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英雄联盟队赛2017:宋 王诜 书法作品集+王庭筠.王安石.王升.王素.王觌.王岩叟.无准师范.王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26:29
王诜(1048-1104)
字晋卿,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居开封(今属河南)。官至宣州观察使,尚英宗赵曙女魏国公主,官左卫将军、附马都尉。曾贬官均州,后放还,又官定州团练使。雅好文艺,精鉴赏,工诗文书画。常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交往。好写江上云山、幽谷寒林与平远风景,用李成皴法,笔意清润挺秀,苏轼谓“得破墨三昧”。亦擅青绿重色。识者谓其起着从“金碧”过渡到“水墨”的桥梁作用,被称为“不古不今,内成一家”。兼写墨竹,学文同。存世绘画作品有《烟江叠嶂》、《渔村小雪》等图。

《行书自书诗词卷局部》


下载全图
王诜《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纸本 31.3×271.9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诜《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局部)王诜《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 (局部)
王诜作为画家的名声似乎要远远高出作为书法家的名声。其实,在书法方面,王诜的字清劲紧实而别具面目。《自书诗帖卷》共分四段,第一段二十三行一百五十四字,以散文叙说“前年恩移清颍(按即颍州)”,道阻于许昌,与韩维(持国)、范镇(景仁)诗酒留连于颍昌府(按即许昌)之西湖的情况。,第二段十七行九十六字,记颍昌湖上三人所作唱和诗句。第三段八行六十四字,为《蝶恋花》词一首,观其描述,亦当为湖上景色。第四段二行十七字,自言近年能饮酒,多醉书。字句之间虽然有感伤惜别的味道,但落笔痛快淋漓,锋芒毕露,可谓独具风貌。 (资料转自上海博物馆网站)点击右键逐页下载《行书颍昌湖上诗词卷》[1][2][3][4][5][6][7][8][9][10][11][12][13]





  
  
 

王诜跋欧阳询《行书千字文》 辽宁省博物馆藏。
(资料来自《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11期)

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片由书友逍遥法外扫描制作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宋 王诜跋孙过庭《草书千字文第五本卷》 (局部)

王诜跋王齐翰《勘书图》(又名挑耳图) 南京大学图书馆藏。
(资料来自《中国书法》杂志2005年第11期)


下载全图
《烟江叠嶂图卷》 纸本 绢本 26×138.5cm 上海博物馆藏
王诜钟情于山水画,他曾用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两种方法创作了两幅同一个主题的作品——《烟江叠嶂图》,如今这两幅《烟江叠嶂图》都藏于上海博物馆,这里介绍的是水墨的一本,后有苏轼行书诗并跋和王诜唱和诗二章并跋,弥足珍贵。其中王诜书作,虽为文人墨戏,但笔意方圆兼施、正侧互用、处处体现出其多以侧笔取势的用笔方式。此件真迹曾在行内被公认的假画,后经上海博物馆国家级文物鉴定专家钟银兰反复鉴定确认为国宝级文物。(资料转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王庭筠(1156-1202)
金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熊岳(今辽宁盖平)人,左相张浩外孙,居山东郓城黄华山下。庭筠自幼聪颖,7岁学诗。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晚年起复,泰和元年(1201)复官翰林修撰。次年去世,章宗有诗追悼。
王庭筠“文采风流,照映一时”,仪观秀伟,善谈笑,外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既见,和气溢于颜间,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李纯甫,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诗律深严,七言长篇尤工险韵。 亦善画,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墨竹近似文与可,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以至后人误传其为“米芾之甥”。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见汤垕《画鉴》),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传世绘画作品有《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该画笔墨富有变化,柏树用笔潇洒爽朗,水墨淋漓,霜韵铁骨,画竹笔力挺劲,叶如刀裁,纵恣奔入,现藏日本京都藤井会成会。著有《王翰林文集》、《黄华集》、《藂辨》十卷等。子万庆(一作曼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亦能诗并书,有父风。仕至行省右司郎中。
王庭筠 题《幽竹枯槎图》卷 绢本 38.1x117.7cm(全幅)墨笔 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藏释 文 :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
王庭筠 《李山画风雪杉松图卷跋》纸本 (画)29.7x79.2cm(全幅)31.2x1003.4cm 美国藏释 文 :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地炉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书法宗米芾,行笔疾速,富于变化。但不尽是米芾的风格,有他其自身的特点,书写作风十分严谨。用笔中锋、侧锋并使,点线丰腴厚实,绝少枯笔飞白;笔致俊逸,神气超迈。章法方面,这幅字首尾布白相应,行距匀称妥贴,对行与行的处理,注意揖让呼应,达到相安相得。

