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ler st.james:医间道20-22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0:31:49

第二十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二)
  上一章为了给大家鼓劲,列举了两个例子,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发散思维,让我们搞清楚了一系列问题,我觉得学习中医就当如此,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发挥,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入思考,让思考不要停留在某一个点,思考应该由点成面,这样一通百通,虽然人类对身体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但我们通过取象类比,通过天人相应,形成自己完整的世界观、认知观,并不断完善,这样我们才不会被别人的思维所左右。
  中医临床是检验你有没有真本事的尺子,理论谈得天花乱坠,遇到疾病,不能解决问题,那也只能算是纸上谈兵,这样的医生算不上是真正的医家。
  疾病有很多种,为了方便学习中医,我们先从常见病来谈,“十人九胃”,我们先来看看胃病。
  在治疗上,有很多见解,常见分型有:食滞胃脘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胃阴不足型、气滞血瘀型……
  如果我们这样来分析胃病,我们就进入了三的层面,也就是万物的层面,这样分析就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你说这个患者是胃阴不足;他说患者是脾胃虚弱;还有的说是肝郁气滞。谁能说得清楚,道得明白?
  我们只有站在道的角度,也就是胃的生理之道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大家才有可能达成共识。
  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热量,需要动力。有了热量,有了动力胃的功能就强健了。若果没有热量,患者就会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没有力量蠕动,就会胃胀,这一点西医研究还是很有深度的。胃动力不足会出现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中滞留时间延长,胃酸分泌增加,进而造成黏膜损害,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胃炎。胃炎会进一步促使胃动力减缓,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在中医的角度,“胃以降为和”,胃气只要能顺利的下降,所谓的胃排空就不会延迟,如果胃气不降反升,出现嗝逆、嗳气、返酸的症状,就是病理的反应,就是违背了最基本的“道”。
  “降”与“升”是相对的,“寒”与“热”也是相对的,胃中热多则过饥,寒多则不欲食,治疗胃病其实就是“降”与“升”、“寒”与“热”这两对关系的处理。
  许多医家将半夏泻心汤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经典方,是很有价值的,通过降胃气、升脾气、清胃热、散胃寒,就能治疗胃病了。
  本人将黄连、黄芩、干姜、金果榄、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术、浙贝母、延胡索、砂仁(萎缩应胃炎加人参)各等分,共研成细粉,每次5克,每日两次,冲服。治疗慢性胃炎无数,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52岁,湖北十堰人
  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
  患者五年来,胃脘部疼痛,时重时轻,吃酸、辣刺激物后立即加重,伴返酸,恶心。曾3次做胃镜检查,报告为胃食管返流 病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住院系统治疗半月后,症状控制,不出一月又复发,由于家庭经济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响夜晚休息,故来就诊;就诊时身体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气味较重,不时嗝逆,舌质暗,苔黄,舌根白;切脉:右寸关浮滑,左关郁涩。
  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胃失和降,寒热错杂)
