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村小产权房被收购:聊侃:日常生活之水果--专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1:09:25
智慧果子——苹果
  
“你不要这样的看着我 我的脸会变成红苹果, 你不要像无尾熊缠著我,我还不想和你做朋友”。 徐怀钰这首“我是女生”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这首歌唱出女孩的天真浪漫。用红苹果比喻女孩,这说法很长久了,一个女孩脸红润可爱,我们就会说她有着“苹果一样的脸蛋”或者“脸颊红扑扑像苹果一般可爱”。
  
不过这首歌把男生比喻成“无尾熊”的确有些好玩,无尾熊就是考拉,也可叫它为树袋熊,它样子憨态可掬十分可爱,想一想真的有个这么可爱的小动物跟在女孩后面,她不会讨厌的,只会很欢喜。
  
新疆盛产野苹果,伊犁哈萨克人常常放歌高唱,月圆时候,小伙子在姑娘住的地方旁为心爱的人儿唱情歌,情歌里唱到“你拥有那苹果脸蛋”,不过在哈萨克人眼里最美姑娘应该有一个“苹果脖子”,它散发着苹果的芳香,让人迷恋不已。脍炙人口民歌《燕子》中燕子姑娘就有一个苹果脖子。
  
苹果外形圆润惹人喜爱,它的颜色多样,有艳红(如蛇果),浅红,黄色,绿色等等,五彩缤纷特能勾起人的食欲。它气味芬芳,储存过它地方,那清新气味许久驻留在那里,让人迷恋不已。
  
苹果清脆可口,酸中带甜,往往是女士们的最爱。有的女孩见苹果,其它东西都不想吃了。
  
苹果又被称为“智慧果”, 这出之出自《圣经》中的一段故事:上帝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乘亚当睡着的时候,用亚当的一条肋骨造出了女人夏娃,让他们成为夫妻,住进鸟语花香的伊甸园里,上帝嘱咐他们不要吃园内树上的结的苹果。一条蛇引诱夏娃说:“那树上的果子是“智慧之果”,吃了以后人会得聪慧无比。夏娃受不了诱惑,偷偷吃了苹果,上帝把他们赶出了伊甸园,让他们的后代世世代代受苦,因此苹果也被称为“智慧果”和“禁果”。
  
苹果还象征着美丽和青春,希腊神话中:争执女神埃里斯拿出一个“刻着给最美丽”金苹果说要给最美丽女神,天后老婆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迪特(主管爱情的神,罗马叫维纳斯)为争这个苹果,引发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在北欧传说里,青春女神伊敦拥有一个装满世间罕见的青春苹果的黄金盒子,每当诸神感到衰老之时便吃一个苹果,很快就会恢复青春。
  
中国种植苹果历史很悠久,古称苹果为林檎或柰。汉武帝居住的上林苑的扶荔宫,种植许多植物。其中就有林檎。林檎得名据说是因为在苹果成熟的时节,其味道鲜美引得飞鸟来吃的缘故。
  美仑美幻——桃
  
桃,中国最早食用的水果之一。它有诸多的传说和故事,桃被人给予了多方面的意义,“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让我们开始桃的梦幻之旅。
  
一、 桃花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正是桃花盛开的季节,它盛开于枝头,妩媚鲜丽,如一片片红霞,与那婆娑的垂柳相衬映,这就是人们长说的桃红柳绿。诗人爱以桃花入诗,白居易写道“村南无限桃花发,唯我多情独自来,日暮风吹红满地,无人解惜为谁开。(《下邽庄南桃花》,下邽现名下吉是我的老家)”。在这首诗里桃花被赋予深厚的情感。
  
桃花美丽妖娆,人们长用它比喻美女的面容。如把女子粉红色的脸颊称作“桃腮”,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写崔莺莺是“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女子用胭脂淡抹两颊称“桃花妆”。 胭脂称为“桃花粉”;
  
诗经里《桃夭》写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意思是,桃树妖娆,桃花美丽动人,面若桃花的女子在美好的季节,出嫁男方,有情人结成和睦的家庭。
  
文人写女性的命运往往和桃花相关联,清初孔尚任写的《桃花扇》描述的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侯方域乃一介书生,喜欢上秦淮歌妓李香君,两人感情深厚,侯方域送李香君一把提有诗句的扇子,并与她私自拜了天地。后来侯方域被奸臣陷害,投奔他处。奸臣又逼迫李香君许嫁他人,李香君宁死不从,用头撞墙自尽没有成功。她的血溅到侯送的诗扇上,侯的朋友利用扇子上血点在扇面扇中画出一树桃花。
  
唐朝的崔护,有一年清明时节去郊外游玩,在一个小村庄里,一时感到口渴难奈,象一个年轻姑娘讨水喝,那姑娘给他一瓢水,然后倚在桃树旁看着他。桃花更映衬了姑娘的娇艳可爱。本来再想说点什么,但毕竟是男女授受不亲,只好怅然离去。
  
第二年又时这个时节,崔护再次来到这里,但只看见紧闭的双门,而不见那人面桃花的姑娘。于是他在门上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相传姑娘看到此诗悲痛欲决,不食而去。家人敛葬的时候,崔护赶到,他痛哭不已,那姑娘忽然又活过来,最终与他终成眷属。后面传说故事也许并不存在,但也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桃花与美人的交相辉映之下,青春的美丽、梦想的消逝、红颜的枯萎尽在其中,于是桃花便与诗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桃花还被赋予美幻之园的象征,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写到“晋太和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桃花源是一个人间天堂,人们过着“只知秦汉、不知魏晋” 没有忧愁,没有烦恼的生活。众多文人向往这美妙的生活。
  
明代唐伯虎写过一首桃花庵歌,歌中言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他看穿仕途丑恶,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没钱了,画几张画换钱继续买酒。钱在他眼里一直都是身外之物,他为此写到“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他放荡不羁,常人不耻的春宫他也画得十分得意。也许与事无争的桃源就是他最向往的地方。他说到“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放在今日这也十分难得,那纸醉金迷不知迷惑了多少人眼睛。
  
唐伯虎还用桃花泡酒,说它可以"除百病,好容色",所以称其为“美人酒”。也许喝过这种酒,他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苹果的名字来源印度梵语,是频婆两字演化而来。不过频婆在印度可是指的另外一种水果。苹果名称见于明代。在明代万历年间王象晋编纂的《群芳谱*果谱》中,就有“苹果”条,上面说“苹果产自北方,河北、山东的最好。它是用林檎嫁接。树身耸直,叶青,结的果实比林檎大,果如梨而圆滑。生的时候青色,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香味很远就可以闻到。没有熟时候吃,就象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在八九分熟时吃起来最好”。这上面提到苹果是元代从西亚流传过来。
  
不过中国的原生苹果,其特点是产量少、果实小、皮薄、味道甘美,但不耐储存,容易破损,因此价格昂贵。在国外引进新的苹果品种后,中国本土产的苹果已经被淘汰。现在中国广为栽培苹果都是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当然中国也自行改良培育出一些新的品种),其特点是果实大、味佳、耐贮藏。最早是1871年传教士倪氏夫妇引入烟台,烟台苹果从那时开始起赫赫有名。
  
食用苹果对健康很有利,中医说:“它味甘凉,可生津润肺,健脾开胃。”食用苹果还可以改善睡眠。据说西方著名作家大仲马,正是因为每天睡前吃一个苹果而治好了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引起的失眠症。
  
许多女性为健身,用喝苹果汁代替餐点,认为苹果汁中的营养成分能够代替午饭或晚饭,其实这种理解错误。这是由于在压榨工程中,许多营养元素流失,且大量纤维素被抛弃。纤维素可以清理肠胃,且纤维素会在肠胃内稍微膨胀,从而提供饱足感,更能起到健身作用。
  
苹果可酿酒,起泡甜苹果酒是用苹果汁在是在封闭的容器发酵而成,它酒精度不高,在1%以下,味道鲜美,回味悠长,适当喝些一般不会醉人。可以作为宴会上的女性用酒。
  
蛇果是美国加州出产的一种苹果,又名红元帅,英文的意思是可口的红苹果,与蛇一点关系没有。起初,此果被香港人音译为“红地厘蛇果”,后来逐步简化为“地厘蛇果”,今则以“蛇果”之名见于各地的水果摊,其实它的营养成分和中国产的苹果差不多,口感不见得比中国的好,只是冠个洋名才价格贵了许多。
  
许多女孩喜欢在脸上涂上粉红色的胭脂来装扮自己。这样脸显得清纯可爱,但是胭脂属于人造化妆品,长久使用对皮肤有影响,敏感型皮肤的人还会产生过敏。那女孩们就多吃些苹果,因为苹果可以增加血红素,让脸蛋上皮肤变得红润。这样子才是更自然,人为造作称不上真真的美。让我们回到开头提到那首歌,“你不要这样的看着我 我的脸会变成红苹果。。。。美仑美幻——桃
  
桃,中国最早食用的水果之一。它有诸多的传说和故事,桃被人给予了多方面的意义,“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让我们开始桃的梦幻之旅。
  
二、神仙之果
  
桃味道鲜美,人们常用它比做神仙之果,人食之可以延年益寿。中国关于桃的传说很多。
  
夸父是传说的巨人,他曾经追赶过太阳,途中感到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依然感到渴,于是向北走,去喝北边大湖里水,但是半路渴死。死前他抛开手中杖,那杖化为一片桃林,结出甜美桃子,为路人解渴。
  
晋代张华《博物志》说:“汉武帝喜欢求仙问道,昆仑上的西王母派使节乘白鹿而来,说她要过来。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日子,王母乘紫云车来到汉武帝宫殿,并带来美味佳肴。王母拿出七个桃子,五个给汉武帝,自己吃两个。汉武帝感到这桃子十分甘美,吃完就把桃核放到膝盖前,王母问:“你要此核有什么用。汉武帝说:”这桃味道鲜美,我想种它。王母笑着说:“这桃子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子,而且此果乃天上种,凡间之土养不活它。
  
西游记更把桃神化,天庭有蟠桃园,园内有三千六百棵蟠桃树,三千年一熟的蟠桃凡人食后可以“成仙了道,体健身轻”;六千年一熟的可以令人“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九千年一熟的,人吃了可以“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
  
唐朝高蟾写诗道“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桃已入天庭,早已不是凡物。
  
也许受此感染,人们在为长辈祝寿多用桃子代表吉祥。寿桃陈于寿堂几案上,九颗桃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以示敬贺。由于并非时时都鲜桃,于是民间往往用面作成桃子形状,再用画笔画出桃的红白,这就是面桃,成为寿礼不可或缺的礼品。
  
桃在中国成为贡献之物由来已久,秦朝有一个官吏叫赵凯之.因为有私恨,告一个书生吴旦,说他偷吃了宗庙里贡献的桃子,吴旦说.小民怎敢偷吃那.秦王说:“把他的肚子剖开.看里面到底有没有桃子。但是剖开肚子后,却没有见到桃子。为吴旦辩明了委屈,可是没有用了,因为他已死于非命了。司马迁写史记写到此出很痛心,他写道:“食桃之肉.当有遗核.王不知此.而剖人腹以求桃.非理也!”
  
桃结在树上,红白点缀在绿叶间,特别好看。《妒女记》中有一个故事.武歷阳家女儿.嫁给阮宣.她是嫉妒心很强的人.家有一桃树.结出桃累累,煞是美丽.阮宣赞叹它的美丽.此女便大怒.让奴婢取刀砍树.把一树桃子尽撒在地上。
  
桃还被当作驱邪之物,岁时记上说:“桃者得到五行的精华.可以压伏邪气.克制鬼魅。桃木作成各项东西可以辟邪,如桃符、桃印、桃核手镯等。封神榜中姜子牙悬挂在宫门上桃木剑就一时克制了妖狐妲己。桃符是旧时挂在大门上用以压邪的桃木板,五代开始在桃木板上书写联语。后来演变成现在对联。
  
桃树夭夭,在古代还被当作观赏花木。宋代首都汴梁御街上两旁就栽种桃树。桃树被赋予了许多美好情怀,桃园结义中桃树见证了刘、关、张的兄弟情意。《诗经-大雅-抑》上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首诗本是歌颂爱情,后来被借喻人们之间友好往来。白居易见朋友家种满桃树和李树,就写下”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指培养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说他们都已经成材,闻名于世。
  
桃大体上分三种,一种是硬肉桃,硬熟的果肉脆而甘甜。完全成熟时,果肉变软,汁液很少。皮不容易剥离。另一种是水蜜桃,硬熟的果肉致密,咬起来费劲。完成成熟后,肉嫩多汁,十分的可口,皮容易剥离。再一个是油桃,它表面光滑,好像涂了油脂,果肉脆硬,口感比较酸一些。
  
桃品种繁多成熟季节跨度很大,从四月到十月都成熟的品种。一般来是说晚熟桃,个体较大些。
  
桃不耐储存,人们一般用它做果脯或糖水罐头。桃罐头是中国重要出口农产品之一。
  
桃在中国历尽数千年,人民从种桃、观桃、品桃,到画桃、咏桃乃至崇拜桃,桃的风姿业已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成为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香飘而过——梨
  
一、素雅仙子——梨花

  
清明时节,春已过半。春风荡漾,梨花飞舞。梨花洁白如雪,玉骨冰肌,古时人们喜欢它的玉洁,在它开放的季节,人带素酒聚于其下,称要为梨花梳洗打扮。人们还爱把梨花作为头饰,有人赋诗:“共饮梨树下,梨花插满头”。
  
苏轼曾做一首《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梨花雪白,飞舞在空中。柳色正青,漫天柳絮在城中飘荡,那一树如雪梨花多么素洁淡雅,人生能有多少清明看到这样美景。诗人清新语句描述梨花之美,那景色就如在你眼前。
  
天下之花,论白,当数梨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梨花不逊雪之白,也不输梅之香。清代戏曲家李渔赞曰:“雪为天上之雪,梨花乃人间之雪;雪之所少者香,而梨花兼擅其美。李白写到:“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那一份素洁淡雅,靓艳含香犹在纸上。
  
梨花带雨妩媚动人,常用来形容女子的娇美。白居易在《长恨歌》写到:马嵬坡兵谏,杨玉环被逼赐死后,她的魂魄游荡许久,被一仙人带入仙山。一天她听到长安来了使臣,玉环洁白面容一双眼泪落下来,好似春天一枝梨花带着雨。这就是那句有名的诗句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梨花之白,还被苏轼幽默一把。北宋词人张先,在八十岁时娶一个年方十八惠惠为妾。苏轼与张先常有诗词唱和,于是和朋友一起去祝贺。席间,问张老先生,心有何想。张先随口吟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卿指的就是惠惠,张与她相差一个甲子(60年)之多。苏轼笑道和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海棠花鲜红似火,花姿潇洒,在鸳鸯被里,苏轼用到一个“压”字可谓意味深远。
  
梨花之美,美在于它的素雅。那一番素洁,让饱尝世间污浊之气诗人,得到心灵上安慰。这正如元好问写的《梨花》:素月谈相映,肃然见风度.恨无尘外人,为续雪香句,孤芳忌太洁,莫遣凡卉妬。
二、鲜美之果
  
梨酥脆爽口,汁多味甜,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是中国最早栽培的果树之一。两千多年前《诗经-秦风-晨风》就有记述,诗中描述一个年轻女子等待心上人,却不见其人的苦闷心情。诗中说道: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这首诗意思是。飞鸟从空中掠过,树木郁郁葱葱。见不到心中人儿,心中不由的发出叹息,为什么要把我忘却!山上有茂盛的栎树,山下有结满榆钱的榆树。心爱之人在那里,心中早已不知快乐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以往甜蜜就这样淡忘!山上有挺拔的棣树,山下有硕果累累的梨树。我爱之人离我而去,心中忧愁如同喝醉了酒,为什么你把我忘记多时!这首诗情感真挚,那一怀愁绪,历历在目。
  
山下梨树见证了女子忧愁。在新疆库尔勒有一种香梨却有一段凄美的爱情传说。古时,库尔勒地区有一个焉耆国(《西游记》中做乌鸡国),国王建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宫殿,在里面开辟一个果园,内种有酸梨树。一天,国王的女儿左赫拉晚上作了一个梦,梦里她来到大漠深处发现一种梨树,上面结的果子非常甜美。梦醒后,她非常想念这些梨树,茶饭不思。
  
国王于是说:“谁能找到公主梦中梨树,就赏赐他许多钱。一个叫塔依尔年轻小伙子迷恋上美丽的公主,为达成公主愿望。他就独自闯入瀚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精疲力竭的时候他发现一个绿洲,在那里有公主梦中结着香气扑鼻果子的梨树,然后塔依尔带回它的种子。国王要赏赐给他许多钱,他说:“我不要金钱,让我管理你的果园!我要亲手把这些小梨树栽活,让它结出甜美的果实。”
  
公主也喜欢这些小梨树,她和塔依尔一起照顾小梨树。小梨树的一天天长大,他们感情越来越成熟,在梨子成熟的季节他们决定成婚。
  
塔依尔准备回家办理婚事,却被人伏击。因为他发现梨树地方属于另一个部族,那梨树是那个部族至宝。部族首长知道此事后,非常恼怒。于是在塔依尔经过的一个峡谷伏兵杀害了塔依尔,并把他的尸首扔进了河里。
  
公主知道后,痛不欲生,决定要已心爱之人相伴而去,就从河崖上跳了下去,河里就飞出一对孔雀,空中盘旋一圈后往东南飞去。
  
后来人们把公主殉情那条河命名为孔雀河,国王痛苦不已,派兵剿灭了沙漠里部族,毁掉那里梨树。但是国王果园里梨树却一直得到精心照顾,一直流传到今天。这种梨就是现在的库尔勒香梨。
  
库尔勒香梨它历史很悠久,晋代葛洪撰写《西京杂记》记载:“瀚海梨,出瀚海北,耐寒不枯”。“ 瀚海梨”指的就是库尔勒香梨,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酥香、爽口,且耐储存(在合适环境下,可以储存一年)。印度人称其为“王子之物”。
  
除了库尔勒香梨外,中国还有不少优良品种的梨,如华北的鸭梨,果梗处凸起似鸭头,被誉为“梨中状元”。安徽砀山酥梨,果实酥甜,贮存后有浓香。山东莱阳梨,果实酥甜,贮存后有浓香,古为贡品,肉质细嫩。
  
说到鸭梨,有一个很有意思故事。南北朝时,宋朝刘义隆决定北伐魏国,他任命王玄谟为宁朔将军,王玄谟作为前锋渡过黄河,围攻滑台(现在河南),北方之民多多响应,支援很多物资。这位王将军见到当地鸭梨味道非常好,南方没有这种好吃的梨,如贩运到南方一定能卖个好价钱。于是他给当地每户一尺布,让他们每家缴上八百个大梨,这样以来部队就变成了贩梨专业户,忙着收梨。这一做法失去不少民心。后来魏主拓跋焘率号称百万之兵前来救滑台之围,那擂鼓之声震动天地。王将军听到后,吓的屁滚尿流,赶快逃跑,那些收来的梨也顾不上要。王将军惨败而归后,主帅萧斌气的要杀他,后被人好言相劝才保住这位王将军一条性命。王玄谟可以当一个好商人,但却不是一位好将军。
  
梨味道鲜美,还有不错食疗作用。梨性微寒味甘,有生津止渴。滋阴润肺,止咳祛痰作用。秋日有的人会出现咽干、鼻燥、唇干口渴,这就是人们长说的“秋燥症”,可以用梨数个加适量冰糖同煮,每日饮用,可以治疗秋燥症。冰糖蒸梨是我国传统的食疗补品,它对嗓子具有良好的润泽保护作用。
  
唐朝中叶辅佐四位皇帝的宰相李泌,修道常素食,他喜欢吃梨,肃宗常常亲自烧两个梨送给他吃。后来传说李泌登天成仙。梨有此神奇作用,可见古人对其的迷恋。李 子
  
五月的塞纳河畔景色秀丽,鸟语花香。在去往基督山城堡路上匆匆走过几个人,他们是塞纳省法院的人,基督山城堡刚被拍卖,他们是和买主一起去接受城堡。
  
城堡的原主人是著名作家大仲马,他写出著名小说《基督山伯爵》(又名基度山恩仇记)后获得了巨大收入,就在濒临塞纳河山脚下买下一块地皮,花了20万法郎建设一个极其奢华宅第——基督山城堡。
  
