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游价格表跟团:淋巴结、脾和扁桃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4:01:24
(一)淋巴结

  1.淋巴结的位置和形态淋巴结(lymphoid node)是淋巴行程中必须通过的周围免疫器官,多聚集成群(参见图3-32),分布于身体的一定部位。淋巴结为扁椭圆形的小体,质软,灰红色,其一侧隆凸,连接数条淋巴输入管(afferent lymphatic vessel),另一侧凹陷,称淋巴结门`(hilus of lymph node),有12条淋巴输出管(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由此穿出。一个淋巴结的淋巴输出管到了近心侧的另一淋巴结时,则变成该结的淋巴输入管。

  2.淋巴结的组织结构淋巴结的最外面由致密结缔组织被膜包裹。被膜伸入结内形成许多小梁。小梁粗细不等,互相连成淋巴结的支架。小梁内常见小血管的分支。

  淋巴结的实质主要由淋巴组织和淋巴窦构成,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在周围,染色深;髓质在中央,染色浅(图4-5)。

 

  1)皮质 由淋巴小结、副皮质区和皮质淋巴窦组成(图4-6)。

 

  淋巴小结 lymphatic nodule)又称淋巴滤泡(lymphoid follicle);位于皮质浅层,主要有B细胞,还有网状细胞、巨噬细胞和具有许多树状突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淋巴小结的形态结构随抗原刺激强度的增减而多变,新生的无菌动物的淋巴结内甚至不存在淋巴小结。有的淋巴小结仅由均一而排列紧密的小淋巴细胞构成,称初级淋巴小结(primarynodule)。多数淋巴小结都有一明显的中央区,称次级淋巴小结(secondary nodule)或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生发中心又可分为暗区、明区和帽。暗区面向髓质部,帽面向被膜,明区居中间。暗区是B细胞分化和抗体大量形成的场所,有较高的核酸代谢水平,含有许多淋巴母细胞(lymphoblast)(即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大、中淋巴细胞、T细胞和巨噬细胞,并常见巨噬细胞吞噬细胞碎片现象。暗区树突细胞的膜表面带有免疫球蛋白受体,具有捕获抗原和促进转化后B细胞在此分裂分化的作用。明区的淋巴细胞较稀疏,细胞较小,有丝分裂相和巨噬细胞也较少。帽又称外套层或“新月”,系由密集的小淋巴细胞组成,其中部分为B记忆细胞,可参加再循环、部分为浆细胞的前身。这些小淋巴细胞离开小结后可迁移到髓质,或通过淋巴及血液循环进入其他淋巴器官、淋巴组织以及慢性炎症灶附近的结缔组织内,转变成抗体合成细胞(浆细胞)和移植反应中的效应细胞(淋巴母细胞)。

  副皮质区(paracortical zone)又称弥散皮质(diffuse contex):位于淋巴小结之间以及皮质深层,为一片弥散淋巴组织,无明显界限。副皮质区主要由T细胞构成。经抗原刺激后,T细胞在此转化并分裂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和一些T忆记细胞,以进一步产生细胞免疫应答。若切除新生动物胸腺,该区缺乏T细胞,故又称胸腺依赖区(thymus dependentzone)。副皮质区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的管腔较明显,常见淋巴细胞穿越管壁(图4-7),是淋巴细胞进出淋巴组织和血流的重要通道。穿壁方式主要是通过内皮间隙和穿过内皮细胞质。

 

  皮质淋巴窦(cortical lymphoid sinus):是淋巴结皮质内淋巴流动的通道,又称皮窦,可分为被膜下淋巴窦和小梁周窦。窦壁由扁平内皮细胞围成,被膜侧窦壁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淋巴组织侧窦壁内皮细胞间有间隙,基膜不完整,适于淋巴细胞穿越。淋巴窦内有许多网状细胞与网状纤维支撑,并有许多巨噬细胞附着或游离于窦腔内(图4-8)。淋巴在窦内流动缓慢,以利于巨噬细胞清除细菌、异物及抗原物质等。

 

