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导演照片:渔船变游船 象山石浦港渔民腰包更鼓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9:38:03

渔船变游船 象山石浦港渔民腰包更鼓了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1年11月14日 06:56   【 】 【打印

乘坐这样的休闲观光船“下海”受到游客追捧。记者 崔引 摄

  租船出海吹海风、看海景、海上垂钓,撒网捕鱼当“渔民”,在船上现场烹制捕捞上来的新鲜螃蟹、鱼虾,吃“起网宴”……现在,象山石浦港很多渔民告别了祖祖辈辈出海捕鱼的生活,纷纷上岸向游客张罗起了休闲渔业,吃起了“旅游饭”。“比起以前出海打鱼,现在带游客海钓、撒网捕鱼,赚钱轻松多了,不比原来赚得少!”记者昨天在石浦港采访时,不少渔民笑开了花。

  渔民上岸,“渔老大”当上游船船长

  蜃雨腥风骇浪前,

  高低曲折一城圆。

  人家住在潮烟里,

  万里涛声到枕边。

  这首古诗勾画出了石浦渔港的特征,也道出了它的地域文化特色。昨天上午,记者一行来到石浦渔港,带着咸味的海风就迎面吹来。海边停着十来艘崭新的白色游船,码头上旅游车辆进进出出,人流涌动,不断有游客登船、下船,好不热闹……

  记者登上了其中的一艘。一上船,船老大金理挺就和记者寒暄起来。他三十出头的样子,皮肤黝黑,长得很结实,说话的时候带着浅浅的笑。“是第一次来吧,今天要好好感受一下出海撒网。如果是夏天来,吹着海风,那更惬意了。”

  金理挺15岁就跟着父亲出海打鱼。第一次出海,在船上摇了七天,苦胆都吐出来,回到家又晕了三天。“出海打鱼,苦啊!”金理挺说,家里有两条船,以前他是一名“渔老大”,打鱼收入不稳定,运气不好还亏本,今年,他把渔船卖掉了,花了将近50万元在鹤浦的一家船厂造了一艘游船,从今年4月初开始营业到11月初,6个月的时间就进账约10万元,利润有7万元左右。“这比出海打鱼轻松了,也安全多了。”金理挺说,现在,在石浦渔港,像他这样吃起了“文化饭”、“旅游饭”的渔民多了起来。

  渔民转型的直接原因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逐渐萎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石浦港渔业曾盛极一时。“那时码头上捕来的海鲜堆积如山,连马路上都占用了。”象山海洋休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嘉炜说,以前捕鱼只管产量,每次捕获的鱼五花八门,大小通杀,过度捕捞的结果使每年捕到的鱼越来越少,捕鱼的成本却越来越高,渔民们被迫上岸,开起了渔家饭店,卖起了海产品,有的瞄准了休闲捕鱼。

  掐指算账,渔民腰包更鼓了

  “休闲捕鱼作为一种旅游项目,去年才成规模发展起来,最早是金理挺、张爱国等几个渔民尝试换一个活干,把自己的渔船变成游船,结果开张几天,游客争相上船,火了。”黄嘉炜说,象山县因势利导,成立了象山海洋休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邀请渔民们“带船”加入,统一经营。刚开始大家都在观望,现在看到游船生意这么好,越来越多的渔民纷纷要求加入。

  记者乘坐的正是该公司一艘长20多米的新型休闲渔船。黄嘉炜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渔船,公司目前共有13艘,大部分是渔民的旧渔船改造过来的。变成游船后,每艘船可载20名游客,出海一趟两三个小时,收入最少有3000多元,多的一趟有6000多元。今年夏天,游客很多,有的船除了正常的出海三趟外,还早上6点开船,8点返回,下午4点多又出一趟海,晚上返回,一天出海多达5次,一艘船一天的收入超过了15000元。

  黄嘉炜指着记者乘坐的船算了一笔账:以前出海捕鱼,一出去就是十天半个月,耗油多,不环保,运气好一年有1000多万元毛收入,但是扣除人工费、油费等成本,利润最多也就二三十万元,现在一条游船一年虽然只有180万元毛收入,但利润可以达到七八十万元,同样大的船,游船比渔船贡献的利润率高多了。

