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2016多少: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东欧剧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7:56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东欧剧变

历史-外国 2010-05-02 22:49:22 阅读24 评论0   字号: 订阅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正式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露。例如:工业发展很快,1913年~1950年增加12倍。农业却徘徊不前,只提高了40%,1953年全苏人均的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从此可以看出斯大林模式下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经济结构的弊端。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也不能满足国家对粮食和原料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担当起冲破“斯大林模式”的重任,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首先从农业开始。为了改变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之风盛行,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等等现象,赫鲁晓夫开始了对斯大林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工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2)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
3.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关于赫鲁晓夫改革的结果,教材简述为:成效甚微。并在“学思之窗”中介绍了大规模垦荒的结果和影响:暂时起一定作用,但是破坏了生态。教材分析改革失败的原因是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但根源在于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

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治经济政策做了一些调整。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在国营企业中推行“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新体制”。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从中可看出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的范围内进行。”
2.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
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原因一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二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加上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到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
形势用十二个字概括“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经济方面,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虽拥有发达的宇航兵器和生物技术等,但整个现代技术领域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15~20年。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等等。总之,苏联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从70年代起已丧失了潜力。政治方面,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贿,骄奢淫逸。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而认为仅仅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由此看来,苏共已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民族关系方面: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国际关系方面: “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背上沉重的包袱。同时四处伸手,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当1981年美国里根总统上台后,采取强硬的态度,苏联再也无力应付,被迫进行全面收缩。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经济改革及其影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首先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是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还对价格、信贷、税收等体制进行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由于“加速战略”仓促上马,阻力较大,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对农业体制的深入改革未予重视,对企业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致使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戈尔巴乔夫认为主要是政治阻力太大,于是把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
政治改革及其影响:
戈尔巴乔夫在1988年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了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同年苏共“二十八大”通过一系列文件对“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了全面阐述,宣布要在苏联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放弃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垄断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等等。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模式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苏联结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由共产党领导的历史。这次大会后,苏联国内的政治斗争更加激烈,社会环境更加动荡不安,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倾向加强面对混乱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已无法控制,在1991年8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放”。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协议,苏联实际上解体。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历史结束。

 

赫鲁晓夫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搞垮了,怎样理解这个观点。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 也有史学家认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搞乱大概是因为他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你要知道斯大林在苏联就类似毛泽东在我国的地位~~~他居然说斯大林的不是,结果搞到大家晕头转向,都不知道谁是对的~~~)

    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后,否定了赫鲁晓夫的改革,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推行“主权有限论”,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还派兵进驻蒙古,甚至在珍宝岛与中国军队激战。他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社会主义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坚持斯大林主义,恢复斯大林时代的政策。他下令停止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民经济滑坡,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国库空虚,国力下降。勃列日涅夫大搞裙带关系,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干部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共产党内扩散,埋下了苏联共产党瓦解的危机。当苏联安全部门负责人安德罗波夫尝试遏制腐败,并向勃列日涅夫提交了专门报告后,勃列日涅夫三个月内不与其见面,也拒绝与其通电话,在这种无声压力之下,安德罗波夫被迫将报告内容修改为平安无事,勃列日涅夫才恢复与他的关系。
(这样子不死才怪~)

  1981年3月戈尔巴乔夫同志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提出“加速战略”以及“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等口号,并采取一系列积极行动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1982年,时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戈尔巴乔夫同志宣布苏联将放弃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教条,允许东欧国家民主化。他将这个政策戏称为“辛那屈教条”。这个政策在东欧于1989年内导致了一系列大多是和平的革命。只有在罗马尼亚发生了暴力事件。这实际上结束了冷战,为此戈尔巴乔夫于1990年10月15日获诺贝尔和平奖。
  Mr. 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
  西方人士认为戈尔巴乔夫为人坦率,有教养,有风度,彬彬有礼,谈吐轻松自如而且富有幽默感;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一位新型苏联领导人。
  在西方国家戈尔巴乔夫的声望非常高,因为实际上他是结束冷战最主要的人物,但在俄罗斯他很不受欢迎,因为许多人认为他应该对国家的没落和今天的许多困难负责。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中他只获得了1%的选票,并且最近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决定以“导致苏联解体,是我们所遭受的苦难的罪魁祸首”的罪名对其进行刑事诉讼。
  俄罗斯人民对他褒贬不一分歧很大,毁之者骂之为历史罪魁,誉之者赞其为民主功臣。只不过,十年前前者似乎人多一些,十年后后者似乎在人数上呈现愈来愈多的迹象。普京曾给他写生日感谢信。
  约2000年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对戈尔巴乔夫的历史功绩作出肯定评价的人只有16%,有31%的人持否定态度,另有49%的人对他作出了中性评价。
  “戈氏尚且健在,其主政期间所做出的一切重大历史决定,距离现在的时间,实在太近了!所以恐怕不能轻下结论,否则容易出现偏颇甚至有背历史真实的谬误。
  戈氏作为一位退位时间不太长的俄罗斯政治家,其当年主政期间所做出的那个最后历史性决策,不论是一场欢快的民主盛宴,还是一剂苦口利病的良药,最终吃到肚中的都是俄罗斯人民。所以唯有俄罗斯人民所下的考语评价,才是历史最乐意接受的结果。除此之外,任何人似乎强加不得。”
(虽然戈尔巴乔夫得了和平奖,但不可否认苏联是在他手里解体~~不就挎咯~~~)

