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利弗游记:也谈谢国忠等人的预言为何总是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7:45:32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不同的思路和结论。
  谢国忠本人,从其人生轨迹看,是一个不羁的人,从他自摩根士丹利辞职来看,他的自由主义胜过大摩的那份工资。所以,辞去职务后,自己开公司。
  茅于轼、许小年等人,也差不多,要么是髯髯之年人生已经再无所求,要么是其事业建立在相对的非主流上。
  拿钱自然说话,个人的生存和事业是维系在一定的支柱上的。
  老狼东讲西讲,拿的是形形色色老百姓的钱,自然也是迎合老百姓的胃口说话。
  谢国忠等人,自己开公司,虽然投资时是一套,但在发表言论上他并无太多顾及,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所以,不同的预言和评估,表明了不同的立场和期望。
  人的思想是潜移默化地拴在自己的现实生存和事业基点上,这也说明每个人其实并不自由。与其是抒发胸臆,不如说是反映了其所在的生活和事业状态。
  因此,我们在评断经济学家言论的时候,要看他是什么一个生活和事业状态。
  状态不同,决策也不同,小散户自然无法影响庄家的最终决策,所以谢国忠投资是一回事,发大财不需要自己说出来,而在公众视野中展现自我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看似谢国忠等人的语言总是失败的原因。当然,不排除他们有时所说的是真心想法,但这也更多地表现出一种期望罢了。
  至于这种期望具体实现了是否有利于政府的利益,他是不管的,因为立场不同嘛。
  其实,兴也是老百姓苦,亡也是老百姓苦,所以如果要正常地生活,就不要太多地对经济学家的言论有什么过高的期望。
  在此说点题外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如果作为主顾的大老板力量和决心足够大,比如华尔街财团的力量,那么在一个没有开放的环境里,充斥舆论的更多是迎合大老板愿望和欲望的文章,而大老板看了之后,又陷入了决策心态的自我加强,以至于短期手段常常代替长远目标。毕竟在一个没有批评的环境里,决策是没有约束力的。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袁世开为何看了其子伪造的报纸及接受了周围人等的奉承之后,依然称帝的现象。因为没有约束,所以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至于他最后做坏了,那也是他自己的事。这也是袁克定等人既实现利益最大化又能相对免责的心理所在,这也是人在社会的处世之道。
  以后在听经济学家等人预言时,一定要谨慎。无论他们说什么,反正他们说了,至于你信不信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