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款威驰图片及报价:看不懂的语文课(崔国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27:22
看不懂的语文课(崔国明)(2011-03-16 07:06:37)转载 标签:

语文教学

语文课

解读

教育

分类: 走近名家

新课改背景下的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似乎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究其实质,“看不懂”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有些课不想让人看懂,二是有些课让人根本无法看懂。这不能不说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怪现象。

1.看不懂的语文意义

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也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弘扬语文意义,尽最大可能去实现语文价值。语文的意义和价值本来是实施语文教学首先要思考和追问的问题,但却被很多教师很随意地置之度外了。

即如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面对纷繁的教学现状,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时髦”的评论:“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初听这句话,仅仅是感觉可能有些内涵;但是再见识了有些语文课堂之后,我的感觉却是,这句话非常“经典”,“经典”于揭示了时下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为什么“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可能正是我们有些语文教学残缺了语文学科应有特点。

语文应该富含文化因子、情感因子、人文因子等等,一旦这些因子缺失,那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就别无二致,也就会直接导致语文意义的丧失,导致语文教学实现不了语文应有的价值,这样的教学当然就不像甚至不是语文教学。

不可否认,我们语文教师都能够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精选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课堂教学的思路也都清晰完整。但是,教学之前或教学之后,我们是否去追问或反思教学中残缺了一点什么没有呢?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指向,不是肢解文本的内容,再“嚼碎了喂给学生”,而是要去实现语文的意义和价值;语文教学,应承载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传承和进化——因为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价值。

没有了意义和价值的语文课,怎能让人看懂?

2.看不懂的教材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师备课并进而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文本解读历来为语文教师所重视,教师文本解读的能力甚至被有些专家上升到“教师第一科研能力”的高度。但是,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确实让人无法看懂。

率性而为。有些教师在解读教材时的随意性较大,率性而为的成分多了些,有的甚至到了“文本解读我做主”的地步,囿于自己的认识,任凭自己的感觉,顺从自己的喜好,似乎文本是想怎么解读就可以怎么解读的,或者是我愿意解读什么就解读什么。不仅有些教师如此,在这样的教师“感召”下,学生自然也是如此。于是,文本的“超常规”解读也就屡见不鲜了;于是,在我们有些语文课堂上,“惊人的发现”层出不穷,“新奇的见解”石破天惊。问之,则曰:“动态生成。”的确,“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展现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但是恕我孤陋,这样的“动态生成”实在让人难以看懂。

    实事求是地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该是有“谱”的,无论我们怎么解读,也无论课堂怎样生成,其根基都应该是文本本身,是文本已经呈现的或虽未呈现但有可能包含的内容,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超越文本的解读和生成。一句话,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好,动态生成也罢,都要“靠谱”。

剑走偏锋。还有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放着通衢大道不走,而是“抄小路”前行,专门去做一些“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情,使文本解读偏离了正常的航线。举个例子,曾经听过一节课,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授课教师的着力点不在情节、人物、环境的小说三要素上,不去梳理小说的情节发展,也不去分析人物的性格和环境的作用,而是纠缠于“祥林嫂的死,柳妈有没有责任”、“阿毛怎么就会被狼吃了呢”等等一些鸡毛蒜皮甚至没有答案的东西上,置文本的主线和主要内容于不顾,这样的文本解读,重点如何体现?难点何以突破?很是让人费解。

    当然,文本的有些细节有时是要去“抠”,但教师要有眼光,“点”要选准,要“抠”出其背后的东西,要“抠”出价值。我倒觉得,如果在教学《祝福》时,在把握了整体和重难点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去探讨一下为什么祥林嫂改嫁给贺老六后人们依然还是称她为“祥林嫂”而不是“老六嫂”等细节,这确是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的。

    语文教师还是应该实实在在地走进教材,认认真真解读和处理教材,读懂文本表面的意思,读出文本背后的意蕴。只有这样,教学时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还是余映潮老师说得好:“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是能够读出课文的味道。”

3.看不懂的课堂组织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时下的有些语文课堂,那非“乱”字莫属。

    如今的有些语文课看上去很“唯美”,但仅仅是也只能是“看上去”,褪去了这一层“美的外衣”后,其内在是不是还能依旧美丽?

“温度失控”。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冰冷”的,是没有生气和活力的,缺少了应有的“温度”和课堂的张力。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则“升温”迅速,原来死气沉沉、沉寂一片的课堂变成了笑声掌声不断、热闹纷繁的课堂。但凡事过犹不及。我们应当看到,有些语文课堂的“温度”正在失控。“温度失控”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问题的铺天盖地、讨论的无序泛滥、拓展的漫无边际、解读的随心所欲、对话的层出不穷、掌声的此起彼伏。这是正常的语文课吗?这样的语文课堂和一盘散沙又有何异?要知道,课堂“温度”的失控,课堂热闹的背后,是多少虚无和无序在作祟!而“活而不乱”“动静有序”“张弛有度”才是我们追求的一种课堂境界。

选美盛行”。“选美”“赏美”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流行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股“选美”之风就开始盛行了起来。一节语文课,教师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解读、品味的时间很少,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粗线条地勾勒一下文本的大概,就急匆匆地让学生从文本中选择自己认为写得美的地方来进行所谓的赏析,结果弄得课堂毫无章法,陷于一种七嘴八舌、你抢我夺的混乱状态。这种“选美”“赏美”的现象充斥着语文课堂,是为了发挥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么?从理论上来说似乎应该是的,但又觉得如此操作实乃仅得皮毛而已,这多少有些让人看不懂。

“技术泛滥”。教学是一种技术,但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又都不能仅仅是技术,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今有些语文课堂真的到了“技术泛滥”的程度了。一是借用外部的技术。最典型的就是多媒体运用的泛滥,有些语文课甚至到了“非多媒体不能上”的地步。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用“PPT 别让学生沦为看客”为标题来说明这种现象对语文教学的危害。二是挖掘内部的技术。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语文课堂,特别注重并自信于对方法的传授,左一个方法,右一种技巧,寄希望于“一招鲜,吃遍天”,将语文教学弄得和数理化别无两样,毫无语文应有的“味道”,这也就难怪会有人说“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了。语文教学真的就只剩下“技术含量”了?这实在叫人难以看懂。

    语文课堂,还是要朴素一些,再朴素一些;真实一点,再真实一点。语文课应该遵循并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让人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也真的很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听到“什么课都不是,就是语文课”这样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