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 异响 锐志:漫谈和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41:56
贾杰
戊子年夏,在长钢集团瑞昌水泥公司开展关于征集以“构建和谐企业为主题”的企业文化理念相关内容的活动中,笔者作为一名职工积极参与、曾表愚见。当时曾引起了自己对关于“和谐理论”的深刻学习和思考,现从和谐概念的字义、含义、广义、内涵、外延及价值观上,谈谈本人对和谐理论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和谐,是如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和谐教育”、“和谐环境”、“和谐社区”······几乎到了有言必称“和谐”的地步。由此看来,“和谐”——社会所关注;“和谐”——人之所向往。和谐的意韵厚重深远。和者,和睦也,强调和衷共济;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避免抵触、冲突。和谐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各个活动领域。作为描述客观规律性的概念就是规律;作为表达个体主观感受的概念就是美;作为表达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概念就是融洽;作为阐述一种社会观念的概念就是价值观,等等。
(一)
何为和谐?从字面上来讲,禾,代表自然,意则关注生态,要求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口和言,表达沟通,应当互通互信,注重文化交流;比,互相比较,更应竞争有序,在公正的竞争与合作中谋求发展和进步。组合成字,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琴瑟和鸣,黄钟大吕,这是艺术的和谐;和风细雨,樱红柳绿,这是自然的和谐;相亲相助,和气生财,这是人与人的和谐。
和谐是理想、信念、责任和使命的统一和认同。
和谐是思想、情感、意志和力量的沟通和凝聚。
和谐是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的文化的积蓄和传承。
“和谐”的含义,强调世界万事万物都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
“和谐”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工作、交往、处世乃至内政和外交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和谐”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善、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
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绵延不衰,屡处逆境而昂扬奋起,就是因为有内在的传统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于注重和谐,即强调人与物之间的融和,人与人之间的和合。江山如画、如歌。五色和,可唯美;五声和,则可听。笔墨和谐,必能绘出壮丽多骄的美景;音律和谐,必能弹奏出优美动人的乐章;社会和谐,必将带来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当今中国要发展,要振兴,必须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要倡导“和合”,致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谐建设和科学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是人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同人本身的和解,也就是社会发展最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概括为协调好如下几方面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国的关系、人自己内心的关系(也就是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问题)。以上四种关系之间是辩证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人与自然的和谐。千年前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我与子之所共适。”然而,社会到了今天,江上之风还清吗?山间之月还明吗?现实是:生态平衡的破坏,动植物品种的灭绝,新疾病的不断出现,人口的爆炸,臭氧层出了洞,自然资源的枯竭,全球变暖,如此等等。我们人类实际上已到了“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地步,这丝毫不是危言耸听。这场灾难主要就是西方“征服自然的科学”造成的。中国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或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又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必须改造自然又顺应自然,与自然圆融无间,共生共荣。宋人张载在《西铭》中说得简明扼要:“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的意思是伙伴,我们要把大自然看作伙伴。佛教思想中也有“天人合一”的因素,佛教基本教规之一的“五戒”中就有戒杀生一条。可惜我们的国人在某种程度上也采取了“征服自然”的办法,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近几年虐待环境,破坏自然,滥杀动物,急功近利的现象比比皆是。可是出现的沙尘肆虐、河床干涸、森林锐减、动物濒危、洪水暴发、“非典”流行、冰雪雨冻、沙尘天气等现象,不是很发人深省吗?大自然警号长鸣!警示人们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早在一百多年前,思格斯就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人们:我们不能过分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所以,人类不搞好和自然的关系,会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都是在平衡与不平衡,协调与不协调的矛盾运动中变化发展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整个世界呈现快速多变,复杂多样的特点。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融又相互激荡,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磨擦。和谐共存,协调共进的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不同群体、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间的差异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繁重。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和”。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占有十分突出的位置。孔子提出“和为贵”的思想;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早在17世纪初,英国人就称赞中国人“和平而安静”!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关心、理解,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团结、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我们崇尚“合群济众”。社会由个人组成,个人离不开社会,我们应当尊重个性,鼓励个人的追求和创造,个人又必须融入集体,把个人的目标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我们须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加强联系,发扬民主,合作共事,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形成海内外炎黄子孙大团结,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当然,我们倡导的“和”不是盲目附和,不是不分是非,不是无原则的苟同,而是“和而不同”。