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纳斯电子厂好吗:文言文教学:不该绝缘于语言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9/21 09:05:55

文言文教学:不该绝缘于语言艺术

江苏省泰州中学           董旭午

  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与任务,《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为: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见附录一)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范围可参考附录一《常见文言词》)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作品可参考附录二《古诗文诵读篇目》)依据大纲和新课标,《高考语文考纲》把古诗文阅读归结到一处,总的考查标准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同时,考纲还古诗文阅读能力分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三个层级。理解层级的要求是:能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一般要求掌握120个)在文中的含义和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层级的要求是: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层级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由大纲新课标再到考纲,我们不难发现关于语言艺术的表述很少,只是在考纲中提到一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而且还不是专门提出来的。也正因为如此,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几乎清一色地只盯着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板块的模式来进行,仅止于关键性实词、虚词的讲解和课文的翻译,连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也不多见了,至于课文的语言艺术则更是严重地被冷落,几乎与文言文教学绝缘了。有感于此,笔者认为,决不能再漠视、冷落文言文的语言表达艺术,并让这样的局面继续下去了。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来解决好这个问题呢?一句话,在常态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适度、合理地融入和强化对语言艺术赏析。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字词解析处融入和强化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几句话:“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几句话中有一个词“刺”,再寻常不过了,就是用刺刀刺的意思。可是,如果我们仅仅翻译为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句文言翻译为“这与用刺刀刺人而后把他杀死有什么不一样呢”,之后不再给这个“刺”以任何说法,恐怕就有点对不住孟子了。如果真的这样无滋无味,孟子何必要这样讲话呢?干脆讲“是何异于杀人”,不更简洁明了吗?事实上,孟子这样讲话,恰恰是为了突出好战而不爱民的君王的残忍程度——就像用刺刀刺人,一下刺不死再刺,直至刺死才住手。这样用词,更具可感性,更有表现力,更能“刺痛”人心。教读此文时,这个看似很不起眼的“刺”,是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语境来深品细嚼的。只有学生发自灵魂地品嚼到位了,才会真正理解孟子的这样讲话的用意,自然会生发出正义、仁爱和悲悯之心。类似的字,在古典诗词中更为普遍,如“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而暂明”中的“语”字,也是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入诗人白居易的被贬遭遇以及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世界,他们才有可能真正读懂这个意味深重的“语”字,即只有诗人白居易才真正听懂了琵琶女用琵琶声倾诉出来的知音心曲。教学案例很多,不再赘举。总之,那些看似很平常的字词,我们不应该总是轻易滑过去或干脆视而不见,这既不利于学生学好语言,也不利于他们发育人文情怀。
  二、在文句理解处融入和强化
  杜牧《阿房宫赋》有这样几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作者写这段话,其用意无疑在于揭露和批判秦宫生活的极度淫奢。作者之所以这样造句,并不是为铺饰而铺饰,而是抒发情感、突出主旨的需要。教读时,决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识记重点词语,认知修辞手法、骈赋特征,并翻译和背诵上,而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深刻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反过来再回到语言的层面,充分体验、感受、思考、感悟作者如此造句铺饰的用意。只有这样,才可能既有利于学生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有益于他们在语言表达艺术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并促进了他们人文素养的发育和提升。
  写到这里,顺便再讲几句题外话,这几段文字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严格按时间和因果顺序落笔,梳洗打扮——焚香待君——君车过去,不知所至,结果“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二是描写事物因果倒叙,巧设悬疑,耐人品读。若改为“开妆镜也,明星荧荧;梳晓鬟也,绿云扰扰;弃脂水也,渭流涨腻;焚椒兰也,烟斜雾横。宫车过也,雷霆乍惊……”,虽合先后与因果关系的常理,但语言的趣味和张力都将大打折扣。教读时,不可不启发、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此外,再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几句“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几句诗,中间的的8句由六言突变为四言,由原来的舒缓突变为急促,简直就成了“咚咚/咚咚”疾进的鼓点。诗人这样变换节奏,不因为别的,只因为自己已经看到了不远处的家,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家中。这样的语言节奏与诗人终于挣脱“尘网”、归隐田园、终成自由之身、归家心切的喜悦是非常合拍的。而到家之后,那种闲逸自在,又通过“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样节奏舒缓的语句表现出来了。教读时,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美美诵读,引导学生走进陶渊明的生活和内心,去深入地、细细地、慢慢地品味。例子也很多,不再赘举了,关键是语文教师必须要做善于发现语言艺术之美的有心人。
