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平均房价英文:“弟弟要睡了”,我们的心都空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3:22
南海网 http://www.hinews.cn 时间:2011-10-24 10:00 来源:南海网 作者:李晓亮
资料图《弟弟要睡了》资料图《弟弟要睡了》资料图《弟弟要睡了》
在这里读懂中国,读图时代,一张图片往往能承载一个社会。一花一世界,稀释一张高浓缩的新闻照片,也能浸润弥漫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社会背景和权利格局。比如日前在网上深情感染了无数网友,被疯狂转发的图片——《弟弟要睡了》,就有这样的神奇功用。
10月21日,一组照片被众多网友转发。照片是关于一对农村小姐弟:一个上小学二年级、约莫七八岁的小姑娘,怀抱着一个大约一两岁的小孩,背景则是正在上课的小学课堂。配图文字是“因为小弟弟闹困,正在听课的姐姐急忙抱起他。”(10月23日新华社)
就是这张图,一上网就瞬间感染了无数网友,许多人称“感动得想哭”,还有人试图对口资助女童。而据摄影师介绍,该图摄于湖南凤凰县山江镇好友小学课堂,女童父母外出打工了,家里爷爷奶奶要干农活,所以她才带着弟弟上课。因营养跟不上,小男孩的头看起来比较大。
其实这是一组照片,其中有一张,小女孩的眼睛正对镜头,那种无助无奈而窘迫的眼神,最能刺痛人心。更刺人的现实是,负责当地支教联络的一位老师说,像“带弟弟上课”的女童所遭遇的困窘状况,在山江镇这座苗寨十分普遍。
特殊的个案,总是最能刺激舆论神经,而一旦这样的“个案”成为普遍情形,那么舆论兴奋度和关注持久度都可能被大幅削弱。被感动的网友,或许可以一对一的资助镜头前的这一对姐弟,但是即便用最广角的镜头也不可能将这“十分普遍”的情形全部囊括,不可能让每一个有着相同境遇陷入同样困窘的小学生以及他们背后的一个个家庭,都呈现于媒体和舆论的公共视野之下。一时的偶然的个体感动,也无力于拯救这种集体性困顿。这就是这组照片,最令人忧心之处。
还记得,几年前,成都锦江边上曾出现过一个感动无数网民,被称为“成都最美的环卫工”的小女孩。这个身体单薄的12岁小女孩,每天清晨四五点钟,就在锦江边上拿着高过她头的大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街道。各地都曾出现过类似的“最美XX”、“最懂事的XX”。比如还有一组小女孩街头推煤车的照片也曾引起网友热议,其中有些人会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来不自觉地美化这种行为,然后进行廉价的抒情,并沉溺于这种感动和陶醉中。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面对《弟弟要睡了》这组照片,虽然也有人“感动得想哭”,但沉溺于“苦难美学”,由衷地“歌颂苦难”的人明显少了,多数人是在进行理性思辨。是的,弟弟要睡了,但是我们的社会救济不能睡,公共服务不能睡、民众权利不能睡。何况,当在一些偏远山区,在“山江镇这样的苗寨”,这种“带弟弟上课”的情形竟然还“十分普遍”时,没有人能睡得着,负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救济之责的公职部门,更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别过头去,呼呼大睡。
父母外出打工,祖父母下地干活,小孩无人看管。农村空巢空心之痛,早已震痛中国。中秋时节,新华社记者发布了一组同样震撼的“空心农村”组图。以陕西农村为背景,一组组照片直刺人心。从昔日全家福座椅来看,现在基本“十室九空”。留守乡村的基本只剩老弱病残,而《弟弟要睡了》组图,则像一个续篇,延续了这种空心之痛。
以数年前的数据,农村就有近亿留守人口。他们的生活如果不能安顿好,空的就不仅是农村,所有国人的心都是空的。中央要求,财政增长部分主要将投入民生,宏观调控,也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那么,首先把空虚的农村公共保障和民生服务的账填平吧,当留守老人的赡养,空心化地区的孩子上学、妇女权益维护问题都解决了,这种农村空心的锥心之痛才会彻底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