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狱风云 豆瓣:能量密度趋同假设-----趋同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15:52

能量物理论




摘要: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进行推理,物质最终是由能量构成的。本文以能量为研究对象,将能量分为“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提出“能量密度趋同假设”,以此对自然界的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和引力进行解析,发现这四种基本力是统一的,都是能量密度趋同产生的趋同力,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令人困惑的“质量亏损”、“夸克幽禁”、“渐进自由”、“暗物质”等现象也可以进行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原子结构;粒子;能量;力

引言

物质的表象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但当我们从物质的表象朝着它的本质前进时会发现,越接近本质物质越趋于统一,以至于科学家们坚信,千差万别的所有物质的本质是相同的,自然界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引力这四种基本力也是统一的。描述原子结构的标准模型之所以倍受关注,在于它较好地描述了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和电磁力。它之所以又受到质疑,在于它没有能够描述引力,即使正确也存在局限性。为什么会这样呢?回顾我们对力的认识历程,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把天体作为研究对象时,我们认识到引力;当我们把电荷作为研究对象时,我们认识到电磁力;当我们把粒子作为研究对象时,我们认识到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反过来设想,如果我们只研究天体,我们就难以认识到电磁力;如果我们只研究电荷,我们就难以认识到弱相互作用力和强相互作用力。可见,研究的对象总是影响着我们认识的结果。我们之所以在研究不同的对象时会得到不同的认识,原因在于我们在对不同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研究时,形成的只是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分别认识,而难以形成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共同认识。以此推理,我们只有把不同的研究对象作为同一个对象进行研究,才容易形成对它们的共同认识。因此,我们只有把千差万别的所有物质作为同一个对象进行研究,才容易形成对物质的统一认识和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统一认识。如何才能把千差万别的所有物质作为同一个对象进行研究呢?既然我们相信千差万别的所有物质的本质是相同的,所以只要我们把物质的本质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就能把千差万别的所有物质作为同一个对象进行研究,从而有可能比较容易得到对力的统一认识。既然粒子存在多样性,那它们就肯定还不是物质的本质。如果我们的研究只停留在粒子层面,是难以得到对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统一认识的。基于这种理解,本文希望通过对物质本质的研究,尝试实现

对自然界四种基本力的统一认识,并对一些令人困惑的自然现象进行推理和解析。

1.物质的本质是能量

在原子核裂变过程中,一个较大的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小的原子核,同时损失部分质量,释放大量的能量。损失的那部分质量哪里去了?只有一种可能:它们变成了核裂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生长。这些现象都说明物质和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爱因斯坦甚至早就给出了质量和能量之间的数学公式。今天,科学家们依然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物质的结构,从分子到原子再到原子核再到跨克,提出了多种理论,设计出了各种模型,并正在不断取得进展,但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原子特别是原子核的详细结构。如果我们的思维跨过物质的详细结构,不去考虑粒子究竟是如何组成中子、质子、原子核、原子的,而是追根朔源,思考组成物质的各种粒子最终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就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推断:粒子最终只可能是由能量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能量构成的,物质的本质是能量。

2.能量的属性

2.1能量的形态是变化的

物质是由能量构成的,所以物质也是能量,而物质和能量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质是能量,物质所转化成的能量当然也是能量。区别在于,物质是我们容易直接观测到的,而物质所转化成的我们通常所指的“能量”,却是我们难以直接观测到的。物质和能量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能量,只是表现出来的形态不同而已。这说明能量的形态是可以变化的,物质和能量的相互转化,只不过是能量不同形态的变化。就好象水和冰,都是H2O,只是表现出来的形态不同,不同的形态可以互相转化,水可以转化成冰,冰也可以转化成水。为了下文表述方便,本文暂且把我们通常所指的物质定义为“显态能量”,把我们通常所指的能量定义为“隐态能量”。按照这样的定义理解“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能量构成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显态能量都是由隐态能量构成的”。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基本上局限于显态能量,对于隐态能量我们尚知之甚少。

2.2能量的总量是守恒的

能量守恒最早是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被作为一条物理定律。在宇宙中,能量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从宇宙的一个区域运动到另一个区域(由于在此后的论述中经常涉及宇宙的一定区域,为了下文的表述方便,本文将宇宙的一定区域定义为一个“宇宙单元”。宇宙单元可以无限大,整个宇宙也可以作为一个宇宙单元;宇宙单元也可以无限小,比粒子更小乃至无穷小的宇宙区域也可以作为一个宇宙单元),不论能量如何变化,如何运动,它始终在宇宙之中。因此,从整个宇宙的范围来判断,能量守恒依然是成立的。但这并不是说宇宙处处都存在能量,宇宙中也有可能存在不含能量的宇宙单元。本文将不含能量的宇宙单元定义为“真空”。这与传统意义的真空有区别。传统意义的真空并非真的什么也没有,而是可能含有隐态能量。

2.3能量具有密度趋同性

我们把一杯热水倒入一杯凉水中,混合后的水的温度会逐渐趋向一致;我们加热铁棒的一端,热量会从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传递。此类现象称为“热传递”。热量是能量的一种。所以热传递也就是能量传递。同一种物体,在温度高的状态下其热能的密度(本文把单位体积宇宙单元所含能量定义为“能量密度”),总是比在温度低的状态下高。所以同一种物体间的热能传递,实际上就是热能的密度在进行均匀,向一致性发展。本文将能量密度向一致性方向发展的运动定义为“能量密度趋同”,将能量具有的这种密度趋同的性质定义为“能量密度趋同性”,将能量密度趋同产生的力定义为“趋同力”。在与能量密度趋同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一定密度的能量产生的趋同力应该是一定的,所以趋同力具有一个固定的系数,本文将这个系数定义为“趋同力系数”,提出如下假设:

能量密度趋同是能量的固有属性,当相邻的宇宙单元之间的能量密度存在差异时,这两个宇宙单元之间的能量就会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向一致性方向发展;当相邻的宇宙单元之间的能量密度相同时,这两个宇宙单元之间的能量也会进行能量密度趋同,趋向于保持能量密度相同的状况。在与趋同力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单位能量密度的趋同力的值是一定的,这个值就是趋同力系数。趋同力的大小与趋同力系数有关,与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的多少有关,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越多趋同力越大,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越少趋同力越小。

为了下文的论述方便,本文把这个假设称为“能量密度趋同假设”。本文不去论证这个假设的正确与否,而是假定这个假设成立,以这个假设为基础,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推理和解释。

