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婆奶奶扭计媳:为啥说武则天曾是李世民的“三陪小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25:01
为啥说武则天曾是李世民的
“三陪小姐”




贞观十一年,大臣武士護家有一个拥有闭月羞花之貌女儿的消息传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耳朵里,这位一心想征服更多女人的皇帝砰然心动,下令将招其进宫,并立为“才人”。这个“才人”,并不是“人才”的意思,而是嫔妃中的一种,其主要工作职责是侍寝陪宴,专门陪皇上睡觉和吃饭。从这个角度看,武则天最初是李世民的“两陪”小姐。李世民死后,武则天被发配到感业寺当尼姑,这也属于陪葬的一种,由此上升到“三陪”。
当初李世民询问谁能驯服烈马时,武则天曾给出一个所谓好办法。她的好办法,其实是个本办法,把自己的残暴性格暴露无遗。遗憾的是李世民貌似脑筋短路,不知为何没有想到那个关于妖星的传说。逞强好胜害死人。武媚娘的故事告诉她自己。当李世民转身离开的时候,武媚娘应该为自己的鲁莽行为感到了后悔。
对于性格懦弱的李治来说,爱上武媚娘,实际上等于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对于武媚娘来说,自从与李治发生恋情之后,她的生活便不再昏暗,她的仕途之路又重新打开一扇崭新的门;而对于李世民来说,不知道媚娘与儿子暗渡陈仓,实在是为大唐帝国埋下了一大祸根。
分析李世民开创一代伟业的原因时,有人说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备,也有人说是他思想政治路线对头、振兴经济措施有力,还有人甚至想到了大运河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些答案都有一定道理。但换个角度看,李世民成功不外乎三条:他有一个好头脑;他有一帮好朋友;他有一个好老婆,一个难得的贤内助。
提起长孙皇后,无论是历史学家,还是普通百姓,都一个劲地夸她“好”,究竟“好”在哪里却众说纷纭。长孙皇后好,主要有三条:一是不是非,二是通情理,三是母仪天下。这三条,看似简单,做起来实则很困难,但谁要做到了,谁就是天下最好的女人。长孙皇后做到了,所以后人说她是最伟大最知性的皇后。
历史上的帝王有一个共同的德性,结婚之后用不了很长时间,便对皇后不再感兴趣,而是移情到后宫其他妃嫔身上,而李世民不是这样。他与长孙皇后结婚之后,虽然有时也喜欢后宫其他女人,但始终对长孙皇后情有独钟。几十年婚姻生活,两人伉俪情深。无论他身边有多少女人,长孙皇后始终是他的“主旋律”。
李世民“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关键在于长孙皇后心胸宽阔。多数皇后对于丈夫喜欢别的女人会心生妒意,从而公开或不公开地反对,甚至制造种种麻烦。长孙皇后不是这样,对于丈夫喜欢其他的女人,她不仅不反对,而是坚决支持。更要命的是,她居然主动帮助丈夫找女人,而且专找最漂亮最好的女人。
有一年,长孙皇后发现通事舍人郑仁基十六岁的女儿非常漂亮,堪称绝代佳人,于是,主动禀告李世民,劝他尽快将其纳入后宫。李世民见了郑家女儿,也是颇为动心,于是下诏书令其入宫。此事后来因为魏征报告郑女已经许配他人在先而泡汤。不过,通过这件事情,可以了解到长孙皇后是怎样地宽容和大度。
长孙皇后政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从不议论朝政。有一次,李世民病重,看情形貌似治不好了,她偷偷备了毒药,准备一旦丈夫死了自己也殉情自尽。目的只有一个:不想像有些皇后一样,一旦皇帝死后,便大权独揽垂帘听政。李世民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若论真的以史为镜,长孙皇后属于身体力行。
李世民爱美女,有三大特点:一是在数量上,追求多多益善。二是在成色上,不在意是否处女。有些已经结婚成家的妇女,只要长得漂亮,姿色出众,即便是“副处”,他也乐意。三是在伦理上,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只要他看上的不管是谁,都不会放过。这其中,包括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弟弟李元吉的爱妃杨氏等。
李世民爱徐惠,不仅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且更主要的是她“很油菜”,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文艺女青年。有人曾这样编过一个手机短信:她,出生5天就能说话,4岁便通读论语和诗经,8岁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11岁入宫成为“才人”,羡慕吗?可是她24岁就死了。她就是李世民的嫔妃、著名文艺女青年徐惠。
徐惠是24死去世的,属于英年早逝。不过,这可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为爱而死。贞观二十三年,丈夫李世民去世,徐惠因过于悲痛忧思成疾,卧床不起。当时,太医给她看病,并开了药,但是徐惠拒绝治疗,也拒绝吃药,不为其他,只为能早一天追随丈夫而去。其情罕见,令人动容。李世民对徐惠没白爱!