  分析:“胃以降为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伴泛酸嗝逆。修复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决胃病;然,见胃治胃,当属下工。土之健运,靠木来疏通。此病当调节肝胆疏泄功能和胃之降气功能,方能彻底治愈。
  治法:疏肝和胃,调和寒热
  方药:自制胃炎散
  柴胡50 枳实50 赭石30 黄连50黄芩50干姜50延胡索50海硝50白及50浙贝50 共为细分,每次8克,每日三次。七天一疗程。
  疗效:病人服用一疗程后,过来取第二疗程的药,胃已不痛,无返酸,大便每日两次,矢气较多。服用两疗程后,病若失,饮食增加。半年后碰面,身体微胖,判若两人。
在胃病中最难治疗的当属西医所说的萎缩性胃炎(简称CAG),当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时,病情更重了,现代医学称为胃癌癌前病变,其向癌症转化的几率比较高。此类病人的临床表现是以胃痛、胃胀、纳呆为主,严重时吃什么东西都觉得胃胀,平时经常胃疼,而且很难缓解,西医对此毫无策略!
  本人曾经有幸参与了一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课题的研究,观察了670余例患者,这些患者有重度的,也有轻度的,通过治疗前后对萎缩腺体及不典型增生进行病理切片对比观察,中药还是很有优势的,在这几百例患者中有一半的患者彻底治愈了,这里的彻底治愈是临床症状消失,病理切片恢复正常;达到临床治愈(症状消失)的占90%以上。因为本人参与过观察和统计,所以结果是绝对可靠的。
  大家可能会问,是什么药有如此神效,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就是半夏泻心汤化裁出来的,由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延胡索组成。我前面谈到胃病的治疗要处理好“寒”与“热”的关系,这里的胃病,不仅仅指一般的浅表性胃炎,对于重度萎缩性胃炎也是如此,对于胃癌也是如此,因为从道的角度,从最高的层面上来看就是如此,如果你相信这些话,并实践了,有心得了,你治疗胃病就会丄一个台阶。
 谈完了胃病,我们就以胃为基础,从上到下谈谈消化系统疾病,因为这一条线,有一个规律,就是以降为和。
  先看看牙痛这个病,牙痛在前面章节我已经谈到过,关于牙痛有一个小故事。
  以前我治疗牙痛,采取张锡纯的办法,生石膏为主——清胃火,同时随证配伍一些其他药物,效果自认为可以。有次遇到一个牙痛的病人,患者满口牙痛,但是用东西敲时又说不出那颗牙痛,患者在各大医院治疗数月无效,本人想尽办法治疗三天也无果。后来找草医朋友,草医告诉我,这是肾虚牙痛,重用骨碎补即可见效,后来采用骨碎补80克煎水内服,三天而愈。
  小小一个牙痛病,确实很考人!
  后来看到爱爱医“乡村医生向阳花”的帖子,看了她提供的治疗牙痛的中药验方,才真正彻底明白牙痛的发病机理,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裹,热邪没有出路,就形成了牙痛(这在前面的章节谈到过)。当我们想通了牙痛的病机,使用中药治疗牙痛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了。
  其实关于疼痛的治疗,有些东西一旦想通,治疗也不会很难。如果我的时间和精力允许,我会同大家一同分享我个人“关于疼痛的认识”。
  (白天病人一阵一阵的,只能忙里偷闲写一点东西。其实我觉得做一个医生,每天只看15到20个左右的病人,是最好不过的。一方面对每个病人都有足够的时间好好分析病情,另一方面作为医生,也不会太累。相反如果病人太多,医疗行为就变成了一种机械的运动,就没有了看病的乐趣。)
  下面接着谈谈另一个病----口臭!
  口臭虽然是个小病,但也是很烦人的事情。严重时张口即有一股臭味,甚至带有粪臭。
  有些病人过来就说:“医生啊!我心火重!开点去心火的药吧!”
  我往往会问一下:“你为啥说心火重呢?”
  “我口臭啊!”病人常常理所当然认为口臭是心火重的结果。
  其实口臭不一定是心火重,有时候还是有寒!
  也许不少人会疑惑,有寒也会口臭?
  是的,寒也会导致口臭!
  当胃肠道寒湿偏重时,胃的腐熟水谷功能减退,饮食停滞胃肠,食积化腐,而胃气不能正常下行,故浊气不降反升即为口臭!
  其实口臭的原因很多,但我们应该从根本去着手。
  经云: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这是黄帝内经中的原话,这里的浊阴可以理解为浑浊、污秽之物,包含人体的大小便和矢气等,臭气本属于浊气,其出路当为下窍,现在浊气上冲,自然出现口臭了……
  脑为清阳汇聚之奇恒之府,故称“清空之府”。浊气上逆,侵犯清空之府,所以病人又会出现头昏脑胀……
  明白了这些道理,治疗上就好办了,自拟一方:
  枇杷叶 代赭石 连翘 苦参 川芎 薄荷 艾叶
  上方随症加减。
  此方的关键是“降浊”,胃气以降为和,当浊气下降,口臭自然就好了。简单地分析一下本方:
  方中的枇杷叶、代赭石是降浊主药,连翘可以散结——散浊气之郁结;苦参清热解毒,——解胃肠道浊气之热毒;川芎、薄荷升发人体之清气,清升则浊降,从另外一个角度“降浊”;艾叶者,散肠道之寒。

