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九月九的酒》:浅谈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1:36:13

浅谈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

          

【摘要】:随着人口大规模地流动,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一个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结构和过程两个视角,对影响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家庭内部环境、学校教育、社区环境、同龄群体和大众传媒等外部环境及社会制度等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抓观念转变,推进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发展;因势利导言传身教,注重孩子的良好习惯的培养等措施较好地给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借鉴对策。

【关键词】:民工子女  家庭教育  影响因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和市场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严重影响子女的身心健康,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而在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中,家庭教育问题又无疑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却又不能被忽视的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教育在外来民工子女教育中无疑是最为关键和基础的。因为家庭是外来民工子女城市化的初始环境,提供了子女进入城市后的社会化基础条件。鉴于外来民工子女在家庭教育实践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加强相应的理论指导,故此本文运用社会化理论,通过结构和过程两个视角,对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内部因素

家庭背景对未成年子女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年龄段为小学6-12岁,中学为12-16岁,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但是其家庭教育环境却并不乐观。收入低决定了其居住条件较差。儿童学习书籍、资料极少,缺乏休闲、娱乐和学习设备,而且周围人口复杂,环境脏乱,根本不具备子女学习所应具备的环境与条件。主要表现在:

(1)家庭收入:与打工前相比,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收入的提高是明显的。但调查显示,与城市居民相比,许多外来民工子女的收入依然偏低,很多家庭依然生活在贫困线下。外来民工子女家庭的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很难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家庭收入是影响家庭教育的一个变量,无论家庭收入高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都是一把双刃剑,合理地处理就可以对孩子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稍有不慎就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

(2)父母文化素质:家长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两个方面。我国目前外来民工子女现在和将来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相伴随,外来民工子女的构成大都是农村居民。从现有外来民工子女的文化程度看,他们中有约半数左右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少,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极小比例。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证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高度相关。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外来民工子女低层次的文化水平无疑会影响其家庭教育观念、能力和方法等。部分家长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只顾孩子的学习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品德和性格培养。当问及家庭教育方法是否科学等问题时,多数家长表示自己不知道方法是否科学,有的干脆说,我们都是按老规矩来,或者说,看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还有的说学校老师怎样教就怎样做。这种情况说明了外来民工子女在家庭教育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甚至将学校教育代替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和做法。

(3)父母职业:外来民工子女家长不少为个体经营者、工人、郊区租地农民的。在学生家长中,从事的职业大致可分为三类:最低层的商业和服务业工作,包括卖菜或水果的,摆小摊,三轮车夫,摊鸡蛋饼,收废品,帮鸡贩杀鸡等。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从事最底层的商业服务业的人最多。从表面上看,外来民工子女家长的职业类型是多样化的,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是自由的,是其根据自身能力和特点而做出的理性选择。但实际上,由于职业排除政策的存在,外来民工子女家长的职业选择是极不自由的,带有明显的社会等级特征。很多外来民工子女家长只能从事一些脏乱苦的低层次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为城市人所轻视。外来民工子女家长职业上的低层次特点对其家庭教育造成复杂的影响:低层次的职业收入偏低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因此其家庭教育物质条件都较差;多从事脏苦累活,且劳动时间过长,因此其花在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社会地位低,易受歧视,家庭教育权威下降,且子女易受心理伤害;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子女经常需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出于职业上的需要,多要求子女作为帮手参加生产劳动,占用子女学习时间过多,甚至倾向于支持子女辍学。

4父母劳动时间:与普通市民的正规就业不同,外来民工子女多半是非正规就业,在劳动时间上具有极大弹性。对于多数外来民工子女来说,迫于生计压力,为追求更多收入,延长劳动时间是必然的生存选择。父母劳动时间的延长对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劳动时间的延长,一方面父母用于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应减少,另一方面父母在家庭教育上付出的精力更加有限。在家访中我们了解到,有一对长年从事烧烤摊的夫妇,由于晚上生意比较好,经常要忙到深夜两点钟以后,晚上就没有办法陪儿子。有时儿子在家里寂寞不过,就跑到摊点上来玩,由于要招呼客人,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儿子,反而要儿子帮手照顾做生意。而在白天,除了周末有时间与儿子多呆会儿之外,儿子都要上学。这样一来,基本上没有足够时间对儿子进行教育,不过用父亲的话来说:孩子还算争气,学习很好,人也本份。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父母劳动时间长短与时段安排对家庭教育有显著的影响。如果父母劳动时间过长,势必会放松子女的家庭教育,子女很可能因为长期无人管教而走上邪路。

第二,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影响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家庭内部主观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期望、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等三个方面。

