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夜喝什么汤比较好:一座湿地公园激活一片宝地 吃饭游玩农家乐火[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9:09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孜 摄影 王建中

  在国内特别是华东地区,经营性或非经营性湿地公园就有数千家。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长三角环太湖地区,周边均是湿地,除了在环境保护、动植物保护、环保科普教育上已经达到国家级要求以外,开园之初,就其旅游休闲之基本功能而言,与临近地区的湿地公园差异不大。从2010年2月开园至今,就迅速成为苏州城市西部最具魅力和活力的生态休闲旅游新地标。统计显示:今年1至10月,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入园人数达到了30万人次,在全市同类景点中独占鳌头,在高新区秋游市场更是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不仅如此,作为苏州城市西部的“绿心”,为高新区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西部生态城的跨越发展,谱写了一页“大提速”的靓丽篇章。

  新闻提示

  11月15日,位于高新区镇湖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了国家旅游局关于 AAAA 级国家旅游风景区评审组的验收,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又将再增一处AAAA级景区。而就在一个月前,10月11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刚刚成为苏州首个、全国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  一座公园唤醒一个地区

  ———旅游新地标提速文化旅游产业

  从苏州的北环高架沿着太湖大道一路向西,就来到了美丽的苏绣之乡———高新区镇湖。过去这里最出名的,就是提供与刺绣相关一条龙服务的绣品街,市民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挑选各式各样的刺绣作品,装裱、物流一应俱全。不过,仅限于刺绣买卖的镇湖,由于缺乏其他文化产业和商业亮点,除了有需要购买刺绣的人群外,当地鲜有游客到访。

  2010年5月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对外营业时,无论公园本身的旅游功能以及周边旅游配套都非常不完善,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太湖湿地公园的员工边营业边引进项目边宣传,在原有基础上策划包装了“天鹅湖”、乐活林露营烧烤区、水上活动中心等区域性项目,又在2011年开发了湖滨沙滩浴场,引进了大熊猫,使世博苏州新馆落户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配套了太湖春天湖景餐厅,这样速度堪称跨越式的发展。当然,这样的发展离不开运营团队的努力。记者发现,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管理层和中层年龄都只有在三十几岁,一线员工大部分是镇湖、东渚本地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为了给游客最好的东西,员工把加班当成了常态,这样的常态终于有了回报。如今,镇湖当地的人流量逐渐热闹了起来,关联产业的发展空间也拓宽了,老百姓也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

  “以前只有周末才有生意,现在平时中午来店里吃饭的人,经常要延续到下午2点以后。”太湖明星酒店的老板许佳根在高新区镇湖已经做了7年的餐饮生意,在他的印象中,前几年店里的生意一直“不温不火”,周末或节假日有外地游客来镇湖买刺绣时生意稍微好一些,平时只能做一点本地人生意,一年下来最多也就是保本不亏。而从去年至今,太湖明星酒店的餐饮生意比往年足足好了一倍,“现在周末和节假日如果不提前预订,酒店里根本没有座位。”许佳根告诉记者,随着旅游团队的不断增多,如今镇湖当地的餐饮生意越来越好,这短短一年多时间,当地许多开饭店的居民都赚了一笔小钱。“明年我打算把店面再扩大一倍,现在来镇湖旅游的团队太多,包厢已经嫌小啦!”

  镇湖的绣娘对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人气带动效应也感受颇深。“现在一到周末,绣品街上的私家车就停得满满当当。”“十大绣娘”之一的姚惠芬表示,许多外地游客对苏绣并不了解,印象中总觉得刺绣作品就是马路边随意贩卖的小纪念品,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从天南海北来到镇湖旅游,在游玩了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后,这些游客大多都会到绣品街上逛一逛,“许多游客现场看了绣娘的作品后,都对苏绣有了改头换面的认识,这对苏绣的对外推广以及镇湖整个刺绣产业的良性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对镇湖人气的大幅度带动是显而易见的。”高新区镇湖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梁生认为,苏州的“文化”与“旅游”历来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旅游经济的推动,高涨的旅游人气不仅能刺激镇湖经济的全方位发展,让更多的人深层次地了解苏绣;同时它也能加快文化产业链转型升级的速度,为刺绣产业打开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镇湖对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无疑是欢欣鼓舞的,人气的持续攀升,使他们在短期内就看到了旅游开发对产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这也彻底激活了苏州城市最西部积极的发展态势,促进了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作为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园内到园外,不仅把握文化主脉,提升内涵,并将之成功转化为了游客二次消费的增值效应,这种增值效应随着公园的发展也将成倍放大,为当地老百姓带来经济增收、环境改善等最直接的利益。

 文化搭台亮名片

  ———五大湿地元素诠释吴文化旅游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何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这么高的人气?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总经理王星告诉记者,这与当初建设公园时准确的文化旅游定位密不可分。“吴文化是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精髓,我们建设公园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以吴文化为根本,让游客走进公园就能一眼认出,这是苏州的湿地。”

  作为苏州西部生态城的“绿心”,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从2007年开始启动建设,然而在此之前,整个长三角地区已经有大大小小数百个湿地公园,苏州如何从同质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公园认为,既然湿地公园的前身是吴王夫差与西施经常去游赏的“游湖”,那么只有与博大精深的吴文化紧密相连,用“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才能在日新月异的旅游市场里占有一席之地。