应该说是这样的,戈尔巴乔夫可能本意是好的,推行民主,但是政治头脑太差劲了,没有学习斯大林的历史,没有读中国24史,没有实行铁腕政治。结果不仅自己的理想无法实行,还让改革派叶利钦钻了空子,把一个强大的苏联搞的四分五裂,成了苏联人民的罪人。叶利钦作为阴谋家也是苏联人民的罪人,在西方列强面前致苏联及俄罗斯人民基本利益于不顾,忍让、忍让、再忍让,不仅失去了东欧的实力范围,更导致与俄罗斯有着血缘关系的南斯拉夫的灭亡。对前苏联和俄罗斯来说,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是历史上的最大罪人。可对世界人民来讲,他们贡献巨大,特别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失去了一个巨大威胁,得以放手发展经济和军事。我们是应该感谢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

 

 

如何评价东欧聚变与苏联解体

从根本上说,首先,在苏联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一直不高。虽然发达的重工业和不断的军备竞赛拉动了GDP,从而掩盖了这一现象。但是这不符合人民大众的利益,也因此导致了苏联人民的不满。其次,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取乏民主,干部阶层不可避免的日益官僚主义化,号称代表人民利益的党的干部群体,逐渐蜕变为一个与人民利益对立的特权阶层。当人民群众日益感受到特权阶层与自己利益的根本背道而驰时,这种政治体制的衰败和瓦解也就不可避免了。

其次,苏联从1922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改革,并强调更加发扬党内民主。然而自1926年斯大林当权以来,形成了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经济体制。虽然在这种体制下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到了1950年代,弊端日益暴露,阻碍了苏联的发展。随后,赫鲁晓夫、布里兹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他们的改革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再次,俄罗斯在历史上一再对外扩张,征服了一系列其他民族。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度承认各民族有自决权,但苏联后来仍采取对外扩张的路线,从1919年至1944年,先后吞并了独立的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乌克兰国、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并通过对外侵略和武力威胁兼并了包括罗马尼亚人、芬兰人等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苏联时期推行俄罗斯化政策,民族主义被视为苏维埃和社会主义的对立面而受到打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精英多被处决,民族语言文化和民族意识遭到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苏联还对境内的波兰人、芬兰人、爱沙尼亚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伏尔加德意志人、克里米亚鞑靼人、卡尔梅克人、车臣人、印古什人、远东朝鲜人等少数民族实行了残酷的种族清洗和种族迁移。

此外苏联还对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犯下了诸多罪行,如农业集体化时期对“富农”阶级的流放和屠杀,大清洗时期对党员、知识分子、军人和其他无辜者的屠杀,集体处决波兰军官的卡廷事件等等。这些罪行随着“公开化”的进程被逐步公诸于世,对苏联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冲击,并加深了各民族的不满情绪。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试图从根本上重建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骤然放开的舆论氛围使公众茫然不知所措,容易被极端思潮所俘获,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势力,试图把改革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因此极力促成了苏联解体。

 

50-60年代,东欧重大历史事件

 

