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与山尖是什么诗:试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引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8:09:31

试析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引入

 

刘忠学

 

内容摘要:探究性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模式,而情境的引入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能够产生探究的问题和动机,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能力。本文首先通过一些课例分析了情境引入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创设一个情境引入应当考虑的问题。最后从认知心理学和课堂教学的视角对情境引入的设计原理和教学地位予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情境引入 ;探究教学;小学科学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就是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描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并与他人一起交流和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动脑筋来思考事物发生的各种可能性,需要亲自参与甚至动手实验来揭示科学现象的秘密。由此可见,科学探究可以把科学知识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的训练和良好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融合起来,因此许多科学教育者一致认为它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在科学探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问题及探究动机的形成。要形成问题和探究的动机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来引入教学。情境引入是探究性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探究教学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下面先以一些小学科学探究课中的情境引入为例,来分析一下情境引入中通常存在的一些问题。

课例1:动物与环境 (小学五年级 )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三种鸟的身体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关系的研究,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二 情境引入

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课题)

三 内容学习

1.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

2.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3.认识三种鸟的形态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总是相适应的。

4.学生用研究鸟的方法研究其他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问题分析:

以上课例情境引入只是一些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情境有些误解,把问题等同于情境了。而事实上在探究教学中情境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是先有情境才有问题,探究的问题是在情境中产生的。

课例2:动物的进化 (小学六年级)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以及进化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古生物的外形特征),想像力(根据古生物化石图想像古生物的形象)和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对动物进化历程的分析,综合出一些基本的进化规律)。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自然事物(动物)从古至今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二 情境引入

教师利用挂图或投影片出示一些古生物图片:各种恐龙、始祖鸟、鸭嘴兽等等。

1.提问:

(1)你知道这些动物吗?

(2)它们和现在的动物有什么不同吗?

2.讲述:人们通过对各个年代地层中动物化石的研究,发现古代的许多动物和现代动物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那么它们为什么不一样 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这些问题。

三 内容学习

1.认识一些古代的动物。

2.学生分析并综合动物进化的原因。

问题分析:

这个课的情境引入是从一些奇特的古生物图片开始,这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却也存在着两个严重的问题:一 情境引入与学习的内容有些脱离;二 情境引入并不能明确地产生一个要探究的问题。本课在引入时出示的只是一些古生物的图片,并没有体现出动物从古至今的一种变化或进化历程,显然,这个引入与要学习的内容之间有些脱节。另外,该情境引入并不能明确地产生一个要研究的问题。学生根据这个情境可以海阔天空地提出很多的问题来,而且这些问题可以与动物的进化毫无关系。

课例3:指南针  (小学三年级)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玩指南针的过程中,自己发现指南针是用来测定方向的仪器,它是用磁铁制成的,磁铁具有指示南北的性质,了解指南针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指导学生制作简单的指南针,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动手制作能力。

3.通过介绍指南针的历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 情境引入

出示指南针的图片。另外还同时出示勘探家、航海家在使用指南针的图片。

讲述: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它虽然是个小小的东西,用处却大得很。比如航海、航空、勘察、探险等,都离不开指南针。

问题1:你知道他们利用指南针干什么吗?问题2:那么指南针又是用什么制成的呢?问题3:为什么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今天,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去探索指南针的秘密。(板书课题)

二 学习新课

1.介绍指南针的历史。

2.研究指南针是用什么做成的。

3.指导学生认识磁铁能指示南北。

4.学生认识指南针的用途。

5.制作指南针。

问题分析:

该情境引入存在的问题是:一 情境引入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二 引出的问题过多,其中的有些问题并不是情境中自然产生的,这样就造成问题与情境之间的不完全匹配。对于指南针的使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就有体验,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引入教学。另外,在情境引入中的给出的那些问题实际上是分阶段产生的。这三个问题之间是有一定的逻辑层次。在第一个问题产生以后,紧接着进入到第二问题,然后才进入到第三个问题的学习中。学生不太可能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么多的问题,在 很大层面上说有些问题还是教师“给予”的。其实情境引入也可以只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小导火索”,开始的情境产生的可能只是一个小问题,而待这个小问题解决以后,可以引出一连串的新问题。

课例4:让小灯泡亮起来 小学五年级

一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电路的发光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初步能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能够通过实验找到引起电路故障的原因。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研究电路的发光现象,体验探究、合作的乐趣;逐步形成大胆想象、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关注电路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3.科学知识:通过研究电路了解电路的连接方式。

二 情境引入

1.观察:出示电路图:

请仔细观察这个电路图。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们能根据这个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吗?

