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oud邮箱怎么拉黑:中医心理学概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5:16:31
中医心理学概述 发布人:tcmit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4日 此新闻已被浏览 342 次    

 中医心理学概述

读者您,很有可能尚属首次邂逅中医心理学,对于她,您头脑中一片空白,不知该如何定位,所以尽管概念性的东西有时候枯燥乏味,我们感觉还是有责任介绍一些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一、     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及发展史

  中医心理学的概念,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这可能与中医心理学这个学科太年轻有关系,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来精确定义她。将各家对她的定义综合一下的话,我们可以这么描述她: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积极汲取西方心理学知识,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从上述中医心理学的概念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两个字眼,即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那为什么这么定义她呢?首先,中医学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将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看作一个统一体,中医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这些心理学思想贯穿了中医的整体观思想,突出体现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建立在脏腑功能之上的;人的心理活动有个体差异性,同时必然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传统中医学中也有着丰富的治疗心理疾病的临床实践经验。其次,中医学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由此可见,中医心理学是从中医学这个母体中分化出来的,而且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很大。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史。中医心理学是二十年多年前提出的,但是中医学认识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却有悠久的历史。所以可以认为中医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用艾宾浩斯描述西方心理学的一句话也正合乎中医心理学:“她有一个古老的过去,短暂的历史”。

(一)萌芽期(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是客观实际的迫切需要和实践的科学总结。上古时期“毒药未兴,针石未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心理治疗与研究必然会成为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一个主要形式.夏商时期已有大量的“巫医”出现,巫医治病多采用祈祷、占卜和诅咒的方式。《说苑·辨物》说:“吾闻上古之为医者,……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所谓“北面而祝,发十言耳”恰是中医心理治疗初级阶段的一种形式,是巫医们巧妙地利用患者的心理特征,采用“祝告祈祷”、“开导诅咒”的方式,使患者心悦诚服,疾病得以康复。《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在总结论述这个时期巫医治病的情况时说:“上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己。”“移精变气”就是利用心理疗法转移病人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而祝由则是指区别于迷信的精神疗法究其实质,即通过解说分析病因,然后加以名言开导或行为诱导,来解除或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调整情绪和精神活动,以达到治疗疾患的目的。这实际上是一种类似于认知疗法的心理疗法。

  而在基础理论方面,这个时期也已经发展出很多基本的概念,如《管子·内业篇》说:“忧郁生疾,疾困乃生。”是关于情绪致病的描述。

(二)发展完善期(秦汉到晚清)

  中医心理学在萌芽时期还是不完整不系统的,许多问题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高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飞速前进了。其重要的标志就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黄帝内经》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医学方面的光辉成就,也为秦汉以后医学发展指示了理论原则。它从基础理论以及临床方面阐发了重要的心理生理、病理观,对于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伤寒杂病论》中不仅仅在理论上有关于心理疾病的描述,而且对于如何诊治也给出了治法与方剂。

    隋唐时期,太医署中均设有祝禁科,并设有咒禁博士、咒禁师等医疗官职。这应该相当于今天的心理科与心理治疗医生了。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心理学成长、纵深发展期。这个时期的中医学也是流派纷呈,百家争鸣,也成长了一批推动中医心理学发展的杰出医家,如宋代的陈无择、金元四大家等。

明清时期,临床各科的心理学思想、心理治疗都有一定发展,太医院十三科中仍然保留有祝由科。这个时期,心里治疗运用得相当广泛,具体方法丰富多样,像情志相胜疗法、移精变气疗法(详见第五节)等。

(三)中医心理学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地区性的中医心理学研究组织并召开了一些学术会议。1982年11月成都中医学院建立了中医心理学研究组,1984年6月福建中医学院会召开了福建省中医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暨福建省中医心理学研究组成立会议。1985年在成都召开了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会议,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中“分娩”出,不断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同年,第一本《中医心理学》新学科专著出版(王米渠编著);全国阴阳(DY)性格调查启动,即9月28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薛崇成教授的“五态性格测量”由卫生部批准,并支助(85医科教技518号),正式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组抽样调查,研制中国原创的第一个人格心理学的量表;发掘医籍中心理学思想的宝库;创办“中医心理学”学科杂志雏形。