2.4能量具有能量场

按照能量密度趋同性推理,任意一个单位的能量,不论是什么形态,当它与相邻的宇宙单元之间存在能量密度差异时,就一定会与这个相邻的宇宙单元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当该单位能量的能量密度高于相邻的宇宙单元时,能量密度趋同的过程是能量从该单位能量向相邻的宇宙单元逐渐扩散,从而形成以该单位能量为中心,能量密度从中心向外由高逐渐变低直至与相邻的宇宙单元一致的区域。当该单位能量的能量密度低于相邻的宇宙单元时,能量密度趋同的方向相反,会形成以相邻的宇宙单元为中心,能量密度从中心向外由高逐渐变低直至与这个单位能量的能量密度一致的区域。本文将这种以相对较高密度的能量为中心,能量密度从中心向外由高逐渐变低直至与相邻的宇宙单元一致的区域定义为“能量场”。

3.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的相互转化

3.1隐态能量向显态能量的转化

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已经发现,隐态能量转化成显态能量需要非常特殊的条件。我们要花费巨额的资金,建造加速器、对撞机等高科技的实验设施,在非常高的能量状态下,才能制造出极少的粒子;极其微小的正粒子和反粒子相遇湮灭就能产生巨大的隐态能量;核裂变时只损失少量的显态能量就能产生巨大的隐态能量。这些都说明,显态能量是隐态能量高度浓缩而成的,显态能量的能量密度通常都大于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如果有特殊的显态能量是内含真空或内含只有很少能量的半真空的结构,则这种显态能量的能量密度也有可能小于或等于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但此类显态能量,除内含的真空、半真空之外的显态能量部分的能量密度,仍然是大于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的。既然我们已经知道,粒子组成原子,原子组成分子和各种显态能量,我们可以推断:隐态能量转化成显态能量一定是先转化成最初级的粒子,然后再由这些粒子逐步组成各种显态能量。那么,隐态能量是如何转化成粒子的呢?从我们制造粒子的过程可以推断,在特殊的条件下,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逐渐增加,当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达到一定的数值时,隐态能量就会转化成显态能量。本文将隐态能量转化成显态能量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密度定义为“临界密度”。当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达到临界密度时,隐态能量就转化成显态能量即最初级的粒子。由于形成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粒子的能量密度和质量会有区别,有的粒子的能量密度刚刚达到临界密度,有的粒子的能量密度远高于临界密度,有的粒子质量小,有的粒子质量大。由此也可以推断,显态能量不是无限可分的,存在体积最小的粒子;而隐态能量则是无限可分的。隐态能量看不见,摸不着,只有达到临界密度才能转化成粒子。根据它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推断,隐态能量没有固定形状,是可以压缩,可以流动的。

3.2显态能量向隐态能量的转化

显态能量向隐态能量的转化方式,我们现在已知的有以下两种:(1)粒子湮灭方式。正粒子和反粒子相遇时瞬间湮灭为隐态能量;(2)核反应方式。在衰变、核裂变和核聚变过程中,部分显态能量转化为隐态能量。

至此,本文把“粒子和由粒子构成的能量形态”定义为“显态能量”。把“显态能量以外的能量形态”定义为“隐态能量”。把“能量的各种形态”统称为“物质”。

4.质量的重新定义

我们通常把质量定义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按照前文的论述,物质是由能量构成的,而能量有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两种不同的形态。对于显态能量,我们仍然可以使用通常的质量概念对它进行衡量。但对于隐态能量,由于它不属于通常的物质范畴,用通常的质量概念就无法对它进行恰当的衡量。当我们研究问题时,研究对象可能是任意一个宇宙单元,这个宇宙单元可能是显态能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物质”,也可能是隐态能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能量”,也可能是真空,也可能是它们的任意组合。我们通常的质量定义已经不能对任意宇宙单元进行有效衡量。为了对任意宇宙单元进行有效衡量,本文将质量的定义延伸为:“任意宇宙单元所含能量的多少”。任意一个宇宙单元,只要它含有能量,它就有质量。如果一个宇宙单元不含有能量,它就没有质量。

5.力的统一

自然界的所有力都可以归结为四种基本力,即:引力、强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科学家们相信,这四种基本力是可以统一的。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这四种基本力其实都是趋同力,确实是可以统一的。

5.1引力

当一个能量场独处时,如果它在各个方向的趋同力相同,则它静止不动。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这个能量场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当它与另外一个能量场相遇时,它们接触部位的能量发生叠加,能量密度大于该能量场在其它方向与能量场中心相同距离部位的能量密度,接触部位的趋同力也就会大于该能量场在其它方向与能量场中心相同距离部位的趋同力,该能量场就会发生向与相遇能量场接触方向的相对运动,在我们看来就是该能量场被相遇的能量场吸引了或者吸引了相遇的能量场。不同能量场接触部位的趋同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引力”。能量密度只决定趋同力的大小,却不决定趋同力的方向。当不同的能量场接触产生引力后,质量较小的能量场会向质量较大的能量场运动,体现出来就是质量较大的能量场把质量较小的能量场吸引过去了。所以引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质量较大的能量场。当一个运动的能量场与另外一个能量场相遇产生引力时,引力的大小将会影响这两个能量场运动的方向,使它们相互碰撞、相互围绕运动或改变运动轨道。

在引力公式F=GmM/r∧2中,F是引力,G是引力常量,m和M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即:引力等于引力常量乘以两物体质量的乘积再除以它们距离的平方。两个物体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成为引力的相关量在情理之中,但引力常量为什么会如影随形地成为引力的相关量呢?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引力常量之所以成为相关量,是因为引力就是趋同力,趋同力存在趋同力系数,引力常量其实就是趋同力系数。引力的传播必然有一定的速度,有科学家测算出引力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引力的传播为什么会有一定的速度?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当两个能量场在与外界进行能量密度趋同的过程中接触发生重叠时,它们之间就产生引力。在两个能量场接触之前,它们之间是没有引力的。两个能量场是在能量密度趋同的过程中发生重叠从而产生引力的,能量密度趋同有一定的速度,所以引力也就有一定的速度,这个速度就是能量密度趋同的速度。

