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土地承包期限:小心患上网络依赖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7:44:07
文/网络     编辑制作/荷花小女子

受访专家/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余金龙
若说有什么给人际交往带来了重要变化,一个是搬进了高楼,另一个就是上网。从刚开始浏览门户网站,“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到后来冲进论坛、社区灌水,“大家一起来畅所欲言”,再到博客横空出世,“秀出我精彩”,然后到现在全民微博,“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网络交流的快捷化、个性化、多元化固然令人欣喜,可当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面对电脑敲击键盘时,昔日和家人、朋友促膝长谈的日子也在慢慢远去。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调查显示青少年暑期过度依赖网络社交成“宅童”。68%的学生在暑假期间通过QQ、微博、网站等方式进行社交活动,每日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甚至有15%的学生,自暑假开始就从未走出过家门,一直“泡”在网上。
然而,沉迷的又何止是孩子!39健康网调查显示,44%的网民平均每天上网超过8小时,近半数网民热衷于社交网站,五成网民脱离网络两天就会感到躁动不安。而另一项调查显示,从来不用手机上网的网友只有25.7%。
当“无语”变成了一种生活常态,它会带来什么?语言功能的退化,人际关系的疏离,还是自我的封闭?一切皆有可能。而关键是,你如何选择。
What?   网络社交改变了什么?   从“晚上见”到“网上见”——社交功能退化
当网络还没普及的时候,传统的社交方式建立在面对面的沟通上。下班了,晚上约上三五知己聚一聚,大家谈笑风生,那是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光。然而,当网络走入人们的生活,本应呼朋唤友、肆意狂欢的夜晚却变得静悄悄起来。见面聊天变成网络聊天,上门拜访变成了信息或邮件问候,即使在同一间办公室工作,只有一步之遥,也习惯用在网上交流:
“你有明天的会议资料吗?”
“有。”
“给我Q发一份。”
敲击键盘,滑动手机屏幕,轻轻点击,看似用简单的动作就完成了社交,殊不知“用进废退”的状况恐怕将要出现。嘴巴不张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技巧也会退化。在网上无话不谈,见面后却不知道说些什么;难得的同学聚会,却个个成了“闷葫芦”;跟领导汇报工作,远没有写一份意见书来得轻松。网络达人在现实中遭遇尴尬,出现社交障碍,是宅男宅女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加关注”到“不关注家”———亲情友情疏远
微博时代,“加关注”是最快也最没有门槛的交友方式。某某好友最近在做什么?去了哪些地方?某个大学同学秀了他第几个女友的亲密照片?某名人又出了什么绯闻……只要你拥有自己的微博,这一切都会通过网络展现出来,无论相隔多远,都如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一般。
网络似乎把人与人的关系拉得更近了,但那其实只是海市蜃楼的幻境。恰恰相反,网络正在疏远人们之间的关系。每天的网上见面,没有肢体语言,没有眼神表情,只有简单的文字,搞怪的图片,彼此的了解变得肤浅。人们发布到网络的信息往往经过过滤和修饰,愉悦的文字可能隐含着泪水,抱怨的话语背后可能是洋洋得意,而甜言蜜语下很可能隐藏着骗局。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仅通过文字信息,我们其实无法了解,更无法信任。
与此同时,真正需要我们去关注和亲近的家人和朋友,却一再被忽视。“老公,一起去看电影吧”,“没时间”;“爸爸,我想去游乐场”,“你自己玩吧”;“哥们,出来吃个饭如何”,“我有事来不了”。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不过是将亲情友情越推越远,让自己陷入孤立。

Why?   网络社交为何“如火如荼”?   人潜意识里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为什么网络会让人沉迷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理咨询科副主任医师余金龙说,这往往是人潜意识的需求的表现。
“偷窥”———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观察别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中获得快感和刺激,网络上经常“潜水”的人恐怕就有这种心态。有的人是纯属好奇,也有的人是自己生活不如意,就上网对别人指指点点,甚至幸灾乐祸。“反正我看你的笑话,你也不知道我是谁。”这种躲在暗处“看热闹”的阴暗心态,在网络上得到了无限放大。
“裸露”———人类的起源本来就是裸体的,只不过随着进化,人才有了道德约束,产生了羞耻之心。虽然“裸露”从此被压抑到潜意识里,但它时不时地都会突然爆发。“裸露”不单是指身体的暴露,也包括把最秘密的东西公开出来。网络上所谓的晒工资、晒年终奖、晒隐私,还有晒富,其实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心态。而在旁观者的惊讶和起哄中,“裸露”者也会获得心理满足。