1985年以后,中医心理学的学术活动逐渐由地区性的发展为全国性的。在学术组织、理论研究、临床、教学等方面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下面就1985年以来,十二届中医心理学术大会的名称及主题、时间地点、主办单位及负责人,《中医心理学论丛》的名称与篇数等,以简表的形式表述如下:

表1  第一至十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一览

 

 

召开大会的名称

( 及会议主题内容)

 

开会时间

 

主办会议的单位

及会议负责人(协助)

开会

地点

 

收论文

的数目

 

刊登数目

 

编写论丛的名称

第一届

全国首届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新兴学科概念命题、特点及方向)

1985

 

成都中医学院

王米渠 (颜世富)

成都

184

164

《中医心理学论丛》

第一集

第二届

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讨论会

(中医心理学基础;七情学说)

1986

 

黑龙江中医学会

王克勤

哈尔滨

 

273

《中医心理学论丛》

第二集

第三届

全国中医心理学研讨会

(历代医家心理学思想;心理护理)

1987

广西中医学院

闵范忠 (何清平)

南宁

437

169

《中医心理学论丛》

第三集

第四届

全国中医心理学研讨会

(中医心理学诊断体质与实践)

1988

云南中西医结合医院

燕高山

昆明

 

12

《中医心理学昆明论文》

第四集

第五届

首届全国中医心理学康复养生学术研讨会  (心理康复养生卫生)

1990

济南市中医管理局

任盛元

济南

205

205

《中医心理学论丛》

第五集

第六届

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中医心理学诊断与调查)

1992

大同市精神病医院

许浩然 (张永祥)

大同

 

276

《中医心理学论丛》

第六集

第七届

全国中医心理学学术研讨会

(心理治疗及内妇儿科病心理思想)

1994

中国中医药协会

刘道时

天津

 

94

《中医心理学论丛》

第七集

第八届

中医心理学论丛增刊

(七情人格与中医精神医学)

1996

上海精神学医会

周龙标 (唐文忠)

上海

 

68

《上海精神卫生》杂志

特刊中医心理学

第九届

 

国际第二届中医心理学及首届中医遗传学研讨会  (中医心理实验)

1998

 

成都中医药大学

王米渠

成都

 

135

102

 

《国际中医遗传学与中医心理学论丛》新加坡医卫出版社

第十届

中医心理学暨医院管理学术研讨会   (方法研究医院管理)

2004

上海交通大学

颜世富 (于挺)

上海

 

48

《中医心理学论丛》第十集

新加坡医卫出版社

第十一届

世界中医药联合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国际心理学学术大会

2006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

北京

242

218

《国际中医心理学论丛》

新加坡中医药出版社

第十二届

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国际睡眠医学学术大会

2008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汪卫东

北京

 

 

 

 

从以上十二次国际国内学术大会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经过努力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医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应该积极地探索与开拓创新,同时也要加强和同仁们的协作和推广应用于临床,开展一些具有中医心理学特色的研究工作,以求不断继承、发展和完善中医心理学,更好的用于临床中来。

   中医心理学可为当今许多科学理解中医学的一个切入口或桥梁,因为中医学与心理学的属性有一定的相似性,且广泛地渗透于文、理各科(如“恐”);中医心理学也可以作为中医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桥梁,因为世界心理学的潮流之一是文化觉醒及本土化的学术运动,中医心理学的独到见解和实践方式是其体现之一(如“气”)。所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中医心理学新兴学科,较快地传播到境外(港、台、澳),扩散于国外(新、日、美),并且发展势态良好。

 

