仰慕者对他们的称呼;我们不要被名气吓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错,所以他们的观点或理论也只能被我们考虑及衡量,不可以尽信。当然,高手的推论较为深入,值得我们特别留意。我们应该对高手之见作较详尽理解,较小心地去衡量。但我们不可以为既是高手之见,就是对的。高手与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广泛,后者肤浅而狭窄。
  我一向都佩服史密斯、米尔及马歇尔等人。但当我研究佃农理论时,我就将他们的佃农理论一视同仁,没有将他们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将他们的理论推翻的。
  
  二、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在“读书的方法”一文内,我述说了求学时的发问主旨。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戏。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喜欢这样回答:“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Let me rephrase your question.)他一改,就直达你要问的重心,十分清楚。我们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重点的所在。举一个例子。当佛利民解释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我问:“他的主旨是否若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觉得沉闷?”佛利民答:“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这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替换代价下降”(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定律,他无需答我,答案已浮现出来了!
  第二、问题要问得浅。这是艾智仁(A. A. Alchian)的专长。谈起货币理论,他问:“甚么是货币?为甚么市场不用马铃薯作货币?”当经济学界以功用(Utility)的量度困难为热门的争论时,艾智仁问:“甚么是功用?甚么是量度?我们用甚么准则来决定一样东西是被量度了的?”这是小孩子的发问方式。后来艾智仁找到了举世知名的答案。量度不外是以武断的方式加上数字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功用就只不过是这些数字的随意定名。假设每个人都要将这数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这武断的方法若能成功地解释人类的行为就是有用的,而功用本身与社会福利无关!
  我自己的佃农理论,就是由几个浅问题问出来的。传统上的理论,都以为既然土地种植的收成是要将一部份分给地主,那么地主以分账的方法征收租金,就正如政府征税一样,会使农民减少劳力从而使生产下降。我问:“既然生产下降,租值就应减少了,为甚么地主不选用其他非分账式的收租办法?”我再问:“假如我是地主,我会怎么办?假如我是农民,我又会怎么办?”
  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赫舒拉发更喜欢把这衡量放在一切考虑之前。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可能回答:“这问题不重要。”于是就想也不再想。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呢,他就从座上站起来!
  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并不太难。你要问:“假若这问题有了答案,我们会知道了些甚么?”若所知的与其他的知识没有甚么关连,或所知的改变不了众所周知的学问,那问题就无足轻重。
  有很多问题不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问题。甚么是蠢问题呢?若问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没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问题了。举一个例。经济学是基于一个“个人争取利益”的假设;这就暗示着个人生产是会尽可能减低生产费用。有一个学者大做文章,问个人的生产费用是否会过高了?但基于这作者自己的假设下,“过高”是不可能的。佛利民就下评语:“愚蠢的问题,得到愚蠢的答案,是应有之报!”
  
  1984年3月20日
  
  思考的方法(中)
  
  三、不要将预感抹杀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Hunch )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
  在念书时我拜读过爱因斯坦与逻辑学高手朴柏(K. Popper)辩论的书信。他们争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在这辩论中,我以为朴柏是胜了一筹;但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却是藉藉无名的。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Idea )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那些坚持非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犯了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这种人我遇过了不少。他们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
  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只要得到的理论或见解是合乎逻辑及方法论的规格,是怎样想出来的无关重要。那些主张“演绎法”(Deductive Method)或“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 )的纷争,不宜尽听。苹果掉到牛顿的头上(或牛顿午夜做梦),万有引力的理论就悟了出来。又有谁敢去管他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有一些独具卓见的学者,其逻辑推理的能力实在是平平无奇;他们的重要科学贡献是经后人修改而成的。英国早期的经济学家马尔萨斯(T. Malthus),推理的能力比不上一般大学生!近代获诺贝尔奖的海耶克及舒尔兹(T. Schultz),推理也没有过人之处。这可见思想见解(Idea)是首要,逻辑次之。
  得到了一个稍有创见的预感,就不要因为未有逻辑的支持而放弃。在我所认识的学者中,善用预感的要首推高斯(R.H.Coase )。无论我向他提出任何比较特出的意见,他就立即回答:“好像是对了”或“好像是不对的”。先有了一个假定的答案,然后再慢慢地将预感从头分析。
  有一次,在一个会议上,有人提议大地主的农产品售价会是专利权的市价,缺乏市场竞争,对社会是有浪费的,我冲口而出:“怎么会呢?假若全世界可以种麦的地都属我所有,我就一定要将地分开租给不同的农民耕种;麦收成后农民就会在市场上竞争发售,那么麦价是竞争下的市价。”高斯在旁就立刻对我说:“你好像是对了。”三天之后,我再遇高斯时,他又说:“你好像是对了。”我问他我对了甚么?他说:“麦的市价。”几个月后,在闲谈中,高斯旧事重提:“我认为在麦的价格上你是对了的。”对一个不是自己的预感而日夕反覆推断,确是名家风范,是值得我们效法的。
  另一个已故的高手朋友,名叫嘉素(R. Kessel),是行内知名的预感奇才。在1974年(他死前一年)我有幸跟他相聚几个月,能欣赏到他的不知从何而来的预感。嘉素有一条座右铭:“无论一个预感是怎样的不成理,它总要比一点意见也没有为佳。”他又强调:“若无半点见解在手,那你就甚么辩驳也赢不了。”
  预感是每个重要发现都缺少不了的——从那里来没有一定的规格,有时究竟是甚么也不大清楚。在思考上,预感是一条路的开端——可走多远,到那里去,难以预先知道——但是非试走一下不可的。走这路时逻辑就在路上画上界线,将可行及不可行的分开。走了第一步,第二步可能较为清楚。好的预感的特征,就是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没出息”的预感的特征正相反。
  不要以为我强调预感的重要,是有贬低逻辑及科学方法论之意。我曾经是加纳(R. Carnap)的学生,怎会轻视这些学问?我要指出的是逻辑是用以辅助预感的发展,用错了是可将预感抹煞了的。
  
  四、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问题,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换言之,同样的问题,可用不同的预感来试图分析。在这方面,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转换角度有如下的效能——
  第一、茅塞可以顿开。茅塞(Mental Block)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思想障碍,是每个人都常有的。浅而重要的发现,往往一个聪明才智之士可能绞尽脑汁也想不到!但若将思想的角度稍为转变一下,可能令茅塞顿开。想不到的答案,大多数不是因为过于湛深,而是因为所用的角度是难以看到浅的一面。重要的例子不胜枚举。
  一间工厂为了生产,对邻近的物业造成污染而有所损害。历久以来,经济学者都建议政府用几种办法去压制工厂的生产,从而减少邻近物业的损失。这个老问题到了高斯的手上,他就将角度倒转了:“压制工厂生产,就等于邻近的业主对工厂有所损害,究竟要被压制的应是那一方?”高斯定律是由此而出的。
  另一个例子是关于近十多年来在世界上大行其道的“财务投资学”(Corporate Finance)。这门学问其中的一个创始人沙尔波(W.Sharpe)的成名之作,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首次在原理上断定了资产的市价。虽然这原理是有着明显的缺点,但对一个在当时是高手云集而不可解决的重要问题,稍可成理的答案已足令其驰名遐迩。沙尔波的“破案”出发点,就是将一条当时众所周知的曲线倒转了来划。
  第二、角度可以衡量答案。从一个角度看来是对的答案,换一个角度却可能是错了。任何推理所得的一个暂定的答案,都一定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衡量。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决这个暂定的答案,我们就可对答案增加信心。当然,可靠的答案还是要经过逻辑及事实的考验的。
  第三、角度有远近之分。在思考的过程中,细节与大要是互补短长的,无论细节想得如何周到,在大要上是有困难的见解,思考者就可能前功尽弃。但在大要上是对了的思想,细节的补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就算是错了细节也往往无伤大雅。在这方面的思考困难,就是若完全不顾细节,我们会很难知道大要。有了可靠的大要而再分析细节,准确性就高得多了。
  思想一集中,脑袋就戴上了放大镜,重视细节——这是一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人会久不久将问题尽量推远以作整体性的考虑。
  
  1984年3月23日
  
  思考的方法(下)
  
  五、例子远胜符号
  推理时可用例子,也可用符号;有些人两样都不用,只是照事论事,随意加点假设,就算是推理。后者是茶余饭后不经心的辩论,算不上是认真的思考。有科学性的思考,用例子是远胜用符号的。
  数学是以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语言;严格来说,任何语言文字都是符号。画面是没有符号的,但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用大量的字来表达画面,就成了例子。思想是抽象的。要证实抽象思想的正确性,数学就大有用途,因为它是最严谨的语言。但有效的思考方法却是要将抽象现实化。画面比符号较接近现实,因此较容易记;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就远胜用符号了。
  以善用数学而负盛名的经济学者,如森穆逊(P. Samuelson)、阿罗(K. Arrow)、乌沙华(H. Uzawa)、史得格斯(J. Stiglitz )等人,都是以例子帮助思考的。以数学求证是得了大要之后的事。其他少用数学而善于思考的人,用例子更是得心应手。有些学者只是用符号或少用例子的,但有重要发现的却是少见。中国人天份之高举世知名,但用例子的能力就比较弱了。这一点我实在不明白(可能佛学的例子过于抽象,造成不良影响;这问题要请岑逸飞代为解答)。以我之见,韩非子还算过得去,但孟子及孙中山所用的例子就往往似是而非,不知所云;他们成不了推理高手,是不难了解的。
  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里去。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能否善用就要看个人的想像力了。现试将这些法门分列如下。
  第一、例子要简而贴切。以例子辅助推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是要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内。通常的办法就是将例子内的枝节删去,使重点突出,务求在重点上例子与理论有平行的对比。简化例子要有胆量,也要有想像力。在经济学历史上,简化例子最有本领的是李嘉图(D. Ricardo)——所以李嘉图的经济模型的广博度,至今仍未有人能望其项背。那就是说,例子简化得越利害,复杂的理论就越容易处理。
  第二、例子要分真假。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简化了的。以严格的准则来衡量,没有一个例子是真实的。但有些例子是空中楼阁,其非真实性与简化无关;另一类例子,却是因事实简化而变为非真实——我们称后者为“实例”。纯以幻想而得的例子容易更改,容易改为贴切,是可帮助推理的。但要有实际应用的理论,就必须有实例支持。少知世事的人可先从假例子入手,其后再找实例辅助;实证工夫做得多的人,往往可省去这一步。经验对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就是因为实例知得多。
  第三、例子要新奇(Novel)。众所周知的例子不仅缺乏吸引力;在思考上,较新奇的例子会较容易触发新奇的思想。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创见。工厂污染邻居的例子,庇古用时是新奇的;用得多了、启发力就减弱。高斯在同一问题上作分析,采用了牙医工具的声浪扰及邻居、大厦的阴影减少了隔邻泳池的阳光。这些比较新奇的例子,都启发了一点新的见解。
  第四、要将例子一般化(Generalise)。这一点,中国人是特别弱的,事实不可以解释事实;太多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将每个例子分开处理,理论及见解就变得复杂,各自成理。无意中变成了将事实解释事实。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马克思走李嘉图的路,将资本跟土地及劳力在概念上分开。所以马克思的资本论缺乏一般性,使剩余价值无家可归。李嘉图自己从来不相信价值是单从劳力而来的;他想不通将不同资源一般化的方法,自知他的理论有困难。这困难要到费沙(I. Fisher)才清楚地解决了。
  在社会耗费的问题上,庇古所用的例子分类太多,以致他的理论模糊不清,前后不贯。这问题到了高斯手上,他就认为在社会上每个人无论做甚么对其他人都有影响;他于是就将所有对人有影响的行为归纳为产权的问题。
  在另一个极端,过于一般性的理论,因为没有例外的例子,所以也没有解释的功能。有实用的理论是必须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此之故,例子既要归纳,也要分类。分类的方法就是要撇开细节,集中在重点上不同例子之间难以共存的地方。将一个例子分开来处理,我们也应该找寻跟这例子有一般性的其他例子。世界上没有一个“无法一般性化”的实例。若是有的活,在逻辑上这实例是无法用理论解释的——这就变成了科学以外的事。
  第五、要试找反证的例子(Counter Example)。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证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证就要试找反证的例子了。史德拉(G. Stigler)、贝加(G. Becker)等高手,在辩论时就喜用反证。可靠的理论,是一定要有可以想象的反证例子的——但若反证的是实例,理论就被推翻了。
  
  六、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人的脑子是有着难以捉摸的机能——连电脑也能想出来的脑子,其机能当然要比电脑复杂得多。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是常有的事。我们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以前想得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可以置信。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间并没有白费。将问题搁置一旁,过些时日再想,可有奇效。就是不再想答案也可能会在无意间得到的。我的价格管制文章写了3年,公司原理12年,玉器市场9年仍未开笔……,这些及其他文章加起来起码有百多年!不是言过其实,而是搁置着等时机成熟而已。贝加的文章,好的都是下了多年的工夫。高斯有几篇等了30多年的文章:他今年74岁了,等不到是经济学上的大损失。但人各有法,而等待是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科学上的思考是一门专业。跟其他专业一样,熟能生巧。可以告慰的,就是无论问题看来是如何的深奥,好的答案往往会比想象中的浅的。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36:18 
回复 
  
第一部分 第1节:当前10大热点(1)  
上篇:经济常识篇  
第O讲:当前10大热点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金融危机 
  【点睛】国家流感,时常出现一些变异的新品种,传染性极强,最糟糕可导致病人死亡——即国家破产。
  【释义】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人们对经济未来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会有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谈古说今】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找阿牛贷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每个月的房钱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前24个月只要支付利息即可。想想24个月后你估计早就升官发财了,还怕付不起!"  
   "怎么还怕不行?你也太小心啦,你看这两年房子都涨了这么多了,到时实在不行转手卖了,不但白住两年,还能大赚一笔!我都敢贷,你还不敢借?"  
  大约从十年前开始,美国贷款公司的广告就漫天飞舞,电视上,报纸上,街头巷尾,无处不在。就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的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贷款买了房。  
  很快阿牛贷款公司的钱一下子全贷出去了,可是贷出去能收回吗?董事长阿牛先生虽然喜欢忽悠,可是自己心里还是清楚的,这贷款风险也太大了,还是把风险转嫁出去吧。于是阿牛找到了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投资银行。  
  带头大哥转头找来哈佛的教授,还有一些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用上最新的模型,几番捣鼓,把这些零散的贷款打包到一起,然后找来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如果某个贷款要最先偿还,就评个A级吧,那个叫次级债的贷款是在A级的贷款还了之后再还的,那就评个B级吧。经过这些巨牛的专家的认证,加上投行们三寸不烂之金舌,时不时蹦出几个听不懂的词吓唬吓唬你,很快债券就被卖到全世界的投资者那里去了。  
  2001年开始,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像阿牛贷款公司广告中所说的那样,就算还不起钱,大不了把房卖了,还是能赚上一笔。本来这些投行只是把这些高风险的贷款打包卖给别人,自己并不敢碰,可是别人买了啥事也没有,而且由于利率高,个个都赚得肥肥的。就像老朱家有馊掉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那条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把,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而且越长越壮,这下老朱给搞懵了,难道馊饭菜营养更高?于是自己也开始狂吃。  
  就这样,养老基金,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大投行个个都赚的满满的。可是好景不长,2006年底,风光了五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开始下跌了。房价跌了,那些零首付、零收入的人,很多到了时间无法付起贷款,房子卖了也只能还那些需要先还的贷款,次级债是无法还的了。然后贷款公司开始倒闭,保险公司大亏,投行大亏,股市大跌,民众都亏钱了,更加无法还房贷了,最终金融危机爆发了,并且像瘟疫一样传到了全球各地。
  
商品倾销
  【点睛】这是一个把东西廉价卖给别人却还要挨骂挨打的奇怪世界。
  【释义】商品倾销就是厂商以低于商品成本的极其低廉的价格在某一地区销售商品,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垄断整个市场的目的。倾销被视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WTO所禁止,因此反倾销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谈古说今】说到倾销,中国绝大部分外贸型的企业可能都深有感触,因为他们三天两头被一些国家指控倾销,要进行反倾销的立案调查。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2006年10月7号,欧盟正式表决通过了针对中国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的提案。其中作为中国皮鞋主要出口商的温州鞋企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事实上在2006年的4月份,欧盟就开始对中国皮鞋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了,这直接导致了出口额的明显下降,很多温州小型鞋企甚至出现了零订单的现象。欧盟对中国鞋企征收反倾销税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皮鞋价格太低了,欧盟生产商的平均价格是30-70欧元,中国的出口价格却只有10欧元,反倾销是他们为了支持本国企业,保护本国市场所采取的一个手段。
  不仅仅是皮鞋,中国生产的很多产品,比如纺织品,打火机等都有被国外指控倾销的经历。各位看官也许要问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中国人惹谁了?下面看一个中国的在美留学生的自述,你可能会有点启发:
  我喜欢做些运动,也喜欢爬山。大约是在2004年,我买了几双登山鞋,其中最便宜的是耐克牌的一双登山鞋。当时的价格是89.95美元。就在前几天,我去沃尔玛进行圣诞采购时发现,沃尔玛正在卖一款大陆生产的登山鞋,令人吃惊的是价格只有2.99美元。而且买第二双的时候给半价的优惠。换句话说就是,买两双大陆产的登山鞋只要3.49美元。也就是说包括运费、关税在内每个只要十几元人民币。
  对此我非常奇怪,也非常震惊,于是打电话给国内的朋友,我问他:"在大陆你能花十几元人民币买到一双登山鞋吗?"这位朋友对我说:"都什么时代了,在大陆哪还有十几元的鞋?你还要买登山鞋,三百多块买的还是烂牌子,好一点的都要一千多块。"可是我的确在美国买到了。
   各位看官可能也觉得好奇,出口到别的国家售价竟然比国内还便宜,莫非真的是倾销?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在大陆劳工便宜,不像美国有这个保险,那个公会的,成本怎能不低呢?国内价格贵的原因出在流通环节。国内高速公路收费之高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公路交警的罚款也是名目繁多。从广州开车到北京光过路费就要1400多人民币,这还是一路没有罚款的情况下。相比之下,从大陆运货到美国比从广州到上海还便宜。并且大陆市场看起来很大,其实很小,很多老百姓买鞋才不去管什么是山用的,什么是跑步用的,买登山鞋都是那些有钱的闲人。再加上国内有些商人没有信用,发了货不给钱,厂商只有通过提高价格来弥补损失。这一切导致了卖到美国的鞋反而更便宜。
  所以这种情况下,被指有倾销行为应该很好理解了吧?
  
