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之城二手房:New Page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47:55

碑碣  造像

建宁残石

    东汉建宁元年(168)刻。1976年临猗县城关镇翟村翟方进墓穴中出土。残石高船厘米,宽46厘米,厚16厘米。“建宁元年九月辛酉”八字清晰可见。清人叶昌炽云:“太行以西,同蒲以北,无汉碑”,故此石发现实属空前。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国家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均有题跋。

密云太守霍杨碑

    北魏景明五年(504)立。原在临猗县卓里乡霍村霍扬墓地,现存该县博物馆。《临晋县志》云:“通篇仅十余字漫漶,余皆神采焕发,书法遒古,酷似陆凉之爨”。素称“魏碑之冠”,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书法艺术名碑。

谯郡太守曹恪碑

    北周天和五年(570)立。原在运城市陶村镇石碑庄曹氏墓地。曹恪字故乐,沛国谯人,魏武帝曹操后裔。碑文对曹氏世裔叙述极详。石碑庄村因有此碑而得名。《碑帖叙录》云:“书法颇含隶意而古拙。”《通志·金石记》云:“山右碑版之最,以此碑及东魏(刘懿碑)为最古”。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书法艺术名碑。

梁州刺史陈茂碑

    隋开皇十四年(594)立。在临猗县卓里乡陈平庄村口。陈茂,字延茂,猗氏人,历仕皇家四十余载,颇受隋文帝杨坚赏识。碑文叙述陈茂入仕略历,《隋书》载茂事尤多。此碑不著撰书人姓名,但其书法,“字画精劲,风神离雅,疏密得当,大小运宜,是学临楷书茔本之最”,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书法艺术名牌。

栖岩寺舍利道场碑

    隋仁寿四年(604)立。原在永济市韩阳镇下寺村栖岩寺,今存该市博物馆。此碑全文2400余字,记述隋王室建造河东郡首山栖岩寺舍利塔的经过及其出现的动人兆象。书法以方整隶为基,极得劲瘦之致。《语石》云:“石质斑驳,细点坟起,打主如颗颗丹砂,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虽精拓不能泥,其迹世谓‘鱼子碑’。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书法艺术名碑。

司马裴镜民碑

    唐贞观十一年(637)立。在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裴晋公词内。碑文对裴镜民的家世、仕历及参加平“西南夷”之乱作了叙述。该碑为殷令名书,《碑帖叙录》云:“书法凝远处似虞世南,峭健处似欧阳询,兼有两家之胜”。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书法艺术名牌。

碧落碑

    唐总章三年(670)立。在新绛县龙兴寺。碑系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等兄弟四人为其亡母房氏所立。此碑为篆书,汇集诸宗篆书之大成,在小篆基础上,溶合大篆,乃至钟鼎古籀,为历来篆书所罕见。其碑名来源,撰书人等诸家各持一说,至今考证无果。

盐池灵庆公神祠颂

    唐贞元十三年(797)立,现存运城市博物馆。全文记颂河东盐池在唐时由王朝主持整修并赐名祭神的盛况。碑文略谓: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在河东盐池排除积涝后,盐花盛生,皇帝赐封池神并赐“灵庆”封号,在盐池北岸立庙塑像。德宗于贞元九年(793)亲临河东盐池神庙举行祠神大礼。越四年在当地官民请求下,建立此碑。此碑文体采取四六句排偶骈体,颂词是四字句韵文,文字精练,富丽华藻,韦纵书法更是古今称誉。

汾阴二圣配飨铭

    宋大中样符四年(1011)立,在万荣县庙前村后土庙内。此碑又称“萧墙碑”。高8.52米,宽7.14米,一连五石。系宋真宗赵恒继先代帝王“祀郊封禅”之先例,应汾阴吏士绅民的呈请,在后土庙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庙祀,撰写长达一千余字的碑文,并亲笔以楷书写成。

