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航班机型:平沙落雁 - 散文大观 - 江淮文学网 - Powered by Discu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10:12:54

平沙落雁

箫有沉郁的古意。箫有雌雄之别。一支孤箫吹开辽远的一片天地。
之后便是琴曲的主角登场了。命若琴弦。秋天也是命定要来的。一脉清流,把听者的心系在了水湾。风静沙平,飞鸣徐来。如果是换了文人,必定要临清流而赋诗了。而来者是落雁。
但倘若那落雁真的是人呢?让我们听下去。
《平沙落雁》琴曲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又名《雁落平沙》。也是虞山琴派的代表琴曲之一。据说自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多达五十余种,有多种流派传谱。各流派所传之曲虽相同,但经了不同琴人的处理,意境也就有了差别。
雁落于平沙还是落于七弦,却是分不大清。其实《平沙落雁》也就是走的艺术的老套路:借鸿鸪之态,写逸士之心。“初弹似鸿雁来宾(滨),极云霄之缥缈,序雁行以和鸣,倏隐倏显,若往若来。其欲落也:回环顾盼,空际盘旋。其将落也: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应,三五成群,飞鸣宿食,得所适情,子母随而雌雄让……”
七根弦上,由景的描绘转向情的抒发。
《平沙落雁》曾由琴界一代宗师、虞山派传人吴景略联手沪上吹箫大师孙裕德琴箫合奏灌制过唱片。当时吴景略也就三十来岁吧。但他却是衷爱此曲。
三十多年的人生正当时,而所谓“平沙落雁”也就是到了“英雄暮年”的光景。轰轰烈烈已成往事,叱咤风云已是昨日黄花,万水千山脚下过尽,沧海桑田啊,立于天地间的也就是一个归人。雁飞再高再远,总要落脚于平沙。陶渊明说鸟倦飞而知返。年轻时心比天高,暮年时心也就像雁一样踩着踏踏实实的地面了,只求粗茶淡饭,简单生活,“得所适情”,如此而已。
这是人生大彻大悟后的平静。
也许吴景略已经悟透个中禅机?
“平沙水云,轻烟惨淡斜曛。芦花乱纷,草木凋零。雁呼群,飞落在那江滨。”这就是《平沙落雁》。于吴景略,在风帆扯足时,给人生留一个后花园,不失是明知之举。园不在于如何大,如何奢华,给心灵一个安置就好。至少放得下一张琴吧。焚香一弄,手挥处,归鸿目送。“怡人忘倦,自以为游在羲皇”。古琴的境界,也就是人生的境界。
生好琴,死亦不离琴。难怪虞山琴派的祖师爷严天池(严澂)先生的墓碑要做成一张古琴的样子了。
有人说曲终人散,其实那琴曲从未老去过。
否则怎么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呢?由明到清,由清到民国,到二十一世纪。
如今看那些解释虞山琴派的“清、微、淡、远”的说词说得实在有些费劲,说得费劲,又如何让人看得明白,真不如听一曲《平沙落雁》实惠,既欣赏了古琴曲,又领略了该派的特点:“清丽而静”、“和润而远”。
吴景略当然对虞山派的鼻祖的经历了然于胸——严天池做过邵武知府,地方志说他当官时抵制贿赂,清除地方积弊,简化征税手续,对营私舞弊的官吏绳之以法。可见严天池很有政绩,也算是风光的了。但据说后来严天池退隐了,不当官了。是否是因为在月夜弹奏《平沙落雁》而有所悟,也就不得而知了。
风头正健而想到退隐,这不能不说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殊深。中国的传统文化具备积极和消极的两面。利用得好,便好,利用得不好,那就真的亏了。叹世人,花团锦簇时候,何曾想到百花萧杀的一天?红楼千古一梦,富贵繁华,何曾想到树倒猢狲散后的苍茫?……
琴之妙,发于性灵。实在是内心感情的流露。
亲聆者如严天池的同时代人好友薛志学说:“间尝坐听,不觉竞心顿消。”是“竞心”啊!居然“顿消”!
这么说起来,严天池终究是个文人。
吴景略也是个文人。
虞山琴派也就是个文人。
说到底,《平沙落雁》暗合了文人的趣味、文人的情怀。如果有一比的话,《平沙落雁》是琴曲中的宋词,而绝非唐诗。
废名写到过一个叫“小林”的孩子,在郊外与一个和尚相遇。那和尚以前是一个戏子,扮演过“关云长”,最后出家到关帝庙做了和尚。小林读过《三国演义》。关公杀了,马也不吃草死了,他的青龙偃月刀落到什么人手上去了呢?……——这些问题一直在小林胸中盘旋。他碰到和尚便要问个明白。而那和尚已经做了“落雁”,却是要勾起旧事。和尚自是不会说,他只是回答那青龙偃月刀落到他的手上了,敷衍过去。留给“小林”一个谜。《平沙落雁》没有谜。
《平沙落雁》是人生的忠告,是千古缠绵不绝的生命得于延续的“武功密籍”。
当年,吴景略是在日本人的枪炮声中录制完成《平沙落雁》的。国难当头,山河破碎,录这样一首琴曲似不相称。它没有热血喷涌的号角作用,它也无法与枪炮弹药相抗衡,它只是引发教人想起故国家园的满腔惆怅。或许是有强调中国之音的大气节在!总不可能让古琴弹出《樱花》来吧?这样《平沙落雁》也就赋予了新的使命了。解读《平沙落雁》也有此一时彼一时的解读法。
不知有没有人想到过雁落之后又会不会再上天呢?《平沙落雁》只是围绕了“落”。命若琴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