政府救市
  【点睛】救市如救火。林子里的大火如若不救,烧尽了自然会熄灭,历经寒暑新的草木也能慢慢长起来;如若救得得当,树干不倒,来年新春便可恢复如初,欣欣向荣。
  【释义】政府救市指当经济运行状况恶化、需求萎缩、企业运营困难时,政府通过财政税收和监管权对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正常经济秩序,刺激经济发展的行为。
  【谈古说今】政府该不该救市的问题争吵了几百年也没有一个结果。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阐述了市场万能的理念,他将市场比作一只看不见的手,当供给和需求不等时,市场总是能够通过价格的变化来使得供需重新达到平衡。从那时起,人们便开始相信政府不该干预市场,自由的市场是经济进步的动力。可是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改变了这一切,人们眼睁睁地看着银行一家家倒掉,公司一家家倒闭,工人一个个下岗,而市场自身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调节。于是罗斯福新政开辟了政府干预主义的先河,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同。然而这场争论仍然没有停止,下面我们看看信奉自由主义的小布什和相信政府干预主义的萨科奇之间的PK。
  首先,一贯喜欢以老大哥身份出现的小布什粉墨登场。2008年11月3日,他刚上任就开始向世界训话:"各个国家听好了,在应付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你们不应该放弃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原则,因为它可以保证我们的经济增长。"
  萨科奇忍不住了:"你不要在那边瞎扯蛋了,目前遇到这种危机正是我们政府大有作为的时候,我们要保证政府在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布什道:"根据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历史的经验,我们知道过多政府干预将是经济平稳增长的巨大威胁!"
  澳洲总理陆克文在一旁急了:"布什哥哥啊,你美国政府自己在危机前就像小女孩那样扭扭捏捏,愚昧而又无知也就算了,你不要用你那美国总统史上最低的智商来考虑我们的决策好不好?"
  虽然他们在讲话时,用一大堆完美的外交辞令进行修饰,但是基本的意思如上翻译。信奉经济自由主义的小布什虽然在总统的宝座上已经蹦跶不了几天了,但是他所信奉的思想还是有很多的拥护者。
  后面我们也看到,在奥巴马的操刀下,美国政府竭尽全力地救助企业,扶持银行,刺激市场,以维持人们对经济的信心,帮助美国经济走出低谷。中国政府在此轮危机中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四万亿投资,减少税收,降低利率,稳定房价等等,都是政府救市的表现,大众也都在期待着政府主导下经济的复苏。但是至于政府该不该救市至今仍无定论,学术界也将会继续争论下去。 次级债券
  【点睛】什么时候还我钱并不重要,关键要给我足够的利息。
  【释义】次级债券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债务形式。如果一家公司破产了,那么最先需要偿还的是正常的债权或者贷款,等这些债券和贷款全部偿还完毕之后,才对次级债券进行偿还,如果还有剩余的钱就会留给股东分了。
  【谈古说今】2008年,9月16日、17日连续两日,中国A股的银行板块出现集体跌停的壮观景象。你要知道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这些国有大行盘子非常大,买卖人数非常多,所以价格很稳定,一般正常的情况下波动幅度都非常小,可是那两天竟然每天跌去10%!主要原因就是这些银行在美国的次级债券很多都是血本无归。
  2008年9月17日,招商银行发布公告,称其持有雷曼兄弟发行的债券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我们都知道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重,就连美国金融界的带头大哥投行中排老三的雷曼兄弟也破产了。一旦破产就要进行清算,把自己手里所有的资产都拿出来还债,首先还的是高级债券和贷款。根据当时的估计,高级债券要损失30%~40%,而次级债券是在高级债券还完之后再还,现在高级债券都没钱还了,所以次级债券肯定血本无归。这个消息一出,招商银行的股票就趴在了跌停板上,一动不动。
  当日中行也报告自己持有雷曼兄弟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占集团中资产的0.01%,占净资产的0.19%。还有中国第一大行工商银行也不例外,他持有的雷曼公司债券额度是1.518亿美元,它的股价也毫不例外的趴在跌停板上。
  其实不光国外金融机构发行次级债券,国内大的金融机构也经常发行次级债券。2009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就发行了400亿元的次级债券来提高自己的资本充足率;2009年6月,中国银行被批准发行不超过400亿元的次级债券;2009年2月,招商银行被批准发行400亿元的刺激债券等。这些大银行或金融机构发行次级债券主要是为了提高一下自己的资本充足率,一般次级债券时间都比较久,10年或者更长,所以他们可以放心使用而不用担心像储户那样随时随地可能找你还钱。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人们会去买那么危险的玩意呢,买高级债券不是很好么?有句话说得好: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虽然次级债券比较危险,但是他的利息高啊,那些发行人为了把这些次级债券发出去,往往会给投资人很高的利息,自然就有人愿意冒这个险了。
  
国际游资
  【点睛】政府觉得它们是金融界的骇客,不过索罗斯大概会认为自己是个黑客,你觉得呢?(注:骇客搞破坏,黑客提醒人们漏洞的存在)。
  【释义】国际游资又可称为国际投机资本,指那些长期游离于本国实体经济之外,在各个国家和经济体之间快速流动,以追逐短期高额利润为最终目的的资本。国际游资一般投资于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衍生品,如外汇、期货、期权、股票等。
  【谈古说今】"这个家伙来到我们的国家,一夜之间,使我们全国人民十几年的奋斗化为乌有。"这句话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说的,其中这个家伙就是指索罗斯。就是这个索罗斯,曾于1992年打垮了曾经的世界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迫使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1994年又击败了墨西哥政府,使他们的货币比索一夜之间贬值一半以上;1997年横扫东南亚,让曾经的亚洲小龙小虎们不再神气。
  诸位看官会奇怪了,索罗斯何许人物,焉能如此嚣张?这最大的原因啊,还在于他旗下的"量子基金"。量子基金应该算是国际游资的开山鼻祖了,基本上他们做的事就是坑死你不偿命,不管你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州,或者火星上来的,只要你的经济出现漏洞,他们就闻风而动,倾巢前来狙击你。
  到此应该能大致了解国际游资从事的行当了吧,神秘而又嚣张,真够拽的。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他们是怎么狙击别国经济漏洞进而获得巨额收益的。
  首先要做的是寻找猎物。成为猎物的国家必然具有某些相同的特征,比如经济中存在泡沫,或者银行坏账太多,再或者贸易赤字过于严重。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泰国之所以会成为首选目标,就是因为其国内经济的发展存在很大的泡沫,房产高估,股市飙升,更要命的是在出现这些问题的同时泰国的国内资金开始流出,外汇储备大幅减少……如此完美的猎物,自然逃不过这些鳄鱼们的眼睛。
  选定猎物之后,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攻击了:在外汇市场上疯狂做空泰铢,以待其贬值时大赚一笔。由于国际游资数目巨大,而且还使用杠杆来放大效应,一般国家都招架不了;而且在狙击泰铢时,还放出大量的谣言动摇人们信心,让大家都相信泰铢会贬值,争先恐后地卖出泰铢。如此几番,泰铢就如同李白笔下的瀑布一般——"飞流直下三千尺",甚是悲壮。
  最后一步,就是扩大战果,把周边国家也扫荡一空,然后拿着赚来的钱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只剩下受害国叫苦不迭。
  对被攻击国来说,国际游资是巨大灾难的缔造者和国家财富的掠夺者,但并不能因此对它全盘否定。我们还是听听索罗斯自己的话吧:"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在这里道德根本不存在,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需要负责任。对于亚洲金融风暴,即使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另一方面,我很遵守运作规则。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即使改进和改良会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也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知识链接】东南亚金融危机时,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存在着资本管制,所谓的资本管制就是国外的钱想进来,必须要有国家的批准,所以那些鳄鱼的资金很难进得来,大陆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然而出于对这些鳄鱼的恐惧,中国政府在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上却越来越小心,逐渐放慢了资本账户开放的步伐。
  
人民币升值
  【点睛】一个翻来倒去的过家家游戏而已,游戏规则是:你买小明家的煎饼果子更便宜了,但同时卖给小明的玩具熊也赚得更少。
  【释义】人民币升值是指相对其他货币来说,人民币的购买力增强,主要表现在同样数量的人民币可以换取更多数量的外币。但是人民币升值是相对外国货币来说的,在国内市场无法显现,钱并没有变得更加值钱。
  【谈古说今】其实人民币升值早就被提起了,很早以前就有学者提出要进行汇率改革,让人民币升值,然而央行这些专家们却一直到2005年7月才开启汇率改革。自从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节节攀升,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各个集团的利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人受益,有些人的利益却遭到损害。这个人民币升值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利益格局呢?
  最不高兴的应当数中国的出口企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他们的出口减少了。比如,一双鞋的成本是24元人民币,当8元人民币兑1美元时,成本也就是3美元,现在假如人民币升值到6元兑1美元,那么显然鞋子的成本上升到4美元。所以由于成本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就下降了,能够出口的产品减少了,所以他们是此轮升值的最大受害者。
  不过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却未必是件坏事,因为人民币升值了,你手中的钱也更加值钱了。出个国,留个学都更加便宜了,购买国外的进口产品也花不了那么多钱了,所以你就尽管拍手叫好吧。
  与出口企业一脸愁容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进口企业的兴高采烈。由于人民币的升值,进口国外产品用不了那么多钱了,真是爽的不亦乐乎啊,特别我国的很多原材料进口商,像中石化和中国的钢铁企业,每年都需要从外国进口大量的原材料,他们都是受益者。同时中国企业去购买国外的先进技术也用不了那么多钱了,可以加快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
  那么你可能要说,我又没有企业,又不想出国,这个人民币升值对我就没有影响了吧?错!这是一个绝对的侥幸心理,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逃不了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就拿人民币升值使房价上涨的例子来说吧,由于人民币升值,很多资金就希望以人民币的形式来持有,所以就会有大量的资金进入国内。而这些资金总不可能一直持有着一张一张的百元大钞吧,那它就要去投资,要是拿去买房子,房价就要大涨,拿去买股票,股价就要大涨,所以在人民币升值最厉害的07年,楼市股市都在那里飙涨。如果你也跟着投资的话,可能就是这轮涨价的受益者;但也许你是受害者,因为房价高了,你可能发现凭自己的那么一点儿工资只能望楼兴叹了。
  所以看来还真得学点经济学,未雨绸缪,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以更好地为自己打算。
  
第一部分 第8节:消费理财--生活中要懂的25个经济常识(1)
第一讲:消费理财——生活中要懂的25个经济常识
   清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保险
  【点睛】我们深知大局,可惜不能预见未来。
  【释义】保险是以契约的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是一种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经济形式。保险可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导,而商业保险则由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购买。
  【谈古说今】某兵营曾经流行这样一种游戏:上级军官每年一次召集部下1000人,发给每人一把手枪,并告诉他们,这1000把手枪中只有3把枪有真的子弹,要求他们每人朝自己的脑袋上开一枪,作为奖赏,他可以在余下的一年里吃好喝好,并得到大量的奖金。这样的游戏,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各位,如果你是军队中的一员,你敢玩这样的游戏吗?你敢朝自己的脑袋上开一枪吗?每年都开一次?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所有人每年都在玩这样的游戏,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根据中国人的生命表统计显示,在一年之中,每一千个人都会有三个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死去。有人说千分之三的概率很小,因为1000人之中才只有3人。有人说这个概率很大,因为对个人来说,如果发生了就是100%。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厌恶风险的,比如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你有90%的概率拥有1000万,10%的概率一分钱没有;或者你可以确定无疑地拥有900万。你选哪个?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虽然两种方案的期望收益是一样的,但是人们厌恶不确定性,厌恶风险。
  正因为人们厌恶风险,所以产生了保险这个行业。如今保险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寿、医药、房屋、汽车、游船、家具等等都可以保险,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消除不确定性,抵御各种潜在风险带来的灾害。但是中国人还没有购买保险的习惯,大多数人认为买保险是一种很晦气的事,不愿意去面对可能的风险。有次中国的珍稀动物金丝猴到日本去展览,日本方面给金丝猴买了一份10亿日元的保险,而护送金丝猴的中国工作人员却一分钱的保险都没有,不得不让人感慨人的命还没有只猴子值钱。
  其实人的生命和健康都是无法估价的,只是过去大多数人们处于饥饿或仅能维持温饱的状态,生活本身就很艰难,哪还有心思花钱去买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保险呢?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之后,就会去想如何使自己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财富不出差错,不会因为一个地震或一场大火而瞬间消失。所以在中国保险是个朝阳行业,还有很多的潜在市场,未来的保险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股票
  【点睛】上联:两年千六上六千,心血澎湃下联:一年六千下千六,捶胸顿足横批:疯狂历练。
  【释义】股票是一种出资证明,当一个自然人或法人向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时,便可获得股票作为凭证,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股东身份,享受股东所具有的参与企业决策、分享企业利润等权利。
  【谈古说今】股份制企业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在我国出现的一种企业所有制,也就是多个自然人或法人按出资额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种企业在世界上已经有了将近400年的历史了,它是伴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资本不足而产生的。伴随着股份制的发展,股份交易转让的需求出现了,所以有了股票交易市场。股票的买卖,其实和大白菜的买卖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大白菜值多少钱一眼就能看出来,而一家公司的股份值多少钱可不是那么容易发现的,所以就出现了那么多专门靠发现股票价值来吃饭的人。
  在股票市场上有这样一群神秘的自然人,他们不是机构,却资金雄厚;他们眼光独特,因为手中的股票常常是翻N倍上涨,他们就是不为人们所知的超级散户!套牢千万散户的资本市场为何会对他们网开一面?下面我们来看超级散户刘元生的生财之道。
  刘元生,香港人,持有万科股票达20年,投入400万,按照2008年6月的股价计算,他所持有的万科股票市值已经达到16亿,翻了400倍!这样的收益率不得不令人叹为观止,就连世界投资大师巴菲特最得意的一次投资《华盛顿邮报》,30年也才翻了128倍。
  "浮华过后,真金始现。"这句话用在刘元生投资万科最为贴切。刘元生本是香港的一位商人,早在王石创建万科前,他们就已经是商业合作伙伴。王石做录像机生意时,刘元生的公司就为其提供日本货源,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1988年12月末,万科共发行2800万股,每股1元,当时万科净资产只有1324万元,为了推销股票王石亲自上阵,在深圳闹市区摆摊,还去过菜市场,跟卖白菜的大娘们一起叫卖。最后还是没有完全卖出,刘元生出于兄弟义气就买了360万股,在之后的年月里又增持了一些。
  1991年,万科上市,成为深圳最早的"老八股"之一。以后这么多年的市场沉浮,股票市场的纷纭变幻都没有动摇刘元生的持股信心。如今经过无数次配股,送股,刘元生持有万科的股份已经达到8000多万股,成为第三大流通股股东。如今刘元生已经成为中国市场上最富有的散户。
  
