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go sadayuki日语:2009年中考化学计算题浅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7:00:55
幻灯片1:
学生访谈视频
各位老师好!我是来自宣武区北京市育才学校的乔堃。
在日常化学考试及中考试卷中,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空白率最高的一道试题为最后一道化学综合计算题。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首先来看看学生是怎么说的。
幻灯片2:
标题,学校,姓名
可见,学生解计算题时有畏惧情绪,主要困难是找不到物质与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迫切需要老师给予其解题方法的指导。
今天我就以2009年中考化学计算题为例进行简要的分析。
幻灯片3:
化学计算的功能和价值
计算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化学计算一方面考查基本计算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考查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应当说,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化学知识与数学计算的有机结合,实现“量”和“质”之间的相关逻辑关系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结合及发展,最终形成学科能力。
同时,它对培养学生从“量”的角度来学习和研究化学,形成良好的学科素养和量化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
幻灯片4:
说课主要内容呈现
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内容谈谈我的认识。
幻灯片5:
试题呈现
这是一道涉及化学方程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及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综合计算题。题目呈现文字和数据信息的形式简单、明了,所以它对学生从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更高。
幻灯片6:
试题分析(三条内容呈现)
那么这道题具体考了什么?怎么考的?学生面对问题,应当如何去解?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幻灯片7:
试题分析——考什么
本题重点考查了有关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简单综合。具体考查了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组成的计算;以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并在此基础上,突出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中包括从文字中获取、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工具,通过计算和推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同时,题中还利用“石灰苛化法生产烧碱”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感受化学物质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不难看出,试题对知识点的考查是全面的、综合的;对能力的考查是多角度的。那么,试题是如何将这些考点呈现出来的呢?
幻灯片8:
试题分析——怎么考(试题思维导图)
分析题意可知,题目给出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要求反推反应前某种原料的溶液组成,是一个逆向求解的过程。学生在解题时会首先从正面切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了什么反应?所得溶液的溶质是什么?产物碳酸钙是否为溶液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系列正向思维的过程,重点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经过分析,得知所得溶液应为1%的NaOH溶液,此时若要求出碳酸钠溶液的组成,则先要运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思想找出生成物和反应物之间的定量关系,这是逆向思维的过程,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题目的难度所在。
除此之外,整个思维过程还包含着若干整体与局部的逻辑关系,例如,530g碳酸钠溶液与其所含溶质碳酸钠之间的关系;反应后所得810g物质与所得溶液之间的关系等等。
可见,虽然题目的信息很简单,但是涉及的混合物体系是复杂的,而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缺乏严谨性的。
幻灯片9:
试题分析——怎么考(错例展示及错因分析)
这就导致了学生普遍认为题难,50分以下的考生几乎不得分,高分段考生解题时也表现出知识和思维上的缺陷,解题过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错误。因此,试题的区分度非常高。1、有的学生错把碳酸钙算作溶液的组成,或错将530g作为纯净物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这主要是对溶液的概念不甚清晰;2、有的学生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的很好,但是找不出已知和未知之间的计量关系,这主要是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运用不熟练,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3、也有不少学生因为题目信息较为简单,反而不会处理信息,面对数据无从下手。
幻灯片10:试题分析——如何解(审)
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
首先,理清思路的第一个关键是审清题意。让学生审清题中530g是什么,280g和1%又是什么。究其根本,这仍然是对溶液概念的理解。
幻灯片11:
试题分析——如何解(画)
弄清这些数据的涵义之后,如何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呢?借助图示。以图形的形式,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达到思维的可视化。
