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4k资源哪里下载: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1:47:29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SWOT分析

 

杜华章

 

摘 要:实现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对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内在优势、劣势和外在机遇、风险进行分析,并从政府的主导作用、信息资源开发、乡村信息站(点)建设、农民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建立长效机制和分类指导等7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江苏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农业信息服务体系;SWOT分析;江苏省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SWOT analysis on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Du Huazhang

(Agricultural Bureau of Jiangyan City, Jiangyan, Jiangsu 225500)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s an important symbol of modern agricultu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service guarantee for th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is paper, the internal advantages, weaknesses and external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analyzed by SWOT method.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n Jiangsu was proposed from 7 aspects: the predominant function of government, developing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construction of country information station (point), peasant training, talent training, set up long result mechanism and classified guidance.

Key word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SWOT analysisJiangsu Province

引言

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最先进、最活跃的生产力。实现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1]。发达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大大地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所谓农业信息服务是指为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和传播媒体,为农业信息需求者,主要是针对广大农户,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方式,提供及时、准确和安全的农业信息来引导农民,增进其知识,提高其技能,改变其态度,增强其自我决策能力,促使其自愿改变行为,从而使农业科技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2]。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一个包含多元化信息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渠道、服务内容、服务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服务的支撑与保障体系的,以实现农业信息通畅有效服务为目标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众多因素作用,从系统的、全局的角度,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如何创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机制,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信息服务滞后的瓶颈问题是当前江苏省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亟待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以充分发挥江苏的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抓住机遇,扬长避短,明确发展方向,找准目标定位,制定相应发展战略。SWOT分析是西方国家广为应用的一种战略选择方法,它是一种企业内部的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从而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近年来,SWOT分析已广被应用在许多领域上[3][4]。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也可以借用这种分析方法。

1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1.1.1 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及网络初步建成。近年来,江苏通过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全省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已初步建成以光缆为主,无线网络为辅,覆盖全省城乡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逐步建设、启动了一批农业信息应用服务系统,江苏农业网、江苏农展网与13个市、75个县(市、区)农业部门网站全面联网,部分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全省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电话网、光纤有线电视网、互联网村村通。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乡镇、村建点率均达100%。通过广播、电视、电话(包括移动电话)、网络等渠道,基本解决了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2008年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固定电话93.2部,移动电话130.21部,彩电129.09[5]

 1.1.2 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信息由最初的为宏观决策与管理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到既为宏观决策与管理也为微观生产经营提供信息服务,从生产经营、政策、科技、气象等信息服务为主到以市场信息服务为主,市场信息服务又由市场行情、供求趋势等信息服务到农产品质量标准、食品安全等全方位信息服务。随着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服务渠道与服务方式的多元化,信息服务能力得到了大力拓展和提升。其中“三类农业网站”即农业政务网、农业商务网、地方特色农业网的建设,标志着江苏农业信息服务差异化程度提高,服务的针对性进一步增强。通过升级改造和加强信息资源建设,江苏农业网、江苏农业商务网信息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建成了50个为农业特色产业和市场竞争主体服务的农业特色网站,建成了江苏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数据库和农作物品种数据库。

1.1.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江苏省初步建立了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社会有关力量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部门从省到市、县都设有农业信息化管理机构,半数以上乡镇建成符合“三个一”(有一套设备、有一套制度、有一支队伍)要求的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省级农口部门和全部市、县级农林部门都建立了农业网站,农业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在全省30家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基层发展信息员1.8万人。初步形成了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1.1.4 创新农业信息服务机制。江苏通过将现代网络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传播快捷和传统媒体普及面广、进村入户便捷的优势,形成了电视、电台、电话与电脑的四电全一、互为补充的信息传播新模式,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农业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加强与社团组织、新闻媒体、电信企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探索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12316热线”“农信通短信服务系统等一批富有成效的发展模式。到2007年底,有16个市、县(市、区)开通了“农业一线通”智能电话语音系统,19个县(市、区)开办了农业电视栏目,20多个县(市、区)开办了农村广播节目,农业信息传播载体趋于多元化,加快了农业信息进村入户。

1.2劣势(Weaknesses)分析

1.2.1 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需要政府进行投资建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6],江苏的农业信息服务投入,特别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有较大差距,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发布等手段落后,难以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目前情况看,江苏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投入不足,特别是基层农业部门,政府投入远远不足。绝大部分乡村缺少收集、处理、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施;网络成本较高,目前,全省能上网的乡镇农技部门只有30%左右,信息传播手段缺乏,村级更为缺乏,农民无法就近方便地获取网络信息。