王庭筠 跋米芾《研山铭》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半山,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苏东坡称其书“无法之法,然不可学”。米芾说他学杨凝式,黄山谷说“比来士大夫,惟荆公有古人气质,而不端正,然笔间甚遒”。
王安石《行书楞严经旨要》卷 纸本 29.9×119cm 上海博物馆藏  《行书楞严经旨要卷》为王安石去世前一年亲自校正楞严经卷文字。自署"余归锺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作者时年六十五岁。卷后有南宋牟献之,元王蒙,明项元汴、周诗题跋。曾经元陈惟寅,明项元汴、曹溶鉴藏。王安石《过从帖》 纸本行书 26×32.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亦称《奉见帖》,乃王安石的一则尺牍,共6行,41字。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等都有著录。释文:
安石启 过从谓必得奉见 承书示 乃知违豫 又不敢谒见 唯祈将理 以副颂盼 不宣 安石上 通判比部阁下【转帖】http://iiisss.blog.hexun.com/10343527_d.html
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21-1086),年66岁。江西临川(抚州市)人,字介甫,号半山,庆历进士。嘉祐三年(1058)上万言书,力主变法。神宗熙宁二年(1069),官至参知政事,拜相,行新政。熙宁九年(1076)罢相,退居南京,封荆国公,追封舒王。由于他力主改革,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但王安石之时,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进退维谷的地步,他的改革最终也失败了。
对于王安石的书法,也如对待他的变法一样,时人与后人有许多评论。苏东坡认为他的书法得无法之法,但是不可以学,其原因就是他没有法。这应该是一个很精深的见解,内涵的确十分丰富,但哲理味浓了些,显得语焉不详。黄庭坚认为他的字学的是东晋的王濛,书法奇古,像晋宋间人的笔墨,又说他的书法多率意而作,本不求工而萧散简远,神采飞扬,好比高人胜士,虽然敝衣败履,但走在大车驷马之间,而目光炯炯,总与平常人不同。米芾则说王安石的书法学的是五代时的杨凝式,而且颇为自负地说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点。张邦基在《墨庄漫录》中更另有一番见解,他说王安石的书法清劲峭拔,飘飘不凡,世人称之为横风疾雨,黄庭坚说是学王濛,米芾说是学的杨凝式。对于王安石的书法渊源,还有另一些说法,归纳起来,约有下列几点:一是王安石的书法由笔底自然生发,多率意而作;二是像晋宋间人的笔墨,风度俊逸,飘飘不凡,格调很高;三是在书法渊源上众说纷纭,难究其根。读一读《王文公集》,我们会对以上三点有更深切的感受。“但疑技巧有天得,不必强勉方通神”,这是他艺术观的最直接的表露,他是多么否定强勉,否定七拼八凑而强调着天然浑成!“战罢两奁收黑白,一枰何处有亏成”,看来他是不能参加围棋比赛的,因为他根本不把输赢放在心里,其个性又是何等潇洒!
行书《过从帖》,是王安石给一位通判的复函,纵26厘米,横32.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其文不见于《王文公集》,体裁属“启”或“书”,但文字过于简略,内容难于确考。揣其文意约略可知,这位通判遇到了意外之事而又犹豫不决,王安石则请他好自为之。
王安石书法行笔大都很快,明人赵宧光甚至说:写字不可急促,而王安石的书法却都像在大忙中作,不知道此公竟会如此之忙?但《过从帖》用笔却沉稳有力,笔笔到位、尽味,而节奏也较缓慢,没有丝毫忙字可言。其字重心一般落在右下方,做到了稳中有势,而纵列,除“阁下”两字外,明显右倾而左偏,确有横风疾雨之妙。书风类颜,而杨凝式是取法于颜的,因此米芾道其取法于杨凝式,这是从王安石的书法中体察到了笔法神髓的缘故。但从王安石的《吴长文新得颜公坏碑》一诗来看,王安石对颜真卿其人其字是推崇备至的,因此王安石受过杨凝式的影响,也一定更受过颜真卿的影响。北宋书坛尚意,作为一代书风的代表者苏、黄、米都尚意,除米芾对颜真卿稍有微辞之外,在本质上都推崇颜真卿,而推崇颜真卿也都在于“颜公变法出新意”。当然,尚意书风在北宋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多方面原因,而变革的时代之风无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王安石这位改革的倡导者,作为有远见的政治家而雄视千古,作为书家,也开了风气之先。正是有了他的开启先河,才有苏黄米的直挂云帆,因此这帧有横风疾雨之妙的《过从帖》是弥足珍贵的。
王升(1067-?)
字逸老,汴(今河南开封)人。宋宣、政间,奉召为补右爵。南渡后,寓居嘉禾羔羊里,自号羔羊居士,宋高宗时,召对蒙眷官至正使。卒年不详,1149年尚在。虞集评:“逸老草书,殊有旭颠转折变态”但考察其流传书迹,实是学米芾。
王升《首夏帖》纸本 行书 纵32.2厘米 橫38.l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匠顿首复,伯兴承务贤亲坐下。首夏清和,伏惟神明赞相,尊候万福,再会未期,伏几相时保重。谨复启,不宣。升顿首上伯兴承务贤亲坐下  王升的行草书在南宋时颇负盛名,资料说他书宗张旭、怀素,但从此札看不出与上述二人的渊源关系,倒是与米南宫的书风很近,此帖书法全学米芾,气势酣畅,笔法老健,应是晚年之笔。
鉴藏印记 “宋荦审定”(朱文)、“珍绘堂记”(朱文)、“莲樵鉴赏”(朱文).“沿州”(朱文),“汪恂之印”(白文)、“南韵斋”(朱文)、“皇十一子成亲王诒晋斋图书印”(朱文)、 “德”“量”(朱文连珠)。
历代著录:《书画鉴影》王升《衰老帖》 尺牍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升再拜 衰老杜门多病 久不承兴居之问 日益系咏 近魏端叔见临 能道动止之详 用以为尉 累蒙见许一过敝圃 竟不闻足音 因出切幸迂临 至叩至叩 升再拜
王素(1007-1073)
字仲仪,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北宋名臣王旦季子。赐进士出身,累擢天章阁待制、淮南都转运按察使,又迁龙图阁直学士,历知定州、成都府、开封府、许州。英宗治平初,召拜端明殿学士,出知渭州、成德军。神宗熙宁初知太原府,官至工部尚书。六年,卒,谥懿敏。(《乐全集》卷三七《王公神道碑铭》),年六十七。《宋史》卷三二○有传。


