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2k天使vs黑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38:53

  社会管理在现代社会是执政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方面,社会管理的优劣体现着执政水平的高低和执政能力的强弱。胡锦涛同志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一论述对于我们充分认识社会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社会管理环境深刻变化对执政能力提出了新挑战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社会管理与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基本适应的,这为我党长期执政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随着改革开放深化和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管理的范畴、内容、对象和外部环境正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适应的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亟须我们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社会管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势必会削弱我党的执政基础,消解我党的执政能力。

  一方面,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对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带来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从群体分层看,原来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组成的社会基本结构,构成相对简单,利益相对单一,而现在已经转化为利益分化较大的、由许多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阶层结构。农民群体分化,一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工人阶层队伍扩大,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私营工商从业者出现,成为新的阶层。从制度变迁看,城乡结构发生重大变迁,城乡流动快速加强,农村支援城市的格局正在向城市反哺农村转变;单位制快速解体,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脱离了原来的单位福利保护;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经济社会主体。这一系列变化,对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固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或套路去对待已经得到变化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变化之后,我们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破解,例如,如何使进城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把他们纳入有效管理,如何使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更好地担负社会责任,如何协调新兴社会组织的管理阶层参与社会管理,如何使“社会人”仍然享受到社会服务,等等。只有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好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深层次矛盾,增加社会各阶层对现行社会管理的认同感,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才会更加牢固。

  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交织凸显对执政群众基础带来挑战。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小康建设的关键期,这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国际化深入推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我国现代化的时空被大大压缩,其间的社会问题、矛盾冲突也被压缩在一个短暂狭小的时空内不断出现。市场化既激发了社会活力,又带来贫富悬殊、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工业化既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又带来了社会风险、流动人口等问题;信息化提高了信息的收集传输效率,又带来了网络安全、信息污染等问题;城镇化既扩大了城镇规模,又带来城市病、征地拆迁等问题;国际化既利用了国外资源,又带来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问题。社会矛盾的主体日趋多元,表现形式不断翻新,涉及内容迅速扩大,形成原因日益复杂,社会矛盾被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当前我国社会矛盾触点多,燃点低,处理难。如果不能通过科学化的社会管理使大量的社会矛盾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得以保障,从而调动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必将严重削弱我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执政能力

  面对社会管理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和社会管理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历史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努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抓住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出发,促进社会公正、维护群众利益就成为社会管理的中心任务。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根本任务;二要坚持以改善困难群体和边缘人群的基本生活为重点,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减少和消除社会歧视和社会排斥,缩小贫富差距,使人人都能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三要坚持以公开透明和公众参与为原则,保障每个社会成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实现透明式改革和参与式改革,克服部门主义保护和既得利益集团对社会管理的消极影响。

  强化社会管理的基础工作。在协调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是协调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以增进社会的凝聚力,增加执政党的统摄力。规范社会行为主要是通过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等确定共同行为准则来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社会关系不协调、社会行为不规范,是产生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冲突、危害社会生活的重要根源,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的基础工作。一要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缩小城乡差别、地位差别、阶层收入差别。要畅通群众表达的多种途径,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要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二要在各个领域加快建立和完善行为规范体系,通过自律、互律、他律,把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地纳入共同行为准则的轨道,增强社会诚信,形成既要维护社会公共权益、又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环境。三要工作重心下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社会管理的重心在基层,要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基层,夯实社会管理的组织基础。特别是随着单位制的解体,城乡社区成为基层社会最重要的细胞,社区成为社会管理最主要的微观载体,要努力增强社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四要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法律建设,努力构建具有统摄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思潮,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

  解决社会管理的突出问题。社会管理薄弱而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秩序和执政地位。我们应当自觉地把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作为当前社会管理的突出任务。一要加强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规范政府行为,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形成科学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二要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和预警,建立完善“大调解”制度,形成科学有效的矛盾预警调处机制。三要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四要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五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

  (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素 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