  2)髓质 主要由髓索和髓窦组成(参见图4-54-6)。髓索即髓质的淋巴索,是由淋巴小结向淋巴结髓质延伸而成,形状不规则,彼此相连成网。髓索的细胞成分与淋巴小结基本相同,主要有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髓索和淋巴小结在大量形成B细胞时,可扩大并集合成一较大的淋巴组织团。在体液免疫时,索内的浆细胞显著增多。所以,髓索与淋巴小结又称为胸腺非依赖区。位于髓索与髓索之间,以及髓索与小梁之间的淋巴通道,称髓窦(medullary sinus)或髓质淋巴窦。

  3)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 淋巴由输入淋巴管导入被膜下窦,经过小梁周窦到达髓窦,最后汇入输出淋巴管。在输入及输出淋巴管内均有瓣膜(参见图4-54-8),可防止淋巴逆流。淋巴窦内的巨噬细胞不仅可以吞噬抗原,清除异物,并可迁入淋巴组织内协助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经淋巴结滤过后的淋巴中,细菌及异物基本上已被清除,并含有较多的抗体与淋巴细胞。

  3.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结是执行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是高度特化的免疫器官。其功能有:①滤过和清除,对随淋巴而入的病菌和异物具有高效清除作用,清除率可达99%以上,但对病毒和癌细胞的清除作用很差;②产生和贮存淋巴细胞,以保持机体所需淋巴细胞的动态平衡;③免疫功能,可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

 

(二)脾

  1.脾的位置和形态脾(lien)是最大的周围免疫器官,位于左季肋区的后外侧部,界于胃底与膈之间,其长轴与第10肋相平。呈卵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易破。成人脾重约100200g。可分膈、脏两面,前、后两缘和上、下两端。膈面隆凸,贴于膈;脏面凹陷,近中央处称脾门(hilus lienis)。前缘较锐,有23个切迹;后缘较钝厚。上端钝圆;下端较阔(图4-9)。脾是腹膜内位器官,除脾门和与胰接触处外,均被以腹膜。脾借腹膜皱襞所构成的一些韧带支持固定,如韧带和脾蒂过长,使脾不能保持正常位置时,则可形成游走脾。脾具有重要功能,但切除脾对机体并无严重影响。脾附近的腹膜皱襞中,往往有与脾组织构造相同的小块,称副脾。

 

  2.脾的组织结构在脾的表面有一层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被膜,被膜伸入实质成为脾小梁。小梁相互连接构成脾的支架。被膜和小梁内除含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外,还有平滑肌纤维。平滑肌的舒缩可改变脾的人小和形状,脾的组织结构和淋巴结的相似,主要也是由淋巴组织构成,但无皮质和髓质之分。脾的实质称脾髓。脾髓是被膜和小梁之间的淋巴组织和脾窦等结构的总称,可分为白髓、红髓和边缘区三部分(图4-104-11)。脾内无淋巴窦。

 

  1)白髓(white pulp 主要是密集的淋巴组织,排成球状和长筒状(图4-11)。新鲜时呈白色、故称白髓。球状白髓称脾小体(splenic corpuscle),即淋巴小结,其结构与淋巴结内的相同,主要由B细胞组成。脾小体是白髓的主要结构,体液免疫应答时增多。在脾小体中穿行有一、二支小动脉,称中央动脉。中央动脉常不位于脾小体的中心,而略偏一侧。长筒状白髓称动脉周围淋巴鞘(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是中央动脉周围的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组成。此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属于胸腺依赖区,细胞免疫应答时增大。

 

  2)红髓(red pulp)位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白髓之间,含大量血细胞,呈红色,故称红髓。红髓由脾索和脾窦构成。脾索是排列成索状的淋巴组织,相互连接成网,与脾窦相间排列。脾索含细小的动脉血管,称笔毛动脉(Penicillar artery),即直径约25μm的微动脉,毛细血管末端多开放于脾索淋巴组织(脾血开放循环学说),也有的直接通入脾窦(脾血封闭循环学说)(参见图4-13)。脾索内含有许多B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血细胞,为滤过血液和产生抗体的部位。脾窦即血窦。形状不规则,相互连接成网(图4-12)。窦壁由长杆状的内皮细胞纵向平行排列而成。内皮细胞间有明显的间隙,内皮外基膜不完整。网状纤维呈环状围绕血窦,使血窦成为栅栏状多缝隙的结构,有利于血细胞的穿越。内皮细胞含核部分凸向窦内。