  正聊着,船速开始慢了下来。船已经行驶了十来分钟,到了水深的地方。只听得船老大金理挺一声吆喝:“放网——”,船尾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把网一点点地放下去。船速放慢正是为了防止放下去的渔网飘起来。大约半小时后,船返航,起网。金理挺熟练地拉开渔网,把矿泉水瓶等塑料垃圾捡出来放进垃圾箱,准备带上岸处理,把捕捞的鱼、虾、蟹全倒在了甲板上,小鱼小虾被捡出来扔进海里放生。“今天中午我们就在船上吃这些刚捕上来的海鲜,保证肥美鲜香。”他笑呵呵地说。

  游客下海,撒网捕鱼吃海鲜

  “出海当一次渔民挺新鲜,这趟确实没白来。”一边吃着新鲜的海鲜,一边看着渔港的景象,和记者同船的一位慈溪游客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早就听说出海当渔民很好玩,但工作很忙一直没抽出时间。这次出海当了回渔民,还亲自体验了一把撒网捕鱼的乐趣,吃自己捕上来的海鲜,感觉好极了!”

  “现在客源不愁,休闲捕鱼特别受游客喜欢。”象山海洋休闲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汪柏杨介绍:“出海当渔民”是公司打的旅游牌,休闲捕鱼一直火爆,客源以宁波、绍兴、杭州的单位、旅行社、家庭为主,每年的3月到11月初是休闲渔业的旺季,一艘船一天至少运营三班。特别是夏天,租船出海吹海风、“当渔民”成了人们消暑降温的新选择,游船经常要提前几天预订才能订到。

  汪柏杨告诉记者,公司的13艘休闲渔船,全载满一次可乘300多名游客。今年,公司还花了400多万元打造了两艘钢制船,扩大了客仓面积,提高了乘坐舒适度,投入运营以来,很多游客都是奔着新型游船而来,每到节假日,只要海上没有大风大雾,游客络绎不绝。

  石浦渔港,又见海豚踏浪来

  “看,海豚!”船返航开到下湾一带时,黄嘉炜惊呼起来,一道黑色的弧线突然划开水面,原来是一只海豚刚钻出水面马上就没入了水中。“今天见到的海豚还是少的呢。”黄嘉炜兴奋地告诉记者,在离停泊着3000多艘渔船的石浦渔港不到千米的海面上,他今年已几次看到成排的海豚游过来。今年七八月份,石浦港铜瓦门大桥一带港湾内,昔日浑浊的海水竟也连续20多天变得湛蓝湛蓝的,这种海天一色的景象有十多年没出现过了。

  “除了天气和潮汐的原因外,还与休渔有关,海上行驶的船少,卷起来的泥沙自然就少了。象山港的渔船减少,可能也是海水变蓝的一个原因。”黄嘉炜认为,象山多年来积极鼓励渔民向生态渔业、休闲渔业转变,让游客下海,让渔民上岸,使象山的海洋环境多少有了改善。

  “明年,我们将会建一个休闲渔区,让‘出海当渔民’游客一网下去不会扑空。”汪柏杨表示,公司计划开发“夜游石浦”项目,引进大型游船,并在船上安装减摇装置,减少船的颠波,让游客乘兴而来,兴尽而归。“现在,转产的渔民越来越多。他们都认一个理:海洋资源是老天爷给的财富,不能光开发不保护。”汪柏杨很有信心,石浦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记者手记

  靠海吃海,换种吃法

  千百年来,海上的渔民风里来,浪里去,浪花淘去的是一代代渔民的青春,留下的是一个个坚强的背影。他们世世代代以捕鱼为业,靠海吃海,但渔业资源的日益匮乏逼着他们上岸端起了以休闲渔业为主的文化旅游的饭碗,“退一进三”,从第一产业进入了第三产业的结果是:同样大小的一艘船,产生的效益完全不同,渔民们的感受也不同。靠海吃海,完全可以换种吃法,渔民们经营模式的变化,正是他们解放思想、打文化旅游牌、转型求变的结果。

  东南商报记者许雄辉薛智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