5.2电磁力

电磁力是电场力和磁力的统称,本文对它们分别进行分析。

5.2.1电场力

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粒子不断与外界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当与此相关的趋同力在各个方向呈对称分布时,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粒子静止不动;在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粒子发生与外力相关方向的位移;当趋同力呈不对称分布时,粒子就会发生位移或旋转或同时发生旋转和位移。这就是粒子旋转和移动的主要原因。旋转的粒子的旋转方向只有两种可能:顺时针方向或者逆时针方向。使粒子发生旋转的趋同力就是“电场力”,这种旋转的粒子就是带电粒子。带电粒子有自己的能量场,在带电粒子旋转时其能量场也随之旋转。当同性带电粒子的能量场在运动中接触时,它们彼此之间产生引力。但由于它们旋转方向相同,致使它们接触部位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它们的电场力互为阻力。由于它们的电场力远比它们之间的引力大,就造成了它们之间的阻力远比它们之间的引力大,这种阻力阻碍它们的旋转和在旋转中的相向运动,使它们难以靠近,这就是电的同性相斥。当异性带电粒子的能量场在运动中接触时,它们彼此之间产生引力。由于它们旋转方向相反,致使它们接触部位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同,所以它们的电场力互为动力,这种动力与它们之间的引力形成合力,加速彼此的旋转和在旋转中的相向运动,使它们迅速互相靠近,这就是电的异性相吸。

5.2.2磁力

我们知道,原子由原子核以及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构成,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构成,中子呈中性,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原子核有它的能量场,电子也有它的能量场,电子围绕原子核运转,与原子核共同形成原子的能量场。通常情况下,在原子的能量场中,高速运转的电子在原子能量场的外围制造出紊流,使原子能量场在外围不具有旋向,所以原子呈中性。而在某些原子的能量场中,高速运转的电子在原子的外围能量场中制造出的不是紊流,而是使原子能量场外围的隐态能量在原子能量场的中心两侧呈对称分布,在一侧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另一侧则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这种原子的能量场对外表现出来的趋同力,在原子能量场中心两侧呈对称分布,在一侧是顺时针方向,在另一侧是逆时针方向,这种趋同力就是“磁力”。这种原子构成的显态能量就是磁体。组成磁体的原子的能量场共同形成磁体的能量场即磁场,磁场对外表现出来的呈对称分布、方向相反的趋同力就是磁体的磁力。当同性磁场在运动中接触时,它们彼此之间产生引力。但由于它们旋转方向相同,致使它们接触部位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它们的磁力互为阻力。由于它们的磁力远比它们之间的引力大,由于它们的磁力互为阻力,就造成了它们之间的阻力远比它们之间的引力大,这种阻力阻碍它们的旋转和在旋转中的相向运动,使它们难以靠近,这就是磁的同性相斥。当异性磁场在运动中接触时,它们彼此之间产生引力。由于它们旋转方向相反,致使它们接触部位的运动方向正好相同,所以它们的磁力互为动力,这种动力与它们之间的引力形成合力,加速彼此的旋转和在旋转中的相向运动,使它们迅速互相靠近,这就是磁的异性相吸。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电场力和磁力都是趋同力,也就是说,电磁力也是趋同力。

5.3强相互作用力

我们知道,大多数原子核中都包含一个以上带正电荷的质子,由于电荷具有同性相斥的特性,这些带正电荷的质子彼此之间存在斥力,应该分开才对,但实际情况却是它们在原子核中稳定地“粘在一起”,所以一定存在一种比同性之间的斥力大得多的力,将原子核中的质子以及中子紧紧束缚在一起了。这种力被定义为“强相互作用力”。

按照前文的论述,粒子有它自己的能量场,在这个能量场中,越靠近粒子的区域隐态能量密度越大。在原子核中,粒子之间的距离很近,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度很大的隐态能量。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越多它们之间的趋同力越大。由于原子核中粒子之间的隐态能量密度很大,所以直接参与原子核中粒子之间能量密度趋同的隐态能量很多,这使原子核中粒子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趋同力,这就是“强相互作用力”。它足以克服同性之间的斥力。对于原子来说,它的能量场中的能量分布是以能量密度大的原子核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由于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比原子核内部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距离要大的多,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能量密度,也比原子核内部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能量密度要小的多,所以直接参与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能量密度趋同的隐态能量,比直接参与原子核中粒子与粒子之间能量密度趋同的隐态能量要少的多,因此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趋同力,比原子核内部粒子与粒子之间的趋同力要小的多。在我们看来就是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不存在强相互作用力,这就是强相互作用力是短程力的原因。

5.4弱相互作用力

按照前文的论述,粒子有自己的能量场,在粒子的能量场中,能量的密度以粒子为中心,从粒子向外由高逐渐变低,由显态能量逐渐过度为隐态能量。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在粒子的能量场中,能量密度高的粒子的能量,会向能量密度低的隐态能量趋同。在这个过程中,粒子的某些部分会在这种趋同力的作用下发生剥落,剥落的部分又以新的粒子出现,这就是粒子的衰变。由粒子构成的原子核同样有自己的能量场,在原子核的能量场中,能量密度高的原子核中的粒子的能量,也会向能量密度低的隐态能量趋同,这使原子核中的粒子具有向原子核外的趋同力;原子核内的质子之间由于带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斥力;同时,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也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具有向原子核内的趋同力即强相互作用力。在原子核的能量场中,以上的三种力同时发挥作用。当原子核中粒子的能量向隐态能量的趋同速度,低于原子核能量场中隐态能量向外的趋同速度时,原子核能量场中的隐态能量就会减少,原子核中粒子与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就会随之减小(也可能有其它原因造成强相互作用力减小)。当原子核中粒子与粒子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力,减至小于原子核中质子与质子之间的斥力与粒子向原子核外的趋同力之和时,原子核的某些部分就会发生剥落,剥落的部分又以新的原子核或单个粒子出现。这就是原子核的衰变。我们通常把有轻子参与的衰变、k介子的衰变、∧超子的衰变称为“弱相互作用”,把与此相关的力称为“弱相互作用力”。其实所有的衰变都是粒子、原子核与其周围的隐态能量进行能量密度趋同的过程,与此相关的力都是趋同力,也就是说,弱相互作用力也是趋同力。

从以上对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能量密度趋同假设”成立的情况下,所有的力都是一种力,即趋同力。力是能量密度趋同产生的。