当初,李世民第一次带兵作战时,充分利用旗子和锣鼓的作用。一箭未放,一人未死,依靠一干旗子和锣鼓,吓走了20万敌军。人们说,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李世民通过这次战役告诉我们:旗帜多了就是假象。兵书说,一鼓可以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李世民通过这次战役告诉我们:多鼓可以退敌。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李渊和李世民最初起兵攻打长安时,李渊半路上要掉头回太原。李世民力荐,但李渊不听,李世民只好在门外放声大哭。结果,李世民的哭声打动了李渊,让他撤销了部队撤退的命令。这一哭,可谓价值连城。因为,它改变李渊的主意,更改变了李氏家族,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
出家人一般不介入世间的纷争,对社会上的权力争斗,基本上都是持中立态度。可是,在李世民与王世充的战争中,少林寺僧人却有自己爱憎分明的立场,李世民正是依靠他们的相助,得以化险为夷,并最终取得对王世充的胜利。少林僧人为何会帮助李世民?因为他行得正,为得好。正可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纵观李世民一生几十次战斗,堪称用兵如有神助。毛泽东称赞其,自古能军者无出李世民右者,绝对没有夸张。可以想见,当年毛泽东领导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肯定从李世民的用兵中学到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李建成和李元吉本想在大军饯行的晚会上干掉李世民,不料,这一绝密情报被李世民安插在他们手下的王秷得到了。这条情报,直接改变了事件的发展方向。本来想先发制人,没想到让对手要走在他们前头;本来想“搞文艺”,没想到自己被文艺给搞了。这件事情再次提醒世人,政治斗争,情报工作至关重要。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因怕背上不孝之名而犹豫不决。房玄龄说:杀掉他们,可以避免天下落入贼人之手,还可以保全父皇的生命,不是不忠不孝,而是大忠大孝!这句话,彻底驱除了李世民的心魔。什么是高人?什么是智慧?这就是答案!把谋杀亲兄弟,上升到国家和仁义的高度,没有非凡的智慧断然不可想象。
对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历来存在不同说法。站在历史的高度,我们应该对其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本人看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值得肯定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理由:起于正当防卫,原本理所当然,基本动机良好,经得起社会和历史发展检验。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是主动找事,而是正当防卫。因为,李建成、李元吉密谋杀害他在前,他决定先发制人在后。如果要怪,只能怪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先产生恶毒想法,制定了谋害李世民的计划,而且保密工作没有做好,根本怪不得李世民。人家都磨好刀杀你了,还不采取行动,在那里等到死,岂不是傻瓜?
单就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射杀亲兄弟这一事件本身对错来看,似乎李世民是错误的,但是,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国家没有动乱,社会没有倒退,国家岂止没有动乱和倒退,而是彻底结束了内乱,社会大踏步前进,进入贞观之治。因此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仅没有过没有错,没有罪,相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于治理国家,分析李世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有三大目标,一是最低目标,不能亡国,从别人手里夺来的政权不能再被别人夺去。二是中等目标,自己治理国家,定要比自己的老爸强,更要比李建成强得多,不然发动玄武门便没有说服力。三是最高目标,创造天下安定、政通人和、国富民强的盛世局面。这些目标他都达到了。
李世民执政之初,曾开展了一次关于“自古理政得失”的大讨论。那次大讨论,文武百官尽皆参加,大家各抒己见,相当于改革开放之前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那么,通过那次大讨论,,李世民究竟吸取了什么成果,提出了什么治国方略呢?这个问题,答案只有三个字,那就是——“存百姓”!
宋明理学认为,人应该“存天理,灭人欲”。在李世民字典里,什么是天理?天理就是老百姓,存天理,就是存百姓。这是他所有理论的基石,也是他的治国大道。“存百姓”,这三个字,不是从天而来。他之所以提出这三个字,并把它作为治国之道,来自历史,主要是吸取了他大爷兼岳父隋炀帝的教训。
有一年,天下蝗灾泛滥。李世民视察农村,顺手抓住几只蝗虫说:“粮食是老百姓的生命,你不该吃,要吃也该吃我。”说完,张开大口便往里塞。他说:“我不怕生病,如果把天灾转移到我身上我心甘情愿。”这话,体现了他体察民情的拳拳之心。这要比那些到了灾区只知道上镜头的人要高尚不知多少倍。
为了防止官员大搞劳民伤财的土木工程,李世民创造性地将其纳入法律,取名“非法兴造”,纳入《唐律》,“诸非法兴造及杂役,十庸以上坐赃论。”谁搞强拆,就依法追究责任,而且不管是谁!羡慕那个时代。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强拆,更没有人因强拆而自焚!
李世民即位不久,正当他带领全国人民专心发展经济的时候,突厥大军一夜之间杀到了离京城不到70里的地方。面对这一重大挑战,有人建议以金钱换和平,抓住难得发展机遇期;也有人建议发动全民参战,等把敌人打败了,再发展经济。李世民却决定,对敌作战和发展经济,要“两不误、双丰收”。结果他赢了!
魏征并不是李世民的一面镜子,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个小人儿。对于多数人来说,内心深处勤奋、懒惰,大公、无私等小人儿之间的战斗,一般是依靠他们双方各自的能量来决定胜负。李世民却不是这样,另一个小人儿的角色由魏征充当。魏征其实就是李世民安排在自己身边,专门负责和自己“打仗”的另一个他。
总结东征高丽失败,李世民曾仰天长叹:“假若魏征还活着,他一定会出面力劝我不要出兵的。”这是李世民一生中干的不光彩的事情之一。这件事情说明,无论国家怎样强大,都要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对外坚决不称霸,不管不该管的事情,立足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否则,就要走弯路,吃苦头!