大仲马性情豪爽,经常在城堡内大宴宾客,与朋友们纵酒欢乐,才四年功夫就把财产挥霍一空,还欠下不少的债务。1852年春末,法国塞纳省法院的判决:拍卖基度山城堡。大仲马不得与要离开自己家园。
  
见到法院来的人以后,大仲马办理好交接手续。按照要求他只能带了一些属于自己的生活必需品。朋友的马车停在外面,准备接他离开。他递给一位朋友一只碟子,碟子里有两个又红又大的李子,大仲马告诉朋友:这两个李子是城堡花园里摘的。基督山城堡里能属于他的东西就是这两个李子了。朋友挑了一只,说道:“你把十万法郎吃了。”大仲马听后叫道。 “10万法郎?” “没错,这两只李子——就是基度山留给我的全部财产……我为这李子付出了20万法郎的代价。
  
按理说经过此次后大仲马应该收敛一些,可是大仲马还是我行我素,照样挥霍成性。直到他六十八岁那年,他变得安稳许多,因为他爱上一个人,美丽动人的美国女演员阿达•孟肯。风流了一辈子的大仲马,认定孟肯就是他余生的归宿。他要在有限有限的余生里认真地享受一下真正的爱情。他停止奢靡的生活,也停止写作,一心一意陪伴心爱的人。但是甜蜜爱情么有持续多久,孟肯在一次表演节目的时候从飞驰的马上掉了下来,不久后香消玉损。
  
大仲马痛苦不已,在埋葬后心爱之人。他狂饮不止,然后醉醺醺走到街上,在晴空万里的日子他还打着一把蓝色的雨伞(蓝色是孟肯的最爱),来到儿子小仲马家里,一进家他就大声说:“我的孩子,我是到你这儿来等死的。”一旬后大仲马在儿子家去世。
  
大种马摘的李子在中国也有种植,被称为西洋李,原先盛产于法国,后来被十九世纪中叶移植到美国,十九世纪末再从美国再传入中国,但主要还是在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西洋李一般用来做果脯,人们长吃的西梅(和梅子一点关系没有),加应子就是用它做成的。现在已经成为常见的果脯食品。
  
加应子是福州特产,大量出口国外。它是用西洋李加白糖,甘草汁等多次渗糖,多道调味串香而成。其香味浓郁,色泽发亮,肉质细致,甜酸适宜,十分可口。在60年代初就被当作英国皇家食谱之一。
  
李子在中国种植时间很悠久,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人们常常把桃与李共称,因为春天来到,桃花与李花共同开放,都是春日美丽一景。俗话说:“桃花红、李花白,桃李争春” 《文选》言道:“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意思南方有美人,容貌就如桃花与李花那样。
  
有的品种李子颜色紫红艳丽十分的好看,那诱人颜色很能勾起人的食欲。李子闻起来有一股芳香,吃起来酸甜适口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它含果酸较多,肠胃不好的人不宜多食,特别是没有成熟的李子含果酸比例更大,食用过多会造成人腹泻。
  
说到李子,我提一下晋朝的王戎,他小时候很聪明,他和伙伴发现路边有一颗李树,伙伴都去摘了,就是他不去,他说:“那一定是苦的,因为在路面,如果它味道鲜美,早就被人摘光了,不会剩这么多。”他的朋友一尝,果真是苦的。
  
就是这个聪明的王戎,长大以后非常的吝啬,他很有钱,他经常拨弄算筹算家里账目,日夜不停。他家里吃的用的都非常俭省,过的是穷苦人的日子,王戎身体不好,但他舍不得买补药。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他一件单衣,完婚后却又要了回来。他家里种了一棵李树,结出果子味道十分鲜美,王戎舍不得吃,都把它卖掉。卖的时候,还把每个李子的核钻掉,因为他怕人家用它做种子。王戎真是聪明,但是用的不是地方。

一、酒香杏花园
  
清明时节雨纷纷。北方春日来的迟一些,依旧带些寒意,再加上飘着雨点。那寒气真有些渗骨。清明时节正是寒食之日,唐代规定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第一百四日至第一百零六日,这三天只准吃冷食,不准生火。寒食节的第三日就是清明节。
  
清明时节由于不能吃热的东西,也不能生火取暖。且寒食节并不禁酒,于是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在这时节都有饮酒驱寒的习惯。
  
有酒而没有景色,那喝的就是闷酒。唐代诗人郑准清明时节住在山中寺院,由于山中春天来的晚一些,花儿都未开放。于是他写下“浊酒不禁云外景,碧峰犹冷寺前春”带抒发自己的遗憾。 清明没有酒就难驱走寒冷,有酒没花也让人索然寡味。为此宋代魏野在《清明》诗咏道:“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赏花饮酒是一件逍遥的事情。清明时节有什么花那,北方天寒,桃花、李花在那个时节开的很少,只有杏花花期早,此时已开满枝头。杏花就成了清明时节文人墨客最喜欢赏的花。唐朝诗人来鹄在寒食之日喝完酒,赏完妩媚万分的杏花后,带着酒意回到船上。他写下一首诗:““几宿春山逐陆郎,清明时节好风光。归穿细荇船头滑,醉踏残花屐齿香。” 杏花飘香,连诗人鞋上都余留着花香。无怪杜牧写到:”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杏花村是个美丽地方,有那令人忘忧愁的酒,更有那靓艳含香的杏花。
  
自唐朝后酒与杏花就结成紧密的关系,酒和杏花常常出现在诗人的诗句中。明代唐寅写道“红杏梢头挂酒旗,绿杨枝上转黄骊。鸟声花影留人住,不赏东风也是痴。” 酒香、花香不知迷到了多少诗人。
  
杏花娇艳妩媚,宛若羞答答的少女。杏花之神阮文姬(也有人说杏花之神是杨玉环)把杏花插在发髻上,非常的艳丽。陶溥看见阮文姬的妆扮后,直谓:“人面和花色,恰似双艳。
  ”
《西游记》中唐僧在取经途中就遇到一个美若天仙的杏花仙子,他们二人吟诗对合,颇有些惺惺相惜之意,松树精、柏树精等做媒,要把杏花仙子许配给唐僧。唐僧当然不从了。后来唐僧让徒弟们不要伤害这些树仙,因为他们没有加害于他的意思,并说:“他们一个个言谈清雅,极善吟诗。” 但最后猪八戒一顿钉耙,把那些杏树、松树等一起筑倒。看到此,我觉得心中十分不畅,觉得尽管唐僧为修成正果而可以不去理会杏仙,但他徒弟不至于如此加以伤害这些灵气的仙树。
  
杏花美丽,人们把农历二月就称为杏月。金末元初著名诗人元好问很喜欢杏花,他写有《杏花杂诗十三首》,其中一首写道: “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看尽春风不回首,宝儿元是太憨生”,那墙外伸出的一枝杏花,它宛若刚刚化完妆的皇宫妃子。那美丽让袁宝儿都痴迷了。袁宝儿是隋炀帝身旁的持花女子,长得袅娜纤巧,娇憨可爱。虞世南受隋炀帝之命令写诏书,大概虞世南长的帅把,那袁宝儿凝视的一直看着他,眼睛一点都不眨。于是虞世南专门写了一首诗,写她那痴迷的样子。那杏花之美让见惯天下美花的袁宝儿都痴迷了,可见杏花的美丽。
  
杏花给人带来众多遐想,宛若仙子的它加上飘香的酒,让人如痴如醉。

二、 酸酸甜甜就是你
  
春雨簌簌,果园里的桃子、李子还泛着青色。杏树上的杏子却已成了金黄色,一个个把枝头缀满。那酸酸甜甜的气味随风飘荡,人闻到后,口中不由涌出唾液来。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杏下来。杏可是春天里人们吃到的最早水果。
  
杏品种繁多,大的宛若鸡蛋,小的形似荔枝。颜色也多样,有杏黄、橙红、白等各种颜色。.杏子形状美丽,杏眼就被人们指为女子的美目。红楼梦中王熙凤就长了一对杏眼,照红楼梦的说法,杏眼还被称为一双丹凤三角眼。
  
杏树妖娆美丽,杏林还被指为良医,“誉满杏林”指的是医生医术高明。杏林为何被指为良医那,这里有一个典故。
  
董奉是三国吴国的名医,他常年隐居在庐山南麓,经常为附近百姓诊病疗疾。他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一个重病患者好了以后,就让他在山坡上栽种五颗杏树,轻病患者好了以后,栽种一棵杏树。十年以后,庐山一带杏树已经有十几万棵。董奉搭建一个茅草仓库,每到四月杏子飘香的时候,说谁要取山里杏子,取多少容量的杏子就往仓库倒多少容量的粮食,董奉把换来的粮食用来赈济庐山周围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里受到救助百姓的粮食达二万余斛。董奉的行为赢得百姓们敬仰,在他去世后,人们就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医生。由此以来杏林就成良医的代名词。
  
农历五月,杏园里飘荡杏子的清香,杏园是唐代文人向往的场所。唐代文人考中进士后,皇上要杏园摆下宴席,款待这些才子们。 有幸荣享杏园宴的皇家恩典,已成为唐朝所有文人心头的梦想。
  
杏子除了直接鲜食外,还被大量制成杏干和杏脯。我小时候生活在新疆,特别喜欢吃库车的杏干。库车的杏干一般呈褐色和深褐色,有的还半透明,吃起来酸甜可口。小时候我一次能吃好多,吃到最后,酸的什么东西都不敢咬了,一咬牙就好疼。
  
杏子做的杏脯在广东潮安地区生产量特别大,这些杏脯被命名为雪梅、情人梅等好听的名字,经过渗糖处理杏脯吃起来不会感到多酸。雪梅等杏脯产品是人们经常食用零食之一。特别受到一些女孩子追捧。我在广州的时候,见到一位女孩子一整箱一整箱往回买,我开玩笑说:“你不怕你的牙会酸掉,她笑着说:“宁可酸掉,也要吃。” 由此可见杏脯魅力巨大。但是要注意,大家最好选择一些正规厂家产品,因为小作坊产品糖精、色素往往超标,会对人身体造成损害。
  
杏子受到人们喜欢,它核里面杏仁也受到人们喜爱。杏仁分两种,甜杏仁和苦杏仁。苦的一般入药,可以止咳平喘,但一次只能食用少量,食用过量会造成人中毒。甜杏仁是人们常见的零食。多吃杏仁对身体很有利,杏仁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因此,杏仁对防治心血管系统疾病有良好的作用。
  
在西欧、西亚杏仁受到了特别追捧,古罗马人将蜜糖杏仁作为礼物馈赠显贵人物。古埃及纸草文字记载,国王图坦卡蒙逝世时叮嘱将几把杏仁带到他的坟墓里,以“陪伴他的天国之旅”。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3年和1997年两次总统就职仪式上均选用了桂皮香味的杏仁作为嘉宾小吃。古代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用杏仁肉和水制成“杏奶”,作为提神饮品,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看到杏仁露就是它的演化产品。
  
杏酸甜多汁受到人们的喜爱,光有甜,没有酸,会让人的口味感到单调。爱情也是如此,不可能光有甜,那种种曲折就是那酸。就如广告里说的那样,酸酸甜甜就是你。


     水果系列六红艳似火——石榴

  农历五月,春去夏来之际。天慢慢烧起火来,带来一团热气。此时石榴花业已开放。在绿叶荫荫之中,红艳似火、绚烂之极。

  “五月榴花照眼明”是唐朝韩愈感慨石榴的艳丽发出的赞叹。白居易更夸张的说“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嫫母在这里指的是丑女,连芙蓉、芍药这样美丽花在石榴花面前都变的丑陋起来,可见诗人对其的喜爱。

  石榴花如此美丽,也得到爱美少女的青睐,唐代女子在石榴花开放的时候,把它戴在云鬓上,让她们更加娇艳。杜牧为此写诗云:“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石榴花汁在古时还被当作颜料,用来作胭脂或染衣物。唐时妇女爱着红裙,其形似石榴花,用石榴花汁染成,红而艳丽。所以称它为石榴裙。那红色裙子舞动起来,宛若曳地飘逸的火焰,那火焰烧的人心情澎湃,男人怎能不为倾倒?白居易在《琵琶行》写道“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那红色罗裙不知舞动了多少人的心。

  杨玉环在宴会之上喜欢穿红色石榴裙,此时唐明皇经常给她灌酒。因为杨玉环喝酒之后,红色罗裙加上娇红脸色让她更加妩媚。唐明皇特别喜欢看到此时的她,京剧中梅兰芳《贵妃醉酒》就是反映这一情况。

  玉环酒醉之后,由于石榴可以醒酒,唐明皇让玉环依偎他的身旁,剥石榴喂在她口中。但是在宴会上可不是光他们两位,唐明皇开宴会时候喜欢拉一帮大臣。大臣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的不满。因此他们对玉环侧目而视,拒不施礼。看到此,玉环当然记在心中,暂时忍住不发。

  唐明皇又一次邀请群臣召开宴会,让玉环弹曲助兴。玉环弹到最精彩最动听时候,突然琴弦断了(玉环故意的),曲子不能继续弹下去。唐明皇问是什么原因?玉环说:“听曲之臣对她不恭敬,不施礼,司曲之神为她鸣不平,因此断弦。”唐明皇知道她深晓音律,所以相信她所说。于是下旨,以后无论将相大臣,见贵妃要以礼相待,该行跪拜礼时候,必须要行。如违反杀不赦。席间大臣见此都诚惶诚恐地跪拜在玉环跟前。回去后大臣们私下都以“拜倒在石榴裙下”之言为解嘲。此话传到民间之后成了男子对女性崇拜倾倒的俗语。西方绅士手捧玫瑰单膝着地献给心仪的女郎,中国男人却“拜倒在石榴裙下”,不过再怎么样,也得先赢得人家青睐才行,否则就算磕破头皮,伤了自尊也没用。

  石榴原产之波斯(伊朗),西晋张华《博物志》上说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把它带入中国(有的人认为没有那么早,但是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已经提到石榴,证明它传入不晚于汉朝)。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

  我小时候喜欢一把一把的往嘴里填石榴,那汁水酸甜可口很让人着迷。家里人称我的吃法为野蛮吃法。

  石榴有醒酒之功效,晋朝潘岳在《石榴赋》中就说它“御饥疗渴,解醒止醉”。古人在酒宴后,常用它款待客人,

  剥开石榴,里面籽粒晶莹剔透,宛若小小的玛瑙,特别惹人喜爱。就是因为石榴多子,古人常把它当作生孙昌盛的吉祥之物。至今我国民间还有以石榴图案祝子孙繁盛的习俗。比如说人们用“连着枝叶、切开一角、露出累累果实的石榴”的图案,称它之“榴开百子”,以象征多子多孙,榴开百子是过去新婚时床单、枕头等中常见的图案。

  石榴味美,形更美,无怪古人在石榴歌说到“萧娘初嫁嗜甘酸,嚼破水精千万粒。”,那出嫁女子特别喜欢吃酸甜的石榴,吃石榴就象咬破千万粒冰晶。这是多美妙的形容啊。

  水果系列七山楂

  (一)情迷乌拉尔山楂树

  也许我有怀旧情绪把,国内的我喜欢听古筝、二胡等一类民乐。国外的我喜欢听前苏联的歌曲,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卡秋莎》等。那曲调悠扬、纯洁,质朴。带着迷人的气息,令人沉醉其中。

  在前苏联歌曲中,我特别喜欢一首叫《山楂树》的,我电脑中存着它的许多版本,其中有前苏联原唱,苏晓明,黑鸭子演唱组等。

  山楂树曲调优美,那柔美的歌声,伴着手风琴,就如那潺潺的溪水,又如春风下杨柳。把一丝淡淡的忧伤直入人心。

  两个小伙子同时爱上一位年轻的姑娘,姑娘眼里他们勇敢可爱全都一个样。姑娘心里十分忧愁,不知该接受谁的爱。于是约他们等待山楂树下。

  此时姑娘坐在列车上,向那开满山楂树山中奔去。列车窗外传来歌声,那声音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列车飞快地奔驰。那汽笛刚刚停下,姑娘就沿着山路向树下走去。夏日,山中的山楂树开花了,一片片宛若天上的白云,地上的白雪。两个年轻小伙子等待山楂树下。姑娘问那山楂树,你为什么要发愁。山楂树啊请你告诉我,谁更适合我。

  山楂树花儿洁白,谁都不会想破坏的它的素洁。那一份纯洁的情感,谁都不愿把它打破。爱情就是这样奇妙。

  山楂树并非俄罗斯民歌,它原名《乌拉尔的山楂树》,诞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苏联,,它是当时的诗人拉德金和作曲家皮里别科共同合作的结晶。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随着大量的俄罗斯歌曲传入中国,由于山楂树曲调优美、浪漫很快被流传开来。特别是当时的年轻人,更对它迷恋,为它而痴迷。青春、爱情是不分国界的,他们共有的是火热的青春、对甜蜜爱情的企盼。那开满白花的山楂树就是这企盼的象征。

  三十多年前一群青年响应号召上山下乡。他们就是知青,青春就在绿色原野中扎根,辛勤的劳作压抑不住人们对爱情追求,他们共有着对山楂树的迷恋,田野中,大树下,年轻人偷偷掏出口琴,吹奏出悠扬曲声,那青春热血在血管中奔流。

  现在的他们已不在年轻,那丝丝白发已印在头上。打开录音机,那一曲悠扬山楂树再次荡漾。那一份火热又上心头。那份美丽爱是单纯的,忧愁也是单纯。正如有人说过那样,他们所怀念的,或许不单纯是这样美丽的音乐,而是那个青春年华里,所承载的美好信念,还有,他们洒下的热血和汗水。流年似水,似水流年,却有一朵朵山楂花,繁密地开在他们记忆的枝头,让他们在追忆往昔时,不会迷了路。

  (二)冰糖葫芦的法宝

  “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这首《冰糖葫芦》大家都熟悉把,它是童年的回忆。难以忘怀的滋味,那红色糖衣下酸酸甜甜的果子就是山楂果。它如那红色的玛瑙,诱惑着童年的我。吃到那酸中带甜的滋味,让人的心儿都荡漾。那时我感到自己多么幸福舒畅。

  山楂,又叫“山里红”、“胭脂果”是人们常见的水果。它夏天开花,秋天结实,山楂果红艳好看,酸甜适口受到许多人喜欢。鲜果长用来做糖葫芦。或深加工成果丹皮或山楂片。

  说到果丹皮或山楂片,它也是难以忘却的童年回忆之一。小时候,可没有什么KFC之类东西,五分钱一卷的果丹皮是我常吃的零食。它一卷卷立在学校小卖部大盒子里,就如立正的战士一般。它与酸梅粉、豆沙棒冰等构成了对那时候我对食这个字记忆。姐姐有一个小罐里面放着好多硬币,我没事就拿几个,化为果丹皮等小吃进入肚子,让姐姐一顿好说。

  山楂在中国种植时间很悠久。西汉初就有种植,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亦有美名,以标奇丽......查三,蛮查,羌查、猴查。.蛮查,羌查、猴查都指的是山楂,只是品种不同而已。在欧洲种植时间也很悠久,欧洲人还认为山楂可以阻挡恶魔和邪恶的魔术,山楂往往被种在院子和田野的边上作为屏障。

  山楂可口,它还有不错药疗作用。它中含有山楂酸等多种有机酸,并含解脂酶,进入胃后可以促进肉食消化,有助于胆固醇转化,所以,对于吃肉或油腻物后感到饱胀的人,吃些山楂、山楂片、山楂水或山楂丸等,均可消食。但由于它含酸量高对牙有腐蚀作用,所以不要多食用,且食用后要注意及时漱口刷牙。另外山楂帮助消化但却刺激肠胃,因此脾胃须弱者不宜多食。