6.物质的波粒二象性

我们通常用数学方程来解释通常所指的物质的波粒二象性。而在本文看来,我们通常所指的物质的波粒二象性是由我们通常所指的物质的能量场的结构决定的。按照前文的论述,我们通常所指的物质是显态能量,它有自己的能量场,这个能量场由显态能量和它周围的隐态能量共同构成。在这个能量场中显态能量的能量密度大,形状相对固定,不易变形,具有折射、反射等粒子的特征。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容易变形,具有干涉、衍射等波的特征。我们在对我们通常所指的物质即显态能量进行观察时,既能观察到显态能量表现出来的折射、反射等粒子的特征,同时由于在显态能量周围还存在隐态能量,所以我们还能观察到隐态能量表现出来的干涉、衍射等波的特征,这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

7.波的另一种分类方法

当电流在导体中流动时,导体能量场中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会因电流所带隐态能量的加入而增加,当电流强时导体能量场中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增加的多一些,当电流弱时导体能量场中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增加的少一些。当电路中的电流强弱交替出现时,导体能量场中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也随之发生强弱交替,由此引起附近隐态能量的振动,这就是电磁波。电磁波并不是带电粒子在宇宙中的运动轨迹,而是电流附近隐态能量的振动波。本文按照波的能量形态把波分为“显态能量波”和“隐态能量波”。机械波是显态能量运动的轨迹,本文称之为“显态能量波”。电磁波是电流附近隐态能量的振动波,波里并不含显态能量,本文称之为“隐态能量波”。

8.对光的新认识

8.1光的产生和能量形态

在含有隐态能量的宇宙单元中,当有新的隐态能量进入时,会引起原有隐态能量的振动,从而产生电磁波。当振动的隐态能量的密度在一定范围时,就会产生我们通常所说的“光”。也就是说光是一定密度的隐态能量的振动产生的电磁波。所以我们通常所指的光子是一个很小的含有能量的宇宙单元,这个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比通常的隐态能量的能量密度高,已经到了我们可以观察的能量密度,但它的能量密度依然低于临界密度,还没有浓缩成显态能量,它还不是真正的粒子,依然是隐态能量。光子的产生并不是一个新的含有能量的宇宙单元的产生,而是一个原有的宇宙单元被输入一定的隐态能量之后,表现为光子,所以光子本身并不象粒子那样占有固定的宇宙单元,这是光子在运动中不会互相碰撞的原因。

8.2光的传播

当一个含有隐态能量的宇宙单元被输入一定的隐态能量之后,就会表现为光子,这时,该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大于附近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该宇宙单元的能量会与附近宇宙单元的能量进行能量密度趋同,把被输入的能量向附近宇宙单元传递,但这样的趋同力不是各向同力,所以这种能量密度趋同具有一定的方向,这种能量密度趋同从一个宇宙单元向另一个宇宙单元依次进行,在我们看来,就是光子向一定方向的运动。如果只有一份这样的隐态能量,它会在从一个宇宙单元向另一个宇宙单元的依次传递中,逐渐通过能量密度趋同被逐渐分配到传递路途中的宇宙单元,从而最终消失。但这样的隐态能量通常是以集群形式产生的,所以不会轻易消失。当这样的隐态能量集群出现并通过能量密度趋同在宇宙单元中被依次传递时,在我们看来,就是光在运动。光的运动不是光子作为一个粒子在宇宙中移动,也不是被输入一份隐态能量后表现为光子的某个宇宙单元在整体移动,而是一个宇宙单元在被输入一份隐态能量后,又在趋同力的作用下将它迅速传递给下一个宇宙单元。由于这样的隐态能量是一份一份产生的,它在传播中会使附近的宇宙单元发生能量密度或高或低有规律的变化,与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相同,这就是光表现为电磁波的原因。由于这样的隐态能量是一份一份产生的,存在一定的间隔,又具有比较接近临界密度的能量密度,所以又表现有粒子的特征。因此,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8.3光的静止质量

按照本文对质量的定义,只要有能量就有质量。光子作为具有一定能量密度的宇宙单元,当然有一定的质量。由于光子的产生并不是一个新的含有能量的宇宙单元的产生,而是一个原有的宇宙单元被输入一定的隐态能量之后,表现为光子。在大的只含有隐态能量的宇宙单元中,当一个原有的小宇宙单元被输入一份隐态能量表现为光子后,能量密度又必然大于附近的小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所以一定会与附近的小宇宙单元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将被输入的能量传递给附近的小宇宙单元,所以这份隐态能量在刚被输入一个小宇宙单元之后,又立即被该小宇宙单元传递给下一个小宇宙单元,这就导致这份隐态能量无法在某一个小宇宙单元停留,所以光总是在运动之中,无法静止。由于光无法静止,所以我们无法测量它的静止质量。

8.4光的速度

由于光的运动不是光子作为一个粒子在宇宙中移动,也不是被输入一份隐态能量后表现为光子的某个宇宙单元在整体移动,而是一个宇宙单元在被输入一份隐态能量表现为光子后,又通过能量密度趋同将被输入的隐态能量迅速传递给下一个宇宙单元。所以所谓光的速度,其实是一个宇宙单元在被输入一份隐态能量表现为光子后,与下一个宇宙单元进行能量密度趋同的速度,是隐态能量在隐态能量中传播的速度。由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充斥着大量的隐态能量,所以我们通常测定的近30万千米/秒的光速并不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而是光在隐态能量中的速度。我们可以想象,当使一个宇宙单元表现为光子的那份隐态能量被传递到与真空的交界处时,由于在真空中没有隐态能量存在,所以使一个原先含有隐态能量的宇宙单元表现为光子的那份隐态能量,在进入真空后,它所进入的那个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比表现为光子的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要小的多,所以该宇宙单元将不能表现为光子,在我们看来,就是光子在进入真空后会逐渐消失。但由于使一个宇宙单元表现为光子的隐态能量通常都是一份接一份集群产生和运动的,所以其后的隐态能量会紧接着填充进来,使这个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增加从而也表现为光子。这个过程会重复进行,这样的结果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会下降,当后续的隐态能量不足时光会在真空中逐渐消失。由于光速是隐态能量在隐态能量中的传播速度,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凡是通过隐态能量传播的电磁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的传播速度也可能与光速相同。

8.5为什么光速最快

按照前文的论述,光是隐态能量波,隐态能量是最小的物质单位,密度最小,所有的显态能量即我们通常所指的物体的密度都大于隐态能量。要使同体积的隐态能量和显态能量获得相同的速度,就必须赋予显态能量大得多得多的能量,所以显态能量的速度总是低于光速。

