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猎人物语猪神:金门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54:37
奉友鹏永定河上的古河工建筑,遗存至今的,除卢沟石桥外,就要算位于房山区窑上村东南,永定河右岸的金门闸了。金门闸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在固安县北村附近右岸上建有草闸,六年后,于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改为石闸,定名为金门闸。当时是为了引牤牛河之水,藉清刷浑,以加深永定河槽,后因永定河槽,逐年淤积而高于牤牛河,致清水不能复入,而闸遂废。永定河洪水挟沙量大,为了防止讯期漫决,就要加高堤防,但过不了多少年,河道又复淤高,相对的堤顶重又变低。自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起,为了有计划地分泄洪水,先后在两岸设置了减水坝十七处。其中便有原北村附近的金门石闸,移至现在的位置(窑上村东南),改建为减水石坝,仍袭旧称,还叫金门闸。但这些减水坝,建后不久就废弃了。截至清末,仅余卢沟桥减坝,金门闸石坝及南上汛、求贤两灰坝等四处。金门闸(实为坝)在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经过大修,将坝又改建为石闸时,两灰坝即已废弃,卢沟桥减坝就改建为小清河分洪闸了。经过改建后的金门闸,口门总宽三十二丈,分为十五孔,孔高八尺,每孔净宽一丈四尺(清制一营造尺为0.32米),闸上有桥,以利往来。1937年改建南端两孔为铁闸门。1971年复加改建,作为灌溉用闸门,其余各孔均填废,闸板及桥板已丢失,但仍存原来残迹,这就是今天看到的金门闸的原状。在金门闸南石岸上,据史料记载,还立有八通碑,详述金门闸的修建经过。解放初期,这里尚存的五通碑还有碑亭。“文革”后,这五通残碑已置于露天,遭剥蚀断裂。后经房山区永定河办事处与涿县永定河办事处联系,打算保存这些珍贵文物时,河北省文化厅才出资盖了几间房,将尚存的五通残碑,移至室内。这五通碑为:乾隆年间的两通,道光年间的一通,同治年间的一通,宣统年间的一通。除了乾隆的一通碑是咏“堤柳”和“阅金门闸作”两首诗外,其余的均是记载历代浚淤、修整过程的。其中宣统元年的《重建金门闸记》记述的最为详尽。这些碑刻的书法也极好。其中咏堤柳的还是乾隆的御笔亲书。(碑文附录于后)自乾隆三年,将闸改建为坝后,至宣统元年,将坝复建为闸之间,随着河床淤高,还经过多次加高和改建。其间有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道光三年(1823年),同治十一年(1872年)的多次维修。金门闸的位置,正处于全河堤距最窄处,仅540米,又当凹岸,所以多次加高改建用来分洪。其历久不废的原因,是由于位置选择适当。历次的改建,主要是由于河道淤垫加高的缘故。金门闸由闸改坝,而后又恢复为闸,历经171年,实践说明,闸比坝优越多了。正如吕佩芬在《重建金门闸记》中所说:“且夫闸之为用,岂独藉清刷浑云尔哉;水小可用之以遇其轶,水大可启之以杀其怒,宣塞随意而施,其功过于坝远甚,奈何废闸而又改之为坝也乎?况永定河水性湍悍,挟沙而行,沙日淤则河日高,河日高则坝日下,若不时加修治,纵不夺溜,亦无以东水攻沙,而金沙腐矣,故由乾隆下至光绪,必数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每一大役兴,费必以矩万计,而仍不保数岁之安何也?坝有定型,不若闸之启闭由人,可因水大小以为宣塞也。”