  吴文化与湿地的联系在哪里?经过3年的改造建设,蜕变重生的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用水文化、渔猎文化、船文化、稻作文化和蚕桑文化这5个湿地元素,精心诠释了吴文化“秀慧、细腻、柔和、智巧、素雅”的社会文化特征。这些元素,如今在太湖国家湿地公园里随处都可以体会———公园内的52座桥和由桥梁串联起来的景点,都是体现吴文化元素的最佳代表。公园内踞岛而筑的桃源人家、桑梓人家、渔矶台、槿篱茅舍、七桅古船、青云画舫、烟波致爽等景点,都真实地还原了吴地先民的日常生活,使得游客一下子就能进入太湖农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意境。在桃源人家,游客可以吃到七眼土灶烧出来的菜饭,喝到外婆煮的土鸡汤、农家自制的桃花酒,还可以参观传统的农家生活起居; 在桑梓人家,游客可以现场领略从蚕房养蚕到蚕茧抽丝、从织机把蚕丝纺成丝绸到以丝绸为面料制成各种成品的江南蚕农原生态生活场景; 在渔矶台,游客可以通过生态渔业观光、传统渔网捕鱼、垂钓及鸬鹚捕鱼等多种充满兴味的传统渔业捕猎方式,全景感受太湖渔家的民俗风情……

  吴文化旅游,是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最好的一张名片,有了它苏州就与长三角地区的其他同类公园形成鲜明的区别。这既是开园后仅一年半就跻身全国首批国家级湿地公园的一张“王牌”,也是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真正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

旅游唱戏揽人气

  ———多样化主题活动满足游客需求

  如果说,依托吴文化的良好定位,给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安身立命搭好了“骨架”,那么打造动静皆宜的个性化湿地旅游,就是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快速发展的“血肉”。

  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既是苏州西部生态城建设的前沿阵地,同时它从根本上也是一个需要妥善经营的现代旅游景区。苏州高新区管委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把发展旅游作为苏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切入点,在这样的思路指导下,2011年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提速,力争成为西部旅游的龙头。旅游市场日新月异,游客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如果只打“文化”一张牌,必定曲高和寡无法打动游客———吴文化的“慢生活”迎合了中老年游客的口味,而想要吸引青少年游客,就必须加入“动”和“快”的元素。

  有了这样的设想后,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便结合自身的定位特点,在旅游形式上大胆创新,从去年至今先后推出了多项极具趣味性和参与性的主题活动。

  2010年5月,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了第一届稻草人艺术节,景区通过充满趣味的稻草人展示、稻草人COSPLAY 等等,使游客更加感性地体验到湿地独特的太湖休闲生态文化及人文特色。“这样的设想不仅富有新意,而且也很符合湿地公园自身的生态休闲定位,达到了文化与娱乐结合、动静皆宜的效果。”苏州旅行社总经理鲍志军告诉记者,从去年5月至今,长三角地区的游客仅通过他们一家旅行社就有1万多人次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这其中上海、南京等地的游客占了绝大多数。

  在取得了首届稻草人艺术节活动的成功后,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又先后推出养生节、夏日昆虫节、风车秀、家庭节等系列主题活动,每一项活动都极具生态文化特色,在苏州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苏州吴中区横泾中心小学的吴全福校长表示,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拥有大量丰富的动、植物,其中许多在现代都市里已罕见,孩子们在这个天然的生态园里学习、思考,能更好地亲近自然,更直观地领略生物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因地制宜举办的各类主题活动,也能帮助孩子们以充满趣味的方式,深层次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

  转型升级促发展

  ———传统生态休闲旅游被赋新定义

  有了“文化搭台、旅游唱戏”这两张名片,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个性化发展道路越走越顺,但是要想走出苏州、走向世界,仅凭这两点还远远不够。

  2010年世博会期间,苏州馆精巧的布局、古韵今风的独特魅力和浓郁的江南风情吸引了约125万名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世博园城市最佳实践区最受欢迎的展馆之一。为长久留下满载荣耀的世博记忆,我市决定将苏州馆移建回苏州,最终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从参与投标的13家单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世博苏州馆永久驻地。

  世博苏州新馆开馆前,另一个重量级的“嘉宾”也来到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今年9月,两只来自四川的大熊猫“新月”和“竹韵”正式落户公园内的大熊猫科普馆,并在随后的中秋、国庆长假里,成为了苏州全市最引人注目的旅游焦点。

  “把苏州馆搬过来,是对公园吴文化背景的升级补充;而把大熊猫引入湿地,则是对传统生态休闲旅游的转型尝试。”王星认为,创新思维与做法,是景区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根本。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地转变了生态休闲旅游的传统模式,将其重新定义成为一种饶有兴趣又可以自由参与的活动,并通过合理配置休憩、观光等项目,达到动静皆宜、全方位满足各种需求的旅游效果。“大熊猫科普馆、世博苏州新馆这样文旅融合的旅游项目,大大丰富了公园的游乐内容,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发一批参与性强、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精品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园的知名度与人气,力争到2012年底时接待游客量要达到100万人次,成为西部旅游的龙头。”

  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董事长纪向群也表示,作为西部生态城建设的“绿心”,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既注重吴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同时又多方搜集传统民间艺术文化,让游客在观景之余充分体验太湖民俗文化的魅力。2012年,在突出“湿地风貌,太湖风光,民俗风情”三大特色的基础上,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还将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理念,继续创新全年节庆主题活动,努力实现公园由近郊休闲性旅游项目向远程旅游目的地的逐步转变,将“苏州太湖湿地”这个充满个性化的生态休闲旅游新模式,全面推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