(1)教育期望:一方面,在外来民工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有理想的一面,出于对自身的文化水平、职业状况、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的不满意,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很高。有调查显示外来民工子女对子女教育期望值不断增加。发现外来民工子女中相当部分的人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一是学历期望过高;二是职业期望过于理想化。部分外来民工家长很少或从不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他们对孩子的低期望值使其让孩子放任自流。尽管外来民工家长希望孩子到大中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但他们往往忙于挣钱而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

(2)亲子关系:外来民工在外出时将年长的父母留在老家,自己带着配偶和孩子流入城市,因此在家庭结构类型上由原来的主干家庭或联合家庭变为核心家庭。在核心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加紧密,客观上要求较高频率的亲子互动。但是孩子来到城市后,比父母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在言谈、举止、穿戴、爱好上更快地城市化,知识面和视野不断拓宽。相比之下,父母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难以跟上孩子在学习、精神上的需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同时,劳动时间上的客观限制也对亲子互动造成严重影响。这样一来,两代人之间的代差比以前表现得更明显,亲子互动由于存在较多的沟通障碍大为减少,家庭中良好亲子关系难以形成,家庭教育自然无法顺利进行。

(3)夫妻关系:外来民工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共同体,更是一个精神共同体。流动家庭的核心化趋势促进了夫妻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平等化、亲密化,打破了一家之中仅由父亲做主的传统的独裁主义的家庭教育模式,新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模式不断形成。但是由于流动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窘迫,住房面积狭小、拥挤,居住设施普遍缺乏,这往往造成家庭成员心理失衡,特别容易引发夫妻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和恶化。据调查,外来民工家庭中父母当着孩子面吵架或打架的比例高于本地家庭,这种现象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往往影响其人格健康发展。夫妻关系的恶化是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根源,一来父母无法给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二来父母无心致力于子女教育,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相互推诿,不愿承担子女教育责任。

三、外部环境因素

影响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社区环境、两大方面。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学校教育的机会有无和教育质量的好坏。首先是一个学校教育机会有无的问题。对于外来民工子女来说,学校教育机会的缺乏包括客观上不能上学和主观上不愿上学两种情况。客观上不能上学就是指无校可上,目前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目前国家和地方都制定了相应保障外来民工子女就学办法等法规,为外来民工子女提供了公办学校、民工子弟学校等上学方式。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外来民工家庭来说,孩子的流动性非常强。主观上不愿上学还指孩子不愿意上学的情况,主要是孩子因为学习困难跟不上、不喜欢读书、年龄大了怕人笑话等原因不愿意上学,从而辍学在家。无论是哪种情况,客观结果都是一样的,没有机会或不愿意接受学校教育的外来民工子女只能失学在家,或无所事事,或在家做家务,或打工挣钱,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除此之外,学校教育还存在一个教育质量的好坏问题。对于大多数外来民工家庭来说,多数外来民工子女子学时的基础较差,他们实际上很难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对于外来民工子女来说,这种低质量的教育形成了恶性循环,进一步造成外来民工子女上学积极性的减弱,并最终可能导致放弃学业。不可否认,低质量的学校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文化水平的不高的外来民工来说,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2)社区环境:社区环境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是不可或缺的,社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家庭教育的进行。首先,外来民工子女聚居区对家庭教育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由于外来民工大多从事低等工作,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低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种聚居环境产生了许多社会和心理问题,尤其是他们的后代心理容易遭受创伤,成为家庭教育的隐患,一旦家长不能予以及时有力的疏导,就会成为家庭甚至社会悲剧的导火索。其次,由于外来民工居住地方经常变动,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一学期就可以转走或转进好几个,理由是工作的不稳定。对于许多外来民工来说,城市生活是不稳定的,他们居无定所,面对微薄而不稳定的收入和不断恶化的生活条件,很难保证给子女提供稳定和良好的社区环境。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家庭教育重要外部条件,是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因此,外来民工子女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社区环境的选择,千万不要仅仅考虑房租的低廉或就业的方便,而应该尽可能地选择有利于子女家庭教育的社区环境。

总之,外来民工子女家庭同样是城市社会的“细胞”,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目前处于主流视野之外是不利于外来民工子女家庭自身和城市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外来民工子女所受家庭教育的好坏是反映外来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社会和分享进步成果的重要标尺,也是城市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解决好外来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有利于增加城市社会的稳定、外来民工子女家庭的稳定以及外来民工子女素质提高。只有我们全社会都来关爱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才能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让他们这些流动的花朵艳丽地绽放!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6

[2] 关颖   青年外来民工子女如何对下一代负责  青年研究2004.9(5)

[3]吴维平等 寄居大都市:京沪杭外来民工子女住房现状分析  社会学研究   2005.12

[4]马良孙宝瑞  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