  僧人知一曾作一首《吟山楂》,诗中言道:“枝屈狰狞伴日斜,迎风昂首朴无华。从容岁月带微笑,淡泊人生酸果花。”这里狰狞并不是可怕的意思,而是指的它枝干曲折。尽管枝干曲折多变,在风中它依然挺拔而立,它生活山间,果小花白而并不引起人们的注意,皇家更不把它列为鲜美之物,只是偶尔用它配药。它以淡泊面对世间。诗人厌倦世间嘈杂,才归依佛门,这份淡薄正是他所求。

  山楂虽小,但灾荒之年,人们常用它做充饥之物(明朝被列为救荒之物之一),救活不少的百姓,它质朴却意义重大。富人虽不注意它,普通百姓却都喜爱它,你看冰糖葫芦好吃,法宝就在于有它。让我们再唱起那首歌“都说冰糖葫芦儿甜,可甜里面它裹着酸”。

    水果系列八木本粮食——柿子

  仲秋,柿子树上柿子一个个红艳可爱,谚语说:“七月小枣八月梨,九月柿子上满集。”老家在陕西关中,那里人们多植柿树,在这个季节里把柿子采摘下来,放在缸里闷制(里面放梨加快成熟)。几天后柿子就变软,一个个晶莹剔透,红若玛瑙,甜如蜜糖。我们那里还有一种硬柿子,它是在水缸放入晾温的开水,再拌入草木灰,放入青柿子,覆盖高粱叶子保温,再盖密封缸子,泡制一天而成。它吃起来清脆可口,是另外一种滋味。

  在老家,外婆用熟好的柿子去皮、去蒂拌上面粉,和成面团,和好的面团呈橘红色十分好看,把面团分成许多小块,再把小块面擀成饼子。用油把饼子烙熟。这就是我特别喜欢吃的柿子饼,它颜色棕红可爱,十分的香甜可口。小时候从新疆回来后,第一次在外婆家吃,一次就吃了好多,吃的肚子胀了好几天。就是那样子,还惦记吃它。

  西安有一种黄桂柿子饼特别有名,它做法与我老家的基本相同,只是它的有馅,其馅是用黄桂、桃仁、青红丝等调配而成。它是西安著名的小吃之一。关于黄桂柿子饼来历有下面一个传说。

  166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改西安为西京。随后率军东渡黄河,进军山西。在临行时,由于关中连年灾荒,李自成部队粮食短缺,临潼县附近的老百姓就用熟透了的火晶柿子拌上面粉,包上馅,烙成柿子面饼让义军兵士带些在路上当干粮吃。由于这种柿面饼味道甜美可口,食后耐饥,很受义军将士称道。为了纪念李自成和义军,每年柿子成熟时,临潼百姓家家户户都要烙些柿面饼吃。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黄桂柿子饼。

  柿子在中国种植时间很久,两千多年前《说文解字》就记载,“柿,赤实果也”,开始只是在庭院种植,由于在中国帝王权贵的心目中,柿子的金黄色则显示高贵,因此常被用于庄严之所。在陵寝、宗庙等地方大面积栽培,形成大片的柿子林。魏收编纂的《魏书—太祖本纪》里有记载“营梓宫,木柿尽生成林”梓宫指的就是陵墓。

  柿子含糖量高,加工成柿饼,能储存很长时间,可以在灾荒之年代粮充饥。为此古人云:“五谷不登,百姓倚柿而生”。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大旱,饿殍满地,我的曾祖一家就靠攒下的柿饼渡过了难关,可以说是柿饼救活了那时不少人家。因此柿子被誉为“木本粮食”。

  人们长说入霜的柿子才甜,金秋时节不仅入霜的柿子红彤彤,它的叶子也被霜染红,就如燃烧的火焰。显出一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迷人画卷。《西厢记》中一个很有名的句子就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红艳的霜林据张玉祥先生考证它指的蒲州城外深秋经霜变红的柿树林。《永济县志》记载“霜林红叶”在1500年前已经就已成为当地著名的景致。

  经霜的柿叶红且大,古人认为它是不错书写之物。唐代段成氏在《酉阳杂俎》中就说:“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唐代的郑虔家境贫寒,他用柿叶代纸写诗,苦读数年,最终考中进士。

  在民间,柿子象征着丰盛与吉祥,过年时候人们有吃柿饼的习俗,取“事事如意”之吉利。人们还把柿饼赠送给新婚夫妇,作为“永结同心”、“白头偕老”、“万事如意”的祝福。

  柿饼甜在于它上面那一层白色的柿子霜,它性质甘甜,能润肺止咳,还可治小儿嘴上生疮。

  柿子味美但吃的时候要注意,一、不要空腹吃柿子,二、不要和酸性食物一起吃。三、一次不要吃的太多。因为柿子含有大量的鞣酸,鞣酸在胃内经胃酸的作用,就会沉淀凝结成块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结石”。引起人腹胀腹痛,严重的会引发胃穿孔。

    水果系列九:果中珍品——杨梅

  夏至临近,天燥热起来。苏杭之地杨梅已挂满树梢,在绿色中透出一片紫红,散发出诱人的浓香。宋朝诗人平可正为此赞赏到“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比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

  杨梅味美,甜中微酸,清香宜人,吃完许久,那余香依旧在口中徘徊。夏日天燥,食杨梅可生津、止渴。看到它,人不由得口水在嘴里打转。无怪诗人赞叹到,吃到第一颗杨梅就可值千金。

  杨梅是我国特产,因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中国人食用它历史悠久,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当地人已经在7000年前开始食用野生杨梅了。杨梅见与文献是在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他把杨梅称为珍贵的贡品,可惜汉武帝只能吃到杨梅干,因为杨梅多产江浙之地,杨梅比荔枝更不容易保存,新鲜的杨梅不可能长途运输。

  杨梅味美,受到文人追捧。苏东坡原来特别喜欢荔枝,后来移情别恋于杨梅。他说道:“客有问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或对曰西凉葡萄,我以为未若吴越杨梅。”,据说他这样夸赞杨梅,是因为一个叫参寥和尚送给他一些杨梅,这就好象是拿人家手短,吃人家嘴短一样,总得要夸奖一番人家礼物吗。苏东坡在那时似乎已经忘记以前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善变,到是明朝一个赶考举人说的中肯些。福建人与浙江人同时赴考,两人各以家乡特产相夸,闽人盛赞荔枝,浙人则大夸杨梅。二人争论不休,于是有举人在壁上题诗曰:“闽乡玉女含冰雪,吴郡星郎驾火云。”以冰雪玉女喻荔枝之白而晶莹,以火齐星郎比紫红之杨梅,一俊郎,一美女刚好般配。也就是没有谁比谁好的说法,都是美味之物。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特别喜欢杨梅,他写诗道“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诗人描述这样生动的画卷,路边杨梅成熟了,果实累累,绛红欲滴若人喜爱,人们争着把摘下的杨梅运送京城。把杨梅泡进淡盐水里,加上诱人美酒。边饮边食,颇有一些煮酒论英雄豪迈之气,不过人家曹操刘备食青梅,陆游吃杨梅而已。陆游这首诗里把杨梅比作“骊珠”,骊珠是海里产的名贵珍珠,杨梅在陆游心中珍贵可见一二。

  酒仙李白也喜欢就着杨梅饮酒,他写到:“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喝酒吃淡盐水泡的杨梅,是文人一大快乐之事,为什么要用淡盐水泡杨梅,因为这样处理后杨梅口感更甜,味道更佳,这就是人们长说的:“要想甜,加点盐。”另外淡盐水泡杨梅可以驱走杨梅里的小虫,让人吃起来更健康些。

  明朝时,浙江余姚的孙升,在京城做官,每年夏至时他都思念家乡的杨梅,他作诗道:"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杨梅在此还代表了游子思乡的情结。

  杨梅味美更赢得女士青睐,清朝陈维粮在《一丛花——杨梅》写了少女买杨梅后情形,词中言道:“买来恰趁晚凉天,冰井小亭轩。妆余欲罢春纤湿,粉裙上,几点红鲜。莫是明朝,有人低问,羞晕转嫣然。”吃了杨梅,汁水流在少女的粉裙上,明天人家问起该怎么办,这可真让人羞红了脸。

  浙江宁波流传着"掷梅画梅"的故事。清代姚燮善诗文,又长于绘画。在杨梅成熟之时的一日,一位好友请他画梅,他读了一会与他同时代龚自珍写的《病梅馆记》后,姚燮就开始吃杨梅,还吃剩核一颗颗往悬挂着准备做画的帐子上丢,一会将一盘杨梅吃尽,一顶雪白帐子被弄得斑斑驳驳。他的朋友早已看得目瞪口呆。这时姚燮拿起画笔开始作画,白帐上即刻变成一幅疏影横斜,暗香浮动,花蕊密布的梅花画来,

  杨梅以鲜食味最美,它也可制作成杨梅干,杨梅饮料、杨梅酱等,民间常用上好的杨梅浸于白酒之中,这就是通常所称的“烧酒杨梅”。在赤日炎炎的盛夏,吃上几颗烧酒杨梅,能消暑开胃,令人气舒神爽。

  杨梅味美在于何处?南宋诗人方岳在《咏杨梅诗》中就写的很绝妙,诗中言道“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杨梅引人神往就是那淡淡酸味。

  水果系列十黑色滋补之果——桑椹

  夏日北京城胡同里热闹非凡,小姑娘们不怕热,依旧在四合院玩耍。几个少年想参合进来。被女孩一致排除在外。少年不甘心,于是就齐声喊:“小姑娘,嘴黑黑,真好看,原来涂的是紫口红。小姑娘们脸开始变红了,此时正逢紫桑上市,桑葚以紫黑色居多,吃完得要照着镜子擦把嘴,可是桑葚留在嘴唇上的黑紫色不是那么容易擦掉。这就是北京夏天里最让人幸福的颜色之一黑紫色。北京人有句俗话叫“樱桃桑葚,货卖当时”。桑葚不能放,当天摘下来,最好要在当天吃完。小姑娘们赶着吃过不少桑葚,嘴唇上都带着黑紫色,被少年们开个玩笑。

  中国人食用桑椹可谓长久,考古发掘表明,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人已经种桑,养蚕、取丝、织绸了。三千多年前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祭祀蚕神。人们在用桑叶养蚕的同时就开始食用桑椹。

  桑椹多次出现在先秦的典籍里,桑椹被当作美好之物。甚至认为吃它可以使人变善。在《诗经.鲁颂.泮水》中写到:"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飞鸮指的是猫头鹰,古人认为它是恶鸟,叫声很不吉利。这段诗句意思是,猫头鹰吃了桑椹,声音变的柔和好听了。后来人们就以“食椹”喻人感于恩变善。

  同在诗经里《R26;国风-卫风-氓》桑葚却有另外含义。女主人公说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节选)”,这首诗歌讲的是:女子与男士成婚,成婚前那男子信誓旦旦,甜言蜜语,可是婚后轻易背叛自己的誓言,粗暴对女子,女子心痛不已。此诗这一节意思是:桑叶没有落下,依然葱绿。鸣叫的斑鸠啊,你不要食用桑葚,桑葚甜蜜,但会让你迷醉,任人宰割。年轻姑娘不要对男人那么甜蜜蜜。男人就算恋上你,也会容易移情别恋的。但是你爱上了他,要想解脱对他迷恋却很难。这位女子虽然语言有些偏激,但却敢爱敢恨,是个有血有肉的悲剧人物。

  江南有采莲女,采菱女。还有那采桑女,她们带着剪子,为蚕宝宝准备着食粮,为小儿取得美味的桑椹。有一首《采桑女》唱道:““陌上桑未开,赠我鬓上钗。花下抟一笑,翠叶羞印腮。陌上桑剪剪,黄昏两徘徊。鸾歌茹千阕,素粉比皑皑,陌上桑漠漠,桂蟾照云骸。疏香叠孤曜,寒烟浴微霾。陌上桑落落,芙蕖自青苔。空余钗上凤。”。读完这首诗充分感到采桑女清纯、素雅。那羞涩的面容。如同鸾鸟一样动听的歌声。透过蒙胧烟雨中,看那优雅的身姿更加叫人迷恋。有人看过此诗,说如能遇到采桑女就等在树下,等吃桑椹。我看其实此人心不在桑椹,而在采桑的人儿。

  桑葚酸甜适口,但要摘成熟的,快要成熟的桑葚虽然色泽红润诱人,但依然很酸。真正成熟了的桑葚颜色是紫中透黑,黑中透亮的。采摘这种成熟的果实,一定要掐住它的根蒂,不要碰其它的部分,否则稍微一用力,它便会破碎,那里面的汁液会让手指顿时成为紫红色。这可是个细心活,这种工作可能男士干不了,也许只有柔美的采桑女才适合这个工作。

  桑葚味美,同时是食疗的佳品。它为滋补强壮、养心益智佳果。具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润肠燥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现在提倡吃黑色保健食品,它就是其中之一。

  小时候从新疆回来,朋友家院子种了好几棵桑树。每当桑葚成熟的时候,都和朋友上树摘下来,家里人害怕危险,再三叮嘱不让上树。可是嘴馋,照摘不误,我们可没有采桑女那样温柔摘。连拉带拽的吃,一会手就变得紫红紫红的。桑葚染上的颜色不容易洗掉,回家家里人一看,呵斥道:“你又上树了。”然后我就撅起臀部说道:“你打把。”家里人看到此没办法。只能再次警告:“不要再上树,下次发现,好好收拾你。”桑葚给我留下甜美的味道,当然还有臀部疼痛的回忆。

  水果系列十一美人之果——樱桃

  早春时节,天依然带着寒意。其它花儿还在酝酿着花蕾时,满山的樱桃花业已开放。一团团,一簇簇;樱桃花大致有三种颜色:一种纯白。一种胭红。一种白色而略带红晕。在山里,樱桃花开放最早,其它树大都没有转青,它就千树万朵地在严冬过后的山里一片白一片红了。开得热烈,风风火火,好像有些迫不及待味道。

  早春的樱桃花让李白想起家中妻子。唐开元二十二年的早春,李白由洛阳回到了江夏,适逢友人蔡十还家云梦,他就写了一篇文相送。看到别人回家,李白对妻子思念涌上心头。他写下一篇《久别离》:“别来几春未还家,玉窗五见樱桃花。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嗟。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去年寄书报阳台,今年寄书重相催。东风兮东风,为我吹行云,使西来。待来竟不来,落花寂寂委青苔。”李白在外游荡多年,家中樱花已经开了五次。虽然李白有书信予妻,但妻子接到信后更添心中忧伤,忧思萦绕的心肠都要断掉。李白想象到自己的妻梳结云鬟后守在窗前,心中愁绪就如空中飞舞雪花。前年李白写信给妻子,说前年就能回家团员,可是自己竟然没有回来。那情景就如寂寂落花加上幽幽青苔真让人心中难受。写完这首诗后,李白抛掉手中凡事,即还安陆与妻许氏团聚。

  樱桃花美,果也美。春日融融,正是樱桃成熟时,其光辉竟几欲盖过绿叶,近望或星星点点,或串串簇簇,色泽鲜红如玛瑙,颗粒玲珑圆润如珍珠。让人垂涎三尺,直欲大快朵颐。吃一口酸甜宜人,让人恨不得一把一把往嘴里填。

  樱桃是最先成熟的水果之一,故有“春果第一枝之美誉。它味道鲜美,赢得人们的喜爱,樱桃富含维生素C,长用樱桃汁涂擦面部及皱纹处,能令面部皮肤嫩白红润,去皱清斑。是女性美容佳品。受到女士们追捧。

  樱桃小而红艳,常用来形容女子小而红润的嘴唇,白居易曾做诗道:“樱桃樊素口”,樱桃小口是很有迷惑力的。北宋词人为此做一首《阮郎归》,词中言道“晚妆长趁景阳钟,双娥着意浓。舞腰浮动绿云浓,樱桃半点红。”舞动的绿裙,娇红的面容,红色的樱桃小口。让在场看舞的词人心坠到了九霄云外。

  樱桃在我国栽培历史久远,在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过人们吃剩的樱桃核。古代人们称樱桃为含桃,在《礼记R26;月令篇》有:“羞似含桃,先荐寝庙”之记载,说明周代时已经开始用樱桃作为祭祀宗庙的礼品。对于樱桃做祭品,南宋女词人朱淑真在《樱桃》中写到:“为花结实自殊常,摘下盘中颗颗香。味重不容轻众口,独于寝庙荐先尝。”樱桃味道鲜美,但还得奉献给先人们品尝。

  樱桃的名字是由“莺桃”所转化而来,因为莺鸟喜欢吃它所以称为莺桃。《说文解字》上就云:“莺桃,莺鸟所含食,故又名含桃。”

  樱桃成熟后得要赶快采摘,否则春风一吹,果实竞相脱落。白居易因此做《吴樱桃》:“含桃最说出东吴,香色鲜农气味殊。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鸟偷飞处衔将火,人争摘时踏破珠。可惜风吹兼雨打,明朝后日即应无。”诗人在这首诗里写到:樱桃结出千万颗果子来,但是鸟偷,人争着摘,加上风吹雨打,很快树上樱桃就没了。

  樱桃味美,唐代皇帝将樱桃分赐给群臣,并为新举的进士举行樱桃宴。能吃上樱桃宴上樱桃是文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杜甫为樱桃宴写到:“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门下省是审查诏令的地方,皇帝常常在此召开樱桃宴,吃了樱桃宴后,就要委以官职,穿上官袍。这就是诗人说的“此日尝新任转蓬”。

  春雨绵绵,芭蕉树绽出了新绿,葱绿诱人。梨花开放了,娇柔美丽。燕子不时地掠过,衔着泥,筑着自己的新巢。鲜红樱桃正展现自己诱人的身资。樱桃,芭蕉它们的美丽每年都可以展现,但是人却一年一年变老,美丽面容已成了回忆。

  宋代诗人蒋捷,看到船上两个美丽风尘女子秋娘与泰娘,年轻的时候受到众人追捧。年纪大了只能靠给人洗衣服度日。为此写到:“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度与泰娘娇。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樱桃鲜美,人一生能食几回。美丽要珍惜,不要把它当作谋生资本,因为再美丽的人儿也有老的那一天,那时该如何?

