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 电影 mp4下载:《高布衣谈话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58:29

1月12日,高布衣老师和娜爸、零点、梁米多等老师邀请我们2、3、4期班委在1865创意园座谈,对我们大家启发很大,经过高老师同意,将他这次的谈话和平时在学员群里一些发言整合成一篇文章,并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发出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布衣谈话录》

    在座的都是班委,都结业了,今天与大家随便聊聊。学员是亮室的基石,结业了不是不管了,而是管的方式变了,亮室“终身保修”的承诺不是空话,今天先在理念和认识上“保修”下。我想聊聊这么几个问题。

   为什么学风光,亮室是不是就是风光摄影,首先这个问题要搞清楚,利于沉下心来继续自我学习,更利于大家今后的发展。

    我们这一年来的教学主要是风光题材,为了配合教学,在创作上也是以风光为主,这是因为,第一,就前期拍摄技术来讲,风光的技术相对全面些,学会这些对于其他题材拍摄也具有基本功的作用。第二,在后期方面,风光的处理比较全面,尤其是表现上,通过风光可以把握好影调的设计,建立起自然色彩的感觉,尝试在色彩调整中感受主观色调,这几个可以说是所有摄影的核心手法和感觉。第三,在教学上,利于共性的学习,风光的相对静止性,场景的一致性,利于我们对学员学习状况比较和判断。第四,我们放弃了很多个人的创作,与学员一道去拍摄相同的风光,是教学必要的方式,在一样的场景里,你们去拍了,我们也拍了,你们处理了,我们也处理了,你们的体会是什么?我想绝大多数都是,“啊,原来是这样”或者“啊,原来可以这样”,这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有人说我们是搞格式化教育,是“百人一景、百景一片”,这是没搞清楚基础培训的特点,目标是让学员掌握基本的技术要领和基本的影调与色调表现方法,需要在某一个特定的场景里,学习前期的空间关系安排,学习后期的影调与色彩的调整方法。打好了基础才能去谈艺术和创作。你们平时还是要把我的课件和教程拿出来,反复做做,平时拍摄后也可以对照教程琢磨琢磨如何处理自己的片子,时间长了有些我课堂说的概念,你们可能会有更深的理解,也会产生新的认识,内化于心必然会外化于片。我相信我的课件是具备长期发酵功能的。

   说到基础培训,你们应该清楚亮室不是普通的入门级的基础,从我的课程设计和学员的感受还有结业作品而言,应该是一种高起点的启蒙与起步,是一个高速公路的入口。


   在理念上,我们强调摄影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强调传统的摄影转为数码摄影后,从相机的设置到拍摄、到最终出片都是一个主动的技术控制过程,是一个摄影者个人艺术想法完整呈现的过程。这个理念让我们的课程具备了系统性和相对完整性。一些传统的技术我们给予了否定,探讨出了适合数码摄影特点的做法,一些传统摄影里所无法解决的艺术表达手段,我们在摄影理论上给予了解释,比如摄影的语言在后期的运用问题,比如以最终的影像想象去决定前期拍摄问题。

   数码手段与摄影的结合,我们做了很多的事情,后期教学是国内第一个围绕“摄影的后期”进行的,网络上有不少后期教程,包括视频,我课上就让大家别看,更别买什么后期书,在我看来,它们与摄影的结合上欠缺了很多,单纯就后期方法而讲解,需要你自己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摄影里面,去年我到连云港做讲座时候,他们告诉我,有几个人到北京每人花了2万块钱学费跟国内某著名数码专家学习,回来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处理片子。我们的后期处理是围绕对影像的理解来展开的,所谓“匠者论术、师者授道”,理解了影像、掌握了摄影的视觉语言规律,你可以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达到目的,我们的一些老年学员,从没用过计算机,经过我们培训之后也能很好的处理摄影习作。第5期我们还会对课程设置进行完善,更加突出这方面的内容。

   亮室的风光,本身是一种新的风格,眼界足够宽的并且心胸足够广的人,会承认亮室在传承传统风光基础上引入了西方的表达手段和理念,去年数码摄影比赛全国海选阶段,我们以亮室微博集中推选了一批作品,后来在右玉比赛时候,编辑部的人跟我说,当时全编辑部都围绕电脑屏幕进行了热议,认为南京的风光摄影水平很高。我想如果你们尝试将在风光里学到的东西,比如影调与色调有意识的运用到其他题材中,也会有相当的起步水准。