谈了牙痛、口臭,再向下谈,就是咽喉、食道的问题了!
  西医经常给病人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这个诊断说明食管反流与胃有密切关系。治疗食道炎,不治疗胃炎等于没治,治疗胃酸反流不知道降胃气,也是白治。
  食道的气机也是以降为顺,胃气上逆,导致了食道、咽喉不适,如果只是用些治疗慢性咽炎的药物和抑制胃酸的药物,无异于舍本逐末,永远难以彻底治愈,其好转也只是暂时的。
  慢性咽炎的治疗有虚有实,虚者脾气不升,肺气不足,咽喉失润;实者胃气上逆,咽喉肿痒,淋巴滤泡增生。而实中有单纯实证,另有虚实夹杂证。所谓虚实夹杂者,胃气上逆伴有肾中虚火上冲。
  把握好“降”这个思路,有痰处以化痰;有热配以清火;阴虚者配以滋阴;血瘀者配以活血;气滞者配以理气,虚火上冲者,更应该降胃气,以土伏火……
  临床上胃气夹痰上逆,而机体又反复吞咽降气,痰气郁阻在咽喉、食道,上而不得,下而不能,患者自觉胸中闷痛,轻者形成“梅核气”,重者可致食道癌。明白这些,在看看半夏厚朴汤的组方及适应症,思维就会更加清晰了。
  曾经见到食道癌患者,口吐粘痰如丝,胸中满闷如死,虽处于癌症晚期,采用降气化痰法,患者病情也有所缓解,只可惜痰气交阻日久,早已化为顽痰,阻塞经络,加上正气被化疗所伤,病情已难复春。若早期采用降气化痰之法,病情也不至于发展至此。
第二十一章:学习中医之临床(三)
  
  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的五脏六腑,除了包含西医所说的脏器实质性脏器外,还包含这些脏器的一切功能。这句话的理解有些费劲,学中医的有时候容易将中医所说的功能都搞混,学西医的理解就比较费劲了,不是学医的,来理解更加费力。
  
  比如说,胆火过重的病人口苦,西医B超检查胆囊又是正常的,中医就会讲,胆囊没问题,是胆囊的功能出了问题,胆气淤积,化火了。这样来解释,让人又会产生疑问,“胆气是什么东西?”越解释学西医的越糊涂,越认为中医不科学,越认为是再捣糨糊!
  
  我曾经给一个搞技术的高级工程师看病,我刚开始切脉,他就一副不屑的口气说,“你们中医切脉完全就是骗人的,就这么一段血管,你能摸出病来?笑话!”
  
  我笑了笑,“你们搞技术的,检查设备哪里出了问题,难道一定要将设备拆开了一样样检查,才知道问题之所在?我看高明的修理工,听听声音,用万用电表在设备的一些地方测一测,就知道哪里出了毛病!中医的切脉不相当于你们手中的万用电表?只是你没有系统的学习了解罢了!”
  
  他笑了笑,“我看中医看了上十年,没有那个中医能连续回答上我的5个问题,所以我不信中医。”
  
  “那我们今天来试试,你有问题尽管提!”我也不服输。
  
  切完脉,我告诉他,“你的胆囊壁毛糙,按照西医说法,你患的是慢性胆囊炎。按照中医诊断,你患的是胁痛。平时经常口苦,右胁和背部经常不舒服!”
  
  病人的第一个问题来了,“胆囊在右侧肝脏的下面,胆囊壁毛躁为什么会出现背部不舒服?”
  
  我笑着说,“人体有十二条经脉,各自连接着脏腑,当脏腑出现问题时,经脉中经气的运行就会出现异常。比如你的左关脉象郁涩,反应足少阳胆经不畅,这就好比用万用电表测量发现短路了一样。而胆经的循行以身体的两侧为主,同时绕行至背部肩胛骨附近,所以慢性胆囊炎的病人,胆经经气不畅,容易出现两侧胁痛,背部也容易出现疼痛,经气郁而不畅,容易上火,荣易出现口苦……”我指着电脑中的足少阳胆经循行图仔细的给这位高级工程师讲解,患者满意的点了点头。
  
  但是接着第二个问题又来了,“你们中医经常说上火,人体内的火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上火?”
  