9.隐态能量的影响

9.1对重量的影响

我们知道,同一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和在月球表面附近的重量不同,这是由于地球表面附近和月球表面附近的引力不同。按照前文的论述,引力其实就是趋同力,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的多少不同是造成引力大小不同的原因。在地球表面附近和月球表面附近,隐态能量的密度不同,所以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和月球表面附近,分别与地球能量场和月球能量场进行能量密度趋同时,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多少不同,这就造成了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和月球表面附近受到的引力不同,所以重量不同。即使是在地球能量场中的不同区域,隐态能量密度也不同。物体在地球能量场的不同区域与地球能量场进行能量密度趋同时,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多少不同,这同样造成物体在地球能量场的不同区域受到的引力不同,所以重量也不同。在地球表面附近隐态能量的密度大,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多,物体受到的引力较大,所以较重;在高空隐态能量的密度小,直接参与能量密度趋同的能量少,物体受到的引力较小,所以较轻。

9.2对电磁波的影响

电磁波是隐态能量振动产生的,是隐态能量波,没有隐态能量就不会产生电磁波,也无法传播电磁波。电磁波只有在有隐态能量的宇宙单元才能产生和传播,在真空中是不可能产生和传播的。但粒子流等一些显态能量波是显态能量的运动轨迹,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9.3对运动速度的影响

按照前文的论述,各种电磁波都是隐态能量波,我们已经测算出它们的运动速度是相同的,而且不论它们向什么方向运动,速度都没有变化,它们的运动速度不受外力的影响。但经验告诉我们,我们通常所称的物体即显态能量的运动速度却总是受外力的影响。由于不同宇宙单元的隐态能量密度不同,所以宇宙中的隐态能量总是在进行着能量密度趋同,能量密度趋同方向的不同决定了趋同力的方向也不同。如果趋同力的方向使趋同力成为运动物体的动力,趋同力就会使物体加速;如果趋同力的方向使趋同力成为运动物体的阻力,趋同力就会使物体减速。这与船顺流行驶会加速,逆流行驶会减速的道理相同。例如:在地球引力场中,趋同力指向地球中心,物体如果向下运动,就会获得重力加速度;如果向上运动,就会减速。在天体与天体之间的宇宙中,除天体引力场之外的宇宙单元中也存在着隐态能量,这里的隐态能量的密度也并非完全相同,当这里的隐态能量的密度有差别时,就会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存在趋同力。当航天器从地球或太阳系的引力场进入这样的宇宙单元之后,如果这里的趋同力的方向使它成为航天器的动力,航天器的速度就会比我们预计的快;如果这里的趋同力方向使它成为航天器的阻力,航天器的速度就会比我们预计的慢。显态能量都有自己的能量场,显态能量在运动时,其能量场也随之运动,显态能量不运动时,其能量场中的隐态能量也会在与周围的能量密度趋同中进行运动,但它们无法脱离其所属的显态能量运动,而是必须拖拽着其所属的显态能量一起运动,否则当两个天体的能量场相遇时,隐态能量会脱离其所属的显态能量以光速进行能量密度趋同,而它们分别所属的显态能量则会被撇在后面,也就不会有引力产生了。对此,我们可以把运动的能量按照显态能量场和隐态能量场来分别看待,理解为:显态能量场的运动受外力的影响,速度通常在光速以下;隐态能量场的运动不受外力的影响,总是以光速运动。以此推理,所有不依赖显态能量进行传播的运动,速度都可能是光速,而所有依赖显态能量进行传播的运动,速度都可能低于光速。

9.4对运动方向的影响

按照前文的论述,对于一个能量场来说,能量场中隐态能量的密度从能量场中心向外由高逐渐变低。当运动的显态能量穿过该能量场时,如果该能量场的引力足够大,就会将此显态能量吸引以至捕获;如果该能量场的引力不够大,就会把此显态能量引向该能量场中心方向,程度不同地改变此显态能量的运动方向。当我们把该能量场分成若干个比光子稍大的小宇宙单元看待时,每个小宇宙单元靠近该能量场中心的一侧隐态能量密度较大一些。当使一个宇宙单元表现为光子的隐态能量进入该能量场中的一个宇宙单元时,该宇宙单元靠近该能量场中心一侧的能量密度会先于其它部位达到表现为光子的条件,从而表现为光子,这样的情况依次进行下去,在我们看来就是光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向该能量场中心方向的弯曲。这就是“引力透镜”产生的原因。

10.黑洞并非一样“黑”

10.1高密度黑洞

当能量场的能量密度和质量足够大时,它的引力能够把一切显态能量都吸引进去,而不再以显态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它的能量场中的隐态能量无法产生振动也就无法产生电磁波(包括光),使我们无法观测到这个能量场的存在。这样的能量场就是一种“黑洞”,它是由于能量场的能量密度大、质量大形成的,本文称之为“高密度黑洞”。在这样的黑洞中,由于能量越积累越多,质量越来越大,引力也越来越大。

10.2低密度黑洞

当某个很大的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明显小于周围宇宙单元的能量密度时,周围宇宙单元的能量在向此宇宙单元趋同时,会形成能量旋涡,旋涡形成后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当旋涡的吸引力足够大时,也能把一切显态能量都吸进去,而不再以显态能量的形式释放出来,它的能量场中的隐态能量也无法产生振动也就无法产生电磁波(包括光),使我们无法观测到这个旋涡中心的存在。这样的旋涡中心是另一种“黑洞”,由于它是由于能量场的能量密度小、质量小形成的,本文称之为“低密度黑洞”。在这样的黑洞中,由于能量的逐渐填充,它与周围的能量密度差也越来越小,旋涡中心的吸力随之越来越小,最终会消失。

10.3区分黑洞的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黑洞周围天体的排列形状,判断它是高密度黑洞还是低密度黑洞。低密度黑洞周围的天体呈旋涡状排列,高密度黑洞周围的天体的排列形状多种多样。我们还可以根据黑洞周围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判断它是高密度黑洞还是低密度黑洞。低密度黑洞由于吸力越来越小,其周围天体的运动会越来越慢。高密度黑洞由于引力越来越大,其周围天体的运动会越来越快。

11.暗物质的真相

科学家在对一些星系中天体的运动状况进行计算时发现,星系的引力远远大于他们所观察到的天体的引力。他们据此推测,星系中一定存在大量他们没有观测到的物质,正是由于这些物质具有很大的质量,才造成星系产生了比所观测到的天体应产生的引力更大的引力。由于这种物质无法观测到,科学家就把它称为“暗物质”。我们实际观测到的物质密度与理论上的宇宙临界密度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宇宙中广泛存在着暗物质。