   其次,我想说的是大家要坚持亮室的核心理念:心中的影像。

   大家可能都有被指责“假”的经历吧?他们说的这个假,应该有2种,一种是视觉效果上的,一个是视觉形象上的,前者是你们处理不到位,这个应该允许有个过程,他们的批评也应该是一种促进,而后者则是出于批评者对摄影的认知有限了,他们往往说,你们处理的片子与看到的景色不一样。“心中的影像”是艺术摄影,或者叫主观摄影更贴切,主观摄影是摄影观念的延伸,上世纪初就开始有了这,它不满足于摄影的再现功能,更加关注如何用摄影去表达事物的精神内涵,也就是我们的精神世界如何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去,直白的说,被摄的景象是摄影者表现自我的工具。20年代有组《天空之歌》,用云表现摄影师自身的不同情绪,曾经有学员问为什么不拍蓝天白云,我只能说这样的天空里没有我的情绪,或者说,亮室的情绪没有这么直白。

   美国著名顶级摄影杂志《光圈》的创办人叫怀特,他就是主观摄影的发展者,代表作叫《镜子.信息.表象》。在第一课,我谈为什么要后期的问题,大家应该都记得,我说了亚当斯的“拍摄是谱曲、暗房是演奏”,更说了色彩是重要的造型语言,过去的暗房对色彩控制很无力,美国摄影史上“新彩色摄影”探讨了很多化学方法,很艰难,数码摄影则为我们探索影调和色彩的表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为一些画面表达提供了手段,化学暗房大师亚当斯也预言过电脑会为摄影做些什么,《淡如菊》那组你们都在问怎么做的,我很高兴,说明你们已经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一直以为,摄影技术手段的革命肯定会带来摄影艺术表现形式的革命,目前看,亮室在数码风光摄影是走在前面的,但这还只是起步,远远不够,摄影到最后往往是观念的摄影,这既需要探索的勇气,更需要探索的本事,我期待你们和其他学员中能出现数码摄影的探索者,乃至出现领先者。我们常说,亮室要与大家共同成长,一个方面是待大家积累到了一定阶段,我们会适时开拓新的教学与创作门类,另一方面,也是期待你们中间出现新的东西,反哺亮室。当然,这些都是期待与希望,达到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摄影来说,我们强调的就是4句话,“怎么拍,拍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这看似2个阶段的问题,其实涵盖了艺术的三个层次。

   前期解决了怎么拍,才能去琢磨拍什么,后期解决了怎么做,才能去琢磨做什么,任何视觉系统都需要视觉语言去表达,而且这也是相互作用的,我记得你们来学习时候个个都关心怎么做后期,现在你们自己也说了,越懂后期越明白前期的重要,3期发的辅导书《拍照前的预想》也有人开始认真的去读了。我曾经跟你们说过,学过我的教材,你们不需要再去网上找这个那个教程,刚开始许多人不信,现在我想有一部分人应该理解了。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撑,需要一定的表现形式,没有入门的视觉经验,是无法制造视觉效果的,不管你有一颗多么深邃的心,你摄影作品就必须要用摄影的语言去表现出来,还要表现的有效,有吸引力,否则直接写作文就是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积累,当一个成天嚷着要表达的人去拍摄和制作的时候,他需要有影调的基础,需要有色调的感觉,也就是对影像要有一定的理解,这些都是亮室教学所做的:给你技术、培养你的认识,然后你去表达你内心的东西。这是摄影学习的第一层次,你们达到了,或者知道如何去达到了。第二层次,是不是表达了内心就是艺术。

   “影像从心”,这是一个广告语,尼康公司在中国搞的影赛标题广告,佳能的口号则是“感动常在”,我在教学里没有提过尼康这个口号,是因为它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广义上说,所有的影像都是从心的,哪怕只是一张明信片,它从的是一个没有影调的内心,哪怕是一个中立的纪实,它从的是一个客观的心,其实影像没有客观的,这个上课时候说过,你的构图取舍、你的视角就是主观的,从狭义上说,思想有认识的高低,内心有底蕴的深浅,就比如情绪表达,有浅层次的个人寂寞,有深层次的社会焦虑,前者你拍了,叫网络快餐图片,后者你拍了才会勾引一定范围内观者的共鸣,我看过不少片子,离开网络这个语境,打印出来都有一种单薄感,我做评委,绕着桌子走一圈,能自己跳出来让我投子的,都是独立成片的、厚重的。所以“从心”是一个伪命题,不是从心了,你就艺术了,从什么样的心才是关键,真正的影像从的是一颗艺术与思想的心。

   修心从影,才是你们结业后自己要做的事。眼界是认识的前提,我无法给予你眼界,但我可以告诉你们如何拓展自己的视野,我也提升不了任何一个学员看世界的眼光,这是各人的人生阅历甚至性格所决定的,我相信你们肯定也有比我高明的眼光,我们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互相启发。韦斯顿说“构图是最有力的观看方式”,构出空间感就有力了么,用了光影就有了灵魂么,不是,他也是假设你观看的那个心是充满艺术活力的。艺术是无法直接教授的,只能传达和启发,何况在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是一个永远的学习者,亮室的初级班,我说过,不是技术的初级,技术只有有效和无效,运用得法不得法,没有高低之分,而艺术对任何人来说都只能起步于初级阶段,亮室不会办高级班,只会办提高班,在提高班里也只会谈谈一些摄影流派,观摩一些作品,谈谈当前的主流,引导大家去读书、去读片、去思考、去琢磨,我和其他老师只会带着大家反复的做片子,我们一起做个100张片子后会如何?把我和其他老师对影调和色调的理解和表现手法传达给你们,让你们对摄影的表达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了高速入口,你摄影这部小车能跑多快跑多远,我们该做的会努力去做,剩下的则全在你们自己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个人发展的问题。