  三、在结构分析处融入和强化
  古人也是十分讲究文章的结构艺术的,教读文言文篇目时不可不留心。比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很讲究结构艺术。文章首段交代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名字由来、前洞情况等,尤其提到了那块“距洞百余步”、“其文漫灭”的仆碑,并说明了“花山”被误传为“华山”的原因。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情况:没有游完,仅游了不足十分之一,然而景观却很奇特,且游者也不多了。于是想象那后洞更深处一定景观更奇美,游人也会更加少,于是后悔自己竟跟着他人跑了出来,没有尽享那游玩的乐趣,看到那更奇美的景观。接着,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抒发感慨:世上奇伟、瑰怪、不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远的地方,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且又不盲从、但力量不足的人也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向和力量,且又不盲从、懈怠,但到了幽暗昏惑的地方却没有外物相助还是不能到达的。我现在尽了自己的志向和力量,却没有到达(因无外力相助),可以无悔了。这样的感慨,无疑是作者变法失败后的自慰之语。这感慨紧承作者游后洞的经历、体验和感受而发,即景生情,结构十分严谨。妙就妙在作者并没有就此煞尾,而是再写第四段,表达自己对那块扑碑感慨:“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样一来,文章就构成了严谨的“回字形”结构,内外环环照应,浑然一体。尤其文末还特别交代了同游的四个人的姓名,既为读者释悬解疑,也使文章结构更为严谨、完整。教读此文,教师不可不引导学生在课文结构艺术上多下些功夫,使他们在感受到此文结构艺术之美的同时,更能领悟到作者这样结构全文的意图和好处。现在的中学生很喜欢写游记式随笔,但常常结构不好自己文章,教师不妨借此类经典之作详加指导。此外,像剥笋式、对比式、层层推进式结构艺术,在文言文篇目中也多有体现,如韩愈的《师说》就采用了对比式论证结构,李密《陈情表》就采用了层层递进式结构,等等。教读时,教师一定要启发、引导学生深入课文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等,深入思考、感悟和领会作者这样结构文章的原由,以从根本上深刻领悟课文的结构艺术及其表达作用。
  四、在技法赏析处渗入和强化
  与现代文一样,文言文也是很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的,其成熟程度也一点不逊于现代文,如各种描写艺术(包括语言、动作、肖像、情态、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修辞艺术(包括比拟、比喻、夸张、象征、排比等)、表达技巧(包括烘托、衬托、对比、象征、化典、侧写、虚实辉映、动静结合、想象联想、先抑后扬、先扬后抑、以小见大等)等,应有尽有。
读《鸿门宴》我们之所以对项羽、樊哙、范增、刘邦等人印象十分深刻,几乎就像刻在脑子里一样。理由很简单,就是司马迁的写人笔法太高妙了。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描写无所不用,刻画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声音犹响耳畔,形貌如临眼前。读《荆轲刺秦王》,那十二岁就杀人、别人都不敢正眼看的秦武阳,在秦王面前竟色变振恐,几乎吓尿了裤子,好像很搞笑,细细一品味,乃既为了侧写秦王的凶暴强悍,又衬托荆轲的勇敢无畏。那“易水送别”一段,众人雪白的衣冠,高渐离击筑的“变微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羽声之悲歌,无不令人心生悲慨,处处体现了烘托艺术的高妙。至于樊於期慷慨献头,荆轲想等好友一同去刺秦王而太子丹却急于催荆轲快上路(怕时间长荆轲变卦)等情节,更对比出了太子丹的虚伪、自私和无情。读《触龙说赵太后》,那开篇摆出的激烈的矛盾冲突,令我们心惊胆战,但细一回味,这既是悬疑之笔,也是在制造紧张气氛,更是为了烘托触龙高超说人艺术。读《劝学》,那句句类喻,由浅入深,正反辩证,由喻及理,令人爱不释卷……总之,文言文的表达和表现技法也是精彩纷呈、变幻无穷的,而且更为经典。教读时必须要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和作者,用生命和灵魂去深刻地体验、感受、联想、想象、思考和感悟。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又几近总篇目的一半,而且语言的表达和表现艺术都很高超、经典。如果我们总是放任文言文教学仅停留在解词和翻译的层面上,我们又怎么能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搞好母语教育呢?说得不客气一点,这种仅停留在解词和翻译层面上的文言文教学,该是对几千年来蕴含于古典文献中的高超、经典的语言艺术的严重漠视,该是对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根本需求的极端不负责任,该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堕落!为此,笔者真诚地希望广大语文教师不要再那么眼光短浅,急功近利,而是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教学生学好和用好母语的神圣使命。同时,更希望能够大纲和新课标也能够对文言文应重视语言艺术的问题给予高度、到位的关注。语文教学的使命是教文立人,这话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更不能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被漠视甚至抛弃,而是必须要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高质高效地来完成,决不能再任由文言文教学与语言艺术绝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