  我想看到这个问题时,学西医的也一定想知道答案,学中医的想要描述清楚“火是什么东西”,也很困难。
  
  是啊!人体内的火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所有的中医书籍中,均提到“火”这个概念,既然这麽多的火,那它是啥样?为什么没有具体的描述?人体为什么会上火?怎样来理解人体的上火?
  
  我给这位高级工程师讲:“你们搞电气化工程,电线短路了,会发出电火花!电灯泡中的灯丝也是在短路的状态下,发出光的!在自然界中,‘火’是物质燃烧过程中散发出光和热的现象,是能量释放的一种方式。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运用到火,比如做饭、点香烟、烤东西等等。火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转变方式。比如木材燃烧,由碳与氧分子结合,燃烧后转变成二氧化碳,同时以火的形式释放能量。灯泡将电能以火光的形式释放出来,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在体内分解,同时释放能量,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中医所说的‘上火’是人体内营养物质,在体内异常分布,积蓄在人体一些部位,最终以特定的形式释放出来,释放的表现形式,概括为‘上火’。火是人体精微所化,是营养物质积蓄、浪费的结果!你的胆经不畅通,能量郁积在胆经循行的部位,所以出现上火了……”
  
  老工程师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接着第三个问题来了,“既然是能量的聚集,异常堆积应该都属于实证,为什么又有虚火、实火之分呢?难道能量堆积到这里,不是实证,还是虚证?”
  
  我笑了笑,接着解释道:“如果我们单纯地分析火,均属于实证。因为火就是能量的堆积,眼睛所见的的确是实证,但我们看问题要全面,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中医讲治病必求于本。如果从治疗的角度,分析火的形成原因,则可以分为虚火和实火!比如:夏天,如果全国各地大面积种植西瓜,大家都有西瓜吃,种植的西瓜吃不完,最终堆积腐烂,这样的浪费属于生产种植过剩,属于‘实’。但如果种植不是过剩,而是因交通不便,西瓜不能从种植地运送到全国其他地方,种植西瓜的地方吃不完,没种植地方没有吃的,吃不完的地方腐烂、浪费,属于‘实证’,但从全国来讲,这是‘虚证’。人体上火的虚实如果这样来理解,就好理解了。如果营养过剩,天天吃牛羊肉,吃高热量食物,营养在体内利用不了,储存又来不及,最终以‘上火’的形式释放,这就是‘实火’。如果人体的营养物质因为许多原因,不能被合理利用,一些地方缺乏,一些地方堆积,以‘上火’的形式释放出来,这就是‘虚火’。‘实火’的病机很简单,火发出来,浪费掉这些营养物质,身体建立新的平衡,上火自然就好了。‘虚火’的病机较为复杂,根本原因没解决,则不会好转……”
  
  老工程师若有所思,没再继续问下去了,只是说“你开方下药吧!我看了十年的中医,可这是第一次吃中药!”
  
  如是我写下了如下处方:
  