    水果系列十二垂涎欲滴——葡萄

  经过数十天的跋涉,高耸入云的昆仑山终于落在身后,张骞擦了一下额头上汗,这几天他感觉经历了从冬到夏三个季节。身旁的甘父看到这里郁郁葱葱,溪水潺潺流过。问张骞:“这是什么地方。”张骞回答说:“这应该是传说中的葱岭,你看这里多长野葱,溪水里多有玉石,白者如雪,绿者如翡翠。这都是穆天子传里描述的场景啊。过了葱岭就要到大宛国,大月氏就离大宛国不远,咱们十几年企盼终于来到了。”说完,张骞精神抖擞向前走去,二人采野果,猎飞禽走兽一路前行,不久就到达大宛国。

  来到大宛国,他们感觉来到一个奇异的世界,这里人都是蓝眼睛,深眼窝。女人窈窕美丽,男人则多胡须。这里人都善于做生意,特别喜欢挣利。这里女子地位很高,女子所说的话,男人必须要服从,甚至国王也如此。看到街上女人们对男人大声呵斥,二人心里颇有些寒意。

  夏日,正是葡萄上市季节。中国内地本有葡萄,但都是山葡萄酸小不堪食用。张骞二人看到晶莹如玛瑙、绿若翡翠、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口水不由往XL。二人于是吃的不亦乐乎。对了这里还有上好的葡萄酒。当地人用葡萄酿酒,富人在酒窖藏酒可以达上万石,这些酒可以储存十几年不坏。喝葡萄酒是当地人的一大嗜好。喝着葡萄酒,吃着鲜美葡萄,加上婀娜多姿女子,让张骞二人如入梦境。还好二人没有忘记自己任务,和大宛国国王打好关系,让他帮助二人去大月氏。

  后来尽管大月氏没有答应出兵夹击匈奴,但是张骞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让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自此拉开。

  张骞从西域引进许多物产,其中重要的就有葡萄。于是汉武帝在肥饶地方种植葡萄,外国使臣来到,看到离宫别观旁尽种葡萄看不到边际。

  人们喜爱葡萄,也钟情于葡萄酒。由于汉朝时中国内地没有掌握葡萄酒的酿造方法,葡萄酒多从西域输入,它的价格就非常的昂贵。东汉时,《续汉书》上说:“扶风县孟佗把一斗葡萄酒送给宦官张让,被委任凉州剌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省长,用一斗葡萄酒换一个省长当当,足验证其珍贵。苏轼对此事感慨道:“将军百战竟不侯,伯良一斛得凉州”(伯良是孟佗的字号)。

  到了三国时期颇有才情的魏文帝曹丕,不仅自己喜爱葡萄及葡萄酒,还把把葡萄写进诏书,他告之群臣:“中国的水果很多,最好的应该是葡萄。夏日炎炎,葡萄味美可以解乏消渴。”在皇帝鼓励下,葡萄种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葡萄的鼎盛时期是隋唐,那是中国最鼎盛的时期之一,对外交流相当频繁。长安城里住满了从西域远道而来的胡商。伴随着浓浓西域风情,葡萄从民间到皇宫,早已成了人们的宠儿。皇宫里嫔妃经常吃葡萄,盛放鲜果盘上绘满了葡萄藤蔓。嫔妃们佩带的是葡萄藤叶纹理的稠带,梳结云鬟时面对的是瑞兽葡萄图案的铜镜,宴会上饮用的是胡瓶里的葡萄美酒,她们在葡萄芬芳中吐气如兰,春风含笑。

  在民间葡萄更得到文人的追捧,尤其是那红色葡萄酒。让诗人们浮想联翩。李白饮了葡萄酒后,写下这样的诗篇:“葡萄酒,金叵箩,吴姬十五细马驮。青黛画眉红锦靴,道字不正娇唱歌。玳瑁筵中怀裹醉,芙蓉帐里奈君何?”那令人迷醉的葡萄酒,用金叵箩盛着。马背上驮着芳龄十五的苏杭美女。那女子用青黑色的颜料勾出秀美的眉毛,穿着红色锦靴。幽香的芙蓉帐、酒醉的诗人,娇媚的女子,这是个生香活色的画面啊。

  其实李白是化用乔知之词句,乔知之大约生活在武则天时期,他写到:“葡萄浆。兰桂芳,茱萸香。愿君驻金鞍,暂此共年芳。愿君解罗襦,一醉同匡床。”罗襦指的是绸制短衣,二人喝酒后,宽衣解带,一同醉到在匡床上(匡床意思是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唐时文人有时写东西颇为情色。只不过乔知之露骨些,李白含蓄些。

  葡萄与葡萄酒遍见与唐朝诗作之中,可以说葡萄已成了隋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过唐朝后期吐蕃占据了河西走廊,阻断了丝绸之路。由于葡萄酒多由西域、河西走廊输入,葡萄酒就难以大量输入,加上连年的战争,于是葡萄酒的由鼎盛走向衰落。唐代宗时候李端写了一首《胡腾儿》就描述当时的情况:“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胡腾儿,胡腾儿,故乡路断知不知。”凉州就在甘肃河西走廊上,那里盛产葡萄,当地还能酿造葡萄美酒。大家熟悉王翰的《凉州词》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美丽的少女胡腾儿就出生在那,可惜故乡路断了,她怎能回家?

  葡萄与葡萄酒文化从唐后期衰落后,漫长的时间一直没有达到那时的盛况。知道十九世纪末葡萄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才得到发展。现在随着人们认知水平提高,中国每年对各类葡萄酒的需求以两位数增长。

  在全世界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柑桔,为世界果品的第二位。除了做葡萄干,葡萄汁等产品外,百分之八十五的葡萄被做成葡萄酒。下面我世界范围介绍下。

  葡萄酒酿造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有人认为是波斯人最先酿造葡萄酒。然后才传入希腊,罗马。古罗马人和希腊人特别喜欢喝葡萄酒。在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因为荷马是盲人,那里面葡萄被描述成黑的,酿出酒特别醇香。

  古罗马四处扩展自己的土地,只要占领一个地方,便开始大量种植葡萄。随着罗马军队的南征北战,葡萄酒也香飘整个西欧。曾经有人这样说:希腊用商业扩展了葡萄酒的世界,而罗马则用军队开拓了葡萄酒的疆界。古罗马人的共同的爱好就是酷饮葡萄酒。罗马国内贪杯者无数。历史学认为,罗马帝国灭亡除了外族入侵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贪酒与好色。

  欧洲人大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作“我的肉,我的血”,视葡萄酒是生命中不可缺少一部分。因此葡萄酒在欧洲饮食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欧洲人把葡萄移植到美洲,现在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墨西哥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但是要论精致的葡萄酒还要说是法国,著名的蒸馏葡萄酒白兰地就原产之法国。

  现在葡萄已成大家日常常见的水果,葡萄以生长日照时间长地方为优,新疆吐鲁番的葡萄沟产的葡萄味道就相当可口,尤其是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吃起来那叫个甜美啊。小时候在新疆时候我一次就能吃好多。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进口而来的葡萄——一“提子”,它的果肉口感较硬,容易保存。现在有些地方盲目发展,轻视国内良种。其实提子”并不适合每一个地方种。它的口感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中国的一些品种绝对不亚于它,如无核白葡萄,马奶子、红葡萄。因此选择葡萄不要满目宠外。

  葡萄味美,赢得众人喜爱。正如南宋陆游所写:“露浓压架葡萄熟,日嫩登场罢亚香。商略人生如意事,及身强健得还乡。”品葡萄,饮葡萄酒岂不是人生一大快事。

    水果系列十三爱情圣果——草莓

  夏天烈日炎炎,闷热无比。冷饮店迎来生意红火的日子。女孩子特别喜欢就是草莓圣代,粉红鲜艳的草莓躺在奶油冰淇淋里,散发着草莓的清香。再插上一根吸管,特别能诱惑人。吃一口,冰凉中带着酸甜,带着奶油浓香。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啊。

  草莓是一种常见的水果,在欧洲它被称为水果皇后。它的最早栽种时间古罗马和古希腊,但非一般民众能拥有,虽在宫廷遗迹考古发掘中出现。但未曾留下任何古文献记录。大约在公元后约40-60年,古代学者佩林(Pling)在《自然史》中,首次记载草莓是一种水果。大约十四世纪,已经开始在欧洲栽培,并由野生驯化为家种。十六世纪,草莓种植已相当普遍。莎士比亚在《亨利五世》中说:"草莓长在荨麻底下,四周越是劣等植物,草莓长得越茂盛。”

  炮而红,立即传入欧洲,风靡一时。成为宫廷贵族们宠儿。18世纪末期的奥匈帝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而最能将帝国奢华气息表露无遗的就是当时的奥地利甜点。它的甜点很多都要用到草莓。著名的甜点千层酥就是用酥皮加淡奶油、蜂蜜、白兰地、新鲜草莓、草莓酱、糖粉等做成。

  十三世纪末马可波罗从中国返回威尼斯,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他在北京最爱吃的冻奶,以及它的配方。于是这种冻奶就在意大利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脚XL传开来。后来这种冻奶演变成冰淇淋。在草莓普及后,草莓就成了冰淇淋中最重要水果。草莓圣代就是从十八世纪末慢慢流行开来,成为一个著名冰淇淋品种。

  中国种植草莓大概有一百多年历史,清朝末年,草莓随着外国人带入中国,当时称“洋莓果”、“地莓”,但种植面积一直很小。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才慢慢在中国大江南北普及开来。它还成为中国重要出口水果。欧盟进口草莓来源的第二大国就是中国,由于中国国内企业恶性竞争,互相压价,为此欧盟还对中国在2006年10月对来自中国冷冻草莓实行反倾销税,最终只要一家企业赢得上诉,税率为零。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在国际摩擦越来越多的现在,中国企业靠打价格战来占领国际市场是行不通的。

  草莓园曾被写入“历史上最好的歌”。甲壳虫乐队(披头士乐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摇滚乐队,它的唱片发行量至今无人撼动。就是甲壳虫乐队结束了猫王时代,甲壳虫乐队在1967年的发行《永远的草莓园》,就是这首歌被很多乐迷选为“历史上最好的歌”。那首歌表达了年轻人惆怅和孤独,喧闹都市中他们觉得没有得到认同,歌中唱道:“星期六下午,不论在家或出门,不论在办公大楼或车库之中,别忘了站起来,走过你的草莓园。”

  草莓在淡绿色的叶子遮蔽下,开着一朵小白花,它胆怯地望着这个世界。俄国作家普里什文说草莓是“捧着一颗金黄的心的洁白”,草莓花的白色代表着纯洁,开着白花的草莓园也许是一个是躲避世间嘈杂的驻所,孤独有时也是一种美。

  草莓还被人们常用来制作蛋糕,草莓蛋糕是情人节里恋人首选的蛋糕。草莓外观呈心形,就如一颗火热的心。红红草莓就代表两颗永久相爱的心。

  武生在他的植物小品说到:“草莓有着甜美的外型,同时又由于女人喜欢吃草莓,而女人和爱总是紧密地相连,于是草莓被封为恋之果。”有人说初夏是草莓季节,也是恋爱季节。因为当草莓应市时,热烈的夏天就不期而至了,当少女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时,青春和初恋都在这个时候悄悄走来,娇艳的猩红开始深情地吻着每一个年轻的心,酸甜的草莓和酸甜的爱情便蔓延开来,这就是草莓为誉为爱情之国的原因把。正如一首诗中说道:“草莓是象征爱情的水果。鲜嫩欲滴。像女人诱人的红唇。清新的香气像少女的气息。”

    水果系列十四柑橘三姐妹——橘柑、橙、柚

  (一)、橘、柑

  我现在暂时在宜昌附近工作,这里多种橘树。暖春时节,橘花开放,其色洁白,郁郁芳香。初夏橘树长出小小橘子来,有的就如人拇指大,精巧灵致,特别惹人喜爱。初霜刚染深秋红叶的时候,橘子成熟了,橙红色果子遮掩在绿叶间。唐朝诗人张彤为此写到:“凌霜远涉太湖深,双卷朱旗望橘林。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

  橘子味美多汁,酸甜可口,自古就受到人们喜爱。南宋诗人叶适颇知柑橘的独特风味,写出了“蜜满房中金作皮,人家短日挂疏篱”的诗句,让人亲身体味了那种垂涎欲滴的感觉。

  柑与橘在植物分类上属于很相近的一类,它们共同一点就是皮十分容易的剥离。柑类,比如说芦柑味道比较甜些,形状稍扁。橘没有柑那么扁,一般都有一些酸味。

  中国种植柑橘树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时候,橘子就列为王室重要的贡品。春秋战国时楚国多植橘树,楚地广阔,橘树遍布其地。楚国大文学家屈原曾作《橘颂》,其中写道:“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其中意思:“天地孕育的四季常绿橘树,天生就适合生长在这方水土。天地赐命你永不迁徙,你永生在南楚”。屈原在这首楚辞里名为再三赞颂了橘树的美丽,其实是为了抒发自己爱国的情怀,还有那完美的志趣。

  屈原还给予橘树高风亮节,为此他写道:“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可任兮。”意思是:橘子你外表颜色清纯,内瓤晶莹,正如堪当大任的君子。屈原在诗表道了自己愿做品行高洁之人,不愿与污浊的世俗为伍。在他眼里鱼腹是最清白的,最后他投身于汨罗江,以果鱼腹,表达了自己的清白,

  张九龄曾为唐玄宗时的丞相。由于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指出官员劣迹,被口蜜心剑的李林甫忌恨,李献谗言,致使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在荆州他看到过冬不凋的橘树,想起屈原的《橘颂》,于是写下了一首五言律诗,其中写道“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佳客,奈何阻重深。”在这首诗中,诗人说道:“南国的橘树,冬天依然绿树葱葱,南方天气温暖,但它的心依然是冰清玉洁。可以把橘子送给远方的客人,但是道路险阻,难以送到。这表白了他坚贞不屈,不与权奸同流合污的优秀品质,同时又流露出了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悲愤情绪。

  同样北宋的苏轼在被贬岭南后,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勉励将要应考海南举人郑清叟,他写下《赠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这样说,一个是激励郑清叟有个美好的成果,就如橘子丰收秋天那样。再一个用橘以喻自己胸怀。后来郑清叟在苏轼教导下,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

  唐时柳宗元同样被贬南国,他有着充裕的闲暇时间。于是他种植不少的柑橘。看到橘树结出累累果实,他写道:“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几岁花开闹雪喷,何人摘食见垂珠”,柑橘树的婀娜多姿以及味美芬芳,为诗人找到了喜悦和远离世俗的乐土。

  古人很重视橘树,《襄阳记》记载汉襄阳太守李衡在武陵沙洲上种植了上千棵。临终时候他告诉儿子说:“我在在沙洲上种植了千棵橘树,我就算不给你留下任何遗产,它也足够你富足一时。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专门种植橘树的农户,称为橘籍。南朝梁任防在《述异记》说:“越多橘袖,岁多橘税,谓之橙橘户,亦曰橘籍。”橘籍产生在吴越之地,它是专门种植橘园的农户,每年向go-vern-ment上缴不菲的特产税——橘税,故当时被称为橘籍。

  橘园在南方往往是财富的象征。直到近代南方仍有不少地方的大户在嫁女时把橘园作为陪嫁的资产,而无橘园的穷人家也要带上一些橘树苗。

  在古时能吃到甜美橘子对于穷人是一件难事。东汉末年,江南的陆绩刚刚六岁,其家贫困。有一次参加了袁术的宴会。宴会上呈上刚刚采摘的橘子,陆绩偷偷的藏了三枚橘子在怀里。在辞别袁术的时候,怀里橘子掉落在地上。袁术说:“陆郎作为宾客怎么怀里还藏着橘子。”陆绩跪倒在地说:“打算回家把它给母亲。”袁术赞叹他孝顺,赏赐了不少东西给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只身渡江到江东,一开始就遇到江东群儒的文战。诸葛亮从容以对,舌战群儒,他讽刺陆绩道:“"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其实陆绩这样做是完全处于一片孝心。诸葛亮以此讽讥,并不高明。

  唐代诗人岑参送朋友回家拜望家人时写道:“送尔姑苏客,沧波秋正凉。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岑参就用到了陆绩怀橘的典故,表达人们对母亲的思念。

  橘树高雅,被古人赋予了多种情感。味道鲜美更赢得人们迷恋。种橘,品橘已成一种风尚,唐朝徐晶就作诗道:“人家多种橘,风土爱弹琴。”

  橘的俗体字桔,木旁有个吉字,且桔与“吉”的字音相近。它在民间就有“吉祥如意”、“吉庆平安”之象征,每逢春节,人们特意用桔、柏枝、柿果做成拼盘,意为百(柏)事(柿)大吉(桔)。人们新年还把金橘盆景置于案头,以之象征吉祥如意,预兆一年顺遂。民间还认为,金橘兆发财,四季橘祝四季平安,朱砂红橘挂在床前,祈“吉星拱照。我在广州时候,过年的时候,金橘盆景就卖的特别火,批发市场上生意好的时候一日卖上万盆很轻松。这可见人们对橘的厚爱。

    (二)、橙子

  橙子和柑橘是近亲,它形状形状比较圆些。皮比较难剥。果肉呈淡黄色。橙子味道一般比较酸些(当然现在还有比较甜的甜橙)。有些北方人把橙子和橘子分不清,看到橙子也叫橘子,它们虽然相近,但还是有区别的。
  
  橙子皮难剥,却引来一个香艳的故事。北宋周邦彦有一首词《少年游R26;感旧》:“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橙子用手难直接剥开,于是用上锋利的并州水果刀(并州产好刀,杜甫道:“焉得并州快剪刀”)那时橙子都比较酸些,为了增加甜度,剥开橙子给上面撒些盐,正如俗语说的:“要想甜,加把盐。” 浙江产盐雪白,更衬托的橘子的精美。女子手指纤细把新鲜的橙子破开。床榻上围着华美的帐幕,带着人身上的暖温。兽型的香炉飘出烟,烟中带清香气味。让帐幕中充满蒙胧。一对情人,相对而坐,互相的吹笙,吹出美妙的音乐。接下来本来是男女情事,但是作者认为可能是少儿不宜。于是加上省略号,笔头一转,转向下一情节。
  
  已是半夜,月亮星稀。二人相拥而卧,女子低声问到:“这么晚了,你回去也没处借宿。现在已经是三更了,深秋天寒,也许万一会着凉;霜又很浓,马儿会打滑。你看现在街上都没有人,多危险啊。我心儿真的放心不下,你现在就别走了。
  
  这首诗里的女子,心细、手巧(剥橙子剥的好)、机灵、狡猾,以及合乎她身分语言把一个聪慧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南宋张端义《贵耳集》上说:“民间传说,这词和宋徽宗、周邦彦与李师师之间的艳事有关。
  
   故事说的是:李师师受到宋徽宗宠爱,为此宋徽宗专门设计一条地道从皇宫通到李师师住处,有一天周邦彦先到,突然宋徽宗也来了。于是周邦彦只好躲在床底下。在床下,周邦彦听到下面的情形,徽宗带了一颗橙子,说是江南刚刚进贡过来。李师师剥开橙子,两人分食之。并且二人谈论音乐,风流一时。这个情形就被周邦彦写进词里(周邦彦怎么不嫉妒?)。
  
  后来李师师把这首词唱给徽宗听,徽宗问是谁写的,李师师没注意,随口说出是周邦彦。徽宗大怒让蔡京给周邦彦安上罪名,逐出京城。李师师前去给周送行,回来时,徽宗问师师何去?师师说:“送邦彦去了。”徽宗问有词否,如有,让师师唱出。听到师师唱完邦彦词后,徽宗很受感动,并知师师并不想让邦彦走,于是就撤回命令,留下邦彦。
  
  这个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并不可信。张端义就在后面写下按语:此系当年传闻,不足为信。”
  但邦彦和师师关系的确密切,二人有着一番不同寻常的经历,宋人笔记中就多有记载,邦彦朋友也记有二人之事,可见虽然橙子故事虽不可信,但二人关系应该是事实。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破汴梁,俘徽、钦二宗。金人素闻师师美貌,把她献于主帅。主帅欲占之,师师不从吞金簪自杀,后被慈云观尼姑救活。后来师师流落南方,遇到邦彦,二人想起旧情,忍不住眼泪纵横。《耆旧续闻》中还说“师师欲委身而未能也”,是因为周妻说师师是烟花女子,死活不依。自此师师与邦彦从此分别,天地茫茫再未相见。
  
  李师师后来住居在江浙一带,一日收到邦彦手书一封,拆看一见,是一首充满哀情的词《解连环》,词中言到:
  
  “怨怀无诧,嗟情人断绝,信音辽邈。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保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浙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言闲语,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连环是我国自有一种游戏,它把一系列金属器件串联在一起,得要很巧妙的手法,才能把它一个个拆开。能解连环,代表着女子的心灵手巧。夕日两情相悦的一对,现在却天各一方。燕子飞去,小楼空空。锁扣撒满尘埃,床上早已凌乱不堪。当年的甜言蜜语,已经成一种思念。现在我周邦彦只能在此生每日对着花儿饮酒,为伊人落泪。
  
  李师师看过泪流不已,泣不成声。不久以后撒手人寰,香魂飘去。
  周邦彦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词委婉动人。橘子能引发这么多故事,真让人感叹。
  
  最初古人是橘橙不分,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才区分了橘和橙。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中国橙子被引入美国,形成了著名的佛州(佛罗里达州)甜橙。
  
  橙子味美多受文人的追捧,人们常用橘绿橙黄比喻美好的时光。橙子成熟之时还是菊花飘香的季节,为此宋代韩元吉在词中写到:“菊美橙香还封酒。欢情似、那时重九。楼上清风,溪头明月,不道沈郎消瘦。”鲜美橙子加上美酒,还有那美丽景色。让人痴醉在此,人怎能不消瘦那?
  
