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小姐未删减下载:数学学科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及效果反思 数学教师网免费提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22:48

数学学科有效教学情境创设及效果反思

三亚市第二中学 杨桂荣

关键词:激趣 探究 置悬 设置情境 。

摘 要: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巧设突破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以激荡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数学课新课引入的教学情境创设可从激趣设境 、探究设境、置悬设境 。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每个成功的课例都离不开独特的情境引入。好的情境引入可以承上启下、牵引全局,对课堂教学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枯燥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巧设突破口,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以激荡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各有各精彩。在此,我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平时的听课记录,列举一些高中数学课新课引入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1、激趣设境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而学习动机最现实的、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兴趣 .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情景, 采取有趣、形象多样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沉浸在趣味和欢悦之中,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接收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案例1、在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设计的教学情景是:古稀腊大哲学家芝诺的学生问他:"老师,难道你也有不懂的地方吗?"芝诺风趣地打了一个比方:"如果用小圆代表你学到的知识,用大圆代表我学到的知识,那么大圆的面积是多一些,但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我们的无知面,圆越大,其圆周接触的无知面就越多。"请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紧接着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学生议论纷纷:知识越多的人越会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越多,愈学愈发现自己的无知。...

老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顺势引出课题。

案例1反思:以哲学家的大圆和小圆故事为教学情景引入,为干巴巴的数学课堂注入了活力,又与本节课圆与圆地位置关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情景的创设,为学生创造亲自体验、领悟的氛围。同时又渗透一个简单的道理:知识好比无垠的海洋,等待同学们去探宝,富有启发及教育意义,又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实现了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目标。

2.探究设境

即教师提供隐藏规律性的材料 , 创设问题的情境 , 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兴趣 , 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

案例2:在教授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情景的创设:

[问题1]同学们大部分都有手机,都接发过短信,如果用一部手机在一分钟的时间内把一条短信发给三个人,这三个人又用1分钟的时间分别转发给另外三个人,以此类推转发下去,请问:10分钟后有多少人知道了这条短信?

[问题2]有这样的父子俩,父亲是一个小老板,儿子是当代高中生。父亲为赚更多的钱想让儿子辍学帮他,这个儿子没办法就对他父亲说:"这样吧,我为你打一个月(30天算)的工,工钱这样算:你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 第四天给我8分钱... ,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数都是前一天钱数的2倍就行。"他父亲一听很高兴,认为这才多少钱哪。结果一算让他吓一跳。再不逼迫他辍学,请问:他父亲应付给他多少工钱?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问题,合作交流,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生通过分析得,[问题1]中,接受到手机短信的人数构成一个等比数列:1 31 ,32, 33,...,310,于是得知道短信的总人数为1 +31 +32+ 33+...+310; [问题2]中,他父亲每一天应付给他的工钱构成一个等比数列:1,21 ,22,23,...,229,于是他父亲应付给他工钱总数为:1+21 +22+23+...+229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求和?

这就是等比数列求和,顺势引出课题。

案例2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才能产生要急于了解新知识的愿望。本情景的创设通过两个生活事例,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通过 [问题2]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的重要性,对学生在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3.置悬设境

思维从疑中来,古人云:"学起于思 . ,思源于疑 . " 学习中如果有了疑团,就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悬念,使学生产生疑问,有效地激发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强烈地探求问题奥妙 。

案例3及反思:例如 : 引入对数概念时 , 先出示以下两个问题设疑 : "已知(甲) =16 ,(乙)1.1­­­ = 1.5,求 x", 问学生是求什么运算, 如何求x ? 学生易知 ( 甲 ) 是指数运算 , 系已解决的问题,而对(乙)则茫然,于是教师因势利导指出以前所学知识,显然不够,而需要引出对数概念 . 设置疑惑和悬念来引入新课,要注意所设疑惑和悬念的度,不"悬"学生不思而解,达不到激发学习热情的目的,过"悬" ,学生望而生畏,百思不得其解,也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想做到有效,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总结的漫长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