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命侏罗纪全部恐龙:贾岛故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4:57:37
贾岛故里杨亦武唐代诗人贾岛,以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名垂史册。《唐书》上说贾岛是范阳人,有人认为该是今河北涿州市。其实,现房山一带唐时就隶属范阳管辖。金时划分出来,为奉先,元时更名房山。故长期以来,在贾岛原籍问题上曾引起人们的误解和考证上的分歧意见。贾岛故里就在房山。《房山县·古迹》中载道:“县西北十数里”有贾岛峪。《房山县志》中的《贾岛墓记略》一文也载道:房山“有贾岛村,一曰贾岛峪”。房山贾岛故里名曰贾岛峪,在房山西十五里处。而今在贾岛峪中贾岛庵遗址尚存,贾岛峪西北不远处还有贾岛松。贾岛峪出房山城西行,过周口店向北而西进入一道山沟,沟内散居着数十户人家,这就是安家园。顺山沟蜿蜒西行,少许,有高山拦路,沟分左右。右边的山沟北行西折,过捐兵湾,经凉水泉,达长沟峪。左边的山沟就是贾岛故里——贾岛峪。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贾岛诞生在这里,他在这里度过了早年的一段生活,出家后到三十几岁才告别了故土,去西京游宦。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来贾岛峪追踪诗人遗迹,寄托对诗人的敬慕之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赋诗吟诵贾岛峪。诗云:闻说浪仙里,依然在范阳。不因逢吏部,终是记空王。幸有遗篇在,难寻宿学荒。一家言自在,僻瘦定何妨。贾岛峪山沟初向西南,一进沟口,便可透过稀疏的树木,望到不远处的几家院落。当地人说,早先贾岛峪路边有块一人高的石碑,后来下落不明了。《房山县志·古迹》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房山城南门外有贾岛故里碑碣,今已无存。”看来石碑是被人移到了房山城南门外,后来又遗失了。到了山家附近,山沟向正南纵深,顷而转向正西。向南的一段,俗称大南沟,向西的一段俗称大西沟。沟中杂木成林,山泉隐现。大西沟的尽头,贾岛庵遗址依稀可辨。大西沟南山叫岫山,岫山之阳有木岩寺遗址,贾岛曾写下《过木岩寺日暮》(又名《岫山寺》)一诗。岫山不高,从大西沟中顺着山阴小路攀行少时即可到达。当年贾岛要从贾岛峪去木岩寺是很方便的。大西沟北山叫磨山,因早年间石工们在这里采石打磨而得名。而今,山上山下还有很多未成形的磨盘石坯。贾岛峪中有很多山居遗迹,从大西沟尽头一直延续到大南沟北端接近住户的地方。观此情景,这里的村落最早当在大西沟贾岛庵附近,世世代代步步迁移,直至今天的位置。这里的居民也在减少,当地人说,原来贾岛峪有三十来户人家,现在只剩下四、五家了。所谓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用不了多久这里将人绝山空了。而今,贾岛峪中不再有贾姓人家,甚至在贾岛峪前后数里的村落也再找不到姓贾的人。沧海桑田,令人喟叹!贾岛庵贾岛庵在贾岛峪大西沟尽头。现在还残存着石砌的庵基,高处达丈余,矮处也有六、七尺。根据遗址的情况推断,贾岛庵依山而建,占地约一亩,建筑平面呈“L”形,正殿约三间,左右配殿各是三间的样子,另外似乎还有些其他建筑。它座西朝东,居于两山之间,临于幽谷之上,早年人们进贾岛庵,需爬丈余高的石阶。贾岛庵遗址的前面,大约在山门旁边的位置,尚存着庵僧用过的石碾盘。近年来,贾岛峪人在劳作时,从大西沟两侧的山坡上挖出多处僧墓,早年这里一定有不少墓塔和墓碑,可惜年代久远都已无从查找了。文献中不乏贾岛庵的记载。《房山县志》中《贾岛墓记略》一文云:“今房山有石庵,曰‘贾岛庵’”。《房山县志·古迹》中也载道:贾岛峪“内有石室,世传为贾岛所居。”这里的“石室”即上文所说的“石庵”,也就是贾岛庵。至于“世传为贾岛所居”,显然是贾岛僧时所居而不是俗时所居。那么,贾岛该是在贾岛庵剃度的,进而言之,起码在唐大历年间贾岛庵就已存于贾岛峪中。那时山庵一定另有名称,贾岛死后,庵内僧人为了纪念他便把庵名改为“贾岛”。古时,贾岛庵为世人仰慕之地。清人把它列入房山八景,名曰:贾岛遗庵。当年文人墨客常来这里游览。凭庵吊古,引起人们多少感慨:乱峰青抱石溪寒,中有诗人独倚栏。夜月龛灯曾礼佛,秋吟驴背偶惊韩。残碑剥落苔封篆,古寺荒凉草压坛。我有新诗吟未成,推敲相忆路漫漫。