  柴胡15克 黄芩15克 枳实20克 竹茹25克 川楝子15克 延胡索20克 防风15克 伸筋草20克 生鸡内金20克 玄参20克 生牡蛎20克 生甘草10克 三剂 水煎、内服、日一剂、分三次饭后服
简单的对处方分析一下:
  柴胡疏肝,从左侧升发人体清阳;
  黄芩清胆火;
  枳实、竹茹降胆气;
  川楝子、延胡索为经典配伍,能泻肝胆之实火,行经络之郁气;
  防风配小伸筋草,防风引药入背,小伸筋草解筋肉之痉挛,两者相伍,能治慢性胆囊炎所致背痛;
  鸡内金能消胆囊内壁之毛糙;
  玄参配牡蛎,补养被胆火所伤之肾阴;
  甘草调和药性。
  通方疏肝利胆为主,兼顾梳理胆经之瘀滞、胆囊内壁之毛糙,标本兼治。
  在这个处方中,也体现一个“降”的思路,即降胆气!
  枳实配竹茹,非此二味,则胆气不降。
  胆气不降,向上返流入胃,形成胆汁反流性胃炎,即中医辩证的胆火犯胃;再向上逆,胆火扰隔,形成“胆火扰心”之变证。
  胆气之降,依附于胃气,胃气下降,则胆气也随之下行;胃气上逆,则胆气也为之上逆。胃以降为和,胆气也是以降为和。
  故,凡胆之病变,通达一个降字,则大法已明。
  六腑以通为用,胆府也是以通为用。
  胆府不通,胆气淤积,胆汁长期积蓄,化为沙石。
  胆结石之治疗,通过降胆气、清胆火、养肝阴,则沙石可化,大可不必受手术之刑。
  “胆主决断”,临证之时,凡将一个问题反复询问四五遍的患者,其决断之力必不强,此类病人,胆府必然长期瘀滞,胆火必然较重。
  观病人之言行,就可以对病机做出初步判断。
  中医四诊之望闻问切,闻者闻气味、听声音,临证时听患者说话之声,观其逢事优柔寡断之性,即可为其病机下一初步诊断:胆气郁结。
  诊病如同破案,患者的一言一行,皆能反映其内心状况,反应五脏之虚实盈亏。例如肺火亢盛之人,干事情较有魄力,但因为肺属金,金能克木,肺火旺则肝气受到克制,而肝主谋略,所以此类人,魄力有余,谋略不足!
面这位高级工程师服完三剂药后,背痛大为好转,继续服用三剂,背痛完全消失。此后他自己也开始读一些中医方面的书籍,借用他的话来说,“不是中医不行,是使用这项技术的大夫没有钻研透这门高深的技术!”
  我时常想,一个搞电气化的工程师都能对中医“火的实质”提出质疑,哪些高校任教的教授们为什么不能将中医的理论进行系统、清晰的阐述?是中医太深奥?还是我们搞中医的没有深入的思考?满足于几个有效的验方就能成为中医大夫?能看好几个常见病就被称为神医?
  我时常有一种感觉,中医这门技术的潜力非常之大,它就好像是一把“屠龙刀”,而我们大多学中医的人,不会使用这把屠龙刀,有的用来杀鸡,有的用来杀猪,有的甚至用来挖泥土……口中还不停的抱怨,这玩意杀鸡没有菜刀顺手,杀猪没有顶红刀的长短合适,挖泥土还没有锹好使!该扔掉!该废掉!
  有一句叫做:“人笨怪刀钝!”中医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特殊时期,那些整天叫嚣废除中医的人,抱怨中医无效的人,其实更应该做的工作是静下心来沉思,是自己没有如中医之门,还是真的中医这把屠龙刀太钝了。
  第二十二章:学习中医之临床(四)
  上面讲了胆囊的疾病,我们再来看看小肠的疾患,从上到下谈六腑,容易加深印象。
  谈小肠的疾患时,我们先来看看小肠功能,可以概括为两点:
  1、受盛化物;2、主泌别清浊
  第一点:受盛化物:小肠主受盛化物是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指的是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肠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来的初步消化成的食糜,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输于大肠,即“化物”作用。
  第二点主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即精微物质。浊即代谢产物。
  小肠主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对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在进一步消化的同时,并随之进行分别水谷精微和代谢产物的过程。其中分清,就是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包括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再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而别浊,则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其二,是将剩余的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诸病源候论•诸淋候》中写道“膀胱与肾为表里,俱主水,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
  因为小肠在泌别清浊过程中,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液”之说。