贞观时期全国几乎没有贪污犯。当今时代,治理腐败几乎成为世界性难题。那么,李世民当初是怎样做到的呢?我看主要是他建立了领导干部现场观刑制度。对各地发生的重大贪污犯,一律押赴首都问斩。行刑时,让各地刺史都督都来首都现场观看。这是最有效最刺激的廉政教育,意思是:谁若贪污下一个就是你!
李世民让大臣们向朝廷举荐人才。当时,很多大臣都纷纷举荐人才,唯独封德彝一个也没有举荐。李世民问其原因。封德彝回答说,我们国家目前实在是没有值得用的人啊。言外之意是:天下该发现的人才都发现完了。这是典型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啊。如果不是嫉妒人才,便是武大郎开店。

有一次,李世民亲自到场观看考试进士的情况。进士报道那天,看到一个个有才学、有抱负、又年轻的优秀人才鱼贯而入,李世民开心得不得了,心里像吃了蜜糖,禁不住感叹道:“天下英雄,入吾毂中”。这句话,一方面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另一方面,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他的实用主义。
李世民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好老婆长孙皇后,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好后妃徐惠。这两人,从身份上来说是他的“内人”,但从作用上来讲实际上是他的两个“编外大臣”。因为,她们虽然不是编制内的大臣,但发挥着一般大臣不能发挥的作用。她们的主要作用,便是“谏言”。她们相伴他的身边,提出很多合理化建议。
李世民教育子女虽然很努力,但收效甚微。他是一个伟大英明的君主,但又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养育了一个“不爱女装爱武装”的同性恋中人李承乾,是他教育上的最大失败。第二大失败是错立“不爱江山爱媚娘”的李治为太子。另一大失败是,初唐时期出现了以高阳公主为代表的不争气的“三公主”。
当年李世民为了纪念文学馆的著名学士,同时也是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让著名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画像。画像一律巨幅,画好全部挂在凌烟阁上。他并没有像其他帝王一样,命人为自己画巨幅画像挂到首都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上,让人山呼万岁,而是把手下几个文人画像挂在高阁上。同为封建帝王,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当年,吐蕃等国家的使者来大唐求婚,文成公主并不想嫁给松赞干布,但是在那场空前激烈的竞争中,西藏使者出人预料地成功胜出。文成公主虽不太情愿只能前去吐蕃。后来,文成公主成为藏汉民族和亲的大使和为藏汉友谊做出巨大贡献杰出人物。这就是历史。历史事件就应该这样生发。历史教科书就该这样书写。
李世民曾作《帝范》,长孙无垢曾著《女则》。他们一生仅仅写了两本书,但这就足够了。因为,这两本书拥有十足的成色质量。他们本已成就一代伟业,名字早已和伟大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两部书的出版,使他们的形象更加伟大。当今社会上也流行领导干部出书,可是他们写得都是些什么呢?
李世民晚年,曾将自己执政期间的得失,写成了一本书,名曰《帝范》,并通过这本书,对新立太子李治进行如何当皇帝的系统教育。李治当时听得很认真,学得也很认真,但到了具体实践上,始终是南辕北辙,最终在皇位上没什么成就。为什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在那里摆着,不是读几本书能管用的。
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武则天是一代奇女,具有很大的野心。当这两个人碰到一起的时候,论说武则天应该被李世民所洞察,然而,谁也想不到,他们居然擦出爱的火花,而且为大唐帝国埋下了巨大的祸根。当年武媚娘怀揣当女皇的梦想而来,对此李世民丝毫不知。明君也有糊涂的时候!
一个人如果心里只有“革命工作”,没有一点业余爱好,虽然或许能干出些事业,但注定是一个乏味单调、没意思的人。李世民不想做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在干事创业之余,坚持和葆有四大业余爱好:美女、书法、诗文和不老药。由于这些爱好,使他生活得更加充实,也使他成为一个更加立体,也更有血有肉的人物。
李世民晚年,迷恋上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祈求长生不老。对这个问题,应该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来分析和看待。首先,那个时代人们的寿命太短了。其次,当时李世民晚年疾病缠身,而且久治不愈。第三,那时候的医疗条件太差了。当时的所谓太医,按水平最多也就赶上现在三级甲等医院的主任医师。
李世民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李世民晚年好大喜功,主要有三大因素: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他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他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自我评价为三七开。邓小平先生曾对“四人帮”打零分。那么,李世民一生,究竟应该几几开呢?大约应该是二八开。三七开,显然有点偏低。如果三七开的话,估计一般帝王都能做到。如果达不到二八开,那他就根本算不上是“千古一帝”。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对李世民作如此评价: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这段文字,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合理性,作出了恰当评价,算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还李世民一个清白。
毛泽东是一代伟人,历史上他佩服的人不是很多,但对李世民欣赏有加。从他对李世民的评价可以看出李世民的伟大: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