三 教学活动

1.小组比赛:按照电路图那样把电路连接好使小电珠发亮。

2.把它的连接方式用简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问题分析:

《让小灯泡亮起来》本是一堂很有趣的科学探究课,但这位老师的课例在引入上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情境引入的活动太难。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根本就无法理解电路图,也不知道如何来画电路图。而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来观察和研究电路图,显然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让学生无法理解。对于情境引入中的活动难易要适度。太难了,学生无从下手。太容易了,就不具有挑战性,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

课例5:水污染  小学四年级

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污染;了解当地的自然水域是否受到了污染。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二 情境引入:

出示两杯水,一杯清澈干净的,一杯混浊的脏水。

教师介绍:

干净的水应该是不含有害杂质的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如果水域中的水混进少量的有害杂质,水有一种自净的能力,过一段时间,水仍然能变得比较干净。如果水域中的水混进的有害杂质很多,水本身就无法自净。这里,我们看到的这杯水就被污染了。(板书“水污染”)

水域中的水一旦受到了污染,它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从外观上看,可能不再是无色、透明的,会变得混浊而有颜色(黑、红、黄等);闻一闻,可能有某种气味(大多是难闻的气味)。另外,如果自然水域中的水是干净的,水中常会有各种生物;如果水域中的水受到污染,水生生物就会减少、生病,甚至灭绝。

三 内容教学

(1)讨论:

a.自然水域中的水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b.人如果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会怎样?

c.如何考察水污染?

(2)提问:

a.咱们这个地区的自然水域是否受到了污染?

b.怎样知道咱们这个地区的自然水域是否受到了污染?怎样来保护水资源呢?

(3)教师小结

问题分析:

《水污染》本是一节生动感人、渗透着强烈环保意识和具有一定情感教育色彩的课,而这个课例中的情境引入就存在着缺乏情感渗透的问题。在科学课上有些内容并不是冷冰冰的,也是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在这样的内容中,教学的情境引入就可以考虑如何唤起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情感,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促进学生来研究和发现问题。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本是与我们生活需要紧密相联的事,是能够唤起学生的强烈感情的,而在这个课的引入却从对洁净水与污染水的认识开始,显然就缺乏感情渗透的色彩。

以上选取了五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课例,来说明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引入通常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情境引入在理解上的偏差,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情境引入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包括:教学内容的限制、学生能力的限制、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限制、认知动机的限制等。总而言之,情境引入在设计上既是要考虑课堂教学的实际,又要考虑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动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情境引入的设计:

1.情境引入与要研究的问题能够要对应起来;

2.情境引入要能产生问题,但开放度不能太大,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

3.情境引入要考虑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不能离他们的生活太远;

4.情境引入的活动要难易适度,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要能制造一定的认知困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5.情境引入在适当的教学内容中可以考虑情感因素的渗透,努力把情感转化为探究的动力;

6.情境引入最好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

以上的概括可能还不太全面。 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考虑,但也不必要求每一个情境引入都一定要符合以上所有内容。情境引入的设计不能机械化,主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灵活处理。它可以是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富有挑战性的小任务,也可以是一些奇怪的现象,或是一个司空见惯但不引人注意的小问题等等。总之,这些都需要教师来灵活处理。下面就来看一个比较成功的课例。

课例6:动物的食物   (小学三年级)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动物和人一样需要食物,而且不同的动物食物也不一样;

根据动物食性不同可将它们分为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三类;

动物的进食方式不同;

动物的嘴里的一些构造,比如牙齿,与所吃的食物的种类有关。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归纳和分类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与人的合作精神。

二 教学引入

情境:动物园里又来了一批小动物,它们是小兔子、大灰狼、野马……同时出示这些动物图片或放映有关它们的录象。这些新动物朋友来了,可是饲养员却愁了起来,因为他们不知道该给这些动物吃些什么。同学们,你们能帮助饲养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 教学内容

1.研究不同动物的食物;

2.归纳动物食谱的特点:肉食性、植食性、杂食性的;

3.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4.观察动物是如何吃食的,并进行角色扮演;

5.观察并研究动物的食性与它们嘴的构造;

6.利用以上研究结果,判断一只动物的食性。

上面这个课例的情境引入与学习目标之间就能很好地对应起来,问题的开放度不是很大,而且也有一定的挑战性,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实情境引入的目的就是要产生可以探究的问题,是要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动力主动地进入到学习的主体活动之中。

一个好的情境引入,不光具有课堂教学上的可操作性,而且要能够从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从认知心理学上说,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机制进行。内在动机的激发主要考虑学生的自身需要,比如人的认识和理解的需要、个人的偏爱、生活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和成功的需要、归属感和爱的需要等。而学习外在的动机的激发主要通过外在环境的因素进行,比如教师的表扬、惩罚、榜样的作用、教师的期待、竞赛等。在设计情境引入时,可以结合动机的内、外部激发机制,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比如以上提到的在情境引入时最好要联系生活实际、制造认知“困惑”、玩游戏或讲趣味故事等,这些都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好的情境引入不只是一个教学的开始,可以说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很多情况下,情境的引入产生了一个问题,而在探究完这个问题以后,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这样可以一环套着一环……第一个问题的解决又成了第二个问题产生的情境。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串在了一起,使得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都能兴趣盎然、动力十足。

情境引入 …… 问题(情境)……问题 (情境 )……

在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无疑成为了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活动中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总结与归纳、应用与评价等过程都与情境的引入密不可分。这样,情境引入就不再只是一个开端,它已成为整个教学过程核心的组成部分,它是决定整个探究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情境引入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对此,一线的教师可能感触更深。因此,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科学教育者能关注这个问题,并参与到问题的研究中来。

参考资料:

1.美国科学促进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4月。

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

4.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