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压高低压差大:一个女人与一座桥——杏秀桥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45:26

一个女人与一座桥——杏秀桥的故事

黄 恽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建了一个游泳社,提倡国人游泳强身。游泳社取名“中华杏秀游泳社”真是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为什么要醒目而特别的嵌入“杏秀”?莫非游泳与杏秀还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原来这根源于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施救不及,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这次偶然事故,陶行知身经目击,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影响到他教育思想的内涵,即光学习文化是不行的,教育一定要注重实效性。他在《教育者的机会与责任》的演讲中说:“学校讲求体育,该问此种体育是否增加学生的体健,使他们不致有种不测之事发生?”这里的“不测之事”正是针对女教师落水被淹死这件事说的。这位女教师的名字就叫毛杏秀。

事故发生在当时的苏州——

孟禄的苏州之行

1921年夏秋,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时任国际教育会东方部主任的孟禄博士来中国访问,十月中旬来到苏州。他考察了苏州的中小学教育以后,听说苏州地方驻军搞了个军工教育,所谓军工教育,相当于如今的培养军地两用人才,就是组织士兵在闲暇时间学习文化和手艺,预备将来解甲归田之日,不至于谋生乏术,可以靠所学维持生计。孟禄对此很有兴趣,认为这也是国际教育会应该了解的一部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孟禄在中国教育界很负盛名,许多现代教育家都出自他的门下,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大教育家陶行知等都是孟禄的弟子。他到苏州,在苏州的教育界同样引起了轰动,学校士女,都想一瞻他的丰采,以亲聆謦欬为幸。他要考察军工教育,自然有人去接洽。他们派人到城内的陆军第二师团师长朱申甫(即朱瑞,一度任苏常镇守使,一作琛甫)家,约定第二天(10月22日)到老六团驻地“辕门相会”。

这个老六团驻地,就是后来淞沪抗战时修建飞机场的所在,在觅渡桥朝南3里,如今的苏州化工厂一带。当时还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到北伐成功,那里的设施就渐渐荒废了。孟禄的这次苏州之行,一开始非常顺利,却在那天来了个大转折。

路上有座高桥

从城里出发到老六团驻地,要经过很多桥。这里单表其中的一座——北仙泾桥(很多记载多记为灯草桥,如《梵天庐丛录》《悼云杂记》等,这里从金松岑《杏秀桥碑》的记载)。《苏州词典》中说:北仙泾桥南北跨仙人大港东口与运河交汇处。金松岑说:“旧为浙漕艘挽曳孔道”,运送漕粮的船都是大船,所以这座桥“危乎高哉”。由于年久失修,沿岸的石塘驳岸很多已经崩坏,同时,这里水流湍急,用金松岑的说法是:“长澜委输,浸啮原陆,流潦被道,剞危窘窄,途吟旅叹,恒用踬覆”,称得上“事故多发地段”了。

那天,一行人乘坐八辆马车浩浩荡荡出了城,孟禄等人的四辆马车一路领先,后面一辆马车分坐着第二女子师范的四位女教师,她们分别是曾以庄、蒋蓉镜、黄敏之和毛慧云。在当时,女士乘坐马车出游,是一件非常风光的事,四位女士接受的是现代教育,得风气之先,如今跟孟禄到女士们一般不会轻易涉足的军营里去看看,想必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

孟禄一行来到北仙泾桥,前四辆马车马蹄得得,颇有一日看遍长安花的轻快和愉悦,一驰而过。正是秋高气爽的日子,大家的心情都不错,远眺上方山一抹青黛,近看运河中帆樯往来,根本没有想到最后一辆马车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原来面对眼前这座高桥,不是人怕,却是马怕了,也许动物有什么预感,马趑趄不前,驾车人把鞭子甩得脆响,一点也不起作用,只得举起鞭子向马背上打,这一打不要紧,马猛地朝前一冲,带着马车和车上的四位女士,一齐往运河里去,大家一阵惊呼。