用白话来说:闸,在河道防汛中,可以起到调洪作用。而今天为什么不恢复它用来调洪呢?主要原因是今天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上游卢沟桥已经修建了拦河分洪闸——小清河分洪闸。卢沟桥以下的流量已经得到了控制,超过设计流量1500m2/s时,便由小清河分洪闸分泄了。但作为水利上的古建筑文物来说,如果国家财力允许的话,加以修复和保存,还是很有意义的。第一,可以用来控制两仟伍佰个流量以下的洪水,以防不备;第二,可以作为研究水利史,尤其是水工古建筑的实物资料;第三,还可利用其建筑本身和历次所立碑刻的观赏价值,开展旅游。金门闸虽在房山区境内,但其管理权却归河北省涿州市。造成堤防管界与边界不一致,是有其历史原因的。1957年以前,良乡县属河北省通州专区,涿县属河北省保定专区,当时永定河内水量较丰富,涿县里渠、义合庄两乡部分村庄从金门闸引水,经金门渠灌溉农田。为了便于调配水量,保证下游用水,1956年经保定专区水利局与通州专区水利局协商同意,将原良乡县管理的金门闸,连同金门闸下游的堤防,均划归涿县管理。1958年通州专区撤消,良乡、房山两县合并划归北京市,但此段堤防和金门闸,未收归北京市管理,问题遗留至今。目前永定河已无水可引,韩营至古城的大坝又切断了金门渠,故金门闸做为引水闸门已失去作用,理应收回北京市管理。目前的金门闸,已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1984年5月18日《北京晚报》曾报导北京水利史研究会的研究人员,到金门闸进行考察时,以《北京地区古老水利工程遗迹金门闸亟待抢救为题》,进行了呼吁。但迄今几年过去了,而金门闸呢,依然残迹如故!附:金门闸堤柳一首(乾隆年间三十八年)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外惟徒饰观,水至堤仍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穷在;而况其精微,莫能这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兹小助,探源斯岂逮。 乾隆癸已暮春月上瀚御笔阅金门闸作浑河似黄河,性直情乃曲;顺性防其情,是宜机先烛。而此独所难,下流阻海属;杀盛蓄厥微,在泄复在东。金门仿毛城,减涨资渗漉; 然彼去路遥,此则去路促。遥者尚回澜促者横流速;斯诚非善策,惊见心粥粥。 亟筹救急方,谓当挑坝筑。倒抵抵金门,余溜俾归谷。非不图屡阅,终弗为亲目。然予试洁矩,九寓廓员幅;一人岂偏及,滋用增惕忽。注:①谓毛城铺。②闸下城河自黄家河分支,由洼水达淀,仅一百四十余里,路近势促,故沙易停淤。③毛城铺去路既远,且有倒勾引河,使减下之水,澄清缓泻,故资宣泄之利而无他患。非若此浑流直下,下往莫遏也。④水既直下,势难骤挽,命于闸上,作挑水坝,通其回流,成倒勾之势,然后舒徐归淀,庶几补偏之一策耳。重修金门闸减水石坝(同治十一年)金门闸石坝建自乾隆三年,每于大讯盛涨之时,分减水势,法至良,急至美也。嗣因河底积渐淤高,乾隆三十五年,道光三年、十一年、二十三年,逐将龙骨加高至八尺七寸,尚可泄水。迄又将三十年,河底淤高已与龙骨相平。同治五年以后,筑埝堵闭,涓滴不能启放。十年冬,钦命太子太保大学士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李查勘全河,至金门闸,谓不可以废而不治,饬令估修。朝仪等详加勘议,将旧龙骨中段二十丈外高四尺,两旁十八丈各外高五尺;所有旧龙骨之高八尺七寸者,全行拆卸,新龙骨放长进深六丈;下接旧海墁。上做坦坡之形,使水势平缓过闸,方无跌坑掣溜之虞。北坝台东面移建九丈,与新龙骨紧接。坝台内外锒做埽段,仍于龙骨上添设栏水埝一道。