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一直为建立和谐社会而不懈奋斗。当前,我国只有构建起和谐社会,才能保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国与国的和谐。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和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争端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各种敌对势力对我国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从未停止。极少数国家凭借暂时的科技优势,在地球村中为非作歹,旁若无人,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得意洋洋。还有诸如久拖不决的巴以冲突、伊朗与朝鲜的核问题、台海局势风云变幻等等。总之,我国面临着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就不可能专心致志搞建设,也无法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唯一一条能给世界带来和平之路是以中国“和”的思想济西方之“穷”。中国“和”的思想传播到世界特别是欧洲后,受到了许多思想家的重视和推崇。比如,20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中国问题》一书中写道:“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在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
中国素有礼仪之帮之称,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践行着“和”。与西方列强相比,我们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友好交往的事例举不胜举。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更是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世界和平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倡导“协和万邦”,国家间应当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不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国际争端要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各国之间应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在处理各种文明的关系上,要“善解能容”,各种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不应当相互排斥,而应当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保持特色,共同进步。
人自身的和谐。个人是社会的细胞,每个人自身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实现个体自身的和谐,即解决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矛盾问题,要通过外在教育、管制和个人修养、实践,即自律和他律的途径。国家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
纵观历史,和谐乃是社会的主色调。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使整个社会和平繁荣。而随之带来的文化观念的碰撞,物产的交换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彩、多元化。唐太宗,唐玄宗更是善用贤良、虚怀纳谏、广开言路、轻徭薄赋,使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并且以开放的胸怀大开国门,与日本等国加强来往,使民众见识了外族文化的特色,极高地促进了民族繁荣与民族和谐。人们常说的和为贵、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等,就是这一人文精神的具体表述。而到了现代,近年来我国不断加深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制度改革,也都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力证。
和谐,既是古老的人类社会理想,也是现实中人们的自身选择。为何?因为和谐传达善意,体现友好,追求平衡。上善若水,温和滋润,不可或缺。不是吗?恶语相加,难觅和谐,兵刃相见,难有和谐,你死我活,难见和谐。唯有心存善念,善待家人,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才能赢得和谐,享受和谐。
善待家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因而家庭的和谐关乎整个社会的稳定,更体现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我们享受亲情、关爱和欢乐,家庭便是一个乐园。相反,化解不了与家人的矛盾和冲突,家就成了樊篱。母爱如海,温和广袤;父爱如山,深沉凝重。只有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各司其职,共享成功的欢乐,同担失意的风雨。做子女的体谅父母,敞开心扉,遇到分歧,耐心解释,换位思考,求同存异。这样的家庭才谈得上和谐,才是一个温馨的港湾。
善待自然。姹紫嫣红花烂漫,绿树成荫冲霄汉,万类霜天竞自由,红梅傲雪迎春来。大自然的四季给了我们多彩的生活;丰富的矿藏,繁多的动物,清澈的淡水,丰盈的物产,给我们提供了充裕的生活必需。大自然就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理当与之和谐相处。我真希望生活环境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再闻“自在娇莺恰恰啼”!
善待社会。众所周知,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既然离不开,就理当与之和谐发展。共创安定祥和、安居乐业的局面。建国至今,有一个阶段是一个多动荡多运动的阶段,曾经的运动让人心悸,曾经的浩劫让人自危。如今,国家确立了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也确立了和谐社会的最高标准——人民利益。于是,一系列关注民计民生的措施纷纷出台,首先是农村社会保障,其次是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三是解决失地农民和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社会保障统筹发展,还有城市的低保和社区建设。当这一切措施付诸实施,那社会的和谐局面也就为期不远了。
综上所述,和谐,体现一个“善”字。心存善念,共建和谐,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牢记:善待家人,善于沟通,自己就能为和睦家庭增添温暖;善待自然,与环境为善,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实施环保行动,相信大自然会还给人们更多——养眼、增氧、提神、添寿;善待社会,担当责任,遵守公德,多看发展少求疵,多思恩泽少责难,为社会的和谐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这给和平与发展既带来难得机遇,也带来巨大挑战。我们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就需要全社会各民族同心同德、团结协作、众志成城。正如古语所言,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人民矢志不渝求奋进,齐心共奏谱和谐,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满怀一腔志,拧成一股绳,才能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