   你们是由风光起步进入摄影门槛的,今后你们的镜头关注的对象,可以是自然,可以是社会,不管拍什么题材都要注重自我拓展视野,发挥自己的擅长,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拍出好片子,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我学摄影的初衷是什么”,不要将功利心带入到摄影里面,建议不要为比赛而去比赛,出发久了忘记了出发目的,这个不好。喜欢风光的,要坚持拍,不要为外界的议论所左右。

   摄影本是个舶来品,因此中国一些人有种天生的自卑感,总是有意识无意识的用国外摄影体系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所做的,国内有些人读了些国外的观点就以为有了居高临下的话语权,2007年林路写了篇《清算风光》,对风光摄影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实这是一篇被误读的文章,他清算的是风光摄影里一些普通摄影爱好者的现象,如果将里面描述风光摄影的现象改成人文纪实或者任何一类,也都有需要清算一番的地方,一个伪民俗,一个小心情,谁都能批上几千字,哪一个拍摄题材都有一大批为自己快乐而拍摄的摄影爱好者,全国八千万摄影爱好者,有多少是为了发展摄影艺术而拿起相机的?他们并不在乎拍的和别人是否一样,他们只要自己拍的开心,这是摄影的愉悦功能,这只是多了一个生活方式,清算他们没有任何意义,摆出高高在上姿态,往往都是自我膨胀到具有救世主心态的,攻打风车去了。当然,有些批评,可以促进我们做的更好,建议大家把这文章翻出来看看。

   今年在风光摄影上,《数码摄影》杂志会有一些推动,亮室也会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这个杂志是德国著名弗戈博达媒体在中国落地由一批思想自由开放的新青年承办的。为什么要拍风光,风光有否内涵,这个认识要解决好,摄影界有些搞人文的将风光摄影看成是一种流俗,站在自然界前无法紧缩眉头去思考,不能外穿内裤,参加比赛难以获奖,他们比较痛苦,摄影当作个人秀,就是一种做人的浅薄了。中国与西方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不一样,山水画一直是国画的主流,中国的文人历来有寄情山水的情怀,你将一些诗词的语句描述用视觉去想象下,都是一幅幅有心境的山水画卷。风光摄影大师于云天说过“拍摄自然风光是复归自然,与自然神灵交往是美好的感受”,读读他的作品,能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意境,很是享受。

   上海马良有一组《唐诗三百首》片子,虽然是观念作品,但里面也展示了心境元素。在中国文化里,自然一直是社会的一部分,甚至还是伦理体系的一部分,“天、地、君、亲、师”,自然为首,文学里的拟人化、通感,也都是将自然人格化的结果。陈丹青说过,水墨画是中国文化私人教养的竞赛,我想风光摄影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种审美情愫比较的意味,尤其是老年影友们,我很赞赏他们片子里不自觉流露的国学教养,当然也有一些人具有西画味道的。前面说过亮室的风光有所探索与发展,能走到什么境界,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另外一个方面,对于社会以及观念的摄影,我也建议有兴趣有能力的去做一做,这是另外一个值得发展的方向。这方面,国外的发展确实比国内层次高的多,理念要先进的多,人本主义是构成西方现代文化的要素,文艺复兴时候就产生了最早的人文主义,这方面西方文化确实具有了相当的优势,国内的人本意识觉醒的比较迟,但是学习的优势却巨大,后发者就有前人的路子可以借鉴,艺术往往是由模仿开始,前面谈到视界问题,就是要大家多看看这些好作品。

   最后,我要说的是,亮室的人应该有容纳一切的心胸,就如我们手中最擅长使用的广角镜头一样,对各类题材,各种焦段作品,各种语言表述,各种摄影形式,都应该有欣赏与学习的眼光,这也是修心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眼界,更是自我发展的必须前提,要防止我喜欢这个题材就排斥其他的题材,我拍腻了这个东西,就嘲笑他人拍这个,你有你的新追求,别人也有自己的新追求,对你来说是旧的,对他却是新的。尤其是将来成为高手、有了一定“江湖地位”后,对待学弟、学妹这些新手,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能你自己扬弃了一些,就反对他人去做,艺术学习是一个过程,不能站在一个阶段的终点去嘲笑那些在路上蹒跚的人,我们自己是怎么过来的,不能忘了。做事先做人,对于艺术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