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睿斯发动机异响视频:单位评优的经济学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9:49:41
单位评优的经济学分析

            山东财政学院教授  王蔚
            


                
            单位评优实际上是两个博奕过程。一个过程是评选

主办者与被评选者之间的博奕,另一个过程是被评选者之间的博

奕。作为评选者,评选的目的是想找出符合评选条件的人,并对

这些人进行鼓励与奖励;而作为被评选者,是极力把自己装扮成

符合条件的人,并击败可能的竞争对手。在评优过程中,评优条

件的制定与评优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
                
            评选条件的制定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规定硬条

件,另一种是规定软条件。规定硬条件可以使评优更多地体现评

选主办者的意志,而规定软条件或者不规定条件则有可能使评优

陷入混乱。
               
            当评优有硬条件限制时,参与评选者往往需要在条

件下上下功夫。这种下功夫可能有两种含义,一是在正道上下功

夫,二是在歪道上下功夫。如果评选的范围很小,参与竞争者相

互了解,且评选指标受到严格的限制,竞争者往往很难弄虚作假

,竞争者往往通过正常努力达到评选条件的要求;但如果评选的

范围比较大,且只有条件限制而没有名额限制,被评者有可能在

歪道上下功夫,即通过弄虚作假证明自己达到了硬条件的要求。

硬条件可能包括年龄限制、年限限制,学历限制、学位限制、职

称限制、工作业绩限制等等。因为硬条件是透明的,在一个比较

小的范围内,当条件公布以后,评选结果实际上也就出来了。
                
            这如同按图索骥。如果有人想当选,他能做的工作

是运用自己的影响来确定评选条件。确定评选条件的过程实际上

是一个评选的过程。通过我们的考察,评选条件的确定有独立决

定与民主协商确定两种类型。独立决定是指评优主办者自己确定

评选条件,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其他单位或个人的意见,而民主

协商则是让更多的人参与评选条件的制定。当比较多的人参与评

选条件的制定时,评优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参与条件制定的人总

是千方百计把自己的意图贯穿其中,因为这是影响评选结果的唯

一手段。
                
            另一种情况是评选主办者制定软条件或者根本不制

定评选条件。软条件即我们通常所讲的虚条件,比如“为人正派

,政治思想过硬、拥护四项基本原则”之类,这种条件对评选不

产生实质性的限制。无硬条件的评选往往达不到评优的目的而结

果有时令人啼笑皆非。某学校有一年评选一名年度优秀教师,由

于事先没有宣布评选条件,投票评选产生的优秀教师居然是一位

一年多年在家休产假没有上班的年轻女教师。不说大家也明白,

这种评选还不如没有。这种评选不仅伤害了真正表现好的老师(

优秀教师),也暴露出这个单位人员道德水平的低下。这个问题

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评选时没有强调硬条件所致。
                
            就评优有无硬条件而言,硬条件的评优总是优于软

条件的评优。评优条件的制定无论采取独立决定的方式还是采取

协商一致的方式,这本身就是一个优化的过程。且由于硬条件是

摆在桌面上的,一般人不会把摆不上桌面的东西塞入到评优条件

中去。如果有人胆敢这样做,他就会付出比较沉重的代价。从这

个角度讲,评优条件的制定反映了评优主办者的领导水平与道德

水准。如果评优主办者在制定条件的过程中能够公平公正合理, 
            那么这个单位风气将会很正,评优也会取得如期的

效果。如果不是这样,肯定效果要差一些。但无论怎么讲,有硬

条件的评优一定优于无硬条件的评优。
                
            我们赞成单位在评优时尽量采用硬条件的评优,因

为只有这种评优才可以真正起到评优奖优的目的。如果长期坚持

硬条件的评优,且评优的条件有比较长的稳定性,就会引导本单

位的人把精力投入到硬条件所指引的方向上去,且这种评优将真

正达到评优奖优的目的。如果一个单位在评优过程中不对条件作

硬性规定,而是仅是靠所谓的投票决定,这可以形成表面上的公

正而实际上的不公正现象。有投票权的人将可能会利用手中的权

力进行权力寻租,而想入围者将会采取许多办法(请客、送礼、

交换、许愿)影响投票者。这就是所谓的拉票现象。拉票从短期

看是影响了评选的公正,从长期看,将毒害这个单位的社会风气

,削弱这个单位的长期竞争力。
                
            但我们发现许多单位在评优过程中并不规定硬性条

件或者规定的硬性条件很低而大量采用软条件的评选,这是为什

么呢?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领导不愿意担负相关的责任。因为硬条

件的制定,无论是独立决定或是进行协商都会牵扯领导的很大精

力,并且容易把矛盾的中心吸引到自己身边来。这种情况虽然可

以为评选主办者制造许多寻租的机会,但另一方面,也使自己陷

入到评优有关的具体事物中来。条件的制定与解释本身就是一个

很烦琐的事情,而对事实的认定则需要细致及艰苦的工作。而没

有增加工资与资金的情况下,主办者何苦去找这个麻烦呢?在这

种情况下,主办者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成立一个自己能够控制的评

委会,由评委会去做这个费力的事。这个由主办者控制的评委会

既能很好地体现主办者的意图(否则不让你参加),又能很好地

分担评优不公可能产生的风险(当有人对评优结果提出疑义时,

主力者会这样解释,这是评委会决定的)。许多人考虑到评优的

结果是由集体决定,且这种结果很难改变。即使感到不公,也就

放弃争辩。而这种放弃正是主办者所希望的。
                
            评优的目的是为了奖优。传统的奖优方式无非三种

,一是精神鼓励,如发奖状发证书什么的;二是物质奖励,或发

现金,或发实物;三是与晋升挂钩。一般地讲,人们对于评优的

重视程度取决于奖优的力度。我们可以用评优关联度这一概念来

表示评优结果的影响程度。所谓关联度就是评优结果对参与评优

者前程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大,关联度就大,影响程度小,关联

度就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如果评优关联度小,人们对评优

结果一般不大看重,评选的结果就比较公正、客观;关联度大,

人们都非常看重,评选的结果就很难做到公正、客观。其实这很

好理解。从经济学的观点看,人都是自私的。当评选牵扯到自己

的利益时,人们会有意识无意识地偏向自己。因此,我们在对评

优进行制度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评优关联度这个因素,最大可

能地采取回避制度,避开可能的干扰。比如我们在评选优秀教师

时,最好让学生去评价,或者让领导去评价,而不应当让教师互

评。教师互评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种情况前面我们已经讨

论过。
                
            其实在评优过程中还存在信息的对称不对称问题。

我们所讲的信息对称是指参与评选的人掌握相同的信息,所谓不

对称是指掌握信息的程度不同。信息对称,容易得出公正的结果

,信息不对称,结果就很难做到公平。评优信息包括评优的目的

、评优的方式、评优的程序、评优的范围、评优的条件、评优的

奖励等等。要想使评优取得预想的效果,应当尽量做到信息对称

。即使参与评选的人获得相同的信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一、评优应尽可

能地规定硬性条件;有硬条件的评优无论如何要优于软条件或无

条件的评优。二、在没有规定硬性条件下,由所谓评委会进行的

评优容易导致不公正乃至腐败。三、由于评优的关联度对评优的

公正性有比较大的影响,在评优的制度设计上应最大可能地遵循

回避原则。四、评优的公正性还受到信息对称不对称的影响。评

优过程应做到最大程度的信息对称。

                                                         

  2003.12.16

            作者地址:250014 济南市舜耕路40号  电话0531

-6637896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