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av种子下载:不起眼的豆腐,攸县人做出了名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8:36

不起眼的豆腐,攸县人做出了名堂
它让很多村民有了房子车子

2011年11月10日

    攸县鸿惠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内,工人们正在制作豆腐。周志平提供

    ←制作豆腐干的生产设备。

    周志平提供

    丁先生的朋友到攸县去玩,托他买了价值600多块钱、足足三箱的攸县香干。临走前一晚,觉得买的不够,又托他买了将近400块钱的香干,心满意足地回了家。

    “攸县香干”随着“攸县的哥”的足迹,逐渐在国内打出了名号。在攸县,可以说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过去那块看上去不起眼的豆腐,现在却给攸县人带来了一条创富路。

    香干曾是紧俏货,想买还要托关系

    老一辈攸县人很多都有做豆腐的经历,虽然石磨早已被电磨取代,但味道未曾改变。现在的年轻人已不再亲手做豆腐,但很多人依旧知道如何做豆腐。

    在攸县石羊塘镇金坑村,周志平家是豆腐世家,从最初他父母的夫妻档,再到小作坊,一直发展到今天攸县数一数二的香干生产企业。他现在是攸县鸿惠食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每天奔波于广东等地,推广“攸县香干”。他们家生产的攸县香干,去年成功走进“世博会”,他说,攸县香干给他带来了房子、车子。

    上世纪90年代,攸县香干可是紧俏货,像攸县的哥一样享誉全国。那时候,很多攸县人去做的哥,发了家。

    因为没有钱,做豆腐成本低,周志平的父亲、母亲就带着他在家一直做豆腐。1997年,父亲投资矿业,中断了豆腐生意。可那一年,投资失败的父亲欠下十多万的债,只好在广东又转做攸县香干生意。随后的几年,他们家也没想到,攸县香干把他们带上了“致富路”。

    走进“世博会”,攸县香干飘香全国

    2003年是攸县香干最火爆的时候,供不应求,那时周志平的父亲已经在广东做攸县香干做出了规模,作坊里请了三、四十人。但那时候的作坊是无证经营,俗称黑作坊。

    因为无证经营,黑作坊不断被取缔,他们便不断地转换地方。2007年,周志平大学毕业了,看到父亲这么搬来搬去不是办法,他决心回来帮父亲做大豆腐生意,同时也希望能做出最正宗的攸县香干。首先,他在攸县买了地,准备开办企业。之后找来了人注资,生意越做越大,还走进了“世博会”。

    据了解,目前,攸县豆腐生产一般为夫妻档、小作坊、豆腐加工企业三类。因为豆腐保鲜问题一直是制约豆腐产业化的瓶颈,一般的豆腐保质期不会超过三天,而现在最长的保质期也只有15天。所以一般夫妻档生产的豆腐基本是销售给附近村民;与包装精美的香干比,本地村民更喜欢散装的香干、豆腐,觉得更新鲜。攸县石羊塘镇界市村就有三个豆腐作坊,其中卖得最好的就是一对夫妻档。而他们使用的都是传统的制作工艺,压豆腐用的是粗磨。

    而拥有六、七人的小作坊会有半数以上的豆腐销售给附近村民,另一部分会销往外地。豆腐加工企业则会将豆腐真空包装后发往株洲的饭店以及广东、西安、广西等全国各地的饭店、超市。

    三大瓶颈

    制约香干做强做大

    随着“攸县香干”名气越来越大,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遇上了一些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些瓶颈,是摆在香干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技术瓶颈保鲜期短,远距离运输丧失竞争优势

    不添加防腐剂,攸县香干如何保鲜是关键。要吃最新鲜的豆腐最好是3天以内食用,而运到外地,通过长时间运输,到达顾客手中已不新鲜。随着工艺的提高,通过技术处理,可以将保质期延长至15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口感不如新鲜的,会影响食客对“攸县香干”的印象。更有甚者,在运送过程中豆腐变质了,但经销商却不闻不问,食客一旦吃“酸”了的攸县香干,对“攸县香干”这个品牌肯定是极大的损害。

    市场瓶颈运输成本高,山寨产品扰乱市场

    运输问题,如果采用冷链运输,则会提高运送成本。以运到西安为例,成本就要比在本地高出50元/件。而当地的产品价格要便宜20%左右,不利于竞争。

    山寨产品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目前,对于“攸县香干”这个品牌来说,到处充斥的山寨产品,让“攸县香干”很受伤。攸县香干之所以好吃,是因为使用的是攸县原产的黄豆和攸县本地的水源,只有这样的香干才是最正宗的。

    人才瓶颈收入低、劳动强度大让年轻人望而却步

    攸县香干的领头羊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对做豆腐并没有太大兴趣。因为豆腐利润低,加上做豆腐又很辛苦,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当。

    做豆腐,一般都是在下午浸泡黄豆,晚上开始加工制作,到了第二天才能拿出热腾腾的新鲜豆腐,这样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攸县香干面临断层的隐忧。

    同时,老一辈在营销及生产意识上,也存在比较保守的思想,对于开拓市场不利。

    □ 小资料

    豆腐的由来

    豆腐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史学界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汉朝淮南王刘安在炼丹时,不小心将石膏水倒入豆浆中,一农夫品尝了凝固的块状物后发觉鲜美异常,这才有了流传千年的传统食材——豆腐。宋代文人陆游曾在渭南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晨兴,烹豆腐菜羹一釜,偶有肉,则缕切投其中,客至,亦不问何人,辄共食。”可见豆腐作为一道“实而不华、雅俗共享”的名菜,从汉代至今有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了。至于豆腐的制作工艺何时传入攸县的,尚无确切的资料可考。但在攸县的每个乡镇,豆腐作坊比比皆是,日渐衍生和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豆腐种类。据《攸县志》记载,早在明清时期,做豆腐行业曾在攸县繁盛一时。

    □ 链接

    在攸县比较出名的有皇图岭的活豆腐(也称水豆腐);丫江桥的油豆腐;菜花坪的香干子豆腐;石羊塘的盐豆腐;黄丰桥、鸾山的酿豆腐;城关地区的百叶豆腐;还有全县老百姓各家各户都能制作加工的霉豆腐(也称腐乳)等等,数不胜数。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 胡芳 株洲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