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的品种:思考之一:关于咨询 – 【人人分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15:13
       进入正略钧策实习已经二十天了,虽然今天才进驻客户企业,但之前一直在做项目的准备工作,昨天也见了甲方企业的企划部经理,所以对咨询业还是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思考,现简单整理一下,以后有啥新想法再整理。

       1.关于咨询行业发展:

       现在,咨询业逐渐由无序的完全市场竞争向寡头垄断靠拢(用科学的鸟语那叫品牌效应,我思想老是很反动,说话比较直,呵呵。)

       咨询行业其实经历过无序的自由竞争,大约在04年以前,很多个体户,两三个人,四五个人就可以成立一家咨询公司。很多小咨询公司是这样的,先作为甲方企业代表和咨询业合作过,就觉得自己懂了一些东西,也认可咨询的高附加值,就加入了咨询业的队伍。那时候做的东西也很低级,简单讲就是“老三篇”,——岗职设计、绩效考核、薪酬福利。那时做咨询就是搞这三样东西,咨询业人士如果连这名词都不知道,那就真外行了。那时的客户大多来自朋友介绍,主要靠关系吧,总之就是无序,要价不一,品质不一。

       慢慢的,竞争使得价格越来越低,一些小的咨询公司没法存活,退出咨询行业。一些咨询企业经过无序的竞争存货了下来,有的靠的是自己的品质,客户的口碑,有的是靠自己的官方背景(有些大的咨询公司创办人来自政府部门)和强大人脉,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咨询公司是政府部门或国企自己开的,为自己服务,NND,老是觉得有点掩耳盗铃的感觉,哈哈。有些公司越来越大,并且有了自己擅长的业务模块,这也就是专业分工的结果吧。

        2.关于正略钧策:

        (1)正略钧策,目前以国内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咨询公司自居,我个人持保留意见。

        其实在我看来,规模就是人多,不是指业务量。北京、广州、上海和重庆四个地方人加起来已经超过一千人。实力那就更难衡量了,有很多指标和业务模块,有的咨询公司说自己做的战略全国第一,有的公司说自己的市场调研全国第一,有的说流程设计全国第一,有的说自己的人力项目全国第一,总之,就是造各种第一,然后宣传第一。各个公司都这样,咱公司就无所谓好坏了,要生存就要符合游戏规则,德国的快递公司DHL就不知道入乡随俗,亏了2亿美元,黯然并且悲剧性的退出中国了。

        (2)目前公司的主要客户是国企和民企,外企500强客户基本没有。

        目前来讲,国企和政府项目占了业务量得52%,民企占到了38%样子,具体数既不清了,可能有点出入,但整体情况就是这样,国企项目占一半以上,民企占三分之一以上。国企现在很多要转型,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当然要制定一些“战略”,(在我看来就是一些文件),这是外部环境,还有就是我们公司出身要清楚,偶们Boss原来可是在国资委的,拿点国企政府项目很正常吧,呵呵。民企这一部分,主要是一些制造业企业,受到工资增长、原材料涨价、高税负、人民币升值这些挑战,还有就是这边的企业出口很多,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许多企业半死不活,企业生病了要找医生,名医没钱请,赤脚先生又怕把自己整死,找个还有点口碑和经验的医生,就比较符合逻辑了。呵呵。

        (3)公司的隐患:公司规模被扩张,人员膨胀,后面可能出问题。(瞎操心了,我又不是领导,嘿嘿)

        公司现在为了迅速抢占国内中低端市场,开始接30W-50W的项目。这目前是一片外资咨询企业不屑的市场,正略钧策和北大纵横都在抢占这一市场,一个号称规模第一,一个要搞万人计划。他娘的,街头群殴啊?还靠数人头的。这样可就要把那些小个体户彻底整死了,公司是走自己的路,让人家无路可走了啊。小个体户面对规模化集团军和赤脚农民工的夹击,不死才怪呢。规模化集团军,就是这种有组织有纪律的咨询公司。赤脚农民工,说的是那些在学校做导师项目的学生,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加一个学生做,一个月也就给个生活费,500搞定。个体户不死,天地不容。