  张景岳在《类经•脏象类》中写道:“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
  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表现为小便短少。所以泄泻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方法治疗。
  小肠的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即消化吸收过程,是整个消化过程的最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食糜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浊(即糟粕,含废液)两部分,前者赖脾之转输而被吸收,后者下降入大肠。
  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在脏象学说中,往往把它归属于脾胃纳运的范畴内。脾胃纳运功能,实际上包括了现代消化生理学的全部内容,以及营养生理学的部分内容。故曰:“人纳水谷,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小肠化糟粕传于大肠而下降”(《医原》)。所谓“脾化精微之气以上升”,实即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肠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属脾失健运范畴之内,多从脾胃论治。
  临床中,凡小肠功能吸收较差的患者,多出现身体消瘦,面色黄白,饮食稍稍不注意即出现腹痛腹泻,历代医家的治疗大多认为患者脾胃虚弱,从调理脾胃入手进行调治。其实不然,小肠之功能但从脾胃入手,往往收效不佳!
  胃的主要功能是腐熟水谷,小肠的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脾的功能是主运化。小肠功能体现在在胃与脾之间,没有小肠受盛化物,则胃中之食糜无以下传,没有小肠的泌别清浊,则脾之所运无物可以体现,小肠就好像一个桥梁,沟通胃与脾的桥!
  看看地图就知道,胃腐熟水谷之热来源于心,心寒则胃之腐熟功能减弱,心热则胃之腐熟功能增强;脾之运化功能依附于肾,肾阳脾则脾阳虚,运化功能减退,肾阳不虚,则脾之功能健全。
  因此小肠之功能体现在胃与脾之中,实则体现在心与肾之中也!调理心肾才能调理脾胃,调理心肾也就能调理小肠!
  现代医学对肝、心、脾、肺、肾五脏均有研究,对胆、大肠、胃、膀胱也均有研究,并均有可以测定之仪器。但针对小肠和三焦则无确定之仪器,三焦因其实质的争议尚可理解,但小肠这一重要的脏器因无特定仪器检查,这样盛行的西医治疗方案针对小肠病研究少之又少,导致很多疾病没能及时检查而导致误诊。
  或许有人说,可以做小肠镜检查,的确可以。但因此设备价格昂贵,操作困难,在全国能做此检查的医院寥寥无几,小肠之病果真无足轻重乎?
  《脉经》中写道: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小肠有热,小便赤黄。
  左寸浮取无脉,为之阳绝,即无小肠脉,小肠有疝瘕,借用现代医学来说,是小肠内有息肉,小肠外壁有淋巴结肿大。患者表现为苦脐痹,也就是患者肚脐周围疼痛,这种病例在临床上很容易碰到,西医没法每个患者都进行小肠镜检查,只能通过做B超观察,发现小肠外肠系膜上淋巴结肿大,最后采取抗生素治疗。其实这些病例在《脉经》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样的病人小肠有寒,小肠经不通,除了脐周作痛外,有的患者表现为背痛,为啥?看看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途经就知道了。
  左寸浮取脉实,为之小肠实,小肠有热,小便黄。这样的脉象非常常见,患者除了小便黄、脐周痛,还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为啥?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热则心火亢盛,自然出现心烦失眠了。
  小肠的疾病,调理脾胃并非是关键,小肠有寒者,温肾健脾则肠寒可除;小肠有热者,清心泻火,通利小便则肠热可除,寒热平衡,则小肠功能自健也!
 我经常在一月当中的某几天里在不到吃饭的时间就饿了,如果不马上吃东西就饿得受不了,胃疼,严重的时候犯胃病,所以书包中必须带着零食,饿了随时就吃,饭量还特大,但是过了这几天就没事了,一天三顿饭,饭量也恢复正常。犯的次数多了,我无意中发现凡是这种时候,基本上是节气的前后几天,如果这几天我特别注意,少吃多餐就不会犯胃病。我观察周围的同事,凡是有同事生病请假了,一看准是节气,如果是平常胃不好和肚子不好爱腹泻的同事尤其准,特别是路过医院太平间发现在节气的日子里花圈就比平时多,说明节气中死的人多,为什么呢,我知道中医讲究24节气养生,是不是就是因为节气中人爱生病?这怎么从大自然和人体的阴阳去理解呢?
  温肾健脾可以采用理中汤,清心泻火可以运用导赤散,所以小肠的疾患用此两方作为基础方,随证加减,未有不愈者。
  