  橙子成熟之时,蟹儿正肥。吴潜写了一首虞美人,词中写到美貌女子在船上等待心上人,无计消愁情形。词中言到:“橙黄蟹熟正当时。想见双溪风月、待人归。”那个人也是,有美人相伴,加上美食,美景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还不来。真是一声叹息,当然如果此人有家世就另当别说。
  
  橙子富含维生素C是不错的美容食品。在国外它销量在柑橘类水果中居第一,其很大一部分被榨成果汁。橙子汁在美国是重要的农业期货产品,它的价格直接影响着美国国内饮料行业的收益。
  
  现在中国也刮起了饮用橙汁之风,成为一种时尚。如有条件最好自己鲜榨橙汁,这样橙子的营养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买橙汁建议大家最好买大厂家的产品。因为好多小厂家是用色素和香精勾兑“橙汁”。大家要多吃橙子,它是绝对的健康食品。
三、柚子
  
柚子同样是橘子的近亲,柚子个头很大,皮厚,瓤白而晶莹。柚子有的品种一个可以有好几斤重。柚子上丝络苦味很重,吃的时候得要去除干净。柚子气味清香,味道酸甜,带着一股凉润。深受人们的喜爱。
  
柚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左右成熟,皮厚十分耐储藏,一般可以存放三个月而不失香味。柚子外形浑圆,象征团圆之意,故此它还被俗称为“团圆果”。它是中秋节的应景水果。
  
柚子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很悠久,远在公元前的周秦时代就有种植,由于它和橘子、橙子区别比较大,所以它没象橘和橙那样被混淆,由于它常常和橘子作为南方献予王室的供品。所以它和橘子常并称在一起,汉代古乐府上就有“橘柚垂华”。吕氏春秋上说:“果之美者.云梦之柚(云梦指的是现在洞庭湖,古人称它为云梦泽)”。《列子-汤问》说:“江南有一种大果树,它名字叫柚,它在冬天依然碧绿,味道酸甜,食其皮上汁水,可以治疗愤气郁结造成的痉挛昏厥”
  
唐代崔湜写过八月中秋的柚子,诗中说道:“曲渚飏(飏通扬)轻舟,前溪钓晚流。雁翻蒲叶起,鱼拨荇花游。金子悬湘柚,珠房折海榴。幽寻惜未已,清月半西楼。”
  
诗中描述这样的场面:“江面上小洲使得轻舟弯曲前行,水面旁陆地上有垂钓的人。大雁从水面飞过让蒲叶卷起。鱼儿在荇花中游动,湘南柚子闪耀着金黄色光芒悬在树上,闺楼外折下火红的石榴。可惜幽静中却没有思念的人儿,此时月亮照亮了半边西楼。”这首诗描述了秋日优美景色,含蓄的描述诗人对佳人思念。李清照写的《一剪梅》就有“雁宇回时,月满西楼.”。化用了诗中最后一句,表述大雁返回南方,月亮照亮自己住的住处。却不见夫君,同样表达了对人的思念。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有健胃化食、下气消痰等功用”。它也富含维生素C,它和橙一样有着健身美容的功效。柚子受到人们推崇,重要的是柚子的“柚”和庇佑的“佑”同音,柚子即佑子,有着吉祥的含义。南方有的地方人家如有孩子,就送柚子,以求孩子平安有福。
甜蜜诱人——枣
  
农历八月,天早已不那么燥热。老家院子里传来啪啦啪啦的打枣声。人们长说:““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枣落竿儿”,此时枣已经个个红而饱满,甜如甘蜜。现在枣只是虚挂在树上,用竹竿一划拉树枝,枣就一个个掉落在地上。人们把它们捡起来。等到阳光好的时候,把它们摊铺在院子里,或者房顶上,晒成红艳艳,皱巴巴的大红枣。
  
关于晒红枣,中国古代诗人有很多描述。唐朝的孟郊与韩愈秋日在一起饮酒联诗,孟郊吟道:“村稚啼禽猩。红皱晒檐瓦,” 这是一幅乡村的画卷,村里孩子在啼闹,房檐上晒着刚刚打下红枣。
  
与此相同白居易写了一首《闲坐》描述了农家生动的景象:“婆娑放鸡犬,嬉戏任儿童。闲坐槐阴下,开襟向晚风。沤麻池水里,晒枣日阳中。人物何相称,居然田舍翁。”秋日里村舍里鸡犬相鸣,儿童嬉闹。我敞开衣服,闲坐在槐树底下乘凉。庭院晒满的红枣,人家问我以何称呼,我说我是田舍的耕种的农夫。”诗人都颇喜农家,因为朝堂上你争我斗,太伤人感情。怎比得上乡下悠然自乐。但是这多是诗人被贬后,自我解脱心里安慰,一但入了朝堂,那奢华的生活让大多人是痴迷的,必定乡间生活过于清淡。真真能做到超脱凡俗人寥寥无几。
  
枣长被贫民百姓储备用做充饥之物,陆游为此写下一首《自嘲》:“朝餐未破百瓮齑,晚饷犹存两囷枣。舂粳但傋翁作糜,储帛才堪孙裂褓”。陆老先生一天只能吃瓮里腌制咸菜,存着两囷枣以防什么时候断粮,傻老头只能煮粥喝,储存布只够孙儿的小衣服。陆老先生这是在苦中作乐。
  
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在院子里种了几棵枣树,西邻有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妇人经常来院里打枣,捡枣食。杜甫很是可怜,经常挤出一些粮食周济她。他准备搬离此地,就把院子送给自己的亲戚吴郎。刚刚把院子托付给亲戚,侄儿就在院子里扎起了篱笆。杜甫心中难受就写一首诗劝阻侄儿:“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是杜甫含泪劝阻自己侄儿,他告诫侄儿,人家取枣任人家取,没有吃的没有儿女一个妇人,要不是贫困怎会如此。这样做虽是防止外面来人,但你扎上篱笆这太不好。想到妇人穷困和自己坎坷,诗人不由在马上流泪不止。杜甫悲悯怜人,有一颗博大胸怀。正如他所说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中国种植枣历史很悠久,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已经广泛种植。《诗-豳风-七月》就写到:“八月剥枣,十月获稻”,就是八月是打枣,收枣的季节。春秋战国时候,诸侯王室的庭苑就多种枣树。秦国有一年发生饥荒。丞相应侯就对秦王说:“请把大王家庭苑里收获的枣和栗分发给饥民。”
  
枣还被人当作毒药媒介。三国时,曹丕刚刚登基为帝,其兄弟曹彰手握兵权。曹丕十分忌惮他的骁勇壮猛。有一次他们就在母亲卞太后住所一起下围棋。曹丕准备了鲜枣,二人一块食用。曹丕之前已经把毒药藏在枣蔕中,自己知道那些没毒,那些有毒。曹丕自己挑没有毒的吃,而曹彰不知道,有毒的,没毒的都吃进去。一会曹彰就中毒发作。卞太后看见后就要水以救曹彰(大量饮水后,让他呕吐,排除毒物)。但是曹丕已经提前下令,毁掉所有的容器。卞太后没有办法只能光着脚跑到井边找水,但是依然没有工具汲水。不久后曹彰就魂归西去。这个故事出之《世说新语》,可信程度令人怀疑。但是曹彰壮年暴亡,的确死的不明不白。
  
枣自古受到人们欢迎,枣除了鲜食外,常用来做甜点。陕西关中地区,用枣做成甑糕,它是用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色泽鲜艳,红白相间,枣香浓郁,软糯黏甜受到人们特别喜爱。用枣做的甜食很多,如枣粽子、枣年糕、枣花糕、长寿糕等等。
  
在北京有一种烤枣,朋友曾经给我带过一些。它用鲜枣烤制,去核,里面放着花生仁。吃起来甜中带着清香,特别好吃。
  
北方枣本身甜度大,大多晒成干枣以供食用。南方的枣虽然甜度不大,但适宜做蜜枣。枣还可以做成酒枣,人吃了可以气舒神爽。日常生活中,用红枣饨鸡、鸭、猪脚等,甘美滋补。
  
河北产一种金丝小枣特别好吃。这种红枣皮薄肉厚,汁多核小,果肉青红色,肉质细而脆,味道甘美,剥开有金黄丝牵连,食之香甜如蜜,故称“金丝小枣”。是生吃枣中的佳品。
  
枣很有益于身体健康,民间相传有“天天吃三枣,一辈子不见老”,“五谷加小枣,胜似灵芝草”之说。中医认为枣可以养血、益气、安神、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常将枣用于补气补血的药方中。
  
枣木质地坚硬密实,木纹细密。枣树一般生长很慢,碗口粗的树干,需要长上几十年。枣木虫不易蛀,是制作家具和木雕的良好原料。古人还常用枣木做轮轴,白居易在《杏园中枣树》中就说:“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另外古代刻书多用枣木雕版,凡书籍出版,就常说付之梨枣。
  
秋风之中,鲜艳的红枣给人大多诱惑,让人垂涎欲滴。宋代吴文英曾经写道:“数日西风,打秋林枣熟,还催人去。瓜果夜深,斜河拟看星度。葱葱便倒离尊,怅遇合、云销萍聚。”这是一位佳人打下新鲜的红枣,等着意中人来。银河横在天空,繁星点点。但相聚总是短暂的,给人留下更多惆怅。最后词写到:“眉妩。问别来、解相思否。”相思愁绪怎能一时消解。以鲜枣款待心中所爱之人,可见枣的诱惑力。

一、傲雪而立——梅花
  
早春,天颇有些寒意。此时正逢正月,新年伊始,大街小巷一片欢腾。梅花在此刻已悄然开放,预兆着春天的来临。梅花秀美,散发着幽幽淡香。如能逢上一场雪,梅花在雪中傲立,素雅至致令人赞叹不已。无怪唐朝崔道融写道:“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中国人观赏梅花历史很悠久,早在西汉皇家园林(上林苑)就种植了不少梅树。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赋》上面说成都街道两旁种植梅花作为行道树。到南北朝时,赏梅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南朝《文选》上就说“今朝梅树下.定有咏花人”。
  
到了唐朝,虽以牡丹天下之最。但喜爱梅花、咏叹梅花人比比皆是。有人远离故乡,想起家乡梅花。王维为此写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 从故乡来的朋友,应该知道家乡事情把。回家的时候看看窗前的梅花是否开放。在此梅花已成了诗人对故乡的寄托。
  
梅花美丽,在唐朝还编进军中曲调,称为《梅花曲》,其曲优雅,军士多喜。李白就在《从军行》中写道:“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唐朝妇女还流行一种梅花妆,它的样式是在额头上画一圈点,或者画成多瓣梅花状。这是妆法是从南北朝流时传过来,在唐时最流行。相传是南朝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一日在含章殿檐下休息,梅花落在她的额头上。印上五朵粉红色花瓣,再也擦不掉。这样子让公主更加娇娆美丽。于是宫女们也流行在额头上粘花瓣。这种妆就成了宫廷日妆,由于梅花不可能四季都有。于是她们在额头画上花瓣样或者用金箔剪成花瓣形贴在额头上。这种装扮在唐朝时传入民间,成了妇女特别喜爱一种装扮。
  
到了宋代以后,这种妆法就不那么盛行了,但后来只要形容女子艳妆或精致的妆容,就用“梅花妆”一词。
  
到了宋代梅花更赢得文人们喜爱。咏叹梅花诗词特别多。象王安石的《咏梅》写得就很别致:“墙角数枝梅, 淩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李清照喜爱梅花,她认为诗人写梅花一下笔就落俗,她尝试写了一篇《孤雁儿》,写完后她觉得自己所说并不是妄言。但是我觉得,其作忧愁扰心,柔美动人。并非俗作。词中言到:“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柔美笛声三次吹起,让梅花心儿都惊破。风雨萧萧。让人泪流。吹奏之人远去,只剩下小楼空空。折一枝梅花,不由感叹天上人间没人可以解得心中愁绪。
  
台湾有一首歌曲叫《梅花三弄》中三弄就化之此词。三弄指的是三段曲声,比如说歌中唱到:“梅花一弄断人肠,梅花二弄费思量……”,不过歌中词句太过直白,没有清照词中那样的美感。比如说那句“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太痴狂。”
  
清照晚年时,还写一首《清平乐》咏叹梅花。词中道:“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年年雪花飘落时候,诗人常常给发髻插上梅花,看那梅花在雪中绽放,让人心儿都醉了。今年人在海角天涯,两鬓已生白发,晚上风那么大,今天可能难得看上梅花了。岁月在一天天逝去,在这里我们可以品味那一丝无法言表的忧愁。
  
明朝女诗人冯小青和梅花也有一段不解之缘。冯小青本是建文帝大臣之女,朱棣以 “靖难”之名夺得天下。杀戮建文臣子。冯小青侥幸逃过一劫。寄居到一个曾与冯父有过一回交往的本家冯员外家。在元宵灯会上识得冯家公子冯通,二人心有灵犀。几日后,杭州城里下了一场春雪。冯小青院里有几树梅花迎雪吐蕊。于是她拿小盆准备收集梅花瓣上收集晶莹的积雪,积攒下来可以烧梅雪茶(红楼梦里妙玉给宝玉他们准备泡茶的水就是梅雪,宝玉说:“他能吃一梅茶。“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
  
这时有着同样爱梅雅好的冯通也来到小院,他也是来看梅花的。二人不期而遇,相对一笑。冯通就开始帮着小青一同拂扫梅花雪。时间飞快,一会就收集了一盆梅花雪。小青就面带羞涩邀请冯通饮梅雪茶。二人品茶,论诗,心儿已融合在一起。
  
后来冯通告诉父亲,自己想纳小青为妾。由于冯通正妻崔氏无后,于是冯父爽快的答应此事。崔氏对此嫉妒不已,冯通受制于崔氏,冯通很少有机会来冯小青屋中陪她。冯小青就写词表明自己不满,被崔氏发现大怒不已。后来崔氏逼迫小青移居别处,于是冯通看小青机会更少了。
  
小青住处有一大片宋时文人留下的梅林。又是一年,梅花开放的时候。小青感叹自己人生悲苦凄凉。写下一组悲诗。其中一首言到:“春衫血泪点轻纱,吹入林逋处士家;梅花三百树,一时应变杜鹃花。” 人们常说杜鹃啼血。小青血泪早已把轻纱染尽。
  
秋风瑟瑟,万物凋零。小青已染病沉沉。她写下:“稽首慈云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先。愿为一滴杨枝水,洒作人间并蒂莲。” 她开始拒绝服药。她要离开凄苦的人生。她下世不愿再投生为人。愿意化作融在一起相并莲花。去实现自己对爱情梦想。不久以后她香消玉损,年仅十八岁。
  
相对而比,作为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要幸福一些。她虽然早逝。但最后她是去世在自己所爱之人冒辟疆怀里,不象冯小青那样孤苦的离去。董小宛美丽动人。吴伟业就写了一首诗把她与梅花相比。诗中言到“珍珠无价玉无瑕,小字贪看问妾家。寻到白堤呼出见,月明残雪映梅花。(题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董小宛才色双绝与梅花相映,更加艳丽。无怪吴伟业为之心动。
  
梅花有这么多故事,正是梅花有着清雅俊逸的风度,不仅文人爱咏颂它,画家也爱画它。梅花之美,美在其傲雪而立。南宋吕本中写得就很绝妙:“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梅花又名“五福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她象征着欢乐、幸福、长寿、顺利、平和。梅花还以它的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喻为民族的精华而为世人所敬重。文天祥绝食梅岭。史可法遗言“死葬梅花岭”这都是人们对梅花精神引申。梅花之美更在此处。

二、望梅止渴——梅子
  
农历五月,天刚刚有点闷热。天上常常下起蒙蒙细雨。虽然偶尔有时天会放晴一下。但是一切还是潮漉漉的。这就是人们长说梅雨时节。此时正逢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唐代杜甫写道:“南京西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贺铸的《青玉案》更形象描述此时景象:“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绵的细雨给诗人添得许多愁绪。
  
烟雨蒙胧中,此时梅子并未熟,青中略微带着黄。这时得要把梅子赶快采摘下来。黄梅是卖不了好价钱的。人们一般采都是青梅。因为青梅容易加工成梅的各类产品,如乌梅,梅干等等。
  
青梅味道很酸。在《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著名的一回。梅子青青时,曹操想起征张绣望梅止渴的事情来,心中感慨万分。邀刘备前来饮酒。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这回曹操可没有以往狡诈,而是以真诚对待刘备,并显大度风采。到是刘备狡诈得多,借雷声轰鸣为由,掩盖曹操道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后,吓得勺子掉在地上的失态。这是三国里少有显露曹操光彩之处的地方。
  
  青青梅子还预示爱情来临,《诗经-缥有梅》就深刻的表现这点。
  
  缥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缥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缥有梅,顷筐乞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缥:淡青色。迨:等到,达到。)  
这首诗我意译一下。
  
  青青的梅子,还有七分就要成熟。追求我的人儿,快挑个好日子向我求婚把。
  青青的梅子,还有三分就要成熟。追求我的人儿,今天就是提亲的好日子。
  青青的梅子,现在成熟了要用筐去装。追求我的人儿,现在我就嫁给你。
  
青青的梅子被女孩当作爱情寄托。那份直白诉说情感连现代人都为之赞叹。后来诗人就多把青梅和感情融合在一起,不过那多是一种蒙胧的情感。李白就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描述童年纯真的情感。后来人们“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来比喻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这份情感该何去何从,是纯洁友谊,还是令人痴迷永恒爱情,那还得要看个人意愿。
  
梅子还表现了女孩可爱,唐朝韩偓在《偶见》写道:“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一个女孩子荡秋千困了,脱去罗裙休息。为提神要一尊素酒。就着梅子吃,看到客人来了不好意思笑着走开,手拿着梅子站在门口。这首诗生动的描述出女孩的可爱。唐朝施肩吾也用梅子表现了女孩子妩媚:“簇锦攒花斗胜游,万人行处最风流。无端自向春园里,笑摘青梅叫阿侯。” 团花似锦的美丽日子。女孩闯入园中,摘下青梅,笑着对主人叫阿侯。看她婉丽可爱、天真无邪样子主人还能说什么那。
  
梅在中国历史种植很悠久,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梅子已经作为食品。《尚书》上说:商国王武丁为了请一位叫傅说的人担任他的宰相,说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意思就是,如果要做汤羹,必须用盐和梅子调味。用来借喻要治理国家必须要有人才辅佐。先古时候还没有真正的醋,人们要吃酸,只好大量使用梅子。
  
因为梅子并非一年四季都有,于是人们便将梅子即青梅用盐汁渍后,经日晒遂成白梅,再研成末作为酸味调料,以便随时使用。人们把这种调料称作“醯(xi)”。《周礼》中就有“醯人(专门做梅酱的人)”和“醯物(用梅酱调味的东西)”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年》也有“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的记载。在晋朝时,人们发现用粟米可以做醋。醋发明以后,梅子才失去了调味品的地位。
  
梅子味酸,惹人垂涎。杨万里在《初夏睡起》写道:“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梅子酸味就是它引人入胜的地方。把它多吃几个酸的人牙都要掉。梅子用处很多,它可以加工制成各种蜜饯和果酱;一些不是梅子产品因为带着酸味,就被挂上梅字,比如说用杏做的雪梅,情人梅。用李子做的西梅。青梅加工制成乌梅供药用和饮料行业。夏天人们常用的酸梅粉就是它的深加工产品。炎炎夏日人们常饮用的酸梅汤,就是用乌梅熬着的。
  
酸梅汤原来是宫廷御用饮品,后来才传入民间。于是北京城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上插一根月牙戟(表示夜间熬得),挂一幅写着“冰镇热水酸梅汤”的牌子(老北京城里的冰是取自什刹海或护城河里然后窖起来)。摊主手持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之声。天热人燥,路人大多口渴难耐,那阵阵铮声勾引着路人,人闻其声已自清凉之感,大有望梅解渴之意。买一碗饮下,冰凉爽口。酸甜怡人。让人暑气顿消。不过现在在洋饮料充斥的市面,很少能见到这样中国自有的饮料。现在人多是用酸梅粉过过瘾而已,但早失去其原汁原味,建议厂家多多开发我们自有的本土饮料把。