王素《才徳帖》行书 纸本 纵29cm×29.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
素再拜启 陕右久藉才德 宣布天子之惠 一方安肃 实解朝廷西顾之忧 然偶淹使麾 舆议甚郁 想进用之命 不出旦夕 优冀宽以处之 前迓宠数 少尉门人之望 幸甚幸甚 素再拜
王觌(1036-1103)
字明叟,泰州如皋人(今属江苏)。1051年(宋仁宗皇佑3年)王觌与堂兄王观赴开封太学拜胡瑗为师,专心研读仁义礼乐经典,养成一身正气。1059年,23岁的王觌考中进士。他不愿久居京职,于1068年到润州任推官。1086年宋哲宗继位,官右正言,进司谏。徽宗朝,为工部侍郎,迁御史中丞,后以龙图阁学士知润州,徙海州,最后任主管太平观的闲职,安置临江军。 《宋史》《王觌传》云:“觌清修简澹,人莫见其喜愠。持正论始终,再罹谴逐,不少变。”1103年,王觌“无疾而卒,年六十八。” 著有《谏疏》30卷,《奏议》30卷,《杂文》50卷,《内制》30卷。
王觌《平江酒毛帖》,行书.纸本,32.1×40.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觌再拜 平江酒毛汝能 乃觌所辟置 天下之奇材 而汤德广诸人 不以法度御之 多取以供它费 小使臣不敢辄忤其意 至今循习不改 觌已请于朝 欲自使令 今已得数万缗酒本 方营求数十区屋材 兴冶清河一坊 追复其旧 稍侍三两月之期 使司必与享此利 欲望一差檄过杭 严戒以即日上道 幸甚 第勿令胡守知此意也 觌再拜
王岩叟(1043-1094)
字彦霖,大名清平人(今山东高搪)。幼时聪颖过人,十八岁乡举、省试、廷对皆为第一,因此又称三元榜首。哲宗继位为监察御史,迁右丞相,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工书法,正书遒劲浑厚。著有《易诗春秋传》《韩魏公别录》。传世墨迹有《秋暑帖》、《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尺牍》等。
王岩叟《秋暑帖》,行书.纸本,26×3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大人上问 起居,未皇奏记,但益思仰之诚,秋暑敢乞倍 自寿重。岩叟上启 水安必常得吉问王岩叟《与知府安抚左丞资政札》行书.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岩叟顿首启 阔远清范 日益以久 第企乡之心 时至左右 辱教 伏承开府之初 台候万福 感慰无喻 几晏参对未期 惟冀调护寝兴 以副眷倚之重 谨奉启不宣 岩叟再拜 知府安抚左丞资政 二十三日王岩叟《与给事淳夫侍讲札》行书.纸本 222.0×29.0 cm释文:岩叟启 早来略喜 瞻晤蒙 教 敬审向夕台侯万福 未即 上谒少叙 谢意 谨奉启不宣 岩叟再拜 给事淳夫侍讲台坐 十八日
王洙(997-1057)
字原叔,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少聪颖,博览强记,遍览方技、术数、阴阳、五行、音韵、训诂、书法,几无所不通。官至侍讲学士。《宋史》本传说他对于“篆隶之学,无所不通。欧阳修评他写的《范仲淹神道碑》(欧阳修撰文),其隶书“峭劲,多带篆体,真出唐人隶书之上”。