(1)斯大林死了。1953年3月5日
1953年3月5日,俄国历史上最有权力的独裁者约瑟夫·斯大林逝世。享年73岁。
1956年2月25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抛出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批判,在全世界引起轩然大波。全世界对共产党产生了“信任危机”。
(2)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5年5月14日,苏联、捷克和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8国针对美、英、法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一事,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总部设在莫斯科。
(3)波兰波兹南事件 1956年6月28日
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在波兰引起强烈反响。6月上旬,波兹南市的工人要求增加工资和减少税收,他们同政府谈判,未获满意结果。     6月28日,1万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示威,示威者冲击市委大楼和专政机关。当局出动警察于当晚平息了这一事件。波兹南事件中有数十人死亡,数百人受伤。波兰统一工人党最初以为它是帝国主义分子挑起的反政府骚动。后来说,工人走上街头,抗议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歪曲”。
(4)匈牙利 事件1956年
1956年,匈牙利人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拉科西照搬苏联模式,经济政策失误以及将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纳吉撤职开除出党表示不满。苏共20大的秘密报告及波兰事件的影响加剧了这种不满情绪
10月23日,首都10万学生游行,市民、工人不断加入。格罗的广播讲话激化了矛盾,发生了流血冲突。卡达尔出任党中央第一书记,纳吉任政府总理,纳吉组成多党联合政府,释放政治犯,退出华约宣布中立。但未能控制流血事态的发展,党政机关、电台报社被冲击,党政官员、保安部队官兵被杀害。11月1日,苏军开进匈牙利,11月4日控制了首都局势。13天的动乱中,仅布达佩斯就有2.5万人死亡,5万人负伤,全国有20多万人逃亡国外,直接经济损失220亿福林,给匈牙利带来巨大损失
(5)柏林墙1961年8月13日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世界级的笑话)。是德国首都柏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在己方领土上建立的围墙,目的是隔离东德(含东德的首都东柏林)和西柏林,从而阻隔东西柏林之间市民的往来。柏林墙的建立,是二战以后德国分裂和冷战的重要标志性建筑。1961年建造,1990年拆除,两德重归统一。
(6)苏联赫鲁晓夫下台1964年
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获得政权,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斯大林主义回潮。
(7)布拉格之春 1968年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了布拉格之春改革,有脱离苏联控制倾向。苏军决定武装干涉。6月下旬,华约在捷境内举行军事演习,演习结束后迟迟方撤8月20日晚11时,布拉格机场接到一架苏联民航机信号“机械事故,要求迫降”没有理由不同意。客机一降落,数十名苏军突击队员冲出机舱迅速占领机场。几分钟后,苏第24空军集团军巨型运输机开始降落,一分钟一架。1小时后,一辆苏联大使馆的汽车引路,苏军空降师直扑布拉格。21日拂晓,苏军占领布拉格,逮捕杜布切克。 布拉格之春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国际政治事件,标志着华内部的裂痕已经渐渐显现,可视为东欧聚变的前奏与导火索。

 

如何正确看待东欧聚变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

今年是柏林墙被推到,两德统一二十周年的日子。在德国,人们在欢呼着一声欢乐时刻的到来。在这一时刻人们看到了那些造成东德被西德统一的“功臣”们,纷纷的粉墨登场。

二十年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权被无情的推翻,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被迫离开执政地位成为在野党,有的改名换姓,有的消失灭迹,虽然是在野党和改名换姓也不敢再大声和理直气壮的选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或是在党章里删除了有关信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和主张。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到了及其沉重的打击。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信仰共产主义的政党在一夜之间消失灭迹?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苏联和南斯拉夫和这些国家解体,而其他共产党国家能保持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呢?这里其中的奥秘又在哪里?

二十年前在东欧,罗马尼亚共产党总书记、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总统齐奥塞斯库及其妻子被政变者以“莫须有”的罪名枪杀,罗马尼亚共产党在罗马尼亚的执政党的地位被推翻。共产主义运动在罗马尼亚正式宣告彻底失败。

随着罗马尼亚共产党的垮台,在东欧其他有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也发生了巨变,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苏联等国的共产党也被迫离开自己的执政党的地位,沦落为在野党,有的干脆抛弃了共产主义信仰,成为可怜的应声虫。而东德则被西德成功的统一,从而成为一个崭新的新德国。

作为一个国家的执政党,如何能保持党廉洁,如何能持党的优良传统,如何能保证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从而确保党的执政地位不变。“让人民满意,让老百姓放心”这是考验任何执政党的唯一标准,其他任何不切实际的宣传口号都是空洞的不能让人信服的。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没能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严重的贪污腐化,严重的侵蚀了党的健康的肌体,特权思想,官僚作风盛行败坏了党的形象,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甚至是嘲讽。与人民群众保持不应有的距离,脱离人民群众的监督,严重败坏党和人民政府的形象。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致使人民内部矛盾尖锐,人民群众极度不满,终将人民----这个国家的基石,推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对立面,由人民内部矛盾,演化为敌我矛盾,这就是为什么东欧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唯一解释了。

虽然西方资本主义在东欧动作不断,这些外部因素并不能成为瓦解东欧执政党的,外部因素只是在内部矛盾严重腐蚀,并无法调节的时候,给与这个堡垒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一击,这一击往往是致命的或是温柔的。但是,堡垒最容易从内部瓦解,人家磨刀霍霍,而那些东欧的共产党们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却马放南山,高枕无忧的放心睡大觉。当一觉醒来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共产党由执政党转变成为在野党,有的领导人还为此掉了脑袋(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苏联,当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高高飘扬了七十四年的红星、镰刀、锤子红旗,飘然落地的时候,世界为之震惊。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是什么样的原因致使---苏联  这个庞大帝国,轰然倒地?土崩瓦解?

