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敲门歌曲大全:关于对石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1:36
                                                                                关于对石泉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办公室 | 作者:颜鲁怀 | 日期:2010年6月29日 | 浏览130 次] 字体:[大 中 小]

 

    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2010年6月,我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围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征求和收集了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走访和座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石泉县地处陕西南部,北依秦岭,南接巴山,汉江横贯东西,地貌呈“两山夹一川”之势。全县所辖8镇7乡,202个行政村、11个居委会,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总人口18.4万人,其中县城总人口5万余人。县内气候属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877—1000毫米,平均气温14.6摄氏度。境内资源丰富,以生物、旅游、水力、矿产等资源开发前景广阔。全县现有保护完整的原始森林6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7.8%。县内水资源十分丰富,共有大小溪流456条(其中较大的一级支流5条),水资源总量20.47亿立方米,全县人均占有水量3650立方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逐步加大对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工作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放在重要位置常抓不懈,并且将环境和水源地保护纳入各乡镇政府及部门的年度考核,提出了“以山兴林,以林涵水,以水发电,以水兴业”等产业建设作为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生态旅游城市,形成良好的人居环境,使经济、社会、文化同步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全县农村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9年我县启动了生态创建工作,5个乡镇实施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27个行政村实施“生态村”创建。并力争到2015年,使50%的行政村完成“生态村”创建,80%的乡镇完成“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完成我县“全国生态县”创建。
    按照中省市各级安排部署,全县以治理村庄脏乱差为切入点,治理“三乱”(乱倒垃圾、乱泼污水、乱堆杂物)、清理“三堆”(柴草堆、粪便堆、垃圾堆)、推行“三改”(改水、改厕、改厨)、美化“三口”(村口、路口、门口),普遍开展了对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2007年,全县乡镇、村垃圾清运量和简易处理量占总量的40%,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认真实施农村饮用水工程,逐步改善人畜饮水条件。近几年来,县政府坚持把解决农村群众安全饮水作为水利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科学制定规划,加强建设管理,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方式、方法,使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确保了工程质量,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我县农村饮水设施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县政府积极争取人饮工程建设和以工代赈项目,为全县各乡镇村组打凿水井,铺设输水管道,较好的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同时在建设上,实施排污处理与人饮工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村人饮工程基本上达到环保要求。全县累计新建各类饮水工程273处,农村饮水安全人口增加到1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6%,农村饮水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积极争取上级国债资金投入到乡、镇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并结合沼气建设发展生态畜牧业,人畜粪尿循环利用率有所提高,对改善农村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生态效益。同时,通过通村水泥道路项目建设,农村的交通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沿途村落及农户环保意识有所加强。
    (三)严格控制农业污染源处理。针对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积极开展污染治理工作,制定了《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指导方案》,实行远离水源、河流,禁止直排,修建粪水池和沼气池,废水还田等措施,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减少了农村燃煤、燃薪量,巩固了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成果。通过科学利用,将沼液、沼渣作为肥性较高的有机肥替代农药化肥,变“废”为“宝”,有效减少了农村面源污染。“十一五”期间累计建成户用沼气池7100口,建成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沼气池15口,预计到2010年底,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0000口,建成规模化蓄禽养殖场沼气池50口,建成农村户用沼气综合示范乡1个,示范村4个。
    (四)推行农村垃圾集中处理试点。全县范围内先后投资30万元,在曾溪乡、后柳镇等沿汉江的人口集中的乡镇建试点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个,有效的解决了部分乡镇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并力争到2012年前,使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在全县得到推广。
    三、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情况
    县政府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总体原则,认真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建设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领导机制,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明确了职责,落实了人员,建立了考核机制,并定期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生态创建整体稳步推进。二是认真制订创建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参与创建的乡镇、行政村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小城镇环境规划》、《村庄环境规划》,确定了创建年度计划,采取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 三是广泛开展生态创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生态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动员广大群众和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创建氛围。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将生态创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县有效推动生态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在国家政策资金大力倾斜支持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已经卓有成效,农村水、电、路、讯、沼综合配套基本完善,庭院、村庄、街道面貌极大改善。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分批开展“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建设,配套完善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有力促进了“生态村”、“环境优美乡镇”的建设进度。目前,饶峰镇光明村等27个村的“生态村建设”和池河等5个乡镇的“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已初具成效。
    四、饮用水源地的保护情况
为了加大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我县全面落实辖区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负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领导机制,实行了水污染通报制度和饮用水安全通报制度,以保证辖区水质安全。一是实行规范管理。我县分别于1997和2005年下发了《关于汉江库区饮用水源环境保护的通知》、《石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通知》,制定了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了管理部门职责,树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牌。二是严格环保执法。认真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在水源地保护区内全面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水源保护无关的建设项目,责令已有排污单位限期治理搬迁,依法取缔了对水域造成污染的水电厂水禽养殖厂,及时安排打捞库区中的漂浮物,并组织执法人员对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经常性检查。三是层层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各乡镇的饮用水源管理,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饮用水源安全责任书,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全县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饮用水源地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县城饮用水合格率保持在100%。