基金
  【点睛】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滴水成"金"——基金的投资理念,不是一夜暴富,而是跑赢时间,跑赢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
  【释义】基金在广义说是机构投资者的统称,包括信托投资基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慈善基金等。狭义的基金主要指证券投资基金,是将众多的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资产,由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
  【谈古说今】买基金还是买股票,很多个人投资者对此总是犹豫不决,一方面承认自己不如那些专门搞投资理财的人专业,另一方面把钱拿给别人去投资自己又不放心。下面看看投资者小刘的基金之路。
  小刘和大多数人一样,拿不准自己炒股还是交由基金打理,于是做出一个近乎完美的决定,一半资金交由基金打理,一半用来自己投资,比一比,赛一赛,看谁的收益高。多年的实践,最终证明半个基民远胜半个股民。
  2001年9月,股市见顶2245点,随后步入漫漫熊途。不巧,小刘就是在这么一个最高点兴冲冲地入了市。当时基金通乾通过网上申购,上市首日最高价1.05元,最低0.99元,小刘在当天花了2万元,买了两万份,接下来就是痛苦的等待和煎熬。到了2005年9月,基金通乾拦腰截断,跌至0.46元。小刘的基金面值跌得一万都没有了,但他咬咬牙坚持住了,没有卖掉。再后来慢慢开始反弹,小刘在0.5元的价位上又买入了4万份,总共持有6万份,本金4万元左右。之后股市一路走牛,在2006年12月、2007年4月和9月给予了三次分红,每份各分得0.14元、0,16元和0.3元,共得红利3.6万元。此外按照2007年12月1日,每份2.2元计算,市值13.2万元,加上红利,除去本金,净得12.8万元,翻了两倍多。而小刘炒股的业绩相比之下,逊色很多,几经浮沉,虽然最终没有亏钱,但是也没有赚到,而且劳神费力。
  但是能像小刘这样一持有就是六年的人又有多少呢?大多数人都受不了市场的涨涨跌跌,过早出局了。其实投资基金,心态很重要,要以储蓄的理念,不计较短期的波动,才会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复利
  【点睛】复利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爱因斯坦
  【释义】复利就是将每一期的利息加上本金计算新一期的利息,如此不断循环。计算公式为S=P*(1+i)^n.
  【谈古说今】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叫做《漂流瓶》的电影,是一部很老的片子,讲的是八十年代,有个暴发户看上了一位漂亮的姑娘,想娶这位姑娘,于是跟她说,我有的是钱,你开个价吧。这个姑娘说想娶我很简单啊,我要求不高,你只要给我一个月的钱就可以了,第一天你给我一分钱,第二天你给我两分钱,第三天你给我四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只要坚持到30天,我就嫁给你。大款说一言为定,这太简单了,我现在就都给你吧。于是拿出一个计算器,开始计算,到了第二十天的时候大款开始害怕了,当算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汗就不停地往下滴了,到了第三十天时,大款彻底的崩溃了,因为仅仅一个第三十天,大款就要支付1074万块钱。对于那个时代来说,1000万可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数字啊。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复利的威力,虽然刚开始的起点不高,但是经过多次的放大后,将会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难怪连爱因斯坦都惊呼,"宇宙间最大的能量是复利,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1626年,荷属美洲新尼德兰省总督PeterMinuit花了大约24美元从印第安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而到2000年1月1日,曼哈顿岛的价值已经达到了约2.5万亿美元。只用24美元就买下了曼哈顿,PeterMinuit无疑占了一个很大的便宜。
  可是换个思路想想,或许这位总督并没有占到便宜。如果他拿着这笔钱去投资,按照美国近70年来股市的平均收益率11%来计算的话,到2000年,这24美元将变成23.8万亿美元,远远高于曼哈顿岛2.5万亿的价值。如此看来,PeterMinuit还是吃了大亏了。
  复利的惊人能量就是在于它不停地利滚利,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增加,从而即使很小的基数在数轮之后也会变得很大。沃伦·巴菲特年收益率23%,几十年之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投资人。
  其实复利就像我们的人生,虽然有时我们的起点不高,可能也没有很好的机会一步登天,但是只要不断地去努力,去追求,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步入成功的殿堂。
  
财产性收入
  【点睛】经济发展了,时代变化了,人人都可以做回资本家了。
  【释义】财产性收入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包括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动产和房屋、收藏品等不动产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收入,还有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
  【谈古说今】"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只是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的一句话,但是这却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原先,那些财产性收入被认为是资本,是用来获取剩余价值用的,是不劳而获,是耻辱,是罪恶,应该被全人类鄙视。但是十七大的这个主题给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呢?那就是剩余价值不能只由资本家获取,我们群众也可以并且应该分享。
  我们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个方面构成的,包括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是工资性收入,约占到总收入的70%,而财产性收入太少了,只有区区的2%,这与发达国家是没法比的。以美国为例,他们民众的财产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0%,拥有股票和基金的人占到总人数的90%——怪不得人家那么富裕,40%的收入都是"不劳而获"得来的,再加上工资,当然很有钱了。
  根据胡润排行榜,2005年,第100位富豪的资产是17个亿,但是七年前胡润排行榜刚出炉时只有5000万元,中国富豪财富膨胀之快,令人瞠目结舌。根据胡润排行榜的披露,这些富豪绝大部分都拥有上市公司,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房地产。你的工资涨得有这么快吗?你终于知道为什么一直都缺钱花了吗?问题就在于财产性收入。富人们一般都有很多财产性收入,他们拥有股票、地产等,可以让他们的资产为他们牟利,可以通过获取工人的剩余价值致富,而不仅仅是出卖劳动力。所以胡锦涛的意思很明了,你们不要再只依靠工资生活啦,也去和资本家一起分享利润吧。
  话虽这么说,事实又是另一回事。你想中国民众傻啊,有利润不去分享,只有富人聪明?当然不是。关键是十个炒股九个亏,买了地产又被套牢,这个市场忽左忽右,让人捉摸不定,这些财产性收入不是搞得你神经崩溃就是倾家荡产,谁还敢去碰啊。所以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健全市场体系,让市场变得更加透明更有效率,更加理性也更成熟,能够照顾到中小股东的利益,才能真正像美国那样,大幅增加人民的财产性收入,让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全民共享。
  
大小非
  【点睛】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释义】大小非中的非是指非流通股,也就是不能在证券市场上自由买卖的股票。大非是指占股本比例较大的非流通股,一般占总股本5%以上,小非指则占总股本5%以下的非流通股。
  【谈古说今】大小非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出现的特有现象,在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上股票都是可以自由流通的。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要建立一个股票市场,来达到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闲散资金使用效率的目的。但是问题在于,很多大型国企都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关乎国家的经济安全,如果把这些企业都变成股票去发行,万一被外国的资本家全买走了,那还了得?最后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就是:企业70%的股票不流通,剩下的30%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这样即使30%全被外国人买走了,控制权也仍在我们手里。
  假如某个大型企业有10000万的净资产,将其划分为10000万股,那么每一股的股东就拥有1元钱的净资产。这时在证券市场上发行3000万股,每股10元,便可募集到3个亿的资金。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一股不是1块钱而能卖到10块钱呢?因为决定股价的不是净资产额,而是预期将来股票收益的折现值。公司有了资金便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发展,而股东则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非流通股股东,另一部分是可流通股股东。
  这个设想本来很完美,又能募集到资金,又不失去控制权,但真这么做了,才发现问题很大。由于大部分股权是非流通股,其中的绝大部分由国家控制,那些流通股的股东根本说不上话。这些大股东要是能代表所有股东的利益,好好经营公司倒也罢了,可是偏偏又不是,因为非流通股不能上市套现,所以他们根本不在乎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可是那些可流通股股东就不一样了,他们投资就是为了股票价格上涨,获取收益,这样就导致不同类型股东之间利益的冲突,这些没有话语权的流通股股东的利益经常受到损害,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投资了,所以2005以前,中国的证券市场一直比较低迷。
  有了问题那就要解决啊,为了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就得让非流通股逐渐地转化成流通股,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股权分置改革,至于控股股权问题,只要国家不卖掉手中的股票,别人自然也无法买到。就这样大小非解禁就粉墨登场了,照规定小非在股权分置改革一年后方可流通,大非要在两年后才能流通。
  通常非流通股解禁后,大股东就有可能抛售股票进行套现,这往往会造成股价下跌。但是也不是绝对的,那些业绩较好、具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在解禁后还有可能股价上涨,因为在解禁前人们对解禁的预期已经使得股价下跌了,解禁后若没有大规模套现行为,股价自然就会回升到原来位置。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大股东是否套现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出公司的经营状况,因为他们是这家公司的管理者,是对公司最为了解的人。
  
股指期货
  【点睛】现在的买卖,交易的可以不是现在的商品,甚至可以不是实实在在的商品。
  【释义】股指期货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时间,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作为期货交易的一种类型,股指期货交易与普通商品期货交易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和流程。
  【谈古说今】股指期货和普通期货一样具有套期保值的功能,但是如果拿来投机的话也具有风险性,这方面最好的例子莫过于巴林银行的倒闭。
  巴林银行是英国的一家老牌银行,始建于1763年,创始人弗朗西斯巴林爵士,由于经营灵活,富于创新,很快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就连英国的王室也都是它的客户。由于巴林银行的杰出贡献,巴林家族史无前例地获得了英国王室授予的五个世袭爵位,成就了巴林银行显赫的地位和荣耀。然而这个具有233年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掌控270多亿英镑资产的巴林银行,却在1995年,被一个28岁的年轻职员给弄垮了,此人就是因投资日经225指数这个品种的股指期货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此人的名字叫里森,是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的职员。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判断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将走上复苏阶段,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于是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26日再次大规模建买入,以期翻本。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合约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据估计其合约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但是2月23日,日经指数再次急剧下挫,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再加上来自日本政府的债券的空头期货上的损失,巴林银行已经无法招架,只有破产了。
  那么为什么当里森遭到亏损时,没有人制止,还让其大规模建仓呢,难道巴林银行的管理层都不管吗?这就不得不说说88888账户了,本来巴林银行设立88888账户是用来冲抵错误的账单的。因为期货公司要执行客户的指令,有时不小心听错了,或明明是准备卖的,手一抖变成买了,这些错误的账单就拿到88888账户上冲销掉。可是这个账户刚设立好,由于某些原因没有用,但也一直没有注销。里森每次出现了亏损都往这个账户里填,而他自己的账户上却永远是保持大额盈利。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巴林破产前两个月,在纽约举行的金融成果会议上,250名在世界各地工作的巴林银行工作者还将里森当作英雄,对其报以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位英雄却很快就让他们都失去了工作。
老鼠仓
  【点睛】我们要坚持两个凡是:凡是要用公共资金买股票,就一定要为自己的资金服务;凡是要用自己的资金炒股,就一定要有百分之百赚钱的把握。
  【释义】老鼠仓是指证券从业人员在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私人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私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目前很多基金就存在着老鼠仓现象,由于基金募集的资金数额巨大,能够有效拉升股价,更好地建立老鼠仓。
  【谈古说今】2009年4月,证监会对融通基金原基金经理张野可能涉及老鼠仓进行立案调查。最终决定取消张野基金从业资格,没收其违法所得229万元,并处400万元罚款,同时对其实施终身市场禁入。融通基金亦被证监会基金部责令进行为期6个月的整改。
  这次老鼠仓事件是继2008年王黎敏老鼠仓案和唐建老鼠仓案之后的又一起有关基金公司的老鼠仓案件。下面我们看看这个老鼠仓操作的细节。
  在2008年广州冷机这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排名中,融通新蓝筹位列第一,拥有435.89万股。周蔷这个账户位列第七,持有99万股,获利600万左右。根据川化股份2008年的年报显示,流通股前十大股东中,融通新蓝筹位列第三,持有323万股,周蔷账户位列第六,持有138.5万股,估计获利约为500万元。
   2009年4月9日,有媒体曝光神秘散户"周蔷"多次领先融通基金买入卖出,怀疑有可能是老鼠仓。证监会很快做出反应,对周蔷这个账户进行彻查,发现周蔷的账户由朱小民控制着,朱小民是一个大户。然而朱小民为什么能每次都先于融通基金买入卖出呢?调查发现,朱小民将账户交由融通基金的基金经理张野操作。短短两年时间,张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取非公开的基金投资与推荐信息,通过网上交易,为朱小民操作周蔷账户,获利达939.84万元。为表示感谢,朱小民给了张野200万元的感谢费。
  但是张野所掌管的是一只指数型基金,也就是说,只要平均持有指数所包含的股票就行了,不需要选股,也不需要频繁操作。那么张野又是如何获利的呢?原来他利用自己基金经理职务上的便利,在参加融通公司投资决策委员会会议、基金晨会、投研例会等会议时,获取融通公司旗下基金投资的内幕消息。他的老鼠仓共染指融通基金旗下10只基金中的6只,包括领先成长、动力先锋、巨潮100、新蓝筹等,可谓涉猎广泛。
  张野没有职业操守,私建老鼠仓被处罚,自然大快人心,但难道目前建老鼠仓的就只有张野一人么?那些没被发现的老鼠仓如何才能被消灭,中国的基金业何时才能获得基民的信任呢?
    
