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求生营火怎么点燃:异常火爆的南宋“农家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14:21

文/赵炎

    农家乐,字面理解,就是城里人到农家去寻乐子,如今很流行,据说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四川。其特点是成本低,消费廉,可欣赏田园风光,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等等。但是,据赵炎考证,农家乐这种形式早在南宋就已经极为火爆,殊非川人原创,也谈不上新兴。

    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签订,之后近二十年间,国内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城市经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孝宗继位以后,虽有征战,但战火烧在江北,且时间较短,并未对主要城市的经济状况造成严重破坏。战争停止以后,孝宗一门心思抓经济、修内政,短短十余年,南宋即已“富甲天下”。特别是造就了一大批城市中产阶层,使得旅游休闲业需求骤升,为南宋农家乐的出现和快速升温,提供了人群和财富的基础。

    诗人林升写过一首著名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是这种旅游盛况的描绘。实际上,当时已经有许多人在向往“山外之青山、楼外的楼”了。向往本身就是市场需求,或者叫商机,而聪明的商家是善于捕捉这种需求的,他们很快云集郊外和交通要冲,开起了农家乐,以招徕城里的游客。

    比如“饶州市贩细民鲁四公煮猪羊血为羹,售人,以养妻、子,日所得不能过二百钱。”“乾道四年,鲁四公典押薄产,得数千钱,举家迁郊外,开酒肆并客邸。不数年,聚财颇丰。”当时许多城市“经纪(济)市井之家往往多余店舍,旋或卖或典,纷至小市镇置客邸,兼营饮食和家蔬,此为生财快便耳”。

    在城市商家的影响和带动下,农村人也不甘落后,纷纷仿效。有“韩洙者,北人,流离南来,寓家信州弋阳县大郴村,地名荆山,开酒肆及客邸,市客(城里人)纷至。乾道七年季冬,南方举人赴省试,来往甚盛。”看来他又大赚了一笔横财。“福州城西居民游氏家素贫,仅能启小茶肆,食常不足。遂转而营客邸,方得小康矣。”开农家乐使这一家子成了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

    农家乐的开办,不光方便了城里人的旅游和休闲,也为过往行脚客商提供了吃饭住宿的便利。陆游诗有“三更投小市,买酒慰羁旅”,“牛饮桥头小市东,店门系马一樽同”,“陌上歌呼簪稻穗,桥边灯火买官醅”,“草市沽寒酒”,“饥从野店烹葵饭”,“小市疏灯有酒垆”等句,都是描写当时农家乐兴起与便利客商的情形。

    同时,农家乐也带动了乡村小市镇商品经济的繁荣。“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夜市中出售各种糕饼、果品、肉食、羹汤等,还有“提瓶卖茶者”。“每日交五更”,瓠羹店“间有灌肺及炒肺,多点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

    当然,由于生产力的低下,南宋农家乐的条件一般不是太好。因此,“都人(城里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要求,农家乐可能难以满足他们,也只好将就了。陆游的另一首诗叙述他在四川一个十八里“农家乐”里消费的情形:“月黑叩店门,灯青坐床箦。饭粗杂沙土,菜瘦等草棘。泰然均一饱,未觉异玉食。”他很想得开,反正是出来旅游,又不是享乐的,有地方住,有饭吃,就满足了,何必计较条件的好坏呢?

    和现在一样,南宋的农家乐里也有不法分子开黑店的。“浦城永丰境上村民作旅店,有严州客人赍丝绢一担来,僦房安泊”。夫妇“即醉以酒”,图财害命。不知道他们夫妇害了人,是不是去做人肉包子?水浒里的孙二娘就在孟州道十字坡与张青开过农家乐,卖过人肉。

    南宋的农家乐也存在竞争。除了同业之间为了揽客而各自较劲外,官办的驿站(邮亭),也成为他们“挖墙角”的对象。“凡有过往官员、士人至,民乃远迎,莫不咄嗟而辨。”家家都说自己的店条件好,互相之间吵破了嘴皮子,这分明就是在拉客。官员和读书人本来是应该住在驿站的,架不住农家乐服务员的热情,只得随之前往。如此,驿站的“墙角”便挖成了。(赵炎)