1.2.2 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全省农业信息采集的覆盖面不够广泛,采集标准不够规范,专业性、针对性、有效性信息资源应用开发相对滞后,信息不全、利用率低,所筛选和发布的信息难以满足农民所需信息专业强、本地化、个性化的实际需求。现有农业信息网络平台和部分县市涉农网站信息资源分散,资源开发明显滞后且无法共享,科技服务缺乏针对性。

1.2.3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民文化素质偏低,不仅直接限制了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学习能力,还限制了农民对信息高层次的分析理解、加工利用能力的发挥,是导致农村信息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7]2008年江苏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中,小学及文盲或半文盲的达14.11%, 初中的高达60.53%, 大专及以上的只有关4.47%。这使得大多数农民对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不善于利用现代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发布、收集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更缺乏市场信息观念,对信息资源的利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农业信息的传播效率不高,传播范围不广。

1.2.4 农民收入偏低。农民收入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对信息设备的购置、信息资讯购买和信息需求的发布等一系列信息消费活动。据2008年江苏省典型调查,按农民人均纯收入分组,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组,没有农户购买电脑;1000-2000元组平均每百户购买电脑0.95台;4000-5000元组4.02台,8000-10000元组6.14台,10000元以上组达11.40台。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为7357元,农户家庭电脑普及率相对较低,全省平均每百户农民拥有家用电脑为6.65台,其中接入互联网的只有4.38[5]

1.2.5 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缺乏复合型人才目前江苏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缺乏既懂农业信息技术、又通农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员均以兼职为主,既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够,又无法专心致志地从事信息工作,搜集的信息质量不高,时效性不强。现阶段农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阻碍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2.6 农业信息服务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而目前江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农业信息管理与服务分散在各经济部门和系统,它们各自为政,信息封闭,标准不统一,导致各系统的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大量的科技成果、农业新政策等信息无法为社会公众和农民及时享用。同时缺乏健全统一的农业信息化法规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各方权益、信息质量、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难以保障。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与风险

2.1 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2.1.1 信息化发展机遇。江苏是全国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发达省份,信息化已达到较高水平,江苏信息产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也为其全面发展农业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信息设施和人口素质基础。江苏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减少不必要的代价,节约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时间和成本,实现超常规的发展。

2.1.2 政策机遇。近年来,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推进。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5年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80号文)启动农业信息服务工程。2007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积极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等。20071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078号文)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2.1.3 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带来的历史机遇。从l992年起,江苏省GDP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至2008年突破3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96万元,GDP增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在这种形势下,江苏省更加重视“三农”工作,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趋势,就必须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将能够得到更充分的财政支持、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和更多的信息人才支撑,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发挥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8]。首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设施的应用,切实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管理效率,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其次,通过多种网络渠道提供信息服务,加快政策、科技、市场、社会信息和文化知识向农村传播,支持农民享用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最后,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共享、互动的平等关系,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2.2 风险(Threats)分析

2.2.1 决策风险。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或误导,或者是因为信息用户自身的知识、能力导致的决策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2.2.2 技术风险。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由于设施投入有限、专业人才的匮乏及不合理配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缓慢等原因导致的技术风险。

2.2.3 信用风险。这是由于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内、外部主体的信用缺失而产生的风险。如信息服务组织与农民签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不能兑现,或农民缺乏信用不愿履行合同,都会给对方带来较大的利益损失。

2.2.4 政策制度风险。由于国家产业政策、财政、金融等政策变化,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造成的风险。

3 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江苏省拥有较发达的经济、信息产业基础,但是必须看到其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存在诸多约束条件,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变劣势为优势,化威胁为发展机遇,促进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健康发展。

3.1 发挥政府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扶助。各级政府部门应提高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认识和理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是高技术、高投入的社会公益性的系统工程项目,必须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可以通过设立农业信息专项资金,加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个人、集体、企业和外商多方投资,形成多元化投资渠道,共同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要严格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使有限资金按需合理使用,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此外,政府还应推动相关企业、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者在开发与科研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3.2 加大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首先,要充分利用江苏农业科技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开发。重点研究农业信息化中急需解决的数字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农情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作物生长模型与数字化设计技术、农田系统模型与数字化设计技术以及适合江苏省情的数字精准种植技术、农业预报预警系统等,为江苏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其次,加快开发符合江苏农村实际、操作简便、价格便宜的农村信息终端系列产品,为实现农民与农业信息服务的零距离创造新的手段。第三, 要充分利用农技推广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农民远程教育等多种信息资源服务渠道,以及电信 “12316”三农语音服务系统、农技手机短信等各种公共通信网络和其他专用网、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终端,将农业信息及时发布到农民手中。要通过网上咨询互动、媒体互动服务、专家现场互动、集中展播演示,宣传推广、重点户带动等信息服务模式,综合全面地为农户、企业、生产者提供科技、市场、劳务、成果等农业信息。

