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环游世界341攻略:云居寺的元代铜火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9:04
云居寺的元代铜火铳赵思敬火铳,是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今天统称为“火炮”。火铳是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或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各类火枪的基础上,随着火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火铳,是元朝军队的重要装备。我们房山的云居寺,就曾收藏有一件元代的铜火铳。说起云居寺的铜火铳,就不能不先提到两个人:溥心畲和周肇祥。溥心畲是恭亲王奕沂之后,对房山的文化历史颇有研究,编著:有《白带山志》和《上方山志》,并写了许多有关房山景物的诗文,这是众所周知的。对于周肇祥这个人,一般人了解的可能不多。周肇祥(1880-1954),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浙江绍兴人,清末举人,肄业于京师大学堂,为优等生。民国成立后,任四川补用道、奉天劝业道、暑理盐运使、临时参政院参政、葫芦岛商埠督办。一度任湖南省长,后归北京,任清史馆提调、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晚年任团城国学院副院长,以金石书画教授诸生。据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先生介绍,民国二十四年(1935),周肇祥先生应溥心畬之邀,来云居寺游玩,偶然间在佛殿见到一个奇异的铜香炉,长简直立,大口向上,细看“炉”身,刻有“绥边讨寇军,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第叁百号,马山”宇样。先生于无意中发现了这件刻有文字的元代铜火炮。忙向寺僧询问来历,寺僧都说不知道。周先生不露声色,向寺僧略作“布施”,便将“火铳”带回古物陈列所。当时,大家只知道这是元代的铜火炮,并不知道它的价值。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专家们的研究,才知道这是我国发现的最古老的火炮,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古老火炮之一。这门火炮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可以说,在历次布置的“中国通史陈列”中,都少不了这门火炮。火炮也可称“铜铸盏口铳”,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分册记载,云居寺的铜火铳:“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公斤。”查《中国历史年表》,可知“至顺三年”为1332年,距今已有1670年的历史。从形制看,这应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促进了军事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从而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最近,在中国文物局和中央电视台合拍的“国宝”一百集电视片中,发现于云居寺的这件“火铳”也被纳入其中。本来作为战争杀伤性极强的武器,却在七十多年前被房山人当作“香炉”用以礼佛,真有点“铸剑成犁”的意思,至于这门“火炮”到底从什么地方发现的,又是怎么来到了云居寺,而又被当成了“香炉”,这极富戏剧变化的故事,还有待我们去探索。参考书目:《琉璃厂杂记》(周肇祥著)                                              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                                              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说明》                                            文物出版社《中国古代军事三百题》                                                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