印花税
  【点睛】印花税是一种良税,政府可以用它来拔最多的鹅毛,但听到最少的鹅叫。
  【释义】印花税是以经济活动中签订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等凭证文件为对象所征的税。比如甲将其手中的股票转移给乙,就属于产权转移,需要缴纳印花税,这种印花税称为证券交易印花税。
  【谈古说今】公元1624年,荷兰政府入不敷出,财政相当困难。当时的统治者是莫里斯,他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决定增加税收,但是又害怕人民反对——看来不光李世民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啊——于是他找到大臣们商量,最终商量的结果是用公开招标的方法来征集好的税收设计方案。印花税就是从千万个应征方案中挑选出来的"良税"。
  
   为什么偏偏选中了印花税了呢?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契约、借贷凭证之类的单据,所以税源应该很大。而且老百姓都希望在自己的契约上能盖个政府的公章,那样有政府的承认就保险多了,在发生纠纷时就有法律保障了,所以人们就会主动前来纳税,便于征集。自此以后各国相继效法,印花税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税种。
  其实印花税不仅仅具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作用,它还是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当政府感觉房价涨得太快,交易过于频繁的时候,将房产转让时的印花税调高点,这样炒房的成本高了,交易自然少了。中国的股市自2006年一千点左右开始上涨,到2007年初连续跨过2000点,3000点的整数关口。证监会感觉这太高了,投机的气氛太浓烈,于是发动一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活动,各种风险教育的文章贴满证券监管部门的网站。可惜中国的股民都知道有风险,但他们更知道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仍旧继续买入。到5月底,上证指数已经大步跨过了4000点。政府见一招不成,又来一计。毕竟政府的智囊团可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很清楚这时该下啥药,下几钱药量。于是2007年5月29日晚上12点整,证监会网上风险教育的文章忽然集体失踪,取而代之的是一则通告:从即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千分之一上调至千分之三。就这么一句话,5月30日沪深两市一开盘,上千只股票的股价犹如大坝决堤,一泻千里。当日上海交易所内的股票跌去6.5%,深证交易所得股票跌去6.16%,股票的涨跌比例是1:14,一万亿的市值一天之内蒸发殆尽,也就是所有的投资者一天之内共损失了一万亿,这次大跌被广大投资者称为证券市场上的"五卅惨案"。证监会用这种近乎惨烈的方式给广大的投资者上了一堂风险教育课。  
   【点睛】道琼斯指数就像华尔街的温度计一样,反映股票市场整体的涨落。
   【释义】道琼斯指数又称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悠久的股票指数。按照行业类别共分为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运输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公用事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和平均价格综合指数四种。通常人们所说的道琼斯指数一般是指道琼斯工业股价平均指数。
   【谈古说今】道琼斯指数是世界上最早的股票指数,由道琼斯公司的创始人查理斯·道开始编制的。在当时已经有多家报纸开始每天公布主要股票的价格变化情况,但是单看那些数字很难明白市场整体的走势。仅仅读过小学的查尔斯·亨利·道通过编制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用非常简便的方法天才般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计算公式为:股票价格平均数=入选股票的价格之和/入选股票的数量。
   1897年,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开始分为工业与运输业两大类,其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最初包含12种股票,这些股票的发行公司都是本行业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公司,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了保持这些特点,道琼斯公司对其编制的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所选用的股票经常予以调整,更具活力和代表性的公司股票去代替那些已失去代表性的公司的股票。1928年10月1日起其样本股增加到30种并保持至今。
   但是由于道琼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是一种成分股,只包含30种股票,仅为上市交易的股票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未将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服务型行业的公司包括在内,所以其代表性也经常受到人们的质疑。相对来说另外一种股票价格指数标准·普尔则更具有代表性。标准·普尔指数是由美国标准普尔公司于1923年开始编制,最初选了230种股票,到1957年扩大到500种并保持至今。其中有90%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还包括其他交易市场的一些股票,所以它的代表性要比道琼斯指数广泛些。但是从实用性角度,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喜欢道琼斯指数。
   【知识链接】上证综指是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的全部股票为计算范围,以发行量为权数加权综合股价指数,全面地反映了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总体变化情况。深圳综合指数也是一样,他们都是中国股市的温度计和经济的晴雨表。
  
私募基金
   【点睛】少数富人以钱生钱的游戏。
   【释义】私募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发行的方式,面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募集资金的基金。私募基金是相对于受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的公募基金而言的。由于监管环境宽松,信息披露不严格,所以私募基金的操作更为灵活,市场嗅觉更为灵敏,投资回报也相对较高。
   【谈古说今】私募基金一般是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募集的,进入门槛比较高,在国内至少是50万,一般都是100万甚至更高。但是一支基金的人数一般比较少,最多只能有200人,所以一般面向的都是一些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投资者。公募基金可以在市场上做广告来吸引大众认购,相对门槛也较低,一般1000元左右即可认购。但是由于认购的人多,公募基金的整体资金规模非常的大,基金管理者就靠收取资金的管理费为生。而私募一般都不设管理费,他们的赚钱手段就是盈利的分成,而且管理人一般都要以自有的资金认购一定的基金份额,当基金发生亏损时就先用自有的资金弥补亏损,所以管理人的利益与投资的利益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对管理人是很好的激励。再加上监管环境比较宽松,不像公募那样要定期披露,还要规定持股比例的上下限等,所以私募一般的收益率都会高于公募,而且嗅觉灵敏,手法灵活。精准、暴利、神秘成了私募的代名词。
   纵观国际市场,虽然没有私募这么一个名词,但是一般的对冲基金本质上就是私募,鼎鼎大名的量子基金、老虎基金都属于此类。而面向大众投资者的共同基金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募基金。在1995-2000年间表现最好的10只对冲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53.6%,而表现最好的10只共同基金平均收益率只有36%;表现最差的十只对冲基金平均收益率为-7.7%,而相应的共同基金为-19.8%。所以可以看出在美国也是一样,私募基金的平均收益率高于公募基金。
   但是针对私募的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完善,已经成为国内私募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私募的存在一般都是通过很多变通的方式,比如投资人一起出资组建一个投资公司,再委托个管理人,然后用自有资金投资,但这样要双重征税,而且手续麻烦。要是各个投资人将账号和密码告诉管理人,让其操作又属于代客理财,需要受到较严厉的监管和信息披露。总之,政策的缺失仍是私募人的一块心病。
  
负利率
   【点睛】如果说通货膨胀是彪悍的带头大哥,那么负利率就是尾随其后的提鞋小弟。
   【释义】负利率指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的存款利率,导致最终的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
   【谈古说今】当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利率时,居民在银行的存款所收到的利息不足以抵消物价上涨造成的损失,就会导致财富缩水。在负利率年代,最开心的是企业和政府,因为他们是主要的借款者。由于实际利率为负,他们还款的实际金额比当初借的时候还要少。而最苦的是老百姓,因为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存款者,他们把钱借给了企业和政府,到期收到的还款比借出时还要少。所以负利率本质上就是将老百姓的财富转移到企业和政府手中,是一种看不见的剥削和掠夺。
  
   眼看钱放在银行里变得不值钱了,大多人就会想着把钱拿出去投资,这就相当于逼着老百姓去投资。对于那些有理财意识和能力的人来说倒还好,可是对于那些以前整天将钱存银行里勤俭持家的人来说可就是赶鸭子上架了,搞不好财越理越少。
   负利率基本上都是通货膨胀导致的,那可能有人会问央行直接加息使存款利息高于通货膨胀率不就行了嘛?你要知道当存款利息上调时,最痛苦的是银行了,中国的几大国有银行没有其他的业务本领,只能靠存贷款利率差来赚钱。这要是把存款利率上调了,可就要了他们的老命,弄不好再多些坏账,让你政府去擦屁股吧。所以要上调的话就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一起上调吧,但是你知道贷款的都是谁吗?他们主要是房地产商,还有很多大型国企,那些人牛啊,要是触犯了他们的利益必然会遭到强烈的抵抗和反对。什么会使投资环境恶化啊,会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啊,什么理由都出来了。所以你发现从2007年初开始,一直到2008年11月,连续22个月居民的存款利率一直是负的,这样负利率的过程是一个财富再分配的过程。
   总之,负利率的社会影响很不好,它不但是财富再分配的过程,而且会扭曲资金的成本,使过多的资金涌入股市,造成股市的虚假繁荣,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经纪人
   【点睛】一群拥有政府颁发的执照,并且更加专业的黄牛。
   【释义】经纪人指证券、商品或其他品种交易双方的中间人。在投资领域内经纪人可以为一家证券经营机构法人或经注册与证券公司合作的个人。经纪人不拥有所交易品种,只是作为买卖双方的代理进行交易并根据服务收取佣金。
   【谈古说今】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经纪人,文艺圈里存在着明星经纪人,地产领域有房产经纪人,投资领域有证券交易经纪人。他们不单单是撮合买卖双方达成交易,更是本行业的专家,能够理性地对业务进行估值,并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咨询和建议。
  
   照着上面的分析,撮合交易的达成,再从中抽取一部分佣金,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黄牛"。是的,其实经纪人和黄牛有很多相同之处,只是黄牛没有执业资格,而经纪人是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考核和批准,取得经纪执业证书的专业"黄牛"。在欧美国家和香港地区,经纪人的地位非常高,很多客户直接找到经纪人,然后就将自己的财产委托给经纪人打理。所以如果能遇到优秀的经纪人,无疑相当于挖到了一座金矿。而且行业里的经纪人也都十分看重自己的名声,因为这是他们的立命之本。
   在国内,这个行业还不是很成熟,还没有出现一批专业化的证券经纪人队伍。现在一般是某券商为扩展自己的业务,招聘大量的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就会自称为经纪人。实际上,如果按照国际通行定义,他们算不上经纪人。因为首先他们不独立,必须挂靠券商,通过券商的平台进行交易,而真正的经纪人是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客户喜欢的券商进行交易的,他们与券商之间没有太多的利益关联。其次,目前国内的券商销售人员素质明显跟不上,他们大多数是从事证券行业1~2年的年轻人,时间稍长点就俨然是"资深人士",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券商拉客户过来开户,他们与经纪人唯一的相同点就是靠交易佣金吃饭。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券商一般都会禁止销售人员为客户提供交易的操作意见。因为他们很不专业,如果照其建议进行操作,后果可能非常悲惨。
   目前国内券商们的通行做法就是人海战术,他们的理念是招的越多就会有越多的人为自己卖命,为自己卖命的人越多就意味着客户越多。成本也不高,除了极低的保底工资,销售人员的收入主要是佣金提成,而若连续几个月没有达到规定的业务量就会被开除走人。这样很难形成专业、成熟的经纪人队伍。令人欣慰的是,国家目前已经开始行动了,规定证券经纪人必须要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要有相关的知识,这对经纪人队伍的规范有着重要的作用。
  
消费券
   【点睛】谁说伪钞不来劲,有我大家都高兴。
   【释义】消费券是一种专用券,一般是由政府发放,用来在经济低迷时,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和消费欲望,从而达到刺激消费,振兴经济的目的。消费券有时还限定所能购买的商品种类和地点,具有不可兑现、一次性使用、不找零的特点。
   【谈古说今】2009年春节前后,杭州市政府发放了一个亿的带有红利性质的居民消费券,主要面向企业退休人员、特困户、残疾人和在校中小学生等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受益对象达132万人。
  
   消费券的面值为20元,使用期三个月,过了使用期,消费券的适用范围就会大大缩小,三个月内可在100家店使用,过期后,可能只能在20家店使用。消费券使用范围很广,包括文化娱乐、交通、体育、购买本地产家电、旅游产品等五大类。
   对于市民来说,平白无故多了些消费券,可以拿去买东西,自然欣喜万分,而对于企业来说,可以消化库存,增加营业收入,加快资金流转,自然也甚是高兴,同;由于产品需求的增加,企业自然会增加产量,提高开工率,这又促进了当地的就业,杭州市政府的如意算盘打得可谓是相当的高明。
   然而问题总是有的,就在推出消费券的同时,很多学者就提出质疑:
   一是这个资金从何处来?一般政府资金都是通过税收获得的,所以消费券最终还是市民来买单,只不过换了种形式而已。
   二是如何确保在确定受益企业名单时做到公正?因为一般消费券都规定消费的地点、时间和物品,那么在确定消费地点,消费物品时就很有可能出现腐败行为,给政府的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
   三是这是不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倾向呢?因为一般受益的都是本地的企业和商家,所以就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对周边的公司和企业就很不公平。
   四是这小小的消费券真的可以刺激消费,增加就业么?由于消费券只具有短期功效,所以很少有企业会愿意去扩大产能,增加雇员的。
   当然,问题是存在的,但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使得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动力之一的出口受到严重的影响,作为出口重地的杭州自然也不能幸免,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市政府采取了发放消费券的政策,希望通过拉动内需来振兴经济的尝试还是值得我们去鼓励的。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40:13 
回复 

第二部分 第20节:投资管理--企业经营要懂的22个经济常识(1)
第二讲:投资管理——企业经营要懂的22个经济常识
   看谈笑间,樯橹如何灰飞烟灭
  
天使投资
   【点睛】你烧青春我烧钱。
   【释义】天使投资又称风险投资,是指投资公司在企业的起步阶段对其进行投资以获得企业的部分股权,然后通过企业的上市或者股份转让实现退出盈利的投资方式。这对投资人的眼光、资源、资本运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谈古说今】天使投资在国内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末才出现一些本土的天使投资基金。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容量的快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天使投资基金的种子基地了。目前国内的投资基金主要有本土的弘毅投资、联想投资、鼎晖投资等,还有外来的红杉资本、IDG风险投资、高盛、摩根和软银亚洲。大名鼎鼎的蒙牛乳液、分众传媒、南孚电池、盛大集团、阿里巴巴、如家连锁酒店等上市公司都是这些风投的杰作。它们以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益率创造着一个又一个资本界的神话。下面让我们来揭示软银亚洲投资盛大猛赚16倍的全国过程。
   1999年,陈天桥创建盛大,注册资金50万,购买固定资产30万,手里只有20万,眼看就要关门歇业。
   1999年底,中华网CEO叶克勇,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盛大300万美元。陈天桥把它拿来扩大规模,发展动漫,一份钱没赚到。
   2000年末,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华网看陈天桥不行了,第二年撤资,按照协议留给陈天桥30万美金。
   2001年,韩国游戏代理商ACTOZ来到上海,将一款二流网络游戏介绍给陈天桥运营。陈天桥利用仅有的30万美金,签了合同。然后空手套白狼,先试用了中国电信的带宽和浪潮戴尔的服务器。
   2001年9月8日,游戏上线,供玩家免费公测,玩家人数飙升,让人目瞪口呆。
   2001年11月8日,开始收费,在线人数突破40万。
   2002年,营业收入超过6个亿。天使投资人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投资,最终软银亚洲胜出。
   2002年,由于《传奇》运营的收入大出所料,韩国游戏代理商Actoz要求分享利润,陈天桥不干,两方关系恶化,对于游戏的漏洞,韩方不管不问。9月份纠纷达到高潮。
   2002年11月,软银亚洲顶着压力与满身官司的盛大签订投资条款书,出资4000万美元,占有股份21.5%。
   2002年12月,软银亚洲周志雄赴韩会见Actoz的CEO,凭借软银亚州在韩国的影响力,搞定了Actoz,软银亚洲还帮助盛大梳理业务,重组业务。
   2004年4月,盛大于纳斯达克上市,软银亚洲全身而退,套现5.6亿美金,两年时间投资的资金翻了14倍。
   怎么样,很刺激吧,心脏不好的人可承受不起,他能让人登上山峰也能让人瞬间跌落谷底,似乎像是一场赌博游戏。但玩好这场游戏可不仅是靠运气那么简单。独到的眼光、熟练的资本运作能力、丰厚的资源等等都是你玩赚这场天使投资游戏的必要砝码。
  
买壳上市
   【点睛】资本市场版的借尸还魂术。
   【释义】买壳上市是指一家非上市公司通过购买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一定量的股票来获得对该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再通过增发股份向公众筹集资金来反向收购自己的业务及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谈古说今】如果你想在某个BBS上发表帖子,可是又没资格申请帐号怎么办呢?你可能会冲朋友要个帐号,也就俗称的小马甲,然后就可以获得浏览贴子、发表文章的一切权利了。在这里这个小马甲即代表一种在这个论坛上的权利和资格。同样的道理,一个企业或许由于建立时间不到三年,或许因为盈利能力没有达到上市标准,或者是其他种种原因,反正就是想上市但不够格,那该怎么办呢?买壳上市就是一个很好的法子。
  
   从上面我们已经得知企业买壳上市的目的和原因,那么如何玩转这样一个看似很复杂的资本游戏呢?下面我们以2006年安华农保借壳锦州六路的案例来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买壳上市的过程。
   安华农保是于2004年12月建立的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全国性保险公司。到2006年,总共成立时间两年不到,所以按照证监会至少成立三年才能上市的要求,它没有上市的资格,"买壳上市"在这里就发挥了它的威力。
   首先是控股锦州六路。安华农保和锦州六路的大股东中国石油锦州石油化工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其手中全部的锦州六路的股权,从而达到了控股锦州六路的目的。
   第二步就是资产置换。这时安华农保成了大股东后已经有了话语权,他可以把锦州六路和保险不相关的资产卖掉,然后再利用锦州六路这个上市公司向市场配股筹集资金来购买安华农保下的资产,这样就OK了。
   安华农保的资产就借助锦州六路这么一个壳上市了。最后只要把上市公司的名字改掉,变成安华农保就万事大吉了。
   看来,买壳上市比直接的公开发行方便实用得多,那为什么大家不全部去买壳上市呢?——哦,原来它也是有缺点的:
   首先,壳资源是有限的。只有那些经营不善,股价很低的上市公司才能成为壳资源,这样的壳资源才不会费太多的钱。其次,它的融资额度很小,一般比较适合小型公司。最后,财务风险很大,因为收购壳公司需要大笔资金,成本较高。所以有条件的大企业还是会选择公开发行上市的方式来进行融资。
  