绛州重修夫子庙碑

    宋天圣十年(1032)立,在新绛县城内龙兴寺。此碑内容系颂扬孔子德行,书法为模刻王羲之圣教序,久名于三晋。《金石萃编》谓:“集玉逸少书拓刻,手俱精雅”“除形似外,风流却尽矣”。

司马温国公神道碑

    北宋元祐三年(1088)立,由哲宗皇帝亲题篆额曰“忠清粹德之碑”,苏轼撰文并书。章惇命人将碑推倒。金皇统八年(1148)将其断碑重立。皇统九年由夏县令王庭直别立四石,模为其文。题额曰:“司马温国公神道碑”。至元惠宗十二年(1352)又重立四石,碑文末书“玉丹官王磻奉圣旨摹刻”。明嘉靖二年(1523)御史朱实昌又刻一巨型碑,通高8.3米,阔1.76米,厚0.44米,额冠原哲宗御书“忠清粹德之碑”额。

平淮西碑

    清咸丰元年(1851)重立。唐韩愈撰文,清祁隽藻书丹。碑文主题赞颂唐贤相裴度削平淮西藩镇吴元济叛乱的卓著功绩。书丹者祁隽藻,与赵光、许乃普、陈孚恩等称清代四大书法家。该碑字大如拳,气势磅礴,且石质精细,刻工精湛。文、事、书俱佳,故世称“三绝碑”。 

老子祠造像碑

    西魏大统十一年(545)。今存永乐宫碑廊。碑身碑首为一块巨石制成,通高3.59米,螭首龟趺,上部四面凿石龛,前后有像三尊。碑不完整,字多凿损,但尚可辨识。碑文叙蔡氏远祖官爵及迁居河北造老君祠祈福云云,书法笔力道劲,锋芒毕露。据传昔时官署不时派人到此拓字,村民支应差路,因感其苦,竟忿而凿毁碑文。

秦寺后造像碑

    北魏。原在夏县城关镇秦寺后村,今存司马光周内。碑呈长方形,有收分。通高4.91米,宽0.898-0.49米,厚0.31-O.29米。四面铭雕佛像。阳面八重,左侧六重,右侧五重,共计八十余尊。这是全区目前发现形制最大的一道造像碑。

扁形四面造像碑 

    时代不详。1979年夏县城关镇秦寺后村石佛寺出土,今存司马光祠内,碑身高3.6米,上宽0.32米,下宽0.80米,厚0.45米,座高0.74米。雕刻精湛,保存完好。为造像碑形制中所罕见。

平陆造像碑

    北魏。平陆县博物馆藏。残高0.92米,宽0.47米,厚0.15米。圆额,四面造像共七十八尊,主龛为一佛三菩萨四弟子,主佛为释迦牟尼,龛额雕坐佛七尊,飞天八个。左右两侧及下部雕坐唱、奏乐的伎人14个,碑阳及碑阴下部均雕有建筑图案。碑下部残,座佚,佛像面部多有损伤。

檀道四面造像

    北魏。原在芮城县岭底乡檀道村,1986年移该县博物馆。高1.86米,宽0.385-1.51米,厚0.38-O.45米。四面造像,正面佛龛分四层,雕佛像四十五尊;背面佛龛亦分四层,雕佛像四十八尊;左侧佛龛分三层,雕佛像二十二尊;右侧佛龛分五层,雕佛像三十二尊,并有线刻供养人14个。碑下部四周阳刻造像题记及供养人姓名。

张兴硕五百人造像碑

    原在芮城县延庆寺,据上海《东方杂志》1925年卷载:“像高建初高一丈,宽三尺四,厚一尺四,石质青黑,温润如玉,四面雕刻精致。出山西芮城县延庆寺。碑座前一年运京,售于法人。丙寅冬,此碑毡裹,始运至都下,余与同夥合资购存。制作伟丽,洵稀世宝也。北平孙壮藏并记”。此碑现留存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