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a2012如何切割:房良地区古代最高学府——书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2:46:26
房良地区古代最高学府——书院刘佩伍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民间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萌生于唐,发展于宋,废于清末。据《寰宇通志》、《畿辅通志》、《房山县志》、《良乡县志》等古籍记载,房、良地区早在元代初年便建有文靖书院,清代乾隆年间,又建有房山云峰书院和良乡卓秀书院(前者为私人创办,后者为官府创办)。书院主持人称山长或堂长、掌院、院长等。学习的主要教材为儒家经典和理学大师的著作、语录、注疏等。书院都有自己的学规,讲学活动都有一定的仪式,尤以“讲会”、“开讲”仪式更为隆重。除讲学活动外,祭祀也是书院的经常性活动:除祭祀孔、孟等先师、先贤外,还祭祀本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与本院有关的先贤。书院的教学特点为私人讲授和个人自学,允许不同学派互相讲学、论难,教学形式多采用辩论、问难方式。起初,书院一般不以科举入仕为目的,后来官学化与科举化日趋严重,终于与官学合一,形成以“考课”、“举业”为办学宗旨的教育教学机构。书院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学田地租收入和士绅捐赠。文靖书院始建于元代初年,院址在房山县城西南七十里的抱玉里(今云居寺附近),为元代里人总管赵密和宣德府教授贾壤所建。赵、贾二人曾从师于容城儒学大师刘因,深得师学之真髓。后以之教房山之乡人,受益者颇多,于是筹资创建书院并在院中设立刘因祠堂以奉祀之。元代皇帝赐额为“文靖书院”。从此,文靖书院便成为房山学子切磋、玉成之地,学者讲学、论难之所。文靖书院延续元、明两代,历时三百五十多年,废圮于明末清初。存在期间,与建于京都的太极书院和建于昌平县城的谏议书院媲美。曾有人写诗赞美;“化雨自能露士类,书声时听度邻墙。嵩阳、白鹿千余载,美誉应同永播扬。”文靖书院因年代久远,遗址日已圯毁无存。云峰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由房山县知县邱锦创建。院址在房山县学宫义学旁(今房山中学),地基由吉羊村苗氏所捐。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房山县县令黎德符会同本县进士徐梦臣等筹资增建上房五间、东西厢房六间、大门及照房七间,并亲自制定《云峰书院条例》《条例》中规定:“设掌院主讲席”,“设斋长主诸务”,供“诸生朝夕攻磋”、“请益”;“书院悉肄业之所,勿许闲杂人居住”、“勿得循情专擅”;“士绅义捐地亩,系专为士人膏火之资,勿得指名挪用”,从此,书院规模、设施、规章日趋完备。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房山县县令杨源钜会同本县举人李心莲又筹建讲堂三间,诸生就学其间,习作“八股”,交掌院批阅。院外生亦可附课、请益。书院规定每月两次考试,成绩前列者获奖赏。这里的学子都是准备应“乡试”、走“仕宦”道路的。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书院购置新书,伏下变革之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董赵连城、陈智、赵宗瀛等将书院改办为房山县县立高等小学校,即现在房山区城关小学的前身。卓秀书院清乾隆年间,原建在良乡县城东门外的皇华馆,创建人不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良乡县知县程仁杰迁址改建在良乡东街路南(今良乡小学)。并将隆峰寺抄产地租的一半拨给书院,以为修脯膏火之资,另一半解给北京金台书院。书院每月初二日开堂课,十六日设斋课,自此书院学风日盛。办院宗旨、机构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房山云峰书院略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学董见之深等在卓秀书院基础上,改建为良乡县立高等小学校,即今良乡小学的前身。总之,房良地区书院的设置,在北京地区是名列前茅的。房良地区,地处京畿,物华天宝,人口稠密,车楫辐辏,自古以来就是尊师重教、人材荟萃之地,除设有书院之外,还有遍及城乡的官学、塾学之设。据《房山县志》、《良乡县志》记载,仅明清两代通过科举考试就有五百零三人获取功名,其中包括进士三十九名,举人一百三十六名,贡生三百二十八名。封建社会尚且如此,当今社会主义年代,我们更应奋发图强、尊科重教,培育高质量的有用人才,为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