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日1电影免费:让孩子为自己做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44:28

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受一点挫折、伤害,习惯了使用越俎代庖的方式替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中国的孩子也习惯了听从父母、教师的安排,导致中国孩子从小就迷失在“自我缺失”的海洋里,长大成人之后对父母、师长仍有很强的依赖性。

 

然而,如今的孩子,长大以后面临的是自主创新要求很高的社会。需要很强的独立性、责任心、选择能力、判断力。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会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你的孩子要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里生存、竞争、成功,他必须早早地就要学会自主选择。

 

与其事事监管周到,家长不如早早就让孩子树立这样的意识。家长要尽量把自己对孩子的要求转化成对孩子的建议。只有在孩子碰到困惑时,家长才给他们提建议,多加沟通和指导,但不要把自己的某种愿望强加给孩子。当然,宽松的环境并不是说要放任孩子自己去闯,不履行适当的约束权,而是要尽量正确地加以引导。

 

我的父母培养我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很早很及时。记得5岁时,我觉得幼儿园的课程太简单,于是主动跟父母说:“我想跳级读小学。”父母建议我还是按部就班地读书,等到有足够的能力时再去读小学。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大胆地提出:“让我尝试一下好吗?如果我的能力不够,我就没法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可如果我通过了考试,就表明我有这样的能力,那你们就应该让我去读小学。”他们爽快地把决策权交给了我,说:“考上了就让你读。”我努力读书,最后以高分考进了私立小学。事过40多年,当时母亲带我去看“放榜”,看到“李开复”三字排在榜首时,我那份兴奋,今天想来依然历历在目。父母给了我这样一个自主选择的机会,让我懂得,只要大胆尝试,积极进取,就有机会得到我期望中的成功。这也为我日后的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当我的两个孩子都对音乐表示兴趣时,我也是对她俩说,尽力学三个月,三个月后,她们可以决定要不要再学。三个月后,她们对音乐都没有兴趣,一个对画画有了兴趣,一个对戏剧有了兴趣。于是,我鼓励她们朝她们感兴趣的方向发展,结果,她们在各自的兴趣方面都发展得很不错。

 

作家刘墉曾说:“以前,我也对儿子的事安排得面面俱到,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养成了他做事不负责任的习惯。而且父母过度包办,也让孩子变得没有礼貌、不懂得珍惜。”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教孩子养成“自己想办法的习惯。从小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自己的事务,家长要让他们明白,任何人都别想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别人替他们收拾残局是不可能的;要让孩子经过失败的考验后,自己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家长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反省,可以告诉他们你们遇事时会怎么做,以帮他们提高判断力。

 

要把决定权交给孩子。虽然你很明白什么事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学习独立作决定。他从自己的失败、错误中学到的东西要比你给他的正确指导学的东西要多得多。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父母可以提意见,但最后决定权还在于你自己。

 

不要用太多的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他自己有一片可以发挥的天地。可以惩罚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失败是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可能会挫伤孩子创造的动力,要鼓励孩子在失败中成长、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