听到惊呼,前边四辆马车纷纷回辔,大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驾车人一连声的高喊救命,只见滔滔急流中,车、马、人正随波逐流,现场惨不忍睹。大家奋力施救,终于“拯三人,而毛女士慧云占灭顶焉”,三位女教师惊得花容失色,几分钟前还和她们一起的毛慧云突然就香消玉殒,幽明路隔了。

毛慧云

事故中死亡的毛慧云时年二十三,生命在北仙泾桥畔就此划上了休止符。

毛慧云,名杏秀,一字韵雯,江苏武进人。她家境贫寒,7岁丧父,15岁那年毕业于武进当地的高等小学校,考入设在苏州的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5年后毕业,因为成绩优秀,被留校当了一名女子师范附属小学的教师。在学校,她教导有方,深受大家的赞许。

她在家乡时就和王家攀了亲,未婚夫王冲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22岁那年冬天,王家提出结婚的请求,毛慧云对母亲说:“父亲早逝,两位大哥生活也很贫困,弟弟还在读书,让我再为家里作点贡献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吧。”于是,婚事就延搁了下来,孰料一年不到,竟然在意外中溺水身亡。死后,人们发现她为自己的婚事已经积攒了一百多块大洋,还做好了很多结婚用的刺绣品。未婚夫王冲是个才子,原先小名中有个“福”,得配毛慧云,正所谓福慧双修。他虽然没有见过未婚妻,听到这个消息,也悲痛欲绝,含泪用文言写了一篇《悼云杂记》,摹仿冒巢民的《影梅庵忆语》、蒋坦的《秋灯琐忆》,情深意长,只可惜没有与毛慧云实际生活的体验,总显得不够贴近,感人不深。

消息传来,一校尽悲。女师校长杨达权在追悼会上流着眼泪说:毛慧云苦志励学,质敏而行嘉,平素自奉甚俭,布衣练裳,不事粉华,今以韶华之年摧折非命,伤哉。

大家追思已往,决定集资纪念这位不幸遇难的女教师。此议也得到了师长朱申甫和吴郡士绅的一致赞同。

从北仙泾桥到杏秀桥

金松岑、费树蔚、吴梅等士绅会同政府官员都认为毛慧云之死,与“津吏失职,缴道未夷”有关,没有追究车夫的责任,认为责任在政府一方,于是拨款把这座高桥的坡度改缓,还修筑了石塘与堤岸,决定把昔日的北仙泾桥改名杏秀桥,以纪念这位在此遇难的女教师。

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自发组织了募捐,所得的款项在桥畔修筑慧云亭,并种植杏树以志哀思。经过三年时间,到1924年,北仙泾桥在苏州的地图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太高的杏秀桥,桥南建起了一座风格别具的慧云亭,亭中树立了两块碑,一块上面刻着画师毛椿绘的毛杏秀像,下边是金松岑撰的《杏秀桥碑》碑文,另一块碑则是孟禄博士撰写的英文悼文,两碑都请当时苏州的刻碑名家周梅谷镌刻,英文刻碑,在苏州或许不是只此一例,却也可以算得希奇了。杏花在桥畔开了又谢,“吴郡士女,裙屐都雅,簪花挈榼,时来凭吊,会于桥下”,毛慧云泉下有知,也算得不寂寞了。

今日杏秀桥

有一篇谈苏州桥名的文章,望文生义,把杏秀桥归入“用植物命名的桥”,可见杏秀桥的由来,已经在很多苏州人的心目中迷失,一位年青女教师的遭遇,虽然在当时曾感动苏州,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心弦的拨动渐渐微弱。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道路拓宽,慧云亭和碑石均被拆除。1976年9月,杏秀桥又改建为双曲拱桥,2001年8月,苏州杏秀桥双曲拱桥重新修复及加固,“慧云”这个亭名消失了,“杏秀”这个桥名却保留下来了。杏秀桥作为地名又慢慢延展开去,不再局限于一座桥,有了以杏秀桥命名的油库,以杏秀桥命名的公交车站等,一个女人与一座桥在金松岑的心目中,原想“敬告后之人,使毋隳厥迹”,然而,良好的愿望毕竟只是愿望罢了,厥迹已隳,我们只能在《天放楼文集》中怀想当年了。(本文插图:张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