二、中医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及案例举例

从古至今,涌现出来了很多杰出的中医心理学家,其人其事,或感人至深,或风趣幽默,现介绍几位,以飨读者。

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许多精辟的论述及治验病案。《华佗神医秘传》中说:“优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意思是说,一个高明的医生,必须能够针对患者的不正常情志,进行心理治疗。他曾明确指出医心的重要性,提出“先医其心”的主张很有很有科学价值。《三国志·华佗传》记载:曾有一位郡守得了重病,请华佗医治,华佗诊断后,悄悄地告诉郡守的儿子说:“使君得的不是平常的病,有癖血积在腹中。必须设法让他火大,把癖血吐出来,才能治好,否则就没救了。你可把使君平日所做的荒唐事都告诉我,我安下心来封书信激怒他。”他儿子说:“只要能治好病,有什么不能说的!”于是把他父亲做的许多乖谬之事,全部告诉了华佗。华佗便留下一封书信责骂他。其父看后十分恼怒,便命令士卒去抓捕华佗,却没有抓到,郡守气得连吐黑血一升多,病就逐渐好了。华佗掌握了权贵者自尊易怒的心理特点,不处药方,反刺其短处,“留书责骂之”,阴性疾病用阳性情绪刺激,这样大大激怒郡守,“怒则气上”,血随气逆,癖血吐出而病愈。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相信大家不陌生,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他不仅医术了得,而且他对医学心理学也有独到见解。长期以来,中医学界一直注重于孙思邈在方药领域的突出成就,却忽视了他高瞻远瞩,运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法,系统全面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理论紧密相结合的真知灼见。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孙思邈汲取了儒、释、道各家关于“心身”论述及修身养性的精华,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对中医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他是第一位系统应用心理疗法的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沿用了道家符咒治病的特殊形式,借助于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内涵发挥其心理疗法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医的治疗手段。

张子和 (约1151~1231年) ,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中医“攻下派”的创始人。《儒门事亲》是张子和的传世之作,其中包括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床经验的收集。全书共十五卷,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蕴含着张子和学术思想的精华,保存了他医疗实践中许多独特、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在书中留下不少精彩的验案。无论从史书的高度评价还是从《儒门事亲》中所载医案来评定治病的疗效,张子和都是中医史上的佼佼者。他同时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他在中医历史上首次系统地使用“情志疗法”(今称“心理疗法”),发挥和丰富了《内经》中有关情志治疗的思想。

张子和临证重视心理疗法,认为,“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无论内伤外感均可导致情志病发生。因病由心发,故治疗亦从心着眼。这一思想与禅宗所创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正佛”,这句话也就是说“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于是乃有以情治情。如“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听视。”(《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

其代表作《儒门事亲》中记载一则“戴人以谑疗心痛”:某人听说父亲被贼人杀死,悲伤欲绝。痛哭完了,就觉得心痛,日重一日。一个多月后胸口长出来一个包块,像盖上了一只茶杯,大痛不止,服药无效。于是便去请张子和,张子和到了他家,恰好他们家请的巫医还在那里“作法”,张子和于是便模仿巫医跳大神的样子,嘴里胡言乱语,疯疯癫癫,以此来戏谑病人,病人见状大笑不已,忍不住回头面壁窃笑。这样过了一两天,心口下的硬结全消散了。此例张子和是依据《内经》“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之病因病机,运用情志相胜疗法,即喜悦的情绪能够治愈因悲伤所致疾病。