暗物质究竟是何物?本文作如下解释:

11.1隐态能量是一种暗物质

在宇宙漫长的演化历史中,有无数的天体发生衰变,它们除了剩下一些残骸,其余的质量都转化为隐态能量存在于宇宙之中;在宇宙形成之初,宇宙的能量也可能没有全部转化为显态能量,而是有一部分隐态能量存在。按照上文的论述,隐态能量也是有质量的。上述这些宇宙中的隐态能量虽然密度小,但充斥于宇宙之中,分布非常广,总的质量就非常大。隐态能量是暗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态能量之所以暗,是由于它是透明的,我们观测不到,把隐态物质称为暗物质其实是名不符实的。

11.2高密度黑洞是另一种暗物质

高密度黑洞具有很大的质量,它也是我们无法观测到的,是暗物质的另一组成部分。

12.夸克幽禁

夸克只能以群体形式存在于质子和中子之中,而不能从质子和中子中游离出来以个体形式存在。这种现象称为“夸克幽禁”。夸克幽禁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能量密度趋同假设”提供了这样一种解释:

夸克的能量密度非常接近临界密度,当一个夸克单独出现时,夸克的能量场在各个方向都与外界接触,夸克会在与外界的趋同力作用下迅速解体,所以单独的一个夸克无法稳定存在。当一群夸克在一起时,夸克的能量场之间会有互相重叠的部分,致使每一个夸克的能量场都只有一部分与外界接触,而另一部分则与其它夸克的能量场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夸克与夸克之间会进行能量密度趋同,产生趋同力,把夸克束缚在一起;另一方面,与夸克单独出现时相比,每一个夸克的能量场与外界的接触面变小,与外界的趋同力也变小了,这样的趋同力只会造成夸克能量的逐步流失,却不足以将夸克迅速解体,所以夸克群能够存在。这说明在质子和中子中,多个夸克的能量场组成的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能量场,即质子和中子的能量场。

13.渐进自由

科学家发现,在质子和中子中,夸克之间距离越近强相互作用力越弱,距离越远强相互作用力越强,这种现象被称为“渐进自由”。在宏观世界,天体之间距离越远引力越小,距离越近引力越强。夸克为什么会反其道而行呢?

按照前文论述,在质子和中子中,多个夸克的能量场组成的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能量场,即质子和中子的能量场。当其中的某一个夸克运动时,会引起能量场形状的变化,相对于整个能量场来说,某一个夸克运动的幅度越小,能量场形状改变的幅度也就越小,需要的能量就越少,这个夸克运动起来就越容易;某一个夸克运动的幅度越大,能量场形状改变的幅度就越大,需要的能量就越多,这个夸克运动起来就越困难。这种现象在我们看来,就是渐进自由。

14.原子结构

由于以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无法对原子内部进行直接观察,也就无法验证有关原子结构的各种想象的正确与否,致使我们对原子结构无法形成共识。相比较而言,在有关原子结构的各种猜想中,标准模型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它所预言的62种粒子,已经找到了61种。这使人们相信标准模型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从而给予了它更多的支持。但质疑者也有他们质疑的理由,一是对标准模型十分重要的质量粒子即希格斯粒子至今尚未找到,二是标准模型没有能够描述引力,三是有迹象表明标准模型预言的粒子中有的有静止质量,这与标准模型不符。

从支持标准模型的角度而言,希格斯粒子虽然至今尚未找到,并不能说明以后也找不到;标准模型没有能够描述引力,如前文所述,是由于粒子不是物质的共同本质,对粒子的研究难以实现力的统一,但这并不能说明标准模型对原子结构的描述是错误的。

从质疑标准模型的角度而言,既然有迹象表明标准模型预言的粒子中有的有静止质量,与标准模型不符,如果证据准确无误,就足以否定标准模型;标准模型预言的62种粒子虽然除一种之外都已找到,但这并不足以验证这些粒子都存在于原子之中,所以无法验证标准模型就是准确无误的。就象远处有一座高台,我们看不清它是由什么材料筑成的,通过数学计算发现石头、砖头和水泥能够筑成这样的高台,然后在自然界找到了石头,在实验室制造出了砖头和水泥,就认为我们的设想是正确的。果真如此吗?未必。石头、砖头和水泥的发现,只能证明数学计算是成立的,高台能够用石头、砖头和水泥筑成,但这与高台是否就是由石头、砖头和水泥筑成的是两回事,因为高台也可能用其它材料筑成,也可能是天然的石台。

本文认为,想象需要通过科学的验证来甄别正确与否。对标准模型的支持者和质疑者来说,都需要进一步寻找肯定或否定的证据,以最终弄清真象。本文也倾向于质疑标准模型。标准模型预言的粒子得到了广泛的验证,但验证的只是这些粒子的存在。本文认为,在隐态能量向显态能量转化的过程中,由于条件的不同,会形成各种各样的粒子,这些粒子包括标准模型预言的粒子,也肯定包括标准模型预言之外的粒子,这些粒子中只有少数参与了原子的构造,其它的则是以独立的形式存在。夸克组成中子和质子,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这些是我们已经验证的。在实现了力的统一之后,强相互作用力、弱相互作用力、电磁力、引力都是由于能量密度趋同产生的趋同力,在原子中都能够合理存在。因此,仅靠我们所验证的这些,原子就能够合理存在,并不需要十分复杂的模型。世界越接近本质就越简单,到了十分接近世界本质的原子核,会突然变得非常复杂吗?我们在寻找标准模型所预言的粒子的同时,应该同样关注标准模型所预言的粒子是否有与标准模型不符之处,一旦找到了这样的粒子,我们就可以下这样的结论:标准模型只是丰富的想象,而非自然的真相。量子力学之所以没有能够很好地描述引力,相对论之所以没有能够很好地描述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原因在于它们没有认识到所有的力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力。