“发泄”———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果不能自我调整,又没有渠道倾诉,上网无疑是发泄痛苦、愤怒、不平、悲伤情绪最理想的地方。嬉笑怒骂,随心所欲,就算是说最难听的话,顶多也就是被删除、被屏蔽。那些在网络上总是扮演“批判者”、“愤青”、“痞子”的人,往往是心理压力过大,自我又不够强大,通过打击鄙视他人来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尊心的心理平衡,或是因为自我不能接纳而向外投射,都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找心理平衡的典型。
“寂寞”———网上有句话说:“哥上的不是网,是寂寞。”内心越孤独的人,越会将情感的宣泄寄托在网络上。他们喜欢灌水,加关注,逛社区、论坛,更喜欢“织围脖”。看上去,他们或许是网络红人,可在现实中,他们缺少和他人的亲密关系。默默无闻,形单影只,不太好相处,在人群中,他们往往被这样形容,是“很没有存在感”的一群人。而越是被忽视,他们越想寻求满足和慰藉,无疑,网络给予了他们最大的温情。
“焦虑”———有些人每天乐此不疲地刷微博,上Q,“抢沙发”,看各种各样的资讯,似乎不第一时间了解网络上的新鲜事,就变成了“奥特曼”(outman)。为此,他们可以不眠不休,就连吃饭、走路、坐车、开会也要通过手机上网。虽然一说起最新的网络用语、网络事件,他们都可以轻松道来,称得上是时尚前沿人物,但他们内心潜藏的焦虑、不自信、害怕往往比一般人更甚,而失落感也会来得更强烈。
“期望被认可”———无论多么平凡,每个人心底都希望体现自己的价值,被他人认可。而人人平等,正是网络最大的吸引力所在。就算没有美貌,没有财富,没有名声,只要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就能一夜成为红人、名人。“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之所以会受到热捧,很大程度上是寄托了“小人物也有大志向”的集体潜意识心理。在他们身上,草根阶层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小心“虚拟社交依赖症”
余金龙表示,上网可以及时了解信息,还可以打发时间、放松精神、释放压力,网络的“隐私安全、平等、接纳、可自由交流”等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心理治疗作用的。如果保持一个适当的度,应该说有积极的一面。但很多情况下,不少人是过度上网,对网络产生了心理依赖,就像染上毒瘾一样,已经失去了自控力,一离开网络就觉得难受,坐立不安,只有回到网上才觉得舒畅,那就是有问题了,可能对身心都会有害了。
“每个人都有多个人格,网络上的那一个或许是你的电子人格,它可能表现得和你平时不一样,有很多潜意识的需要可以由此释放。如果你沉迷于此,久而久之,你的电子人格就会越来越强大,从而超越现实的自我。那个时候,回归现实就变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会让你产生逃避、放弃的心态。”
余金龙说,只有现实中的人格强大,才是最健康的。但事实上,越是沉迷于虚拟社交的人,越是在现实中感到压抑的人。而过分沉溺于网络社交容易患上“虚拟社交依赖症”,随之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等症状。这将影响一个人的社会功能,使其忽略了现实中应负的责任。在家庭里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变得冷淡,工作上与领导同事之间也容易产生矛盾,将影响婚姻事业和其他方面。同时,通过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在现实中会出现孤僻、压抑等性格的偏倚。
How?   拿什么拯救你失落的世界?
1、如果发现自己过分依赖网络,且已经影响到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可到医院心理专科求助。在医生的分析下,你会知道是什么在影响、操控你,从而正确认识自我。
2、经常内省。反问自己“网络社交能满足我什么需要”以及“为什么我有这样的需要”、“它对我产生什么影响”等,通过不断的反省和思考,正视自己的问题,才能找到相应的处理方法。
3、回归现实。卸下在网络上的马甲,在现实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通过努力,尽量提升自己的事业和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多与人沟通交流,塑造健全的人格。
4、网瘾和“虚拟社交依赖症”往往是并存的,其自我保健的方法有———
在上网时间上要自我约束,特别在夜间上网时间不宜过长;
平时要丰富业余生活,比如外出旅游和朋友聊天、参加一些体育锻炼等;
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休息;
一旦出现IAD(互联网成瘾综合征,是一种现代的新形式的心理疾病),尽早医院心理专科求助。
虚拟社交依赖症如何诊断?
“虚拟社交依赖症”是一种互联网时代才出现的现象,还没有正式的医学诊断名称和标准,从其表现看,有些类似神经症,判断“虚拟社交依赖症”可以参考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1、患者由于沉迷于网络社交游戏而导致出现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躯体化或神经衰弱等症状;
2、表现出来的症状已经导致社会功能受损或具有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3、前面两点的表现和行为至少要有三个月。(宋导 张雪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