        再说说公司的发展,《大败局》里有很多失败案例,很多公司死在了多元化和被动式扩张,老大头脑一热,扩大,后续工作没做好,人员梯队没建设好,品质没保障,危机浮现,当想要控制的时候,已经改变不了。渐渐地舆论导向负面,就死了。正略钧策有这方面的苗头,现在公司拿的项目越来越多,大大超出原计划发展速度,顾问不够用,被迫大幅招人。而实习生过多,一是会影响项目质量,二是对实习顾问成长不利。公司原来的培养方案,是两个老顾问带一个新顾问,实习生成长很快,项目质量也容易保证。现在的情况是一个老顾问带两个新顾问,没办法啊,被动扩张的产物。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随着项目越来越多,有些项目找不到合适的顾问,只能找个半路出家的,之前没做过类似项目的顾问做项目经理。拿我们这个项目来讲,纺织类品牌战略项目,项目经理之前就没做过品牌项目,项目启动前20天才开始对品牌基础知识扫盲,扫盲啊,搞毛啊?你是经理啊,你都不懂,还搞啥啊。项目组一共三个人,一个没做过品牌项目的项目经理,带着我们两个实习生,我还好,科班出身,另一位MM,搞物流的。这个项目组战斗力有木有?尼玛到底有木有?项目质量一旦没有保障,那这口碑可就————后面的再扩大————再发展——————???

        (4)公司的优势:招人筛选严格,团队氛围较好。有各个模块的思维导图,全面涉及企业的各种问题。房地产和人力项目优势明显。

        前面一直在说公司的问题和不太好的地方,这是我分析问题的一个特点,先找问题,后找优势。客观讲,公司对实习顾问,对我都还不错,我没有故意说公司坏话的意思,还是从一个更客观、全面的立场来看待咨询,看待公司。

        客观分析,公司能发展这么大,有很多因素。但我觉得我比较认可的有两个方面。

        首先,正略钧策招人筛选比较严格,后面和人力部的同事交流得知,公司确实是招德才兼备的人。要有责任感,要有团队精神,要有自己的思维逻辑并能清楚的表达,这些都能从面试时的小组辩论体现出来。当然还要有一定的硬件条件和专业基础,(招的人基本是:海龟或是全国排名前三十高校)。暨大、华师本不在范围内,但暨大经管排名前二十,华师只招心理学专业。公司经过这样的人员甄选,员工都是有责任心的,团结的,使得公司内部氛围很好,争执较少,讨论相互学习较多,勾心斗角的事更是没有。部门经常出去腐败一下,来了20天部门已经聚餐两次了,还有一次公司的踢球、吃饭、唱K一条龙。吃饭时,氛围也都很轻松,像朋友一样。这一点,公司确实不错。

        其次,同其他公司相比,正略钧策的核心优势在于模块化的理论框架和项目经验。公司有分析问题的具体框架,全面而深入。这可能也是我实习完后最大的收获了。按照公司分析问题的框架,不管是管理咨询、战略、品牌、人力、营销、业务流程,都能按照各个模块的思维导图做很全面的分析,绝对不会把点漏掉。以后要是有了自己的公司,按照这些东东思考问题,那可真是很符合我的观念:用专业态度对待业余爱好。想做不好都难。

        3.关于行业的一些潜规则:(这个可能大家更感兴趣)

        (1)有时上面领导要的只是一份文件,现在都嚷着国有企业改革,转型之类的,特别是十二五期间,要有自己的战略,要有自己的规划,注意是书面的偶。但当领导自己做不了或是不想做,找个咨询公司,再拿点回扣,合情合理。这是国企的一种需求。

        (2)回扣:主要发生在国有企业,领导出去“考察”要花钱的,可那叫报销。在国内要提高点生活质量,咋办来?拿点回扣不过分吧,领导开会很辛苦的,你懂得。

        (3)咨询公司做的事情企业自己做不了吗?企业当然能自己做,并且很有可能比咨询公司做的更好,因为企业自己更清楚自己的问题,那为什么还要请咨询公司?原因是这样的,企业的一些薪酬制度改革、结构重组、战略转型等问题,如果企业自己制定方案并落地实施,会受到企业内部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烈反对(还记得我们的研究生改革吗)。这时企业要是找个第三方力量推动,那就有借口转移并化解责任,所受阻力鸭梨变小,而这个第三方,咨询公司最为合适。这是国企和民企的共同需求,还是刚性需求。

        以上所写内容可能有点乱,一气呵成写的,不过内容并非编造,有事实依据,并非纯粹调侃。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交流,有时间了,有新想法了,再写个之二。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