15.质量亏损

原子核的质量总是小于构成原子核的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之和,这种现象称为“质量亏损”。这是由于粒子能量场中隐态能量的增减造成的。粒子有自己的能量场,在这个能量场中,显态能量部分的粒子是可见的,除此之外的隐态能量部分是不可见的,能量场有一定的厚度,越靠近粒子隐态能量密度越高,质量越大。粒子的质量其实是粒子的能量场的质量,也就是粒子能量场中可见的粒子质量和不可见的隐态能量的质量之和。中子和质子的质量也是如此。当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时,它们原先的两个能量场合并为一个原子核能量场,在合并的过程中,中子和质子的质量没有变化,但原子核能量场只需要一定的厚度,原先的中子和质子的能量场中的隐态能量组成原子核能量场时有多余的部分,这多余的部分会在中子和质子的能量场合并的过程中被释放出去。在合并后的原子核的能量场中,中子和质子的质量没有变化,但原子核的能量场中的隐态能量要少于中子和质子的能量场在合并前的隐态能量之和,这就造成了原子核能量场的质量小于合并前的中子和质子的能量场的质量之和,也就是质量亏损。当两个原子核合并为一个原子核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会有大量的隐态能量被释放出来,这种隐态能量就是我们所知的核聚变能。一个原子核裂变为两个或多个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在核裂变后形成的原子核的质量之和应该大于核裂变前的原子核质量,同时吸收隐态能量。但事实却是在核裂变之后,物质的质量发生了损失,同时释放出大量的隐态能量,即我们所称的核裂变能。这是由于在核裂变的过程中,原子核的能量场被外界的中子击中时,有一部分隐态能量被击出能量场,释放到外界,这造成物质质量发生损失;裂变产生的新原子核在形成新的能量场时,必须从外界吸收隐态能量才能形成正常厚度的能量场,但按照“能量密度趋同假设”,只有当新原子核能量场周围的能量密度大于新原子核能量场的能量密度时,新原子核才能从周围吸收隐态能量。在核裂变时,新原子核能量场周围的能量密度小于新原子核能量场的能量密度,所以新原子核能量场无法从周围吸收隐态能量,这一方面使新原子核能量场达不到所需要的厚度,新原子核难以稳定,会继续衰变;另一方面新原子核能量场无法通过吸收隐态能量增加质量。所以原子核裂变会造成质量损失和隐态能量释放。

16.反物质

如前文所述,当隐态能量的密度达到临界密度时就会形成粒子,由于形成条件不同,粒子在质量、能量密度、电性等方面会有区别,因而表现为多种多样的粒子。这些粒子中有些在质量等方面相同,在电性等方面相反,我们把它们中的一种称为另一种的“反粒子”。按照推测,反粒子会构成“反原子”,反原子会构成“反物质”。在实验中粒子和反粒子相遇会湮灭释放大量能量。人们因此推测,原子和反原子相遇、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也会湮灭,释放大量能量;既然每一种粒子都有反粒子,那么反粒子就应该是广泛存在的,因而反物质也就是广泛存在的,所以在宇宙中应该存在着大量的反物质。

本文认为,反粒子与粒子的最大区别是旋转方向相反,因此产生不同的电性,其它的区别是由于旋转方向不同产生的。由于粒子和反粒子电性相反,彼此之间存在异性相吸的引力,它们相遇时发生激烈的碰撞,由于它们质量相同,碰撞后迅速解体为隐态能量,这就是它们的湮灭。电子和质子电性相反,但电子的质量远远小于质子,所以电子和质子相遇时虽然也发生碰撞,但质量大的质子不会解体。其它电性相同而质量不同的粒子相遇时也会因质量和电荷差异的大小而发生不同的情况。中性粒子与其反粒子相遇时,如果相对速度很快,会发生激烈的碰撞,也会湮灭;如果相对速度不够快(粒子和反粒子同向运动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则碰撞不足以导致它们解体,就不会湮灭。反粒子构成的反原子由于呈中性,所以原子和反原子相遇时不会湮灭,同样道理,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时也不会湮灭。

如上文所述,粒子在产生后可能会发生静止、位移、旋转或既旋转又位移,旋转只可能有顺时针方向旋转和逆时针方向旋转两种情况。不旋转的粒子呈中性,按不同方向旋转的粒子分别带正电和负电。粒子静止、位移、旋转都是正常的,粒子呈中性、正电性、负电性也都很正常,所以粒子是正常的,反粒子同样也是正常的。我们总是疑惑为什么粒子如此之多而反粒子如此之少?这其中肯定有我们尚不清楚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为此强求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数量是相等的。从概率的角度考虑,隐态能量在形成粒子时形成正粒子和反粒子的概率是相同的,如果其中的一种较多或其中的一种较少,那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现实的情况是反粒子的数量比较少,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既然电性不同是由于粒子旋转方向不同造成的,当我们在带电粒子旋转方向把它旋转1800时,它就会变成它的反粒子。这在理论上为我们制造反粒子、反物质提供了一条途径。虽然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如何才能在带电粒子旋转方向把它旋转1800,但我们可以想象,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反粒子,然后通过反粒子和粒子的湮灭产生大量的能量,供我们使用。

17.标准参照系

宇宙中的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之中,对于运动的物体,我们在描述其位置变化时,选择不同的参照系会参照出不同的结果。当我们以地球为参照系时,太阳系内的天体都在围绕地球运转。当我们以太阳为参照系时,太阳系内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运转。当我们以太阳系为参照系时,银河系内的天体都在围绕太阳系运转。当我们以银河系中心为参照系时,银河系内的天体都在围绕银河系中心运转。当我们以银河系为参照系时,宇宙内的天体都在围绕银河系运转。当我们以宇宙的中心为参照系时,宇宙内的所有天体都在向外飞奔。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不同,结果对其它物体的适用情况也不同,有的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只对该参照系本身适用,有的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一部分物体同时适用,有的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其它物体都适用。在太阳系内,我们以地球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太阳系内其它天体是不适用的。以太阳系内其它任何一个行星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太阳系内其它天体也不适用。在太阳系内,以太阳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太阳系其它天体都适用。在银河系内,我们以太阳系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银河系内其它天体是不适用的。以银河系内其它任何一个天体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银河系内其它天体也不适用。在银河系内,以银河系中心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银河系其它天体都适用。在宇宙中,我们以银河系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宇宙中其它天体是不适用的。以宇宙中其它任何一个天体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宇宙中其它天体也不适用。在宇宙中,以宇宙中心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宇宙中其它天体都适用。我们在描述宇宙中物体的时间和速度时,会遇到与描述物体位置相同的问题。在诸多参照系中,只有参照出的结果对其它物体都适用的参照系,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参照系。由于在宇宙中,以宇宙中心为参照系参照出的结果对宇宙中其它物体都适用,所以本文将宇宙中心定义为“标准参照系”。但在宇宙的不同单元,也存在着对该宇宙单元内的物体都适用的参照系,例如,银河系中心就对银河系都适用,太阳就对太阳系都适用。本文将这种对某宇宙单元内的物体都适用的参照系,定义为“局部标准参照系”。当我们仅限于在某宇宙单元内对该宇宙单元的事物进行描述时,我们也可以选择局部标准参照系作为参照系。随意选择参照系会造成错觉,所以我们应该根据需要选择标准参照系或局部标准参照系。