除了我刚才说的执政党内部肌体严重腐蚀的和外部原因外,还有一个人们没有注意到的。那就是这个国家的体制和宪法。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英文简称(p、p、p、c,因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三个俄文字母,翻译成英文的第一个字母均为c,联盟英文第一个字母为p,而得名)。原名俄国,是由列宁和他的党缔造的。在列宁和斯大林的设想当中,苏联是由各个加盟共和国自愿组成的。在苏联的宪法当中明文规定,各个加盟供各国有自愿加入和自愿退出的权利,这就为苏联的解体和垮台埋下了可预知,但是“不可预防”的隐患。

这些加盟国的加入,虽然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这个国家在世界上赢得了赞誉,在一定的时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加盟国的“自愿”加入。是在政治权利和国家利益上的再分配,并能充分的保证这个加盟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去的才“自愿"加入的,否则,这些加盟国的是不会“自愿”加入的,而波罗的海三国的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则是在苏联的压迫下才“自愿”加入的。

管理这些加盟国,他需要一个强权制度和铁腕式的人物,在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铁托(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国家体制和宪法与苏联相同,也是由各个加盟国共和国自愿组成的)时代,在这些赫赫有名的政治领袖的领导下的苏联和南斯拉夫,解体是根本不可想象的是。他们靠自身崇高的威望和战功,他们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战争的洗礼,硝烟战火下成就了他们今天(当时)的历史地位和说一不二的权威,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这个国家有一天会走向分裂。

可是,当这些优秀的、铁腕式的人物不在的时候,当这个国家内部的矛盾,如:党群、干群关系,民族矛盾无法协调,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人民群众利益和各个加盟国的政治利益(如:政治权利分配的均衡被打破、或不公平,)民族利益无法得到保证的时候,这个国家的解体就是一件十分自然和正常的事了。

这就是为什么苏联、南斯拉夫、捷克和斯洛伐克最终走向解体。东德被西德统一,而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共产党虽然垮台,但是国家的领土能得到完整保留,主权尊严没有受到损害的的根本原因了。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过程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民主化浪潮随着戈尔巴乔夫新思维而传入,党内出现了民主派,它与党外的民主派相呼应。是当地的共产党一贯的专制政策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以及东欧共产党统治的瓦解,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最终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民主派得以扩大势力。
  三是民主派向执政党夺权,施加压力,但引发了执政党与民主派人士的冲突,使执政党陷入困境,最终民主派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主要事件
  波兰
  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匈牙利(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马加什的情绪日益强烈 。1956年7月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格罗·艾尔诺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势日趋恶化。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大多数参加者要求纠正以前的错误,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要求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袭击公安部队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纳吉·伊姆雷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要求闹事者放下武器。此后,暴乱波及全国。10月28日,纳吉·伊姆雷在广播讲话中宣布苏军将撤离布达佩斯,解散国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
  10月30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取消一党执政 。3天后 ,组成所谓四党联合政府 。11月1日 ,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1月4日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
  历时13天的事件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330 人,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逃往西方。
  纳吉个人的命运也很耐人寻味。纳吉及其政府成员携家人共47人前往南斯拉夫驻匈使馆寻求政治避难。11月22 日,在得到匈牙利方面将纳吉等人送回各自家中并保障其安全的承诺后,南斯拉夫同意纳吉等人离开使馆。可是,纳吉等人坐的车刚驶离使馆就遭到苏军的劫持,第二天被送至罗马尼亚,软禁在靠近布加勒斯特的斯那科夫政府别墅。1958年1月28 日,“纳吉案件”的审理在布达佩斯正式拉开帷幕。纳吉被指控犯有“发动并领导阴谋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的罪行和叛国罪”。 1958年6月16日,媒体公布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关于判处纳吉·伊姆雷和他的同谋者死刑和徒刑的公告》。
  民主德国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欧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共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斯大林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纳特拉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新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
  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
结局
  最终,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
主要原因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