西 瓜
  
“达板城的石路硬又平啦,西瓜呀是大又甜啦 ,达板城的姑娘辫子长呀。 两个眼睛真漂亮。”这首歌大家都熟悉。它是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的民族音乐家王洛宾整理编曲的。至今已经有七十年的时间。达板城位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之间路上。距离乌市大概有八十多公里。从古至今就是联系南北疆的咽喉之地。具有丰富水资源,有着很宽广的大草原,这和四周都是寸草不生的山脉相比显得特别珍贵。由于各民族通婚的结果,诞生了美丽的达板城姑娘。她们有着大大蓝眼睛,高鼻,齿白唇红,曲线玲珑,有种挺拔的性感.,.蓝天白云,森林草原,沙漠戈壁,雪山高原,骏马毡房都是她们最美的外衣.她们与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风景也因此更为人所恋.。
  
但是由于当地姑娘漂亮了,他们认为漂亮姑娘不外走。近亲结婚现象很多。长此下去,达板城姑娘就没有以前美丽了。另一个这里风沙特别大,除非姑娘不出去,她的皮肤很难保持柔嫩。但是不管如何天山两边维族姑娘还是的确漂亮。
  
歌里面提到西瓜。那可是新疆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我在新疆居住了十年。我对这深有感受。除高寒山区外,新疆各地都产西瓜。每到瓜熟时节,城市、小镇都有瓜市、瓜铺,村口、公路边,大多搭起卖瓜的凉棚。新疆人买西瓜,一买就是十来个、几十个,用麻袋装,小车拉。在新疆,充足的日照让西瓜变得更为甘甜,甜的如蜜。小时候,家里有地窖,夏末秋初时把它们储存在地窖里。到了冬天都能吃到甜美的西瓜。清代纪晓岚就惊叹新疆西瓜的甘甜,写道:“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煮茶。””
  
新疆是中国最早种植西瓜的地方。西瓜原产之非洲东北地区。考古学者研究认为,人类将野生西瓜改变为人工栽培,其历史至少已有四千多年了。根据记载,西瓜在当时的饮食文化中,地位相当高,不但是解渴的水果,也是相当重要的营养来源,古埃及人甚至将西瓜当作君王的陪葬品,一起放于棱墓中。古埃及人制作木乃伊延续君王生命,而西瓜则被认为是延续生命的营养补给品。由于西瓜具有明显形色美的特征,所以在古埃及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也不乏西瓜之画面。西瓜在九世纪的时候传入我国新疆地区。据11世纪文献中的记载。10世纪时,今南疆及中亚地区已广泛种植西瓜了。在吐鲁番那古墓中出土了1000多年前的西瓜籽,在吐鲁番文书九世纪文书中也有西瓜记载。
  
西瓜之名始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上面记载,契丹会同十年(947年),契丹国主耶律德光南侵中原,遇到人民强烈反抗,病死在途中。宣武军节度使萧翰率众北归,虏同州郃阳县令胡峤。并任命他为萧翰掌书记。胡峤随萧翰部入契丹国内,在那里居住了7年。周广顺三年(953年)胡峤乘机逃回汉地以后,他撰写了一部《陷虏记》,其中记载了他在契丹七年生活纪录。上面说在松辽平原已经开始种植西瓜。它是契丹攻破回纥得到种子。它是用牛粪覆盖种子然后发芽,大小和中国的冬瓜差不多,味道十分的甜。”
  
中原种植时间应该比较晚了,北宋大型类书《太平御览》,上面详细记载了各种瓜果的名称和特征,然不见有西瓜之名。还有作于南宋初年的《东京梦华录》,在回忆都城汴京不同时节的各种瓜果时,亦未提及西瓜。这说明当时中原地区还没有西瓜,至少没有普及。
  
西瓜种植见与记载已经是在南宋时期了。诗人范成大做了《西瓜园》一诗,云:“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西瓜在此时在中国慢慢得到推广。南宋的文天祥就写了一首《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用刀剖开西瓜,就如打破绿色玉瓶。瓜瓤如同千点红色樱桃,瓜子如同水晶一般点缀其中。吃下西瓜会发出嚼雪般的沙沙声。这种诗生动写出了西瓜形象。
  
西瓜是夏天消暑佳品。翠绿的的瓜皮、墨绿的条纹,切开后的红瓤黑籽,活色生香;不吃都有一股特别诱惑力。再吃一片西瓜,一股甘凉沁入心脾,暑消神清,无比凉爽。早在南宋时候,人们已经知道镇凉后的西瓜更能清暑解渴,土方法是把整个西瓜放在竹篮中,潜入水井中,浸泡半天再捞出。金代王予可在《咏西瓜》诗中描述了井镇西瓜的情景:“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
  
明代汪颖在《食物本草》中说:“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四味药组成,是医圣张仲景创制的治疗气分热盛的千古名方,把西瓜比作天生白虎汤,是形容西瓜清热解暑的效果神奇。
  
西瓜味好,但不容易挑到味道美的西瓜,西瓜熟没熟得看先看形状,瓜皮坚硬饱满,花纹清晰,靠地面的瓜皮颜色变黄,就是成熟的标志。二是听声音,一手捧瓜,一手以指轻弹,凡声音刚而脆,如击木板的“冬冬”或“得得”声,是未熟的象征;声音疲而浊,近似打鼓的“卜卜”声且有震动的传音,才是成熟的标志。三是掂重量,生瓜含水量多,瓜身较重;成熟的瓜,因瓜肉细脆组织松弛,体重就比生瓜轻些。
千年美味飘——甜瓜
  
映入人眼帘是一片片茫茫黄沙。无边无际,不知何处是尽头。偶尔可以看到骆驼刺、梭梭等耐旱的植物。伴着驼铃叮当作响,一行四十多峰骆驼缓缓而行。这个队伍头领是哈密藩王额贝都拉。十六世纪末康熙西怔准噶尔,哈密归顺中国。康熙仿蒙古例,将哈密维吾尔部族编为蒙古镶红旗回部。仍让额贝都拉统领哈密。
  
理藩院郎中布尔赛来哈密编设旗队时,品尝了哈密甜瓜。认为这种甜瓜香甜可口可以作为贡品,敬献皇上,一定会赢得皇上的喜爱。路途那么遥远,布尔赛也许是随口说说。但是藩王额贝都拉却记在心上。于是专门划拨了种植贡瓜田地,让选择种瓜好手精心栽培。
  
也许是巧合。秋天到来时候,额贝都拉把成熟哈密瓜收获好的时候。就收到康熙邀请进京城诏命。额贝都拉的贡品除去哈密的土特产品小刀、鹿角、羊羔皮之外,就是精心培育的甜瓜。额贝都拉亲手挑选出100个甜瓜,个个都是色泽碧绿,网纹均匀,大小适中。接着就是请来编织能手,选用上等柳条,编成细密均匀、形象美观的驼筐,内衬马莲,外捆毛绳,每峰骆驼驮两筐,每筐驮两个瓜,加上其他贡品、食品和水,一行40峰骆驼就这样浩浩荡荡地上路了,这就是我们开始提到的镜头。
  
经过100多天跋涉。额贝都拉到京,卸驮检查,所驮之瓜居然还都完好。额贝都拉认为这是上苍的护佑。
  
在新年皇帝款待众臣朝宴上,群臣们品尝哈密所贡的这种味甘如密,奇香袭人的奇异瓜果,都觉得从未吃过这样的美味,但又都不知道是何神物,产于何地,就连康熙皇也感到新奇,当即征询群臣,布尔赛立即跪答:“臣在年初奉旨去哈密设旗编队,发现哈密这种甜瓜奇异,建议作为贡品,请皇上品尝,至于叫什么名字,微臣也说不清楚!”
  
额贝都拉一听皇上询问,诚惶诚恐,立即跪答:“此乃哈密所种之甜瓜,是微臣所贡。我们畏兀尔(维吾尔古称)人将甜瓜叫库洪,将哈密叫库木勒,意思就是甜瓜的丰收或丰产的地方。”康熙皇一听,十分高兴地接着说:“哈密既是甜瓜的丰产地,我们就瓜以地名,把这种甜瓜就赐名哈密瓜吧!” 额贝都拉和群臣们一听,全部离席跪拜,三呼万岁,感谢皇上亲赐瓜名。皇帝金口玉言,从此哈密甜瓜就叫哈密瓜了。
  
因为康熙皇赐名,哈密瓜一下子享誉全国,不仅新疆其他地方所产的甜瓜争叫哈密瓜,就连甘肃金塔寺所产的甜瓜也叫哈密瓜了。
  
哈密瓜是甜瓜的一种,有“瓜中之王”的美称,它形态各异,风味独特,有的带奶油味、有的含柠檬香,味道都十分甜美。
  
哈密瓜分早熟,和晚熟两种。早熟品种在夏天成熟。晚熟则在秋天。晚熟甜瓜质优而耐贮运,经秋日曝晒后,用绳络兜好,挂吊在暖窑中过冬,至来春取食,依然鲜美如新。新疆普通人家在房顶晒西瓜,床下堆满瓜,来客时剖瓜招待,寒冬腊月全家围着火炉品瓜消夜,皆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哈密瓜受到人们喜爱。清乾隆年间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称:“西域之果,蒲桃(葡萄)莫盛于土鲁番,瓜莫盛于哈密”,“瓜则充贡品者,真出哈密。”清萧雄有诗咏哈密瓜:“更有甘芳黄玉软,橐驼筐篚贡天家。”清初张寅之在《西征纪略》中更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他在河西走廊目睹当时专给皇帝运送哈密瓜的一番情景:“路逢驿骑,进哈密瓜,百千为群。人执小兜,上罩黄袱,每人携一瓜,瞥目而过,疾如飞鸟。”如此派头,足与当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里给杨贵妃送荔枝相媲美了。
  
甜瓜在中国历史特别悠久,它是中国最早食用瓜类水果。先秦典籍中就多记载。《左传》中就记载了用甜瓜款待使臣的纪录。《诗经-大雅-绵》就有“绵绵瓜瓞” 瓜瓞都指的是甜瓜,瓜指的是大的甜瓜。瓞指的是小的甜瓜。
  
孔子家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情:曾皙的儿子曾参在给瓜地除草的时候,不小心砍断了根。曾皙大怒,用大木棒捶击曾参的背部。曾参倒卧在地,半天才苏醒。孔子听说了,告诉弟子说,曾参要来不要进来了。曾参为此事请人问孔子。孔子说:“舜父亲是瞽叟,瞽叟脾气暴躁经常打骂舜。小打小闹舜还忍受,看见瞽叟举起大木棒就撒丫子能多快就跑多快。而今天曾参侍奉父亲,等着人家用木棒敲打自己,这分明是让自己背上不仁义名声。是大大的不孝。曾皙也太珍贵自家的甜瓜,恨不得打死自家儿子。这个故事说明孔子是反对逆来顺受的。
  
唐朝编纂《艺文类聚》转引记载。秦始皇在骊山脚下在温泉附近种植甜瓜。在冬天结下果实。有人出主意说:“天下儒生各怀心志。可以用冬天甜瓜引来儒生观看,可以设机关,处理掉他们。”于是秦始皇下诏让儒生前来看瓜,儒生们中了机关,掉入大坑。然后上面填上土。把儒生活埋在此。这是传说而已,是否如此不足为信。但唐朝时候,有人在温泉种植甜瓜,在冬天成熟,成为珍贵的皇家贡品。唐朝王建曾作《宫前早春》:“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温汤水就指的温泉,
  
杜甫在四川在草堂寓居的时候,生活困苦。朋友们经常给他送东西。有一次朋友给他送一些甜瓜。杜老先生很高兴写了一首《园人送瓜》诗中写到:“江间虽炎瘴,瓜熟亦不早。柏公镇夔国,滞务兹一扫。食新先战士,共少及溪老。倾筐蒲鸽青,满眼颜色好。竹竿接嵌窦,引注来鸟道。沈浮乱水玉,爱惜如芝草。用落刃嚼冰霜,开怀慰枯槁。许以秋蒂除,仍看小童抱。” 这里天气虽然热,但是瓜却熟的不早。朋友是夔州官员,种得甜瓜请杜甫我来品尝。筐里青色甜瓜特别养眼。引来鸟雀都来啄食。切开甜瓜如同嚼冰霜,这甜瓜要切着吃,是大号的,要不他直接拿来能啃。甜瓜味道甜美让人高兴可以宽慰自己苍老面容,朋友容许多摘些。杜甫于是看着小童往回搬甜瓜。甜瓜在让杜甫心里得到一丝宽慰,更重要体现了朋友的友情。
  
甜瓜更给辛弃疾带来幽雅心态,他有一首鹧鸪天写道:“ 云子饭,水晶瓜。林间携客更烹茶。君归休矣吾忙甚,要看蜂儿趁晚衙。”有新鲜瓜果加上香茶,这是多么惬意事情。甜瓜鲜美不知迷恋了多少人。 香蕉(附芭蕉)
  
香蕉是世界上除了葡萄外,产量最大的水果。但从食用角度讲,香蕉可是第一位,因为大部分葡萄被用来酿酒了。世界上产香蕉国家很多,但大多是自产自销售。出口较多的国家还是那些中美洲国家如洪都拉斯、厄瓜多尔、哥斯达黎加。
  
这些国家被誉为香蕉之国。这些国家经济单一(通常是经济作物如香蕉、可可、咖啡等)。国内盛行贪污、国内外大经济势力把持着国家命脉,台湾一串所谓“邦交国”都聚在此处。这些“邦交国”官员喜欢去台湾省游玩,因为那里是天堂,有着美女和钞票。
  
1870年之前美国人没怎么见过香蕉,更不要说吃了。1871年,美国铁路企业家梅格斯在哥斯达黎加建筑首都圣荷西和柠檬港之间的铁路让中美洲各国出口香蕉到美国。梅格斯之侄凯斯甚至娶哥斯达黎加总统之女为妻,政权和经济开始紧密联系到一起了。自铁路建筑好后的28年内,美国人吃掉了1600万串香蕉,全仰仗这条铁路。1904年由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小说里创造了一个香蕉共和国,用来影射被美国控制的洪都拉斯,称它为香蕉共和国。。
  
香蕉共和国经济命脉是掌握在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和标准果品公司手里。两家公司操控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又自行或透过美国政府插手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可以操纵更改总统人选。
  
在1951年危地马拉总统阿本斯宣布将联合果品公司在危地马拉的大片种植香蕉土地收归国有,联合果品公司失去不少原料来源。大大增加了其成本。曾任职于联合果品公司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对此特别的不满。
  
杜勒斯这人思想很右,1954年4月在日内瓦会议召开前,他亲自向美国代表团下令:禁止任何美国代表团的人员同任何中国代表团的人员握手。英国艾登外相有一个想法,在第二次会议的会前或会后,由艾登外相介绍杜勒斯国务卿同周恩来相识,彼此握手致意。如果周总理同意,艾登外相再派人询问杜勒斯先生的意见。中国代表团请示总理后答复杜威廉说:周总理赞赏艾登外相的设想,既然在一起开会,理应互相接触。周恩来愿意经过艾登外相的介绍,同杜勒斯先生握手致意。但是杜勒斯断然坚决拒绝与周恩来握手。
  
就是这个杜勒斯在1954年策动总统阿本斯竞争对手阿马斯从洪都拉斯入侵危地马拉,导致阿本斯辞职。于是没收联合果品公司土地法令被废除,美国经济势力可以继续把持香蕉贸易。他们可以继续低廉价格购入香蕉,获取巨大的利润。智利诗人聂鲁达写了一首名为《联合果品公司》的讽刺诗。
  
香蕉至今在这些国家里占着重要的地位。在非洲一些国家人们还以香蕉作为主食。中国种植香蕉历史也很悠久。秦朝把疆土扩展到岭南后,香蕉就人们所认识。汉武帝在收复南粤后,曾经移植香蕉到扶荔宫,但是由于气候不适合很快就死去了。
  
古代中国把香蕉称为甘蕉,由于香蕉和芭蕉是近亲,初到岭南的江南人常把香蕉认作芭蕉。有时古人把这种作物分不清。唐朝《艺文类聚》引《广志》详细描述香蕉形态,上面说:“芭蕉叫芭苴,或者叫它为甘蕉,它的茎干皮一层层被包裹,粗细大概象能盛一斗酒的酒坛口大小。叶子长可达一丈。它的果实有六七寸长。两两成一对就象抱在一起。剥其上皮.果肉是白色,味道象葡萄(这点比喻不对),甜而脆,可以当主食充饥。把它茎干解散成丝.可以用它纺成线织布,称它为蕉葛.这种布虽然好,颜色呈黄白色,但是没有葛布好。这上面就把芭蕉和香蕉混在一起了。
  
香蕉和芭蕉很相近,但还是有区别的。它们叶子,茎秆很相近。但是芭蕉果实不能食用,但可入药(见《中国农业大百科全书》)。芭蕉基本作为观赏作物栽培。芭蕉叶子宽大挺立,姿态优美。栽培在庭院能,很惹得人喜爱。古诗中写芭蕉诗很多。芭蕉和雨往往联系在一起。雨滴答在芭蕉叶子上,发出吧嗒吧嗒声音。这声音让人的心中愁绪更浓,雨与芭蕉已是诗人常有的话题,雨打芭蕉成了愁绪带言词。
  
杜牧听到雨打芭蕉声音,思乡愁绪更浓。于是他把芭蕉树往前移动,靠近窗户。他写到:“芭蕉为雨移,故向窗前种。怜渠点滴声,留得归乡梦。梦远莫归乡,觉来一翻动。” 看到这首诗我想到一副对联:“听窗外雨打芭蕉声 ,思故地情比鹧鸪人”。李清照的《添字采桑子》更这种愁绪描述的特别传神。词中言到:“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这声音让人难以入眠,让满怀思乡愁绪北方人心儿更愁。
  
在这里我提一下,人们长说芭蕉扇不是芭蕉叶做的,而是用棕榈树叶子凉干后编制的。它又称为蒲扇,《研北杂志》为《唐韵》“棕”字做注说:“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这上面就明确指出棕榈树叶子有些象芭蕉叶子。所以称由它编制的扇子为芭蕉扇。《西游记》中就有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不过央视拍的西游记中,芭蕉扇变大以后分明成了一个大芭蕉叶子,孙悟空悠哉悠哉扛着。这不符合实际情况,考虑《西游》本身就是神话,就不拿此争论了。
  
古人写芭蕉诗句很多,写香蕉(甘蕉)诗句很少。我遍查全唐诗,找得一首诗。司空曙肠胃不好,香蕉有润肠通便作用,朋友就送了一些香蕉给他。他回赠一些枇杷叶,并做诗答谢:“倾筐呈绿叶,重叠色何鲜。讵是秋风里,犹如晓露前。仙方当见重,消疾本应便。全胜甘蕉赠,空投谢氏篇。”他送了一筐枇杷叶,那叶子鲜绿可爱,在秋日里显得更加雅致(枇杷叶也可入药,可以清肺止咳,正好可回赠。)他在这里把香蕉比做仙人的药方,他的病好转全赖香蕉了。
  
香蕉除了润肠通便外,它还可清热解毒、润肺止咳、降低血压和滋补作用等,属于味美还有很好食疗效果的水果。但香蕉性质偏寒,胃痛腹凉、脾胃虚寒的人应少吃。
  
香蕉除了可作水果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香蕉脆片、香蕉粉、香蕉泥、香蕉果酱、香蕉软糖、香蕉汁。西式甜点中就常用到香蕉泥。例如香蕉泥可做成香蕉冰棒、香蕉冰淇淋、香蕉布丁等。

香蕉(附芭蕉)
  
香蕉作为著名的热带水果,早已家喻户晓。而很多人对于芭蕉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知其名,不知其物。其实,香蕉和芭蕉是芭蕉科里一对亲密的姊妹。
  
