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黄屏:鸡蛋和奇异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13:18

鸡蛋和奇异果


  开场冷笑话:冰箱鸡蛋格子有不少鸡蛋。某日有个怪鸡蛋放入,引来原本的鸡蛋们侧目而视,纷纷咬耳朵说:

  “看新来的,绿色的耶!”

  “居然有毛哦!”

  “还有点扁,真难看!”

  ……

  新来的鸡蛋按捺不住:“喂,我是奇异果嘞!”(kiwi fruit)

  爱吃鸡蛋和奇异果的小儿子很喜欢这笑话,爱东想西想的我也喜欢,因为这个冷笑话很能说明“误把对方当做是自己人中的异类”的问题。    用鸡蛋和奇异果的笑话来反观新加坡人和新移民之间的心结,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鸡蛋原住民看到奇异果,觉得大概有点鸡蛋样子,也被放在鸡蛋格,心里的第一个认定是对方也是鸡蛋,于是就拿“如何才是一个好鸡蛋”的要求去衡量奇异果。

  深绿色,扁扁的,居然还有绒毛的奇异果当然和鸡蛋非常不同,和鸡蛋们普遍认为“鸡蛋的样子”大相径庭。鸡蛋之间窃窃私语的核心考虑还是“你这个鸡蛋怎么这么奇怪!”

  一旦发现那个新来的家伙不是鸡蛋,鸡蛋们对新来者的要求就会马上降低,对于对方和自身不同的宽容度也会提高,大家的关系就能比较释然。

  相比鸡蛋和奇异果的笑话,新加坡华族人口和来自中国的新移民的关系当然远远没这么简单,但笑话里“误把对方当自己人”的误读是一样的。

  鸡蛋一看奇异果就知道双方的不同。但同为华人,新加坡华裔和在新加坡生活数年的中国新移民在不开口说话的情况下,近年来已经比较难一眼认出。

  但是,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同样是黄皮肤黑头发的新加坡人和中国新移民,其实就像鸡蛋和奇异果一样不同。

  前资政李光耀在慧眼中国论坛上回答一位中国与会者时候也说,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年轻一代,是拿苹果和橙比较。新加坡的孩子生长在多元的文化的环境下,读书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新加坡的年轻人接受更多的西方影响,更熟悉西方文化。

  在双语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部分新加坡孩子对华文有强烈的疏离感,这点从讲英文的家庭逐渐占了主流可以看出来。由于语言的关系,新加坡孩子对于作为文化养分的中国历史、文学等等都感到陌生。要证明这点不难,随便找10个新加坡孩子问问贞观之治就可以。

  另外,新加坡的社会、教育、住屋等等公共资源丰富,分配也较公平,让新加坡的年轻一代有着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安全感。

  而从中国来的新移民,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年头都在中国。从文化上,他们和新加坡人相比,有一种从中华文化中心到了文化边陲的优越感。

  但是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却经常在新移民经常遇到的经济问题上遇到反差。在新加坡人抱怨外来人抢工作的同时,也有不少中国新移民觉得自己比新加坡人聪明勤奋,但日子却过得不如新加坡人潇洒。

  另外,新移民在人均教育、社会等等资源和机会远远比新加坡“骨感”,社会秩序远不如新加坡成熟的环境下长大。新移民的竞争心远胜于新加坡人,为了成功愿意付出的远多于新加坡人,而守秩序的概念则常不如新加坡人。

  特别是近年来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北方的新移民抵达,把原本在中国就有的南北方地域歧视,掺杂上了大国公民的少许文化霸气测漏,以新加坡人对北方口音过敏、新移民对咖喱味道的表达方式带入了新加坡。

  每当提及新移民课题,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大家要互相包容等等虚套。

  我总认为,解决黄皮肤黑头发说卷舌的新移民要融入同样黄皮肤黑头发说“罗惹话”的新加坡,第一步就是要放下各自对对方是“自己人”的误读,各自都把对方当做洋人来看待,认清双方其实是一边是鸡蛋,另一边不是鸡蛋,也不是鸡蛋的近亲,鸭蛋、咸蛋等等。

  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也就没有失望。

  新来的,放轻松,告诉大家你是奇异果。尽管在中国,奇异果居然叫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