兼并重组
  【点睛】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释义】兼并重组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个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并企图获得其控制权的经济行为。
  【谈古说今】兼并重组是经济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我们的思维中,一般都是大鱼吃小鱼,有实力的企业兼并较弱的企业。然而这并不一定适用于香港超级富豪李嘉诚。在李嘉诚的发家史上,用旗下的长江实业收购巨无霸和记黄埔就是其最负盛名的一场兼并,这也是世界华商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收购,这场收购战役的成功为李嘉诚问鼎华商首富宝座立下了汗马功劳。
  和记黄埔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记洋行,一部分是黄埔船坞。和记洋行成立于1860年,到二战之后几经重组落入当时香港四大家族之一的祈德尊家族之手。黄埔船坞的历史可追溯到1843年,到20世纪初已经颇具规模,拥有维修和建造万吨巨轮的能力,已然是香港三大船坞之一。在香港70年代初,祈德尊家族控制的和记洋行通过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收购兼并控制了黄埔和其他300家公司,而且打算筹集资金发展地产,然而过度的扩张使得它债台高筑,逐年亏损。1975年8月,为了充实资本,和记洋行以三分之一股权的代价获得汇丰1.5亿港元的注资。汇丰于1977年将其改组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
  李嘉诚收购战役的序幕也自此拉开。尽管汇丰物色了卫理来打理这家巨型上市公司,但是集团亏空太大,短时间内很难有起色。这一切都被李嘉诚看在眼里,此时在他心中已经有了收购的计划,大鱼吃小鱼的历史即将在李嘉诚手中被颠覆。令人惊讶的是李并未立马收购和记黄埔,而却着手收购起当时香港最大的货运港九龙仓,控股九龙仓的怡和这时候坐不住了,马上作出了反收购的反应。但是以怡和的流动资金也未必能购得足够的股票以保证绝对的控股地位,于是找了香港第一财团汇丰来帮忙,汇丰大班沈弼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亲自出马奉劝李嘉诚放弃收购,希望他能不看僧面看佛面,卖个面子。此时的李嘉诚却秘密会见香港船王包玉刚,他深知一代船王对货运港的渴望,提出了一个一石三鸟的交易,李嘉诚将九龙仓股票转给包玉刚,而包玉刚则将和记黄埔的1000万股股票给了李嘉诚,并帮助李嘉诚收购和记黄埔,到这时李嘉诚才露出了真正的目的,而此时他的收购等于成功了一半。
  接下来,李嘉诚以虚打实,放弃收购九龙仓,给了汇丰面子,汇丰自然会回报一份人情,与此同时船王包玉刚也正凭借其与汇丰深厚的关系在其中斡旋,李嘉诚仅以7.1元每股就获得汇丰手中9000万股和记黄埔的股票,是当时市价的一半!而且汇丰还同意李嘉诚只要先付20%的定金,相当于用2400万美金作定金购得十多亿美金的资产。这样一来,加上从船王包玉刚那里购得的股票,李嘉诚共持有和记黄埔39.6%的股权,从而达到了成功控股的目的。李嘉诚旗下的长实资产仅6.93亿,却控制了62亿港元的和记黄埔,成为香港第一个控得洋行的华人。消息传出,整个香港轰动了,各路媒体纷纷报道,李嘉诚的事业也从此飞速发展。
  在整个收购过程中,李嘉诚展示出了超凡的精明。九龙仓是一间家族企业,想收购必然会受到家族势力的顽强抵抗,代价会很大,而和记黄埔作为一间公众公司,只要照顾好各方利益,就可以兵不刃血的拿下,他是把骨头留给包玉刚啃,而把肉留给自己吃。可见兼并重组可能毁掉一家公司,也会使一家公司快速发展,关键就是看收购的水平和收购后资产整合的能力了。
  
坏账损失
  【点睛】只有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释义】坏账损失是指企业确定不能收回的各种应收款项,可能是因为债务人死亡、破产或者无法偿还。一般主要的坏账损失包括企业的应收账款、银行贷款等。
  【谈古说今】一般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都是先把货发给经销商,然后经销商会说:"哎呀,你看现在东西不是还没卖出去嘛,手里没钱啊,我等等就给你货钱啊。"企业为了能够销售更多的产品也就默许了,等等再拿钱,就这样形成了应收账款。可是忽然间这个经销商跑了,或者没钱还了,那完蛋了,钱收不回来就形成了坏账损失,要从当年的盈利里面扣除的。
  这是一般企业的生存之道,可是中国不愧为地大物博,啥人都有,啥事也都有。在九十年代中期,格力空调的崛起之路上,营销总监董明珠带领仅仅23人的营销队伍,抗衡别的空调厂家的千人队伍,并将格力空调做到国内的空调界老大,销售额远超竞争对手,更为神奇的是竟然没有一分钱的坏账损失!
  神奇!太神奇了!所以行里的人都称,"董姐走过的路,连草都长不出来!"甚至还有人特意坐飞机到格力总部看看董明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你可能很疑惑就算她再厉害也不可能做到一分钱坏账损失也没有吧?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先给钱,再拿货!反了,反了,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做生意的,买你东西还搞得就跟求你一样!可是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董明珠的做法就是每个省发展一些一级经销商,然后一级经销商可以再发展二级经销商,每一级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和价格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发展更多的经销商,就这样格力的经销商队伍迅速扩大,渗透力变强。就像你看到的那样,就23个营销人员,所以节约了很多经费,而这些节约下来的经费大部分返还给经销商,这样经销商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自然趋之若鹜。即使在空调业最困难的1996年,格力销售也增长了17%。
  并且董明珠的做法就是发展自己的经销网络,不依赖任何一家大的经销商。这样就保证了不会受制于经销商,自然说先付钱再拿货就有底气了。像目前中国的家电企业都会选择依靠国美这样的经销渠道,而国美为了超越竞争对手,招揽更多的客户,就会压低这些厂商的价格,更狠的是占用着巨额的货款就是不付钱,完全挟持厂商,使得厂商利润空间相当有限。而格力有自己的经销渠道,你国美再牛,我不甩你照样活,相反你要卖我的产品,你就得照我的规矩办事。
  
寻租理论
   【点睛】对"有钱就是有权"这句话的深刻诠释。
   【释义】租金指经济租金,在经济学里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应该获得的平均利润部分。寻租就是对这部分超额利润的追求。寻租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分配的活动。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捞好处,有的企业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等,都是寻租行为。
   【谈古说今】大家知道每个城市都有出租车,但并不是说你有一辆小汽车就可以去开出租,还要有政府部门颁发的牌照,否则就是非法运营,也就是传说中的黑车。既然有黑车的存在,就说明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也就是开出租会获得超过一辆车子能够获得的平均利润。在这里,牌照就是经济租金,出租车公司可能会游说政府不要增加出租车牌照的数量,这样自己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这个过程就是寻租的过程。当然政府限制出租车的数量可能还有他自己的理由,比如便于管理什么的,但是出租车公司对政府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纽约共有11787个出租车牌照,而且这个数字在50年的时间里一点都没有变化,很吃惊吧?五十年来,纽约的人口、交通、道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出租车数量不变,莫非纽约政府先知先觉,知道需要设立多少牌照供以后几十年用?当然不是,90年代后期,纽约一张牌照的价值已经超过20万美元。出租车公司会拼命阻止政府增加牌照,否则牌照租金的价格就会下降,但是由于市场需求增大而供给不变,打的的价格就下不来,最终受害的是整个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寻租的过程中,并没有给社会创造新的价值,但却为出租车公司带来了利润。
  
   这种权利寻租倒还可以让人理解,因为它至少还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而且牌照管制也是光明正大的,人们都能知道并且接受的事。但是有时人的手中若是有了权力,就会想极力地出租出去以获取租金,即使那已经超过他的职权范围并构成犯罪,往往也在所不惜。
  
   周正毅,大家都比较熟悉,作为曾经的上海首富风云一时,但是最终因为经济犯罪被判三年,可是周正毅的三年牢狱生涯,过的并不比正常人差。他每天能够享用"四菜一汤",能打手机,还能抽上熊猫牌香烟,而且每次到上海监狱总医院看病,该院都会收到命令,停止门诊,专门为周正毅一人服务。多高的规格的啊,这个首富就是不一样,坐牢都风光。然而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在周正毅及其亲属等三人在上海市看守所羁押期间,身为看守所所长的黄坚,接受周正毅亲属贿赂共计人民币49万余元,另有港币、金银首饰若干,并为周正毅等人在羁押期间的生活和对外联系提供了方便。黄坚啊黄坚,你没有把握好力度吧,那么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权力出租出去,到最后只能落个身败名裂。

管理者收购(MBO)
   【点睛】从打工仔到老板的质变。
   【释义】所谓管理者收购,即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外部融资资本来购买本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完成MBO之后,昔日的管理者就变成今日的股东了。
   【谈古说今】MBO是流行于欧美国家七八十年代的一种企业收购方式,当时欧美国家步入企业兼并收购的高峰期。经过MBO之后,管理层掌握了他们所服务的公司的股权,往往会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和盈利能力。
  
   很多在国外运行良好的机制,一放到中国来就不行了。九十年代,为了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很多国有企业进行了MBO,结果却是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企业性质改变。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因为国外公司不管谁拥有都是属于私人的,你要收购我的公司必须要出足价钱,不然没得商量。但是在中国,国有企业名为国有,实际上无人所有。很多管理层就占了这个便宜,在收购前故意把企业弄得不成样子,折腾来折腾去,反正也没什么人管。国家看看这企业不卖不行了,就贱卖了吧,能卖多少是多少,就这样很多国有企业被管理层很便宜地收到自己的门下,并且美其名曰:帮助国家解决问题资产,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国资委下发了禁令,紧急叫停了国有企业的MBO。但是这有用吗?马克思曾经教导我们,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所以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有很多人变相进行着MBO,下面看下2004年初宇通客车变相MBO的例子。
  
   宇通客车是在原郑州客车厂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交易所上市,总经理汤玉祥。宇通客车的管理层为了收购这家国企,2001年在上海设立了宇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汤玉祥,注册资本12053.8万元。随后宇通客车第一大股东郑州宇通集团的所有者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局,宣布与汤玉祥的公司达成协议,转让其宇通客车的股份,并且收了汤的公司给的股权转让金。但是上报到财政部,并没有得到批准。但是股权转让的钱已经付了啊,汤玉祥就对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局提起诉讼,判决结果当然是对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局手中的宇通客车的股权进行拍卖,所得钱款还给汤玉祥的公司,最终这部分股权为汤所拍得。宇通客车的股权就这样通过司法拍卖的方式被变相收购了。
  
   对于这次收购,以汤玉祥为代表的800多名管理人员哪来一个多亿购买股份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按说作为管理者不会有那么多钱。原来在2000年后,管理层就进行了薪酬改革,将原先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从50-60万元每年提高到每年250万元,而且在与郑州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达成协议转让股份后,先后两次10股派送6元,这种大比例的分红也为其收购筹措了5000多万元的资金,也就是说借棍打腿,用上市公司的钱去收购它。最后还被查出财务造假,对宇通客车的资产进行了虚减,反正就这样稀里糊涂的,宇通客车就摇身一变成了私营企业。
  
   诸如此类的收购案例还有很多,而且每个案例的收购手段都会有所创新,中国人的智慧在这时候可谓彰显无疑啦。
  
要约收购
   【点睛】从"你可以卖给我吗"到"我一定要买你"的转变。
   【释义】要约收购是指收购方公开向全体股东发出要约来收购目标公司的股票,达到控制目标公司的目的。要约收购包含部分自愿要约和全面强制要约两种类型。部分自愿要约是指收购者根据目标公司的总股本确定预计收购的股份比例,在该比例范围内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当收购的股份达到一定的比例,一般为30%,如要继续增持股份,则要向所有股东发出全面收购要约。
   【谈古说今】2008年9月3日,中国最大的果蔬汁生产商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发表公告称,可口可乐旗下全资附属子公司向汇源果汁所有股东发出收购要约,拟以179.2亿港元收购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可口可乐提出的价格相当于每股12.2港元,较汇源停牌前溢价1.95倍,收购要约的期限为200天,也就是截止到2009年3月23日。如果此次收购成功,汇源将成为可口可乐全资子公司退出股票交易市场。
  
   在这里可口可乐即向汇源果汁的所有股东提出了全面收购要约,是典型的要约收购。这次收购是今年来最大的一起外资全资并购中国企业的交易。由于汇源果汁在国内饮料市场的龙头地位,这次收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次收购的完成将可能成就可口可乐在中国饮料市场的垄断地位,所以收购要想成功还需要经过中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对于这次收购,汇源的大部分股东都是赞成的,因为可口可乐提出了让股东们无法回绝的价格,本来只有4元的股票可以卖到12.2元,何乐而不为呢?——可见金钱与爱国原是不能两全的。遗憾的是,2009年3月18日,商务部就本次收购案反垄断审查做出了最终裁决,认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公司将会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一锤否决了此次收购。
  
   【知识链接】协议收购是相对要约收购来说的,是指收购者在证券交易所之外以协商的方式与被收购公司的股东签订收购其股份的协议,从而达到控制该上市公司的目的。协议收购一般只涉及大股东之间的交易,所以手续较为简便,收购成本也较低。相对而言,要约收购是在所有股东都平等获得信息的基础上自主做出选择,是更加市场化的规范的收购模式,有利于杜绝各种内幕交易,更加有利于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首次公开募股(IPO)
   【点睛】性能优良的亿万富翁孵化机。
   【释义】IPO是Initialpublicoffering的缩写,即首次公开募股,指某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公司进行IPO,不但可以得到资金用来扩大业务,而且成为一间公众公司之后,还能很方便地从二级市场募集资金,为公司的做大做强提供了保障。
    【谈古说今】一个企业从小到大,慢慢发展,一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没有资金企业很难发展。所以在企业很小还没有上市资格的时候,一般企业家都会寻求风险投资前来投钱,等到慢慢发展壮大后,就需要从更多的人手里筹钱,这时IPO就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
  
   不少企业创办人在IPO之后,一夜成为亿万富翁,比如2007年的女首富杨惠妍。
  
   杨惠妍旗下的碧桂园诞生于1992年,至今已经营造了十多个超大规模综合社区。碧桂园集团创建于1997年,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2007年4月,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次IPO创内地房地产企业规模最大纪录,总共出让16.87%的股权,募集到129亿港元的资金。公司大股东杨惠妍以25岁的年龄变身中国最年轻首富,她拥有碧桂园58.19%的股份,其身家在上市之初达到了600亿元,远超前任首富张茵。这也让素来低调的碧桂园成为一个新的财富神话。
  
   不少人可能很难明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我将其分解开来,让大家看看这个首富是怎么炼出来的。原先碧桂园是一家家族房地产企业,其中杨惠妍、杨贰珠、苏汝波、张耀垣、区学铭分占70%、12%、6%、6%及6%的股权。杨惠妍是最大股东,其他几个人都是亲戚朋友,也是在一起创业的元老。上市后,总共卖出16.87%的股份,五个股东所占的总份额被稀释到83.13%,其中杨惠妍所占份额被稀释到为58.19%。他们为什么要让出股份呢?原来这些股份是卖出去的,别人要拿钱来认购,这样钱就流入了企业。碧桂园总共募集到129亿,有了这笔钱它就可以进行扩张了。那么杨惠妍是如何成为首富的呢?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钱,而是按照香港交易所里碧桂园的股价,她手里的股票值600亿元。
  
   说到IPO,就不得不说说打新股。由于害怕股票卖不掉IPO失败,一般企业公开发行的股价不会很高,在市场交易后总是会上涨,这已成为了惯例。既然如此稳赚不赔,那为什么不在上市前就买了呢?所以就有了打新股。打新股也就是在股票公开交易之前,从杨惠妍他们手中把股票先买过来。由于赚钱机会很大,自然不会让你那么轻易申购到。像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就有3330亿港元去申请购买他们的股票,但是最终只有129亿元的资金申购到了,而且从申购到最终出结果这段时间你的资金是没有利息的哦。但是碧桂园一上市就飙涨41.3%,如果能申购到新股的话还是蛮幸运的。
  
产业链条
   【点睛】环环相扣,心手相连,你是最重要的。
   【释义】产业链条就是生产制造以及除去生产制造以外的6个环节,这其余的6个环节分别是产品开发、原料采购、仓储物流、订单处理、批发管理和终端零售,也就是常说的6+1。
   【谈古说今】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什么?低廉的成本?先进的技术?其实,这些对企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但最重要的莫过于对产业链的控制。中国的企业大多数都是做的生产制造这个环节,也就是6+1中的1,而这个1却是利润最低、最容易受到冲击、也是最脆弱的环节。
  