再举一个子先生非常有趣的病例:举人项关今老年得子,举家欢喜,但是儿子未满周岁,不幸患病而死,夫人悲伤过度而致重病,百药服遍不见效果,特请名医张子和诊治。先生查明原因,突然起身说“老伴要我做油豆腐嵌肉,我还未办妥,得速速回家,不然老伴的火爆脾气会毫不留情啊得用拳头来伺候我了! 且容我今日先告辞,明天我一定亲自送药上门。不见不散!”夫人听了这话不禁笑出声来。第二天,先生来项家,急得一头汗,说“未找到药,只得道歉。”夫人看到先生的狼狈样,大笑起来。第三天张子和进门一脱袍便找药,非但没有找到,还露出了里面的女人衣衫的一角。张子和连忙说“呀!来时匆忙穿错了衣衫。见笑见笑!”夫人看见后捧腹大笑。张显得很不好意思。他走后,夫人越发笑个不停,真是从来没见过的“名医”。自此夫人见人就讲,讲一次笑一次,不出半月,夫人的病奇迹般痊愈了。数天后张先生来到举人家,索要诊疗费。夫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三剂良药!促进内啡肽分泌的良药!这又是一则“喜胜忧”的完美案例。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博学多闻,淹贯百家,凡天文、音律、象数、兵法,无不通晓,且可灵活应用于医学之中,代表作是《景岳全书》。张景岳在《类经·会通类》将情志病的经典文献内容创见性会通在一起,详具而又清晰,为情志医学研究理论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景岳全书·杂证漠》对“不寐”、“郁证”、“癫狂痴呆”、“诈病”、“怔忡惊恐”、“遗精”、“阳痪”等情志异常所致疾患有颇多的阐发,且有独到见解。其中所反映的创见性理论和方法为后世情志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续名医类案·卷二十二·诈病》中记载张景岳进行心理治疗的一则案例:一士子为宦家所殴,卧病旬日,吐血盈盆,众医见其危剧之状,皆束手远避。病势虽危,但形色“绝无窘苦之况”,脉“和缓如常”,张景岳仔细辨析得出病人装病的结论,悄悄告知病人吐血盈盆乃家禽之血冒称人血,声称将揭露真相。病人见作假已被识破,当然不愿被他人耻笑,只好告饶不要伸张,配合景岳的调和之剂中止作假。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人皆称其香岩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著名医家,为温病学奠基人之一,临床长于治疗时疫和疹痘,当时名噪大江南北。

香岩先生治疗痘疹有很多方法,不仅精于用药,也擅长运用心理治疗。在《不药疗法验案》中就曾记载有香岩先生运用激怒疗法透发痘疹的案例。某日,香岩先生乘坐小轿路过某地,在轿中无意间看到路旁一采摘桑叶的妇女有异,便急令停轿,并让轿夫前去楼抱。此妇人突然被如此非礼,不禁勃然大怒,厉声责骂。其丈夫见此情景,也扑将过来扭住轿夫要对其殴打。此时香岩先生急忙劝阻,并对采桑妇的丈夫解释说:“你的妇人患有痘疹之疾,现已停滞在皮膜之间,因气机闭塞而不能透出,我见之特使用此法激怒她。这样一来,痘疹在今天夜间便可以透发出来,否则她的性命就难保了。”当夜,采桑妇痘疹果然透发,验证了香岩先生此言不谬,此法不妄。这则案例是利用情志的变动来调节气机,因此中医心理学又称其为“情志调气法”。是运用激怒的方法来宣畅气机,促进体内气的运行,以达到透发痘疹的目的。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中医心理学家很多很多,在此仅举以上数位,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对中医心理学的感性认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再参阅相关的图书。

三、     中医心理学相关著作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中医心理学的著作情况,“中医心理学”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经过这些年的对传统心理学学思想的发掘、整理、提高,以至发展,并与心理学、心身医学、精神病学、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结合、嫁接、引入,以至融合之中,逐渐建立了中医心理学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出版了一批中医心理学专著。从1985年出版《中医心理学》著作以来,目前已经有150种左右书籍公开出版。

这些出版物本文分三类列其主要的书目:1)以“中医心理学”这一术语命名书名的出

版物,2)以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专题命名的著作,3)与中医心理学相关专著,或中医学者编写的心理学著作。

如王米渠所著的《中医心理学》、《中医心理治疗》、《中国古代医学心理学》、马朋人、董建华的《实用中医心理学》、张子生的《历代中医心理疗法验案类编》、闵范忠、何清平的《新编中医心理学论丛》、汪卫东,石井康智的《东方心身疗法》、董湘玉编著的《中医心理学基础》、张伯华编著的《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