根据细胞、遗传学及育种学的研究,契斯曼认为香蕉和芭蕉系天然杂种,主要来源于两个野生种,即阿加蕉和伦阿蕉。香蕉品种起源于阿加蕉的二倍体或三倍体,芭蕉品种为阿加蕉与伦阿蕉杂交而来的二倍体、三倍体或四倍体。按照西蒙斯15种主要形态特征计分法,可将食用蕉类品种分为香蕉和芭蕉两个系统。香蕉有高脚香蕉、矮脚香蕉等17个品种;芭蕉则有贡蕉,大、小灰色芭蕉等15个品种。
  
从植物学特征比较,香蕉假茎有褐色斑纹,芭蕉无斑纹或极少;香蕉叶柄开张,有叶翼;芭蕉则闭合,无叶翼或极少。香蕉的穗轴有多数茸毛,芭蕉穗轴无毛。香蕉雄花分离被片多皱纹,边不整齐,颜色乳白,柱头深黄色无密汁;芭蕉分离被片皱纹少,边整齐,颜色粉红,柱头色较浅,有密汁。香蕉果实长圆柱形,柄短,有绒毛,浓香、味甜,三室果肉能分开;芭蕉果实粗大,柄长无毛,淡香、味甜或酸(酸芭蕉),三室果肉不能分开。
  
香蕉是典型的热带植物,适应于低海拔地区种植。每亩可产鲜果6000—7000斤;芭蕉却较为耐寒,可以种植在海拔1600米的山区,北移的界限能达到北纬30o ,亩产鲜果10000多斤。芭蕉和香蕉的茎干贮水很多,一场野火可以把茂盛的蕉林烧得漆黑一片,但不用几天,这些被烧得惨不忍睹的黑糊糊的香蕉和芭蕉就会抽生出生机勃勃的绿叶,继续开花、结果,难怪民间有“火烧芭蕉心不死”之说。
  
从食用给人的感觉讲,香蕉食用时,第一感觉是香气特别浓郁,十分透人,味甜、肉细而光滑可口,芭蕉食用时,则是先有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味极美,肉极细,油腻可口。尽管味道有所不同,但它们二者均可加工成果干、果子露、果酱、罐头等,还可做干粮。
  
香蕉和芭蕉树身含有细长坚韧的纤维,可制取蕉麻,织成各类蕉布。轻盈菲薄的优质品可做高级夏装、床帐、窗帘、华丽手袋、时装帽子、纱巾等,粗糙的则可做船舶、工矿和林场等所用的缆绳,品质较次的还可用于造纸,这种坚韧耐用的纸可用于货币纸、照相感光纸、蜡纸和复写纸等30多种高级纸张。
  
香蕉和芭蕉的营养价值很高,据分析,香蕉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6 ,芭蕉维生素A的含量甚丰,这些都是人体所需几种维生素的重要给源。“美国参议院人体营养必需选择委员会”曾推荐,香蕉和芭蕉是含脂肪、胆固醇、盐量极低的理想食品。它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低钠食物,其果实含钠量极少,而含钾甚高,可作为限制钠盐食品病良好的补充食物。另外,香蕉和芭蕉还可作肥胖病和衰老病者的食品,也曾被推荐为治疗小儿腹泻和腹腔病,以及减轻肠炎的碳水化合物的给源。
  
香蕉和芭蕉虽然是一对亲密的姊妹,但它们又各自有着许多不同的故事。
  
据说,香蕉的故乡是印度,公元三世纪时,亚历山大在远征印度时,在那里发现了香蕉。从此,香蕉就传到了非洲和美洲。现在,它成了环球的热带经济作物了。
  
香蕉有绿色象牙的美誉。五十年代,全世界年产香蕉1000多万吨,现在已增长到近4000万吨了。洪都拉斯、巴拿马、哥斯达黎加素有“香蕉之国”的称号,大量出口香蕉,而巴西、赤道国厄瓜多尔和印度等更是以盛产香蕉多而闻名的国家。
  
非洲的卢旺达和布隆迪也是著名的香蕉之乡。在那“千丘之国”的山岭上,香蕉林连绵不断,郁郁葱葱,到处悬挂着一串串沉甸甸的香蕉。座落在山腰、山顶上的各个农家茅舍,都掩映在香蕉林中。布隆迪人酷爱种植香蕉,因为香蕉是他们的主食之一,还是酿制香蕉酒的原料。香蕉酒是布隆迪人的传统饮料,也是“国酒”。布隆迪人每天消耗的香蕉酒数量很大,这种酒浓度不高,农村每人每天都要喝上1公斤多,甚至有的还把香蕉酒当水喝。每逢节日、婚丧之时,人们更是开怀痛饮。
  
卢旺达人嗜饮的是一种香蕉啤酒,他们种植香蕉不是作果品食用,而是为了酿酒,所产香蕉绝大部分用来配制各种啤酒。卢旺达的香蕉啤酒,清香甘醇,可与地中海的葡萄酒相媲美,人们以此为荣,对酒怀着深厚的感情。婚丧礼仪和宗教祭典,香蕉啤酒是必不可少的佳品;宾朋临门,斟酒碰怀,香蕉美酒的芳香更添几分友情;节庆日子,亲朋往来,香醇又是相互馈赠的礼品。一个卢旺达农民,如果没有香蕉,就会失去自己的社会地位。城乡各地,到处都有酒吧间,香蕉啤酒的销售量很大,平均每人每天花在喝啤酒上的钱,大约占一个人全日开支的四分之一到六分之一。 南国美之佳果——桂圆(龙眼)
  
初秋,桂花开放时节。南国的龙眼也正逢应市。龙眼外形圆滚,如弹丸却略小于荔枝,皮青褐色。去皮则剔透晶莹偏浆白,透明如凝脂,厚而嫩脆,隐约可见内里红黑色果核,极似眼珠,故以“龙眼”名之。龙眼味道甘甜清香,是南国果中珍品。由于它成熟在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元,后来演化就写为桂圆。
  
明朝宋珏就称赞它道:“圆若骊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补精益髓,蠲(juān)渴扶肌,美颜色,润肌肤。” 桂圆就如东海的珍珠,肉透明就如玻璃(要知道那时玻璃可是相当昂贵的)。可补精气,壮骨髓。可消渴壮身体。可以让人变的更美丽,皮肤润滑光泽。这样的描述可见人们对它推崇。
  
桂圆多产于两广、闽南地区,它原产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和荔枝很早就成为了皇家贡品。西汉中叶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后,南匈奴归汗。东汉时匈奴一次派使者前来,皇帝赐送使者水果中就有桂圆。皇家吃的当然是新鲜的桂圆与荔枝。千里迢迢快马送荔枝并非始于杨贵妃。
  
东汉永元年间开始朝廷就命令南海(现在广州一带)进贡龙眼﹑荔枝。史书记载说:“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置指的是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堠本意指的是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也指代驿站,。杨贵妃吃荔枝的时候,正值唐朝盛世,官道四通八达相对方便多。而东汉时,虽然也有驿站可换乘,但道路可比唐朝时难走的多。
  
我们把古人邮递方式称为驿传。它作用除了传递诏令﹑文书外。还用来接待使臣出巡﹑官吏往来。当然还有用为皇家运送时鲜果品。
  
这种邮传速度很快。东汉时﹐奉天子玺书使者三骑行﹐一昼夜可达千里。运送象诸如桂圆这样的时鲜水果几乎也可以达到这个速度。基本可以说人马不离鞍,马拼命的跑,只是一个驿站换一匹而已。
  
苏东坡对于这种折损民力事情很反感。他写下一首荔枝叹。极力抨击了此事。诗中言到。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支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东坡同时在其后写到:“汉永元中交州进荔支龙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驰死亡,罹猛兽毒虫之害者无数。唐羌字伯游,为临武长,上书言状,和帝罢之。唐天宝中盖取涪州荔支,自子午谷路进入。”
  
这首诗句句见血。尘土飞扬,兵士相催赶行,车辆在高低不平路上行走,在山谷中穿行。路上尸骨累累相叠。这是打仗?不是!这是为宫廷运送荔枝龙眼。宫中美人想吃南国之果,竟让人们为此奔波了千年。临武县在湖南的郴州,它那里不产桂圆。但是进贡使臣要路过此地。唐羌作为临武县令目睹了进贡给人们带来困苦。上书给东汉和帝,和帝罢除了进贡果品差使。堪称一大善举。唐朝的果品是取之四川涪州。经子午谷入长安(此乃一便道,但路途极其险阻)。
  
李林甫作为奸臣历来却受到人们痛恨。但是为人们剪除灾难的唐羌却没人洒酒祭奠。美味之果缺给人们带了凋敝困苦;凋敝困苦的景象。宁不要鲜果,如能风调雨顺,人民再不饥寒才是最好事情。
  
此诗语句之悲壮,堪称古之少见。但缺不被人重视,遥想今日,山西黑砖窑,深圳的火烧棚户区!执政官员应读这两句:“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苏轼吃到廉州龙眼,称赞它味道可以超过荔枝。写了一首《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
  龙眼与荔支,异出同父祖。
  端如甘与橘,未易相可否。
  异哉西海滨,琪树罗玄圃。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坐疑星陨空,又恐珠还浦。
  图经未尝说,玉食远莫数。
  独使皴皮生,弄色映琱俎。
  蛮荒非汝辱,幸免妃子污。
  
诗人比喻:吃到美味的桂圆,就好像流星从天上划过。它还如那海里珍珠,恐怕它重回水中。最后一句很绝妙,那就是幸亏妃子们没有玷染了它。
  
中国桂圆味美,品质优良,不但国内大量种植。还移种到东南亚地区。比如泰国它本有野生桂圆树,但味道酸苦,不利于食用。19世纪末,一位到泰国行商的中国人,将五棵桂圆树作为礼品送给泰王朝五世王的王后,后来中国桂圆品种就在泰国广泛的种植开来。
  
为了庆祝桂圆丰收,泰国数十年来每年都要举行桂圆节。节日期间,盛产桂圆的南奔城成了桂圆海洋。人们嘴里吃着桂圆,手里拿着的是桂圆,有的人衣服上饰有桂圆图案。节日这天,人们评价桂圆,谈及桂圆,宾客临门用桂圆招待,孩童啼哭用桂圆哄逗。
  
桂圆节人们还评选本年度最佳“桂圆小姐”,有意思的是“桂圆小姐”的条件不是看站在彩车上的少女的容貌如何,而是凭着她手中盘里的桂圆的质量是否最优。
  
桂圆节还为青年男女们带来约会的好时机。节日的晚上,乘着欢乐的气氛,在桂圆树下,在习习的微风中,一对对情侣在幽会。桂圆名字有着有着“贵”字的谐音,“贵”字有着珍贵和厚重的意思。爱情宝贵、真挚,让它在此时诞生正合乎桂圆之意。当地华人更能认识此点。
  
龙眼能够入药,有壮阳益气、补益心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多种功效,可治疗贫血、心悸、失眠等症状。它有着如此好食疗效果,加上它的美味。无怪南宋泉州郡守王十朋赞颂到:“绝品轻红扫地无,纷纷万木以龙呼,实如益智本非药, 味比荔枝真是奴。”真可是南国美之佳果。
荔 枝
  
荔枝的果肉白如脂玉,多汁爽口,味道甘甜芬香令人神往。白居易就赞美道:“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桔得襦。”他在荔枝图序中道:“悫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段话生动了描绘了荔枝:荔枝外壳就如那红色锦缎,膜就如紫色薄绸,果肉就如晶莹的冰雪。味道甘美就如甜粥一样(醴酪在这里是甜粥的意思)。岭南之人爱荔枝,粤剧《荔枝颂》就唱道:“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田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什么呀可是弄把戏,请尝个新,我告诉你,这是岭南佳果靓荔枝……”
  
中国种植荔枝时间很悠久,早在秦朝征岭南时候,当地人民已经开始种植荔枝。荔枝最早写为离支(司马相如《上林赋》),唐朝朱应《扶南记》为此解释道:“荔枝成熟时候,枝干脆弱但蒂却牢固,不可直接摘取,必须用以刀割断其枝,所以得名。”后来才演化为荔支、荔枝之名。荔枝很难保存,白居易就说:“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汉武帝攻破南越(现在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后,为了能上新鲜荔枝,就从岭南移植百株荔枝到长安,并建立“扶荔宫”,连续数年移植,但北方寒冷,成活的不多,于是做罢。后来宋徽宗也种植荔枝,不过是放在瓦罐,在温室培育而已,结不来多少果子。皇家吃荔枝还得千里迢迢劳民伤财的运送。
  
过去平常北方老百姓吃不到新鲜的荔枝。早期虽也有荔枝干供食用,但都是风干和晒干,味道并不好。在唐代之后出现烘干技术,大大提高荔枝干质量。。徐勃《荔支谱》就记述了烘干的方法,就是选一个空房子,中间架上数百斤的柴。把三百斤荔枝放进竹筐包起来,用布它密闭起来。把筐放到火旁烘烤。两到三天就可以把荔枝烘干。
  
荔枝不但是美果外,中医还认为荔枝有生津、益血、理气、止痛之功用,主治烦渴、呃逆、胃痛、瘰疬、疔肿、牙痛及外伤出血。《食疗本草》说它能“益智、健气”。《医林纂要》认为荔枝可“补肺、宁心、健脾、开胃。”
  
荔枝形、味皆佳,更赢得女性喜爱。薛涛是唐时有名的女诗人,她对荔枝有着深刻记忆。
  
薛涛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籍长安,其父入成都为官,她也出生在成都,据说她八岁能诗晓音律,貌美聪慧。14岁诗已出名,时逢父亲早逝,家中败落,她无以为生。节度使韦皋闻其诗名,就招她在酒宴上赋诗,并为饮酒者助兴。她也就入了乐户(乐户的名籍。古时官妓属乐部,所以得名。她入此籍,实为迫不得已)。
  
因薛涛颇有文采,于是节度使韦皋上奏朝廷授予薛涛校书郎官衔(东汉时,征召学士至兰台或东观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称他为校书郎,从三国魏开始设置校书郎官职,校勘皇宫中所藏典籍,唐时宫中有女官曾任此职)。由于薛涛的官妓身份,未能实现,但人们都称她为“女校书”。
  
薛涛参加当时各种饮宴。她在宴会上展现急智和才华。令当时文人赞叹不已,赢得他们爱慕。据说她与诗人元稹和薛涛的有过一段难以割舍的感情。一次宴会上,呈上了难得一见新鲜荔枝,薛涛虽喜欢吃,但荔枝很珍贵,以她的身份不能是取的。元稹就并不避嫌,一个个剥给她吃。此举让薛涛很感动。他们感情也就此开始,不过那时文人多喜寻欢作乐。在元稹眼里,薛涛只是一个比较漂亮的乐伎而已。在成都时,他与薛情意绵绵,有千百句甜言蜜语说不完,道不尽。但元稹回到扬州后,并很快中断了那份感情。因为苏杭之地美女如云,薛涛只是无数个和他诗酒共乐的乐伎之一,他也许已经厌倦薛涛,他要追求一种新的感觉。
  
薛涛明白元稹所说的,只是一个虚情中的欢乐。一个画中饼。但对于她来说已经是一种快乐了。
  
身为乐伎十一年后,薛涛终于脱离了乐户,但她并未嫁人。而是隐居浣花溪旁,她喜欢穿女道士装。她经常写小诗和朋友酬和。她觉得当地纸张偏大,不适合自己写东西。于是自己造纸,薛涛用木芙蓉皮作原料,加入芙蓉花汁,制成深红色的精美小彩笺。她造的纸光洁可爱,赢得朋友们喜爱。韦庄写诗赞道:“浣花溪上如花客,绿暗红藏人不识。留得溪头瑟瑟波,泼成纸上猩猩色。”一日薛涛想起了元稹亲手为她剥荔枝甜美事情。心中不由忧伤起来,在那红色纸笺上,写下一篇忆荔枝。
  
  传闻象郡隔南荒,绛实丰肌不可忘。
  近有青衣连楚水,素浆还得类琼浆。
  
青衣指的是她自己身上的道衣。浣花溪旁映着自己身影,溪水入岷江再入扬子江(江旁扬州有她的心中最难忘记的人)。鲜美荔枝让人难忘,吃荔枝还得要美酒相伴。她也许不愿直接回忆那个人来,但从诗句透出淡淡忧愁和一份哀怨。她还是不能忘却那份情感。但她有着平和心态去面对这份情感,最终她以73岁长寿而去,对于过去类似她女性来说已是个很不错结局。
  
清代陶雅云与薛涛相反,是她喜欢的人喜欢荔枝。于是她所写道:“知道荔枝郎爱食,妾家移住荔枝湾。” 这个表达很直白。对于爱情而言,古时女性多是被动着,难得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菠 萝
  
蓝天、大海、帆船,西班牙南部港口加的斯。这天是1493年9月25日。港口上站满了欢送的人群。人群里有西班牙国王菲迪南德和皇后伊丽贝拉。是什么事情引来这样隆重欢送仪式。原来是哥伦布第二次远航“东印度”。前一年在西班牙的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满怀着香料和黄金之梦踏上了西去的航程。经过四个星期颠簸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认为他已经踏上了东印度群岛的土地。他们继续西行,在到达现在的多米尼加与海地后,由于旗舰搁浅,不能把其他两艘船上的船员带回西班牙,于是他们在岸边修筑寨堡,并留下40多个人开采黄金。然后返回西班牙。
  
由于发现土地与黄金的信息极大刺激了西班牙王室的脑神经。于是西班牙王室让哥伦布进行了第二次远航。这次远航动用了17艘船和1200船员,组成一个巨大船队。而第一次远航时候只有三艘小船和88人(可见黄金和香料魅力巨大)。
  
他们向西航行发现不少岛屿,其中一个面积不小的岛。哥伦布给它命名瓜德罗普岛(在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现属于法国的一个区,是有名旅游胜地)。由于连日缺乏淡水,他们上瓜德罗普岛寻找淡水。烈日炎炎,搜寻途中遇到当地印第安人,印第安人见他们饥渴难耐,就送给他们一种芬芳带刺水果。探险者第一次品尝它,就对它的甘美赞不绝口。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吃到菠萝。它很早就为印第安人驯化,并从中选出无种子的优良食用品种。瓜德罗普岛的居民以热情款待哥伦布他们,但他们却以杀戮掠夺回报对他们有恩的人。
  
四十多年后随哥伦布一道远航的西班牙著名历史学家巴尔德斯在记述,西印度群岛的著作中,第一次通过文字和图画把菠萝介绍给欧洲人。并称它为水果之王。他也明确指出,这片新发现土地并不是印度而是一个新大陆。哥伦布熟读《马可波罗游记》,他能知道这片土地的文化、环境等和西方相传的东方有着很大区别,但他太过自信,一直认为那里是印度。
  
菠萝在西班牙开辟的殖民地得到广泛的种植,特别是古巴更把菠萝当作神奇之果。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古巴最有名的诗人曼努埃尔,在他著名的“菠萝颂”诗中,把菠萝描绘成来自奥林匹斯山(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首的众神的居住地)上的神果,是维斯太(罗马神话中的家室之神)水果袋中最上乘的仙品。
  
古巴首都哈瓦那在十八世纪末成为著名殖民城市,各种建筑物拔地而起,吸引人眼球的是许多建筑物的门上、以及室内的屏风、家具、地板、窗幔,甚至酒杯等器皿上,大多装饰有菠萝的图案。当时一位十分有名气的雕塑家在雕塑象征哈瓦那城的塑像时,居然在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的丰饶角(在希腊神话中,丰饶角是丰足的象征,里面装的是苹果和葡萄)中装上了菠萝,而且放在显著的地位。后来菠萝还被当作古巴的国果。
  
菠萝在美洲大陆广泛种植后,十六世纪末葡萄牙人把菠萝苗带到澳门,而后又从广东传入福建与台湾。中国种植菠萝以台湾省最多,其次为广东、广西、福建和云南。
  
菠萝又可称为凤梨。康熙年间王士禛撰写《分甘馀话》是最早记述菠萝著作之一。他在台湾物产条目中说,台湾特产和大陆有大不同。凤梨果实上长出叶子,就象凤凰的尾巴,它的颜色淡黄,味道有些象梨。所以称它为凤梨。
  