   福建晋江是我国最大的运动服、运动鞋生产大本营,号称"中国运动服之都"。同时,晋江被称为鞋业加工厂,世界上每五双鞋就有两双产自晋江。晋江共有贴牌企业3000多家,但是他们以往的毛利率只有10%左右。这些贴牌企业的出口价格一般为5美元/双,但国外企业一转手就能销售到40美元/双。人民币的升值,新劳动法的出台,金融危机导致的需求减缓,这一切都带来成本的极大上涨,目前很多贴牌企业已经处于亏损的边缘了。
  
   我们看到再低廉的成本也有上涨的那天,再先进的技术也会有被淘汰的时候,只有那些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的企业才能获得最高的利润,拥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与这些企业不同,在晋江还有个叫做安踏的企业,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恶劣的经济环境下,它的利润率也一直保持在33.2%。它成功的关键就是经营思路的转变,从单纯的加工制造到对整个产业链的经营。耐克,阿迪达斯如今已经不再做生产制造了,它们所有的产品都是交由东莞的企业代为加工,然而他们却控制着整个产业链的6,利润最高的部分。照这样看来,转变观念,加大对产业链的整合与控制,才是目前中国企业突破重围,重获生机的关键所在。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43:03 
回复 
第三讲:金融经济——关心民生要懂的25个经济常识
  
   家事国事经济事,事事关心
  
二元经济
   【点睛】必须有两个轮子才能算得上自行车,一个控制方向,一个提供动力。
   【释义】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个是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一个是以技术较先进的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部门。传统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容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但是容纳的劳动力较少。
   【谈古说今】一般在二元经济中,以农业为主的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说是隐性的是因为他们也下田干活,种种庄稼,算不上是失业,但是如果没有他们,农业生产可以照样干下去,所以又叫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经济形式,谁不想进城里工作呢,那里工资高,生活条件好。所以你会看到无论是经过多年学习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高校学生,还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兄弟,都纷纷地往城市挤,这样发展的最终结果就是二元经济的逐渐解体,最后发展成为发达的一元经济。如今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就不存在二元经济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民比例基本上都不会超过10%。
  
   "鲁冠球,你要好好干,争当世界冠军。"这是李鹏总理接见鲁冠球时所说的鼓励的话。鲁冠球素有商界常青树之称,2003年,他和他的家族以194亿元的资产控制额荣登中国内地资本市场控制榜第一家族,他也是排行榜上控制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人之一。然而这位最受尊敬的第一代企业领袖之一却是农民出身,并且至今还操着浓重的浙江乡音,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农民的传奇故事。1969年7月,他带领6个农民,以4000元起家,创办企业,发展成资产超百亿元、员工31800多名的万向集团。这仅仅只是中国几十年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富豪排行榜上,前100个差不多都是半文盲农民出身,这些草根阶层不但自己奋斗从一介农民变成城市里的佼佼者,而且他们创办的企业还带动无数人完成了由乡下到城市的转变。正是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中国不断地前进,二元经济中传统的农业部门人数逐渐减少,由改革开放初期的80%已经减少到现在60%左右了。
  
   但是有一群人却在默默地承受着转变过程中的阵痛,他们就是农民工兄弟。中国的国情就是人太多,那么多人守着几亩薄田简直是一种浪费,所以很多剩余的劳动力就想找到新的出路,城市成为他们唯一的选择。但是由于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能和知识,替代性很强,而且供给又很丰富,所以他们的工资永远是城市里最低的一族。也正是这样的低工资,无福利、无保险才导致中国产品的廉价,才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而出口和投资无疑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这些受苦受累的民工血汗上的,这是中国为发展付出的代价。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者都说二元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动力的原因了。
  
地下经济
   【点睛】经济就像比基尼,暴露出的那部分固然重要,但没暴露的那部分才更是要命。
   【释义】地下经济也称非正规经济,是一种国民经济中未向政府申报登记,经济活动脱离政府法律法规约束,且不向政府纳税的经济成分。地下经济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普遍现象,被国际社会公认为"经济黑洞",当前世界的产出中约有23%的比例是地下经济。
   【谈古论今】费尔南多生活在秘鲁的利马,像很多大学生一样,他在空闲的时间也开出租车。他一走出校门,就在自己的挡风玻璃上贴上"出租车"字样。开出租所得的收入用来支付学费,至于这些收入,他是不需要申报的。
  
   利马的一位经济学教授说:"这些司机没有运营证,没有劳动合同,也没有社会保险,他不给乘客收据,也不申报收入,自然就不用缴纳税收。在秘鲁有60%以上的劳动者都是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的,比如流动商贩、车夫、印刷工、理发员等。"
  
   从事地下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得不到必要的劳动保护,也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等社会保障服务,那为什么人们非要在非正规经济部门工作呢?光明正大地在正规经济部门工作,不用提心吊胆,享受政策保障多好啊?!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口压力和就业压力过大,很多人无法在正规的经济部门得到工作机会,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渠道自谋生路。在秘鲁正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每年有近35万人要进入劳动力市场。在这些新的劳动者当中,有年轻人,他们刚刚进入社会;还有妇女,她们也在寻找工作机会。打个比方,一个城市出租车的牌照就那么多,想再进入基本上不可能,政府既然不给机会,只好自己去寻找机会了。
  
   其次,由于进入正规经济部门的成本太高,很多人不得不从事地下经济的工作。德索托是秘鲁自由和民主研究所的所长,他出版的《另一条道路》专门对地下经济作了描述。他在书中列举了一个他和他同事所做的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实验:他们试图在秘鲁首都利马建立一个服装厂。为获得营业执照,他们奔波了近300天,2次对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使用贿赂手段。后来,他们到纽约注册了一个同样规模的服装厂,所有的手续仅用4个小时就办妥了,而且不必向政府主管部门行贿。同样他们想在秘鲁注册个运输公司,至少需要2年时间,即使是办个小商亭也要43天后才能得到营业执照,并支付600美元的各种费用。如此高的"合法性"成本逼得很多人只得进入非正规经济部门。
  
   最后,还有很多经济活动是违法的,比如说贩卖毒品,从事色情服务等。他们不被抓起来就赶快烧香拜佛吧,还想让他们到工商部门注册呢?窗户都没有,更别说门了!
  
经济一体化
   【点睛】实现经济一体化就像上天堂,每个人都想去,但都不想去得太早。
   【释义】经济一体化指各国彼此开放,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不存在任何的贸易壁垒,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
   【谈古说今】自二战之后,伴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一体化逐渐成为了共同的选择,各国都在促进本国与他国的贸易问题上不遗余力,各种地区性的经济共同体也纷纷建立,像目前比较有影响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八十年代之后,这种一体化逐渐扩展到全球,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更加紧密了,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推进经济一体化,它到底有什么益处呢?
  
   先说个反面的例子,在明朝虽然郑和多次组织巨大的船队下西洋,但是统治者却不愿与外国人进行贸易,因为他们认为中国乃是泱泱大国,什么都不缺,并不需要和别人贸易,在清朝时期,情况也差不多,然而就是这样什么都不缺的泱泱大国却最终远远地落在了后面。当时的统治者实行的是完全的贸易壁垒,将整个世界挡在门外,也就没办法接受先进的技术了,落后是必然的结果。由此可以充分看出贸易壁垒的弊端,它使整个国家固步自封,无法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被先进和发达所抛弃。
  
   由于你生产你有优势的产品,我生产我有优势的产品,然后我们俩做交易,这样降低了各自的生产成本,得到成本降低的收益,从而参与的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经济一体化放宽了资本、产品流通的限制,扩大了各个国家的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潜在收益。自由贸易还会使得技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从而使得每个国家的技术进步能够得到分享,共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尽管经济一体化拥有诸多益处,但是否实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还要根据国情。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要有一定的条件的,因为各个地区的经济结构不一样,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都不同,如果忽然之间放开所有的市场,会对某些经济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比如中国大豆就远远不是美国大豆的竞争对手,他们大规模生产,拥有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低廉的成本,所以当我们一下开放大豆市场时,美国大豆一夜之间占据了中国整个大豆市场。国家一看这样下去那还了得,不得不紧急叫停大豆市场的完全开放,这样中国生产大豆的农民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所以经济一体化虽然好处很多,但是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开放,一下子消除所有的贸易壁垒。
  
   但是总的来说,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是一个全球浪潮,违背这个浪潮和趋势的国家就会被踢到历史的垃圾堆里。
  
城市化
   【点睛】丑小鸭进化成白天鹅的漫长过程。
   【释义】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镇人口,经济结构从以农业为主逐渐转变到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
   【谈古说今】1978年,我国设市城市193个,人口超过100万的有13个。2007年,设市城市达到656个,100万以上人口城市达到117个,其中出现了像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数个。在短短三十年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占全国土地面积6.3%,人口25.5%,实现全国GDP的46.5%,出口的77.9%,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问题总是伴随着成就而来,据专家估计,到2025年,城市将新增人口3.5个亿,其中流动人口占2.4个亿,所谓的流动人口大多是农民工,这些人处于社会的底层,拿着微薄的工资,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没有基本生活保障,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民工的流水账。
  
   这个民工主要帮一个公司干干杂活,都是那些办公室里白领不愿干的活,比如搬搬东西,送送水之类,基本上靠一根扁担,两根绳过活。下面是他的流水账:
  
   房租:50元(6个民工合租一间贫民区的小房间)
  
   管理费:20元(街道收的,包括10元的暂住费)
  
   餐费:110元(早饭1元,午饭3元,基本上是只管饱的那种,晚饭自己做)
  
   买菜:27元(6人轮流买菜)
  
   买米:15元
  
   日用:30元
  
   买烟:20元(2块钱一包的那种,几天抽一包)
  
   通讯费:17元(很大一部分用来给公司回电话)
  
   交通费:3元(基本上都是靠走)
  
   给儿子生活费:200元(儿子在县里上高中)
  
   给老婆买衣服:20元(明显是打了折的地摊货)
  
   寄回家:150元(存起来供儿子以后上大学用)
  
   给母亲看病:50元
  
   意外支出:60元(为了抢活,乱闯红灯被罚10元,走路不小心碰到一小伙,被讹诈50元。)
  
   像这样的民工,保守估计,在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至少每个城市有200万以上,而这样的生活标准应该是中等吧。这是一群被忽视的人群,一群没有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的人群,需要我们的政府多加关注。
  
金融深化
   【点睛】从青涩走到成熟,这是必经的阶段。
   【释义】金融深化指政府放弃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放松对利率和汇率的严格管制,使利率和汇率成为反映资金供求和外汇供求对比变化的信号,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谈古说今】目前我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是非常严重的。首先外汇就存在管制,任何个人不能自由地到国外去进行投资,人民币汇率的高低也是由央行控制着,每年甚至每个月商业银行能够贷出去多少钱有时都要由政府规定。这样管制过于严格会导致很多没有效率的市场行为,汇率不能真正地反应市场上对两种货币的供求,贷款也不能反映企业对资金的渴望程度。
  
   2009年1月1日起,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实施第三次降税,关税水平降到2.8%,远低于9.8%的我国关税的平均水平。在此后不到14天,正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的"两会"传出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已将对越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调研报告递交人民银行总部,中国与东盟之间在2009年上半年率先开启人民币试点。
  
   这个人民币试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各东盟国家不是与我们进行的贸易很多嘛,而现在贸易大多使用第三方货币——美元。这个试点开始以后呢,就是说结算货款就不再用美元,而是用我们的人民币了,这样人民币国际化就向前迈出了一步。现在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上海五城已经开始人民币贸易结算业务的试点活动了。除此之外,中国还与巴西签订协议,以后咱俩贸易就用我家或你家的货币,不再用美元了。
  
  其实国家之所以这么做,主要就是要把人民币推向世界。以前我们总是把人民币管的太死了,人家想来投资都不行,这样长久下去不利于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也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通货膨胀
   【点睛】通货膨胀是能把你手里的雪糕变成冰棍的小恶魔。
   【释义】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的发行量超过经济中的需求量,从而产生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谈古说今】2008年,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钱越来越不经花了!"其实就是通俗版的通货膨胀的释义。打个比方,本来一顿饭只要5块钱就能吃好了,而现在却要7块钱,本来一斤猪肉只要8元,现在要10元,这就是通货膨胀。人们不禁深思,为什么会有通货膨胀,它从何而来。下面是通货膨胀的几种成因。
  
   第一种情况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由于在一定的时间里面,商品的供给基本上就是那么多,所以当对这种商品的需求忽然变得很大,超过供给的时候,自然是供不应求,买的多卖的少,厂家一兴奋价格也就涨了,于是物价自然就上升了。中国有句老话:物以稀为贵,道理跟这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种情况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主要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造成的。如在七十年代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全球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甚至一度达到两位数,是二战以来的最高值。
  
   在国民党执政后期,曾经有一个农民挑着两个筐子的钱去商店买东西,有事走开一会,等回来以后发现两堆钱在地上,装钱的筐子被偷了。很讽刺吧?可是却是真实发生过的,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在当时出现了非常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也只有在战争年代或动荡时期才会出现。一般我们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都是些比较轻微的通货膨胀,在1%~5%之间,此时人们感觉不到物价的变化。稍微严重点的会在5%以上,人们能普遍感觉到身边的餐馆都在不停地提价。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应付通货膨胀呢?轻微的通货膨胀其实并不需要担心,他们只是悄无声息的存在着,对我们的生活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实际上,轻微的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说对经济的发展还是有利的。但是对于严重的通货膨胀,我们就必须要采取行动,钱是肯定不能存到银行了,实际利率为负数,那点利息还不够贬值呢。最好都换成其他货币,比如美元,日元什么的,要是没办法换,就去买黄金,或者一些收藏品,这样可以避免物价严重上涨带来的损失。
  
产能过剩
   【点睛】食欲很旺,但却消化不良,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了。 
     【释义】产能也就是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
   【谈古说今】目前,中国许多行业,如钢铁、焦炭、煤炭、汽车、航空等都存在着产能过剩的情况。
  
   以钢铁产业为例,前几年,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的繁荣等原因,对钢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钢铁价格一路上涨。国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投入重资购买设备,扩大产能。然而随着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到来,全球需求大幅放缓,导致前几年刚刚投资的产能用不上,全国大中型钢铁公司普遍亏损。
  
   在这样背景下,一幕幕悲剧不断上演。2008年11月10日,江苏不锈钢巨头兴利来特钢有限公司董事长包存林猝死。
  
   关于不锈钢巨头包存林死因众说纷纭,企业对外的公告是因病猝死,但是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企业资金链断裂,包走投无路自杀身亡。54岁的包存林一直身体很好,从前没有生过什么病,所以猝死的可能性极小。在他去世前一周,他就有过轻生的念头,当时吞下大把的安眠药,被送往医院,最终醒了过来。之后家人为防不测,对他严加看守,可悲剧还是发生了。
  
   1999年,包存林和一个广东的老板合伙开了一个钢铁厂,当时规模很小,占地只有16亩。
  
   2003年,产品远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下的"长利"牌不锈钢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的称号。
  
   2004年,实现产值2.2亿元,利税4000万元。
  
   2005年,为了做大做强,包存林新征328亩土地扩建,新上的680热连轧生产线等,投产后年产出可达5~10亿元。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并且开始向实业蔓延。
  
   2008年,全球对钢铁需求快速下降,国内大部分钢铁企业停产或部分停产,产值下降近六成。
  
   包存林就是因为扩张太快而导致如今的境地。为了扩张,他从银行贷款4.2亿元,眼看就要到了还款期限,而自己在整个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没有销售额的情况下,手中已无资金,最终在强大的压力面前,选择了不归路。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那些在创业道路上艰难跋涉的企业家们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值得我们去憧憬和爱戴。但是我们更应该去反思,在盲目投资,一味扩张的道路上,我们还能走多远?
  
