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款奥德赛后备箱尺寸:伟人毛泽东的九种读书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8:38:42
1、读有所选
毛泽东主张:
首贵择书,其书必能孕群籍而抱万有,干振则枝披,将麾则卒舞。
毛泽东很推崇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中所选择和确定的治国学的书目,认为该书“上自隆古,下迄清代,尽抡四部精英。”
1916年2月29日致萧子升的一封信中,毛泽东开列了应阅览的经、史、子、集77种书目:
右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据现在眼光观之,以为中国应读之书止于此。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综合了他人的各种意见,严格筛选过的,代表他对“国学大要”的见解。
2、触类旁通
毛泽东在致萧子升的信中说:
今欲通国学,亦早通其常识耳。
如何才能尽快地获得国学的常识呢?毛泽东说:
为之之法,如《吕刑》一篇出自《书》,吾读此篇而及于《书》,乃加详究焉出于《书》者若干篇,吾遂及于《书》全体矣。他经亦然。《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他史亦然。出于“子”者,自一“子”至他“子”。出于“集”者,自一“集”至他“集”。于是而国学常识罗于胸中矣。
他将这种办法称之为“演绎法” “察其曲以知其全者也,执其微以会其通者也”。又称为“中心统辖法” “守其中而得其大者也,施于内而遍于外者也。”
3、专心致志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时,有时只身到学校后山的妙高峰上自习,叫做“静中求学”。有时他又故意到人声嘈杂、车水马龙的长沙城门口去看书,叫做“闹中求静”,排除干扰,潜心读书。
4、温故知新
毛泽东不仅在青年时期就熟读《资治通鉴》、《史记》、《汉书》等史籍名著,到了老年仍不断地重温。就是到了晚年,对他喜爱的同一本史书,也是读了一遍又一遍,常读常新。
毛泽东读国学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反复阅读,深入思考,从而获得真知灼见。
5、勤动笔墨
毛泽东读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凡他读过的书,总要在空白处注上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所得。
对于有些句子和段落,加上浓密的圈点,批上“此论甚精”、“言之成理”或“此论甚合吾意”等。对于有些句子和段落,则划杠打叉,批上“不通”、“荒谬”或“陋儒之说也”等语,反映出他读书时独立思考、分析批判的精神。
6、争分夺秒
“挤”和“钻”。
毛泽东曾经与旧日的同窗老友萧三说:
大家总推忙得很,学习不可能 我自己过去也总是这样推诿,但近几年把这种理论推倒了。忙,就要挤,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钉钉子,就可以挤进去的。
毛泽东最不喜欢有些人在业余时间把精力用在打麻将、打扑克、跳舞这些方面。他说:
我看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
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夜幕沉沉,工作了一天的人们都已入睡,而毛泽东却在通宵工作之后,把读书作为一种休息,迟迟不肯入睡,有时工作人员不得不强行关灯。但是人一走,他往往又把灯打开,继续阅读。毛泽东吃饭,经常是要工作人员一催再催,饭端上来了,他放不下正在读的书籍,饭凉了,只得端下去重热,往返数次是常有的事。
为晚年毛泽东治过病的一位医生回忆说:“我看到毛主席在病中依旧日日夜夜地工作和学习,常常持续10几个小时,有时竟连吃饭或量血压时,也要抓紧时间做些事。我每次给毛主席治疗,他老人家靠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总是手不释卷 ”
7、日积月累
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把读书、做学问比喻成修筑百丈之台。他说:
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尔!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万石焉。学问也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高以下基,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
毛泽东主张积微起纤,日积月累,才能构筑学问的殿堂;否则眼高手低,好高骛远,会一无所树。
8、虚心好问
毛泽东说:“学问学问,学与问是不可分的。真正好学的人,一定是虚心好问的人。”
黎锦熙1915年4月至8月日记中,就有20余处记载如“润之来,阅其日记,告以读书方法”和润之“久谈改造社会事”等等。
毛泽东还通过杨昌济等介绍,和上海、北京、武汉等地的一些学士、名人、老师书信交往,质疑问难,拜学求教,受益匪浅。他在致萧子升信中说:
弟近年来所有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者多。苟舍谈论而专求之书,其陋莫甚,虽至今昏槽如前,未可知也!
当时,长沙城里有学问的人,或从外地来长沙讲学的名流学者,毛泽东探知消息和住址后,总是千方百计去拜访,当面聆教。
9、游历
毛泽东十分赞赏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
1917年盛夏,他和朋友萧子升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漫游了宁乡等5个县,进行了农村调查,了解农民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及社会世态、风俗人情,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知识。
毛泽东将这种通过游历考察以增长见识和智慧的学习途径,称为“读无字书”,认为与读有字的书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