菠萝一年可结三次果,以春夏果(5月至8月)最为香甜(生食最佳);而冬果(11月-翌年2月)味道比较酸不适生食,一般用它加工成罐头。
  
菠萝是岭南四大名果之一,它闻起来一股浓郁特殊香味,它的表皮极不平整,有布满“钉眼”,钉眼中还有毛刺。因此吃的时候需要削掉果皮方能食用。它的果肉深黄色,汁多,味甜酸,吃起来爽口芳香。
  
菠萝吃完口腔和嘴唇会有一种麻木刺痛的感觉,这是因为为未成熟的果子含菠萝蛋酶比较多,而由于多部分地方人吃到菠萝是未成熟时采摘的(为了便于运输),所以需要把菠萝在淡盐水泡一阵,这样子就没有涩味了,口感还会更好些。而在南方菠萝产地人们吃完全成熟的菠萝就不用泡盐水,成熟菠萝已经没有什么涩味了。
  
大家要注意一点是,菠萝味道好,但是过量的食用对人体是有害的会引起胃肠病。所以一次不食用大多菠萝,特别是空腹的时候。
椰 子
  
汉成帝刘骛宠爱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飞燕为皇后,合德为昭仪。飞燕本名宜主,她在阳阿公主处学习歌舞,她的舞姿飘逸,轻盈如燕,故人称为赵飞燕。岭南官吏为讨好她们姐妹进贡了不少珍贵特产,其中就有椰叶编制的凉席,据说飞燕可以在小小椰席跳出华丽舞姿来。其实这对飞燕不算什么,史书上记载飞燕被人托在掌中也可跳出卓美舞蹈。
  
椰席精美,并相传有醒酒功效,唐朝诗人皮日休有一次喝醉酒,躺在那里怎么也不醒来。朋友张贲就拿来一张椰席让皮日休躺下。并且两个朋友在旁边唱歌。希望他快快醒来。张贲为此写了一首诗。
  
  白编椰席镂冰明,应助杨青解宿酲。
  难继二贤金玉唱,可怜空作断猿声。
  
洁白椰席就如镂空的冰雕,应该可以让皮兄快快醒来。两个朋友在边上唱出金玉之声,可惜他就是半天不醒来(皮日休曾号醉吟先生,本来颇有些酒量。可是这次实在喝的太多了)。
  
自从武帝收复岭南之后,产于海南和海外的椰子就进入人们的视野。最早记述椰子的是西汉时的《神异经》,但对它形状描述不符合实际情况,上面说椰子树叶子象甜瓜的叶子,味道也象甜瓜。这可能编纂者道听途说而写。
  
成书三世纪的《广志》描述的椰子很符合实际。上面说椰子树顶长有巨大的羽毛状叶子象蒲葵(棕榈树的一种)叶子。
  
唐时由于南方经济发展,并和北方交流更加密切。人们对椰子了解也就更加确切。唐代刘恂在《岭南录异》就详细描述椰子,上面说道:“椰子外面有着黄毛软皮,下面有着厚厚硬壳。截开一端,乳白色的椰汁就呈现你的面前。椰肉晶莹剔透,椰子汁与肉都十分香甜。如果有卵型的椰子,去掉外面皱皮,刷上清漆,可以做成水罐子,十分的珍奇可爱。椰壳不仅仅可做水罐,它还能做成许多种工艺品,我在广州的时候就买了一南用椰壳做成小女孩,人们称它为椰妹,她有一双晶莹的眼睛,细长眉毛,梳着小辩子,十分的可爱。
  
椰子树常生长在碧波粼粼海边,挺拔而立,它枝干笔直向上,没有任何枝杈,到了树顶才有羽毛状的大叶子。它的叶子宽大下垂,罩在树顶就象一把撑开的大伞,摇曳多姿令人喜爱。
  
椰子并不是剁开了才能吸到椰汁。椰子有两到三个供其发芽的自然小洞(并不是直接的洞,只是和硬壳相比是虚的软组织)。可以把吸管插到小洞里,那新鲜而甜美的椰汁就吸入口里,顺着喉咙畅流入胃。
  
喝完椰汁,可以劈开椰子,吃里面的椰肉。椰肉洁白绵软,入口既化。椰肉凉干之后可以作成椰蓉,可以做糕点面包馅和撒在其表面,,可以增加口感。.
  
椰汁甘甜解暑,富含营养物质。在盛产椰子地方作战士兵会用椰子代替葡萄糖进行静脉注射(在成龙主演的《我是谁》中,成龙就用椰子给受伤的司机补充营养,解放前海南的琼崖纵队红军也常用这种办法)。
  
晒干椰肉百分之三十多是脂肪(这就是椰肉香美重要原因),可以用它榨油。椰子油是重要的食用油之一,世界的生产椰子大部分都用来榨取椰子油。菲律宾是世界上椰子油最大出口国,菲律宾椰子丰收是否,影响着世界上食用油价格的走势。2007年6月以来菲律宾的椰子油价格涨了不少,就让世界食用油市场感受一下飞越感觉(关键它带动其它食用油,如棕榈油,大豆油等形成价格连动)。
  
椰可酿酒。酒分两种,一种是它幼嫩的花柄砍断时流出椰树汁的酿的椰酒。这种酒味美会让人为之痴迷。唐朝殷尧藩住在海边,听着滔滔潮水之声,一杯杯椰酒饮之不断,于是度数很低的椰酒都让他喝醉了。他为此写下“树色多于北,潮声少向西。椰花好为酒,谁伴醉如泥。”另一种酒,是取成熟椰果,将椰子水和椰肉共捣取浆,浆液自动发酵成酒。北宋苏东坡被贬海南时就喜欢喝这种酒,他有诗“美酒生林不待仪”,就是说椰子酒是不用仪狄(传说中中国古代酿酒始祖之一)酿酒之法,自然而成之酒。
  
椰子密闭性好,加上它有很强漂浮能力。它可以在海里飘荡数月,然后冲到海岸上安家落户,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然后再落下,冲进大海,继续飘荡,周而复始。这就是海滩多有椰林原因。你在海边看到一片椰林,也许它祖先是在数千里之外。椰子是个游荡着,三毛作词那首橄榄树也许更适合椰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当年台湾禁止唱这首歌,因为它表达深刻思乡情怀,那一丝丝乡愁岂是随便就能禁锢的。 榴 莲
  
在超市、水果摊上经常可以看到榴莲。我一般看见它,就敬而远之。榴莲椭圆的外形,满身长着三角形硬刺,使我联想到二战时候德国生产一种水雷。
  
榴莲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水果,盛产于东南亚,它是一种四季长绿乔木,可以长到25米高,它枝叶茂盛,树冠就如一把撑天蔽阳巨伞,它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叶面油光,叶背还长有鳞片,其花大色白。
  
榴莲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受到人们喜爱。人们常常被它的特异“香味”所吸引,泰国流行“典纱笼,买榴莲,榴莲红,衣箱空(纱笼是女孩子的裙子,就是说,宁把衣箱衣服卖掉,也要吃榴莲)”和“当了老婆吃榴莲”谚语,这些体现了泰国人喜爱榴莲的程度。甚至泰国给台风贡献的名字中就有榴莲(都是各国喜欢东西,中国给台风起的名字就有悟空和龙王)。现代小说家郁达夫在印尼组织抗日运动时候写下一部《南洋游记》,上面写道“榴莲有如臭乳酪与洋葱混合的臭气,又有类似松节油的香味,真是又臭又香又好吃”。
  
榴莲据资料记载,说是在郑和下西洋时候,由远航舰队传入国内。和郑和一起下西洋马欢在著作中就有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其“可供药用,味甘温,无毒,主治暴痢和心腹冷气。”但当时种植很少。到20世纪50年代才在南方一些地区大范围种植。
  
榴莲营养丰富,广东谚语就说:“一只榴莲三只鸡”。当地人在病后、产后都用它来补身。但它也不是人人适宜,感冒时就不宜多吃,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不宜食用。
  
榴莲这种水果很奇特,喜欢的人说它味香,“滑似奶膏,齿颊留香”。不喜欢厌恶它的味道,唯恐避之不及。真是爱恨之间,泾渭分明。就是它奇特味道,因此飞机上不允许旅客携带它。值得一提是,2006年泰国农业学家培育出一种不带臭味的榴莲,这也许会为那些厌恶榴莲味道人提供一个品尝机会。

芒 果


芒果是一种热带常见的水果。品种很多(据说有一千多种)。大可以有几公斤重,小只有李子大小;形状也是各式各样,有圆的、椭圆的、心形的、肾形的、细长的等等;果皮颜色也十分丰富,有青、绿、黄、红等色;果肉有黄、绿、橙色等色;味道有酸、甜、淡甜、酸甜等。
  
世界上生产芒果的国家很多。但主要分布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其中印度占据世界一半以上的产量,并且最早种植芒果国家也是印度,据考证印度已经有四千多年种植芒果历史。据传说,当时有个虔诚的信徒曾将自己的芒果园献给释迦牟尼,好让他在树荫下休息。至今,在印度的佛教和印度教的寺院里都能见到芒果树的叶、花和果的图案。
  
印度人还将芒果花称为春天的灵魂,把它的五朵花瓣代表爱神的五支箭,那箭就如西方邱比特之箭一样,射中那个人的心,就会让他倾心某一个人。于是在芒果树开花时节,印度的青年男女便不约而同欢聚在芒果树下,让他们恋情在此开始。
  
到现在,芒果在印度依旧被当作一种吉祥之果,人们用芒果做菜,作贡品,在有条件的地方,每天还会用新鲜的芒果树叶接来清水,在日出时分淋撒在神龛前面。婚礼中如果缺少芒果装饰,会被认为这对新人的姻缘不够圆满,婚后生活难以幸福。
  
中国芒果是从印度传入。唐朝的玄奘最早向中国人介绍芒果,称它为庵波罗果。并且一个叫文桑的中国人于公元632年至645年访问印度期间,把芒果引种到印度以外的国家的。
  
芒果味道鲜美,并且它可甘酸益胃,过去飘洋过海者经常购买许多芒果干制品(果干、蜜芒果和甘草芒果),以备旅途需要。因为吃它减轻晕船症状。但是芒果不要多吃,因为它性燥,特别没有熟透芒果可以过敏性皮炎。刮台风那次,我吃了不少芒果,嘴角就长出好多疱疹,好多天下不去。

香气怡人之木瓜
  
木瓜花苞在腊月已蕴涵,在春夏之际开放。花有红白二色,花美象海棠。古代官宦之家多植于庭院,它色香兼备,凭添几分优雅和高贵。
  
木瓜秋日成熟,其果长椭圆型,成熟后皮淡黄,泛着少许青色。它的味道酸甜,香气十分浓郁。、
  
木瓜在中国种植历史很悠久,已经有近三千年历史。并很早就被人们珍爱,《诗经-卫风》就有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这首诗解释争论很多,按照汉代《毛诗》的所注,春秋时候,各国纷争不已,狄国比卫国强大的多,一次将卫国君打败,他落荒而逃,被齐桓公相救。并给予封地,并赠给国君所需要车马、器物、服饰。卫国人十分感激,于是作写下这首歌。意思就是:你将木瓜投赠给我,我拿琼琚(美丽的玉石)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而是让我们永结同好。
  
而宋代朱熹认为《毛诗》的所注并不合适,这首诗应该为男女应答之作。他《诗集传》中说:“你赠我果子,我赠你美玉。并不是为了报答,而是让我们情意长久,永不忘记。” 其实不管解释为友情,恩情,爱情等等,重要的尊重、珍惜,不要轻易忘却。
  
木瓜受到人喜爱,是因为木瓜气味芬芳,置于房内,幽香不断,让人头脑清醒,心气平和,愉悦舒坦。南宋陆游赞叹木瓜芳香,写下“宣城绣瓜有奇香,偶得并蒂置枕旁。亡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尝”诗句。宣城木瓜散发着奇香,正是如此木瓜常常就称为“宣木瓜”。 由此木瓜列为皇家贡品。
  
红楼梦中姑娘们房间就常常放置宣木瓜。第六十七回中,紫鹃对宝玉说:“说姑娘让把鼎放在桌,说要点香,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点香,也当点在常坐卧的地方儿。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究竟连我也不知为什么。二爷白瞧瞧去。”
  
女孩子喜欢木瓜香味,木瓜成了房间熏香之物。同样的秦可卿房间中也摆放了木瓜。书中写到:“说着大家来至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宝玉便觉眼饧骨软,连说:“好香!”。香味从何而来。原来案上摆着赵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那香味正来之木瓜。传说安禄山与杨玉环有过风韵之事,一次安禄山要赠予玉环木瓜,一不小心那木瓜正中玉环的玉峰,留下一道青色伤痕,为了不让明皇知道,玉环就戴上红色抹胸遮蔽(类似原始胸衣,还一种说法伤痕是因玉环中了禄山之爪)。所以上面说木瓜是伤了太真乳的。
  
秦可卿之屋香浓且华美,可卿都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说着,她亲自展开了西施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让人伏侍宝玉在自己的宝榻上卧好。宝玉在这榻上,做了一个梦。展开红楼重要一幕,他悠悠荡荡,随了秦氏入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让他听《红楼梦》仙曲十二支,看了金陵十二钗正、副、又副册。这曲,这册揭示红楼女子的悲欢离合,预示着她们日后的命运。最后警幻仙子还把可卿赠于宝玉,让他明白男女之事。
  
宝玉木瓜的幽香中,梦游了“太虚幻境”。醒来后,随便吃了几口饭。也许木瓜香味迷糊他的脑子,宝玉看到袭人柔媚娇俏,就强要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知道贾母已经将自己给了宝玉的,就和宝玉偷试一番,幸亏无人撞见,成就宝玉在红楼唯一一次越轨。这木瓜之香,真是迷人之香。
  
不仅《红楼梦》木瓜挑逗了春情。清代的曹溶所写《南浦-木瓜》也体现此种情形,词中言道:“娇学棠梨红静。金额剪剪,抱技才觉轻衫冷。.....余酣乍醒,夜来纤手和香凝。明把春情逗着,还许疗人愁病。”闺中女子孤榻衫冷,夜中醒来闻到那香味,让心儿不由为了浮动,一种奇妙愁绪让人好像都病了。木瓜竟然成春情的始作俑者。
  
木瓜之香,古代女子甚至把它撒到身上,以增加香味。唐段成式就写到:“长担犊车初入门,金牙新酝盈深樽。良人为渍木瓜粉,遮却红腮交午痕。”
  
木瓜除了闻香、食用。它还被当作重要的药材,它主治风湿痹痛、肢体酸重、脚气水肿。古人就称之为“一切腿痛转筋的要药”。
  
提一下。现在人们常常把南方种植的番木瓜和木瓜(宣木瓜)混淆了。番木瓜来之美洲,在中国种植时间才有二百多年,因为它样子象木瓜,所以称为“番木瓜”。 成熟时颜色为橙黄色,味道香甜,口感绵软。而木瓜(宣木瓜)味道酸甜,质坚实,口嚼有木渣感,故而称为木瓜,现在多用药用。现在人常常把番木瓜简称为木瓜让人对两种完全不同植物分不清。  


甘 棠(棠梨)
  
甘棠又称为棠梨,因常常野生于荒郊、山脚、路旁,所以人们常常叫它野梨。它果小、味道酸涩,并不是味美之果,人们一般把它当作嫁接各种梨树的砧木。但两千年来中国文学作品常常可以咏颂它作品,这又是为何?这得从诗经中的一首说起。
  
《诗经-国风-召南》中写道: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茏。
  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这首诗里提到召伯就是召公。召公和周公都是周文王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灭商纣三年后就去世,他的儿子周成王继位时候才十二岁,于是就由召公和周公共同辅佐成王。成王继位不久,弟弟管叔、蔡叔与纣王儿子武庚在殷商故地发动叛乱。周公用了三年平定了叛乱,为稳固东方,他就在东边建立一个新的都城叫做洛邑(现在的洛阳)。这样周王朝就有两个都城,西部是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西北),又叫宗周。东部是洛邑,又叫成周。从此以后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现属河南三门峡市)以西由召公治理,东则归周公。
  
召公有着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他治陕后时常下乡体恤民情。一次在乡间处理民事,当地官吏就让百姓腾出房子让他休息,并准备丰盛宴席款待于他。他立即阻止,说道:“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他就在甘棠树下露宿,并食自己携带的干粮,做到了不扰民,不惊民。
  
召公经常在甘棠树下受理民事。听百姓诉讼,判决刑狱。他秉公而断,不避权贵。让人民再没有冤屈(古今听讼决狱大多为民事。其常为土地、婚姻、争执、财产,就是这种民事常常比杀人,抢盗等更难决断,因为公平二字在权贵面前是多么的渺小,权贵多以权势欺压百姓,使百姓有冤不能诉,有曲不能声,能在民事诉讼上做到真真的公平,古今都难得)。
  
召公治理陕地让当地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于是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甘棠树,就写下甘棠的诗篇,广为唱颂。就是开篇提到的那首。它的意思是:“美丽的甘棠树,不要剪它枝叶,不要砍伐它!因为召公照顾过它,让它青翠茂盛。挺拔的甘棠树,不要伤害它!召公在这里休息过。可爱的甘棠树,不要攀折它!召公在这里听问政事。
  
自此以后人们常常就用“甘棠”称颂贤吏,以赞扬他们的德政、体恤民情。
  
唐朝骆宾王在武则天当政时任侍御史,他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被捕下狱。在被囚之所,骆宾王时常望着窗外景色(则天虽囚骆宾王,但并没有难为他,给他好的食宿条件,否则他会和其他囚徒一样住在暗室,过着暗无天日生活)。他看到窗外秋蝉,就写下一篇《狱中咏蝉》就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他在诗序中,提到所囚之地西边就是法厅(审决刑狱的官厅),那里有几棵槐树,而秋蝉并没有在上面鸣叫,它鸣叫的地方是召公的甘棠树。骆宾王认为他就是那秋蝉,甘棠树听着它的明辩。
  
武则天看到骆宾王所作之后,很快就把他放了出来。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后,骆宾王就随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并写下那篇著名的《讨武氏檄》。上面写道“狐媚偏能惑主(就如狐狸精迷惑皇帝)”,“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就如蛇蝎心肠,豺狼一般野性)。”不过武则天看后并没有大怒,而是感叹曰:“宰相安得失此人?”
  
骆宾王寄托甘棠树为他辩明清白。白居易则以“没有甘棠”来借喻没有德政。他在杭州任刺史多年,虽尽心竭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百姓依然凋敝不堪。他离任之时,所治百姓感恩于他,无论老少皆提壶摆筵为他饯行。他感动不已,写下一篇《别州民》。
  
  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今春增筑钱塘湖堤,贮水以防天旱,故云。]
  
  
白居易感叹:没有甘棠树,泪不由得洒落。税多让人们贫苦,加上天旱,百姓就多饥苦。于是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其实白居易所筑的是“白沙堤”,位于西湖东侧,早已淹废)。他认为自己无法改变人们苦难,只能留下一湖水,为百姓解救荒年。就是这一湖水,使得百姓对他感恩万分。
  
在寒食时节,白居易去郊外祭奠故友。看到甘棠花白,随风飘荡就如空中飞舞纸钱。心中不由悲苦万分。他写下一首《寒食野望吟》:
  
  丘墟郭门外,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离别处。
  冥寞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甘棠花舞动时节,白居易将被贬南国。看到故友之墓,想到自己要远赴千里之外,眼泪不由涌下。甘棠也许会带走一些自己愁绪。
  
白居易诗句提到甘棠地方很多,他渴望着百姓安居乐业,自己能施展抱负。能过上召公治理陕地平稳,安定生活。这种思想不仅是白居易所有,许多文人也通过颂甘棠来表达自己情怀。唐宋诗词提到甘棠诗词就有一百多首,在《全汉文》、《全唐文》等文集中赞叹甘棠更多。甘棠虽不是美味之果,但确是一个类似桃源象征,它给予人们众多渴望,无怪人们都咏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