根据题意可知,反应后所得混合物的总质量应与反应前碳酸钠溶液和石灰乳质量之和相等,均为810g。画到这里,学生很容易发现,这一数据是建立反应前后物质之间定量关系的桥梁,是我们要找寻的第一个解题关键。继续深入分析,发现这里涉及到的三个体系均隐含着混合物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如:530g碳酸钠溶液应包含碳酸钠溶质和水,280g石灰乳应包含氢氧化钙和水,紧接着就遇到了一个学生最容易出错的问题:810g是不是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呢?并非如此。由溶液的概念可知,难溶的碳酸钙不算溶液的组成,因此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应为810g减去碳酸钙的质量,此为解题的第二个关键。整个体系中,真正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是这四种物质,定性分析至此,学生又面临一个问题:仍然找不到能直接代入方程式计算的纯净物质量,怎么求?代数思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设立未知数,通过设立未知数,就可以将原来未知的数据变为暂时的已知,然后利用代数方程解题,就能顺利降低了原本逆向思维的难度。此为解题的第三个关键。
若要求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需先求出碳酸钠溶质的质量。因此,我们可以将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设为x。
幻灯片12:
试题分析——如何解(设纯净物)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式,将碳酸钙及氢氧化钠的质量均用含有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依据810g这一桥梁建立代数方程,求出x为10.6g。利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可求原碳酸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
幻灯片13:
试题分析——如何解(设混合物)
只要问题的本质理解透彻了,至于设立哪种物质的质量为未知数,采用哪种计算技巧,形式就可以灵活多样了。例如,可以设氢氧化钠溶液这一混合物的质量为x,再用同样的方法求解。
幻灯片14:
试题分析——如何解(设溶质的质量分数)
还可直接设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同理解得x=2%。
幻灯片15:
试题分析——如何解(小结:针对溶液)
我们看到,尽管解法是多样化的,但是它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在完成了解题过程之后,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溶液:①若物质未全溶,则溶质的质量只计算已溶解的部分;②若发生了化学反应,则所得溶液的溶质是生成物;③若反应时生成了沉淀,则沉淀不算溶液的组成部分。
幻灯片16:
试题分析——如何解(小结:针对守恒)
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要使学生明确: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加和,是指真正参与了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②“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不能遗漏气体和沉淀的质量;③生成溶液的质量=反应前所有物质的质量和-反应后不在溶液中的物质(沉淀、气体、杂质)质量。
幻灯片17:
思考与建议(脉络图)
事实上,这道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远不止这些,跳出解题过程,它对化学计算教学又有哪些启示呢?
初中阶段,化学计算无外乎是围绕着物质、溶液和化学反应等宏观概念进行的,每个概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表示方法,并由此延伸出三种计算类型。将这些基本计算类型借助不同的呈现形式进行组合,便构成了物质组成与物质变化的综合计算,也就是中考最后一道计算题。
幻灯片18:
思考与建议(重在定性分析、培养思维能力)
既然是综合计算,就一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定性分析能力。定性分析是进行定量化学计算的前提,定量计算是定性分析结果的补充。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化学知识与数学计算的结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幻灯片19:
思考与建议(重在定性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题型的变化和比较、培养学生定性分析的能力。例如这道改编后的题目和09年中考最后一题所给的数据均为两种混合物的质量和一个溶质质量分数。两道题中都没有可以直接代入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纯净物质量,属于同类型试题,只是形式上发生了变化。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让他们模仿09年中考计算题的分析过程,自己把变式习题的定性分析过程用图示法表示出来,学生通过画图,发现已知条件由原来的810g这一混合物总质量变为800g溶液这一局部质量,只有将800g溶液的质量加上碳酸钙的质量才能建立反应前后的定量关系。这一过程使学生充分认识了物质之间的联系,全面、透彻地了理解基础知识,从而有效地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幻灯片20:
思考与建议(重视定量计算)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定量计算技巧的培养。通过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从不同角度灵活、机动的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幻灯片21:
思考与建议(教学流程图)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环节一:从“石灰苛化法制取烧碱”这一原理入手,引出试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化学原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
环节二:搜集并呈现多样化的错例,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审清题意、纠正错误,并请解答正确的学生展示自己不同的解法,讨论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点和联系,从而透彻的分析试题,落实基本概念。
环节三:改编试题,让学生仿照09年试题画出变式习题的定性分析图示,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力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幻灯片22:
致谢
最后,我想用学生的感受结束今天的说课。谢谢!欢迎各位专家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