18.钟慢效应

对于一个静止的粒子来说,它按照一定的速度与外界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其能量不断向外界散发直至发生衰变。要使这个粒子高速运动,必须赋予它一定的能量。粒子在获得一定的能量进行高速运动时,它也按照与静止时一样的速度与外界进行能量密度趋同,不断向外界散发能量直至发生衰变。但在这种情况下,它的能量是获得的能量与静止时的能量之和,大于静止时的能量。它按照与静止时相同的速度与外界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向外界散发能量直至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就比静止时更长。就好象燃灯一样,当灯芯浸油后燃烧时,更长时间才会烧完灯芯;当灯芯不浸油燃烧时,用短一点的时间就会烧完灯芯。当我们仍然用粒子静止时的衰变速度计算它在高速运动的情况下衰变所需的时间时,就会发现高速运动的粒子进行相同的衰变用了更长的时间,我们因此误以为高速运动的粒子上时间会变慢。这就是“钟慢效应”的原因。其实,速度影响的只是粒子向外界散发能量直至衰变的这个过程的长短,而不是时间。虽然地球上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地方时间,宇宙中不同的天体也会有不同的时间,但对标准参照系来说,整个宇宙的时间是唯一的,时间不会因速度的变化而改变。

19.弯曲空间

在宇宙中,任何物质周围都存在能量场,在能量场中存在趋同力,不同的能量场相遇就会发生能量密度趋同,在趋同力的作用下发生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向较大质量的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的移动。当我们把该能量场分成若干个比光子稍大的小宇宙单元看待时,每个小宇宙单元靠近该能量场中心一侧的隐态能量密度较大一些。当使一个宇宙单元表现为光子的隐态能量进入该能量场中的一个宇宙单元时,该宇宙单元靠近该能量场中心一侧的能量密度会先于其它部位达到表现为光子的条件,从而表现为光子,这样的情况依次进行下去,在我们看来就是光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向该能量场中心方向的弯曲。这种现象在我们看来,就好象是质量强大的能量场使空间发生了弯曲。其实,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都存在于空间,移动的只是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而不是空间。星球存在于空间,星球的移动只是星球的移动,而不是它所在空间的移动;星系存在于空间,星系的移动也只是星系的移动,而不是它所在空间的移动。同样道理,宇宙中所有物体的移动,都只是该物体的移动,而不是该物体所在空间的移动。弯曲的只是物体移动的轨迹,而不是空间。

20.宇宙之中的物质为什么运动不停

宇宙中不同宇宙单元之间能量密度不同,彼此之间不停进行能量密度趋同,是造成宇宙中显态能量和隐态能量不停运动的原因。

21.宇宙的形成和发展

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诞生于一个奇点的大爆炸。该理论得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有力验证。但本文对此存在三个疑问,一是大爆炸是瞬间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在大爆炸的瞬间发射的,算上从发射点发射到宇宙各处所需的时间,宇宙各处在很长时间后接收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可能的,但宇宙各处不可能持续不断地在很长的时间内接收到它,因为它不可能在爆炸之后很长的时间内一直持续不断发射;二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速度远比天体的速度快,在宇宙大爆炸时,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和天体同时向外发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应该跑到天体的前面,集中在宇宙边缘,而不会象现在这样,在宇宙的各个区域普遍存在;三是虽然宇宙中天体总的运行方向是远离宇宙中心,但具体到具体的天体,它们的运行却是由引力和质量决定方向,并非完全一致向着远离宇宙中心的方向,在爆炸巨大的力的作用下,这种情况是不可能的。

本文对宇宙的诞生提出如下的设想:最初的宇宙是一个能量密度非常高、质量非常大的中心能量场,但这个中心能量场不是黑洞,否则就不会向外发射电磁波,就不会存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这个中心能量场与周围不断进行着能量密度趋同,其能量向各个方向扩散、延伸,能量场不断膨胀,能量场中的能量也在不断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形成不同的粒子、原子、分子、各种物体乃至天体、星系,这些能量又不断进行能量密度趋同,不断地变化能量的形态和组合方式,形成现在的宇宙。在这样的宇宙中,能量密度非常高、质量非常大的宇宙中心能量场能够不断提供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的膨胀不是爆炸式的,而是在能量密度趋同的情况下逐步进行的,宇宙中天体的运动方向由引力和质量决定,向任何方向运动都是可能的。如果现在宇宙中能量密度是从宇宙中心向宇宙边缘总体上呈由高向低分布,而且宇宙中心附近能量密度非常大,则能量密度非常高、质量非常大的宇宙中心能量场依然存在,宇宙中心能量场依然在不断向外发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如果现在宇宙中能量密度从宇宙中心向宇宙边缘总体上的分布差别不大,则宇宙中心能量场已经在能量密度趋同中与周围基本一致,宇宙中心能量场已经消失,现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中心能量场在其消失之前持续发射的,由于宇宙中心能量场距离大部分宇宙单元都十分遥远,所以大部分宇宙单元现在依然能持续接收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不断与周围空间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在体积不断膨胀的同时,能量密度逐渐降低,温度也就逐渐降低,当宇宙中所有的显态能量都转化为隐态能量,而不再有隐态能量转化为显态能量时,宇宙就会“消失”。

结束语

迄今为止,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基本局限于显态能量范围,对隐态能量还所知甚少。当我们弄清原子、粒子的结构后,我们对显态能量的研究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科学的发展并不会就此止步,宇宙中依然有无穷的奥妙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能量从哪里来?能量为什么会进行能量密度趋同?宇宙消失之后还会再生吗?很多疑问必须从隐态能量中寻找答案。隐态能量的研究将是物理学发展的下一个方向,它将揭开科学发展的新篇章。至于宇宙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宇宙?其它的宇宙如果存在会是什么样子?则更不是我们短时期内所能了解的。既然所有的力都可以统一为趋同力,那趋同力就应该有统一的计算公式,这个公式需要进行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