第三部分 第35节:炒股不得不知的经济常识(1)
下篇:经济思维篇
第一讲:炒股不得不知的经济常识
  
价值投资
   【点睛】专情要比多情幸福10000倍,所以要与喜欢的公司白头偕老。
   【释义】价值投资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并在后来由巴菲特发扬光大的投资方式。如今价值投资风靡全球,被投资者奉为圣典。价值投资的精髓就是投资于那些股票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公司,并且长期持有,享受公司成长带来的好处。
   【谈古说今】价值投资之所以会受到全球投资者如此的爱戴,与巴菲特通过价值投资成为全球首富是分不开的。从1965年~1994年,巴菲特的投资业绩平均每年增值22.9%,高于道·琼斯指数近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公司1万美元的话,到1994年,他就可以得到900万美元的回报:谁若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巴菲特凭借着对价值投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投资家。
  
   2000年之前,全球的投资者都热衷去购买互联网公司的股票,那时互联网还是一个新概念,人们都看好它的潜力。所以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一只营业额2个亿,亏损1个亿的互联网公司股票的价格往往要是一个拥有10个亿营业额,1个亿稳定收益的传统公司股票价格的好几倍,就因为它与互联网相关。而巴菲特却没有投资于任何一只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当问到为什么他不投资时,巴菲特只用了一句话就回答了:"因为对这些公司不了解,所以不投资。"巴菲特没有赶上这次财富盛宴,在2000年公布的年报中,显示巴菲的投资业绩有所下滑,从1999年的盈利28.3亿美元跌到2000年的15.57亿美元,质疑之声开始出现。然而世界上没有不灭的泡沫,2000年之后,互联网泡沫破灭,全球投资者都蒙受了巨额损失,原本高高在上的股价,在没有盈利预期的情况下,跌得分文不值,股市里充斥着凄惨的悲号。此时巴菲特的业绩却逆势上涨,显示出价值投资强大的生命力。
  
   其实价值投资的理念并不复杂,真正的价值投资者从来不去预测股市的底,更不会去预测哪里是顶,他们买卖股票的唯一原则就是这只股票的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投资它并长期持有就会获得高于市场平均的收益。他们选择股票的标准就是安全边际准则,也就说如果明天交易市场就关门了,这个公司股票还值得买吗?如果值得那就买吧。价值投资者不像那些股票投机者,他们不需要一夜暴富,而追求的是一种稳定的长期的高收益,是用复利来赚钱。巴菲特每年的收益率也就20%多点,并不算高,但是人家牛在能够每年都获得这个收益。价值投资看重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长期持有,巴菲特说过,购买一只股票期待它第二天上涨是愚蠢的。平均下来,他所投资的每只股票持有期达到8年。
  
   说起价值投资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能够真正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人却寥寥无几,一般的投资者也没有巴老那样独到的眼光和良好的心态。大多数人都将技术分析和价值投资结合起来,寻找一个中间点,进行自己的股票买卖。
  
套期保值
   【点睛】不求一夜暴富,但求守住利润。 
   【释义】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来规避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比如某公司想在未来三个月买入100吨大豆,但是又害怕价格会上涨,所以就在期货市场上买入100吨大豆,三个月后成交,这样价格就被锁定了,大豆价格的波动就与其没有关系了。
   【谈古说今】2008年10月21日,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为了对冲西奥洲铁矿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签订若干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而引致亏损,实际已亏损8.07亿港元。至10月17日,仍在生效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按公平价定值亏损147亿港元。该巨亏事件令香港证券界震惊,在复牌后短短一周内中信泰富的股价跌去七成。最终一手打造中信泰富的荣智健宣布离职,跟随荣智健20余载的范鸿龄也宣布辞去中信泰富总经理的职位。
  
   一般大型企业在进行数额巨大的海外收购时,由于付款时间较长,而且不是一次性付清,所以必须要考虑到本币与外币之间汇率的波动产生的风险。为了锁定成本,一般企业都会进行外汇的期货交易。但是明明是希望可以套期保值的,怎会造成如此大的亏损呢?下面我们看看这份套期保值合约的背后。
  
   中信泰富在澳大利亚建了一个铁矿石项目,需要从澳大利亚和欧洲购买设备和原材料,你去买东西不可能拿着港元去吧,人家要的是澳元和欧元。所以中信泰富就需要拿他的港元或者美元先去兑换成澳元和欧元,然后再拿去该买啥买啥。2008年年初,中信泰富用0.85美元可以换到1澳元,但是到了6月份就需要0.93美元了,也就是说澳元升值了,这样中信泰富就需要更多的美元去换成澳元。他们想这样不行,不确定太大,为了规避这个风险,他们就利用起套期保值了。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他们与其他几家投行签订一份合约,合约规定,在2010年10月份之前,按照0.87美元换1澳元的价格分月从这些投行手中换取总额为90亿的澳元。这样即使澳元再升值,中信泰富也不用怕了,他们可以每个月按固定的0.87美元的价格去买入澳元,成本也就锁定了。
  
   但是天公不作美,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澳元前所未有的大肆贬值,到2008年11月份,只需要0.65美元就能买到1澳元了,而中信泰富还要用0.87美元的价格每个月从这些人手中购入澳元。相当于每购1澳元亏损0.22美元,总共要购入将近90亿澳元,浮动盈亏达到将近20亿的美元,所以有了上面的一幕。
  
   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不是套期保值么,反正购买90亿澳元要花的美元还是刚开始预期的那么多,只看美元的话没啥亏损啊?事实上,原本中信泰富在澳洲的投资,未来20年也只需要26亿澳元左右,他们却买了90亿澳元,这已经不再是套期保值,而是投机了。否则单单的套期保值的话,所遭到的损失肯定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原来天堂与地狱只是一步之遥。
  
第二讲:教你避开经济陷阱
  
胜者的诅咒
   【点睛】想要战胜对手,那是要付出代价的,被诅咒就是其中的一种。
   【释义】胜者的诅咒指在拍卖的过程中最终的获胜者,可能由于对标的价值的评价太过于乐观,从而支付的价格超过其实际价值,也就是说虽然在拍卖中获胜,但却做了亏本的买卖。
   【谈古说今】对于拍卖,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个人在台上叫卖,下面的人举牌子出价,谁出的最高谁就得到拍卖品。其实现实生活中拍卖远远比这要复杂很多,分为很多种类,也有很多不同形式,我们只来简单地看下两种类型拍卖——个人价值拍卖和共同价值拍卖。
  
   个人价值拍卖最典型的是艺术品的拍卖。一件艺术品值多少钱,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一样的,有人就是非常喜欢某个画家的画,他就愿意出那么多的钱,所以这类物品不存在出价高于其价值的情况。但是共同价值拍卖就不一样了,比如对一块地皮进行拍卖,这块地皮就值那么多钱,某个开发商如果出价过高,他就会亏本。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胜者的诅咒。
  
   1996年5月,美国的联邦通讯委员会(FederalCommunicationsCommission,简称FCC)决定拍卖一部分由蜂窝电话、个人数字化助手以及其他通讯工具所使用的无线频谱。在这次拍卖的过程中,胜者的诅咒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至于这些频谱的价值非常的不确定,人们对于运营后到底能够带来多少收入只能靠自己的判断和预期。但是它确是实实在在的共同价值拍卖,谁要是出价过高就会导致最终的亏损。在这次拍卖中,最大的投标人NextWave个人通讯公司出价42亿美元一举拿下63个经营许可证,可谓是本次拍卖的最大赢家。可是他真的是赢家吗?1998年1月,NextWave发现自己已经入不敷出,经营困难,只好申请了破产保护。此后他手中拍卖得来的牌照由于没足够的钱付款,大多又被FCC收了回去。
  
   胜者的诅咒产生最多的行业是地产行业。据统计,在所有的拍卖案例中,有26%的比例最高价出价是次高价的4倍多,77%的案例中,最高价超过次高价的2倍。绝大多数时候,投资者都是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润的。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在经历无数次土地拍卖后,总结出一句经典的名言:不要用买古董的心态去买地。这句话虽然朴实,但却处处体现出杜绝胜者的诅咒的思想。
  
   事实上,公司或资产的收购可以看成一个人的拍卖,即使如此人们表现得依然不怎么样,很多公司愿意以很高的溢价收购别的公司,之后才发现并非如自己想象中的那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人很有钱,到全球各地去收购别人的资产。1988年,三菱以14亿美元买下洛克菲勒中心,结果大亏880亿日元;1990年,松下以61亿美元的价格买下环球电影公司,之后也贱卖给希格拉姆公司;索尼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结果亏损达34亿美元。

   胜者的诅咒无处不发挥着它的魔力,所以最明智的做法还是像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更保守地报价。
  
庞氏骗局
   【点睛】上联:拆东墙,补西墙,墙墙不倒;下联:借新债,还老债,债债不还;横披:庞氏骗局。
   【释义】庞氏骗局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投资诈骗,这种骗术是由投机商查尔斯·庞齐"发明"的。它一般是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来骗取投资者投资,再用后来的投资者的投资去偿付前期投资者。目前全世界的范围内,每年仍然会有很多的投资者因庞氏骗局而倾家荡产。
   【谈古说今】查尔斯·庞齐是一个意大利人,在1903年移民到美国。在美国干过各种工作,曾经还因为走私,在加拿大蹲过一段时间监狱。后来他发现赚大钱最快的方法就是搞金融,于是在1919年来到了波士顿,并刻意隐瞒了自己的历史。
  
   他设计了一个投资计划,向美国大众兜售,宣称只要购买欧洲的某种邮票再到美国来卖就会赚大钱,并且故意把这种交易弄得非常复杂。这样还不足以吸引大量的投资,于是他又宣布凡是投资的人在45天之内都可以获得50%的回报,并且确实兑现了:第一批投资者的确得到了50%的收益率。此后一年的时间里差不多有4万的波士顿市民,疯狂地对庞齐进行投资,那些投资者大多是怀揣发财梦的穷人。庞齐很快住上了20个房间的别墅,买了100多套昂贵的西装,还给情人买了无数的首饰,摇身一变成了顶级富翁。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当他无法募集到更多的钱给以前的投资者作为回报时,他的骗局破产了,无数人的财产就这样顷刻间灰飞烟灭。庞齐被判了五年的刑期,历史上也出现了专门以其名字命名的骗术——庞氏骗局。
  
   从此之后,庞氏骗局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并衍生出许多变种,方法也越来越隐蔽,因而从来不乏上钩的鱼儿。有史以来最大的一起诈骗案——麦道夫巨额诈骗案,涉案资金高达500亿美元,其诈骗方法也是庞氏骗局。
  
   伯纳德·麦道夫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纳斯达克市场董事会主席,身兼美国证监会顾问的职务,一直以来都被看作华尔街的奠基人。他在1990年成立了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并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募集资金,通过自己的客户介绍客户,迅速有了不小的规模。从表面看来,该基金不断做着购买大盘增长基金和定额认股权等生意,并且每月能够保证有1%的收益,一直被人们当做稳健的投资品种。就这样20年风雨无阻,他保证了每年10%-15%的收益率,就连2008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下降37.7%的情况下,还同样保持了这个增长率,令人不得不叹服。
  
   但是随着危机的深化,更多的投资者希望能够持有现金,对麦道夫投资的人越来越少,最终资金链出现问题,终于东窗事发。2009年6月29日,麦道夫被纽约南区联邦法院判处150年监禁。这次庞氏骗局最大的受害者名单上甚至有着汇丰、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金融大鳄桑坦银行等国际顶级银行,这些拥有丰富专业经验的受害者,完美地诠释了华尔街的多面性。若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出现,麦道夫的庞氏骗局或许还将继续演绎下去。
  
沉没成本
   【点睛】不要为泼掉的牛奶而哭泣,在你哭泣的时候也许错过了星星!
   【释义】沉没成本指由过去的决策导致的,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经济学家认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做接下来的决策时应该根据未来的投入与产出,而不会去考虑沉没成本。
   【谈古说今】以前有一位老人,来城里看望儿子。儿子给他买了很多东西,其中有一双鞋子令他爱不释手。坐在回乡的火车上,他不停地把玩这双心爱的新鞋子,自豪地告诉邻座的人,这是他儿子孝顺他的礼物。忽然间老人一不小心,一只鞋子滑落到窗外。还在高谈阔论的旅客一时间一片肃静,大家都看得出老人有多喜欢这双鞋子,可是……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老人随即将另一只鞋也拿起来,用力扔出窗外。旁边的乘客大惑不解,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老人说:这只鞋子对我来说已经没有用了,但如果一个人正好从铁路旁经过,他就可以得到一双鞋,而不是一只鞋。
  
   这个老人不但非常的善良可爱,还能深刻领会沉没成本的意义。虽然老人非常喜欢那双鞋子,但是当他不小心把其中一只丢到窗外时,这双鞋子就对他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他再做决策时就不该再考虑这双鞋子的价值了。将鞋子丢出窗外,可以减轻自己对所犯错误的后悔情绪,还因为做了件好事而心情愉悦,何乐不为?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见到许多有关沉没成本的现象。一般在淡季,国内的很多航空公司都处于亏损状态,但是你却发现他们依然在运行,为什么呢?因为航空公司大部分的成本是购买飞机建设飞机场等硬件设施,每次飞行所带来的成本是很小的。而这些硬件设施一旦投入就无法挽回,即使你说现在不飞了,那也没有办法使已有的投资收回,所以对于航空公司来说,继续飞行是最优的策略。
  
   所以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学会忽略沉没成本,专注于未来的成本和收益。
  
   【知识链接】沉没成本谬误是指人们在做决策时总是考虑沉没成本而导致的不理性行为。比如说小张买了一张电影票,等他去看电影时,忽然发现这部影片根本就不是自己喜欢的,如果是电视里免费放的,他根本就不会去看,而是去做其他事情。但是由于不甘心浪费了电影票,所以还是强迫自己去看完。这样他不但损失了电影票的钱,而且还浪费了时间,这就是沉没成本谬误。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47:37 
回复 

第三部分 第40节:经济生活中不得不说的怪现象(1)
  
第三讲:经济生活中不得不说的怪现象
  
纳什均衡
   【点睛】当鹦鹉学会说"供给"与"需求"时,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位经济学家,但要成为现代经济学家,必须要多学一个词"纳什均衡"。
   【释义】假设有N个人参与一场博弈,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可供选择的策略,而纳什均衡是指这样的一种策略组合,在这种策略组合下没有人能够通过单方面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得更高的支付。
   【谈古说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两个小偷A和B一起去偷东西,但是很不幸,由于技术不精,在作案过程中被警察抓住了。警方将两个人分别关在两个房间里分别进行审问。这时A、B都有抵赖和招供两个选择,如果他们都选择抵赖的话,警方由于证据不足,最多只能关他们一年。但是如果都坦白的话,有了证据他俩都会被判8年。如果其中一个坦白,另一个抵赖,坦白的一方由于破案有功,会被当场释放,而抵赖的一方则要被关十年。你知道最终他们会如何选择吗?下面我们看看A与B所获得的支付:
  
   A╲B 坦白 抵赖
  
   坦白 -8,-8 0,-10
  
   抵赖 -10,0 -1,-1
  
   其中-1表示关一年,-8表示关八年。从图表里我们可以看到,整体来说,都抵赖是最优选择,总共只需要关两年。可会出现这个结果吗?答案是不会。
  
   首先看A,如果B选择坦白,那么他也应该选择坦白,这样只要关八年,否则都要关十年;如果B选择抵赖,那么他还是应该选择坦白,因为这样他就可以直接回家啦,不用关一年了。所以无论B怎么选择,A都应该选择坦白。这个分析对B来说也是一样,他也应该选择坦白,所以最终他们两个肯定都会被关八年,多么可怜啊,这就是人们著名的"囚徒困境"。
  
   以上他们的策略组合"坦白,坦白"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因为在这个策略组合下,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得更好的结果,所以纳什均衡虽然不一定是最有效率的结果,但却是最稳定的结果。两个人都抵赖虽然是最有效率的,但是却不是一个稳定的策略组合。
  
价格歧视
   【点睛】在商业经济里,人是有三六九等的。
   【释义】价格歧视是指一家厂商或企业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产品或服务索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价格。价格歧视分为三个等级,一级价格歧视是针对每一个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视是针对不同的购买量收取不同的价格;三级价格歧视是针对不同的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
   【谈古说今】价格歧视看上去好像很神秘,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你走进大卖场,会发现一袋液态奶需要2元,而一盒装有12袋的液态奶却只要20元,这就是一种价格歧视,即你要为同样的商品支付不同的价格。一般电影院会对学生和老人打对折,这样支付能力低的学生和老人也可以去看电影,电影院既不会失去这部分客户,又能对其他客户收取较高费用。
  