    五、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县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工作重城轻乡,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生产及畜禽养殖废弃物排放量逐年增大,其产生的各类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
    (一)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生活污染
生活垃圾和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农民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城镇周边的村,借助于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垃圾与污水得到了收集,部分村的生活垃圾是随意丢弃或堆放,部分村是定点堆放。多数村存在白色污染问题,少数村存在垃圾围村现象,另有少数村的耕地受到生活垃圾的污染。全县绝大多数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环保基础设施欠缺,全县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生活垃圾大部分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直接堆放在沟壑、路边、地头等,回收利用率较低,其产生的渗沥液严重污染着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入环境中。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成为农村最大的污染源。另外,秸秆露天焚烧情况仍有发生。
    (二)畜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养殖业是我县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农村分散喂养和规模化集中养殖发展较快,生猪存栏量近年来不断增长,但由于科学养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不到位,没有实行人畜(禽)分离,有的养殖场建在水源附近,不仅污染农村的水体、大气环境,畜禽粪便中所含的病原体也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威胁;道路上晾晒或堆肥处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蚊蝇、细菌繁殖和疫病传播埋下隐患。
    (三)农村水环境潜在威胁较大。由于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使大部分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倾倒或直接排入水体。目前,全县农村及集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少,粪便经化粪池处理率较低,厨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处理率低。
    (四)农民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有待提高。由于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长久陋习的影响,加之农村住宅建设规划滞后,缺乏必要的环卫设施,随意处置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普遍低下。加之对有林地、多林区的乱砍滥伐,致使林草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功能衰退,水土流失加剧;矿产资源的乱采滥挖,尤其是沿河、沿坡的开发不当,导致崩塌、滑波、泥石流、地面塌陷、沉降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五)农用化学品使用导致的生态失调与环境破坏
全县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的大量使用,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导致农田生态平衡失调。农用化学品的使用,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同时,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并直接威胁到人群健康。另外,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大量废旧地膜遗留在耕地中,由于其难以降解,已对土壤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六)工矿企业“三废”引起的工业污染 
全县10多个乡镇工矿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因此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扬尘以及噪音都不同程度地对空气质量、地表水、浅层地下水、土壤等造成污染。
    六、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意见和建议。
针对造成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要彻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工作:
    (一)以政府支持为主,逐步增加社会环保投资渠道,切实加大农村环保投入。一是政府应每年安排一定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预算,确保资金到位;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排污费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环境保护。二是借助国家实行“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的政策机遇,加快项目申报包装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三是通过政府投入、财政贴息、前期活动补助等办法,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种类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公益事业的投入,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一是建立农村生态环境干部考核机制。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等纳入各级政府行政首长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政府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监管和宣传教育能力。建立乡镇环保机构,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建立部门分工明确、条块协调联动、多方齐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机制。环保部门要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的试点示范工作;农业部门负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禽畜养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加快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步伐;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课题的科研攻关与成果推广工作;规划、建设和农业部门要搞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生活污染源处理“就近、经济、效率”的原则,确立市场化运行规则,建立区域的条块协调联动机制。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的试点示范。当前,农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术经济障碍,更需要适用的技术,农村的环境污染如果简单套用城市污染和规模以上企业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术,就可能出现既治不起,也治不净的情况。农业、环保、科技等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农业污染治理和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技术服务力度,并把这一工作纳入各部门的职能范围。科技部门应注重开发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理,村庄河道沟渠整治,村庄绿化、改水、改厕以及堆肥、沼气等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的实用技术,加强试点,典型示范,分步推广。当务之急,要尽快探索一种适合边远地区使用的、低成本运行的垃圾收集处置和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置率。
    (四)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广大农村群众既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受益者,也是主力军。应加强指导、培训、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手段,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村从自身做起,自觉培养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农村主要领导干部,在农村环保中具有导向性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在中小学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实践,树立保护环境的理念。

 


责任编辑:松岩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