王洙《范仲淹神道碑》     《范仲淹神道碑》,又称“褒贤碑”。欧阳修撰文,碑额由宋仁宗亲篆“褒贤之碑”四字,碑文由王洙书丹,此碑碑额、碑身为一块石料所制,通体高高408cm,宽141cm,厚40cm。河南省伊川县彭婆乡出土。碑文隶书30行,满行72字,尚存1511字。北宋以后隶书碑文很少,而王洙的隶书书法艺术作品,除此以外,更难寻觅,弥足珍贵。
无准师范(1179—1249)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绵州梓潼县治)人。年九岁就阴平道钦出家,绍熙五年(1194)受具足界,庆元元年(1196)于成都正法寺坐夏(6)。年二十投育王山秀岩师瑞,时育王山有佛照德光(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人)居东庵,空叟宗印分坐,法席人物之盛,为东南第一。师贫,无剃发之资,时人常以“乌头子”称之。后至杭州灵隐寺,谒松原崇岳(宋代临济宗杨歧派僧人),往来南山,栖止六年。又闻破庵祖先(宋代临济宗杨歧派僧人)住苏州西华秀峰,往依之。不久,至常州(今属江苏)华藏寺师事宗演,居三年,复还灵隐。侍郎张 兹新创建广惠寺,请破庵祖先住持,师范亦往侍三年,又随其登径山。破庵祖先将寂之时,以其师咸杰(宋代临济宗杨歧派僧人)之法衣顶相付之。绍定五年(1232),奉敕住径山,次年入慈明殿说法,宋理宗深为感动,赐“佛鉴禅师”之号,且赐银绢,作为径山寺的修缮之资。淳佑九年(1249)三月十五日,书遗表十余种,三天后示寂。有《无准师范禅师语录》五卷、《无准和尚奏对语录》一卷行世。(《续传灯录》卷三五、《大明高僧传》卷八)
无准师范为南宋著名高僧,日本京都东福寺(临济宗东福寺派大本山京都五山之一)的开山祖师圆尔弁圆(圣一国师,1202—1280)也出于其门下, 无准师范是宋代中日佛教交流代表人物,对中日文化交流的有着杰出的贡献和深远影响。
无准师范《尺牍》 纸本 行书 32.1 × 100.6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松平直亮氏寄赠)
图片转自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下载大图来自日本-e国宝-网站]
无准师范的弟子包括,镰仓圆觉寺的开山祖师无学祖元、建长寺第二代住持兀庵普宁、及圣一国师圆尔弁圆等日本名僧。圆尔弁圆于嘉祯元年(1235年)前往南宋,并得到无准师范的“印可”,之后成为京都东福寺开山祖师(印可指禅宗指导者认可修行者的参悟并允其嗣法的证明)。
圆尔弁圆返回日本的次年,即淳佑二年(1242年),无准师范所在的万寿寺遭祝融之灾,在博多承天寺的圆尔弁圆得知此事后,便捐赠木材千片作为重建之资。本件就是无准师范为此而回覆的谢函。因为有此来历,所以本件又以“板渡墨迹”(在此墨迹指禅僧书迹)而著名。无准师范在文中恳切地提及对圆尔弁圆创建承天寺感到欣喜,并告知领收到的木材数目及表达谢意,也期许圆尔弁圆致力于日本禅宗的发展。
本件曾为著名的茶道家松江藩主松平不昧所藏。(参考日本-e国宝-网站 )
相关资料:宋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物——无准师范 (姜艳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