   还有当你开着法拉利,带着劳力士,路过一个路边商店,问老板一件衣服多少钱,他可能会说,1000块。但是如果你骑了辆除了铃儿不响哪里都响的自行车,穿着皱巴巴的衬衫,跑去问那个老板同样的衣服多少钱,你得到的答案可能就是100元了。这也是一种价格歧视,商店根据顾客对价格不同的敏感程度收取不同的价格。所以价格歧视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最能体现价格歧视的例子当属机票的价格。不要说头等舱、商务舱和经济舱的座位标价悬殊,就连相邻的两个座位价格都可能相差一倍——这就是航空公司的价格歧视,它通过对人群进行甄别,然后对不同群体收取不同的费用来实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
  
   一般如果你提前两周或一个月去预定机票,价格会比即买即走要低得多。因为提前订票的大都是经常看报寻找优惠活动的闲人,把这些人甄别出来,就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来吸引他们。但是对那些说走就要走的忙人,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这样的客户群体,收费当然要高啦。经济舱和头等舱的道理也一样。
  
节俭悖论
   【点睛】节俭悖论是以店老板的观点来考虑一切问题的。
   【释义】节俭悖论最早是由凯恩斯提出的,指节俭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可以增加个人财富,但是如果整个国家的人都节俭,那么将会使每个人都变得很贫穷。
   【谈古说今】有个很古老的故事,说本来有一窝蜜蜂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看上去很不可思议,为什么每个人都节俭就会使整个国家很贫穷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很节俭,那么大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就会卖不出去,只有倒闭,职工也只有下岗,于是就没有收入,所以就会导致整个国家的人都很贫穷。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的大萧条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人们由于担心经济恶化,都攒着钱不消费,留以后花,可越是这样,危机扩展得越快,最终造成一场大的经济浩劫。
  
   下面我们来看看数学推导:
  
   Y=C+I
  
   其中Y表示Yield即国民生产总值,C表示Consume即消费,I表示Investment即投资。
  
   也就是说人们生产的国民生产总值卖给了两部分人,一部分被人们消费了,另外一部分就是被企业拿去投资了。所以当消费C变小时,国民生产总值Y自然就变小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个口号叫做"消费即是爱国",这样的口号一提出就遭到无数人的批评,认为这真逗,简直就是无稽之谈。我们且不谈这个口号是否正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它有一定的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在经济萧条企业开工率不足时,多消费可以使企业收入增加,增加就业。
  
   那么我们应该为爱国而扩大消费吗?我们敬爱的温家宝总理说:"不能简简单单地说消费就是爱国。"因为消费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条件来确定的,如果有钱了,不用说大家也都会去消费。所以,只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群众花钱没有后顾之忧,不用喊口号,消费自然也会起来。
  
外部性
   【点睛】通俗来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种正的外部性;竭泽而渔则是一种负的外部性。
   【释义】外部性指社会成员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人承担,给无辜的第三方带来成本或者收益。可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指企业或个人的活动给第三方带来收益,反之,外部不经济指给无辜的第三方带来成本。
   【谈古说今】一日,某可怜虫沐浴更衣,烧炉焚香,穿戴整齐,背着小书包自习去了。遍地找寻,发现一空旷少人的自习室,悠悠然地,开始看书。
  
   10分钟不到,一对小情侣开始旁若无人地大声讨论所谓的问题,四周的同志们实在受不了,纷纷夺门而去。就剩可怜虫一人,坚持着,坚持着,最后,实在忍无可忍了,大吼一声:"前面第一排的男生女生,要讨论声音能够否小点!".男生女生首异之,扭头看到位于最后一排的可怜虫孤身一人,遂强烈鄙视之,唾弃之,而后辱骂之。其中女生说了句:"不想听我们讨论,你有本事换个教室去啊!"
  
   那只可怜虫坚持自己的立场,汲汲教化之,"你们大声探讨你们的问题,将教室10人赶走了9人,剩下我一人,你们的行为从社会道德角度讲,是没公德心;从经济学角度来说,是将私人的收益凌驾在公共成本之上。".
  
   以上的小故事就是说明了一个负外部性的问题,那对小情侣从事的经济活动就是进行问题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了收益,因为他们弄懂了问题,解决了疑问。而且大声的讨论可以使对方听的更清楚,效率更高。但是这样的效率却有着严重的负外部性,因为他们严重地影响了那些无辜第三者的学习效率,从而导致两个人的小收益和10个人的大损失,从整体来看,无疑是低效率的。
  
   外部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邻居家的花园可以让你赏心悦目,给你带来了正的外部性。不远处的工厂发出嗡嗡的噪音和乌黑的气体,让你的生活质量下降,给你带来了负的外部性,等等。
  
   外部性会造成严重的低效率,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在上面的例子中,只要出台并实施教室使用规则,规定教室中不能进行讨论,那就没问题了。或者规定教室里自修的人有权利进行讨论,而如果谁不想别人讨论的话,可以通过支付一定的金额让他闭嘴。这会提高效率,但是这种效率的提高也是有成本的,规则出台就必须要有人去监督实施,就需要成本。在这个例子中,这个成本远远大于所能获得的总体收益,所以你在大学教室里永远看不到这么一个监督员,此时只能靠学生自己的道德和修养了。

 

作者:骑着马儿看经济 回复日期:2011-07-20 11:48:45 
回复 
三部分 第43节: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生活,增进福利(1)
第四讲:用经济学原理来看待生活,增进福利
  
稀缺性
   【点睛】稀缺性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面将是个考古词汇,让我们共同期待那美好的一天到来吧!
   【释义】稀缺性也叫有限性,是指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资源或者说生产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和劳务的资源总是不足的。任何物品想要成为商品必须具有稀缺性的特点,空气对人虽然重要,但是却无法成为商品,因为它随手可得。
   【谈古说今】在经济学里,有个很古老的故事,为什么钻石比水贵?按照用途来说,钻石永远无法和水相比,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离开了水人类就无法生存,可是离开了钻石,人们的生活几乎不会出现任何困难。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因为稀缺性。由于钻石很稀少,物以稀为贵,人们为了能够获得钻石愿意出很高的价钱,可是对于水,到处都是,人们可以很轻易地得到,自然就不值钱了。
   其实具有稀缺性的东西不仅仅是钻石,只要是人们都想得到,但供应却有限的物品都具有稀缺性。或许每个女孩子都做过白雪公主的梦,然而在传说里的白马王子怎么都等不来的严酷现实面前,不禁会去想为什么没有我的白马王子?答案是白马王子也具有稀缺性,不能人手一份。
   考察男人是否稀缺,无外乎考察才貌与财富的数种排列组合,有才貌,意味着这个男人有人力资源可待开发,他或许现在穷困潦倒,但前程不可限量;有财富,意味着这个男人已经提前进入资本年代,将省却你们许多创业的艰辛。
   有才兼有财,位列好男人第一等;
   有财却没才,屈尊位列第二等;
   有才而没财,只能是第三等;
   才财同时缺失,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暂且先不列入稀缺男人的行列了吧……
   有人可能会说财有那么重要么?难道爱情非要和财联系在一起?虽然没有财的爱情也有,但时间不会长久。财代表着一种权利,一种驾驭稀缺性的权利,一种获得稀缺性资源的权利。有了财之后,你可以去买钻石,去买轿车,去买房子,去买市场上你想要的一切。对于这种获得稀缺性资源的权利,应该没有人会厌恶吧。
  
比较优势
   【点睛】如果让牛郎织布,织女下田——嘿嘿,恐怕他们就得饿死了!这个美好的童话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威力!
   【释义】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相对另一个来说更善于生产某种产品,则在此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谈古说今】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勒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落四,没有好好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勒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锱铢必较,则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下,庙里一派欣欣向荣。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弥勒佛在吸引客人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韦陀则在管理账务上具有比较优势,如果他们两个能够合作,对两个人都有好处。就像两个民族,一个是以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一个是以经营农业为主的民族。如果这两个民族能够进行贸易的话,无疑会使双方都受益,因为可以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作为游牧民族,他们要是想吃米饭、馒头啥的,总不能在自家的草原上挖个坑,来种水稻或小麦吧,就算你把坑挖了,又没有很发达的灌溉系统,到头来能不能收获还是个大问题。对于以经营农业为主的民族也一样,他们可以拿自己的产品去换肉吃,而把自家的田拿来种水稻或小麦,养活更多的人。
   1957年,毛泽东提出钢铁产量要在15年的时间内超过英国,并于第二年召开著名的北戴河会议,自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大炼钢铁运动。全国上下红红火火搞了好一阵子,但是最终倒在奋斗的征途中。为什么会这么悲惨呢?就是因为比较优势。在当时我国生产力水平很落后,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而钢铁产业正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所以很难快速地发展起来。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纺织业等人力密集型产业才是我们最擅长的。用自己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比,无疑会碰得头破血流。所以你看在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的主导下,最先发展起来的都是人力资源密集型的行业,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本和技术积累才会慢慢过渡到资金、技术密集性产业。
  
附录——名家名企经济常识
  
克鲁格曼
   入选理由: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2009年5月周游中国,并引发热烈讨论。
   研究领域: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主要贡献:成功地预言过亚洲金融危机,开辟了国际贸易新的研究范式。
   人生轨迹:
   1953年,保罗·克鲁格曼出生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之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攻读了博士学位。在完成博士论文以后,去了耶鲁大学任教。
   1978年7月,写了一篇关于垄断竞争贸易模型的论文,并在国民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讨会上宣读,从此一举成名。1982年,刚从瑞典的国际会议上回来就被邀请到华盛顿任职,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并于1983年主笔了总统经济报告。但是华盛顿之行并不愉快,主要是因为他性格过于耿直,难以胜任政府工作。
   1987年,克鲁格曼写出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比如《第三世界债务减免》、《欧洲货币体系的作用》、《贸易集团化》等,并因此获得了约翰·贝茨·克拉克奖。1988年出版了《期望减少的年代》一书,在美国引起极大的反响。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成为各大学的标准教材。
   1996年克鲁格曼出版了《流行国际主义》一书,大胆预言了亚洲金融危机,该书在短短两年内就重印了八次,总印数达120万。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克努格曼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其名气传遍了全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用来表彰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
   主要著作与经济思想:
   其主要出版物为《期望减少的一代》、《国际经经济学》、《流行国际主义》等。他独自开创了国际贸易领域的垄断竞争理论,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向前迈了一步。他的主要进步就是将完全竞争市场之外的市场模式,如寡头垄断的市场引入国际贸易模型,从而解释了许多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的贸易现象。
   他还是经济地理理论的主要开创者,经济地理主要研究一些地区怎样和如何实现专业化,产业群如何给公司和经济带来好处等。
 
花旗集团
   入选理由:花旗集团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
   主要职责:它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为2亿客户,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信贷、投资银行、经纪、保险、资产管理等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
   发展历程:
   花旗银行是一家古老的银行,1812年7月16日,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塞缪尔·奥斯古德上校与纽约的一位商人合伙创办了纽约城市银行——今日花旗银行的前身。纽约城市银行的英文名是CityBankofNewYork,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的花旗叫CityBank的原因。
   20世纪初,改名为"纽约国民银行"的花旗银行开始积极发展海外业务,1902年,该行在伦敦开设了第一家分行,此后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并且通过一些兼并和收购,逐渐发展壮大,到了1977年,花旗银行率先将大规模ATM机引入银行系统,用较低的成本大大地扩展了网络,从而一举成为美国最多的信用卡发行者。
   然而今天的花旗集团是由旅行者集团和花旗公司在1998年合并而来。在合并以前,旅行者集团和花旗银行是旗鼓相当的金融巨头,业务范围包括投资银行、商业信贷、融资服务等领域。1998年的旅行者与花旗的合并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并购,并购之后花旗从世界500强第58位的排名一跃升至16位。合并后的花旗集团成为了一个金融巨人,能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的客户提供任何的金融产品,这种竞争力是其他金融集团所无法比例的。从此花旗成为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具有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中国印象:
   花旗集团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如今,花旗银行已是中国顶尖外资银行,为客户提供最广泛的金融产品。目前,花旗银行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天津设立企业与投资银行分行;在上海和北京设立个人银行营业网点;在厦门和成都设有代表处;中国区总部也设在上海。
   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然而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扩张,花旗集团损失惨重,和美国其他众多银行一样,资产负债表极为难看,美国政府对其进行注资580亿美元之后掌握了其34%的股份,对其进行了国有化。如今的花旗要想走出困境,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入选理由:作为世界上两大金融机构之一,一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非常活跃的角色,尤其是在各种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之中。
   主要职责:监察各国的货币汇率和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正常运作,同时还在各成员国的经济发生危机之前进行预警。
   组织架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按照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签订的协议,于1945年12月27日成立的。1947年3月1日,正式运作。1947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
   临时委员会被看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和指导机构。该委员会由24名董事组成,每个董事代表一个或数个国家。基金组织设有五个地区部门:非洲、亚洲、欧洲、中东和西半球,还设有12个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汇兑和贸易关系、对外关系、财政事务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议事规则很有意思,实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每个成员国都有250票的基本投票权,这是相同的。差别在于加权投票权,加权投票权和各国所缴纳资金的份额成正比。目前IMF的投票权基本上都掌握在美国、日本和欧盟手里。美国目前在IMF中有16.8%的投票权,由于重大事项需要有85%的票额同意,所以美国实际上是拥有一票否决权的。 
     中国印象:  
   中国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1980年4月17日,该组织正式恢复中国的代表权。中国自1980年恢复在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派一名执行董事。1991年,该组织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处。目前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已经增加到3.72%,位居世界第六。
   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一直以来,IMF在国际经济事务中都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当某个经济体发生危机时,IMF会给受害国提供一定量的贷款,并增强人们对该经济体的信心。但是近年来,IMF在金融危机的预警上变得很迟钝。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IMF还认为泰国的经济状况良好。并且IMF在给受害国贷款时往往会附加很多条件,比如进行经济改革、减少政府管制、进行自由贸易等,基本上都是华盛顿共识那一套,这些措施有时会给实施国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面对2008年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IMF显得难以应付。首先在监管上就存在弊端,IMF一直都是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汇率问题作为监管的重点,而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安全却视而不见。另外在救援力度上也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本身的资金量有限,很难形成有效的大规模救援,只能眼看危机不断蔓延和扩大。此次金融危机,使要求对IMF进行改革的呼声变得越来越强烈。
  
世界银行
   入选理由:世界银行作为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之一,为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战后帮助欧洲实现了复兴,如今又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走出困境。
   主要职责:曾经帮助欧洲实现复兴,如今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无息贷款和捐赠,帮助他们建设教育、农业和工业基础设施等。
   组织架构:
   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开始运行,1947年5月9日它批准了第一笔贷款,向法国贷款2.5亿美元。世界银行具体包括五个机构,分别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世界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一国的政府可以决定它愿意成为哪些组织的成员,目前总共有184个成员政府,其中每个机构有140~176个成员政府不等。世界银行集团所有的机构都由24个成员组成的董事会领导,每个董事代表一个国家或一组国家。
   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样,世界银行业使用加权表决系统。每个国家拥有的表决权是不一样的,具体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本表决权,这部分每个国家是相同的,另外一部分是加权表决权,这部分则根据成员国缴纳的会员费不同而不同。2004年11月1日,美国拥有16.4%的表决权,日本拥有7.9%的表决权,德国4.5%,英国4.3%,法国4.3%。由于任何重要决议都要有85%以上的表决权同意,所以美国实际上拥有一票否决权。世界银行的行长基本上都是美国人,其他国家即使欧洲也都没有机会。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在2008年2月4日被任命为世界银行的高级副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这是到目前为止中国人在世行里担任的最高职务。
   中国印象:
   1980年4月,邓小平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麦克纳马拉,向其解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欢迎世界银行开展同中国的合作。同年5月12日,中国正式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世界银行对中国的第一笔贷款是用来帮助中国的大学发展的,此后世界银行支持项目几乎遍及中国的各省、市、自治区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项目主要集中在交通、城市发展、农村发展、能源等领域。
   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世界银行的任务就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使更多的人脱离贫困,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很多已经脱贫的人重新回到了贫困状态。所以世界银行启动紧急措施,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力度。2008年隶属世界银行的国际开发协会承诺与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合作,三年内提供420亿美元的支持;同时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提供的贷款也由07年的135亿美元增加到350亿美元;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也将在三年内提供300亿美元的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相信在这些措施的帮助下,发展中国家会尽快从危机中走出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