这是孔进士拜谒贾岛遗庵时作的一首七律,诗中有对浪仙故事的追崇,有对世事兴衰的感叹。此外还不知有多少诗章吟咏在这深山古寺之中。岁月流逝,葬尽多少繁华旧事。贾岛庵即是如此。关于贾岛庵的倾圮,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某个朝代,庵内的僧人不守本份,当地百姓身受其害,纷纷向官府告状,官府的暗探发现庵中有女人的踪影,不久,山庵就被官府查抄烧毁了。在贾岛庵遗址上,当地人指着南面的一段残墙说;“那儿就是当年僧人窝藏妇女处所。仔细一看,断壁确象两重,其间有一人余宽的空隙,颇似夹皮墙的样子。这些都是山野之言,无从凭考,姑且当个结论而已。贾岛庵倾覆之后,有三间石殿幸存,直到清末。贾岛松贾岛峪西北不远处有??。松树岭成锥形拔地而起,岭上有棵千年古松,人称“贾岛松”,当地人直呼它“贾岛”。相传,当年贾岛常来松下消遣,并留下不少诗句: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后眠。日出僧未起,寒暑不知年。这首《松下偶成》据说就是贾岛在古松下写成的。诗中写他在夏季的一个夜晚,偶然来到贾岛松下休息,不知不觉地在石后睡着了,松下凉爽舒适,太阳来了尚未起身。谈起贾岛松,当地一位老者说:“所说‘松下问童子’就是在那儿。”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么,贾岛这首著名的《寻隐者不遇》也是在松下作的了。《寻隐者不遇》诗,给人们发现了贾岛在故里生活的又一内容。当年,在贾岛松一带隐居着一位贤士,身为僧人的贾岛常到他的山庐作客。显然,古松下是他们一同畅谈的所在。在当地人的传言中,贾岛松颇有些神秘色彩。他们说:贾岛松砍不断,伐不倒,无论是有风的天气,还是没风的天气,树上的松枝都发出沙沙的响声,无论晴天,还是阴天,松下都有树影。如果赶上好天气,那树影能照到北京城。为了追寻贾岛松的神秘所在,我曾爬上松树岭。贾岛松就在松树岭西北侧半山腰间,沿着山坡攀援即时可达。贾岛松高约两丈,形状颇似泰山迎客松。数条虬根从地表牢牢地植入山体之中,主干苍劲挺拔,齐胸处有两搂半粗(这样粗的干,砍伐起来着实不易),主干顶端派生两枝,一条枝干擎天而上,仿佛撑起亭亭翠盖,一条枝干伸向西北,仿佛向岭下的过客招手。松巅枝叶繁茂,松果累累。远观近赏,贾岛松一副卓然脱世之姿。上岭时不见有风,此时果然听到松间发出飒飒风声。仔细观察,贾岛松东北、西北、西南有三道风口,松旁总有气流通过,贾岛松位置又高,因此即使在没有风的天气,贾岛松也风吹不断。置身松下,沐浴着习习松风,观眺远峰近岭真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奇妙境界。在贾岛松稍下的位置,松树岭好似伸出两条手臂,一东一西向北延伸出二岭。倚松下望,下端的主峰与东西二岭衔接处形成一条明显的半圆形轮廓。二岭平直承光,看去明朗一些,主峰倾斜承光,看去阴暗一些。因此,既使在阴天,也能看到松下有半圆形的硕大阴影。究其根源,是松树岭的山体结构及光线的明暗反差造成的。其实,贾岛松本身的影子很难显现出来。贾岛松固然根深叶茂,但它地处山阴,射来的阳光都被高大的山体遮住了。人们看到树影不过是山体的阴影而已,然而看起来却和贾岛松的影子一般无二。贾岛松影,实为世间罕见的奇观。可见贾岛松的种种奇异现象,是松树岭特定的自然环境造成的。贾岛故里人给它披上一层神秘色彩,寄托对诗人遗迹的挚爱之情。难怪他们有“好天气,贾岛松的影子能照到北京城。”这样的童话般的语言。是的,贾岛故里人对贾岛松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称贾岛松为神松,象敬神一样敬仰它。这里有一个古老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九的“燕九节”,贾岛峪一带的男女老少都要爬上松树岭,对着贾岛松顶礼膜拜,祈求得到他们所希望的一切。时代的风雨清洗了人们的封建思想,人们已不再相信贾岛松是什么神。但是,对贾岛松的崇敬却没有变,今天,人们从松树岭下的山居,从四乡八镇,从百里,甚至更远的地方来到贾岛松下,面对千年古松追忆祖国古老的文明,缅怀贾岛这个幽燕骚客。注:①本文引用的《房山县志》均为民国十七年本②本文有关贾岛生平年代均根据李嘉言的《贾岛年谱》③见《房山县志·艺文》④见《房山县志·坛庙寺观》及《房山县志·艺文》⑤见《房山县志·艺文》⑥根据贾岛峪人安东福所讲,诗的内容为他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