其减河工长四千一百七十丈,一律挑浚深通。又重建御碑亭、汛房等工。通盘核计,共需银六万四千七百四十二两七钱九全二厘。蒙批准在秋灾赈抚项正如数筹拨,购备灰石料物,及时兴办,以工代赈,俾穷民藉以佣趁。入告得者谕允。遂于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开工,至四月底止一律完竣。同治十一年岁,在壬申五月重建金门闸记(宣统元年)永定河南岸之有重门闸也,始于康照四十年筑草坝于竹络坝北,越六年而易以石。其时为引牤牛河之水,借清刷浑而已。厥后河高于牤牛,清水不复入,而闸遂废。乾隆三年,移建于南二工今之九号,改减水石坝,仍袭旧称,以闸名之。余初不解其何以名,近览畿辅安澜志而后得之。且夫闸之为用,岂独借清刷浑云尔哉?水小可用之以遏其轶,水大可启之以杀其怒,宣塞随意而施,其功过于败远甚,奈何废闸而又改之为坝也乎?况永定河水性湍悍,挟沙而行,沙日淤则河日高,何日高则坝日下,若不时加修治,纵不夺溜,亦无以束水攻沙,而全河病矣。故由乾隆下至光绪,必数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第一大役兴,费必以矩万计,而仍不保数岁之安河也?坝有定型,不若闸之启闭由人,可因水大小以为宣塞也。溯自同治十一年,李文忠公奏请大修之后,今又三十余年矣,去夏五月,余巡河至此,测其坝之龙骨,宽五十六丈,外高于引河不及二尺,而内低于河滩者且尺许,仅恃一小埝模障之,一旦埝不足恃,势必悬流直泻,其患将不可胜言。余深忧之,于是乎复建大修之议。乃历稽成案,凡大修之费,无不过六万金以上者。今因财改方□,当委员勘估时,谆谆以椽实博节为戒,然犹估需五万二千余重,谓如是则已节无可节矣。时杨文敬公总督直隶,九月往见,语以此事,文敬难之,余力争乃得请。岁终遂奉部议准行。斯时余尚未知金门闸之旧非坝也,故所请者仍坝之费耳。建德张黼廷观察恺康久历河防,且承修石工者屡矣,余心钦其才,请玟敬以为助。正月黼廷至,遂语余曰:“金门闸以坝而称闸,名实既不相符,且坝有定型,不若闸之启闭由人,可因水大小以为宣塞也,傥乘此改而为闸,不亦善乎?”余喜其识与已合,曰:“策固善矣,但所请者修坝之费也,以之建闸足乎?”黼廷趣坝上相度形势,会计竟日而复于余曰:“闸,所以分泄盛涨者也,其龙骨无需甚宽;今缩为三十二丈,而辟闸洞十五于其上,洞皆高八尺,宽丈四尺,是亦足以畅其流矣。又于闸洞之上,平板为桥,复之以土,大汛时可以利往来,行者不致于病涉,则尤便民之道也。规摹若此,预计所需之灰土木石与夫大小匠作之工,其费当与修坝等。纵有不足者亦仅矣。”余素信黼廷之精能也,于是议遂决。历城汪直黼延庚、桐城张大令荣凝,皆起家河员,老于工程之学者也,余檄二子董其役,黼廷又驻工次监督之。经始于二月之初,中更闫月,告成于五月之末。盖闸废而坝者百七十年,今而后复还其闸之旧矣。余观夫黼廷之在工也,与二子者夙兴而晏息,终朝于风沙烈日之中,巡历往来,发纵指示,勤者劳之,惰者惩之,凡呈现月如一日。役虽数百人,从未闻译门之谤。是非不宽不迫,程督有方,何能使之劳而不怨若是乎!工既成,怎椽其所费,适如吾所请之数而止,又非有精核之才,忠实之志,何能不回费而成功也乎?呜呼!今之董理工程者众矣,求如黼廷之勤明廉干,工烦而费简者抑亦希矣。余故乐记之以告于人,并使后来者知坝还为闸之所自始也。若夫建造之事,引河之工,张令已详记于碑阴,遂不更述焉。赐进士出身、诰授资政大夫、二品衔总理直隶永定河道、前输林院侍读、加二级纪录八次、旌德吕佩芬撰并书。大清宣统御极之元年太岁在已酉季夏之月,建于闸之南坝台。另有的两通碑,因遭风化剥蚀,文字已无法辨认,故未录。注:本文资料来源于《北京水利志稿》及金门闸现场之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