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地铁:金匮名方:半夏泻心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30:42

1.半夏泻心汤,主在半夏。半夏一物,至夏之一半而生,有转枢火土气之功。病证之由,乃中元不足,火占土位,故泻心为正途。泻心之法甚多,此予芩,泻心之母,连,泻心之本。病之生主因中元不足,故予参、草、姜、枣补土之元阳,元阳充足,不致为火邪所侵。再言人参乃土中之精,甘味之首,土气最雄,以此守中,元阳不愁。甘草为土中之木,土中泻木。要……火土合德,长养有道,如若不然,火土合德,长养无期。……若不得其要,则遗误他人。若仅见症之消除,鲜有不害人矣。泻心之理,仍应顺四时之天道。余皆仿此。……

2.半夏之用,甚众,详而言之,不可尽。土中有湿,有痰饮之征可用。如晨有清饮,咽有炙脔之类。心悸舌木,情感诡谲,多疑易虑,亦在此列。肢腹之胖,舌脉之胖……。临证重在合道,切用。

附:从半夏泻心汤说起

1、 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痞证:痞者,否也;否卦上乾下坤,水火不得交泰。痞证者,为机体水火不得上下交通之滞塞也!病机责之中焦脾胃;脾胃为斡旋转枢之机。今小柴胡汤证误下,中阳受伤,则少阳阳明并病(二阳并病有所特指;而少阳阳明两实并病,当为大柴胡汤证),一实一虚,升降之道障碍。水滞于下则肠鸣下利;火就于上则苔微黄(口干渴?),饮食难下则呕吐苔腻。因病属于气分,故满而不痛。心下者,中焦胃脘也。此证非湿热中阻,乃无形之邪,上下水火不畅,法当辛开苦降。

1.1、二阳并病: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又《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二阳并病,太阳证罢 ,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所谓二阳,指太阳阳明。二阳并病,谓太阳证未解,而邪又传入阳明,两经俱病。以其邪入阳明,故证见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虽传入阳明,而尚有表证,故不可下,而当小发汗,可用麻黄桂枝各半汤。若太阳表证已罢,邪热全入阳明,其证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是为阳明腑实,当用下法,宜承气汤。

1.2、湿热中阻,可考虑王氏连朴饮:王氏连朴饮,夏栀芦根菖。

2、半夏泻心汤: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大枣4枚,甘草9g

   本方半夏为君。半夏者,辛苦温燥。《本经》谓“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名医别录》谓“主消心腹胸中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胎堕,治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此品能上能下,谓半夏生于夏半,阳气既生而未极,似少阳特性,有转枢之能。故小柴胡汤用之,助柴胡以升清,助生姜以降浊,治呕逆。小青龙汤用之,斡旋中州,助龙行雨施,真阳上蒸而邪逐,肺腑湿气下流而痰消。半夏厚朴汤中半夏降水流湿,升火消翳,用于更年阳亏阴滞,水火失泰,此方中茯苓助流湿,生姜助升阳,苏朴芳香宽中醒脾和胃,可见梅核气证结中焦脾胃生化乏力。《局方》苏子降气汤、二陈汤则拟似仲景小青龙汤、半夏厚朴汤也;旋覆代赭汤同泻心汤类。另有凉燥方剂杏苏散,内半夏为流湿润燥之用也,此燥为上燥;半夏之流湿润燥还表现在治疗下燥,如半硫丸,此为肠燥虚秘。可见半夏为水火之剂的要药也(?)。治疗霍乱上吐下泻的连朴饮用半夏,的确是不可省的。后人多将半夏用作化痰药,比如茯苓丸、温胆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保和丸等,无非都是流湿升火,以消水停痰滞,以助元升火温清。