3.3 建立和完善乡村信息服务站(点)

乡村级农业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是农业信息进村入户的关键。目前江苏省村级信息服务点的覆盖面还很低,要在继续完善乡镇信息服务站建设的同时,把建立和完善村级信息服务体系提到议事日程,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按照“八个一”的要求(一个明确的承办主体、一套电脑信息网络设备、一部固定电话、一名兼职的信息人员、一块经过认定的农村信息服务点牌子、一个能够提供信息服务的固定场所、一块宣传墙报、一套服务制度),建立一批信息示范点。同时要出台扶持村级信息点的政策措施,建立长效机制,确保信息点建得起、用得起、稳得住。除了政府部门加大投入以外,要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解决农民就近获取网络信息的问题。

3.4 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

江苏省实施的致福工程是致公党江苏省委于2003年发起,与省农林厅、科技厅、信息产业厅、财政厅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培训农民学电脑、学上网工程。近年来,致福工程以江苏省农林系统的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培训基地,每年培训3万名农民。为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应用能力,致福工程对农村信息员的培训,重点要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经营大户、农村经纪人中培训一批信息员。对农民开展信息化基本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常识、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终端应用说明等各类知识的培训活动,提升农民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推动信息进村入户。要依托大学生村官、志愿者以及相关培训机构为农民开展免费培训和上网辅导服务,并通过大学生村官加强与外界的沟通,把外界农业新信息带到农村,为农民提供和发布种植养植、农产品供求等信息服务。要鼓励和安排大学生村官兼任信息员,负责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农民培训等工作。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积极开展农村中小学农业信息化基础知识及其应用能力教育,为农村孩子提供适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的信息化培训课件、教材,为农村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和管理后备人才。

3.5 培养和造就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

建立以农业院校为主的农业信息培训基地,选拔一批既精通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现代农业专业知识的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信息技术技能的培训,形成制度,保证信息质量和网络高效运行,造就一批有信息搜集、信息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反馈和预测分析能力的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要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按照“两会一了解”(会做网页,会对常用信息终端产品进行简单维修,了解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要求,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对农业推广人员的农业技术知识、农业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技术、综合写作能力等方面开展综合培训及考核,提高其信息服务能力,解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复合型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对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其在农业专业知识、农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教育,提高其信息意识和自身的服务水平。

3.6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快速发展与健康运行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和省级权威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要明确全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领导机构或牵头单位,建立和完善全省农业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要明确在省政府领导下、涉农部门积极参与的,具有本地化、专业化、个性化的省级权威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二要建立编制保障体系和省级财政预算体制。要在全省市县乡村建立专兼结合的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编制体系。各地财政等部门要将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列入预算,逐年加大投入的规模。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建设资金应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预算;要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机,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三要建立完善涉农信息技术研发和信息资源统筹机制。要设立涉农信息技术研发基金,支持IT企业研发适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信息技术。要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契机加快推进政府部门涉农信息资源的公开。要用市场的办法促进涉农信息资源的增值开发利用。四是要建立绩效考评机制。要研究建立农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农业信息化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和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范筹,作为干部政绩考核一项重要内容,并建立激励机制,加强监督考核。

3.7 加强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分类指导

江苏省苏南、苏中与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环境差异很大[9],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类指导。苏南经济发达地区要发挥资金、技术优势,重点加强互联网络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建设为辅,逐步实现宽带网络互联,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建设以多媒体技术为主导,传输信息交互式的完整的计算机网络体系,不断提高计算机的运行质量和水平。苏中、苏北地区可侧重信息资源开发等资金约束不明显的信息产品提供,依托目前较为普及的广播电视网和电话网,充分利用其普及率高、覆盖面广的特点,同时考虑自身经济实力发展计算机网络,可以搞试点,尽力搭建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大信息传输网络的覆盖力度,提高传统信息传播媒体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赵旭阳. 试论农业信息化与现代农业[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227-229.

[2]李道亮. 零公里的探索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甄若宏,周建涛,刘华周等. 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17-19,23.

[4]袁牧,张晓光,杨明. SWOT分析在城市战略规划中的应用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31(4):53-58.

[5]江苏省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6]卢丽娜. 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4):23-26.

[7]孙贵珍,王栓军. 基于农村信息贫困的河北农民信息素质调查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588-591.

[8]刘小平. 以农业信息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12) :3753 – 3754.

[9] 刘爱军, 张臻, 丁振强. 试论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战略[J]. 江西农业学报,2008(6):191-121.

 

 



作者简介:杜华章,男,1963年生,大学文化,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管理与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农村经济等,发表论文40余篇。电话:0523-88803202E-mailduhuazha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