 

  3)边缘区(marginal zone)位于白髓与红髓交界处,TB淋巴细胞兼有,但以B细胞为主,并含较多巨噬细胞。从白髓中央动脉分支而来的毛细血管开口于此区的淋巴组织或边缘窦。边缘区的淋巴组织及其与动脉周围淋巴鞘之间形成的血窦即边缘窦(图4-11)可接受从白髓中央动脉分支而来的毛细血管的血流,并滤出大量抗原,故此区是脾内首先接触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3.脾的血液通路脾动脉从脾门随小梁入脾后分支为小梁动脉。小梁动脉分支入白髓,形成中央动脉。中央动脉沿途发出许多小分支,形成毛细血管,开放于边缘区淋巴组织或边缘窦。中央动脉的主支穿出白髓,分出许多直行分支,称笔毛动脉,进入髓索。笔毛动脉由髓动脉、鞘动脉和毛细血管三段组成。其毛细血管末端直接或间接(经脾索)连于牌窦。髓动脉是由内皮及内皮下的厚层基膜构成,鞘动脉则由吞噬细胞鞘及其包裹的内皮构成,多呈椭圆形,基膜不连续或缺如。脾窦汇集成髓静脉。髓静脉进入小梁形成小梁静脉,最后汇集成脾静脉,由脾门出脾(图4-13)。

 

  4.脾的功能在胚胎期,脾能制造各种血细胞,出生后,脾已成为免疫器官,在抗原刺激下。可产生大量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但在严重缺血时,仍可恢复其造血能力。脾内淋巴细胞中约有40%为B细胞,35%为T细胞,其余为其它免疫细胞。这些细胞对随血液流入脾内的病菌可分别进行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脾内的巨噬细胞可破坏、吞噬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和退化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能导致贫血。脾的贮血功能因动物而异,人脾仅能储血30-40ml。脾可将血细胞浓集于脾索及脾窦中,从而提高贮血的效能。

 

(三)扁桃体

 

  扁桃体位于消化管和呼吸道入口的交界处,由若干群淋巴组织构成。可分为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和咽扁桃体,它们是人体最常接触抗原引起免疫应答的周围免疫器官。

  腭扁桃体是其中最大的一对,位于舌腭弓与咽腭弓之间、即通常所谓的扁桃体。其外表面为复层扁平上皮,与口腔上皮相延续,深面有结缔组织被膜包裹,上皮陷入固有层,形成1020个分支的隐窝。在隐窝周围的固有层内有许多淋巴小结和弥散淋巴组织(图4-14)。隐窝深部的复层扁平上皮中常有大量淋巴细胞及一些巨噬细胞和浆细胞,该部称浸润上皮。此处上皮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且表层上皮细胞具有许多微绒毛和活跃的吞饮活动。因此,易被咽腔内抗原物质侵染。上皮间隙内的淋巴细胞有的已转化,并可见分裂相。淋巴细胞常从此处穿过上皮游离出来,沉积在口咽部并与唾液混合形成唾液小体。在上皮下的淋巴小结内可见暗区、明区和帽。帽朝上皮,主要由B细胞构成,能产生抗体(lgGlgA)。在弥散淋巴组织中,8090%为T细胞。此处常见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是淋巴细胞进出扁桃体的主要路径。在扁桃体的上皮下及扁桃体内网状纤维的周围,均有扁平的网状细胞分布,并与被膜附近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相连续,故扁桃体的淋巴细胞可直接进入淋巴管内(图4-15)。侵入扁桃体内的抗原物质也可经淋巴管进入附近的淋巴结,引起免疫应答。

 

 

  舌扁桃体(linqual tonsil)的结构与腭扁桃体的相似,但隐窝较浅,淋巴组织较少。咽扁桃体(pharyngeal tonsil)的表面是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无隐窝,仅有许多纵行皱襞。皱襞的上皮在某些部位变为复层扁平型并形成浸润上皮。

  扁桃体的功能是产生淋巴细胞和抗体,对机体有很重要的防御和保护作用。由于扁桃体处于咽部,经常首先接触许多抗原物质,可引起局部或全身免疫反应,并易受病菌侵染而发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