 
惠民应用半夏泻心汤经验    聂惠民教授是《伤寒论》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在《伤寒论》的研究和经方应用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聂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证方面具有独到的认识,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对半夏泻心汤的证治特点、组方原则、尤其在临证化裁方面的认识更可谓是见解独特,因此,现将聂师运用半夏泻心汤的临证经验和理论认识加以总结如下。
  一、痞证的病机与形成
  关于痞证的形成与病机,仲景指出是由于误下之后,邪气内陷,与无形之气相结,阻塞气机,痞塞于心下而成。在《伤寒论》太阳篇149条中曰:“伤寒五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本条叙及半夏泻心汤证的形成,在于少阳证误用下法,损伤了脾胃之气,少阳邪热乘虚内犯,以致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成,表现为“但满而不痛”,可与半夏泻心汤治疗此外,还在151条中有如下描述,“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是由于表证误下,邪气内陷可以致痞。在158条中,指出“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此为误治之后,脾胃虚弱,食谷不化,食积内停而致痞;在157条中,指出“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此为脾胃不和,水饮内停,与食滞互结而为痞。上述三种痞证均属寒热错杂痞,分别宜使用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治之。
  二、半夏泻心汤证并非均为“但满而不痛”
  关于半夏泻心汤的症状特点,在149条中曾提及“但满而不痛”。聂师认为,半夏泻心汤证并非均为“但满而不痛”。
  聂师依据其多年的临证经验,认为“但满而不痛”,并非尽然,有很多的患者具有心下痞满同时也有胃脘疼痛的表现,有时表现为隐隐作痛,有些表现为疼痛明显,这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表现非常普遍,辨证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每能取得良效。据此,聂师认为,对原文中“但满而不痛”之说不可拘泥,而应辩证地看待。
  结合《金匮要略》中,仲景记载:“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聂师认为,如果临床具备心下痞满、呕逆、下利、纳呆、苔腻等症,辨证属气机痞塞、升降不利、寒热错杂者,无论其疼痛与否,就可应用半夏泻心汤。
  三、“泻心”之义在于疏泄气机
  仲景所创的前述诸泻心汤,其所适用的证候特征各有不同。其中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散结消痞。
  聂师认为,半夏泻心汤是由小柴胡汤变方而来,以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以干姜易生姜而成,方以半夏为君,故名为半夏泻心汤。方中以半夏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半夏、干姜辛温散结,黄芩、黄连苦寒泻热,姜夏与芩连相配,既可平调寒热,又可辛开苦降,消痞散结;佐以人参、甘草、大枣等甘温之品,扶助正气,益气健脾,诸药合用,能辛开、苦降、甘补并用,寒温并用,阴阳并调。故依据半夏泻心汤方的组方特点,聂师认为,泻心汤之“泻”,并非补泻之泻,而是“疏泄”。“泻心”之义在于疏泄气机。
  四、巧妙化裁,衍化出八种泻心汤
  聂师认为,半夏泻心汤具辛开、苦降、甘补之功,而且本方具有寒温并用之特点,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心下痞塞、呕利兼见的各种病证,还可采用多种化裁方法,推广治疗多种病证。在本方的化裁方面,聂师依据辨证,结合本方的辛开、苦降、甘补的功用,或与其他方剂和用,成和方之剂,或加入相应的药对,使本方的功用加以延伸或更加丰富、全面,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衍化出八种泻心汤,使半夏泻心汤之化裁方具有更为广泛、全面的应用。
  例如,若兼肝郁化热,肝气横逆者,可加入四逆散加强疏肝解郁和胃之功,称为疏郁泻心汤;若兼肝脾不和,脾虚气陷,见腹泻肠鸣较甚者,可加入痛泻药方以疏肝补脾,升清止泻,谓之升清泻心汤;若兼肝气犯胃,痰浊上逆,见呕逆剧甚,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可加入苏子梗、旋覆花,以加强降逆化痰,而成降逆泻心汤;若出现脾胃失和,痰湿壅滞,肺失肃降者,可加入桔梗、贝母、百部等,以疏调脾胃气机,宣肺化痰止咳,衍化为宣肺泻心汤;若加入内金、薏苡仁,能调和脾胃,消滞化机,谓之开胃泻心汤;若加入藿香、佩兰、厚朴,具有理气和中、芳香化浊之功,称之化浊泻心汤;以半夏泻心汤合小陷胸汤,为宽胸泻心汤,具调和脾胃、宽胸散结之功;以半夏泻心汤加元胡、佛手为散痛泻心汤,具调和脾胃、行气止痛之功。
  聂师所倡导的诸多化裁加减,临床疗效甚好,通过多种化裁,半夏泻心汤能具辛开苦降、升清降浊、疏条气机、调解气血阴阳之功用,其治疗作用可以上达胸肺,下及肠腑,不仅用治多种脾胃系统疾病,还能更广泛用于肺系、肾系等疾病。
  聂师认为,本方的化裁关键在于抓住中焦阴阳失和的主要病机,依据兼夹证的侧重不同进行化裁,就可达到知常达变,进退自如的境地
 

类别:半夏泻心汤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贴吧 | 浏览(1025) | 评论 (0)  上一篇:半夏泻心汤    下一篇: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