  小儿经常出现脐周疼痛,在排除虫邪作祟的前提下,一般都是小肠受寒所致,外用可以采用丁桂儿脐贴、或者白胡椒粉贴肚脐、或者艾灸神阙穴,均可以起到很快效果。内服可以服用理中汤,如果汤药无法下咽,可以服用理中丸,如果丸药也不吃,可以采用小茴香5—10克煎水内服;如果小茴香也不愿意喝,可以采用艾叶100克,煎水后泡脚,以微微出汗即可......
  
  上述所有这些治疗方法,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目的——散小肠之寒邪。
  
  方法虽多,但目的一致!
  
  正如前面我所说的:理为第一,术则千万!
  
  临床中有一些患儿,长期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垃圾食品,形成小肠上半部分及胃中热邪偏重,这样患儿就会心情烦躁,喜食冷饮。长期寒热交替的吃喝,最终形成小肠上半截有热,下半截有寒,形成疳积。导致消化不良,营养吸收出现障碍,患儿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消瘦为主要症状。大多医家认为是脾胃受损所致。
  
  胃受损则不饥,不欲食,但但疳积患儿有明显饥饿感!
  
  脾受损则食不知味,但此类患儿对香、辣、酸、甜等刺激性食物非常偏爱!
  
  其实真正原因还是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出现障碍,调理小肠的功能是治疗疳积的关键。
  
  清小肠之积热少不了连翘、胡黄连;消小肠之寒少不了肉豆蔻;除寒热之积是治疗之关键,其余随证治之,食滞用三仙、气虚则补气、阴虚则养阴、血虚则养血......
  
  能把握这其中之关键,自然无难治之疳积了!
  
  小肠之病治疗不难,但想到是小肠之病则难!
  
  临床上因小肠疾患出现的并发症,很难想到是小肠的问题,举个例子。
  
  关于肩背部疼痛的分析及治疗:
  
  现在肩背部疼痛的问题困扰着许多人,理疗、针灸、贴膏药、按摩等诸多方法,很难彻底治好,稍不注意,又发作了!如果你遇到此类患者,或者你自己也患有此类疾患,不妨听听下面的分析.
  
  “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这是中医对于痛证的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描述。肩周炎其实与这两句话有很深刻的关系。
  
  现代人大多喜欢贪凉饮冷,时间长后,容易形成肠道寒湿偏重。中医对寒邪特性的描述是“寒性收引”,肠道寒邪过重,可以导致血管、经络收缩,影响气血的运行。而手太阳小肠经正好从肩周经过,小肠经在肩背部绕一圈再上头,小肠寒湿过重,直接导致这条经脉的不畅通(此为内因),如果肩背部再受风寒袭击(此为外因),就会经进一步加重,导致这条经脉的不通,肩背部就会出现疼痛。这只是初期,患者肩关节虽然疼痛,但能活动自如;如果病情迁延,局部长期经脉不畅,会导致肌肉粘连,最终形成肩周炎(肩凝证),关节活动就会受限......对于肩背部疼痛的认识,局部的疼痛只是表象,内在的经络气血不足、寒邪偏重、经络不通畅才是关键。
  
  临证时如果认识到了这个疾病与小肠有关,治疗就好办了。
  
  首先,从饮食上避免贪凉饮冷,多吃温性的食物。已发病的患者,可以用艾叶8克、生姜30克煎水后,加红糖适量内服,服用一周左右,将肠道寒湿除掉。
  
  其次,可以在第五掌骨尺侧与背侧相交部位,寻找压痛点,进行按摩和揉捏,可以起到疏通手太阳小肠经脉的作用,一般揉、按、捏半小时,肩背部疼痛就会明显好转。
  
  第三,如果已经出现关节活动受限时,要加强锻炼,将粘连的肌肉拉开,才是彻底治愈前提。
  
  另外肠道寒湿重的人群,睡觉时一定要注意肩背部的保暖,如果不小心受凉,引起肩周、肩背部疼痛,及时按照上面的方法按摩,服用一剂麻黄汤或者服用2片APC(胃病患者不宜)发发汗,散散经络中的寒邪,就可以及时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